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安妮宝贝小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12:07 体裁作文
安妮宝贝小说体裁作文

篇一:浅谈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

浅谈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

摘 要:安妮宝贝,一个名声大噪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双栖作家,在跨越了一个实际的今天仍然受人追捧。很多人开始对她的文风,笔调,思维,心理进行分析,而本文也是就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为依据对其主要的特色进行总结:孤独的流浪者;杜撰的小说人生;自我的人生百态;细节的出奇捕捉;畸形的主角;寂寞的文字;毒品般的诱惑。而归结起来,她的创作题材多围绕城市中流浪者或者诠释为游离者的边缘化生活,她的创作实质就是在摸寻这平凡人内心的世界与周遭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孤独;寂寞;情爱;流浪;困窘;职称论文

一、安妮宝贝作品的综合介绍

当网络替代泛黄的纸页时,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弥漫在本世纪初的文学天空,“安妮宝贝”以其阴郁却不失艳丽,飘忽却不乏实际的文风征服了一代人的心。《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蔷薇岛屿》、《二三事》、《清醒纪》和《莲花》,成为她为这个社会创造的骄傲,为读者创造的另一片天空。当然,如同娱乐圈的明星大腕,人红了就成了话题的焦点,安妮宝贝也不知不觉成了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文学大腕。读者纷至沓来地对她的作品进行归位性界定:女性文学。无疑,经历了如此久的讨论,安妮宝贝在女性文学创作界是有她独特的一席之地。

二、安妮宝贝小说创作特色

北大教授戴锦华曾评价安妮宝贝:“在安妮的笔下,都市是永远的漂泊流浪的现代丛林,也是无家可归的唯一归属。我为安妮笔下的颓靡和绮丽所震动,在那里生命如同脆弱的琴弦,个人如同湍流中的落叶??安妮宝贝的作品,展现了一脉中国大陆版的世纪末的华丽,一份灰烬间的火光的弥留。”正是这样的作品,在一遍遍回放着都市悖论下的人生困境,但是读者却从她细腻地情感文学中开始追溯她的创作特色。今天就随我们的探寻开始了解一下安妮宝贝的创作特色。

2.1 孤独的流浪者

安妮的小说创作总像是一个孤独的流浪者,隔离了外界之后,简装出行,因而她创作出来的作品是极其的个性化,同时也具备了异于常文的尖锐与冷漠。刚开始接触的人,很容易就被她的文字刺伤,但是心中的沮丧与懊恼却会在细细品味后又变成情理之中的体谅。所以与其说安妮是个孤独的流浪者,不如说她是一位看破世间冷暖之后能平心静气应付各类事态的智者。

读过安妮的小说的人,难免都会沾染上她的惆怅气息。青春年华,却总黏附这伤感的情调,旁人投来不解的目光时,这些略显成熟的青春却总是道出抚慰那些流浪心灵的话语。或许,这就是安妮小说的一大魅力,以其孤独的心,去慰藉一群被社会遗弃的生灵。而这群被遗弃的生灵,在安妮的笔下寻找到了一个合群的社会,一种安抚。

2.2杜撰的小说人生

读过安妮小说的人都能感受她文中冲刺的孤独、漂泊、死亡、爱情、伤害,这似乎是她对这个社会的一种诠释。然而,她总习惯于将小说的背景描绘成物质奢糜的大都市生活,这从某个层面又反映出这一都市存在的悖论: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很多耀眼的奢华,那是上层人物所显摆的舞台,但灯光浮华背后又是一群困窘的人生。这样的笔调总让安妮俘获一群读者的心,因为纯困境式地刻画这个社会的悲哀永远敌不过这一亮一黯的对比。人是属于感官主导的动物,对比这一形象的感官刺激每时每刻都在文章中拉紧了读者的神经,让读者的心跳随着故事的发展时缓时快。

2.3 自我的人生百态

安妮的早期作品大多围绕爱情这类主题来创作,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入木三分的分析,有的只是坦诚地在描述她内心情绪的流淌。仿佛她早期的作品就是在极力刻画一个刚刚出世的青年,望眼这落寞凄凉的都市人情世界。然而,安妮一贯就认为,她的小说并非凭空捏造,她写的就是她的人生往事,往事就如同她的瑰宝,她只是把往事珍藏起来,而今又拿出来写成文字供大家一起分享这其中的酸甜苦辣。这样的态度就成就了安妮的文章总是与社会现实接轨,让喧嚣的闹市里,有一份真实的空间留个读者去品茗,去评判。

到了后期,安妮随着十多载光阴的流逝,她对小说创作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在扩展和蔓延,不再借助爱情生活中的花前月下,细语绵绵来征服读者。这一点在她的《莲花》中得到了最好的证明。还是采用其惯用的叙述方式,但是创作的主题和思维方式,却与以往的作品大相径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道明了安妮为什么能有一名成功的网络写手跻身到文学领域的红人。她绝不会拘泥于一贯的特色,总会在她自身的成长中寻求灵感,然后赋予其作品当中,这就时不时地给读者一种横空出世的惊艳。

2.4细节的出奇捕捉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安妮的作品是很注重情感的描述,其实这也体现她的小说创作中的一大特点:捕捉细节。除了情感方面的细节,许多背景中存在的细节也都未能逃过她的创作应用。

安妮喜欢都市的气息,当然小说中就少不了那些高楼林宇,喧嚣拥挤的街道。但除此之外,地铁这一都市的标志在安妮的创作中,多次被利用到。她借这一城市的标签来作为她作品中内日故事发生的载体。这同时凸显了她双关的用意,既描述了都市悖论下的困苦人生,人们的整日流浪,毫无半点归属感可言,又体现了这个年年岁岁都无半点涟漪的枯燥都市生活。这类意象不管从哪一角度都领读者对安妮笔下的都市产生了一种心灰意冷的厌倦。

2.5畸形的主角

“我是一个生性自由散漫的女子。??只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我模式出自己关注和重视之外的一切感觉和现象。不太容易付出,有享受孤独的需要。??喜欢简单生活。做喜欢的事情。”

如果你想用妙笔生花来形容安妮的小说创作,不如选择用一个较为刺耳的词“变态的另类”。安妮的小说人物,稀松平常地就具备着引人唏嘘的性情。这些角色大都对自我过度崇尚,对自由具备极端地追求。他们可以在众目睽睽下,漠视旁人的言语,而赤裸裸地追求自我的满足,也可以在大庭广众下暴露自己肆虐的一面。安妮的笔下毫不忌讳这类文学的血腥,这也是她个人棱角分明的表现,爱及大爱,恨及深恨。很多读者也是对安妮的真性情所倾倒,对于社会的诠释永远不刻意隐藏那阴暗的一面。

2.6 寂寞的文字

所谓安妮“寂寞的文字”就是从处女作开始便流传在读者心中的语录,这些语录中每一句都透露着安妮的特色,可以说绝无仅有的罕见。

“我想,有些事情是可以遗忘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记念的,有些事情能够心甘情愿,有些事情一直无能为力。 我爱你,这是我的劫难。”乍一看,文字却也平淡无奇,但是就是一股平实的风格中隐约透漏的不寻常的韵味,着实让读者倾倒。简简单单一个“劫难”,将一个深陷情网,却无法自拔的人的那般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

“爱情原来是很象我们去观望的一场烟花。 它绽放的瞬间,充满勇气的灼热和即将幻灭的绚烂, 我们看着它,想着自己的心里原来有这么多的激情。 后来烟花熄灭了,夜空沉寂了。我们也就回家了。 就是如此。”不是辞藻有多浮华,也不是修辞有多特色,而是一句描述之后,总会在笔末加上那一句点睛之句,仿佛前面的语言黯淡了,衬托出的是末尾的精华。

