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冼星海的资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8:23:59 字数作文
冼星海的资料字数作文

篇一:冼星海音乐单

冼星海真实再行所需曲目:

篇二:(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艺术家成长故事_浩瀚星海冼星海

冼星海的名字,随着《黄河大合唱》与《生产大合唱》的激昂旋律,响彻中华大地。这位杰出的音乐家,以他卓越的音乐才华、具有中国民族气派的作品,写就了中国音乐史上光辉的一章。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澳门一家贫苦渔民的破船上。他的父亲居住在澳门,以捕鱼为生,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母亲黄菊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她有着中国妇女坚忍、耐劳的传统本色。长期的艰苦磨炼,使她不敢对生活抱任何奢望。然而,命运偏偏要捉弄她,居然连最低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她。当她准备迎接自己腹中新生命的诞生时,丈夫突然倒下了,留给她的是一张破渔网和两只旧木桨。她含泪办完丈夫的后事,从悲痛中振作起来,等待着这个她与丈夫期盼已久的孩子的降生——唯有孩子,才是抚慰她那颗受伤的心灵的良药。

1905年,冼星海出生了。从他身上,母亲似乎看到了丈夫的影子。从此,她把对丈夫的思念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了孩子,她忍辱负重,挨骂受气,给人家当佣人,干杂活,一切苦她都默默地承受着,身体却一天天衰老下去。令她欣喜的是孩子渐渐长大了,黝黑的皮肤,健壮的体格,真像一个海员的儿子。

冼星海的祖父在海上漂泊了一生,历尽坎坷。他看到相依为命的母子俩生活维艰,便竭尽全力帮助他们。他把失去儿子的悲痛化作对孙子的百般疼爱,常常带着小星海玩,给他讲许多好听的故事。那迷人的大海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神秘故事,汹涌的海浪与肆虐的风暴,神奇的海市与美丽的蜃楼??这一切给冼星海幼小的脑海里留下了翩翩幻想。他要去当水手,去迎风逐浪,捕捉那一朵朵的浪花。生活在他纯洁的心中展示了一幅幅美好的图画。他总是缠着祖父,让祖父一遍又一遍地讲大海的故事,然后把小嘴一撇,无限神往地说,自己长大了也要当水手。

淳朴的母亲很了解水手生活,她深知水手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职业,不愿让自己唯一的儿子再沿着丈夫的路走下去。她暗暗地下决心,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出息的人,以告慰丈夫在天之灵。她要让孩子读书。冼星海六岁时,妈妈把他送进了一家私塾,这是他家几代人都不敢有的梦想。

私塾里枯燥的“子日诗云”,引不起小星海丝毫兴趣。私塾里有好多水手的孩子,他们天生具有一种冒险精神,渴望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他们悄悄结伴跑出来,在海滩上捡贝壳、玩游戏。等傍晚渔民们归来时,他们便躺在沙滩上,听那远处传来的歌声。在这婉转、悦耳的歌声中,劳累了一天的渔民们倾诉着生活中的苦难与欢乐。歌声在水面上飞来荡去,缭绕不绝,孩子们被这场面、这歌声陶醉了。他们常常来到海边,享受这大自然赋予的欢乐。如果说冼星海的童年时代有什么称得上音乐教育的话,这就是最重要的第一课,朴素的民间音乐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深深地植入他的心灵。

当小星海正陶醉在海的梦想、渔民的歌声中时,又一个巨大的灾难降临了——对他们关怀备至的祖父撇下孤苦伶仃的母子,永远地走了。失去了唯一关心他们的亲人,母子俩生活更加无依无靠了。倔强的母亲决定离开这块土地,怀着一线希望,去新加坡开始新的生活。

1818年,冼星海随母亲由新加坡迁居广州,进入岭南大学附中学习。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以半工半读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学习。他先后做过打字员、暑假华侨学校的学员、工人夜校教员。由于他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晚会,演出单簧管独奏,后来,他被聘为校乐

队的指挥,并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南国萧手”。

1926年,为了更好地学习音乐,冼星海毅然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北平,希望能在当时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学习音乐。

