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营造作文的意境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0:32:59 字数作文
营造作文的意境美字数作文

篇一:如何在作文中营造一种文化意境

如何在作文中营造一种文化意境

大抵阅卷老师皆为“文化人”之故罢,抑或国人不堪物质生活的竞逐而生发回归传统的寻根冲动罢,总之,近年遴选的高考佳作多了些悠悠古韵,淡雅书香。不铺秦砖,就漆汉瓦;不说唐风,就道宋月。或感叹文化,或文化感叹,以引发思古之幽情。士为知己者用,文为阅文者悦。既然炫示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使“阅文者悦”的又一制胜之招,那我们就不能不研究如何在作文中营造一种文化意境这个问题。说文化意境或许有些玄乎,那就说文化味儿。一篇文章的文化味儿怎么来的呢?不妨先读下面这两段文字:

1. 就连鲁迅经过了坟前的彷徨和铁屋子里的呐喊之后,也会在柔柔的灯光下,点上一支烟,轻轻地朝花夕拾,让自己早已干涸的心田,在童年水乡的润泽中,在金黄圆月下的西瓜地里,在百草园,在社戏台,静静地安睡。——节选自冯泽立《漫游的心》

2.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一方乐器的生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节选自陈荣力《流浪的二胡》

第1段文字便充满鲁迅的气息和味道。这气息和味道从哪儿散发出来的呢?便是从一些暗示着鲁迅信息的词语中散发出来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坟”,这是鲁迅先生小说集或散文集或杂文集的名字。“铁屋子”、“水乡”、“金黄圆月下的西瓜地”、“百

营造作文的意境美

草园”、“社戏台”,分别是鲁迅先生《〈呐喊〉自序》《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里的物象。正是这些物象的组合为读者构筑了一个鲁迅的世界。第2段文字亦是如此,分别用几个物象写出旷远的草原风情、苍凉的黄土文明以及柔媚的江南情调。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营造文化意境的方法,那就是在文章中巧妙组合能传达一种文化气息和味道的词语。如果给这种词语命名,可以称之为文化元素。说语言的丰厚沉重是因为语言能传达大量的文化信息,而文化信息最终是以文化元素为载体的。为此,只要我们掌握一定量的包孕着文化信息的词语,也就是文化元素,并能娴熟的将其和谐地组合在文章中,我们的文章也就会有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定能受阅卷教师青睐的。

文化元素从何而来?文化元素其实是文化的沉淀物。譬如有关“陶渊明”的文化信息,我们在熟悉了陶渊明的生平诗文后,便可概括提炼出以下文化元素:五柳先生(因宅边有五柳树得名),五斗米(诗人有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遂挂冠隐居),东篱(诗人有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代归隐之意),篱下菊、种菊、采菊(同前),南山(即九江庐山),带月荷锄(诗人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菊花酒,桃花源、桃源(诗人有美文《桃花源记》),素琴(诗人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倘若作文需要“陶渊明”的信息,我们在表述中,将以上这些文化元素点缀在语言之中,那么,我们的文章就能营造出一种文化意境。不妨读读下面这段文字:

文化需要“杂”,杂便多元,多元即丰富,丰富才灿烂。三闾大夫缚石投江,中国文化从此有了一缕永不飘散的汨罗魂。这种忠君爱国的文化固然可贵,当为文化之主流,但那独善其身的隐居文化我们也应欣赏。陶渊明归隐田园,或采菊东篱,或饮酒草堂,或醉抚素琴,或读书吟诗,或临谷长啸,或种豆南山……这样的人生难道不应是文化的一部分?当然,我们提倡文化多元化,也要遏制阻止消极甚至恶俗的文化浊流。(以“杂”为话题)

明白了文化元素的来源,我们再谈谈文化元素的组合。其实,从前面的例子中,你可能已经领悟

了组合的策略。组合策略的本质不过是用词语造句罢了。当然,文化元素的组合应符合情理,倘若只求堆砌,反倒会弄巧成拙。最后,我们再留一些文字,供你品读、感悟、消化。

读书是跨越时空的邂逅。在书中,你可以和李白一起攀登天姥山,采摘白云红霞;你可以和李清照共赏绿肥红瘦、梅子时语,和她在荷花丛中争渡;你可以和徐志摩在康桥上信步徜徉,共同采摘桥下河中的水草;你可以和海明威帮助老渔夫桑地亚哥抗拒鲨鱼的肆虐,感受“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一伟大崇高的精神境界;你还可以和孔子、司马迁、曹雪芹、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成为知心朋友,你的腰板也会挺得特别地直。

