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金缕玉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0:27:27 初中作文
金缕玉衣初中作文

篇一:有关金缕玉衣的浅谈

有关金缕玉衣的浅谈

5来源: 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陶禅

千万不要随意妄自评论你自己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下的错误——莎士比亚。

由于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和使命历史的驱动而写的这篇拙文,很有可能对“前贤”或“时贤”涉嫌月旦之处,先行致歉。

收藏是一种古老而昂贵的文化活动,我国人民对民族文化的遗存有一种特别热爱的情结。由于这些文物凝固着人类进化的历史并穿越时空而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特有的符号,所以它是人类历久弥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根据媒体披露统计,我国现有的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多达七千万,为世界一大奇观,而藏品的种类千奇百怪不胜枚举,大致可分为青铜类、玉器类、书画类、陶瓷类和竹木牙雕类等等。

本文专门浅谈文物玉器一族中的“金缕玉衣”,缘起是前一阶段甚嚣尘上的“金缕玉衣”骗贷案的曝光,不仅文物界震动很大,就连街头巷尾,也都作为茶余饭后谈话资料。人们稀奇什么个东西值上个24亿人民币呀?就连国际拍场上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享誉全球的名画也只拍了一亿另四百万美元。英国艺术家达明安等人制作的白金钻石骷髅,用了几千克白金、八千多粒高纯度的钻石制成的,也只拍了一亿美元,当时折合人民币七亿五千二百万元,那算是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天价了。“金缕玉衣”比白金钻石都贵,那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人们质疑不断。

拙文若能稍有裨益于广大群众对我国的古代殓葬玉器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也就是直接披露“金缕玉衣”历史档案。由于越是强力聚焦点的认知,就越要有独立思考。因为你的价值观,不能取决于专家的光环所释放出来的异彩,认定专家的认证和评估都是正确的,都是对的,那你就有可能受蒙了,更不要做一个顺从和膜拜专家的“粉丝”,因狂热和不理智所造成的失误,在文物艺术品市场上屡见不鲜,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正确认识。

对于知名度很高的文物鉴定专家来说,更要自洁自爱自律自重,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这不仅仅是个学术上的问题,更加重要的是人生价值观的问题,也就是伦理道德和做人底线的大事。所以,作为一名专家,必须以其独立的人格,给社会提供文物的真实信息和思维方式,创新理论,深度思考,展示高尚的精神而不是钱奴,这是我辈草根对专家的企盼。对于鉴赏文物,蕴藉思绪,其实却又是每个读书人的精神皈依。

读书人鉴赏文物,主要是由于文物凝固了历史的原真,因此它是逼真的历史,形象的历史,传神的历史,它比用文字书写的历史来得更贴近人的精神,传递得更为真切。对于我这个学习玉器鉴赏的小学生来讲,也应要直面生活,学术文章如不能直面现实生活的话,那就失去了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了。金缕玉衣的起源和早期制作的时代背景,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国家的礼法和文明进化存在着内部的联系。这对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的礼制,凸显在与文化的应用上,实物史料无可置疑的佐证,如前所述,它比用文字书写的历史,更能贴近人的精神信息、更逼真,使人欣赏起来不仅仅是玉雕工艺的精湛技能,同时也能吸纳远古的文化气息,满足人们追溯历史和探求文化真实的愿望。

