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三身四智五眼六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0:32:51 字数作文
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字数作文

篇一:《金刚经六祖口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注解

2011-11-20 18:49:08 来自: 大林(南无阿弥陀佛) 《金刚经六祖口诀》序

如来世尊正教,『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性,由于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世尊大悲为令众生断除妄想执着,证得本有佛性,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经二十二年。般若经六百卷,(原十万卷,此六百卷是摄要经,是龙树菩萨到龙宫宏法,龙王菩萨供养,玄奘法师翻译,内分十六会,第一会四百卷,第二会至第八会一百七十卷。第九会一卷,即《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离相般若)。第十会,大日如来经(理趣般若密乘经)。第十一至十六会续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经(实证般若)。如来一代时教,唯一自他解脱乐欲,由于适应众生根基,趣入须要之不同,故有诸乘之差别。所谓小乘﹑大乘﹑显乘﹑密乘种种教传。若依直然断除贪等之教者,是为根本乘之教义(通曰小乘,实无大小);若依地等波罗蜜乘,重在利他对治贪等,普贤不思议习修之教者,是为胜乘中之教(通称大乘,实不离小)。若依贪等对治贪等之教者,是为胜乘中甚深道之教义(通曰密乘,实不离显。)。此三义之正真因相者,但有道次差别,而于果上归原,实无优劣之可说,且有相互连贯,不可缺失之要。如来最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者,『吾有正法眼藏,涅槃

妙心,实相离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则为胜乘中实证之禅法。

现前南京金陵刻经处印行之《金刚经六祖口诀》『自识放心,放下妄想执着,自见本性提起真心实性』,如六祖所示,内心自悟,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六根之六贼,从六门驱出六尘之障碍,以六空消除。首先照见五蕴空,四大空,六根空,六尘空,三业空,世法空;出世法空,十二因缘空,四谛空,四无量心空,六度万行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无边际空,无始空,无终空,无行空,自性如如空,一切法空,相之性空,无所缘空,无之自性空,实相空,无实空,自他之性空;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六祖大师说:『万法尽在自性』,众生本有之清净佛性,才是万法的本体。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均明自性。壇经曰: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照破世间八万四千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如为我执妄想浮云覆盖,不见日月光明,若遇慧风吹散云盖,显自性光明;行人通过一番深净内省自悟,达到一寒徹骨的地步,便会徹

见自心是菩提般若自性,便能顿入佛地。壇经曰:『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悟即原无尘净,迷即万劫轮回。壇经曰:『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此虚空净体,能包日月刹土器世界,六道众生有情世间,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正觉世间,三世界,十法界。若能发此心量提高觉度,即呈现清净园明安乐自在境界。五祖令人作偈,神秀苦思呈献:『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即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依般若波罗蜜心经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莎婆诃』。所谓『揭谛揭谛』,初信佛者,皈依三宝,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波罗揭谛』,次发出离心,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解脱到彼岸。再发菩提利他心,勤修六度万行,『波罗僧揭谛』成自觉觉他菩萨,最后自他解脱,趣向无上菩提心,受三昧耶戒,修证无上正等正觉。『菩提莎婆诃』: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广行六度万行,尽未来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同成正觉。

清 定

佛历二五三六年三月初八日于蓉昭觉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六祖大师注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曹溪六祖大师慧能序

夫金刚经者。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自从达摩西来。为传此经之意。令人悟理见性只为世人不见自性是以立见性之法。世人若了见真如本体。即不假立法。此经读诵者无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所说道理。各随所见。见虽不同。法即无二。宿植上根者一闻便了。若无宿慧。诵读虽多。不悟佛意。是故解释圣意。断除学者疑心。若於此经得旨无疑。不假解说。从上如来所说善法。为除凡夫不善之心。经是圣人之语。教人闻之。超凡悟圣永息迷心。此一卷经。众生性中本有。不自见者。但读诵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经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诸佛从此经出。今恐世人身外觅佛。向外求经不发内心。不持内经。故造此诀。令诸学者持内心经。了然自见。清净佛心。过於数量。不可思议。后之学者读经有疑。见此解义疑心释然。更不用诀。所冀学者。同见矿中金性。以智慧火熔炼。矿去金存。我释迦本师说金刚经在舍卫国。因须菩提起问佛

