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高三作文速写李小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8:45 小学作文
高三作文速写李小文小学作文

篇一:人物素材之李小文

三分侠义气 一颗朴素心

“2014年感动师大人物”颁奖词:

当众声喧哗的网络将“布鞋院士”的盛誉簇拥向你,你却独盼这热潮退却,安静地做一辈子风轻云淡的“技术宅男”。梦也科研,成就“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的是你;酒里乾坤,三杯两盏淡酒间与学生趣谈诗书武侠的,也是你。还是那双布鞋——一点素心,三分侠气,伴你一蓑烟雨任平生!

李小文,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因身着素衣布鞋作报告的照片爆红网络,有网友称他是现实版的“扫地僧”:虽身怀绝艺、低调行事,却随性超脱、活得纯粹。2015年1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武功盖世”的“布鞋院士”

他从小热爱文学,虽然所学专业是理工科,但他一有空闲总爱“舞文弄墨”。上大学时,他因一篇反驳姚文元的文章而闯下大祸,以至于在毕业一年半后才被分配到四川绵阳一家小无线电厂当技术员。他不敢像人们那样大胆随便说话,两眼只盯着“无线电”,刻苦钻研起来。1977年恢复招考研究生时,他报考了中科院遥感研究所杨世仁教授的研究生,一举成功。

此后,李小文又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留学。1986年,李小文如期回到祖国,申请到第一项自然科学基金。后来他应美国波士顿大学邀请赴美搞合作研究,尽管美国各种条件优于国内,但他并没离开祖国,而是“两边跑”。在美工作之余,李小文的重点工作就是给国内课题组青年人争取出国进修机会,同时帮助联系美方科研人员到中国访问和交流。

由于经常穿一双布鞋,许多网民称李小文为“布鞋院士”,他的朴实和务实不仅体现在那双布鞋上,还体现在他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上。他是我国遥感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他创建了“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主持了多项“863”、重点基金、NASA基础研究项目,其硕士论文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

协会“里程碑系列”;他和他的科研团队有力推动了定量遥感研究的发展,使我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随性纯粹的极简主义者

北师大的一位同事回忆,李小文第一次来学院报到时,穿着白衬衫和黑裤子,手里拎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脚上也是一双布鞋,“特别土”。当时,门卫以为他是来推销的农民,将他挡在了门外。还有一次,他去学院领院士生活补助时,斜挎着一个破包,站在财务处的柜台前,被学生误作是“修空调的师傅讨要工钱”。

生活中,他一直在做减法,减去修饰,除去冗繁,也褪去光环。他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怡然自得地沉浸在书房,或与学生的讨论中。闲暇时再来点小酒,就更棒了。他曾被学生们爆料白酒不离身,“他有个酒壶,里面随时装着二锅头。”只是近几年因身体不好,酒喝得少了。

仙风道骨的义士侠客

当有关“院士”的话题还未像如今喧嚣尘上时,李小文被列为“科学网年度人物候选人”的推荐理由是:言冷心热、心怀天下的他,是不把“院士”头衔异化的最好注释。

在学生眼中,他更是怀有大智慧、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一样的存在”。李小文拿出李嘉诚基金会奖励自己的钱,在母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李谦”奖助学金。

据他的学生回忆,李小文曾在课堂上说,钱的作用在本质上是“非线性和非单调性”的。对比较贫困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少一点钱,也许就能帮助他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或是拯救一条生命,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李小文的博客是学生与同行提疑解惑的平台。隔三岔五,就有人在博客里留下专业问题等待答复,李小文会挑出其中一部分解答。如果问题烦琐,他会主动要求对方留下邮箱地址。邮件里,他最爱用的落款是“小文”。

在美国读研期间,李小文做得最多的就是读小说:“我当时最喜欢读金庸,最喜欢《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我觉得自己在性格上还是有点像令狐冲的。”

他和所有学生都在一个QQ群里,群的名字叫“桃花岛”,而他,自称黄老邪。

不论是令狐冲,还是黄老邪,他肩负着自己的使命,深爱着他的“遥感”江湖。汶川地震后,看见中央领导去灾区的航班上检视的是工作照片或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李小文在自己的博客上“道歉”,说大家都关注汶川的灾情,“但到现在我们还出不了一幅图。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

地质学家嵇少丞曾评价他说,比起小说里黄老邪的“七分邪气,三分正气”,李小文是个有大爱的人。李小文的大学校友戴绍基说,他的言行维护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这种影响甚至比他在遥感领域做出的贡献更可贵。

一名学生在博客中写道:“布鞋院士”走了,或许应为他欣慰,他过上了一心向往的清净生活

篇二:作文素材1:布鞋院士李小文

作文素材1:“布鞋院士”李小文

原标题:千人挥泪送别“布鞋院士”李小文

新华网北京1月16日新媒体专电 (记者张漫子、李江涛)“布鞋院士”李小文遗体告别仪式16日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一千多位各界人士冒着凛冽的寒风为这位老人送行。

李小文是我国著名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1月10日,他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16日上午9时许,距告别仪式还有一小时,但送别李小文院士的人们已在寒风中排起长队。他们胸前佩戴白花,手执李小文先生的生平介绍,许多人专程从国外、国内各地赶来见先生最后一面。

“李先生工作勤勉、严谨治学,爱祖国、爱人民,不论是科研还是为人,他都让人折服,可他太不爱惜自己了??”李小文生前好友、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吴美蓉哽咽着说。

告别现场遵循李小文生前“丧事一切从简”的遗愿,李小文身上覆盖着党旗,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10时整,在低沉的哀乐声中,告别仪式正式开始,人们依次缓步进入吊唁厅,向李小文遗体行鞠躬礼。李小文的亲人哽咽着,对吊唁者一一握手致谢。

“亲切随和,没一点架子”是学生们对李小文院士最多的评价,博士生马女士告诉记者:“当选为院士后,李老师依旧继续着他的基础研究工作,并且总能第一时间回复学生的短信和邮件,他的敬业精神令人惊讶。”

一袭青衣、蓄着胡子,光脚穿布鞋、低头念稿子。2014年4月,李小文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做讲座时的一张照片在网络走红,网民称他为“扫地僧”:虽身怀绝艺、却低调行事,随性超脱、活得纯粹。

“我们对李老师除了崇敬,还有犹如亲人般的感情。他的去世对北京师范大学、对遥感学界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他清廉一生、专注科研,祝他一路走好。”与李小文共事十五年的马良先生说。

李小文1947年出生,四川人,早年留学美国,2002年起兼任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

4月18日,蓄着胡须的李小文穿着黑色外套,没穿袜子的脚上蹬着一双布鞋,不经意地跷着二郎腿 ,低头念着发言稿。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网友惊叹,“一派仙风道骨,完全就是古龙笔下的侠士。”

有网友说,照片里的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低调、沉默,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而在照片的“背后”,熟悉李小文的人却觉得莫名其妙,作为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李小文在学术界早就是人尽皆知的“技术宅”和“优质叔”。

穿布鞋发言走红网络,貌似山村老人却是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

貌不惊人,盖世神功。这是网友认为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扫地僧的理由。

在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谢云看来,李小文是国内遥感界泰斗级的专家。

但第一次见面让谢云很意外。

当时,学院里一名老教师即将退休,为了让学院在遥感领域进一步发展,领导邀请了在中科院遥感所的李小文,“那时他才53岁,已经有那么多成果了,在我们眼里那就是偶像。”

一天,谢云下楼时,发现迎面上楼的男子穿着白衬衫黑裤子,手里拎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脚上是一双布鞋,“特别土,我还想这人来我们这儿有什么事,别人告诉我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小文。”

偶像的这身装扮,让谢云很意外。他后来听同事讲,李小文第一次到学院报到,就因为这身装束,被门卫挡在了外面,以为他是来推销的农民。

“扫地僧”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在学术上的修炼和勤勉。

2005年,李小文在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做所长,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

地遥学院晚上11点关门,李小文经常忙到很晚,每次回来都要叫值班室帮忙开门。后来,李小文接连承担两个大的国家项目,作为其中的首席科学家,忙到2011年,累得生病住进了医院。

