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读走出思维的误区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2:38:06 小学作文
读走出思维的误区有感小学作文

篇一:批判思维读后感读后感

《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之读后感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冷静而理性,极具生活智慧,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能够正确判断所面临的处境,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一针见血,讲话有理有据,而且轻易不会受到个人或他人情绪或社会舆论或周边环境的影响。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人应当被称作是聪明人。倘若仔细观察这类人,就会发现他们身上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够充分运用理性对所接收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不断对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验证,不断对自己的论断进行评估、评价及修正。用一句较为专业的话来说,就是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

在我看来,批判性思维是成为一个聪明人的基本功。然则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按照布鲁克·诺埃尔·摩尔和理查德·帕克所合著的《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中的定义: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审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论断是否为真。是指对我们所作出的论断进行评估,其主旨是关于思维的思维,即镜中人,站在第三人的角度上来看待自己做出的抉择是否真确。和我想当然的理解不同,这种思维不是要自己如何做出断言,而是讲如何对自己的断言进行审视和反思,即是依靠个人的理性对所接收的信息和自己的断言进行再考量和再思考。其前提是要有一种对凡事持质疑的态度和对事物求真相的不懈精神。其基础是要具备一种进行逻辑推理的基本能力,其关键是要养成一种凡事质疑和对个人进行反思的习惯。就如古圣人孔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可能要接收海量的信息,每时每刻都要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判断,以作为自己言行举止上的依据。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聪明人,总是能够排除情绪、好恶、舆论以及环境等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对来自周遭世界的信息冷静看待、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分析,得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采取正确的行动。他们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勇气不断的审视自己的判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验证。他们不轻信、不盲从、不排斥,也不情绪化做决定,他们不会受广告蛊惑去买一大堆包治百病的药品,他们不会听了别人一句话就暴跳如雷,他们不会道听途说,相信并传播别人毫无来由的谣言,他们不会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看到什么就认为是什么 。

其实,我自己就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不擅长批判性思维,不但非常感性,情绪极易冲动,老是受他人意见的影响,而且看问题总是简单化、情绪化,也容易受惯性思维误导信息与我的知识背景是否契合常常左右我的判断,喜欢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做出断言。从而想当然、我以为便是我的口头禅。不管是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这方面的惨痛教训可谓不胜枚举。所以我也在寻找一种途径、方式方法以快速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一书中论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如何进行正确地思维和清晰地写作,到有效论证的规则、合理的演绎和归纳推理,再到道德、法律和美学的论证进行了详细的、系统性的阐述,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概括指出了生活中常犯的诸如稻草人、仓促概括、诉诸人身、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等思维谬误,以及各种以修辞手法来掩盖虚假论证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和掌握合理而正确的思维基本原则、规则、要求、技巧和训练方法。如果你也有与我相同的烦恼,渴望掌握批判性思维,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进而成为一个聪明人,那么,这本书就是你必读的一本。

篇二:《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

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 作 者:(美)布鲁克?诺埃尔?摩尔 (Brooke Noel Moore) 理查德?帕克 (Richard Parker) 著

朱素梅 译

批判性思维源于西方文化传统,中国文化虽有批判,却没有将其理性化,因此我们的批判往往是泛伦理的,经常不考虑范畴与背景,这就让批判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徒增烦恼与误解。正是源于对批判的误用,导致我们一直以来认为批判就是制造矛盾,就不是解决问题的路径,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他人的批判和对自己的纵容,也进入了一个怪圈。

但事实上,科学始于怀疑,怀疑始于批判,批判有着严格的方法与规范,这不仅需要理性训练,也需要良好的心理建设。比如,将批判放在正确的氛围与框架中,保持批判问题的清晰,对批判抱有宽容的态度,乃至培养我们的理性批判精神,这其实都是异常严肃的话题。

在我们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从器物到制度,从制度到心理,这是一个由浅及深的过程,事实证明,拥有现代心理的国民,是走向未来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看,批判与怀疑特别需要融入我们的文化中,特别值得我们重视。

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传统,在对经验丰富性的理解与把握上,东方文明有着自己的优势,但在理性思维的深入上,西方文明成果更丰硕。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技能;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心理学需要批判性思维,生活更需要批判性思维。”接受批判性思维的洗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读一些改变思维方式的启迪性读物。