初到北平,他先是在萧友梅领导的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进修小提琴,后又在萧友梅的帮助下,到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学习小提琴和作曲,并被安排在图书馆任图书管理员,以解决他生活上的困难。

1927的冬天,上海成立了国立音乐学院,由萧友梅出任该院的教务主任及代理院长。冼星海马上由北京来到上海报考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由于冼星海在北大音乐传习所学习过音乐的缘故,被获准免试进入新建的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兼学钢琴及音乐理论。

1929年夏,他因支持并参加反对学校当局不合理收费制度的学潮,被学校无理地赶出校门,被迫停学。

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冼星海在轮船上找到一个做苦工的差事。1929年夏季,冼星海乘着广州开出的一艘轮船,途经新加坡等地,奔赴巴黎。

1930年1月冼星海到达法国巴黎。经过马思聪的介绍,他认识了著名小提琴家保罗·奥别多菲尔,并随他学习小提琴。同时,冼星海又找到巴黎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路爱日·加隆先生,学习和声、对位等。这两位教授听说星海是一个穷苦的工人时,都决定不收他的学费。

在学习期间,冼星海曾经做过各种各样的苦工,像餐馆里的跑堂、理发店的杂役、看守电话的仆人等。繁重琐碎的工作使星海只能用很少一点时间来学习提琴,练习作曲。有时,他一早5点起来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钟。有一次,因为白天上课很累,在餐馆工作中最后一次端菜上楼时,因为眩晕摔倒了。老板骂了他一顿后,第二天就把他开除了。

从此以后,冼星海常常处于失业与饥饿的状态中,有好几次又冷又饿,实在坚持不住,在街头就软瘫下来。

他只好忍着羞辱到咖啡馆、大餐馆去拉琴乞讨。有一次,冼星海在拉完曲子后,用碟子讨钱时,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把他的碟子摔在地上,并打了他一巴掌,还说他丢了中国人的脸??星海经受着生活的磨难,然而对于学习音乐却始终没有放弃。在困苦的时候,对祖国的怀念迫使他更加努力地学习。

1932年初冬,冼星海在一间破房子里,寒风呼啸着从破碎的门窗中冲进来。没有被子、没有炉火、小油灯也被风吹灭了??面对此情此景,一时间,个人的种种遭遇和祖国的艰难现状一齐涌上了他的心头。这不能自制的感情洪流,使他借风述怀,写下了一首女高音独唱歌曲《风》,抒发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与思念。《风》受到了巴黎音乐学院教授、著名法国印象派作曲家保尔·杜卡、拉威尔和当时在该院任教的著名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赞赏,并被巴黎电台广播列为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的演奏节目之一。

由此,冼星海结识了世界印象派三大音乐家之一,巴黎音乐学院大作曲家杜卡先生,并得到

杜卡的首肯,让他报考巴黎音乐学院的高级作曲班。冼星海顺利地通过考试,并获得了一个荣誉奖。从此解决了他的生计问题,并在杜卡先生的指导帮助下,开始系统地学习作曲。

在师长和学校的帮助下,冼星海经过艰苦努力和发奋学习,终于在1935年春,从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毕业了。他毅然决定,回祖国,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和人民。

1935年秋,冼星海途经香港回到了上海。当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华民族处在危亡的关头。百代唱片公司聘请他担任音乐创作和电影配乐工作。这期间,他创作了《救国进行曲》,为影片《夜半歌声》配乐,并写了插曲《夜半歌声》、《热血》、《黄河之恋》等。

1938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冼星海参加了由共产党领导的上海演剧第二大队,离开了母亲,转战到了武汉。他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这里的群众歌咏活动中。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保卫武汉》、《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太行山上》等等一大批新的抗战歌曲。后应“鲁迅艺术学院”的邀请他于1938年冬天到了延安。