2.7毒品般的诱惑

最开始接触安妮的作品时,只是听旁人的描述,总觉得在她们眼里,安妮是想一个狐媚一样的女子。并不是外貌妖媚,而是她的小说透露着那个摄人神魂的魅力。带着像看悬疑剧一般的心境我开始咀嚼她的文字,“??我还是宁愿相信,她的往事,只是为我而曾经透明过??不相信爱情。却相信世界的某处有一个人??带着温暖的心情离开,要比苍白的真相要好,纯粹的东西死的太快了??”。果不其然,读着是一页又一页,却发现越来越有欲罢不能的感觉。你的心里还会时不时地幻想,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写出这样的文字,或许也正是这种冒险式地好奇体验,让我们“弥足深陷”,当你意识到自己已经冥想许久时,你一来不及抽身而去了。

安妮宝贝的文章对于很多读者有着这样一种感觉,或者是大家对她的文章不屑理睬,觉得是太悲观,太灰暗,或者是大家对她的文章如同心头好一般,爱不释手,追随着安妮的笔墨,跨越一个世纪。这也如同毒品般,恨它的人,永远不会去沾染上它,爱它的人永远割舍不掉它。或许,这就是安妮宝贝创作的魔力。

三、结语

细品安妮的小说,你很难去点评她的好。不是因为她的语言有多深奥,而是她看似平常却极其不平常的语言都会让你想去珍藏。有人说她是无病呻吟,靡靡之音;有人说她是压抑颓废,造乱社会。而当你心静下来,捧起一本文集,你会发现她笔下那自由绽放着色彩的人

生并非黑白两色,而是各有内在,各呈缤纷。

安妮也曾在她的小说中提到过她理想的世界“有时候我想,这个城市也许应该分为两层。地上的那些人,就让他们在阳光下厮杀,挣扎,为了物质和欲望尽情施展十八般武艺。所向披靡,一往无前。地下的那些人,就让他们在黑暗中很安全地存活着。他们可以安静地相爱,快乐地流泪”。“两层”,看到这里你是否恍然大悟,她创作中多次凸显的那种悖论社会,物质奢华与人生困窘的鲜明对比一下明朗了。为何她的作品如此萦绕着我们的心,为何让我们如此割舍不下,也就是她一心营造的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罢了。

篇二:安妮宝贝小说审美特征研究 正文

安妮宝贝小说审美特征研究

20世纪90年代,安妮宝贝以网络写手身份正式踏入文坛,成名作《告别薇安》一经出版便引起巨大的反响。也宣告网络文学的繁荣时代已经来临,并奠定了安妮宝贝在青年文坛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据相关资料分析,安妮宝贝的读者群由大学生、“白领”、自由职业者等具有一定知识和文学欣赏水品的人组成。那么,为什么她的作品能在青少年读者中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或者说,为什么她的小说具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呢?我们从安妮宝贝作品的写作背景可以得到线索。90年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出生于80年代的人在旧式传统教育下长大,同时也吸收西方新思想,他们立志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然而走上社会遇到的一系列怀才不遇,黑暗,糜烂的现状又让他们对自己存在的价值产生怀疑。安妮宝贝的小说正是抒写的这一类人在城市漂泊,追求,到绝望的过程。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众多读者一致评论说安妮宝贝的小说没有距离感,因为故事中的人物,也许是你,也许是我,也许是你周围的人。所以你为主角们的悲欢离合叹息、怅惘,并从中获得共鸣与安慰。本文从小说的叙事角度、语言艺术、人物内心刻画的广度和深度、典型的性格四个方面来谈安妮宝贝小说的审美特征。笔者主要选取其中几个具有独特性、代表性的艺术特征展开研究——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存在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核、杜拉斯式语言艺术风格、都市生活小资情调特点。管见略陈,恭请方家指正。

一、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

爱情与死亡是始终贯穿安妮宝贝作品的两条主线。苑婷婷在《暗夜之花——论安妮宝贝小说创作及其现代主义特征》中谈到,她的爱情既不是写实小说家描写的细致凡俗,细水流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长久爱恋,也不同于70年代作家卫慧、棉棉等“用身体写作”的欲望书写,而是多以告别、流浪、宿命为主题,以自叙传的形式刻画城市“边缘人”的生存状态,“漂泊者”焦灼而孤独的灵魂,在寻找中肯定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所在,又在理想的破灭中挣扎的痛苦与无奈。分离、死亡是爱情的最终结局。[1]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郁达夫小说中一系列“零余者”的形象,同样的孤独、落寞、身不由己。但是两者又各有不同。郁达夫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为时代局限,被社会上层逼迫的无力反抗的小人物,他

们悲剧的根源来自外界,而安妮宝贝小说中的人物则相反,即使都市生活的繁忙与生存空间的逼仄,工业化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不信任是构成人物典型性格的条件,但不可否认,生存于90年代的这一批人精神上的空虚和匮乏才是这些人物走向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所以在安妮宝贝的文章中随处可见为“爱情”所伤的女子,冷漠多情的男子。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发展过程构成了小说行文的主要线索。安妮宝贝用阴郁华丽的文字来书写这些男女之间的爱恨,用晦涩诡谲的语言时刻营造一种绝望压抑的气氛,又用毫不留情的笔触赋予他们或死亡或放逐的结局,以残酷的语气告诉读者这就是“爱情”真实的样子。一方面渴望着爱情,一方面又从心底里不相信爱情,甚至看破爱情的苍白无力。安妮宝贝小说中表现手法及其精神内涵都是现代主义的体现。

(一)符号化、类型化的写作模式

第一,人物的符号化、类型化。安妮宝贝的小说中,每一部作品都有一个叫安或乔的女子,一个叫林或罗的男子,又或者是女主人公名字“安”的变体,如《告别薇安》中的“薇安”,《二三事》中的“莲安”等。正如安妮宝贝自己所说,“我所有的小说,其实只有两个人,一个叫安的女人,一个叫林的男人。” “这是一种类型模式化的写作模式,不断重复的名字,相似的人物,相似的故事。安妮宝贝采取的是一种简洁而抽象的叙述方式,定格了一类边缘人的生活镜像。类似西方现代派大师卡夫卡符号化的象征写作手法,其笔下的‘安’,有如卡夫卡笔下的‘K’,在不同的故事中演绎着相同的情感,相同的漂泊,相同的空虚与绝望。”苑婷婷在《暗夜之花——论安妮宝贝小说创作及其现代主义特征》中写到。交错时空的写作手法给读者带来似曾相识又新奇的体验,似乎每一部作品都是上一步作品的变体,或者说是“陌生化”的改写。这样的抒写方式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甚至在某些时候有神奇的“疗伤”作用,就像有的读者着迷于她绮靡诡谲的文字,有的读者着迷于那种无处不在渗入每个毛孔的绝望,有的读者借人物的悲欢离合找到一种奇妙的心理平衡,喜欢安妮宝贝文字的读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深深的为这种写作模式吸引,并像吸鸦片一样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慰藉。

第二,故事情节的符号化、类型化。在安妮宝贝的小说里有一系列相似的情节或桥段。如《七月和安生》,背着好友七月,安生和家明偷情;《二三事》中,尹莲安在KTV勾引了好友良生的男友沿见,并生下孩子。安妮宝贝极力地想表现女性之间有纯洁而真挚的友谊,《二三事》中,良生无条件的信任着尹莲安,甚至只要是莲安一句话,她可以跟随到天涯海角,甚至帮助莲安养活男友的孩子。可是这些无私的付出和无人可比的信任到头来就像一个巨大的讽刺。就像一个人越

是掩饰越容易露出说谎的破绽。只会适得其反,读者能体会到的是更大的绝望和人生的悲剧性。就像她极力为我们展示的那样,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爱情的本质也是自私的,人们追寻爱情不过是为自己的自私找的一个借口或掩护。这些类型化的情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巨大的冷漠、空虚的世界,它所构建的是一个没有希望,没有光明的工业社会的精神体系。