大悲为说。须菩提闻法得悟。请佛与法安名。令后人依而受持。故经云。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如来所说金刚般若波罗蜜与法为名。其意谓何。以金刚世界之宝。其性猛利。能坏诸物。金虽至坚。羚羊角能坏。金刚喻佛性。羚羊角喻烦恼。金虽坚刚。羚羊角能碎。佛性虽坚烦恼能乱。佛性烦恼虽坚。般若智能破。羚羊角虽坚宾铁能坏悟此理者。了然见性。涅槃经云见佛性者不名众生。不见佛性者是名众生。如来所说金刚喻者。只为世人性无坚固。口虽诵经。光明不生。外诵内行。光明齐等。内无坚固。定慧即忘。口诵心行。定慧均等。是名究竟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宝。宝亦不如是山。何以故。为无性故。人则有性。取其宝用。得遇金师。錾鑿zan(四声)zao(二声)山破。取矿烹炼遂成精金。随意使用。得免贫苦。四大身中。佛性亦尔。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烦恼喻矿。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进猛勇喻錾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烦恼矿。烦恼矿中有佛性宝。佛性宝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鑿(凿)破人我山。见烦恼矿。以觉悟火烹炼。见自金刚佛性。了然明净。是故以金刚为喻。因为之名也。空解不行。有名无体。解义修行。名体俱傭(佣)。不修即凡夫。修即同圣智。故名金刚也。何名般若。是梵语。唐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慧是智体。智是慧用。体若有慧。用智不愚。体若无慧。用愚无智。只为愚痴未悟。故

篇二:佛法修学概要23

佛法修学概要(二十三)

净界法师主讲

乙四、证果篇第四

前面的发心、正见、修行都是在因地上来说;这个是属于证果篇,果位上。

入文分二:一、总标三乘果德。二、别明三乘果位。初中分二:初、菩提。二、涅槃。今初。丁一、菩提。

在我们经过长时间修学以后,我们得到了两个功德:第一个是菩提,第二个是涅槃。当然圣人的阶位功德很多的,我们只是以这两个来代表。什么是菩提呢?

梵语、此云「觉」、「智」、「道」。

菩提就是觉,好像睡梦觉,我们从睡梦当中觉悟。第二个是智慧,智慧能够破除我们内心的烦恼,能够使令我们产生一种正确的观察。「道」是道路,比喻这种智慧能够使令我们从生死的此岸能够通达到涅槃的彼岸,这是道路。

广义而言,即三乘圣人能断除烦恼成就涅槃之「无漏智慧」,名为「菩提」,亦名「智德」。

这个是菩提。前面这个地方讲到无漏智慧,我们把无漏智慧加以说明,讲到无漏的智慧有两种,第一个是实智,第二个是权智。

一、实智─亦名「如理智」、「根本智」。谓以「空观」之无分别智,破除烦恼,亲证二空平等之真如理,名「实智」。

这个是讲到根本智,以空观来破除烦恼以证得我空、法空的真如。

二、权智─亦名「如量智」、「后得智」。由前「实智」所生,谓能分别诸法事理,善能观察众生差别根机,以诸言辞,譬喻等善巧,化度有情,使令众生亦得悟入真如实相之理,名「权

智」。

所以这个无漏智慧等于是包括根本智跟后得智。它的生起,当然是我们最初先从空观里面,破除烦恼引生根本智,再启发后得智,这个是讲菩提第一个。

丁二、涅槃「涅槃」,梵语,此云「寂灭」、「无生」

它是印度话,翻成中文叫做寂灭又叫做无生。

谓由断除烦恼,尽除生死,所显「清净无染,不生不灭」之境界,于中具足无量无边微妙功德,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寂静无为」之法乐,名为「涅槃」,亦名「断德」。