玉衣档案

玉器作为我国文物艺术品收藏和研究的一大类,在我国存在已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曾广泛地使用各种玉石材料,制造出了各种礼器、兵器、殓葬器等。本文即专门讨论用于殓葬死人用的葬器玉衣,即文献中所载“玉匣”、“玉柙”。我们先民认为玉乃“山岳之精”,制成玉衣殓葬死人,能保护尸体不腐。以玉制成玉塞,塞进死人的七窍,能使人的精气不会外泄。所以从殷商时期,就出现了用玉衣作为帝王殓葬的用品。目前我国有多家博物馆藏有玉衣,但很少有出土时的报道。已知有详细出土报告的则肇始于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当时发掘的过程大致是:1968年解放军在河北满城进行一项工程时,在距城西南1.5公里的处发现一座巨大的古墓葬,俨然是汉代诸侯王的宫殿一般,经考古专家认定为西汉中山国的中山王。这是由于出土文物上刻有“中山内府”字样的铭文,并于墓中发现一件“金缕玉衣”。由于此前在考古文献中从未有过记载,故而专家们认为“金缕玉衣”的葬制即始于汉代(公元前206—220),其实这是一种误判。据我所知,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并不是没有出现过“玉衣”为帝王的殓葬服饰,根据《史记》卷三(殷本纪)载:“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尔未知天命,乃复归。”“纣淫乱不止,微子数鉴不听,乃于太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又见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太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拒之于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奔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以上这段引文,恐怕是我国玉衣殓葬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中。这是笔者从经史中寻找到的信息,至于先秦诸子的著述中是否有关玉衣葬制的著述,由于笔者对先秦诸子的书读得不多,不胜了了,但我相信在七千万的藏家中和庞大的专家队伍里,存在大量的学贯中西读破万卷的精英之士可能有新的发现。

不过到目前为止已将专家对“金缕玉衣”的葬制认为肇始于西汉的结论,也就是从公元前两世纪推到公元前十六世纪,向前推进了一千四百年左右。这一点从我见到过实物的铭文字体可以得到证明,因为铭文是用商代甲骨文体书写雕琢的,学习过甲骨文的人都知道,甲骨文通常所用的“五期断代法”予以分期,第一期为武丁时期,包括子、午级、卜辞等等,第二期是祖庚、祖甲时期,第三期是廪辛、庚丁时期。第四期是武乙太丁时期。第五期是辛乙、帝辛时期(帝辛即是商纣王)。从实物铭文的考释中,足以证明它是商代帝王殓葬的文化遗存(现在市场上所出现的仿玉衣包括骗贷的伪作那是另一码事)。由于此件文化遗存带有甲骨铭文,足以佐证了“西汉文章两司马”的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殷本纪)所言不虚,是值得信赖的史料。故而,鉴赏和研究这种玉衣,使人产生凝重的时空飞逝、陵谷沧桑之感,并能以物史相互印证后得出明确无误的结论。

据考古发掘资料记载:我国目前被发掘的西汉墓葬共十八座,而发现玉衣的只有八座。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满城汉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两件“金缕玉衣”,它是利用一千多克黄金线,穿连2498片玉片编缀而成的“玉匣”。这一旷世难逢的艺术瑰宝,曾经轰动过世界考古界,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自新中国成立后,从汉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计有中山靖王夫妇两套,定县西汉中山孝王刘兴一套,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一套,安徽亳州曹操家族一套,这是修复完整的,有待修复的还有若干套。由于玉衣的金属线经数千年有机物的腐蚀氧化后,玉片间维系的纽带断裂,玉片散乱难寻头绪,在既无系统又无编号的情况下,要想将它们复原成头罩、前后心、左右臂、左右腿、左右手、左右足的原形,谈何容易!所以博物馆藏玉衣的玉片,难以复原的原因确实存在,可以这么说,复原一件玉衣甚至比制造一件玉衣还要复杂得多。据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熊传薪介绍:“从长沙出土的?金缕玉衣?残片看,它不仅简单的磨成玉片而已,上面还雕有花纹。”据说在国内所藏这么多金缕玉衣当中,根据专家的评价,要数徐州楚王陵出土的玉衣时间最早,工艺最好,是最有价值的瑰宝。现收藏于徐州博物馆。

有专家考证玉衣的起源时说:可以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饰”,这位专家想象力异常丰富,高明的很!所谓“缀玉面饰”即是用玉制成面部的眼、耳、鼻、口、眉等五官,按人的面部作有序排列,附着于织物上用以覆盖死人面部作为装饰,犹之于今天舞台上的道具一般,这与古人以玉匣裹尸防腐的原意不相联系,更无实物传世以作佐证。