(二)阴郁艳丽的辞藻、诡异飘忽的行文

安妮宝贝的作品中无处不在的阴郁,诡谲,血腥,伤口给读者的阅读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而这又成为吸引无数读者的秘密所在,在情感表现上极富有张力。它把她心中那个绝望而颓废的世界,孤独感、恐惧感和破碎感,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眼前。安妮宝贝小说中的人物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精神特质。而正是安妮宝贝小说中这些颓废又艳丽的东西把人打动,作品弥漫的无法摆脱的绝望和孤独成为她小说创作最大的闪光点。那些叫着“安”的女子,倔强而决绝的追求自己的爱情,不媚俗,不屈服于现实,在两性关系里面,有时候还是大众所认为的不耻与放荡的代名词。就像《莲花》中的苏内河毅然决然的在十六岁的年纪和自己的美术老师私奔,不顾伦常,甚至不考虑男老师已是有妻有儿、大她二十多岁的男子。安妮宝贝总是这样乐衷于打破传统,把人内心的阴暗和痛苦直白的剖析出来,通过那些任性妄为,犹如飞蛾扑火般的女子的行为把她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绝望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并且告诉人们,想要通过另一半排解寂寞是不行的,借助爱情的虚幻的甜蜜来掩盖内心巨大的伤口和缺陷是注定失败的。安妮宝贝通过她一部部的作品告诉还在都市独自谋生的女子要坚强,要活出自我。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小说中女主人公的一次次的失败又仿佛在说,根本就是没有出路的,流血的伤口即使愈合也是永远无法磨灭的疤。似乎正是由于女人追求独立,自我,反而越容易摧毁自己。这是一个无法消除的矛盾,更是一个死循环。一个个女子从渴望到失望、追求到放弃、稚嫩到沧桑的过程。安妮宝贝只是把生存与成长的痛苦摔到人们眼前,并不是为了让读者从中找到出路,而是为了让人们清醒,醒悟到世界的黑暗与个体的无助。不得不承认,她确实是一个独立于社会之外,无比清醒的人。她借助自己的经历,所见到的,或者就发生在她身上的事迹,把我们所有人遇到过的或即将发生的悲剧一遍遍重复,又像精神病者的呓语,有时候甚至连她自己都分辨不清,到底自己是谁,是否就是故事中那无助的女子,以及自己写作的意义。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书写只对个人发生。等到书写变成文本并且面对大众,它就与自己断了任何联系。仿佛是另一种存在。它被人猜度,评断,或者误读。意义在完成的那一刻,成了终局。”其实我觉得她在

《莲花》中给出了答案:“没有走上过路途的人,希望有一个始终走在路上的人,希望他为生命存在的黑暗牺牲。”她为那些没有勇气和胆量的人提供了一个目击的机会,看到在绝望的冒险途中,人们对路途产生美好的愿望,却执信结局是悬崖。生活的痛苦变成了一种彰显存在感的方式。当一个人不相信现实有光明的同时,对痛苦的追求有更强烈的渴望。因此也可以说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女性都是为了摆脱现实的痛苦而追求救赎,却在痛苦中被打回现实,结局甚至是获得更大的无法排遣的痛苦。似乎她不停的在重复这样一个人生观,人是痛苦的,人生是痛苦的,痛苦是无法消除的。在一定意义上含有西方基督教的教义,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活着只是为了赎罪。写作的终极目标是讲述痛苦,接受痛苦,结局要么死要么放逐。

又如《二三事》中的描写:“饿。非常饿。皮肤,胃,连同她的感情。”安妮宝贝把人对感情的渴望比作一种饥饿感,非常深刻地写出了主人公尹莲安对爱的需索。还有《彼岸花》中的“南生,你就是一个巨大的伤口”等语句, 把人物的感情写到了极致,这种极端化的描写方式是安妮宝贝作品能一直为人欣赏的一大亮点。在同类文学作品中,能够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抒发到极致的只有她一个。这种富有感染力的个性化写作方式是现在青年作家都应该学习的。

(三)精致的细节呈现

细节呈现首先表现为,安妮宝贝善于使用意象的并置手法。比如《莲花》中的“壁画,寺庙,佛。匍匐跪行的人群。投射距离更为接近的阳光,人和天空的联系如此密切”,让人联想到拉萨布达拉宫,人们虔诚礼佛的景象。《蔷薇岛屿》:“巨大的声浪汇集成潮水,把人覆盖至无法呼吸。炎热。夜色。汗水。烟。气味。手上的皮肤。食物。花瓣被踩成了烂泥。”这些意象甚至蒙太奇式的电影组接方式,相互间没有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逻辑,它只是组成人物感官的一幅幅图画,映射着人物的心理。

安妮宝贝还用重复的细节描写来给作品加入灵魂。《彼岸花》中两次提到了“蓝咔叽布的中山装”,第一次是在“父亲”回枫桥看自己的女儿南生的时候,“他穿蓝咔叽布的中山装,黑色布鞋,胸兜上别着一支蓝黑墨水的钢笔。”第二次是出现在结尾,以乔的视角讲诉“马路对面,突然出现一个男人模糊的影子。穿着一件蓝咔叽布的中山装,头发蓬乱。他带走了我生命里永恒的等待。等待着一个注定离散的人。”南生是乔写的小说里面的女主角。在南生记忆里的父亲的样子最后又借由乔的幻觉来展现,让人一霎那分辨不出到底南生是不是就是乔的过去的某一个片段,是属于乔的一部分。借着似乎时空交叠的两段影像,同一个人物形

象得到了彰显和突出。联系小说情节中的背景,年少亲眼目睹父亲死亡的南生,在孤独而任性的一生中所追逐的所有的爱,都来源于这个给予她温暖的男人,而这个男人的死亡带走了她所有的光和热,自此之后心灵再也不为别人打开,被这个世界隔绝。成为一个被世界遗忘同时也是自我放弃的人。也许,乔写这样一个人只是为了写出她内心同样求而不得的爱,因为极度渴望,现实无处可寻,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这样一个似乎是悬疑电影式的结尾留给人无限思考和唏嘘。阖上书本,不由感叹“满纸都是心酸泪”。

细节呈现还表现为安妮宝贝善于进行深刻的心理描写。不得不说,在网络大行其道的时代,个人发表话语的空间无限扩大,而安妮宝贝在个性化写作上达到了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抛开其作品时代性不谈,她在个人抒写,表达个人遭际和个人精神世界方面,确实有极大的天分。在人物心理的描写与刻画上极具感染力。《蔷薇岛屿》中写到“他们不说话。他们的痛苦是彼此的镜子,把对方看得清清楚楚,彼此怜悯,却无法伸手触及。从没有倾诉。争吵,隔膜,冷漠,固执。只能以这样的方式维持。就是这样。有些人,他们这样地爱。他们的爱相隔两岸,只能观望,不可靠近。”把丈夫与妻子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朋友之间的隔膜和距离感写得淋漓尽致,这也是都市人的通病,人与人之间无法好好的表达,相处更像是博弈,看成败,论得失。我们生活的社会就是这样的状态,相互之间彼此不得不结合,却又打心底里不认同对方。虽然大众评论界一致认为安妮宝贝的作品缺乏时代性,但在某一个时期,某一种精神层面上来说,她代表了一部分人群在社会上的状态,以及人际交往的“异化”。二十世纪末的时代精神是世纪末的恐慌和孤独。而安妮宝贝极力抒写的绝望感和人生无着感就是孤独的一种表现,因此,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其具有的时代性意义。

二、杜拉斯式语言艺术

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她也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受当时颠覆传统,力求创新的文学风气影响,她开创了一个独特的流派——“新小说派”。在小说创作手法上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如结构的跳跃性、人称的随意变换等。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在很多方面都有杜拉斯艺术的痕迹。

(一)省略主语

2008年,杨瑾瑜和海刚在《安妮宝贝小说语言艺术探析》一文中就安妮宝贝小说语言艺术特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汉语语用学的角度对其做了系统的概况。赞其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字框架、语言风格”。“作品多用单句、短句,包括独词