清灯下,左手执黄卷,右手捧一杯茶,如果窗外有一轮明月就好了。月光下,呷一口浓茶,聆听作家们用笔敲响的岁月回声,激起你心海浪花朵朵。让浪花撞击心灵,闪烁出五彩缤纷的火花,汇成一条美丽的彩虹,连接着心和月亮。所以,读书时你湛蓝的心空上也会点缀着一轮明月。——节选自《书海泛舟》

让你的作文言之有味

学者钱穆曾说,文章者,花样也。语言就是文章的最出彩的花样。没有智慧的表达,只有表达的智慧,那不能算好文章。作为即兴的应试之作,高考作文首先吸引阅读老师眼球的,也应是语言。从历年的高考佳作来看,也确实如此。因此,在高考作文训练中,语言的磨砺与提升始终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然而,我们许多同学,甚至老师,对语言的训练是没有信心的,这缘于一个陈腐的观念——语言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物也。当然,欲使语言炉火纯青,有自家风格与个性,委实不易。但是,通过有意识的训练,练就足够得高分的作文语言却并非一件难事,关键在于得法。

其一,语言问题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

语言是情感化的,是智慧性的,是美的。一个从未真正为语言感动过的人是不能获得一流语言能力的。譬如下面这几段话: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节选自刘亮程《对一朵花微笑》

因此,意欲获得语言,首先就要亲近语言。因为亲近而能感受语言的美,因为美的经验而唤起对语言的热爱,因为热爱而愿意琢磨语言,因为琢磨而提升了语言能力。这便是获取语言的流程,流程里最重要的就是须花时间阅读经典,在阅读中精心琢磨语言。亲近着,琢磨着,这是一个意欲提升语言能力必须的态度。

其二,文辞积淀是提升语言的基础

文辞不足则意不能达。章句终究是一个个词语元素构成,没有丰富的言辞,言语便落俗老套而枯干生涩。请看下面这段话: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口舌之于心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这是一篇高考佳作的开篇。短短一段,言辞丰富,书卷气浓郁。如此开篇,哪有不征服阅卷老师的道理呢?而我们许多同学的文辞积淀多是缘于口语,而非来自经典的阅读。好的语言应当依托于大量的书面文辞的积淀。如何积淀呢?最简单最笨而又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背诵,尤其是对文辞量丰富的篇章的背诵。

其三,模仿和借鉴是提升语言的捷径

千古文章一大抄。说“抄”固然偏激,但文章必然要经过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这却是不易之论。就连说“惟陈言之务去”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窥陈编以盗窃”。北宋“江西诗社宗派”的开创人黄庭坚说得也明白:“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由此可见,“抄”是一定的,要看会不会抄,会抄就是会模仿会借鉴。千古文章有二端:可变处和不可变处。可变的是自己创新的,不可变的,便是前人留下的,思想、素材、技法……我们要模仿借鉴的是不可变处。

语言也可借鉴。前人遣词造句的技巧,说话的语气,也是可以模式化的。拣前人三二好句子,或改名家二三好句子,移花接木到自己文章中,往往就是文章“亮点”。不妨看看下面这篇高考作文的语言:

我是二胡,漂泊似冬雪之夜、幽怨似深秋桂子的二胡。从一开始,我就在流浪,我想忘记流浪,我要有个安稳的家。

我到过蒙古包、轱辘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可那儿有马头琴悠扬的声音;我到过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原,可那儿天生就是唢呐的故乡……

我闭上眼,试图让自己忘记所有的冷遇。

我依旧在流浪,依旧在忘记,可我踏着犹豫的脚步怯怯走近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人家绕的江南时,我知道一切凝固了,我的脚步像钉住了似的,步履蹒跚。

——节选自2005年陕西考生《二胡?江南》

再看看下面这篇散文的语言: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一方乐器的生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

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地诗意和绵长。虽然高山流水,传世的是俞伯牙的那架琴;浔阳江边,令白居易动情的是一把琵琶。虽然众多的唐诗宋词元曲明剧之中,我们很难听到二胡的那一声低泣,触到二胡的那一脉无奈,但是谁能说,倘无琴和琵琶,二胡就不会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