另外还有专家对“金缕(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金缕玉衣)玉衣”的考证时引《西京杂记》的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似铠甲用金线联结。这足以说明这位专家博览群书。其实《西京杂记》这部书,它所载的史实,不可与《史记》、《汉书》相提并论。此书是刘歆所撰,共八卷,而《隋书经籍志》则谓《西京杂记》为晋人葛洪所撰,而宋人黄伯思则谓书中事为刘歆所述,葛洪采之。书中所叙西汉逸闻轶事,与《史记》、《汉书》往往有差异。所以我们今天谈这部书,只能当稗官野史来读,专家们对考据“金缕玉衣”时引野史来论证“金缕玉衣”的殓葬制始于汉代,那是值得商榷的,这兴许专家对这部《西京杂记》写作背景未做深入研究所致。请原谅我姑妄言之。

篇二:什么是“金缕玉衣”

什么是“金缕玉衣”?

玉衣也称"玉匣"、"玉押",是汉代(公元前

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

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

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

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

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玉放置于人体上,可以使人的精气不致外泄,这样就能保持尸骨不腐,期待来世再生。所以玉衣在汉代玉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迄今为止,中国共发现玉衣二十余件,其中以图中所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年代最早、做工最为精美。

这件"金缕玉衣"1968年出土于中国北部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墓。它分为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六个部分,全部由玉片拼成,共计2498片,并用重达1100克的金丝加以编缀,衣体全长188厘米。玉衣的头部有玉眼盖、鼻塞,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门塞。周缘以红色织物锁边,裤筒处裹以铁条锁边,使其加固成型。脸盖上刻划有眼、鼻、嘴的形状,胸背部宽阔,臀腹部鼓凸,完全与人的体型相适应。 整

件玉衣做工精细,玉片排列整齐,对缝严密,表面平整,颜色协调,着实令人惊叹,

反映出制作工匠的杰出技艺和达官显贵们的奢侈生活。这件玉衣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篇三:考古谜底揭晓 金缕玉衣岫玉磨制(图)

考古谜底揭晓 金缕玉衣岫玉磨制(图)

(2003-05-08 11:14:14)

千山晚报消息 昨日,记者从岫

岩获悉,近日经北京大学专家考证

确认: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

衣所有玉片,均是岫岩透闪石玉磨

制。

据了解,1968年,河北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汉武帝的哥哥)及其妻子窦绾坟墓中出土了两件举世罕见的金缕玉衣。每件玉衣由2000

多块玉片,用金丝穿连而成。

金缕玉衣出土后,一些专家学者对其玉料来源进行研究,有人认为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有人认为新疆距中原太遥远,2000多年前,交通运输条件不可能把新疆和田玉运到中原。金缕玉衣应是就近取材,很可能是岫岩玉。还有很多争论一直未有定论。2001年,北大地质系王时麒等三位教授给辽宁省省长薄熙来写信,提出对岫岩玉进行系统地科学研究,并把立项报告寄给辽宁省政府。辽宁省政府经调研后,批准三位教授的科研报告。

两年来,三位教授经实地考察取样研究,得出一些科学结论。为弄清岫岩玉开发历史,三位教授对各地出土的古玉器进行考察,2002年,王时麒教授亲临石家庄,到河北省历史博物馆考察了金缕玉衣原件,对所有玉片逐一分析,并就其玉质、色泽,与新疆和田玉、辽宁岫岩玉进行了科学

对比,最后认定金缕玉衣所有玉片均是用岫岩透闪石玉磨制。 王教授提出:过去专家之所以没能最后确认金缕玉衣是用岫岩玉制成,是因为当时人们只知道岫岩产蛇纹石玉,不知道岫岩也产透闪石玉。近年来,由于中国宝玉石协会开展评选国石活动,岫岩加大对地产玉石的

宣传,人们方知岫岩也产透闪石玉。

篇四: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

作者:李林

来源:《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2013年第05期

河北省保定市西北20多千米处是满城县的地界。距县城西南1.5千米有一座海拔200多米的小山,名叫陵山。陵山脚下有两个守陵村,奇怪的是,山上并没有陵墓。守陵村的老百姓世世代代居住在此,也不知道“守陵”这个村名到底是怎么来的。直到1968年,这个谜才被意外地揭开。

藏在山肚子里的古墓

1968年5月,北京军区工程兵某部来到陵山,执行一项国防施工任务。一次爆破之后,炸起的碎石竟然都落进一个深深的山洞里。这个洞显然不是自然形成的,但如果是人工开凿的,为什么没有进出口呢?