对于这次住院,谢云觉得是李小文太不关心自己。他的两个女儿在国外读书,妻子也在国外,独自在家,没有严格的作息规律,一天到晚吃点米粥、咸菜就行。

在谢云印象里,李小文此前还住过一次院,医生诊断结果是营养不良,“这个年代了,院士还能得营养不良。”

印象二 学生眼中爱打赌的教书匠

李小文做的是遥感基础研究。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Strahler教授曾评价,李小文是这一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除了很多被广泛引用的研究论文,李小文的快乐来自学生。

有人曾问李小文喜欢带什么样的学生,李小文的观点是“有教无类”,“只要愿意跟我念书的,我都愿意带。”

他善于用古诗词解释复杂的遥感理论。谈到遥感的优势,李小文引用苏东坡《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到遥感的大气纠正,他引用“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冬心的诗:“夕阳方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讲到自己的成名作“遥感几何光学模型”,他说其实就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直生,远看绿色浓郁,但站到近处看,绿色就没有那么浓密了。

李小文喜欢和学生打赌,学生们也知道,老师和自己打赌另有用意。

他从来不反对学生的意见,哪怕是特别幼稚的想法,他也会让学生试一试,而打赌更能坚定学生尝试的决心。

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实验观测中发现,太阳可以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李小文起初认为这有悖于人们的常识,为了给学生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他就和这个学生打赌。师生俩分头查阅资料,仔细论证。

最终,学生赢了老师。

印象三 笑傲江湖里带酒壶的“令狐冲”

早年在美国留学,闲暇时,李小文最喜欢读金庸的武侠小说。

他更喜欢金庸笔下《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自己在性格上有点像令狐冲。

和令狐冲一样,李小文也喜欢喝酒,以前一天能喝一斤。

他说自己没有太大的欲求,能有二锅头相伴,足够了。学生们证实,李老师白酒不离身。他有个酒壶,里面随时装着二锅头。“就算看见他在校园里喝也不觉得稀奇。”

后来喝酒伤了身体,学生胡荣海说,他2012年入学时,李老师已经不怎么喝了。

2009年,地质学家嵇少丞在网上发帖,帮一名羌族妇女找工作,李小文看见后,帮她在成都一所学校的人事部门找到一个岗位,只是因为妇女不想离开北川,最后才没成行。

李小文把师生关系看得很认真。在遥感领域之外,他还会和学生讨论金钱观。

一名学生记得,李小文在课堂上曾说,钱的作用在本质上是“非线性和非单调性”的。对比较贫困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少一点钱,也许就能帮助他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或是拯救一条生命,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几年前,李小文拿出李嘉诚基金会奖励自己的钱,在母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李谦”奖助学金。 李谦是李小文的长女。她出生时家里条件差,营养不良,出麻疹并发了肺炎,不到2岁就去世了。 对于这助学金,李小文解释“ 自己有口酒喝,就感觉进了‘非线性区’,没什么负担,就捐了。” 印象四 QQ群“桃花岛”里的“黄老邪”

博客是李小文的一片自留地。

在博客里,他自称黄老邪;在北师大,他和所有学生都在一个QQ 群里,群的名字叫“ 桃花岛”。 “黄老邪”的邪常表现为语出惊人。

几天前,一名考上了中科院研究生的学生向李小文诉苦,自己就要去成都读书,担心这个专业毕业后不好找工作。李小文说,是山地所吗?好啊,九寨沟、四姑娘,找出点办法来防治滑坡 、泥石流,英雄救美。

在学术江湖里,侠士也经常“以武会友”。博客里,他会时不时针对遥感领域的问题“和某某人掐一架”,或摆个擂台分胜负。

地质学家嵇少丞评价说,比起小说里黄老邪的“七分邪气,三分正气”,李小文邪气不重,是个有大爱的人。

汶川地震后第二天,李小文在自己的博客上“道歉”,说大家都关注汶川的灾情,“但到现在我们还出不了一幅图。”

看见温总理去灾区,飞机上工作的照片还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李小文说,“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

李小文的一名博友说,李小文多少有些魏晋文人的风骨,而这种风骨,就是现在学术界缺少的真性情,是学者本分的回归和做学问应有的那种心态。

李小文大学时期的校友戴绍基说,李小文的言行,维护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这种影响甚至比他在遥感领域做出的贡献更可贵。

如今,李小文的博客更成为了学生和同行答疑解惑的平台。隔三差五,就有人在博客里留下专业问题等待答复,李小文会挑出其中一部分解答。如果问题繁琐,他会主动要求对方留下邮箱地址,邮件里,他最爱用的落款是,小文。

布鞋院士走红后的“烦恼”

电话里,李小文说“冷一冷”。

媒体和网友的持续关注成了他的负担。他希望用这种方式让舆论的山洪消退。

李小文的声音低沉而果断,这种气场与照片里“看似作脱贫报告的老人”似乎格格不入,只有在提到网友对他的评价时,他才哈哈一笑,“谢谢网友们。”

18日的那场讲座在李小文看来,这只算一次与学生们的闲谈,没什么特别。

如果不是因为那张照片,媒体蜂拥而至,他能平静地研究遥感领域“流形”与“分形”的区别,或者继续研究环保部和国土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67岁的老人有自己对付新闻的高招。

有时,他会在电话里赔笑,“理解一下,理解一下”;有时他会用商量的语气说,“再等等,等这波热点过去吧”。

李小文了解新闻的传播规律,希望赶紧出个新闻,为自己那张被热炒的照片降降温,过了两天温度没降,他又略带委屈地向记者解释,“本以为这两天热度会过去的”,然后在邮件里和记者商量,能不能以文会友。

李小文说记者四处寻他让他很不好意思,自己文字不好,写文章有些词不达意,向记者请教文章该写成什么样子才算合格。其实李小文在谦虚,他用几句简单的古文,就可以解释复杂的遥感原理。 博客里,近百名网友给李小文留言,说他红了。

李小文不做回应,只以“敬答好友”为题留下博文,里面只有一个链接,是河南贫困县舞阳县的贴吧。4月初,舞阳县中小学数千名教师停课罢工,抗议政府克扣工资,一直没得到回应。

有网友揣测李小文的本意,他不希望自己作为院士因为一张照片走红,而是希望更多的普通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应有的关注。据《新京报》

写作素材2: 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大师”、“泰斗”、“国宝”,这是三顶多么光荣的桂冠,多少人求之不得。而季羡林先生对这些大大小小的桂冠的感觉,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他的辞谢,不是虚伪的作秀,而是求实作风的表现。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提出“三辞”,不仅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而且对当前的浮夸学风,也下了一帖清凉剂。 我们敬仰季羡林老先生,是因为他的思想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

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一个‘真’字示人 季老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

“真情、真实、真切”是季先生的处世原则,在一生对国学的探究中,季老秉承: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诚相见;唯有真实为事,方能有为当世;唯有真切处世,方能心阔坦荡。由“三真”所引伸出来的是季老那博大的胸怀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一颗平常心 《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写道道:“季羡林的不寻常之处恰恰就在于他的‘平常’。”他衣着朴素,总是穿着一身洗旧了的卡其布中山装,以致来报到的新生误认他是老校工,让他代为照看行李。他安详恬静,从不疾言厉色,“表面上严肃得有点让人敬畏,内心却是滚烫的”。他总是以平和博爱的胸怀,真诚丰富的感情待人对物。他喜爱动物花草,甚至“经常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惹起万斛闲愁”。他宽容和谅解了“文革”中痛打和折磨过自己的人。他这种“洞明世事,反求诸躬”的高尚品格,赢得了众人的钦敬。

●再一个十年及后来 十年文革,在“无人接触”的日子里,他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他每天提心吊胆地进行着:先把原诗译成白话散文,然后反复推敲修改成四行一韵的诗句,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这十年中,季老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以自省之笔,纪录了所经历的一切,且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读来让人感慨万端。