——节选自陈荣力《流浪的二胡》

比较一下,不难发现前者对后者的模仿和借鉴,甚至已经不是模仿、化用,而是引用、搬用。或许,这就是高考作文的语言突破的快捷方式。当然,这篇文章的做法也有抄袭之嫌,但言其抄袭,其实不过是说他在一篇文章里借鉴得太多了些罢了。倘若我们的同学遵循下面四条原则:

1. 不在一处借。模仿化用的不是一篇文章,而是几篇甚至更多的文章,那就不是抄袭,而是创新。

2. 不在熟处借。在大家都熟悉的篇章中借鉴,自然容易当成抄袭,但倘若避熟,用一些相对陌生的篇章,相信这样会好一些。

3. 鼓励借自己。我平时将一些东西早早表达好,表达精致,考场上我用我自己的,那自然不能算抄袭吧?

4. 提倡自己借。别人可能会借鉴的,我不借鉴,我借鉴的,别人压根不用,避免雷同,便是创新。

其四,语言问题终究是一个思维和思想的问题

人有语言,动物没有语言,那是因为人有思维和思想,动物没有思维和思想。所以,研究语言技术,关键是要研究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作为一名高考学生,掌握四种思维方式足以写出好的应试佳作了。

1. 比。所谓“比”,就是指作者有话要说,但不单调地直说,而是借助联想和想象以相似、相类或相关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描述,使道理与形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自己的话变得有趣、易懂、形象。说直白点,就是为了说清、说好一种情景,就拿另一种情景来与之比较。照朱熹说的:“比者,比也,以彼物比此物也。”欲说女儿腰如何纤细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围几何,庸才则辅之以环抱的手势,天才则比描为“杨柳腰”“水蛇腰”之类。经这么一比描,女儿的腰便形象可感。看下面两个句子:

(1)20世纪快要过去了,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回首百年往事……

(2)20世纪的帷幕正在我们头顶徐徐落下,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驿站,我们回首百年来并未如烟消散的往事……

比较两个句子,我们会喜欢第2句。因为第2句形象可感,颇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话不直说,以比之法说出的精妙处。“20世纪快要过去”与“帷幕徐徐落下”作比描,“世纪之交”与“驿站”作比描,“往事”与“如烟消散”作比,三组比,使同样一个意思传达起来更鲜活,有了情感,有了形象。

2. 换。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正如马铃薯又叫土豆、洋芋、地瓜、山药蛋。我们“换一个说法说”,意思没有变,但却可以传达一种新的情趣。

(1)有一女孩今年十九,生得毫不“沉鱼落雁”。选这个那个“小姐”肯定是没有希望的,连校花、班花都没有人会考虑到她。

——黄苗子《美丑》

倘若还原为“生得一点也不漂亮”或“生得丑极了”,则一点幽默没有,呆板得酷似面瘫者的表情。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是中国有名的四大美人:西施、王嫱、貂蝉、杨玉环,以此换元,自然可以拓宽读者的想象空间。

3. 添。所谓“添”,是指我们采用的给陈述对象添加相关信息或材料,从而使陈述的对象具体化,能够传达某种特别情味的语言技巧。

譬如,我有“暑天酷热”的经验,那么,语言只要表述为“今年太热”,我即能浮现“今年热得怎样”的具体情境,但读者尤其是北方的读者则可能没有反应。为此,我们写作,一定要处处替读者着想,要多问自己,读者读到这样的表述,是否能浮现与我一样的相同情景。倘若不能,则要改变表述方式或增添修饰。

4. 齐。所谓“齐”,是说语言要对称,也就是指语言的排列、组合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语言的对称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出句,一是应句。出句和应句在某一方面存在对应关系.比如“倒下了,就像死去的躯体倒下”一句中,“倒下了”是出句,“就像死去的躯体倒下”是应句,两句的重心都是“倒下”,这便形成明显的对应关系。而“倒下了,扑通一声”这句,尽管也由两句构成,但完全没有对应关系,所以这不属于语言的对称。

修辞的作用是让语言更美,对偶、排比、整句、联用、反复、顶针、叠词、层递、回喻、互喻、博喻、映衬、对比、回环等,均包含着语言对称的“因子”。由此也可看出,对称是语言生动的基本形式。