这个涅槃是借着我们断除烦恼以后,所显出来的一种清净无染不生不灭的境界,这个涅槃当然具足无量无边微妙功德,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寂静无为的法乐;也就说这个涅槃的寂静,得到以后永远不会失去,这个是涅槃,亦名断德。

涅槃有三种;第一个有余依涅槃,第二个无余依涅槃,第三个无住处涅槃。

有余依涅槃叫做子缚已断,果缚还在,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子缚」指的是我们内心的烦恼跟我们的有漏业,这个是能够招感三界生死的集谛。「缚」是系缚。内心的惑业已经断除了,可能你内心成就了我空观,但是你的果缚还在,你这个三界的有漏果报还在,这个果缚还在,这个是属于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是说子果俱亡灰身泯智,你不但是有漏的惑业断了,而且你的苦果业也结束了,这个时候进入灰身泯智,「灰身」就是说你用三昧真火把身体烧掉了,「泯智」就是说你不起智慧的妙用,进入灭尽定,第六意识不起作用。第六意识不起作用,你的智慧就没有了。智慧一定要依止第六意识的,妙观察智。这两种涅槃都是属于二乘人所修的,在《法华经》上说是化城。第三无住处涅槃,他没有一个住处,他不住三界的生死,也不住界外的涅槃。他的境界是般若跟大悲。由于般若不住生死,由于大悲不住涅槃。使他内心当中有万德庄严,种种的功德。他因地的时候修习六波罗密,万善为因,所以万德为果。果上的时候,他虽然是寂静安乐,而且能够显出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的妙用,万德庄严。这是佛菩萨的一种涅槃境界。《法华经》说的宝所。佛是圆满的,菩萨是分证的。

丙二、别名三乘果位,分三:初、声闻果位。二、缘觉果位。三、菩萨果位。今初。

一、声闻果位

一、须陀洹果-此翻「预流」。

「预」是参预。他这个时候已经进入圣流。

此位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见「真谛理」故,名为「见道」,又名「圣位」。

我们从凡夫经过长时间的修行,这时进入「圣位」。预入圣流。但是我们凡夫,所谓生死浩然,进入初果以后,你的生死已经有了了期了。一般我们说七番往来,决定能够了生脱死。所以这个地方讲已经预入圣人之流。在这阶段当中,已经断了三界八十八品的见惑,能够见到真谛理。「真谛理」我空的真如。名为「见道」,又名「圣位」。这是初果。

二果,斯陀含果-此翻「一来」。

他必须还要欲界来一次。这个阶段断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后三品还存,所以必须来一次。既然思惑还有,就须要招感三界的生死。

三、阿那含果-此云「不来」。此断欲残思尽,进断上八地思惑。

这个阶位,他已经断了欲界所有的思惑,所以他不再来欲界受生,他是生到色界四禅去了。他在那个地方去断上八地的思惑。

四、阿罗汉果-此云「无学」。

这个时候,他在整个声闻乘当中,已经是功德圆满。

「无学」、又云「无生」、又云「杀贼」、又云「应供」。此位断见思俱尽,若子缚已断,果缚犹在,名「有余涅槃」;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槃」,又名「孤调解脱」。

他这个解脱很单调,他只能够得到寂静,但是不能够生起妙用。我们讲法胜,跟菩萨比起来。譬如说,同样菩萨,他要能够断见思烦恼以后,他就能够显出种种的智慧、种种的神通妙用来度化众生。这个事阿罗汉不行,所以叫孤调解脱。

丁二、缘觉果位

一、有学位。二、无学位。

谓从初发心乃至「无学位」之前,皆名「有学位」。

缘觉,它不立分果,他要么有学,要么无学。他没有分果,不像阿罗汉,有二果、三果、四果。

无学位-梵语,「辟支佛果」,此翻「缘觉」,亦云「独觉」。若值佛出世,禀「十二因缘」教,断见思惑,证「真谛理」名为「缘觉」。

在有佛出世的时间,修习十二因缘,断见思烦恼,证得我空真如的是缘觉。如果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