到延安后,冼星海担任了“鲁艺”音乐系的教授,主要担任理论作曲的教学工作,另外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在教学期间,他创作了一些大型作品:《民族交响曲》、《军民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等。他深深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于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5月,党中央委派冼星海到苏联为飞安电影团摄制的第一部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创作音乐并进行后期制作。到了苏联,没有多久,苏联保卫战爆发了。在这期间,他完成了《第一交响曲》即《民族交响曲》,又创作了《第二交响曲》(又称《神圣之战》)。一九四四年一月,他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创作了歌颂苏联民族英雄的《阿曼盖尔达》的交响诗。之后,他患了肺炎,病倒了。因当时的医疗条件太差,他的病情加重,于1945年10月30日,病逝在克里姆林宫医院,那时他只有40岁。

冼星海对我国革命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篇三:论述冼星海音乐创作的主要成就

论述冼星海音乐创作的主要成就。

答:冼星海(1905—1945)早年曾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和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小提琴和理论作曲。1935年回国,便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歌咏运动中,并成为主要骨干之一。同时他还积极创作抗战歌曲,写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1938年,他来到延安,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延安期间,他创作了多部大合唱,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就创作于这个时期。1940年被派往苏联,生活不定仍坚持创作,写下了许多首古诗词歌曲和交响乐作品。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死后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冼星海一生创作了数百首歌曲,多部大合唱,歌剧,交响乐、管弦乐曲、以及多首小提琴、钢琴等乐器、重奏作品。他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多产的作曲家,而且在声乐创作中也是成功率较高的作曲家,他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广泛的体裁形式,具有号召性的旋律,鲜明而有力的节奏及简练的音乐结构来塑造各样的音乐形象,从而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有群众性的进行曲《救国军歌》、《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

战斗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群众歌曲《在太行山上》,《做棉衣》;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以及电影、戏剧插曲《在茫茫的西伯利亚》、《热血》、《夜半歌声》等,以及《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合唱曲,《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满江红》等交响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它创作于1939年,以诗人光未然所写的长诗《黄河呤》为歌词,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自始至终充满了动人心弦的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和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念。

该曲由《序曲》、《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套乐诗朗诵)、《黄水谣》、《河边对口词》、《黄河怨》、《保卫黄河》(齐唱、轮唱)、《想吼吧!黄河》合唱九个乐章组成,以朗诵词和乐队音乐加以贯串,各个乐章在内容、形象、主题、表演形式等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整个套曲音乐的发展具有非常严密的内在统一性,它的音乐吸收了民间劳动号子,民间对唱的音调和形式特点,又借鉴了西方近代多声部合唱技术,使音乐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风韵,又有新时代特征,同时还具有史诗性和交响性,这种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对后来的中国大型合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 黄河大合唱1.作曲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光荣历史,广阔的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的抗日斗争,塑造了巨人般的形象,向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警号2.整个旋律的发展建立在三个主题上:力量,崇高,苦难。既象征着斗争和力量的主题《黄河船夫曲》,象征宽广崇高自由奔放的《黄水谣》,表现中国人民苦难的《怒吼吧!黄河》这个主题3全乐章相对独立,相互间在内容形式及表演上都形成对比,丰富多彩,同时又围绕共同的主题“黄河”,在音乐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统一为一个主题4音乐以群众歌曲的音调为基础,同时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因素,音乐语言通俗易懂,明快简练,这部具有交响性史诗性的大合唱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群众性的特点,并反应时代精神,对后世的大合唱及其他形式的音乐创作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

篇四:谈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创作

浅谈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创作

摘 要

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我国诞生了大量的抗战歌曲。这些歌曲的诞生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精神力量,也为后来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抗战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音乐创作无论是在中国革命史还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抗战初期冼星海回国,积极的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并为抗战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对我国30年代的音乐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章从冼星海的简介开始,对冼星海在抗战时期的创作背景、音乐思想、作品以及其产生的影响做出了分析。这为许多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更好的学习资料,他们能更进一步的了解冼星海的抗战歌曲的艺术魅力,从而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抗战时期音乐家的思想。 关键词:冼星海,抗战歌曲,音乐,代表作。