大众传媒误导了心理学?解剖学是主主宰命运的力量吗?眼见真的为实吗?催眠能帮助我们唤回记忆吗?条件反射和广告效应如我们所想吗?记忆可靠吗?智商永不改变吗?你真正理解自己的动机吗?...... 生活中遍布成见的陷阱,被缚的当代人须锤炼批判思维战胜成见、强大内心,方能跳出陷阱、获得自由。

《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旨在加强批判性思维技巧,帮助我们挑战成见,同时提供了锤炼这种思维的行之有效的练习,是最受欢迎的思维训练教科书,连续九次再版。本书语言通俗、生动,直观地阐述了批判性思维、正确推理和合理论证的基本问题、观点、方法和技巧,“十大思维谬误”教你如何正确思考与决策,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合理而正确的思维基本原则、规则、要求、技巧和训练方法。

《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起,就如何进行正确地思维和清晰地写作,到有效论证的规则、合理的演绎和归纳推理,再到道德、法律和美学的论证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还指出了各种以修辞手法来掩盖虚假论证的例子,读者对象为逻辑学、哲学、管理学专业师生及从业人员。

? 像小说一样有趣的思维训练书。当人们展示不同嗜好的时候,无需展开批判性思维;但是就严肃的道德话题展开批判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人们用修辞装饰言论,其实修辞并不加强逻辑的力量,却对人们有心理上的影响力。

? 思维能力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思维习惯,即通过挖掘事件本身的隐含信息,结合自己的背景知识对事件的最终判断,思维能力也是这本《批判性思维》的主要内容,围绕演绎这种思维方式,结合各种生活中的事例分析思维批判的正确与否,一遍又一遍地推演各种有效性推理和谬误性、欺骗性迷局,令我们在见识推理的魅力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 这本书强调一个人要成为有创造性的人要具备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本书用妙趣横生的例子,用说故事的方式把这种方法教给我们。我可以说,谁先看到,谁将先受益。

? 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不要陷入惯性思维的僵局,而是学会逆向,甚至交叉的多方向思考,不要给思考留一处多余的死角,因为事情往往有多种可能性。我们要从别人对“断言”的修辞、可信度等切口入手,与自己已知与需要的知识关联起来,用正确的逻辑去演绎论证,不要被它放出的烟雾蒙蔽开了双眼。

? 这本书的奇妙所在是:看了这本书后,每一个人都能明白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了。

全球最受欢迎的思维训练读本;10天改变你的思考方式;“中国为什么没有乔布斯”的最佳解读。高票当选美国高校必读图书。连续再版,本为第九版。——当批判被允许自由进行的时候,谬误也就没什么可怕了。(托马斯〃杰弗逊)

多年以来,布鲁克〃诺埃尔〃摩尔(Brooke Noel Moore)和理查德〃帕克 (Richard Parker)一直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奇科分校从事哲学教学。他们一直讲授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课程。摩尔另外还讲授认识论和分析哲学,他曾任哲学系主任,也曾被评为学校的杰出教授。

摩尔本科于安提俄克学院学音乐,他于辛辛那提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的排球水平是业余的顶尖高手。

篇三: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教育该如何“拯救”生命——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收藏本文 分享

本书是在本体论层面对“生命与教育”关系的一种学理性探讨。回答了“生命是什么,生命缘何成为教育的原点,教育为何是有生命的品性,生命在教育中如何自由成长,教育又如何呵护和培育生命?”等问题;同时,对教育无视生命、践踏生命、遮蔽生命意义的状况,进行了批判与反思。这是一本基于生命体特征构建的生命教育学,它描绘了一幅走出异化的本真教育的蓝图。

有些书看了想哭,有些书看了想笑,有些书看了想骂,有些书看了想去做些什么。冯建军先生的《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就属于最后这种类型。捧着这本洋洋洒洒30万字的书,你会感觉到一种沉重,这种沉重不仅是它本身分量的沉重,更是它思想的深刻和厚实。一、尊重天性,归还童年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把人放在第一位,将尊重人的天性作为教育的前提。这和以往国内要求教育要塑造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说法截然不同。在书的封面上,你会看到这么几行字,字号很小,读来让人回味悠长:“当今社会,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共生。缤纷的世界固然精彩,却掩饰不住慌张中透出的无奈。?我?逐渐淡化在人群中,人性的光芒日益暗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生命愈发地彷徨,教育遭遇着迷失。教育与生命的隔离,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误区,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幸。于是,我们乞求回归。”一种对教育现状的忧患跃然纸上,而这种忧患也无时不贯穿着整本书。尤其是在“生命与教育中的失落”这个章节,作者从人文教育的失落、教育与生活的割裂、绝对主义的客观知识、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等六个方面罗列了教育的不合理性以及对生命的亵渎和摧残。尤其对我国以往学校.....