篇三:谈安妮宝贝小说创作1

谈安妮宝贝小说创作

安妮宝贝是个倍受争议的作家。一方面,她的粉丝很多,她的作品受到广大小资,青少年和城市白领的喜欢,作品极为畅销,风靡大江南北。另一方面,对她的批评和质疑也很多,传统文学界依然少有专门的评论。安妮宝贝的作品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迎合当下消费文化语境的通俗文学。她的成名虽然与网络的传播作用有关,然而,她很早就离开了网络,作品也以传统线装书出版。通过对安妮宝贝作品的深入细致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都市文学背后的精神沉思。在这个意义上,安妮宝贝的文学创作为作远远超越了对都市欲望的书写,上升到追寻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的层面。安妮宝贝作为一位由网络写作走红的作家,她的独特之处在于自我心灵最大程度的展示。她只关注自己的心灵,固守住她最能把握住的内心世界,向人们传达她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她通过写小说来体验自己的人生,用丰富的阅历来充实自己的心灵,把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的一切对于世界的理解作为她理解自我生命的支撑点。她活着,用书写证明她的存在。行走的脚步从未停歇,带着一个疑问出发,又带着另一个疑问归来。她始终要让自己活在思考的状态中,去营造自己所构想的精神世界。独立而又自由的生存空间才是她最大的追求。

我于两年前开始接触她的作品。一个偶然的机会阅读她的长篇小说《二三事》,被其中精炼唯美的语言文字和深情伤感的思想感情深深吸引。后读过她的《莲花》《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及她的新作《春宴》。虽然我本人特别喜爱她的文字,但也许是本身阅历有限,仍不能很透彻地理解她的作品,总有一些领域无法明了,一些境界无法触及。本文我将简单地从小说分类,读者,精神内核,人物性格,写作风格及爱情观方面来谈一下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

一、小说分类

因为安妮宝贝是从网络写作起步并且成名也与网络的传播有关,所以很多人仍把她的作品归为网络小说。但是,她的小说不同于一般的网络小说,作品有着更深邃的内涵和更高远的价值。她于1998年从网络开始写作,2000就离开了网络。她自己也曾说过:“对网络文学不感兴趣,不关注,与其无关。我认为不存在所谓网络文学,网络作家的概念。文学只有好的作品和差的作品的区分。”网络时代急切的讲故事欲望,渐渐让位于对人生的体悟思索,同时通过更自觉的小说形式来呈现。

在安妮宝贝的作品中,都市背景下的爱情故事占据很大比重,所以也有人将她的小说归为言情小说。但是她强调:“我的书不是言情,不是简单的感情故事,也并不只写男女情爱。书的探索范围广,包括人性范围里一切情感精神内核,有冲突,矛盾,挣扎,自私,光明。黑暗,占有等种种形式和表达。如果用言情的角度去读,会忽略掉作品更深刻的内涵。”安妮宝贝的作品是以都市男女爱情故事为题材书写出对于都市生活隐藏下的人生意义,展现了都市中人们生存的困惑和迷茫,揭示出都市生活中无情,无序,无意义的一面。通过深读她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她对眼前时代的百感交集,看到她以纤弱而坚定的手拉开表面的帷幕之

后,展露出个体对自我与本我的冲突,情感与理性的冲突,小说的笔触 由主人公的情感层面,深入到情欲和人性的层面,小说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来表现人物对自我的反思和忏悔,引导读者对自我内心的审视,对情感的想象,对美好的创造。

安妮宝贝的作品中,其中的人物基本都是物质富足却精神有所欠缺的人物,似乎天然与宗教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和。她的作品,有种对宗教的偏好,甚至有人说她的小说可以当做佛教入门书来读。她的小说不是以宗教为主,但一本书想要试图抵达人性深处,不可能抛开宗教意识。宗教是一种思想哲学体系,这个体系高过所有世俗结构,跟人类内心直接相关。小说中的人物似乎有超然于世的情怀,在面临选择时,很少有激烈的思想行为,更准确的说,即使有挣扎,一般都封闭与自己的内心,而绝少和外在的人或环境发生冲突。事实上,人内心所经历的刀刃相见时最严酷和剧烈的斗争。这是一个人的斗争,这斗争超越外界的现实存在。没有什么是比人的自我革新更重要的。没有心灵的改造,就没有其他的改造。对宗教的追求,因为别人的内心他人无法理解,人只能了解自己。人太复杂,人性有无数幽暗细微的层面,需要被体察和宽凉。她说:“小说很重要的是表达,是去发掘和表现这些细微幽暗的层面,让人了解到自己和他人的存在。”在她的小说里,对人物只有展示,很少做出是非对错的评价。人的存在有各自的合理性和复杂性,里面有冲突,失衡,缺陷,损伤,这同时也是人性的美和真实所在。

安妮宝贝的作品销量对大部分作家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的书极为畅销。但是她既不属于官方的文学体系,也不与体制外的作家混圈子,人们更倾向将她视为畅销书作家而非文学创作者。但畅销书易遭偏见,可能未被翻开就被论断是商业的流行的东西,它们的内在价值容易被忽视。安妮宝贝的作品很难被归类。有些作者无法被简单的归类或定论,他们的作品也不为某种概念而写,不具备太多社会和政治因素。安妮宝贝的书所具备的是小众的边缘的内心,但它们又都很畅销,这两个因素也会让人觉得无法发言。

我认为安妮宝贝的作品不能轻易地论断为畅销书。她的作品不是为了迎合大众而写,而是由自己独特的风格,自己的方向,揭示的是人性深处的细微之处。她对文字的尊重,她的思省与疑问等,都是有着很深的内在价值需要读者去反复阅读,考验读者的耐心,在认真读过后会有真正收获的。

二、读者

喜欢和讨厌安妮宝贝的人都很多,两个阵营仿佛属于完全不同的世界,根本没有对话的可能。

她早期的作品因颓废极致的爱情,令人向往的旅行题材和独特的文字风格吸引了大批少年人的关注。一提到安妮宝贝,很多80后文艺青年就激动不已,“她的文字陪伴自己一路走过青春啊!”安妮宝贝总是在描述都市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渴望,暴孽,对生命的挣扎和无力。她的文字简练唯美,意境清朗开阔,随处可见的清醒自解和向更高更深处的探索,具有解放的活力和直至本心的诚意,这为她赢得大批拥笃,对于这些读者来说,安妮宝贝的作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而是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的“生命呓语”,所以也并不把她放在客观的评价体系中于其他作家进行比较。

相反,对她没有好感的人,则连一个章节也读不下去,甚至能给每一句话都挑出毛病。挑剔的读者会担心,安妮宝贝如果还不提高,读者估计要审美疲劳了。“你看她的那些词语,安妮式的句子结构总在她的作品中一再重复,没有创新。如:“一种深刻的自我存在”“如??一般”的造句法,以及喜用短句。又如她对“美感”“洁癖”的偏执,甚至对于某些意象和情绪的反复坚持重复,有人批评这是自我重复,认为安妮宝贝“江郎才尽”。有人说安妮宝贝的笔下,体现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虚无感,而她则沉溺于此,执着于表达这种人生虚无感,而非试图从其中超然而出。

出版人路金波认为安妮宝贝“越来越淡定和稳重”只是有一点没变:她依旧保持神秘的低调。即使有新小说和同名广播剧播出,主编杂志书《大方》发行,十年文集出版,她也依然没有现身签售活参与电视宣传活动,而只是用她最擅长的文字接受邮件采访或网络“微访谈”。路金波认为安妮宝贝是对中文有贡献的作家,“会在文学史上留下位置的”。但他也坦言(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安妮宝贝小说)一开始并不欣赏安妮宝贝的风格:“我在当书商的前两年,没打过安妮宝贝的注意。因为不理解她写的有些东西,反而到了30岁,等真正有了见识,逐渐能互相理解了。她在《春宴》里展现的是她写作的第三个阶段,她创造了一个世界,忘掉了自己。”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安妮宝贝。创作十年,安妮宝贝的读者年龄跨度大成分复杂,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都存在。由于读者本身经历及阅历的有限,所以对安妮宝贝的理解也千差万别。我个人是喜欢她的作品的。安妮宝贝因为她行文的一意孤行以及某种任性,表达方式易引起误解。在习惯快速阅读的当前阅读氛围中,它比较考验读者的耐心,也许有一段时间让读者觉得沉闷和没有目的。需要耐心阅读以及坚持到最后才能体会到一种豁然。当一本作品体现出作者本身的强度时,读者需要拿出他自己的强度,否则,这三者之间就无法实现联接和理解。

