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相见欢,李煜歌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40:36 字数作文
相见欢,李煜歌曲字数作文

篇一:李煜《相见欢》赏析

李煜《相见欢》赏析

相见欢①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②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③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④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品评】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为何写“月”?因孤独,已无人能与之进行心灵的勾通,便寄情于“月”。这种在人群中丧失知己的感受,属悲莫大焉。这种心境对“人”有强烈的厌离感。“如钩”,比喻弯月如钩,古人常将月之圆缺,联系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月圆之“圆”,对古人讲,应当包含有丰富的意蕴,即:一指亲人的团圆;二指理想、愿望的实现,也可以说是“圆了梦”;三指人生之旅的顺利,一生平安,无苦厄。“月如钩”,即月已不是圆月,是缺月。则暗含了人生的各种悲苦和不幸。在这里抒情本体与抒情客体形成同构关系,即月与人是同一的,月之缺与人之悲是同一的。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

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寂寞”,是梧桐树?是深院?还是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其中的奥妙是:抒情主体的内心是孤寂的,故而观物,觉得物也是孤寂的。可见,这里的“寂寞”,既指人的孤寂,也指梧桐、深院的孤寂,也就是说这里的一切无不孤寂。正如三毛,自己的内心被一种莫大的孤独之感所占据,所以虽处于人海喧嚣的闹市,却以为是“沙漠”,在她眼里,这个世界上的“人”是沙漠中的沙粒,物也是沙粒,一切都是沙粒。她自己便是在“沙漠”里航行的舟船——骆驼。这种心境就是对人世的厌离。三毛自杀了,她的死就是由“孤寂的心境”所致。

下片“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剪”什么?“理”什么?原来是头发。古人称“青丝”,李白

诗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幕成雪。”这“青丝”又有人谐音作“情思”。所以,这里的“剪不断,理还乱”六字是对“丝”进行的一个生动形象的描绘。正如同是一个谜语,“剪不断,理还乱”是谜面,“丝”是谜底。谜面不直言所指究竟是何物,而是把该物的特征或与之相关联的现象加以描述,以期通过猜谜者的联想、推断而得知。这里以谜入诗,精妙绝伦。而“剪”“理”给读者传输出的动作形象,又是那么生动逼真,把抒情主体的那种欲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企图排解“离愁”却又无可奈何的、情感深受痛苦纠缠的内心体验表现得惟妙惟肖。在表达效果上,比直述“丝”要好不知多少倍。“丝”谐“思”,指思念、愁思。词中“离愁”就是对“思”作了最贴切的诠释。

“别”,应作“特别”、“另外”解释。唐圭璋云:“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惟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

篇二:《相见欢》教案 2013

《相见欢》教案 建湖县芦沟中学 陈继 2013.10.2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李煜的生平及本首词的写作背景。

2、感悟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学习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

1、注重学生的读,在读中把握大意。

相见欢 李煜歌曲

2、感悟意境,体味情感。

3、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归纳、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本是诗歌的火焰,却不幸坠落在风雨飘摇的南唐;他本是高高在上的太阳,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祖国的灭亡;他本是顶天立地的君主,却被迫跪伏在赵宋皇帝的丹墀之旁。正是由于经历了这种“高岸为谷”的惨痛,李煜用他的笔,融血凝泪,为我们留下了一封封感人至深的“血书”。

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今天我们历来共同学习他的一首《相见欢》。

(二)介绍词人资料及其写作背景

1、学生介绍李煜,其他人补充。

2、教师补充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过了三年囚徒生活,

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词以被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其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三) 指导学生学习过程

第一步,读。

1)明确读的要领:节奏、重音、语速、语气语调。

2)学生读诗,先做准备工作:同桌间听读评读。

3)指定学生读诗,其他学生听读评读。学生领读。

第二步,悟——意境情感。

1、教师打开电脑出示图片及配音,学生闭目专心倾听,听罢学生睁目谈最深刻最真实的感受。

附解说词:

夜幕已然拉开,可室内还是如此憋闷。或许外边会清爽些吧!于是我百无聊赖、若有所思地来院庭中。但见:晴朗的天空,满天的星斗,弯弯的月牙儿,时而微风拂面。外边的感觉还算不错,心情也好了许多。

本想趁着心情愉快时理一理扯乱的思绪,可千头万绪有一起涌上心头,思绪像脱缰的野马,一发而不可收拾。

想我李煜,本来可以做个普通人,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我却偏偏生在帝王之家,过着那种有人梦想,有人厌倦的虚幻的生活:富丽堂皇的宫殿,满身的绫罗绸缎,满口的山珍海味,前呼后拥的妃嫔媵嫱,还有一群善于逢迎的大臣??当时的感觉真地不错,我也享尽了这人间的欢乐。

现在看来,千不该,万不该,我不该继承祖先打下的江山,更不该在先帝的基业上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甚至荒淫无度、不理朝政,最后断送了自己的国家,成了阶下囚,以致“无人寻问,咽泪装欢”。

