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桃花园记根据想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1:11:55 字数作文
桃花园记根据想象字数作文

篇一: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

【内容概述】

本文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

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

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桃花园记根据想象)社

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

的美好愿望。

【结构简析】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第二部分(2-3段):第一层(第

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

人热情接待渔人。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

找到桃花源。

【写作特色】

1、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2、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

3、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

神往。

4、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中考链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悉如外人 悉( ) (2)林尽水源 尽( ) ..

(3)芳草鲜美 鲜美( ) (4)屋舍俨然 俨然( ) ....

(5)便扶向路 向( ) (6)寻病终 寻( ) ..

(7) 便要.还家 要( ) (8) 处处志.之

( )

二、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 交通:古义

(2)妻子:古义, 今义,

(3) 绝境:古义

(4)无论:古义, 今义, 志

(5) 鲜美:古义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阅读理解

1、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2、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1)、

(2)、

(3)、

(4)、

(5)、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

否得以实现? 译文: 答: 答: 答: 答:

5、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

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

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答: 答:

初中八年级上语文《桃花源记》训练答案

【内容概述】

本文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

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

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

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

的美好愿望。

【结构简析】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第二部分(2-3段):第一层(第

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

人热情接待渔人。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

找到桃花源。

【写作特色】

1、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2、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

3、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

神往。

4、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悉如外人 悉(全、都) (5)便扶向路 向(沿、顺着)

(2)林尽水源 尽(消失) (6)寻病终 寻(随即,不久)

(3)芳草鲜美 鲜美(鲜艳美丽) (7)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4)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8)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2、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业等

(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指妻子一人

(3)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古义,不要说 今义,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5)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

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4、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5、写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

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

景象。

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6、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

能否得以实现?

答: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

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

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8、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

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9、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 )

篇二:桃花源记达标测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达标检测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时间30分钟 满分 5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本文的作者陶渊明(人名),东晋(朝代)诗人,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2)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依次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反对战争的愿望。

(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①自然环境优美 ②社会安定和平 ③百姓生活和乐(用自己的话概括)

(4)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美景的句子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和平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文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文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文中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0分)

①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②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③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④桑竹之属 类 ⑤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⑥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⑦咸来问讯 都 ⑧怡然自乐 愉快的样子 ⑨处处志之做标记 ⑩寻向所志标记、记号 ....3、翻译句子。(4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4、根据意思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5分)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来比喻想象中生活安定、环境清静幽美的地方或能避开现实分值纷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

?形容愉悦而满足的样子。(怡然自得)

?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豁然开朗) ?没有人来问渡口。比喻无人探索尝试或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无人问津)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景色。(落英缤纷)

5、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B 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6、判断下列对文本的理解,正确的打“√”错误的“×”。 (5分)

A.课文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 “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 )

B.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也为桃花源以外的世界如此动荡、黑暗,为世人饱受战乱之苦“叹惋”不止。( √ )

C.桃花源中的人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他们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同时,设下悬念,为下文在寻桃花源不得埋下伏笔,使故事情节更加离奇。( √ )

D.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写太守和渔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是用同时代的真实人物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更浓;同时,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 ) E. “遂迷,不复得路。” “未果,寻病终。”充分说明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 )

7、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3分)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一理想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对和平、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篇三: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

【内容概述】

本文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结构简析】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第二部分(2-3段):第一层(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写作特色】

1、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2、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

3、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4、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中考链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悉如外人 悉( ) .

(2)林尽水源 . 尽( )

(3)芳草鲜美 鲜美( ) ..

(4)屋舍俨然 俨然( ) ..

(5)便扶向路 向( ) .

(6)寻病终 寻( ) .

(7) 便要还家 要( ) .

(8) 处处志之 志( ) .

二、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 交通:古义

(2)妻子:古义, 今义,

(3) 绝境:古义, 今义,

(4)无论:古义, 今义,

(5) 鲜美:古义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四、阅读理解

1、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答: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答: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答:

2、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1)、

(2)、

(3)、

(4)、

(5)、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

答:

5、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6、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

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初中八年级上语文《桃花源记》训练答案

【内容概述】

本文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结构简析】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第二部分(2-3段):第一层(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写作特色】

1、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2、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

3、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4、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悉如外人 悉(全、都) (5)便扶向路 向(沿、顺着)

(2)林尽水源 尽(消失) (6)寻病终 寻(随即,不久)

(3)芳草鲜美 鲜美(鲜艳美丽) (7)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4)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8)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2、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业等

(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指妻子一人

(3)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古义,不要说 今义,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5)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4、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

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 )

5、写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

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6、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答: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

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8、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

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9、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7、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篇四:《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积累: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 ,又名 ,字 ,浔阳柴桑人, 著名诗人,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 》,诗有《 》、《 》

二、字词句积累

(一)看拼音定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huò( )然开朗 屋舍( )俨( )然 便舍船(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tiáo( ) yí然自乐( )便要还家( )与外人间隔( ) 此中人语云( ) yì太守( ) 刘子骥( )

(二)重点句子翻译:1、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2、林尽水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三)一词多义 2、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1、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仅有“敌船”为炎所焚(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3、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引凄异(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4、寻:寻向所志( ) 寻病终( )飞来山上千寻塔( )《登飞来峰》

5、志:寻向所志( )处处志之( )6、向:便扶向路( )向吾不为斯矣( )

7、之: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具答之( )闻之,欣然规往( )

(四)古今异义词: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阡陌交通 3、无论魏晋

4

5、不足为外人道也 6 (五)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

(六)通假字:便要还家:

(七)成语积累:1、世外桃源。

2、豁然开朗。

3、无人问津。

(八)理解性默写: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

三、 内容及写法理解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愿。

《桃花源记》中考链接(2009年)广东省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1—4题。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3分)

1、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类)B(熟悉)C(邀请) D(邀请)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009年)眉山市 比较阅读(14分)【甲文】“林尽水源”一段【乙文】《五柳先生传》

【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注释】①〖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②〖畜〗同“蓄”。③〖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丙文中加点的“适”主要有以下解释,最恰当的选择是( )A符合B恰好C满足D舒服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B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曳屋许许声 C 期在必醉 与友期行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3、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上3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B.以上3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D.丙文主要通过陶渊明喝酒和抚琴两件事情来体现其颖脱不羁的性格。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008年)河池市 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1-5题。 【甲】《桃花源记》【乙】《饮酒》

1、 “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

2③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4、发挥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4分)

5、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篇五:21、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年级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核人 日期 班别 小组 姓名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