三、精神内核

对于安妮宝贝的作品,关键在于她引以为傲的“精神内核”:所有小说都是有自己的情节部分和试图阐释的哲学核心。在我看来,安妮宝贝的精神内核在于她对自我心灵最大程度的展示,对独立而自由的生存空间的最大追求。她只关注自己的心灵,固守住她最能把握住的内心世界,向人们传达她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安妮宝贝的“核心”,在于以自我感伤自我阐释的自恋文体,准确描绘出小资一代作为历史孤儿的漂移。作为征候,安妮宝贝作品中的女孩子,都是没有“父亲”的,她们爱欲纠葛的一生,苦苦寻找一种确定性。安妮宝贝对这个根本的确定性又无法解释,她只有相信,这种残缺与空洞,是人性的真相:“显示出各自本质的凛冽和空洞。”

对于作品,其独特性生发自它的精神内核,只属于个体,只能来源于个体性存在。字词或风格可以被大量模仿,内核的表达只有一种,它是无法被替代的。

理解安妮宝贝,不是在故事的层面上,她写的小说,故事基本都很简单,大概几千字就可以说清。她的作品呈现大量的思省和感悟的贯注,需要特定的心境和感受力。

小说貌似建立在日常生活平 实清晰的细节之上,但它的精神所指以及涉入和探讨的领域远远超过这些基础。生活是一个不断在推进和变化的过程,其间人所做过的事情,仅只是一种经历。创作是高级手段,它是疑问、反 省、提炼、探索的过程。安妮宝贝的小说并不以故事和人物为重心,基本上是以此为工具来提供

一个哲学空间。

四、人物性格

1.被爱放逐的都市人

在安妮宝贝创作中很少有完美的爱情结局,他们在爱情中无法成全自我,也把彼此的爱情弄得支离破碎。爱情不能成为他们通往幸福彼岸的道路,无法抵达的彼岸,就像是一种诱惑,让人为它痴迷,不断的去寻找。彼岸的幸福,不是单纯的去爱就可以给予的,它依靠的是能够经得起考验的人生,在不断的打击中不放弃的寻找的那份坚持。在爱情故事的叙述中,主要有三类人来表达无法抵达幸福彼岸的结局。

第一种是背叛爱情的人。《二三事》中的尹莲安,最终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表示她对这个无爱世界的绝望。她们在爱情中都是背叛的一方,最终也因为背叛而没有得到幸福。

第二种是主动出走的人。在《二三事》中可以得到安稳生活而选择出走的苏良生,如果她不为了朋友莲安而出走,让恋人沿见有不可把握的失落感,那么她也可以享受世俗的幸福。但是却会像失去影子一样失去了莲安,她自己认为可以作为她生命参照的喜欢漂泊生活的女孩。她对自己的行走是这样解释的:“我是在用不妥协和颠沛流离,追寻在漫长时光中所缺失的爱及安全。追寻失望。就像碰石头的鸡蛋一样,是顽劣而执拗的生活,并因对抗而充满了毁灭感。”她追寻的也许根本不是一份完整的爱情,而是自己整个完整生命的印记。

第三种是无法得到爱情的人。《观望幻觉》我对安带着好奇新鲜的爱却遭遇到最大的现实,世俗的一切与安自由的生活无关。她最后还是选择辞职离开,留我独自神伤。

2、物欲追求背后的精神空虚

当消费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普范影响力的意识形态而被都市青年男女所接受

时,他们多呈现出来的外在姿态是一种极端的拜物主义取向,然而作为最先接受 现代种种新思想、新信息,具有较高学历的都市青年,他们的精神世界并不是饱 和的,他们需要有一种信仰来支撑他们对这个时代的认同热情,同时也需要在物 质文明不能起救治作用的精神世界里保留一份具有启蒙主义色彩的自我意识。正 因如此,在消费性社会中,外表光鲜亮丽的人群多半有着灰暗的内心世界,在他 们的精神世界里,据守着一个孤独的幽灵。安妮宝贝笔下的每个人的世界都向是对外在封闭的,即使是爱着的人,也很难走进,越是想去爱却越是会受到伤害。这种封闭是一种孤独的表达,不能予以交流的一种内在的状态。安妮宝贝有意不让自己的人物与现实妥协,她要发掘他们的孤独,书写他们的孤独,成全他们的孤独。孤独作为一种存在论上的境界本体地拥有抵抗的意味。在孤独的内心世界里,隐含着他们对所处环境的抵抗。这种抵抗很大程度上是对都市以物欲享受为幸福判断标准的爱情的拒绝。

3、穿梭于都市物欲中的孤独女性

在她笔下,女人和男人都是孤独的。女人孤独的产生不仅来自自我物欲不能满足的空虚感,更重要的是,她们无法走入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痛楚。当知道不能依靠爱情来达到幸福彼岸的时候,她们转身去依靠物质的享受,而物质能带给她们浅显的满足时,却扩大了内心精神世界的痛楚,她们无法抵制内心的孤独,那就像一种魔力,在不断地提醒着她们孤独只是自我的,别人无法共同感受,它也不可能消失掉。这种孤独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问,她们在爱情中无

法找到自己,却每次都被孤独所覆盖。对物质的需要不能帮助她们抵抗内心的孤独,反而更加映衬了她们的孤独。

4、无法安放自我精神欲念的孤独男人

男人在都市中不断的壮大自己,试图在孤独的状态下认清自己的追求意义。让自己又安稳的收入和尊崇的地位,他们寻找着自己最想要的满足内心欲望的物质生活,却时刻有着孤独的呼唤在提醒他们,他们只能孑然一身,一切的努力与自我都毫无关系。物质和性欲的满足也许可以带给他们暂时的快乐,但是绝大多数时候的他们却觉得是孤独的,连爱情都填补不了内心的空缺,总有一处是处在空白的状态,只留给孤独的自我。他们坚守着这份孤独,没有在爱的体验下消解内心的孤独感,相反,他们都因为孤独没有得到爱,没有让爱成为自我孤独的殉葬品。而只是坚守着内心的自我。

五、写作风格

安妮宝贝的作品是唯美的写作风格。对此,她说:“对文字的讲究是写作者应该要坚持的标准,尤其是现在这样一个时代。大众对各类粗暴、无礼和草率的流行语网络用语等陷入狂热和盲从,大部分人 也热衷用没有任何讲究的口语或编剧式节奏来完成一个作品,我认为其中丧失的是对文字的尊重和体会。如果对文字失去耐心,失去尊重,仅把它当做一种讲究速度 和效率的工具,它的美感和力量自然就被损毁。同时,人的心也失去端庄和尽力的底限。” 安妮宝贝的作品是高度风格化的。比如——先从最小的地方说起——她对句号、逗号执拗到铺天盖地的使用。经常被举例的,是她被视为处女作的《告别薇安》,小说一万两千余字,一百九十个段落,算下来平均六十个字就是一段。其中一个句子作为一段的有五十八处,约占三分之一。在篇幅类似的《八月未央》中,除九处使用问号、五处使用省略号、四处使用感叹号以外,其他标点符号均为逗号或句号,未使用冒号、引号、分号、顿号等其他标点符号。

安妮宝贝使用切割文字的方式,使得文体有一股清冷的味道,叙述人仿如局外人,冷冷地观察、叙述发生的一切。这其实暗合于都市观众的视觉经验。有论者指出过,一段人生被切割成若干片段,像一个个分镜头,组装你我聚散、人生悲欢。片段与片段间,交流切换,把“我”的自白,组织成不同人物之间纠葛复杂的感情。

安妮宝贝的标志性句式也是一个焦点。经常使用排比。仅仅在《春宴》中,安妮宝贝式排比至少出现过一百处以上。就以一共有四页的《春宴》自序为例,安妮宝贝×、×、×、×这类句式,在每一页都出现过,频率极高。比如第一页,“若缺乏人的参加、介入、发言或行动,万物照旧寡言兴盛”;第二页,“喜悦,抚