几个战士钻进洞里,打着手电想一探究竟,结果他们发现,这个洞非常大,洞底铺满了瓦片,还有很多古代的器物。

几天后,一份标有“绝密”字样的报告和洞中出土的部分器物出现在河北省某领导的办公桌上,报告中说,满城发现了一座古墓。

原来,陵山和守陵村的名字都不是随便起的,这座古墓就是证据。但这究竟是谁的墓呢? 线索出现了

消息传到了北京,很快,一支由中科院考古所、河北省文物考古所和工程兵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开始了对这座古墓的发掘和清理。

这是一座巨大的古墓,墓室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组成,如果俯看,整座墓室呈“古”字形。

一件件古代器物被清理出来,马车、酒瓮、青铜器、陶器……很多器物上刻着铭文——“中山内府”。这就是判定墓主人身份的线索!中山应该指的是中山国,但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中山国,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另一个是西汉时期的中山国。这座墓到底属于哪个中山国呢?

根据铭文的字形和墓里出土的青铜器风格,专家判定这座墓属于西汉时期的中山国。他们给这座墓定名为满城汉墓1号墓。

中山靖王

1号墓规模巨大,陪葬品又那么豪华奢侈,可见它的主人身份不一般。西汉时的中山国是被分封的诸侯国,它前前后后有十几位王执政,墓主人到底是哪位中山王呢?

一件青铜酒器的出现,终于让考古工作者找到了能证明这位中山王身份的证据:酒器的颈部刻有“中山内府铜钫一,卅四年”的字样(卅:三十)。

要知道,汉武帝之前,中国的帝王是没有年号的,在位的时间只以年数计。三十四,也就是这位王在位的年数。在西汉中山国十几位王中,只有第一代中山靖王刘胜在位时间最长,达42年之久,其余的都不到30年。看来这座古墓的主人就是刘胜。

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长,因为不是皇后所生,所以汉景帝没有把皇位传给他。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封刘胜为第一代中山靖王。

玉衣的神奇传说

停放棺椁的后室被厚重的石门挡住。炸开这道石门后,人们进入后室。有人发现地上有一些散落的带孔玉片——新线索出现了!

古代中国人相信玉石能防止尸体腐烂,所以人们常把玉塞进或佩戴在死者身上。到了汉代,出现了一种用玉片做成的玉衣,用来装殓死者。玉衣用金、银、铜丝线连缀而成,古时称为玉匣或玉柙。

穿上玉衣入殓,是只有皇帝和诸侯王才能享用的丧葬待遇。像刘胜这样的中山王应该有一件玉衣。这些散落的玉是不是从玉衣上掉下来的呢?如果是,那就应该有更多的玉片。 金缕玉衣完整现身

以前人们只是从古书中知道,用玉片连缀成的丧服是从头盖到脚的,可真正的玉衣谁也没有见过。这次人们也没有抱多大的希望,但是奇迹出现了。

把堆积在上面的朽木和金属饰件全部清理完,一件用金丝连缀着玉片的铠甲状的东西露了出来,先是头部,接着是四肢和躯干。考古队员们不约而同地大喊了一声“啊”——这是一件完整的金缕玉衣!

破灭的不朽之梦

西汉时,除了皇帝,诸侯王也可以使用金缕玉衣;到了东汉,玉衣的规格变得严格起来,只有皇帝死后才可以使用金缕玉衣。

奇怪的是,玉衣里并没有尸骨,因为出土的时候,玉衣已经被压得扁扁的。刘胜的尸骨到哪儿去了呢?