这两个十年之后,他辛勤著述,在学术上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面上取得辉煌成就,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

●要活到108岁 季老先生住院期间,由于腿部实行了手术,走路不便,所以一直没有出院。季先生是个一天也不能不工作的人,这里也就成了他的书房,每天读书、听读报纸、写作,一点儿也不闲着。 季老对温家宝总理说,“我94周岁了,并不打算‘走’。我要活到108岁。”“只要活着,脑筋就要天天不停。”

季老走了,人们怀念,回忆,追思;大师生平,历历在目,大师学问,深不可测,大师品格,高山仰止。季老是全社会公认的大师。媒体评价说,季老辞得去国学大师的名号,却辞不去人们对他的尊敬。像季羡林,他出身寒门,后求学清华,有幸受到陈寅恪等人教诲。1935年留学德国后,恰遇二战,只好留德苦学,但这十年,他得以亲炙世界级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权威,他回国已成学术权威,被陈寅恪引入北大。但真正让他成为大师的,却是他归国后的经历:先被关进牛棚批斗,后又被分配去看守门房,收发信件和报纸,然而,这段时间他却翻译了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并做出了许多研究成果。 坎坷的经历中,季老为人为学都有足以传世之处。他的安贫乐道、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让人称道。“未名四老”之一的张中行生前就曾在《负暄三话》中评价道:“季先生以一身而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而他后来以副校长的身份却被新生及其家长当成“老工友”而为他们守行李的故事,更为“永远的大师”平添了一段传奇。

张中行评价季老的三个“难能”,每一个在现时代都是稀缺之物。季老学问精神,源于“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为学信条,但在今天,这样的信条却早已被各种粗制滥造和学术抄袭、剽窃所淹没。而且,近来人们发现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中,还频频闪现出校长、院长和著名教授的身影。

什么叫“大师”?至少,我每每固执地认为,他必须真心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还有大唐名相魏征的一句名言:“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季羡林先生都做到了。

季羡林先生获200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篇三:布鞋院士李小文写作

材料作文“李小文事件”导写及示例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前不久,一位外表普通、貌似老农的老人,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大厅里低着头、认真地念着讲座稿子的照片在网上走红,引发人们热议。这位老人就是1947年出生的中科院院士李小文。消瘦的面庞、邋遢的穿着、凌乱的胡须、陈旧的帆布鞋、卷起的裤脚,使得李小文显得寒碜、另类又潇洒、纯粹。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思考或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套作。

【立意指导】

无论是大学精神的逐渐世俗化,还是社会道德的滑坡乃至沦丧,都给处于人文圣地的知识分子一族带来了破裂式冲击。金钱、权利、地位成为世俗追捧的同时,也成为知识分子猎取的重要对象。知识分子不再崇高,他们变得庸俗不堪。学问、知识、责任、道德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如许纪霖先生说:“在这样一个缺乏激情、缺乏理想精神的年代里,有的是沽名钓誉的伪烈士、拉大旗作虎皮的学客和利欲熏心的犬儒们。”作为一名中科院院士,可以说李小文是一名“地道”的知识分子。李小文的出现让我们拨开了充满功利浮躁的雾霾,迎来了知识、学问、纯粹、公共责任这些应该成为知识分子内在标志的曙光。因此,李小文的走红,一点儿也不引起我的惊讶。

1947年出生的李小文院士,有着比现在学生艰苦却快乐逍遥的读书时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读书不用功,边读边玩。考试只要及格,考多了就感觉吃亏了,但对于书籍却一口袋一口袋地借着看。现在的学生和李院士的做法完全相反,对分数是分分必争,对知识是束之高阁,对穿着是时尚前卫。李小文拥有的、在意的,恰是我们没有的、不屑的;李小文没有的、缺少的,我们一样都不缺。我们和李小文院士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李小文院士老农打扮的演讲照片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此道材料作文题,意在引导学生回归原点,崇尚知识,学习大师,追求纯粹。有人说:“西装领带、名表皮鞋的体面时代,与朴实无华的李小文的相遇,实在是与纯粹的一次邂逅。”也有人说:“李小文的这种打扮,实在有失大雅。堂堂中科院院士,怎么能够如此不注意公众形象?这种老农打扮,恐怕不仅仅反映自身生活的随意,更多的是对知识分子形象的颠覆,某种意义上伤害了知识分子的自尊。”上面两种说法是对立的。表面看上去二者都有一定的理由,但细细读来,就会发现命(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高三作文速写李小文)题者本身可能渗透一定的价值导向。如果是这样的话,立意就显得极为重要。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就特别强调了文章格调定位的重要性。下面使用“以果溯因法”和“抓关键句法”两种方法进行立意。

(一)以果溯因法

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有“果”必有“因”。仔细寻找材料中的“因果”关系,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进行准确的立意。“果”是李小文讲座的照片引发热议,“因”是什么呢?

最直接的说法就是院士身份和老农打扮形成强烈的反差。当下很多像李小文这样拥有诸如“专家”、“大师”、“教授”头衔的人,往往都西装革履,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他们夸夸其谈、奔走呼号、争取项目、赚取经费、发表论文、参加会议,成为“老板”和“包工头”。人们心中那种朴素、本真的学者形象已不复存在。因此,人们这种固着的思维和模式化的记忆无法完成对颠覆形象的立体解

释,循规蹈矩、肃然庄穆、一本正经的文人画面受到粉碎性挤压,蛰伏脑中许久的学人灵魂乍然苏醒。横空出世的李小文给人们带来了一缕清凉,让人们从这与众不同的个体当中寻找精神慰藉。人们借此来完成“大师缺失”的心理补偿,从而发出寻找像李小文这样大师的呼唤。由此可立意“大师,都去哪儿了”、“别让西装成为一种招牌”等。

如果李小文不是中科院院士,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还会不会引起轩然大波?在我们的固有印象里,农民似乎应该是粗布棉衣、面目不堪、脏兮兮的样子。当这种打扮和身份相契合的时候,我们或许不会感到这么惊讶。我们对待农民这些底层民众,向来是以一种居高临下、启蒙教化的俯视姿态,心中的优越感油然而生。对中科院院士,向来是高山仰止,视之为“国之栋梁”、“学界精英”,似乎就应该穿得好、吃得好、讲得好。因为院士和农民的身份不同,评价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过分地“仰视”院士的这种装束跟我们嘲笑弱者、俯视底层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少差别。由此可立意“勿用两种眼光看人”、“院士和农民的差别”等。

(二)抓住关键句法

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对我们理解材料往往有所帮助。细读材料,我们会发现材料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潇洒”、“纯粹”、“另类”。

李小文的“潇洒”是发自内心的“潇洒”,不是表面的“潇洒”。在他看来,衣着根本就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他根本就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心无所扰,故能泰然处之。他的心思全部放在了学问和研究上,纯粹、踏实、朴素、专注。放眼当下,浮躁的风气、功利的眼睛、扭曲的考评,能让多少人“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李小文的出现,恰恰引发了人们对朴实之风的无限向往、对务实踏实的充分肯定、对纯粹简单的真诚渴望。由此可立意“拒绝浮躁”、“冷坐板凳”、“浮躁之风何时停”、“邂逅纯粹”等。

“另类”恐怕就是指像李小文这样的院士是不多的。无论何种原因导致李小文形象的出现,他都跟周围的“其他院士”显示出截然不同的姿态,跟台下的听众貌合神离,跟大厅的环境格格不入。但这样一个人物的出现,恰恰说明当下还存在这样“奇怪”的人。表明当下中国还有这样的气度,接纳这样的“怪”人。尽管这样的人不多,我们不可能人人成为李小文,也没有必要人人成为李小文,但是,社会需要李小文,人们渴望更多这样的人。因此,我们要宽容这样的人存在,并且为其个性养成提供适宜的土壤,不要过分吃惊他们的出现。我们更没必要表现得十分惊恐,“忧之太勤,爱之太切”。投入一定的资源,建立必要的制度,“钱学森之问”才会慢慢地找到答案。由此可立意“给他们一方沃土”、“勿忧勿切”等。

当然,不论取上述哪一种立意,都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

【佳作示例】

放低生活的姿态

苏里艳

他们说,做风景不是我们的目的,做人才是我们的根本。

我想,每一个生命无论强大还是卑微,他们都是一片风景,变换着彩色的希望。他们的灵魂犹如太阳从蓝天中萌生,把爱和美寄托给了光芒,照亮了每一个角落。

小草弯曲着幼小的身驱从坚硬的泥土中爬出,它带着春的希望,夏的生机盎然,秋的遍野金黄和冬的四野茫茫的静美。但它从未把它的昂贵写在脸上,一直

都低着头吮吸着花瓣滑落的水珠,它很平凡却胜过了诗人口中的艳丽。我想是因为它那灵魂深处暗藏着脱离世俗的淳朴吧?它的美成为一副静止的画,那么平凡至于眼前,无法被涂改。李小文不正是那株小草吗?