独宿孤峰,观物变易,自觉「无生」,名「独觉」。二者名虽不同,行位无别,断三界见思,与阿罗汉同,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之上。

他的智慧比阿罗汉更高,他能够侵袭习气。

(阿罗汉断三界正使尽,如烧木成炭;缘觉更侵习气,如烧木成灰;菩萨正习俱除,如劫火所烧,炭灰俱尽。)

这地方是说明三乘圣人智慧的差别,阿罗汉只有断了正使的烦恼,好像烧木成炭,习气还在。缘觉又能够把这个习气消灭掉,如烧木成灰。菩萨正习俱除,如劫火,这个劫火很大,炭灰俱尽。说明三乘的圣者,同样断见思烦恼,但是智慧有差别的。

问:?

答:缘觉乘的智慧比较猛利一点,有些缘觉他是出生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在佛世的时候,经典的介绍就少一点。在律上说,杀阿罗汉的罪比杀缘觉的重,因为缘觉本身对说法利益众

生没有多大意愿,阿罗汉他能够说法。小乘的圣者,他不是完全没有悲心,你要向他求法,他会告诉你,但是他不会主动。缘觉就很少接触人群,所以他的事迹就介绍比较少。

问:?

答:他直接从烦恼下手,因为他从十二因缘观察,知道一切的生死,都是从一念无明显现出来,所以他破除现前的无明、爱取烦恼。阿罗汉从四谛法,他必须经过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次第。禅宗的境界高,禅宗他悟到实相理,缘觉成只悟到真谛理,不同。我们讲到真如的障碍有两种障,一种是烦恼障,一种是所知障。声闻跟缘觉在烦恼障当中能够下一番功夫。他能够降伏他的烦恼,超脱了三界。但是他的所知障很重。也就是说他还不能够通达真如法性,不能够通达一切唯心造。他有坚固的法执,他认为有生死可断,有涅槃可证,他不能够承担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二乘的圣者是烦恼障轻,所知障重。我们反观禅宗开悟的人,禅宗开悟的时候,可能烦恼还在,甚至于三界的见思都在,但是他的所知障很轻。他在因地的时候,都能够通达真如法性,都能够承担「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他能够承担这个实相理。他的所知障轻,智慧高,但是他的烦恼障重,他必须还要流转三界的生死。这不同。这样的差别应该知道。

问:?

答:就通途来说,有些快,有些慢。可是他到初果以后,初果是一个阶段。初果以后有两种功德,第一种功德,他不再堕落三恶道。我们还没有到初果都很难讲,因为初果的圣者,我空智慧现前的时候,他已经把恶的爱取烦恼给破坏掉。

虽然过去有三恶道的种子,但是没有恶的爱取烦恼的滋润,他不起现形。他只剩下三界,善的爱取烦恼,因为还有思惑在。因为爱取烦恼只剩善的爱取烦恼,所以他以后的生命当中,已经永远离开三恶道果报。这是第一种功德。第二种功德,他的生死已经有了期了。我们在生死大海当中,对我们来说,我们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看不到边。我们不知道我们流浪到什么时候?但是初果的圣者,虽然见惑断了,思惑还在,还要招感三界的生死,但是他已经看到岸了。他在生死大海当中,他已经看到岸边了。即使他再懈怠,他绝对不会再破戒。在律上说,一个初果的圣者,他投胎作一个杀羊人的儿子,他不会杀羊。你把他杀死,他不会杀羊。他成就四不坏心,佛、法、僧、戒,他这种信仰坚固不坏,即使他有隔阴之迷,生到一个没有佛法的地方,但是他的内心对佛法僧非常有信心,一定不会破坏。他修行已经正念存在,他见惑一破以后,他整个修行的功德自然能够增长,他再怎么懈怠,七次,七上天上,七来人间,自然能够了生脱死。如果利根的话更快,他要能够出家更快。

问:?