教育该如何“拯救”生命——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有些书看了哭,有些书看了想笑,有些书看了想骂,有些书看了想去做些什么,冯建军先生的《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就属于最后这种类型。捧着这本洋洋洒洒30万字的书,你会感觉到一种沉重,这种沉重不仅是它本身分量的沉重,更是它思想的深厚和夯实。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把人放在第一位,将尊重人的天性作为教育的前提。这和以往国内要求教育要塑造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说法截然不同。

在书的封面上,你会看到这么几行字,字号很小,读来让人回味悠长:“当今社会,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共生。缤纷的世界固然精彩,却掩饰不住慌张中透出的无奈。‘我’逐渐淡化在人群中,人性的光芒日益暗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生命愈发地彷徨,教育遭遇着迷失。教育与生命的隔离,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误区,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幸。于是,我们祈求回归。”一种对教育现状的忧患跃然纸上,而这种忧患也无时不贯穿着整本书。尤其是在“生命与教育中的失落”这个章节,作者从人文教育的失落、教育与生活的割裂、绝对主义的客观(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读走出思维的误区有感)知识、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等六个方面罗列了教育的不合理性以及对生命的不尊重。

面对被越来越多的规训约束的孩子,被越来越重的课业折磨的孩子,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今天的儿童越来越多地被封闭在狭小的空间中??这样的生活,儿童能快乐起来吗?”该书引用了泰戈尔的话:“童年是一个文明人一生中唯一可以在树杈和客厅的椅子间作出选择的时期??”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是童年,而面对越来越早熟的面孔,我们可能也会像荷兰首相夫人一样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些孩子都像受过军事化训练的士兵,一点都不像孩子。”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正因为它的唯一性,我们才要更加珍惜。

“人要活着,而且要有尊严有意义地活着。”因此冯教授说,“生命化教育的目标,基础层面是教人珍爱生命,更高的层次则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才能使生物学层面上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层面上的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即成为大写的‘人’。” 教育要使人成为人,教育就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为生活而教育”、“教育要融入生活”是冯教授所倡导的主要思想。他指出:“教育与生活血脉相连,教育是特殊的生活,生活是广义的教育;生活提供着教育的养料,教育又是为了生活,创造着生活。”这是对教育的目的和方式的重新界定和深入思考。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如今学校“封闭式”教学和“考试——分数——升学”的教育轴心,具有很大的冲击。无疑是吹向“死气沉沉”的课堂的一缕清新的春风。

生命化教育是本书构建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冯先生认为,人有三重生命:“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关联而又超越自然生理特性的精神生命、关联人的肉体和精神又赋予某种客观普遍性的社会生命??人的这三重生命是一个互为前提、互为因果、循环往复的生命流程,实现着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交换和协调。”三者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全人的教育,而全人的教育不是全面的教育,“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培育完满的生命,强调生命各方面品质的协调发展。”

很长时间,我们的社会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而忽视人的个性的发展。“让教育为个体而存在,创设适合个体独特生命的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对待生命的最基本的态度。”而在这种理论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拿着剪刀将园林修剪得齐刷

刷的园丁,更不是“工程师”,学校也不再是“人才”工厂和流水线,每个孩子都像一片独特的树叶,有着自己的形状和个性,教育如此,谁不向往呢!

“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和幸福。”这不仅是冯教授一人的期望和夙愿,更是众多有良知的教育者为之实践和奋斗的目标。

读了冯建军教授《生命与教育》一书深受启迪,冯教授在这本书中以人的生命属性为出发点,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双重生命观,以生命与教育的关系为贯穿全书的主线,研究教育如何基于生命、关注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