沉默之中,恍然想起围绕在身边的她们。身着华丽的盛装,把“傲气与富美”不留痕迹地写在脸上。拥有着天使般的外表,却不惜一切地掉落在世俗的尘埃之中。也许纯粹与浓重的装饰是两个不同的星系吧。有着不同的轨道与规则,而那些渺小的平凡就像夜空中微笑的星辰,慢慢地点燃了华丽,照亮了我们的前方。 而活着仿佛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我们坐过了一站又一站,却未走到最初那个纯粹之中。难道是因为在路途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偏见与欺瞒,没能看清自己华丽的外表下的残缺么?

如果有人说我们是行尸走肉,我想那是对的。我们就像贝壳把自己装在壳内,看似精美华丽、坚不可摧,壳内却一片空白。这虚伪内又装满了多少自欺欺人呢?没有使人骄傲的灵魂与品质,那外在的华丽不就成了矫饰么?我想我们活着的意义在于活出我们灵魂与心需要的,而不是外表与欲望想要的。也唯有放下傲慢与虚伪,双手才能再度举起自己。就像李院士的平凡与纯粹,时间会老,但他的纯粹将永垂不朽。

时代在进步,然而人们的思想似乎沉睡在了路口。在彷徨中四处游荡,在富贵与贫困中徘徊。我们似乎习惯了时尚所谓的华丽,却渐渐远离了纯粹;我们渐渐认同了从外表衡定美丑,却忘记了内在。当时间渐渐流转,华丽都褪色了,那些曾爱慕的容颜,淹没在繁星之中时,我们会渐渐忧伤感慨。因为我们逝去了太多,留下的太少。

放低生活的姿态吧。试着学会从平凡中寻找美,也许在某个抓不住的瞬间,唯独值得追忆的只有你那朝圣者的心。

[点评]此文立意准确,语言优美,富有一定的哲理性。如作者所说的,“放低生活的姿态”,“活出我们灵魂与心需要的”,我们才能超越艳丽,点亮前方。文章使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生命的品质

董宝峰

张爱玲说:“生命像是一件华美的裳,上面爬满了虱虫”。

——题记

寻找真正的自我也许是整个人类千百年间不停思索的命题。在我看来,自我专指精神上的自我,因此生命的品质,便是精神上的超脱。李小文先生拥有生命的品质,能够出乎其外,做到精神上的超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但它只能在小范围内充当区别你与别人的方法,也可以说,姓名只是一个代号。两个姓名一样的人当然不可以说他们是同一个人,那么,长相是不是区别你和别人的凭证呢?答案自然也是否定的。如果把一个人整形成与你外表一模一样,就可以说你俩是一个人吗?与你熟知的人在与你交谈五分钟后会立刻分辨出哪个是真的你。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才是独一无二的,精神上的你才是真的你。院士的李小文和农民的李小文虽然是同一副外表,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内涵。

肉体上的你只指长相和形体,但精神上的你却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你的性格、思想都包涵在内。死亡可以让肉体上的你霎时失去生命,却撼动不了你精神上的永生。肉体上的你之于精神上的你已经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更不用说穿着对于一个人内在的真正影响了。因此,穿着可以让李小文显得“寒碜”,但同样

不能剥离李小文的那副“潇洒”似的生命品质。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装。”当然,我们无法否定的是,衣着确实可以表达人们的个性,但它也仅仅是一个途径罢了。不是说你穿了一件多么有品位的衣服就代表你的内在品味有多高。真正内在的品位则要通过接触你,透过你的为人处事的风格来领略。衣服可以大批量地生产,可以千篇一律,可你为人处事的方法及由此所体现的内在精神世界却是最与众不同的,也是最能彰显你的个性的方式。

真正精神富裕充足的人不会太在意穿着和长相,他们的心灵无论何时都是平静的。这种平静来自于对事物规律的了解,他们摆脱了外界的虚名浮利,并且拥有内在精神世界的欢愉。

周国平说:“我惟愿保持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是啊,活得纯真才能活得自由。保留一份生命的本色,享受那简单带给我们的精神欢愉。李小文不正是这样做的吗? 无论怎样,我惟愿永远扯紧生命这欢跳的琴弦,不再去看浮华这张无字的白纸。

[点评]文章使用议论性的笔调、散文化的语言,呈现了“外表”和“内在”的差别,指出内在才是“生命的品质”。只有拥有内在的品质,才能做到精神上的超脱。例证的欠缺使文章摆脱了陈旧的议论范式,名言警句的恰当引用增加了文章的论证力度,成为本文重要的特色。

情发于中,言无所择

张弛

有时候,我们活得太累,并非生活过于刻薄,而是我们太容易被周遭的氛围感染,被他人的情绪左右。我们总是太在乎外界的环境,往往受其影响,甚至因此刻意改变自己,我们有时是为了别人看自己的眼光而活。其实你之所以活着,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为自己而活,做最真的人,走自己的路。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光鲜亮丽的时代。每个人对自己的穿衣打扮格外在意。无论男女,出门前总要照个镜子,梳个头。似乎不这样做,走在街上,总会感到些许不自在。似乎每一个路人都是最最严苛的审判者,都以他们犀利得甚至尖锐的眼光审视着、评判着你,你会不自觉地微微紧张,甚至会让你无地自容。

生活在这样一个连空气都有些紧张的世界里,我们不自觉地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了。我们开始在意自己的外表是否完美无缺,我们开始在意自己的着装是否得体,我们开始在意自己的举止是否合适,我们开始在意自己的谈吐是否文雅。就这样,我们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事事小心的人。我们收敛自己的放肆,我们放弃了自己的随性,更丢掉了自己的真性情。我们如一个个正在吐丝的蝉,用那润湿的涎液编织出最美丽也最坚固的网。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自己一圈一圈地束缚了起来,再也挣脱不开了。就这样,我们被这周围的人,被这世界所同化了,戴上了最精美的面具,将最最原始的自己遮盖起来,当起了那个根本不存在的完美的“人”。

在这样的生活里,你,真的潇洒么?

但是,你又敢摘下面具么?

李小文,作为一名中科院院士,在这个更需要“包装”的身份下,他展现出了纯真的自己。不为名分所累,他比我们活得更加自在,也更加真实。在这朴素甚至有些邋遢的外表上,我们很难将其与“院士”这样的字眼划上等号。但谁说中科院院士就一定要西装革履、气宇轩昂、风度翩翩?难道他们就没有自己的生

活了么?李小文才是真正的科学家。李院士虽然不修边幅却学富五车,形容枯槁却内心充盈,难道他不值得我们尊敬么?想必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可以说是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一生获得了无数赞誉。他整天沉浸在学问的世界中,满脑子只有自己的研究,连日常生活也打理不好。可是,他却活得真实、活得潇洒、活得无所顾忌。李小文,无疑是另一个爱因斯坦,他们的行为是何其的相似?还有总是戴着一副半黑半白的眼镜,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的金岳霖先生。他讲课的时候,可以捉住引以为意的跳蚤,用“好玩”二字涵摄了对枯燥哲学的毕生挚爱。那种率真,有几人能抵?那种潇洒,有几人做到?