篇三:五眼六通

第一宗:五眼果的由来;

佛说,当年达摩在西方修行,一日腹中饥肠辘辘,远看一棵老树,树上结枣子无数,达摩行至树下,食下枣子数十颗,得以果腹。

枣核被达摩吐到地上,次年长出幼苗,过了几年,又结新枣。此枣树得达摩口中唾液之灵气,天地之精华,不年,又结新枣。枣核上有五个窟窿眼,正迎合了佛家“五眼六通”之说。

故,五眼果又名五眼六通菩提。佛家弟子在菩提籽上钻一中孔,以绳结之,成就“五福临门”——五眼六通佛珠。

小知识:何为“五眼六通”?

五眼: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前五通各种修练都可达到,惟漏尽通为佛家的境界。是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的六种无碍自在妙用。此种佛珠,涵意丰富。

再说第二宗:五眼果的药用价值

药材性状:本品呈椭圆状球形或卵状球形,长1.5~2.5厘米或过之,直径1~2厘米。表面黑褐,略有光泽,具细皱缩纹,基部有果梗痕。果肉薄,棕褐。核近卵形,黄棕,靠近顶端通常有5个椭圆形小孔,质坚硬,难破碎,内有长圆形的种子5枚。气微,味酸涩。以个大、黑褐、味酸涩者为佳。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初成熟时采摘,晒干。

性味和功用:甘、酸、微涩,平。行气活血,养心安神,消食,解

毒,醒酒,杀虫。用于气滞血瘀,心跳气短,食滞腹痛,酒醉。常用量10~25克。外用治牛皮癣、汤伤和外伤出血,通常煅炭存性,研细末调香油涂敷患处。

性味与归经:甘、酸、平。

功能与主治:行气活血,养心,安神。用于气滞血瘀,胸痹作痛,心悸气短,心神不安。

用法与用量:1.5~2.5g。

主治:烧伤烫伤,外伤出血,牛皮癣。树皮和果供药用,能消炎解毒,止痛止血,主治烫火伤,通常外用。

五眼果由于是天然菩提子,天然长成的,每颗珠子都各有不同,尺寸都各有略微的差别.

篇四:五眼六通中菩提子的六通是什么

五眼六通中菩提子的六通是什么

五眼六通中菩提子的六通是什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广为传颂的佛偈,使得“菩提”一词为社会大众广泛认知。菩提,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为觉、智等。我国佛书中曾借用庄子的术语,译为“道”。那么五眼六通中菩提子的六通是什么呢?

1、天眼通:见佛性,洞彻本地风光。

炒金如何赚钱专家免费指导 银行黄金白银TD开户指南 银行黄金白银模拟交易软件 集金号桌面行情报价工具 屏蔽此推广内容2、天耳通:是听觉的神通,隔很远能听着。

3、他心通:别人想什么能知道,这也是意元体的接收功能。他不借助耳朵,不借助眼睛,别人心里边想什么,能直接知道了。

4、宿命通:就是有了预知功能,能够查过去,查未来。可是过去书上写的宿命通,还有能看着天堂地狱了,上辈子怎么回事,下辈子怎么回事,这一辈子是什么变来的,也可以知道。

5、神境通:又叫神足通。可以把距离缩短,很远一下子就跑过去了,身体没有障碍,能够穿越障碍了。

6、漏尽通;佛家讲的常人都是有漏业。你有各种妄想,就有各种思念,有了各种思念,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是有漏。漏尽就是没有漏了,什么烦恼都没有了,烦恼一般有贪、嗔、痴、慢、疑,它是佛教最根本的无明烦恼。

篇五: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宣化上人讲解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宣化上人讲解