篇四:劳伦斯与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研究 论贫困对简爱性格发展的影响 从《看不见的人》中看黑人对自我身份的追求和探寻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 Pragmatic Analysis of Dialogues in Hemingway’s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Viol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Observance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8 善与恶二元关系的整合与分离——试分析《厄舍古屋的倒塌》的道德内涵

9 《紫颜色》对女性主义概念的延伸及新阐述

10 当女人成为男人--试析《紫色》中西莉的性向转变

11 英汉谚语特征对比分析

12 斯佳丽的性格分析

13 《紫色》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

14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

15 观电影《刮痧》简析中西文化价值冲突

16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7 探索《小王子》中主人公的性格

18 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

19

20

21

22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边缘人的挣扎——浅析《断背山》之恩尼斯 《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和他的爱情观 海明威“冰山理论”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运用

23 Where Should Gone With the Wind Go?——Study on The Disputes Among Critics of Gone With the Wind

24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

25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

26 从“狗”和“龙”的谚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7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able Manners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28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9 英文电影题目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

30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31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赛珍珠的《大地》

32 从莎翁作品透视伊丽莎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

33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

34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

35 哥特电影的黑暗之美-市场与文化的交接

36 On Hybridization i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Lexemes in Moment in PekingThe Duality of Life and Death——An Analysis on Virginia Woolf’s Mrs. Dalloway

37 文化战略及其对汉译英的影响

38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

39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

40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

41

42

43

44 从传递文化信息视角探讨《红楼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翻译 中西节日文化的对比

45 商务合同中译英准确性的研究

46 谈双关语的翻译

47 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

48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49 Eco-Critical Read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50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51 论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

52 女性主义视野下林黛玉与简?爱的比较研究

53 “大”与“小”的语义相对性及翻译

54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

55 活动教学法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新安中学为例

56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eaning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57 英汉翻译中文化负迁移引起的偏误分析

58 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策

59 浅析英语俚语的特征及其功能

60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的策略

61

62

63

64 查尔斯?达尔内——《双城记》中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的运用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 人文主义思想在《皆大欢喜》中的运用

65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

66 达芙妮?杜穆里埃《吕蓓卡》中的哥特意象

67 浅析女主人公性格对其婚恋的影响—在《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中婚恋比较 68 “邪恶的心灵”——剖析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心理动机

69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70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礼貌原则

71 E-C Translation of Adverbial Clauses in Business Contra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72 作者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表现的双重人格

73 从《一间自己的屋子》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意识

74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

7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76 《第十二夜》中女性人物特征分析

77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

78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的礼节差异

79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

80 汽车广告翻译浅析---论消费者心理差异对汽车广告翻译的影响

81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

82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口语教学

83

84

85

86

87 On Wordsworth’s and Emerson’s Conceptions of Nature 论《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矛盾性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 《怪物史瑞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88 从文化差异透视女性的不同命运—薛宝钗与韩美兰对比研究

89 约翰斯坦贝克女性观流变初探

90 从公示语的语言特色谈其翻译

91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

92 谭恩美《喜福会》中人物对话含义及其功能分析

93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94 论基督教教义对美国人慈善观的影响

95 浅谈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96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沟通中的语用功能

97 世纪以来英汉委婉语的语义变迁

98 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看电影《暮光之城》的字幕翻译

99 The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Style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

100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101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

102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

103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有关“狗”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及方法

104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

105 英语教育产业化对英语教育的影响

106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体系及霍尔顿的精神世界

107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无助与反叛

108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109 小学英语课堂任务设计的研究

110 从作品人物塑造看海明威生命意识的转变

111 浅析中西饮食隐含的文化差异及其中式菜肴名称翻译策略

112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Mary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13 培根《论读书》多种译本的比较

114 《红楼梦》饮食词语英译策略探析

115

116

117

118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浅析 The Struggle of Women—On the Image of Mary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

119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

120 《荒原》中的神话溯源

121 华兹华斯和弗罗斯特自然观的比较

122 《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分析

123 两种文化中不同的生存希望——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活着》人物命运分析为例

124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etetic Cultur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125 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

126 《好人难寻》的冷漠主题分析

127 浅析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

128 论《夜色温柔》中的感伤主义

129 论英语词类转换中的动词化现象

130 失败的逃亡—从《麦田守望者》中主人公的逃亡看个人意识对社会的超越

131 论神话中的民族精神——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之比较

132 英美小说《傲慢与偏见》和《飘》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比较分析

133 追寻荆棘的女人——浅析《荆棘鸟》中梅吉的形象

134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Daniel Defoe’s Roxana and Emily Zola’s Nana

135 透过《丛林》看美国梦的破灭

136 英汉成语特点对比研究

137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金色的象征意义

138 呼啸山庄之人性的泯灭

139 从认知文体学角度分析《一桶白葡萄酒》

140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宿命论

141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

142 中西方诚信文化对比

14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144 谈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

145 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

146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

147 The Essence of Love——An Interpretation of Persuasion

148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ontex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Reflected through Translation

149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150 浅析构词法及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151 《最蓝的眼睛》的叙述声音和视角

152 论英汉习语中的动物文化

153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

154 从《红字》和《荆棘鸟》看宗教禁欲主义下的爱情

155 论中西方建筑风格的文化差异

156 从功能主义角度分析汉语广告语英译

157 从《外婆的日用家当》看美国黑人的文化价值观

158 文类、历史与受众心态——论小说《红字》的电影改编

159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藻海茫茫》

160 分析《白鲸》中亚哈之死

161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162 对《草叶集》两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

163 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

16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165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

166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

167 中英文化的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168 小议非语言交际中的身体语言

169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

170 从功能对等角度翻译委婉语

171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72 女性主义对《绝望主妇》人物性格塑造的影响

173 论中西教育观的差异

174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unicative Rhetoric in Literature—Analysis of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Jane Eyre

175 文化意识与语言教学

176 The Cultural Predicament and Transcendenc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the Allusion in News 177 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

178 中英死亡委婉语对比分析

179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现代社会

180 小学英语语音拼读教学

181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182 解析女性主义在DH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人物塑造中的体现

183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

184 《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

185 《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刻画手法分析

186 论英语自然地理术语的汉译

18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8 浅析如何通过英语原版电影学习英语

189 劳伦斯与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90 爱伦坡《泄密的心》的恐怖效果

191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审视:基于通识教育的视角

192 詹姆斯鲍德温《桑尼的布鲁士》中男主人公桑尼的自我救赎

193 欧?亨利短篇小说艺术手法浅析

194 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

195 A Study of Self-Other Relation in The Painted Veil

196 中西面子观比较研究

197 由英语外来词谈中英文化

198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

199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20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篇五:浅析安妮宝贝

以网络作家著称的安妮宝贝,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八月未央》,一部长篇小说《彼岸花》和一部行旅散文《蔷薇岛屿》,迅速走进畅销书作家的行列。作为继琼瑶、亦舒之后内地版的“言情小说家”,安妮宝贝的作品大多围绕着城市男女爱情来展开叙述,在男欢女爱的情感世界里寄托一种与小资情调相伴随的人性的虚无和绝望。

安妮宝贝的作品风格反叛而阴郁,她文字中有暴力,有离别,有伤害,有无尽的绝望与空洞,但是清澈、简洁,有直指人心的纯粹与温暖。从她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作家的反叛与阴郁很大程度上是追求女性本体欲望的表达,在艺术上,她把“本我”推向前台,注重现实的表现,并对传统的道德观和文化提出质疑。她小说中的女孩们清一色的富足,只穿棉布的衬衫和裙子,旧的牛仔裤,黑色T恤,光脚穿美丽的鞋子。她们固执、低调、叛逆,像野生的植物。这很大程度上符合作者的生活方式。安妮“接受每一次充满激情的爱情,但不相信它,爱情只能带来安慰不能带来解脱。每个人都是注定孤独的。”作者的爱情观加诸在主人公身上,所以在她的小说里,我们找不到理想纯洁的爱情,她笔下的爱情都是无助而脆弱的。生活对她来说,永远都是告别与流离失所,太多的苦难让幸福总是在远方。她告诉我们,幸福是可以选择的,只是我们必须首先经历无尽曲折的道路。