亲爱的人儿,在这个纷扰繁杂的时代,我们能不能换一种生活的方式,别让自己活的那么累。我们都是真正的人,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人,尽情洋溢出自己的热情吧!不要再做个傀儡般的水晶娃娃,美则美矣,却没有灵魂。 活出真正的自己,那才是最美的自己。

[点评]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为自己而活,做最真的人,走自己的路”。接着,反面论证我们生活在一个光鲜的年代,遮蔽了本真。正面列举了爱因斯坦、金岳霖等人的事例,进一步论证“活出真正的自己”。先破后立,结构清楚,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议论文。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中学]

篇四:作文素材1:布鞋院士李小文

作文素材1:“布鞋院士”李小文

原标题:千人挥泪送别“布鞋院士”李小文

新华网北京1月16日新媒体专电 (记者张漫子、李江涛)“布鞋院士”李小文遗体告别仪式16日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一千多位各界人士冒着凛冽的寒风为这位老人送行。

李小文是我国著名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1月10日,他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16日上午9时许,距告别仪式还有一小时,但送别李小文院士的人们已在寒风中排起长队。他们胸前佩戴白花,手执李小文先生的生平介绍,许多人专程从国外、国内各地赶来见先生最后一面。

“李先生工作勤勉、严谨治学,爱祖国、爱人民,不论是科研还是为人,他都让人折服,可他太不爱惜自己了??”李小文生前好友、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吴美蓉哽咽着说。

告别现场遵循李小文生前“丧事一切从简”的遗愿,李小文身上覆盖着党旗,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10时整,在低沉的哀乐声中,告别仪式正式开始,人们依次缓步进入吊唁厅,向李小文遗体行鞠躬礼。李小文的亲人哽咽着,对吊唁者一一握手致谢。

“亲切随和,没一点架子”是学生们对李小文院士最多的评价,博士生马女士告诉记者:“当选为院士后,李老师依旧继续着他的基础研究工作,并且总能第一时间回复学生的短信和邮件,他的敬业精神令人惊讶。”

一袭青衣、蓄着胡子,光脚穿布鞋、低头念稿子。2014年4月,李小文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做讲座时的一张照片在网络走红,网民称他为“扫地僧”:虽身怀绝艺、却低调行事,随性超脱、活得纯粹。

“我们对李老师除了崇敬,还有犹如亲人般的感情。他的去世对北京师范大学、对遥感学界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他清廉一生、专注科研,祝他一路走好。”与李小文共事十五年的马良先生说。

李小文1947年出生,四川人,早年留学美国,2002年起兼任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

4月18日,蓄着胡须的李小文穿着黑色外套,没穿袜子的脚上蹬着一双布鞋,不经意地跷着二郎腿 ,低头念着发言稿。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网友惊叹,“一派仙风道骨,完全就是古龙笔下的侠士。”

有网友说,照片里的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低调、沉默,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而在照片的“背后”,熟悉李小文的人却觉得莫名其妙,作为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李小文在学术界早就是人尽皆知的“技术宅”和“优质叔”。

穿布鞋发言走红网络,貌似山村老人却是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

貌不惊人,盖世神功。这是网友认为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扫地僧的理由。

在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谢云看来,李小文是国内遥感界泰斗级的专家。 但第一次见面让谢云很意外。

当时,学院里一名老教师即将退休,为了让学院在遥感领域进一步发展,领导邀请了在中科院遥感所的李小文,“那时他才53岁,已经有那么多成果了,在我们眼里那就是偶像。” 一天,谢云下楼时,发现迎面上楼的男子穿着白衬衫黑裤子,手里拎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脚上是一双布鞋,“特别土,我还想这人来我们这儿有什么事,别人告诉我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小文。”

偶像的这身装扮,让谢云很意外。他后来听同事讲,李小文第一次到学院报到,就因为这身装束,被门卫挡在了外面,以为他是来推销的农民。

“扫地僧”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在学术上的修炼和勤勉。

2005年,李小文在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做所长,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

地遥学院晚上11点关门,李小文经常忙到很晚,每次回来都要叫值班室帮忙开门。后来,李小文接连承担两个大的国家项目,作为其中的首席科学家,忙到2011年,累得生病住进了医院。对于这次住院,谢云觉得是李小文太不关心自己。他的两个女儿在国外读书,妻子也在国外,独自在家,没有严格的作息规律,一天到晚吃点米粥、咸菜就行。在谢云印象里,李小文此前还住过一次院,医生诊断结果是营养不良,“这个年代了,院士还能得营养不良。” 印象二 学生眼中爱打赌的教书匠

李小文做的是遥感基础研究。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Strahler教授曾评价,李小文是这一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除了很多被广泛引用的研究论文,李小文的快乐来自学生。 有人曾问李小文喜欢带什么样的学生,李小文的观点是“有教无类”,“只要愿意跟我念书的,我都愿意带。”

他善于用古诗词解释复杂的遥感理论。谈到遥感的优势,李小文引用苏东坡《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到遥感的大气纠正,他引用“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冬心的诗:“夕阳方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讲到自己的成名作“遥感几何光学模型”,他说其实就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直生,远看绿色浓郁,但站到近处看,绿色就没有那么浓密了。 李小文喜欢和学生打赌,学生们也知道,老师和自己打赌另有用意。

他从来不反对学生的意见,哪怕是特别幼稚的想法,他也会让学生试一试,而打赌更能坚定学生尝试的决心。

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实验观测中发现,太阳可以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李小文起初认为这有悖于人们的常识,为了给学生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他就和这个学生打赌。师生俩分头查阅资料,仔细论证。

最终,学生赢了老师。

印象三 笑傲江湖里带酒壶的“令狐冲”

早年在美国留学,闲暇时,李小文最喜欢读金庸的武侠小说。

他更喜欢金庸笔下《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自己在性格上有点像令狐冲。

和令狐冲一样,李小文也喜欢喝酒,以前一天能喝一斤。

他说自己没有太大的欲求,能有二锅头相伴,足够了。学生们证实,李老师白酒不离身。他有个酒壶,里面随时装着二锅头。“就算看见他在校园里喝也不觉得稀奇。”

后来喝酒伤了身体,学生胡荣海说,他2012年入学时,李老师已经不怎么喝了。

2009年,地质学家嵇少丞在网上发帖,帮一名羌族妇女找工作,李小文看见后,帮她在成都一所学校的人事部门找到一个岗位,只是因为妇女不想离开北川,最后才没成行。 李小文把师生关系看得很认真。在遥感领域之外,他还会和学生讨论金钱观。

一名学生记得,李小文在课堂上曾说,钱的作用在本质上是“非线性和非单调性”的。对比较贫困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少一点钱,也许就能帮助他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或是拯救一条生命,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几年前,李小文拿出李嘉诚基金会奖励自己的钱,在母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李谦”奖助学金。

李谦是李小文的长女。她出生时家里条件差,营养不良,出麻疹并发了肺炎,不到2岁就去世了。

对于这助学金,李小文解释“ 自己有口酒喝,就感觉进了‘非线性区’,没什么负担,就捐了。”

印象四 QQ群“桃花岛”里的“黄老邪”

博客是李小文的一片自留地。

在博客里,他自称黄老邪;在北师大,他和所有学生都在一个QQ 群里,群的名字叫“ 桃花岛”。

“黄老邪”的邪常表现为语出惊人。

几天前,一名考上了中科院研究生的学生向李小文诉苦,自己就要去成都读书,担心这个专业毕业后不好找工作。李小文说,是山地所吗?好啊,九寨沟、四姑娘,找出点办法来防治滑坡 、泥石流,英雄救美。

在学术江湖里,侠士也经常“以武会友”。博客里,他会时不时针对遥感领域的问题“和某某人掐一架”,或摆个擂台分胜负。

地质学家嵇少丞评价说,比起小说里黄老邪的“七分邪气,三分正气”,李小文邪气不重,是个有大爱的人。

汶川地震后第二天,李小文在自己的博客上“道歉”,说大家都关注汶川的灾情,“但到现在我们还出不了一幅图。”