此部经是佛金口所讲、不问自说的妙经。其他的经典,则是请问而说的。唯独弥陀经是佛不问自说的。为什么呢?因为此经的道理太玄妙了,一般声闻的智慧达不到,一切菩萨也不明白,故无人请问净土法门的因缘,但此法应该说,故佛看机缘成熟便说此经。这部经在佛教里非常重要。···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解

每部经有别名及通名。别名,是一个特别独有的名字。通名,是普通共有的名字。何谓别名?如‘佛说阿弥陀’即是,这是独有的,只有这一部经称此名,其他经则无。‘经’字则是通名,共有的名字,每一部经均有此通名。

‘通’是通于诸经,‘别’是别于此经。

不要看轻这部经,它是丛林里晚课时必诵的经,尤其这部经是佛说的。

有五种人可以说经,但其中四种人所说的经典,则须经佛印证后,方能称为经,否则不能称为经。这五种人是:(一)佛。(二)佛的弟子。(三)天上的人。(四)一切之天人。(五)化人,化者变化的人。

此部经是佛金口所讲、不问自说的妙经。其他的经典,则是请问而说的。唯独弥陀经是佛不问自说的。为什么呢?因为此经的道理太玄妙了,一般声闻的智慧达不到,一切菩萨也不明白,故无人请问净土法门的因缘,但此法应该说,故佛看机缘成熟便说此经。这部经在佛教里非常重要。

这部经为什么重要呢?佛法将灭时,最先灭的是楞严经,因为一切魔王最怕楞严咒,而楞严经是为楞严咒而说的。楞严经灭后,接著其他经典亦相继消灭了。那时虽有纸,但纸上没有字。最后只剩阿弥陀经,在世上多停留一百年,会度无量无边的众生。然后阿弥陀经亦灭了,只剩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在这个世界上多待一百年,以此六字洪名又度了很多人,有无量无边那样多。以后六字洪名中,‘南无’两字又没有了,就剩‘阿弥陀佛’,再下去一百年,佛法就没有了。故此部经是最后才灭的,故非常重要。

何谓佛?佛是大觉者,所有一切都觉悟了,丝毫的迷惑也没有。

佛是业尽情空,业障没有了,情感也空了。凡夫则是业重情迷,尽著到情爱上,这就是众生。佛有三觉,所以又叫大觉者。三觉是1、本觉—根本他就是觉者。2、始觉—才开始觉悟。3、究竟觉—就是觉到极点,这是三觉。三觉又可以说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我们凡夫是不觉,一天到晚自以为聪明,其实是愚痴的不得了。总以为自己好像赌钱似的可以赢,但却输了。为什么这样颠倒呢?因为迷,明明知道错的事,却要去做,这就是迷。越迷越深,越深越迷,怎么办呢?就要觉。佛也是众生里面的一份子,也是众生之一,但他不迷。自己觉悟了,这叫自觉。自觉者和凡夫不同,也就是声闻、缘觉、二乘人。二乘人是自了汉,自觉而不觉他,所以叫声闻乘。觉他就是菩萨,菩萨不是为自己,不像二乘人是自了汉,自己觉悟就可以了,不想再叫其他人也觉悟。菩萨发心就不同,菩萨发心要利益一切众生,而不须众生来利益自己,这是以自己觉悟的方法,去教化众生,令所有的众生,也都觉悟而不迷,这就是行菩萨道。