1新小资情调

虽然时下流行的小资一说,既不是社会学的阶层概念,也不是完全用经济收入来量定,更多的是指向一种生活的文化品位、情调和氛围。跟红色革命时代所批判的小资产阶级式的多愁善感、脉脉温情有着血缘上的亲近关系。但在新的时代语境里,也融入了商业时代大众消费的趋新时尚,成为一种标榜身份的自恋和炫耀。所谓小资的男女大都感染着现代主义的流行病。既对世界和爱情充满渴望和期待,又对世界和爱情心存怀疑和不信任。这种矛盾的心理倾向在安妮宝贝的作品中得到格外明显的表现。

安妮宝贝的作品中的物欲或者说对物质的偏执,无疑增添了其作品的时尚感。安妮宝贝笔下人物不是以面貌形象出现,而是以服饰香水品牌出现,如《彼岸花》中“有时候独自衣锦夜行,涂发亮的唇膏,抹了兰寇的香水,花枝招展地出去。快凌晨的时候回来。手里拿着从超市买来的威士忌和大块起士。”“但是她记得他的气味。他的头发和手指的气味。他的纯棉内衣的气味。他衬衣领子上的气味。他隔了一夜之后消褪的阿码尼香水气味??她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人可以这样深刻地怀念和记得另一个人的气味。”在安妮宝贝的作品中男士不是用KENZO就是阿玛尼香水,穿纯棉衬衣和G-STAR粗布裤子,女士有兰寇、CD香水,全套雅丝兰黛的化妆品、植村秀的新款眼影,GUCCI的包,PRADA鞋子和VERSACE吊带裙,他们都用IKEA家具,去哈根达斯吃冰淇淋,喝蓝山咖啡,在《下坠》里有这样一段话“在大街的人群和阳光里面,她感觉自己还是这样年轻。青春如花盛开。虽然能够温柔采折的人已经远走。整条大街散发着物质沸腾的气息。贫穷是一种可耻。乔说过,我们应该有很多钱,安。如果没有爱,有钱就可以。”这是一种赤裸裸的表白,精神空虚无可寄托的人,依赖满足物欲而生存,面对日益强大的物欲,贫穷是可耻的。

不难理解为什么安妮宝贝的笔下充斥着奢侈品品牌,都市人的确都有恋物癖,并通过这些精美的高人一等的享受自我慰藉。安妮宝贝被指小资情调,就是由这种恋物癖而来,它有意无意地向白领女性提供了一种消费指南,或者说,它

迎合了白领女性的消费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安妮宝贝的受众容易在她的作品里找到一部分自己,也许是CD香水也许是PRADA鞋子,这也是安妮宝贝被白领目为知己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叙事模式上看,安妮宝贝笔下的男女多是开始于一场邂逅,气质上的相互吸引使他们逐步靠近,也可能会发生性关系,也可能根本没有,最后的结局总是让被搅动起来的感情不了了之。是一段“都市夜归人”的相互取悦和相互取暖,因为深知爱情的不可靠,决然的别离是不可避免的。并伴随着一种自怨自艾的喟叹和独白:“我不知道有什么人是能够深深相爱的。也许他在非常遥远的地方,用一生的时间兜了个大圈子,却依然不能与他相会”;“只是等待一次爱情,也许永远都没有人。可是,这种等待,就是爱情本身”。就这样一群看不到未来的年轻男女,只有不断地寻找,又不断地离开,构成了安妮宝贝笔下小资情调的灵魂和核心。

2语言的陌生化

安妮宝贝小说的叙事,不像传统小说中冗长的情节连接的叙事语言,她尽量把这些语言压缩得极为简略、经济,加快小说叙述的节奏。而对于场景的观察,把这些构成人物行为及心理的片断,运用描绘性语言,更有助于人物心量的开掘,拉长对心理的把握历程。

这一切,安妮宝贝用独特的视角来描述了一切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让人感同身受,却又触目惊心。也许这也是她的文字得到人们喜爱的一个缘由吧。

在《八月未央》中有这样的句子:

朝颜说,我和她十年。

我说,我知道。

我一直在想我是否真的能够给她带来幸福。

很多事情不需要预测。预测会带来犹豫。因为心里会有恐惧。

你看起来好象从来不会有恐惧。他在昏暗的光线下看我。

那是因为我知道有些事情在劫难逃。

在劫难逃?

是。打个比方,比如你遇到乔,乔遇到我,然后我又遇到你。

我笑,对他举起手中的酒杯,轻轻碰他的啤酒瓶,cheers,朝颜。 他也笑,抬起头喝酒。

在她的作品中,以这样的形式存在的文字有很多。

这样的语言,客观而又不丧失感受力。让作品中的人物通过自己的眼睛和思想活动、真切、生动地表达出人物的主面世界,让读者阅读起来,显得相当客观可靠。这种借人物之口表达的方式,让读者感受不到叙事者的存在,从而使叙事显得更为冷静。

如果说安妮宝贝的文字是毒药,让人深陷下去,那么是陌生化的表达方式在她的文字中是一粒足量的可卡因,让人上瘾并欲罢不能。在她的作品中,通过语言的陌生化,目的不为形式而形式,而是在于如何把故事编撰得曲折动人,如何写出平凡人生恒常的苍凉。这就是她的独特之处。

安妮宝贝用一种极自然的陌生化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就是“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的语言。语言的陌生化也就是通过改变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使普通语言变形、扭曲、拉长、缩短、颠倒,从而造成不同于普通语言的陌生化

效果,增加感觉的维度和时间长度。

语言的陌生化,在安妮宝贝的作品中主要体现在人物语言的独特表达。小说中人物的语言不像常用的人物语言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这两种形式。在她的小说中,人物语言的表达形式在人称和时态上与正规的间接引语一致,不带引导句,但语言本身被赋予了人物的心理独白。因此,人物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表现,强化心理感受,凸现人物的意识活动,使人物的心理流程被生动地传达出来。

3意象的运用

另外一方面,在安妮宝贝的作品中修辞格的使用,对意象的反复强调,使描写的对象变得奇异,因而给作品增添了诱人的魅力,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笑容可以悲凉,黑眼睛可以幽蓝,太阳可以寒冷。”

像这些传统语法里面统统不符逻辑的句子,却被她组合出一种奇异的美丽和感觉,但这种美却极其锐利,可以划伤你的心,可却让你欲罢不能。如果你没有一颗玲珑易感的心,那么你便无法理解她文字的魅力,你可以不屑、可以不懂,却无法阻止一些相类的灵魂被她的冰冷如火所魅惑!

安妮宝贝作品中有两个常见的意象,“深海的鱼”和“寂静地腐烂”。在《空城》里有这样一段话:“在百盛下面的地铁站台,总有行色匆匆表情冷漠的人群。他们披着一层孤独的透明外衣。象穿行在深远海面下的鱼。各行其事。脆弱无常。”深海的鱼是对都市生活的冷漠人群很贴切的比喻,他们各自穿行身体冰冷从不交流,被寂寞的海水浸泡包围,这是常态下的都市人的生活。《上海冬天》里说“认识他的时候,她刚刚结束在外面的流浪。在家里睡觉,上网,不想工作。就象一棵死亡的植物在寂静中腐烂着。”这是非常态的都市人的生活,不再忙碌不再做无止境的重复性工作,但是内心已经腐烂,在寂静中死去,被都市的正常节奏所抛弃。通过这些通感、反讽等修辞手法,还有白棉布裙子,黑色蕾丝内衣,香烟??使之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同时,让读者感受到文字后面的辛酸。这一切意象化的语言,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功能,强化了作品的审美效果,从而使作品超越现实生活本来形态。