专家们打开了刘胜的金缕玉衣,里面有一些枣泥灰一样的东西,在泥灰里人们发现了几颗牙齿。看来刘胜的尸骨就在玉衣里面,而且确实腐烂成灰了。

金缕玉衣原本是帝王们想永世不朽才穿在身上入殓的,没想到,玉衣并没有阻挡住岁月的侵蚀,到头来,终究是尘归尘,土归土,只留下这制作精美的金缕玉衣向后人们诉说着两千多年前一位王者的梦想……

篇五: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骗7亿贷款曝文物界之乱象 2011年09月19日08:47南方新闻网陈一鸣

字号:T|T

[导读]5位专家在装着“金缕玉衣”的玻璃柜子外“走了一趟看了看”,便为这件“文物”估价24亿元人民币。谢根荣用这一纸估价说明,骗银行放出7亿贷款,最终5.4亿元打了水漂。文物专家还能信吗?

转播到腾讯微博

金缕玉衣共发现五十多件,龚继遂说它更重要的是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不是艺术价值。目前全世界最贵的中国文物,是2010年拍出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价格5160万英镑(约

5.5亿人民币)。马未都说,10年前把“金缕玉衣”估价24亿,这本来就是“一个笑话”。周晓繁/东方IC 图

龚继遂中央美院教授,艺术品价格评估专家。1990年代曾在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任职,长期在美国从事关于中国艺术品的估价工作。 受访者供图

商人谢根荣找来一堆玉片,请牛福忠串成了“金缕玉衣”。牛福忠是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委员会主任,他又请来中国收藏家协会前秘书长王文祥、故宫(微博)博物院前副院长杨伯达、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前主任杨富绪、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前副主任委员史树青,5位专家在装着“金缕玉衣”的玻璃柜子外“走了一趟看了看”,便为这件“文物”估价24亿元人民币。谢根荣用这一纸估价说明,骗银行放出7亿贷款,最终5.4亿元打了水漂。

文物专家还能信吗?古董的价值究竟应该谁说了算?文物的鉴定与评估到底有没有一定之规?

南方周末记者对多年从事文物鉴定的马未都、艺术品价格评估专家龚继遂进行专访。 金缕玉衣造假揭开了文物界的乱象,乱象背后,究竟是道德问题、法律问题,还是制度问题?

文物鉴定:二流的制度比一流的人强

专访马未都

南方周末记者 陈一鸣 发自北京

技术出错可以原谅道德瑕疵就别混了

“牛津大学热释光鉴定机构在香港有一位常驻人员,内地有些人和她商量把样品调包,事成之后送她一辆宝马。她说门儿都没有,你这是在侮辱我。”

南方周末:一件文物的“断代”,目前在鉴定专业中使用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马未都:用于确定文物年代的科学鉴定有两项,一项是碳-14,一项是热释光,两种方法都设有相关机构。碳-14误差较大,鉴定高古文物时上下差两三千年无所谓。但近古文物,比如一两千年历史的文物,基本上都不用碳-14鉴定。

热释光鉴定,误差在200年左右,相对精确。牛津大学的一个附设机构最为权威,现在该机构已从牛津大学剥离出来独立运营。在国际著名拍卖行的法律纠纷中,热释光鉴定报告都被法律机构采信。

热释光鉴定报告采取专家负责制,以测试者签字为准。苏富比、佳士得这两大拍卖行经过热释光测试的文物,都会提供证书号供人查询。测试报告有三种结果,第一个结果是“与主诉年代相符”,也就是说与文物拥有者的陈述相符。第二是“与主诉年代不符”。最后一种情况,当鉴定机构认定文物曾做过手脚,或者其他原因,可以出示一个没有结果的报告,鉴定费用仍然照章收取。

南方周末:所有文物都可以采用热释光鉴定么?

马未都:热释光需要取样,比如你拿瓷器去鉴定,牛津大学就要在瓷器底部钻孔,取出绿豆大小两个切块,一个备份,另一个鉴定。小巧精致的瓷器无法取样也就无法用热释光鉴定,某些重要文物也不允许钻孔取样。

热释光测试出的年代从文物最后一次入火算起,假如一件商代青铜器在明代遭遇火灾,那热释光报告就会认定这件青铜器是明代仿商的文物。

南方周末:牛津大学热释光鉴定费用是按照文物报价的百分比收取吗?

马未都:不,任何一件文物做热释光报告收费都是统一的,一件收费五千港币。 南方周末:国外文物鉴定主要采信专家的个人口碑还是权威机构出具的证书?