1.语言“形的对称”。语言“形的对称”包括三方面的对称:一是出句、应句的字数相等或相近,构成外在的对称;二是出句、应句的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构成内在的对称;三是外在内在都相同的对仗似的严格对称。例如:

一群白色的绵羊,/团团睡在天上,/四围苍老的荒山,/好像瘦狮一样。

——郭沫若《夕暮》

外在上形成了对称,内在上也相似,一三分句结构相同,二四分句相异,基本对称,再加之韵律上的对称(押韵)、意义上的对称(绵羊对应瘦狮),所以,读来饶有诗趣。

2.语言“音的对称”。语言“音”的对称通常有四种情况:

一是出句应句押韵对称,诗词无一不是,不多说。

二是词语组合平仄对称,“平仄”是古人说法,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仄声相当于上声、去声,但这只是大致分法,不确切,只是经验,不可当知识。词语组合平仄相对,语言的声音则高低徐急舒缓抑扬顿挫洪细起伏,极具旋律之美。但此点对能力要求太高,我们不展开谈,聊举一例:

不逢北国之秋,已经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雨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

郁达夫古典诗词的功夫在现代文学领域堪称首位,这已是公认。其实,他的散文的韵律也是妙绝的。此句中加点处便不是随意列举,而是精心布置的。“陶然亭”念来声音绵长,而“钓雨台”却音声短促,形成对称;“芦花”音声高扬,而“柳影”音声沉缓,也对称;“西山”洪亮悠长,“玉泉”低沉剀切,也是对称;“虫唱”与“夜月”也如此。再整体看,“花——影——唱——月——声”,一起一伏,一清一浊,对称极好。

三是音节错落对称。还是以前面郁达夫的句子为例,“陶然亭”“钓雨台”,三字;“西山”,“玉泉”,两字;“潭柘寺”一词三字,变化中却遥遥呼应,对称得漂亮。

四是重叠对称。将语句适当地重叠,也是增强语言的生动感的方法。文字可重叠对称的地方很多:字词本身可重叠;出句应句可重叠,出句应句的起首可重叠,出句应句的结尾可重叠,出句的起首与应句的结末也可重叠,出句应句中间的蜂腰也可重叠,出句应句也可有前面列举的综合的重叠;段与段间也可像句子那样重叠。例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自清写散文,明显表现出两个“偏爱”,一是偏爱比喻,一是偏爱叠音。这个句子算是将叠音做到了极致。叠音词的制造不难,但表达效果甚好,高考作文中不妨多用,以增强文字的生动性。

3.语言“义的对称”。前面说的都是语言外观上的对称,这里说语言对称的本质——语言“义的对称”。语言“义的对称”往往是前两种对称的前提条件,意义对称了,形式的对称就容易。

秋风萧瑟,月落残云。我的城头飘扬着秦国的旗帜,我的宫殿飞扬着秦国的歌。

——河北考生《亲妻远贤终误我》

做到这种对称并不难,我们只需要展开联想,在同一情景中寻找相近或相关的物件就行了。在“深

篇二:高佳惠作文(意境之美)

我最喜欢的季节

作者:初一(4)班 高佳慧 指导教师:李雪青

我不知道为什么地球要围绕太阳公转,我也不知道地球为什么要自传?但是我知道,它们产生的一个季节 ———冬,却是我最喜爱的。

———题记

冬,一种奇妙的缘份,一位高贵的公主,我踮起脚尖,却也只能摸到她的裙脚。 严冬中,宝玉第一次见到了黛玉,冬便成了他们爱的萌芽,萌芽的冬要开花,雪便是它的结晶。喜爱雪,也是我喜爱冬的原因之一。

夜深了,雪好像不愿意吵醒大家似的,选择在这时来临。虽然它是轻轻地来的,但我还是发现了她,她再轻盈的脚步也逃不过我的眼睛。终于,她老老实实地卧到了地上,不再动,让我看着她,一个浑身晶莹剔透的小人儿,在黄昏迷蒙的灯光中,她微笑着长大了,长成了楚楚动人的冬姑娘,她拉着我的手跳上了那辆驶向皇宫的马车。

不知有多少次形容过冬,但它就像灰姑娘的水晶玻璃鞋那样神秘莫测:为什么她要离开天上的家跳着欢快的舞步来到我们的身边?难道是因为她喜欢小孩子?!要不,当孩子们伸出一双双温暖的小手时,她为什么就那么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呢?