1、教育应当充分重视人的生命属性。生命是人最可宝贵的东西,对于每个人,生命只有一次。然而,关于生命价值的教育却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轻视生命、浪费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10月9日,山东临沂市第六中学西校区,13岁的七年级学生张悦因为不符合学校短发令要求,三次被赶出校门后,在家喝下灭白蛾用的灭幼脲自杀。张悦家人认为是校方教育不当导致孩子死亡,要求校方对此负责。事发三天,校方没有对此事作出正面回应,家人在学校门前为张悦搭起灵堂。(《山东商报》10月12日报道)。有人认为将张悦的死完全归罪于学校,有失公允。但是学生的生命安全永远都是学校、家庭、社会第一号的大事。这事虽然不是发生在我校,但作为一名分管学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我不得不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冯教授写到:“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叶澜教授也曾经说过:“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的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在消极层面上是不会自杀,也不会杀人;在积极层面上是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别人的生命。

2、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回归生命教育。70年代强调“双基”,因为“知识就是力量”;80年代强调“能力”,因为面对科技革命的挑战,“能力比知识更重要”;90年代强调“情意”,因为技术时代的唯理性教育,“失却了教育的另一半”。众所周知,杜威反对把某种外在目的强加于教育,在他看来,教育是儿童经验的不断改造,是儿童的生活和生长,生活、生长以及经验的改造本身即构成了教育的目的。只有这样将目的融入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生长。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应是换取某种社会群体的认可,而应是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生长能力。

3、道德教育应当向生活回归,向生命回归,向人的自我发展回归。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德育看作是对人们强加道德训诫的手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性。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不时地表现出来。首先表现为德育目标的定位过高,不符合时代的特征,也不符合青少年儿童的特点;其次,德育目标的定位过高,必然导致德育的内容空洞,政治化的教条充斥其间。道德一方面能够使人获得某种心灵上的愉悦,另一方面又可以为人们提供正确的行为导向。因此,道德决不是凌驾于人之上而强制人去遵守的外在力量。德育的目的绝不应是形成全社会步调一致的完美秩序,世界是和而不同的,应当从理念上重新审视人的价值,恢复道德对人的本真意义,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完善。

4、学校应该是学生体验生命、成全生命、放飞生命的场所。教育应该高度尊重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存本性,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教师要做的工作,不是一味地束缚、灌输,更多的是唤醒、激发,把个体内在的天赋本性引发出来,多给学生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究竟,使他们有思维和自由、心灵的自由。我们需要创造一个有助于生命舒展、生命涌动的环境,创造一个崇尚开

放、多元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留出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在课堂纪律上,要处理好“自由”与“纪律”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公共生活中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有限制的,经律就是其底线要求。 “生命教育”正是在反思“工具性教育”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它以生命的视角透视教育,让人们看到了教育的另一景观:教育与生命相融相生——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随教育而生长。“当今社会,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共生。缤纷的世界固然精彩,却掩饰不住慌张中透出的无奈。”冯建军教授用厚重的语言和缜密的逻辑编织出了生命教育理论的体系。诚如冯教授所言,“教育与生命的隔离,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误区,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幸。于是,我们祈求回归”。

读 书 心 得

——读冯建军教授的《生命与教育》有感

海南华侨中学 吴少君

读了冯建军的《生命与教育》,让我再度思索“教育”一词,探求教育的本真。教育是什么,我们应该给学生些什么,我们该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人说: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促进生命的成长,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生命从生存走向存在。把教育与生命联系在一起,这是对教育的最高认识,这也应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知识经济社会,在这个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中, 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社会越来越关注的是升学率,忽视思想和身心的要求,越来越远离生命的原点。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的到来,呼唤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本书基于对生命本质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特点,构建了生命化教育的体系,书写了有“人”的生命教育学.它让人们重新审思教育的过去,向着生命的未来行进。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教育。

我们都知道,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个性的;生命是自由的,也是具有创造性的。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正因为它的唯一性,我们才要更加珍惜。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是童年,我们的教育要关注生命,就要提供生命发展的良好土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成长的考验,甚至是灾难的考验。作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我们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自身知识及思想发展的规律,又要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和面对各种生存危机的处理办

法、逃生的本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止任何可能性的伤害事件发生。在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发生时,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1分36秒的安全撤离,就是将生命融于教育的最好诠释。教师作为学生生命的引领者,需要有一定的素质要求,而教师素质的提高最简单的也是最容易做到的方式就是阅读,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拓广自己的阅读质量和阅读领域,教师才能担起“把先进文化带进教室、成为知识的代言人”。在本书的阅读中,我越来越感到一个教师要变得高尚起来,那就要多读书,多读大师的书,一个教师要变得有智慧,那就要同大师对话,同书本中的、同生活中的智者攀谈。教育中的所见要善于记录剖析,感悟教育生命的真谛。记录学生,记录学校,记录同事,记录自己的生活细微,智慧也会在这细微中得以成全,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榜样,在他的笔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老师,是一处处细得连眼角眉毛都记录的思考细节,或许大师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或许这是大师生命成长的见证给我们的引领。