马未都:我1980年代开始接触国外文物收藏界。国外的文物鉴定基本采信个人口碑。比如原苏富比亚洲区主席、瓷器鉴定专家朱廉·汤普森(Julian Thompson),很多大买家就听他一句话,他说对就对,他说错就错。2011年初老先生去世了,去世前几个月还来观复博物馆参观,都快七十的人了还单腿跪在地上趴着看瓷器。他不可能被一大堆人裹挟着参与鉴定,也不可能为了拿几个钱就放松鉴定尺度。技术上出错可以原谅,道德出现瑕疵,终生就不可能再在文物行业混了。

到目前为止我还不知道国际上有专门出具文物鉴定报告的机构。

南方周末:国外的文物专家对职业荣誉珍惜到什么程度,能否举例?

马未都:牛津大学热释光鉴定机构在香港有一位常驻人员,工作是负责文物取样并寄回牛津大学。她跟我讲过,内地有些人和她商量把样品调包,事成之后送她一辆宝马。她说门儿都没有,你这是在侮辱我。

在市场经济之前,所有的专家都面临着极强的单位约束力。一旦你出了问题,就有可能被单位除名。过去专家根本不可能出去给人家看东西,更不可能收钱。我记得王世襄先生家门口贴一张纸,上面写着“奉上级指示,不给任何人做鉴定”,其实上级也没有指示他,他就是心里指示自己。

国内文物鉴定往往是瞬间完成的

“有些老先生明摆着看错了,大家还是哄着他,顺着他。所以我认为,70岁以后人的心力急剧下降,最好就不要在社会上出具文物鉴定报告了。”

南方周末:在国外,文物鉴定是否由政府或某机构制定一套标准流程?

马未都:我没见到某个机构制定流程。中国惟一的政府鉴定机构是1983年成立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由于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的特殊身份,委员越来越多。文物鉴定委员几乎变成了一种社会荣誉,而不再是纯粹的专家身份。

南方周末:据你所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有没有制定文物鉴定的具体流程?

马未都:这不需要。文物鉴定往往是瞬间完成的,就像遇到熟人你不需要对着他脸看半天,他远远咳嗽一声你就知道是谁。如果遇到陌生人,他走到你跟前你也不知道这个人是谁。有时候需要研究,但是并不是说你投入时间走完流程,文物鉴定这件事就能完成了。

南方周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前副主任委员史树青先生参与了假金缕玉衣的鉴定与评估,你如何看待这件事?

马未都:在我认识的中国文物界顶级泰斗中,史先生学问第一,简直就是活字典。国家文物鉴定委员身份是终身制的,问题是鉴定技术不可能终身相随。人一老,体力和心力都会不可避免地退化,心力弱了判断力就会彻底往下走。史先生八十多岁了,很有可能是因为心力下降导致鉴定有误。再者,史先生德高望重,就更容易被裹挟、被误导。

类似事情我见过很多,有时候是有人故意做局,有时候是亲属为挣点小钱。有些老先生明摆着看错了,大家还是哄着他,顺着他。所以我认为,70岁以后人的心力急剧下降,最好就不要在社会上出具文物鉴定报告了。

南方周末:据报道,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曾将孙学海除名,原因是有人花两万多块钱请他开具了12张真品鉴定证书。

马未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由国家文物局成立,为国家做文物鉴定。委员会有时候会派出某一门类的专家,对某一件博物馆藏品做鉴定。但今天面向社会收钱做文物鉴定的事情也开始有了。文物鉴定有可能看错,但天天看错,以错为生,这就是问题了。

南方周末:有没有办法制约文物鉴定专家滥用权威谋取私利?