二乘人所修的是苦、集、灭,道及十二因缘。什么是十二因缘?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从什么地方来呢?是从无明来的。你要是没有无明,这十二因缘也就不发生作用,因为你有无明,就一个挨著一个来了,二乘人就是修这个。菩萨则超出这个阶段,他们修六度万行,即是1、布施度悭贪,人要是尽贪,那就要行布施,舍不得也要舍。不舍,这贪就舍不了,所以说布施度悭贪。2、持戒度毁犯。3、忍辱度嗔恚,若你脾气太大,就应该修忍辱行,凡事忍耐点,不要一天到晚阿修罗的样子,和谁也不讲话,一讲话眼睛就瞪起来,像牛眼似的,这都是阿修罗的境界。4、精进度懈怠,懒惰就要修精进,就把懒惰度过去。5、禅定度散乱,你如果东想西想尽打妄想,则要修禅定,若没有妄想,散乱也去了。最重要的是你要有智慧。6、智慧度愚痴,有智慧就不愚痴,若愚痴则无智慧。我本来没有智慧,但现在生出智慧来,就把愚痴度了,就如光明将黑暗度了。光明就是智慧,黑暗就是愚痴。菩萨修六度万行,自觉觉他,这是和二乘人不同之处。

觉满就是妙觉,这是佛。佛是自觉,也觉他人,所以佛是觉行圆满,觉也圆满,行也圆满。佛具足说起来,叫佛陀耶,因为中国人欢喜简略,所以简称为彿。目前西方人称BUDDHA亦是佛陀耶之简称。讲来讲去,有人说:‘我不懂。’我告诉你:‘你就是佛。’你说:‘我怎么不知道?’你不知道就是佛,但你这佛,非已成之佛,而是未成之佛。讲到这个地方,你应该懂了:‘啊!原来佛是人成的,人人可以修行成佛。’人要是觉悟了,就是佛;反之,就是众生。

佛还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我们众生虽有佛性,皆可成佛,但因未证得佛果,所以无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佛是从凡夫修行到佛的果位上,才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所以有的人说自己就是佛,这真是愚痴到极点,他还没有成佛,就说自己是佛,这简直是自欺欺人,这真是世界的大愚痴人。虽然人人都可以成佛,但人人都要修行,你有三身四智,才可以成佛,非仅仅有五眼,或一些神通,就是佛了。

什么叫三身?1、法身。2、报身。3、化身。四智是1、大圆镜智。2、妙观察智。3、成所作智。4、平等性智。六通即:1、天眼通:得到天眼通,可以看见天人一切的动作。2、天耳通:可以听见天上的人,所说的话和声音。3、他心通:能知道你心里所想的话。4、宿命通:不单是知道现在,连过去的也知道。5、神足通:又叫神境通,这个通是不可思议,妙的境界。

6、漏尽通:不是说这好像瓶子下面有一个窟窿,水都从窟窿漏出去了,叫漏尽。而是本来你没有漏,现在把漏补上了,叫漏尽。什么叫漏尽?即没有淫欲心,就是没有漏;没有贪心,也就是没有漏;没有痴心,也是没有漏。总而言之,八万四千毛病都没有,这就叫无漏。这是六通。

五眼是:1、天眼。2、肉眼。3、慧眼。4、法眼。5、佛眼。谈到五眼,有首偈颂这么说:

1、‘天眼通非碍’:天眼通达无碍,所以叫通非碍,他能看见八万大劫以内的事,但看不见八万大劫以外的事。

2、‘肉眼碍非通’:肉眼可以看见有所障碍的景象,天眼能看没有障碍的景象。

3、‘法眼唯观俗’:法眼是观俗谛,观察世间一切俗谛,世俗的道理。

4、‘慧眼了真空’:慧眼又叫智慧眼,能明了真空。

5、‘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佛眼不是只有在佛的面上才有,每个人都有佛眼,可是有的开,有的没开。开佛眼就像千日太阳的光度,能照万事万物,但本体还是相同的。

以上是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你要说你成佛了,则须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才可以说是成佛,不然还是凡夫,还是好好做人比较好,不要欺骗人。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所说的极乐世界,是以阿弥陀佛为教主,其国土庄严,黄金为地。

什么叫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叫堪忍。意思是娑婆世界如此的苦,难为众生也堪忍受这种苦。娑婆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世界,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名字。此姓此名都是梵文,释迦译成中文是能仁之意。什么叫能仁?就是能以仁爱人的心,来教化众生,也就是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的苦,而给众生快乐。悲有三种:1、爱见悲: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是一种同情心,这叫爱见同情。