教育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教育也必须为生命的自由成长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必须尊重学生,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我们应该赋予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自主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需要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教学充满智慧和艺术,让教育充满灵性和创造。教师应该创造个性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教育不能拒绝适当的灌输、训练和惩罚,但绝不能野蛮,甚至失去理性与人性。教育的一切都应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的唤醒、激扬、涵养和完善,为了人的生命的强化、净化、优化和美化。因此,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仅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掌握,而是还包含着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理解、学会共生,为他们一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书中还让我们认识到,从生命意义上说,教育更应该像阳光,温暖心怀;像金色的河流,澄澈而明净。因为——孩子的生命美丽如花,教育的作用就是让这些花朵绽放得更加绚烂,细细地倾听每朵花慢慢开放的声音。

篇四:帮你走出教育误区 读书心得,陈建华

王晓春《帮你走出教育误区》读后感

陈建华

我用心研读了王晓春的《帮你走出教育误区》一书,写了一万多的读书笔记,说实话也不怕领导、老师们笑话,我从来就没有在认真的像今天一样,一个月的时间,专心读本书,沉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作为一个搞计算机的技术老师,打字速度一天比一天快,写字一天比一天差。对于一些教学的理论越来越疏远,自己也对于教学也越来越功利化。这次对高效课堂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十年课改一瞬间,回归真本是关键。以人为本德至上,传统教学亟待变!以下是我对关于《帮你走出教育误区》中的几个片段的见解与反思。读了此书我最感兴趣的,也是我最让我学到东西的几句话,感悟至深!读就有读书的好处,在烂的书也有他们的精华。

课堂活动+教师定力=课堂活力

课改后的今天,要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不仅仅是要形式上动起来,还要内在的学习有力起来。今天那些大放异彩的公开课,处处显现出课堂活动设计的精妙,哪怕是完全陌生的学生,也可以让大家投身于其中,但这样的课堂又具有多大的教育意义呢?它的形式与教学目标是否一致呢?这样的一堂课与教育目的又相隔多远呢?

有了活动并不一定有活力

一堂死气沉沉的课,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评为一堂好课。但一堂活泼的课,也不一定就会比死气沉沉的课好。当我们的课堂总是死气沉沉的时候,自然把课堂的低效归因于课堂形式的单调。但有了课堂的活泼以后,并不必然就能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活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设计得到位,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但如果设计得不到位,反而会伤害课堂效率。课堂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变得有力起来,这个有力包括身体上的有力,还包括学习思维上的有力。

让学生在整堂课都保持学习活力,不是课堂活动的形式,而是课堂活动的目的。如果单纯把课堂教学的目的理解为掌握学科知识,这样的课堂目的对学生就不具有吸引力。 因此,课堂活动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而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手段。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觉得沉淀定力太难,因此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课堂活动的设计上,所以才出现目前课堂活动反仆为主的现象。

说到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并不是课堂本身热闹与否,而是支撑课堂教学的教师素养与能力如何,这就是教师的定力了。

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谈体会,近几年教学流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但怎样整合,一直困扰着我,通过阅读此文,我豁然开朗。信息技术不能仅仅成为课堂多媒体功能的展示,成为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表演。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信息技术应用的环节,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多媒体表现得。如:计算小数除法,我认为教师黑板板书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学生不但可看出小数点得移动,也很好的学习了小数除法竖式。任何机器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另外,课堂毕竟不能一味的追求好看,花里胡哨,形式主义。多余的与课堂内容无关的只能是认知的干扰和负担。所以,整合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创新。创新与拿来的关系要搞清,拿来指资源诸如课件照搬,教案复制等,长此以来,必然会迷失自我。因此,我认为网络资源要有批判的吸收。所以,今后我再利用多媒体时,一定注意进行创新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充分为学生服务,才能真正走向高效课堂。