2、学生配合自己的解说词朗读词

第三步,品——品词

1.、请你说说你喜欢的词或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2、初步赏析本首词的修辞手法 比喻

3、初步赏析本首词的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结合小字部分理解这首词

第四步,背诵。有感情地读一遍,然后背诵。

五、归纳总结

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不是勾践,勾践他亡过国,但他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有人说,政治是艺术的天敌,的确,太感性、太重视自己的内心的人是不适合做政府领导的。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年,看着李煜忧郁的脸,我们会觉得李煜如果不当皇帝,放歌于山林之间,相信一定是陶令一流的谪仙。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品味诗词的方法:读——悟——品——背。

六、拓展练习: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熟读这首词,读出感情,读准字音

2、悟

这首词写什么?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3、品

词中哪些词句写得好,请说说理由。

请你仿照第一首《相见欢》的小字部分为这首词做出点评。

4、背

5、结语

同学们,了解了李煜,又学了李煜的词,你会想些什么?这是留

给你当下的问题,更是留给你对未来人生的思考。

七、板书

景: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清秋

相见欢

情:离愁

读——基本要领。

悟——意境美情感美。

品——语言美。

篇三: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

南唐: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

【南唐】李煜《相见欢两首》賞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附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读李煜《相见欢》二首

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月。一个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一国之主,忽而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景况一落千丈,他的悲痛愁恨乃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他领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倾泻在词中,这使他的词“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无论就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都大大超越了前人,达到了小令的最高境界。试选取《相见欢》二首略加解说。

先看第一首。“无言独上西楼”,这一句叙述,通过动作揭示人的思想感情。语言通俗明白,而又十分精炼准确。写的动作是“上西楼”,单

从这三个字,看不出人的情感。如果是爱妃宫娥,前呼后拥上西楼,那

倒是十分欢乐热闹的。然而这却是“独上西楼”,并且还是“无言”!“白鸟无言定是愁”,何况人呢?李后主愁恨满怀,踽踽独上的形象跃然纸上,呈现眼前。“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两句描景,写后主所处的凄凉环境。他登上西楼,举头见新月如钩,钩起一串旧恨新愁;低头看桐荫深锁,锁住了满院清秋。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溢景外。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等等,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是由君主沦为囚徒的李后主呢?昔日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是“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陪伴着的是“春殿嫔娥鱼贯列”(《玉楼春》)。而现在所居之地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是“月如钩”,其内心的愁恨该是多么深长呀!“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换头处以重笔直抒胸臆,点出自己的“离愁”。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一般人的离愁,还是可以抛掉的:“心中得胜暂抛愁,醉卧凉风拂簟秋”(雍陶诗);是可以洗掉的:“一曲清歌一杯酒,为君洗去古今愁”(刘秉忠诗);是可以割断的:“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割断愁”(刘子翚诗)。而李后主的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可见愁之深,恨之长。有这样的深愁长恨,其心中的滋味该是什么样呢?“别是一般

滋味在心头”。“别是”,就是不同于一般,这是由君主变为囚徒的特殊滋味。这种滋味,凡人未能尝试,只有自家领略。其为酸甜,抑或苦辣?其为烦恼,抑或悔恨?自己亲身尝过,尚且说不出,则他人岂可道哉?此所谓“无声胜有声”,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

第二首,“林花谢了春红”,一开始从林花着笔,但绝不只是写林花。林花是春天最美好的事物,春红是春天最美丽的颜色。这样美好的事物、美好的颜色,突然间竟自“谢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不仅林花是如此,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也是如此,社会人事也莫不如此。此所谓“一物一事,引而申之,触类多通。”(周济《宋四家词选序》)宇宙万物虽然纷繁复杂,但由于人类的联想作用,许多事物可以类比,自然景物与社会人事可以相通。在后主看来,好端端的一个南唐之顷刻衰败,不正象林花之突然凋谢吗?这林花的形象中,深深寄托着亡国的悲伤。短短的六个字中,包容着极深广的内容。这便是所谓取一于万而涵盖万有。杜甫《曲江》“风飘万点正愁人”,晏殊《破阵子》“荷花落尽红英”,表现的都是对有情之生命面临衰败之际的哀惋感叹之情,但都没有后主这句的感情深厚。“谢了”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然犹嫌言不尽意,复又于其后加上“太匆匆”三字着力形容,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林花凋谢,这本是有情之生命的必然结果,但如果没有凄风苦雨的摧残,也不至于象这样“太匆匆”。所以作者接着写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个九字的长句,来说明林花之所以匆匆凋谢的原因。由对林花的惋惜感叹之情,转到对风雨的怨恨之情。林花是美丽的,但又是柔弱的,朝是雨打,晚是风吹,风风雨雨,何能消受?《红楼梦》里