冬是高贵的公主,她的高贵冷漠是常人所不可及的,正是如此,我也更加喜爱冬。她是个性的象征,不像她的两个妹妹春和秋一样,让人感觉不到特别;也不像她的姐姐夏那样热情过火。她的冷足以勾动人的心弦:“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磅礴得摄人心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为了不让冬这位冷美人太过孤寂,自告奋勇的梅花冒着奇寒绽放,成为了冰天雪地的又一道风景??

冬,拨动着她的冷弦,吹来了一股股冰冷刺骨的寒风,打倒了所有经不起严寒的东西,留下的则是坚强。

又一个冬季来到了,不知她可曾注意到我这个傻傻站在路边迎接她的小姑娘?不知她能否感受到我藏在心底的甜蜜?也许,在我转身的瞬间,她倏地一下就溜走了,但那又有什么呢?

她依然美丽在我的心中??

简评:冬的冷漠高贵,雪的可爱多情,看似不相融合的感情基调,小作者却让它们顺理

成章地交叉在“喜爱”的十字路口。细腻的文笔,丰富的想像,把读者带入了冷色调却又很美的雪夜,陶醉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听冬拨动着她的冷弦,品味着宝黛千古不衰的爱情故事,想像着灰姑娘神秘的水晶玻璃冰鞋??幽雅的意境,含蓄的语言,怎一个“美”字了得。

篇三:中考作文复习

中考作文复习

2010-12-17 10:28:54| 分类: 作文教学|举报|字号 订阅

命题作文审题例析

作文的前提条件是内容要切合题意。要做到“切合题意”,就应在审题上精心经营。从写作的结果看,作文的范围、角度、中心、材料、文体、表达,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与审题不够准确、全面有关。随着中考命题作文形式的升温,笔者结合2008年全国中考命题作文和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命题作文的审题技法。

一、抓住“题眼”

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如2008年济南中考作文题《偶然的发现》,2008年盐城中考作文题《温暖的时刻》中的修饰词“偶然”和“温暖”就是应深入挖掘的字眼。2008年陕西中考作文题《做个有心人》中的“有心人”就是应浓墨重彩的内容,应阐明“有心人”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要紧紧围绕“有心人”展开。再如:2008年南通市中考作文题《一道风景线》中“一道”这一数量词也要注意,它给出了数量上的限制,如果你的文章只是罗列没有内在联系的几道风景线,没有把这几道风景线收拢并归于“一道”的升华文字,那就会进入偏题的误区。

二、把握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

例如2008年广州市中考作文题《又见枝头吐新芽》是个动宾短语式的命题作文。这里的宾语“枝头吐新芽”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大多数人都能把握住,而另一个概念“又见”,很多人却忽略了,其实,这应当是审题的关键,是写作的重点所在,也就是题眼。“又见”不是指“可能看见”,而是指“已确确实实地看见”,是现实生活中鲜活存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写作时应把握住“枝头吐新芽”和“又见”两个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紧扣住“又见”这个词,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来。

再如:《那一刻,冰雪在心头消融》《那一刻,我怦然心动》这样的文题要注意“那一刻”与“冰雪消融”“怦然心动”的有机联系,必须写出“冰雪消融”“怦然心

动”是在情感转变的特定情境和故事发展的特定阶段(高潮)瞬间发生的。

三、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

“最”“也”“还”“在”“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考生一定不能忽略。

例如2008年无锡市中考题《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中的“最”就规定了要写的作为主角的人只能有一个;2008年湖州市中考题《再小的力量也是支持》中的“也”就应写出波澜,先突出力量之小,似乎与“支持”无关,然后宕开一笔,突出“小的力量”与“支持”的关系。再如:作文题《快乐就在路上》中的“在”就限制了快乐应是在“路上”产生的,如果只谈快乐与“路上”的关系就偏题了。《其实并不是这样》中的“其实”很关键,作文中应写出“不是?这样?一“误为?这样”?一“回到不是?这样”?的过程,如果缺少中间一层,文章就会偏题。

四、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

如:2008年潍坊市中考作文题《画一扇窗给自己》、2008年内江市中考作文题《仰望蓝天》、2008年广州市中考作文题《留在心底的风景》《又见枝头吐新芽》等文题都应完全理解其比喻义。