安妮宝贝对于都市人生活的普遍概括虽然不免偏激,但这种意象手法的运用某种程度上的确突出了都市对人的压迫感。这也是安妮宝贝的作品为都市白领所推崇的原因。

4保守的前卫

安妮宝贝作品与一般通俗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恰到好处的前卫姿态。上个世纪末卫慧、棉棉等开始了身体写作,虽然畅销,但受到评论界一贯的口诛笔伐。安妮宝贝一开始的定位就是通俗文学里略加少许先锋姿态,既能一定程度上满足读者的视觉刺激,又不至被保守者所排斥。其保守的先锋姿态体现在对都市病的发现和女性意识的委婉表达上。

都市病的发现,安妮宝贝不是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在她的所有作品里男女主人公都是不健康的,她们是城市的主流却又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安妮宝贝放弃了虚妄的希望,她从来不在作品里提供出路,也不指点迷津,她只是指出有这样的一群人这样地活着,他们的绝望是任何人心底都有的绝望,漂浮无根是生命的常态,这在大众文学里是难能可贵的。女性意识的委婉表达在于对爱情的弃绝和同性恋,在安妮宝贝的作品里,爱情不再是女性的至高追求,男人也不

是女人的全部,有的女性以性谋生,在酒吧唱歌跳艳舞或者被富有的中年男人包养,但她们的心是自由的,即便是绝望、腐烂,也不被金钱和英俊的年轻男人所拘束,这对于通俗文学中贯有的将完美爱情作为女性的唯一追求是一个超越,女性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超爱情的追求,男性只是女性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同性恋情也不是安妮宝贝作品的专利,在女性对男性失望和叛逃之后,一方面会将目光转向自我,另一方面也将感情投注到同性身上,长篇小说《二三事》就是写这种同性恋情的,安妮宝贝的保守在于她绝不偏激地否认男性,绝不申明对男性世界的彻底叛逃,她笔下的女性其实是有着双性恋倾向的,而且,她对同性恋的描写并不会引起性取向正常的人的反感。

前面提到,安妮宝贝是一位网络写手,网络给了人一夜成名的机会。但同时,对于已成名的人也存在一夜速朽的可能。通俗文化的繁荣也是如此,大众文学审美疲劳时,安妮宝贝稍许叛逆前卫的作品,在千篇一律的爱情小说中脱颖而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5心理分析的人格结构

安妮宝贝的小说具有很固执的人生模式,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几乎是重叠的。她所描述的人生主要有三种,这三种人生在她的小说《七月和安生》里激烈的碰撞在一起。她用简洁的句子结构和叙事方式描写了两个女孩(七月和安生)与一个男人(家明)之间漫长的友情和情欲。两个女孩在感情的付出方式和对爱情的处理上,有很多微妙的东西,而不同的追求幸福的方式带给她们截然不同的结局。《七月和安生》中的三种典型的人生模式,恰好符合弗洛伊德潜意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阐述人格结构时把它分为“自我、本我、超我”三部分。安生,家明,七月这三个典型人物分别表现了这三种人格特征:

5.1“自我”家明——好丈夫与好情人

“自我”是按“现实原则”行事的人格类型,它是理智与谨慎的心理媒介,可以调节自身本能与外界的关系,既把自身的愿望转化为符合外界要求合理表达,也使外界能够提供合适的途径满足自身的愿望。家明的性格是“自我”人格的体现。他既爱温柔贤淑的七月,又忍不住被桀骜不驯的安生所吸引。家明苦苦挣扎于两个女人之间不能自拔。故事的结尾是家明在道德的驱使下回到七月身边,从此过上平静的日子。

可以说,“本我”把人变成魔鬼,而“超我”把人变成天使,只有“自我”可以使人既不成为魔鬼,也不成为天使,而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人。

5.2“本我”安生——远走他乡的叛逆女子

“本我”即是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的人格类型,它是一种遗传下来的原始本能。弗洛伊德说:“我们人格中模糊不清,无法触及的部分是一个混乱的地区,一口满是沸腾激荡的大锅。”它没有组织形势,也没有统一的意志。“本我”代表未经驯服的激情,是一种极力满足本能需求的冲动。安生是一个寂寞,阴郁,倔强,桀骜不驯的女子,除了拥有公主般奢华但冰冷的房子以外,她一无所有。她的生命用家明的话来说是“像一棵散发诡异芳香的植物,会发出让人恐惧迷离的花朵。”她看似坚强实际脆弱,本身拥有的东西太贫乏,而被迫放弃的东西又太多。

本我和超我是人格中的两个极端,就像安生和七月,一个始终漂泊,一个喜欢停留,一个死亡了,一个平静的生活。

5.3“超我”七月——一辈子过安稳生活的平顺女子

“超我”是按“道德原则”行事的人格类型,它是一种理想的道德准则。弗洛伊德说:“超我代表一切道德束缚,拥有追求完美的冲动,总之,它几乎等于我们从心理学角度解读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类生活中的高尚事物。”七月这个人物正符合“超我”的人格特征。

七月之所以可以很好的生存下去,正是因为她能清醒的认清事实的真相,而安生却终此一生都活在“变成七月”的梦想中。“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不可以做七月,却只能做安生。七月有很多东西,但是她无法给我。安生什么也没有,始终也无法得到。”安生的悲剧就在于她的直接和极端,她不懂处世,也不会隐藏,在命运面前,她是无处可逃的。她企图抓住爱情,作为苦难的救赎,但作者看来,爱情是不能带来解脱的。纵然安生倾其所有的付出,她依然是安生,不会成为七月。作者把这种生命的无助看成宿命,似乎追求“本我”的释放在现实中是不能实现的,对社会现实的失望让我们不得不忘记“本我”,规规矩矩的做人才能很安稳的生活。因此安生终究走向悲剧的尽头。

但作者没有让安生继续绝望下去,在故事的结尾,安生终于找到了幸福的小小出口——孩子。而唯一的解脱,不是爱情,而是死亡。“我终于知道自己可以蜕变了,像一条蛇,可以蜕壳,新的生命出来。而旧的就可以腐烂。”孩子是她的重生,拥有鲜活洁净的灵魂与肉体,就像七月那样。作者终于安排了一场悲剧性的“涅磐”,安生难产死去,留下一名女婴,取名小安。

这就是《七月和安生》中的人生模式,作者用叛逆的思想与健康的笑容向我们展现了人生的多种苦难和甜美。她以女性细腻而独特的视角诉说着世界的面貌和人生的莫测。安妮宝贝是个深沉的人,如果她看见田野上大片的美丽雏菊,她除了感叹世界的美妙,还会想到潮湿的泥土下面埋葬了多少昆虫的尸体。她笔下的女孩子们所经历的人生让我们知道,幸福是可以选择的,但必须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而很多时候,幸福的样子并不如我们想的美好,我们做的选择也未必就是最好的结果。

6新时代的爱情风气

在《瞬间空白》这篇小说中的靳轻,作为大城市里的白领,拥有充裕的物质生活但精神无依无靠,为摆脱孤独她与并不相爱的男人同居,过着灾难般的生活。当她终于遇见一个信仰爱情的男人,她却理智的退缩了,原来爱情只是按下“清除”就可以在瞬间变为空白的一场幻觉。而作为“本我”去追求爱情,把爱情当成生命中唯一的事情,永远都会失望的。

这就是新时代的爱情风气,从简单化向复杂化演变。爱情从追求赞美的对象变成逃避揭露的目标。女性在爱情面前的迷茫,凸现出女性在主体意识上的困惑,也就是对“本我”是否应该释放的困惑。而另一方面。女性意识中的“苦难体验”和“不安全感”普遍存在,这来源于女性对自身命运的困惑和对未来前程的莫测,因为“本我”的抒发受到了抑制,因此在女性的意识里容易引发宿命论。

有性别而不唯性别,注重又超越性别的写作是可能的,也是现实存在的,这就是九十年代以来复兴的女性个体言说,也可以说是个人化写作。安妮宝贝做到了这点,她真切道出女性苦难得不到拯救的根源。正如一位网络红人“天仙妹妹”所说:“成为你自己比什么都要紧。”

安妮宝贝的文章缺少跌宕起伏而又显得单薄,但她的作品仍能吸引为数不少的读者,这应该归功于她善于设置一种召唤式的话语情境,从而营造出一种身份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