看见温总理去灾区,飞机上工作的照片还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李小文说,“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

李小文的一名博友说,李小文多少有些魏晋文人的风骨,而这种风骨,就是现在学术界缺少的真性情,是学者本分的回归和做学问应有的那种心态。

李小文大学时期的校友戴绍基说,李小文的言行,维护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这种影响甚至比他在遥感领域做出的贡献更可贵。

如今,李小文的博客更成为了学生和同行答疑解惑的平台。隔三差五,就有人在博客里留下专业问题等待答复,李小文会挑出其中一部分解答。如果问题繁琐,他会主动要求对方留下邮箱地址,邮件里,他最爱用的落款是,小文。

布鞋院士走红后的“烦恼”

电话里,李小文说“冷一冷”。

媒体和网友的持续关注成了他的负担。他希望用这种方式让舆论的山洪消退。

李小文的声音低沉而果断,这种气场与照片里“看似作脱贫报告的老人”似乎格格不入,只有在提到网友对他的评价时,他才哈哈一笑,“谢谢网友们。”

18日的那场讲座在李小文看来,这只算一次与学生们的闲谈,没什么特别。

如果不是因为那张照片,媒体蜂拥而至,他能平静地研究遥感领域“流形”与“分形”的区别,或者继续研究环保部和国土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67岁的老人有自己对付新闻的高招。

有时,他会在电话里赔笑,“理解一下,理解一下”;有时他会用商量的语气说,“再等等,等这波热点过去吧”。

李小文了解新闻的传播规律,希望赶紧出个新闻,为自己那张被热炒的照片降降温,过了两天温度没降,他又略带委屈地向记者解释,“本以为这两天热度会过去的”,然后在邮件里和记者商量,能不能以文会友。

李小文说记者四处寻他让他很不好意思,自己文字不好,写文章有些词不达意,向记者请教文章该写成什么样子才算合格。其实李小文在谦虚,他用几句简单的古文,就可以解释复杂的遥感原理。

博客里,近百名网友给李小文留言,说他红了。李小文不做回应,只以“敬答好友”为题留下博文,里面只有一个链接,是河南贫困县舞阳县的贴吧。4月初,舞阳县中小学数千名教师停课罢工,抗议政府克扣工资,一直没得到回应。有网友揣测李小文的本意,他不希望自己作为院士因为一张照片走红,而是希望更多的普通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应有的关注。

写作素材2: 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大师”、“泰斗”、“国宝”,这是三顶多么光荣的桂冠,多少人求之不得。而季羡林先生对这些大大小小的桂冠的感觉,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他的辞谢,不是虚伪的作秀,而是求实作风的表现。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提出“三辞”,不仅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而且对当前的浮夸学风,也下了一帖清凉剂。 我们敬仰季羡林老先生,是因为他的思想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一个‘真’字示人 季老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

“真情、真实、真切”是季先生的处世原则,在一生对国学的探究中,季老秉承: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诚相见;唯有真实为事,方能有为当世;唯有真切处世,方能心阔坦荡。由“三真”所引伸出来的是季老那博大的胸怀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一颗平常心 《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写道道:“季羡林的不寻常之处恰恰就在于他的‘平常’。”他衣着朴素,总是穿着一身洗旧了的卡其布中山装,以致来报到的新生误认他是老校工,让他代为照看行李。他安详恬静,从不疾言厉色,“表面上严肃得有点让人敬畏,内心却是滚烫的”。他总是以平和博爱的胸怀,真诚丰富的感情待人对物。他喜爱动物花草,甚至“经常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惹起万斛闲愁”。他宽容和谅解了“文革”中痛打和折磨过自己的人。他这种“洞明世事,反求诸躬”的高尚品格,赢得了众人的钦敬。 ●再一个十年及后来 十年文革,在“无人接触”的日子里,他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他每天提心吊胆地进行着:先把原诗译成白话散文,然后反复推敲修改成四行一韵的诗句,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这十年中,季老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以自省之笔,纪录了所经历的一切,且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读来让人感慨万端。

这两个十年之后,他辛勤著述,在学术上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面上取得辉煌成就,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

●要活到108岁 季老先生住院期间,由于腿部实行了手术,走路不便,所以一直没有出院。季先生是个一天也不能不工作的人,这里也就成了他的书房,每天读书、听读报纸、写作,一点儿也不闲着。

季老对温家宝总理说,“我94周岁了,并不打算‘走’。我要活到108岁。”“只要活着,脑筋就要天天不停。”

季老走了,人们怀念,回忆,追思;大师生平,历历在目,大师学问,深不可测,大师品格,高山仰止。季老是全社会公认的大师。媒体评价说,季老辞得去国学大师的名号,却辞不去人们对他的尊敬。像季羡林,他出身寒门,后求学清华,有幸受到陈寅恪等人教诲。1935年留学德国后,恰遇二战,只好留德苦学,但这十年,他得以亲炙世界级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权威,他回国已成学术权威,被陈寅恪引入北大。但真正让他成为大师的,却是他归国后的经历:先被关进牛棚批斗,后又被分配去看守门房,收发信件和报纸,然而,这段时间他却翻译了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并做出了许多研究成果。

坎坷的经历中,季老为人为学都有足以传世之处。他的安贫乐道、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让人称道。“未名四老”之一的张中行生前就曾在《负暄三话》中评价道:“季先生以一身而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而他后来以副校长的身份却被新生及其家长当成“老工友”而为他们守行李的故事,更为“永远的大师”平添了一段传奇。

张中行评价季老的三个“难能”,每一个在现时代都是稀缺之物。季老学问精神,源于“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为学信条,但在今天,这样的信条却早已被各种粗制滥造和学术抄袭、剽窃所淹没。而且,近来人们发现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中,还频频闪现出校长、院长和著名教授的身影。

什么叫“大师”?至少,我每每固执地认为,他必须真心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还有大唐名相魏征的一句名言:“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季羡林先生都做到了。

季羡林先生获200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篇五:高三语文 期中考试作文分析

高三语文 期中考试作文分析

2015-11-18

一、原题回放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类要面对自然,个人要面对社会,政府要面对群众。古往今来,诸如成功、荣誉,挫折、困难,乃至灾祸等等,无一不要人们面对。其时总会有人勇敢,有人怯懦;有人镇定,有人慌乱;有人理智,有人糊涂。回顾成长历程,瞻望人生前途,我们也已经并必将面对许许多多事情。

请以“面对”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结构完整,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二、作文评分

1.分数段划分:

一类(1)55分——60分 ; 一类(2) 50分——54分

二类(1)46分——49分; 二类(2) 40分——45分;

三类文 36分——39分

2.未成篇作文分数:

100字以内5分;100-200字10分;200-400字20分;400-600字30分;600-800字35分。

3.每错一字在原有得分基础上扣一分,书写酌情扣分

4.年级高分作文人数:

文科

理科

三、思路点拨:

首先要解决“面对”什么的问题。可以从材料提示中选取一个角度,如面对自然,面对社会,面对群众,面对成功、荣誉,挫折、困难、灾祸等等,无一不要人们面对。然后是思考如何“面对”的问题,针对自己的选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勇敢、怯懦、镇定、慌乱、理智、糊涂等等。或者写面对某种事物所产生的感悟等。

四、本次写作中部分作文暴露出来的问题:

1.改写题目,如:学会面对,勇于去面对,勇敢面对,??

2.不明确的题目,如:面对你所要面对的(太笼统);面对一切(范围太大);面对有和无(是不是要说选择?);面对或许更好(什么意思?)??

3.事例陈旧的滥陈文:

①写面对挫折(或者困难),有考生写登山,风景描述——中途放弃——(家长或朋友)鼓励——战胜困难登顶。还有写学做菜切土豆——切破手指——战胜挫折,高三学生了还通篇或一大半篇幅写这些小学生材料,太幼稚了。除此以外,依然有不少学生写中考失利,或者平常考试(联考等)失利,然后心情沮丧矛盾,家长或者同学劝慰开导,最后勇敢面对挫折??