这些题目中,有的一个词是喻体,如“窗”“蓝天”“风景”;有的两个词是喻体,如“枝头”“新芽”。

但也有特殊的情况,即整个短语是喻体,这种情形下,题目前往往会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

例如:在一个缺水的村庄里。村民常用一排大缸接盛屋檐水。由于澄清缸里的水需要两三天,因此妈妈不允许我们玩缸里的水。常有一些恶作剧的孩子,冲进院子把水搅浑,这使我们非常愤怒。妈妈看我们被几缸水弄得心神不宁,就安慰说,各人去做该做的事,不要管水。水终有澄清的一天。妈妈的教诲,常常在我被误解、扭曲、诬陷的时刻,从水缸中浮现出来……请以“水总有澄清的一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有位考生先描写家乡河水如何清澈美丽,然后写环保的缺失带来严重的水污染,最后写人们环保意识的回归,展望明天,坚信“水总有澄清的一天”。这位考生完全忽略了话题的比喻义,就水写水,没有从自然现象上升到人生意义,偏离题意。

这段提示语讲述的故事只是为了引入喻体,“妈妈的教诲”对“我”的启示暗示了题目的比喻意义,那就是:被误解、扭曲、诬陷时,不要颓废失志,只要坚持不懈坚韧不拔,总有洗刷冤情、真相大白的一天。考生审题时只要静心阅读,学会由“虚”而“实”,在你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喻义匹配的本体,就不会出

现上述失误。

五、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

如:《我拥有,我快乐》等作文题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必然产生的心理情感反映,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

六、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

如:2008年温州市中考作文题目是《下雨天,真好》,这是一道情景类的命题作文题,学生只要在行文之中,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就可以写作了,题目之中的“真好”,才应该是立意的关键所在,应详写。可以写一个人的品质,可以表现事情反映的新风尚,可以展现社会改革的新面貌,可以反映群体的品质……可是有些考生写此文时,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的情景”,写“好”却一带而过,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真好”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详略安排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七、要审准人称

审准人称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示语或作文要求。如果作文要求“请以你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写一篇文章,那么就应该用第一人称写你自身的经历;二是作文题目。如2008年烟台市中考作文题《美丽的瞬间》、2008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我眼中的色彩》,前一个题目没有人称的限制,后一个题目就确定了必须是第一人称。

巧借“凤头”展才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写作也是如此。人们常用“凤头”来比喻好的文章开头。开头要写得精彩,要展示出作者的写作才情,只有这样,文章

才会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打造“凤头”,可以从以下几种方法入手:

一、妙用题记,浓缩主旨

题记是指写在文章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文字。它能起到提示中心,为行文定向的作用。题记的语言要求精练,或富含哲理,或文采飞扬。如《我要飞》一文就运用了这样的题记:

如果我有一双翅膀,我要离开这个地方。我奋力一振,就飞到了云端,可以靠近点儿月亮??

文章引用伍佰《翅膀》中的歌词作题记,语言简练,富有哲理,既紧扣文题,又揭示了“我要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断拼搏、进取”的中心。

二、巧设比喻,生动形象

著名作家秦牧曾说:精彩的比喻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发生神奇的变化。以精彩的比喻开头,可以使满文生辉,情味盎然。如《倾心一爱》的开头:

爱是沙漠上的绿洲,给跋涉在沙漠中的人奉献一泓滋润心田的甘泉;爱是漆黑大海上的一盏明灯,给在大海上迷失航向的人一丝希望;爱是甘霖,给久旱的大地带来生机;爱是炭火,给寒冷的人们送去温暖。

作者将“爱”比作“绿洲”“明灯”“甘霖”“炭火”等具体可感的形象,语言生动,富有文采,开篇就营造了一种诗意,一种意境美。

三、善用排比,铺陈气势

有人称排比是句子的“集束炸弹”,是创造作文亮点的“多面手”。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可使语句优美整齐,气势贯通,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有家真好》的开头:

因为有家,迷路的孩子会找到方向;因为有家,流泪的孩子会绽开笑脸;因为有家。自卑的孩子会重拾自信;因为有家,失落的孩子会看到希望。有家真好! 排比修辞的运用,增强了语势,突出了“家”的重要。同时,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具有节奏美。

四、设置悬念,出奇制胜

这种方法多用于写人记事类文章,一开头就抓住读者的猎奇心理,激发读者急于探求内容的强烈愿望。如《告别绪想》的开头:

心中那根温柔而又敏感的弦被触动了。一股莫名的味道悄悄弥漫在我周围??