马未都:我认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一旦退休,称号也应该取消。台北故宫的文物专家无论在岗还是退休,都不能面向社会做文物鉴定,违反规定就会被除名,取消退休金,所以没人敢做。现在内地则是透支团体信誉,好处自己落着,坏处团体背着。你要把专家名片上的“故宫”两字拿掉,他就没人用了。

南方周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也明文规定“回避原则”,委员“不得在文物拍卖企业任职”、“不得以本会委员名义开具鉴定证书”等纪律,看来沦为一纸空文了。

马未都:现在所有行业都一样。作家协会、院士选拔、经济学家给企业当参谋……全部乱七八糟。相对而言文物离老百姓更近,大家一听一件假金缕玉衣估出了24亿元就彻底晕了,其实这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有人说,文物行业净卖假货,我说肉、蛋、奶都有假的了,你还指望文物全是真的吗?文物行业的水一点也不深,而是混。水很清澈,你从多高跳下去都触不到底,这叫水深;你现在往里跳,不是戳脚就是撞脑袋,这是水混,只是你看不到底而已。

“法律能解决外相, 不能解决人的内心”

“我是一个专家,我要想获得某种利益时可以在技术上出错,这是法律无论如何管不到的。”

南方周末:有人找你做文物鉴定吗?

马未都:我每个月都有两次面向社会做文物鉴定,鉴定日一到,观复博物馆院子里全是人。我做鉴定坚持两点:第一,不做价格评估,你非要让我说这个东西值多少钱,我宁可不鉴定。我原来想做一个文物评估事务所。比如一个青瓷杯,我们会把30年间全世界各地的成交价全部进行计算机处理,必须有数据支撑,而不是拿嘴巴一说,24个亿!目前全世界最贵的中国文物,是2010年11月11日拍出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价格5160万英镑。十多年前把

一件“金缕玉衣”评估出24亿,简直是笑话。后来考虑到国际惯例,严格来讲价格评估不是文物鉴定专家做的事,我就放弃了。

第二,如果遇到真品,对方也乐意出报告,我会给他出具报告,同时声明,本报告只代表我个人意见。出报告时我会向我的内心负责,确实有很多人想给钱让我出假报告,肯定没门儿。我做鉴定不是为了钱,我需要的是跟社会保持沟通。文物鉴定专家只看书不上手,就像看书学游泳一样,一下水肯定沉底儿。我最早买东西都是蹲在地摊前,你如果站起来了别人就有权利买这个东西。我必须在双腿能够承受的时间里做出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你上一次当就会刻骨铭心。我敢说,把电视上一些专家推到市场上,大部分专家都活不下去,他买不到真东西。

南方周末:仅凭内心的道德力量能自我约束吗?

马未都:以名声而论,我在这个行业知名度第一,走在大马路上随时都能被人认出来,我就更应该注重名声了,绝对不能胡来。

我不能保证完全不出技术上的错误,但是我永远不允许自己出内心上的错。有很多大老板问我,说出多少钱你能配合我?但我不会做这个。我现在做文物鉴定只代表我个人意见,绝对不会跟着一个组织随声附和。

我碰到过一回鉴定,参与者都是业内专家,进门一人给一个信封,里头有钱,几百元、一千元这样。他们说这是车马费,我说我有车,就把信封撂那儿了。按规矩,鉴定的时候文物持有者必须回避,可那位持有者一直在场。严肃的鉴定,专家都是背靠背的,以防相互影响,那天大家就是一窝蜂在一起。组织者发言,第一句话说,今天中午某某先生要在某某饭店宴请大家!我一听起身就走了。

南方周末:文物鉴定专家的行为能通过立法来约束吗?

马未都:法律能解决的是外相,不能解决人的内心。我是一个专家,我要想获得某种利益时可以在技术上出错,这是法律无论如何管不到的。文物鉴定中有很多复杂现象,比如说我的鉴定结果一般有四种:第一,这个东西是真的;第二这个东西是新的(也就是假的);剩下还有两个,趋向于真、趋向于假。

打个比方,体温37度以上属于发烧,37度以下是正常。你整37度,你说发烧没发烧?文物鉴定中,往往无法非此即彼地把事情判断清楚。“趋向于真”或“趋向于假”时我不出报告,我只告诉你,你不接受就拉倒。

南方周末:假如你出了一个错误报告,被人发现之后你会怎样做?

马未都:补救。首先我会确认我以前是否出过这个报告,如果我出过报告而文物确实有问题,我可以把这个报告收回并赔偿损失。但我可以确定,我从没有靠做假鉴定赚钱,我做鉴定唯一的好处是跟社会保持通道,汇总社会上的文物信息。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