这样的材料从小学写到初中再写到高中,怎能得高分?能拿到三类文的分数就不错了。

②例子不够,名人来凑,排排队,点点名:爱迪生、司马迁、苏轼、项羽、居里夫人、刘伟、海伦凯勒、贝多芬、屈原??都是同学们的熟人,一人成一段,一篇文章选两三个人事例再加个开头结尾。大量的雷同作文,考场上有哪个阅卷老师喜欢一篇接一篇读这些陈旧的文章呢?不是不可以写,而是对于人们耳熟能详的事例,完全可以略写,高度概括成论据,为论点服务。

4.概念理解错误或选材不对。

①比如挫折,应这样理解:“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阻碍,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心理学上指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情绪反..

应。”有考生举例说八年抗战,是中国的挫折,苏联人遭德国进攻,他们团结起来,战胜了挫折。论据不严谨。还有写汶川地震妈妈救孩子,在孩子的包裹中塞手机表达母爱,这样的事例用在战胜挫折的论点下不贴切。

②有写面对放弃的,考生说自己学习有短板,某一科很差,考试也就二三十分的样子,举例说有学长教导他(她)学会放弃弱项,用其他优势学科来弥补。并且那学长就是这样的情况,结果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这就很奇怪了,那是什么样的理想大学呢?这样的论据不具说服力。

③有考生立论面对磨难,需要欲望,举希特勒的例子。大意是:“欲望和野心交织的首领,发动二战,发动竞争,推动社会的进化和技术的革新,证明欲望可以推动人,人在巨大磨难时充满挑战激情。”对于二战时犯下种种罪行,并迫害、屠杀六百万犹太人以及被占领国家和地区其他民族的纳粹首领,用作正面素材,根本就错误了。有少量年轻人崇尚武力,崇拜这样的杀人机器,不分是非。试想想希特勒与东条英机、谷寿夫等有什么区别?这些日本战犯在靖国神社被尊为日本的民族英雄,每年受到参拜,引起中国人强烈抗议。对于所有反人类者,都应有明确坚定的立场。

④有考生写鱼儿游泳,松鼠蹦跳的例子,写到鱼儿希望像松鼠那样在树上蹦跳,松鼠希望像鱼儿那样在水里游泳,结果怎么努力都是失败的,来证明“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能达到的”。这结论是有道理的,材料可能也是学生从某些心灵鸡汤文字里看来的,可是,用来证明放弃某些学科就不对了。鱼到树上,松鼠到水底,都是死路一条。你听说过哪个人因为努力学习而学死的?如果混淆了可比性,那么有些心灵鸡汤只能把人变成落汤鸡。

5.零分作文

高考有零分作文,本次考试也有零分作文。

零分作文产生的原因,一是愤世嫉俗,此类作文以激烈的言辞来表达对社会上各种现象的不满;二是玩世不恭,以调侃社会、调侃高考为乐子;三是挑战高考,此类作文表现的是对高考极端的反对和抵触,甚至厌倦。

其实网上很多“零分作文”都是网友杜撰的,并非考生所为。

如果一篇作文零分,那一定是有问题的。

人生难得的一次高考,一次好好表达自己思想的作文考试,考生这样的游戏、这样想另类一把,其实,这是学生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对自己、父母、老师没有一种认真的态度。我们是要承认社会的阴暗负面东西的存在,可是一味的发牢骚甚至谩骂,有意义吗?高三毕业生即将成人走入社会,这个社会就是你的社会,这个国家就是你的国家,一个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感的青年有何用?

高考是选拔人才,不堪重任者必将被淘汰。

你可以选择做大鹏和雄鹰,志在高远,也可以选择做蜩与学鸠,置身尘埃,这是你的认知,也是你的权利,无可厚非。只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境界。我们提倡的是,哪怕是做一颗螺丝钉,也要闪闪发光。

眼睛若只看得到污浊,思想就是污浊的。心若总站在阴影里,人生必是黑暗的。

五、建议

1.认真审题,按题目要求规范写作,如果是半命题作文,只能补全,不能改动。

2.一定要写够八百字,这是及格分数的分水岭。

3.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避免笔误。平常还是要注意字词积累识记,尽量不在作文中因错别字失分。

4.多阅读多积累素材,人物事例做到新颖鲜明。即使没有新的素材,也不能用错论据。

5.立意健康积极,不写低俗另类文,对自己负责。

6.篇章结构避免中间部分一个人(或一件事)啰啰嗦嗦一叙到底,然后加个开头结尾的写法。这样的作文分值很低。

六、年级部分优秀范文选登

面对荣誉

高三(8)班 黄小雪

诺贝尔医药学奖得主屠呦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带着淡然平和的笑容说道:我还有很多要做的事。虽然她已经手捧无数大奖,但这次足以载入史册的荣誉也并未让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生活起任何波澜,她依旧神色淡漠坚持在科研的一线,继续为世界做出贡献。她告诉我们:淡然面对所得,奋力争取未来,这才是成功的法宝。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写到:世界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真正的荣誉并不是获得一项又一项瞩目的成绩,而是在面对这些荣誉时依旧保持一颗淡然的心,不为名利所动,不让荣誉成为前进路上的束缚,。不管时代如何变换,他们的品质却在时空中依旧发亮。

我想起了取得骄人成绩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将所有的奖金全部捐给科研机构,顶着日晒雨淋,蹲在田间地头摆弄着他的超级水稻,守护着一方心灵净土;想起了“光纤之父”高锟,一生获得无数荣誉的华裔科学家,他本可以躺在过去的成就上安享清福,但他并未在荣誉中迷失,转向一个新的领域,埋头于光子物理学,最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想起被网友戏称“侠客”的李小文,我国遥感技术领域泰斗级人物,却是一派仙风道骨站在三尺讲台传播知识。想起了“两弹元勋”钱学森;想起了“乒坛皇后”邓亚萍;想起了人民医学家吴孟超.....他们站在荣誉的顶峰,却又以匍匐的姿态继续在自己的领域里专注为人民服务,守护着世人的尊敬与真正的成功。

我想起了头顶三项桂冠的季羡林;想起聚光灯下光环笼罩的明星陈坤;想起了拿着世界知名公司录取通知书的安福玖。他们在面对荣誉时也并未迷失自我。季老摘掉荣誉的桂冠,潜心治学,收获这世人的尊敬;陈坤褪去明星的光环,发起“行走的力量”的公益活动,让更多人的青春彰显力量;安福玖放弃高薪的工作坚守在沙漠的生死线,让教育的光播撒到偏僻的地方,更收获着心灵的纯净。

想起了川端康成。《雪国》取得的巨大荣耀还未散去,他就已经迷失,在人生的末端被名利所累,迷失在金钱的世界里最后自杀。

人生在世,大大小小的荣誉如同一个个陷阱,会延缓你前进的步伐,甚至让你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只有保持一颗淡然的心,才能走出荣誉的陷阱,收获着真正的成功。

(文字录入者:高三8班 黄小雪)

【点评】小作者掌握的材料太丰富了!可见要写出好作文,积累是多么重要!开头由屠呦呦的话引入论题,又由爱因斯坦的话点明中心,没有枯燥的论理,只有娓娓道来的文字。(修改、点评教师:涂丽丹)

面对苦难

高三(8)班 佟小悦

松柏之所以苍翠挺拔,是因为经历了无数风霜雨打;珍珠之所以圆润光泽,是经历了无数日夜的磨砺;雄鹰之所以展翅天际,是因为幼年时被推下悬崖那一刻对高远蓝天的渴望。面对苦难,我们要在苦难中突破自我,坚守信念,寻求胜利。

中国一代文学大师史铁生就是苦难最好的诠释者。虽然是在轮椅上,可他的背影依旧高大挺拔。他

笔尖流淌出的文字,深刻隽永,慰藉了人们的心灵,面对苦难,他也曾颓废过,也曾彷徨过,但最终选择了精神站立。双腿的残痛,母亲的挚爱都被他转化为写作的动力。如果他被双腿的残疾所打倒,被生活的苦难所打倒,那么就不会有《我和地坛》这样精彩的作品问世。苦难,并不是上天问责你的悲剧,也不是你失败放弃的理由,在苦难中突破自我,寻求胜利,才能实践人生的意义。