读到这里,读者会产生“那根温柔而敏感的弦”是什么?是什么触动了“那根温柔而敏感的弦”?“莫名的味道”又是怎么一回事等一系列问题。这样的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让读者欲罢不能,一气呵成地读完全文。

五、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开头描写景物,创设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为人物出场作铺垫,为全文定下感情的基调,这样的开头多用于写人记事类文章。如《写满爱的社会》的开头: 窗外,天灰蒙蒙地,刺骨的冷风肆意地吹着枯黄的落叶。几棵秃顶的树立在窗前,显得颓废不堪。

这一段深秋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了“我”因生病住院而产生的悲伤心情,为文章开篇定下了感情基调,同时为下文老师、同学、陌生人的热心帮助做好了铺垫。

六、概述故事,妙趣横生

开篇引用一则小故事,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这样的开头多运用于议论文写作。它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引出议论的话题或观点。值得一提的是:故事的叙述应简练、概括。如《对手也是一笔大财富》的开头:

刚入冬,牧场里的羊受到狼的攻击,牧场主请来猎人,用了整整一个冬天解除了狼患。可是不久,羊群中开始流行瘟疫,羊成批地死去,牧场主请医生防疫治病,医生开出好多处方仍无济于事,牧场主请来专家会诊,专家的结论是:在牧场附近的山上放几只狼。

作者用小故事引出了中心论点:对手也是一笔大财富。既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又能作为论据证明观点。

七、开篇设问,启人深思

运用设问开头,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生活需要挫折》的开头:

挫折是什么?

沮丧说,挫折是无穷无尽的烦恼。

失败说,挫折是被击倒后的眩晕。

懦弱说,挫折是充满坎坷的道路。

而我要说,挫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生活需要挫折。

开篇紧扣题目提出“挫折是什么”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深思,然后分别选用沮丧、失败、懦弱的话回答了提问,提醒读者不同的人对挫折的看法各不相同,最后作者的回答揭示了挫折的内涵,明确了本文的观点。

八、巧妙引用,彰显底蕴

开篇恰当引用名言警句、诗词名句、歌词、俗语等,能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也能彰显作者的文化底蕴,展现作者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面。如《感谢书籍》的开头:

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常是“人比黄花瘦”,但也有高歌“生当做人杰”的豪情;我喜欢意气豪迈又沉郁冷峭的陆游,虽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才是他的初衷;我喜欢嫉恶如仇又心怀柔肠的鲁迅,虽多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也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感谢书籍,是书籍让我认识了历代文人,是书籍丰富了我的人生。

篇四:绮丽的意境,灵动的美感。

绮丽的意境,灵动的美感。

~-8-26字数:1094

大凡喜爱和熟悉朱自清散文的读者,都无法忘怀他那洋溢着诚挚而又深沉的父子之情的《背影》,以及他那淡雅清新,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这位浙江才子善于应用质朴,鲜活,细腻的文字,为文或缜密,或含蓄,或绮丽,或洗练。他曾经写过不少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散文,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记》。但他最为读者所熟悉的要数那类绮丽纤裕,美景美意,细腻温婉的佳作了。《绿》便属于这类!本文着眼于梅雨潭的绿,通过一系列精心雕刻的意象和“人化”的意象,应用对比实描手法,将梅雨潭鲜润活泼的绿呈现于读者眼前!首先,在行文中,作者细描出梅雨瀑的有声有色:“花花花花的声音”,“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还有那“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的梅雨亭,以及“晶莹而多芒”,“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的 水花。作者用这些精美的意象酝酿着,在一个潭清瀑美,亭奇水魁的意境中引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梅雨潭的绿。那醉人的绿,那奇异的绿,那厚积的绿,在作者细腻的感情里就如“少妇拖着的裙幅”,“跳动的少女的处女的心”,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又如“温润的碧玉”,构成了一种鲜活灵动的美质,以一种特殊的感染力使读者享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作者用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与梅雨潭的绿相比,不是太淡就是太浓;再让西湖的和秦淮河的绿与之相比,则不是太明就是太暗。四次的对比,四次的升华,将梅雨潭的绿活脱脱的呈现。然后,作者是这样活化梅雨潭“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但你却看不透她”,“可爱的,我将用什么来比拟你呢?”。“我送你个名字,我从此就叫你‘女儿绿’好么?”。这哪里是和梅雨潭对话,分明是和心仪已久,貌美心慧,娇柔可爱,但又不可及的少女呢喃啊!情话般的言语,轻煽读者之情,让人沉醉在这动人动心的意境中,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真挚的喜爱之情一览无遗。再者,不可忽略的是开篇独成一段的“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和与其呼应的结尾自成段“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近乎