林黛玉的《葬花词》中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和后主的这句词描写的情景十分相似。李后主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林花易谢是自然规律,而朝雨晚风也是自然规律。人无回天之力,既不能常护花而不使之零落,也不能挡住风雨对花的摧残,这便是这个九字句中“无奈”二字的含义。无力回天任风雨,自然只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了。面对美好事物之殒落,而又爱莫能助,其情该是何等痛苦难堪。所以接着便由写花的零落,转到写人思想感情之痛苦。“胭脂泪”三字是由花转入写人的交接点。胭脂,是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象喻的是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事物。泪,就花而言,是“梨花一枝春带雨”的“雨”;就人而言,是“感时花溅泪”的“泪”。花之雨滴犹人之泪点,人之泪点犹花之雨滴。雨泪交流,物我同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何者为雨,何者为泪,其状物抒情真是传神入妙。“相留醉”三字,含蓄蕴藉,情意婉转。醉,非指酒醉,而是如痴如醉之意。相留醉,是写人与花互相留恋到了如痴如醉的情境。林花带雨如泪,对美好的人生留恋不忍离去,而人则泪流如雨,对花这样美好的事物难舍难分。人与花如此之多情,但又不能永日相守,“流水落花春去也”,水流去也,花落去也,春归去也,而人亦将亡也。花落不能重开,人亡不可复生,花落人亡之后,“几时重”呢?那是永远不会重合了。永远不会重合,那不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吗?于是词人发出了深深的哀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啊!这一个九字的长句,前六字写“恨”,后三字写“水”,江水滔滔滚滚,无穷无尽,犹如人生长恨之绵绵无期。词的开头至“几

时重”各句,层层蓄水,这末一句闸门忽开,满腹愁恨一下全倾泻了出来。前面含蓄委婉,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叫人低回流连;末句似“只着一字,境界全出”,令人魂动心惊。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后主词“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这是一句比拟之词。后主词中所写的虽是个人失去故国的痛苦,但却另有一种博大深厚的思想感情。即如这首《相见欢》,写的只是林花,实际象喻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写的只是个人的悲哀,但又不局限于一己之悲哀,词的形象所表现的是对人生无常、世事多变、年华易逝的无可奈何的种种复杂情绪,这种情绪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身世之戚”,有着更普遍、更广泛的内容,好象包容了人类所有的悲哀。而这一点正如同释迦、基督之“担荷人类罪恶”一样

篇四:《相见欢》李煜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石子曰:本词原题《乌夜啼》,但是根据《钦定词谱》对照,《乌夜啼》没有这样的,还是回复本来面目《相见欢》比较好。

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写出了“20世纪的《红楼梦》”《金粉世家》,还写出了《啼笑因缘》等光芒万丈的作品,这位老兄原名张心远,他的笔名叫做“张恨水”。

为什么叫“恨水”呢?因为张先生最爱的词,就是李煜这一阙《相见欢》。最后一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张先生提取了俩字,以示崇敬。可见本词的经典程度了??

篇五:李煜两首《相见欢》赏析

李煜,南唐国君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起句“ 林花谢了春红 ”,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红^叟鲛肖(左应加鱼旁),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气呵成益见悲慨。

“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这首词即景抒情,通过伤春来抒发亡国亡家之痛。词人将春花凋谢,水长东流这类自然界的规律与“人生长恨”相比照,实乃历经悲酸所悟,正如王国维所说的:“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了。

词的上阕写景以暮春时节,雨打风吹,落红无数,春去匆匆,喻帝王生活之消散,作画之短暂,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之心境。首句“林花谢了春红”,似纯然写景,却是景中含情,“春红”,既代表着美好季节,又代表着美好之色彩。春花不全红,红是艳色,故以红代表所有春花。如此美好的景物,却落得“谢了”之结局,情之哀切, 不言自明。“了”字作为语助词,有完成义,是加重语气之口吻,既表现林花“完了”的现状,又是词人的沉重叹惋。接下去“太匆匆”三字,以浅显的口语,把自己对生命无常和人生的挫折之悲浓缩于其中,著一“太”字,使前句所唤起的叹惋之情更为强烈。末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句,以九字长句,直叙林花匆匆谢去之因,实乃大自然风雨相摧之故。此句是描述暮春实景之景语,也暗喻南唐国亡缘于外力打击,是情语。“朝”、“晚”二字,是朝朝暮暮之意。“寒雨”的“寒”字,点出了“雨”之冷酷。“风”字虽未及“寒”,但晚来之风,又有寒雨相伴,其寒不言而喻。朝朝暮暮,雨打风吹,“林花”又如何能不过早尽落呢?寥寥数字,不独告知了“春红”落尽之气候原因,透出了风风雨雨数量之多,对花摧残之久、打击之重,且把“无奈”二字写足了。失意人偏遇失意物,叹“林花”,宛然也是自叹了。词的上阕虽然是状客观之景物,却借“太匆匆”、“无奈”诸词,使句意染上了主观情调。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