史怀哲,奔走丛林的圣者。他因为一篇报道而奔向法属赤道区,非洲一个极为原始的村落,那里气候恶劣,疾病丛生,人们极需医生。家境优越、身为德国医学博士的他,在众人的惊诧中倾家荡产,置办医疗器械,去和非洲人民共同面对苦难。他前后50年置身于危险环境,义务诊治,挽救了无数生命,成为非洲人民心中景仰的神。在那种苦难的环境下,史怀哲从不曾放弃信念,为人类和平作出巨大贡献,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苦难是最好的老师,在苦难中存活下来并永不放弃理想,必有一番大作为。屠呦呦在简陋的实验设备下,几十年如一日的孤独煎熬中,最终提炼出青蒿素,造福人类,获得了诺贝尔奖;三毛处身沙漠恶劣的环境,在怪异的习俗中坚持热爱生活,与沙漠人群融为一体,留下了字字珠玑的《撒哈拉的故事》;梅汝璈在国内外动荡条件下,面对种种困难,最终成功对日本侵华行为做出了责罚,为祖国赢得了尊严。苦难并非只代表不幸,只要勇于面对,就能衍生出希望,在战胜苦难的过程中突破自我,铸就辉煌人生。

(席慕蓉说:“人生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我们是过河的人。”然而在过河途中总会遇到各种坎坷,各类石块阻挡了我们前进的路途。因而我们要面对苦难,直视自我,在苦难中寻找突破。在不经意间回头,你不仅已走过很长一段路程,也到达了心灵的巅峰。)

(文字录入者:高三8班 黄欣雅)

【评语】能在考场上迅速成文,并有严谨的结构,难能可贵。立论鲜明,运用史铁生、史怀哲两个详例,屠呦呦、三毛、梅汝璈三个简例来证明观点,是规范的议论文。老师对原篇改动较大,文字段落都有润色调整。结尾段落未做改动,引用句与论证观点不是很切合,留与考生自我修改。(修改、点评教师:李彦莉)

面对没有明月相伴的黑夜

高三(4)班 薛媛文

人的一生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如同一株傲立的孤梅,它看似孤独无助,但却一枝独秀,让我们不禁惊叹于它的高洁芬芳。人也是如此,要敢于面对孤独,学会独立,才能成长。

世界是海,命运是风。所有的相聚和别离都只不过是瞬时的风浪,你在海上行驶的小船,终有一天也会消失,而你也只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向彼岸前行。我们的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所以当身边有伴的时候,你要感恩并且珍惜。但当孤独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独自面对。难道在无人陪伴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懦弱逃避了吗?即使是在没有明月相伴的黑夜,前方一片黑暗迷茫,你也不能胆怯退缩,只有坚强的独立面对,并勇敢战胜恐惧与黑暗,你才能看到明天只属于你的太阳。

我最佩服的动物是展翅翱翔天际的雄鹰,因为他们独立、坚强、执着。它们在还是雏鹰的时候,就要面对万丈悬崖的挑战。如果只是依赖于温室,不敢独自面对成长的挑战,它只会跌入万丈深渊,粉身碎骨,被自己的依赖懦弱打败,最终可悲离世。因为鹰的原则是,如果你没有能够独立坚强勇敢面对一切的决心和本领,那就不配成为一只鹰,只能被淘汰。所以即使在万丈悬崖面前,也要独立,坚强,勇敢地去张开你的翅膀,这可能是你的第一次飞翔,但更会是你最辉煌的一次展翅。只有不畏一切的态度和敢于独立面对一切的决心,你才能够骄傲的在辽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也许你会孤独,但也要成为一个孤独的强者。

我们也会面对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学习,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冒险等等。这些看似孤独,但却意味着你的独立。我们不可能一直依赖于父母给予

的温暖,朋友给予的帮助,老师给予的关心,我们终究要长大的。

一首诗中写道:“如果你不坚强,谁替你勇敢;如果你不努力,谁替你奋斗;如果你不潜心,谁替你幸福。”没有谁可以帮助你并且陪伴你一生,除了你自己的独立和坚强。我们都是宇宙间小小的星辰,即使如此我们也应在这个偌大的世界倔强地发光。请记住,在面对没有明月相伴的黑夜中,打开你心中的孔明灯,放飞到天空。学会独立坚强,它一定会带你走出黑暗,见证明天最耀眼的日出。

(文字录入:高三8班 翁艺格)

【点评】这篇文章论点明确,立意新颖,语言优美。作者把人生的困境比作没有明月的黑夜,非常诗意,在诗意化的语言中成功论述了人要学会独立坚强面对困境这一论点,非常不错。唯一不足之处在于,这篇文章论据较少,稍显空虚,作者可以再增加更多事实论据,使文章更加充实。(修改、点评教师:苏吟秋)

面对人生路上的荆棘

高三(8)班 赵亚飞

人生是一条蜿蜒曲折的路,路途中时而阳光普照,时而大雨倾盆,时而绿树成荫,时而荆棘丛生。 面对阳光和绿树,你便欣然接受。那,面对大雨和荆棘,你怎么做呢?面对人生路上的荆棘,态度是关键。

有的人面对荆棘,避而远之,当无路可走时则自暴自弃。这荆棘是人生的挫折,是前进的阻碍,但有的人面对它却能够泰然处之,勇敢面对。

如果说莫言给中国文学带来了生机,那屠哟哟便给中国的生物和生理学安上了飞翔的翅膀。诺奖是屠老毕其一生所获得的荣誉,可荣誉背后却是一段艰辛的历程。面对文革的背景,屠老和其他同事依旧坚持研究;面对他人的不公指责,屠老也从未被打倒。她将自己的心血贡献给科学,不惧困难,勇往直前。面对人生中的荆棘,屠老没有逃避。

她选择坚持,献其心血为青蒿;她选择坚守,守其信念为科学。这是一种态度,令人深思,发人深省。面对人生路上的荆棘,我们,该逃避吗?

有的人面对荆棘,则原路返回,殊不知此时已如“过河之卒”,只能进,不能退,也无路可退;而有的人却能终生前进,永不后退。

事实往往更胜于虚构,白俄罗斯女作家、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用她的作品告诉了世人这一点。为了给世界留下真实:面对政府的阻碍,她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方式,毫不退让;面对作品当事人的不解,她依旧守其本心,终生追问。她用笔尖勾勒世界,战争和真情;她用一丝不苟的态度赢得了赞誉,揭露人性、社会的不公。

人生中认准一件事很简单,但坚持下去很难,因为,你永远计算不出面对困难和打击时你的承受能力,所以便选择放弃。面对人生路上的的荆棘,我们需要坚守本心,一往无前。有阻碍怕什么?有危险怕什么?关键看你有没有敢于直面人生的勇气,有没有敢于直面困难的心!

走在人生这条路上,你会发现路途基本荆棘密布,但一个好的态度却能让其为你开路。面对多方面的阻碍,梅汝璈选择前进,并为中国在远东国际法庭赢得了尊严;面对处境的困苦,司马迁选择前进,才留下了史家之绝唱的《史记》;面对外部势力的打击,昂山素季选择前进,只为赢得民族的和平。面对人生的荆棘,他们奋然前进,我们肃然起敬。然而,置于吾身,又何尝不能选择前进呢?

面对人生路上的荆棘,我们需要坚持,坚守,前进。你可以失败,但你不能失去挑战失败的心。荆棘过后,绿树林立,只有勇于直面,勇于斩除那人生路上的荆棘,人才会成长,人生,才会精彩!

(文字录入:高三8班 赵亚飞)

【点评】中心明确,论据丰富,论证充分,语言有气势,行文一气呵成。小作者还机智的选择了试卷阅读题上的“中国第一法官”梅汝璈作为论据,这一点特别值得大家学习。(修改、点评教师:涂丽丹)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