重复的一句话,本已强调了梅雨潭醉人,奇异,厚积的绿的无以比拟的美感了,一个“不禁”更将此情升华,把梅雨潭的绿的情韵推上最高境界!此番美感与意境,此种写作技巧。不禁叹之:妙哉!! 参考文献:淳夏: 《朱自清卷》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祝德纯: 《散文创作与鉴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XX年版

篇五:营造诗般意境提升作文等级

营造诗般意境 提升作文等级

河南舞阳一高 李立军

用生活画面以及人和景物交融的自然画面来表示思想情感。陆游:“衣上征痕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就是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的整个内容境界,是诗内容的整个有机结合的画面,常把生活情节和抒情融为一体的佳作。而我们自己的文章常常平实有余而生动形象不足。所以,靠我们的生活经历和生活观察的积累,创造情真景真的诗用以下方法:

用白描的生活画卷来营造出动人的意境

一般的意境,可用弥补文章缺陷,提升作文等级。在写作时,我们可尝试使

岑参的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首诗就是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鲁迅先生解释“白描”手法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勾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只说些自己的确能懂的话。”“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营造诗般意境,可用细腻的笔法进行细节描写。 卖弄而已。”他在谈及自己写作经验时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将

什么是细节?朱自清说:“细节就是一言一行之微,一沙一石之细。”细节之中蕴藏着机遇,细节之中饱含着真情。细节的花朵常常开放在生活花园中

不为人注意的地方,细节的影子往往或隐或显于芸芸众生的举手投足之间。需要我们用聪慧的双眼去观察,需要你用睿智的心灵去体味。

如下面这段文字:“天边那一弯新月发出淡淡的清辉,静静地洒在阳台上。迷朦的月色下,那些白天里姹紫嫣红的花,青翠欲滴的叶,都显得暗淡多了。这时候,几朵刚开的昙花冰清玉洁,散发出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啊!还有一朵正含苞欲放的蕾儿,会不会开呢?我端详了好一会儿,忽然间,花蕾动了一下……终于,花蕾尖上不知不觉裂开了一个小孔,接着,小孔缓缓地张条条花脉都看得清清楚楚;花心洁白柔嫩,花边透出了一层鹅黄。” 个过程,让人如临其境,写得细腻生动。

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子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开,然后花瓣一片片地逐渐舒展开来。那一片片花瓣象是水晶雕成的,连一 作者对花作了详尽的描写,花的质地、气味、色彩、纹路,花蕾开放的整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雪地捕鸟是这样写的:“扫开一住了。”其中运用了这样一系列动词: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惊喜和兴奋。

“蒙太奇”营造诗般“意境”。 拉、罩,细致地描写了雪地捕鸟时的各种不同的动作,准确生动而有层次地描

这种方法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约束,省去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可以把构思与表达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若干相对独立的片段上,快速成文。杜牧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里,从杏花村隐藏了一个繁花似锦的美好春天,

反衬着在雨中漂泊的行路人,从向童子借问酒家隐藏了个借酒浇愁的动机。泊无依断魂失魄的路人那细雨如愁的境界,营造得非常细腻,用境表意。 借助修辞手法,营造诗般“意境”。

了论证“有双赢才能共辉煌”山东的考生运用了精妙的比喻。

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能显示大海的壮阔。写“牵挂”话题时说“牵挂是一条脉脉流淌的河,你是源头”。

总之,营造诗般意境时,采用一种因情而生、因感而发的自然的艺术手法,力避刻意追求,这样才能感人至深。 整首诗不着一个愁字,只借用几个生活镜头,但诗境却把在美好春光里,漂 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恰当的运用,可表情达意,形成境界。如为 示例: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 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 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