什么叫爱见悲呢?那些和你亲近的人,你就爱他、怜悯他;和你远的,你就不爱他、不怜悯他。所谓亲戚朋友,你都可以帮助他(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们,看见他们有痛苦,你会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们,这叫爱见悲。但是和你远的,或和你不相干的,你就是见到他受苦,也不管他。为什么?因为你对他没有一种爱心。你有爱心,才能有这个悲。还有和你同类的,你就有这种爱见悲;不同类的,你就没有爱见悲。例如对于畜生—牛、羊、鸡、鸭等等,你不但没有爱见悲,你还要吃它的肉,夺取它的生命,来滋养你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没有爱见悲。人类幸而还不至于吃自己的同类,虽然吃猪、牛、羊、鸡、鸭、鱼,但没有人吃人的情形,并没有看见一个人,就把他吃了,这比狼、虎、豹还好一点,但虎豹也不吃自己的同类。因此虽然人不吃人,但对畜生就没有爱见悲。

2、法缘悲:这是指二乘人。二乘人不单有爱见悲,还有法缘悲。他观一切法,都是从因缘生。但因缘无性,当体即空,即因缘本身没有自性,所以当体即空。二乘人观法缘空而生悲心,故他教化众生,而不著众生相,因一切都是空的。这是二乘人的法缘悲。

3、同体悲:诸佛菩萨又有另一种悲,即同体大悲。诸佛菩萨和众生是同体,因佛的法身遍满一切处,佛的心性也是遍满一切处。所以众生都是在佛的心性里包容著。我们是佛心里的众生,佛是众生心里的佛。众生心和佛心都是一样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所以佛和众生是同体、没有分别,这叫同体大悲。

释迦牟尼佛的能仁,具足上面三种意义,若以广义来讲,则是无量无边,这是释迦之意。‘牟尼’是佛的名字,这也是梵文,翻成中文是‘寂默’。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不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是一种不可言喻的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虽是说法,但说而未说;虽未说法,亦未说而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是寂默,虽寂然不动,却感而遂通;虽感而遂通,却恒然不动。这是释迦牟尼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有这位佛叫这名字,别的佛则不叫此名,这就是别名。佛是通名,所有的佛都通称为佛。

现在讲‘说’字,何谓‘说’?又为何要说呢?

中文之‘说’字是言旁一兑字,上两点是个人,中间之‘口’是‘说’之意,而下面‘儿’是另一人。意思是一个人对另一人讲话。讲些什么话呢?说你所愿说之话。所谓‘说者悦所怀也’,也就是把你所欲说的话说出来,你就快乐了。反之,说不出来,即不快乐。也就是‘畅所欲言’,畅畅快快把你所想说的话都说出来。‘怀’是你所怀念者。

释迦牟尼佛与十方诸佛都已成佛,所以谓之‘先觉者’,即在梦中先醒者。凡夫尚在梦中睡著而未觉悟。佛不但觉悟,而且是大觉悟者。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以佛知,故无所不知;以佛见,则无所不见。佛觉悟是因为他自己修行而得正果,是过来人,即他已走过这条路。他以他修行得果位的修行方法,教导一切众生,使他们也能证得究竟圆满的菩提佛果。因此,佛才要为众生说法。他所要说之法已说了,故很快乐。佛说什么呢?现在他正说阿弥陀佛,即佛说阿弥陀经。

阿弥陀是梵文,翻成中文为无量寿,或无量光。何谓无量寿?阿弥陀经上说:‘彼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十劫是个数目,何以说无量寿呢?无量寿是他的福德,因福而得寿,其福德无量。何谓无量光?光是指智慧之光。他的智慧之光无量,无量寿及无量光。佛不仅是福德无量,其神通、辩才、相好、道心,一切的一切皆无量,所谓无量,即无边无际。无量即无边,即无在而无所不在。无是由一而生,所谓‘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有位教授曾写了一本书说到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