以不读书为耻

读了此篇文章,给我的启发是,今后要做一个读书人。读书似乎和高效课堂联系不是很直接,但我认为它是达到高效课堂的通道。我们知道,社会要发展,第一要发展教育,发展

教育首先要发展教师,教师的成长很重要。那么,教师学习读书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只有用知识来鼓舞学生的精神,才能使学生的思想与自尊感融合在一起。所以,教师多读一些有现实性和积极性的书籍,对自己人格的完善至关重要,对教育教学就更如此。看看周围有些同事整天散漫,没时间观念,甚至沉迷于麻将扑克牌里,对自己如此这样,还能教出心里健康的学生?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就是一个牢狱,一个不读书的人就如生活在这牢狱之中。一个人不想求知,他就好比用一道无形的铁栅栏把自己跟广阔的天地隔离开来,然而这无形的铁栅栏有一天真变成了牢狱!这就是犹太人为什么嗜书如命的原因吧!现在社会是一个陌生的社会,所以到处充满了浮躁的现象, “乱花渐欲迷人眼”。不论教育系统还是其他行种急功近利的思潮、各种喧嚣浮躁的信息、各种光怪陆离现象纷至沓来,整个社会处于躁动状态。因为整个社会浮躁,所以人心也浮躁。于老师的以不读书为耻这篇文章希望能唤醒更多的人,尤其是我们教师,要能体会到胸无点墨就是耻辱,只有这样才能知耻而读书!

读书节,让阅读成为我的习惯,能够沐浴文化的恩泽,接受文化的洗礼,享受读书的快乐,收获读书的成果。 读书节,学习、交流、快乐。也许这也是收获吧!!!!虽然读书的时间不是很多,在有有限的时间里读了《帮你走出教育误区》收获不是很多,有些地方和作者的观点不同但是有总比没有强。谢谢读书节。

篇五:读《简约而不简单》有感,钟维勇

读《简约而不简单》有感

育才小学钟维勇 “简约”者,“由繁到简,由博到约”。“简约化教学的出发点是试图让数学走出形式化的误区,追求数学教学的优质与高效,最终实现学生数学基础学力的发展、数学素养的提升、健全人格的生成??”。捧读沈正会老师的《简约而不简单》一书,有如夏日的午后端坐窗前,品一杯香茗,余音缭绕,令人神清气爽。在这本书中沈老师从教育理解到教学行动,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策略回答了数学简约化教学“教什么”与“怎么教”的两个关键性问题,给我真切感受到数学简约化教学的真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教育,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想改变现状,关键就是要学会“授人以渔”。小学数学老师应该教什么?数学不应该只是研究数量关系,更不是为了考试。也就是说除了解题、考试之外,还有什么呢?通过本书我明白,其实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蕴含着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标准(2011版)》关于课程的总目标中也指出:“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把数学教学中的 “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即通过数学教学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在本书的上篇中,作者介绍了如何从具体的课中让学生积累数学的基本方法和渗透数学的基本思想。作者认为:要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考、培养学生数学的眼光、发展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关键是要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为我们绝大多数数学教师所认同的。小学阶段经常起作用的一步科学思考方法有:观察、实验、联想、类比、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一般化、特殊化等。

简单而不失丰满。今天,当我们分享沈老师的简约数学教学的研究成果时,或许我们会追问自己:我的课堂简约了吗?怎样才能进入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佳境呢?对于一个数学老师而言,要创建简约化的数学教学,又该如何做起呢?

本书的下篇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作者认为:“数学课堂的简约化,就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基于学生的知识与学习经验,围绕学生“困惑”之处,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等教学要素做到精确把握和经济妙用。以求数学教学内容呵呵方法的最大程度的整合优化,使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丰富、深刻。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空洞,而是以清晰、精炼、深刻的外在形式具体的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进而达到优质和高效,最终实现学生数学基础学历的发展,数学素养的提升,健全人格的生成。”细细品读这段话,可以看出,沈老师眼中的简约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学,而是充满创造精神的简洁风格和

简练艺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追寻简约、有效的课堂境界已经成为当下一线数学教师的共识。沈老师大胆提出了简约数学教学的构想,进而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简约课堂的实践范式,不断丰富简约数学的内涵。此书为我们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沈老师和他的研究团队,近年来简约数学教学的研究历程和丰硕的实践成果。

掩卷沉思,回忆一个个精彩课堂案例、点滴经验、思想碎片,在沈老师和他的团队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中,持久的拷问中,相互的磨砺中,不断提升,为我们舒缓地展开了一幅简约数学教学研究的立体画卷。丰富的实践经历加上精深而又的理论阐述,真是数学教师不可多得的精神大餐啊!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