Abstract

A lot of war songs were born during Anti Japanese War (July 7, 1937 to August 15,1945) . These songs are born not only provide spiritual strength for the vic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but also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lk music.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usical culture of the war, whether in history or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Anti-War Songs music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itial resistance Xian Xinghai home,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inging for anti-Japanese movement, and created a lot of good works for the war ,which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on our country music of the 1930s . From Xian Xinghai Introduction first, Articles made the analysis on creative background during the war, musical ideas, works and their impact.This provides for a number of music lovers a better learning materials, they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war songs Xian Xinghai artistic charm, so that they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thinking of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musicians. Keywords: Xian Xinghai, war songs, music, representative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前 言 .............................................................................................................................................................. 1

一 冼星海生平经历........................................................................................................................................... 2

二 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咏运动(革命运动与音乐创作) ......................................................... 3

(一) 救亡歌咏运动背景 ................................................................................................................................. 3

(二) 冼星海在此运动中的贡献 ..................................................................................................................... 3

三 抗战时期冼星海的代表作品及它们在创作技法与创作观念方面的特色 ............................................... 4

(一) 冼星海的创作 ....................................................................................................................................... 4

(二) 代表作品............................................................................................................................................... 4

(1) 在歌曲领域 ............................................................................................................................. 4

(2) 在合唱领域 ............................................................................................................................. 4

(3) 在器乐领域 ............................................................................................................................. 5

四 抗战时期冼星海音乐评论和音乐理论研究的成果 ................................................................................... 6

(一)对抗战时期冼星海音乐的评论 ............................................................................................................... 6

(1) 具有艺术的气魄 ..................................................................................................................... 6

(2) 具有强大的力量 ..................................................................................................................... 6

(3) 具有雄壮性 ............................................................................................................................. 7

(4) 具有醇厚的民族风格 ............................................................................................................. 7

(二)冼星海音乐研究理论的成果 ................................................................................................................... 7

(1)学生时代的音乐思想 ................................................................................................................. 7

(2)救亡歌咏运动时的音乐思想 ..................................................................................................... 7

(3)延安时期的音乐思想 ................................................................................................................. 7

五 冼星海作品及思想对时代的影响 ............................................................................................................. 8

(一)在当时的影响........................................................................................................................................... 8

(二)在其后的影响........................................................................................................................................... 8

参考文献 .............................................................................................................................................................. 9

致 谢 ............................................................................................................................................................ 10

附 录 ............................................................................................................................................................ 11

前 言

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我国诞生了大量的抗战歌曲。“为民族存亡而战”,“誓死抗日”,“不当亡国奴”,这些都是抗战时期音乐创作的中心主题和主要内容。这些歌曲的诞生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精神力量,也为后来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抗战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中国革命史还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中,它们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以冼星海为代表的爱国音乐工作者们,利用民间音乐素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这些歌曲风格明快,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能够迅速、普遍地为大众熟悉传唱,强有力地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成为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强大武器。

在抗战时期,冼星海当时的音乐创作活动几乎都是围绕“誓死抗日”这一主题展开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决定其形式,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相应的形式与之适应。因此,冼星海认为在歌曲创作的形式上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照搬国外的模式,更不可能按照现成的洋曲填词,而是需要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广泛的大众性的音乐表现,不论是主题内容,还是曲调旋律创作技法,都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富有民族特色,同时还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一 冼星海生平经历

冼星海,祖籍广东省番禺县,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05年6月13日,他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冼喜泰由于常年在海上捕鱼和运输,劳累过度,早早去世。三十三岁的母亲黄苏英从此寡居。童年的冼星海是靠母亲和外祖父勤劳的双手来维持生活的。他最初接触音乐的启蒙“老师”是外祖父。由于抚孤不易,在外祖父去世之后,母亲便带着冼星海去新加坡谋生。母亲在中学当洗衣工,冼星海就在学校里半工半读。

1921年,冼星海不愿意呆在新加坡过那漂泊流离的海外生活,就和母亲启程回国。回国后冼星海在广州岭南大学附中求学。在中学里,在冼玉清老师的启发帮助下,冼星海还刻苦研究中国书法的渊源和发展。从《书法津梁》、《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中,探讨中国书法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并撰写了长达七千字的书法心得——《中国书学略谈》,发表在《惺社》社刊上。

1925年秋,冼星海从广州离开到北京进入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师从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1926年夏冼星海重返岭南大学,读大学文科。1930年初,冼星海到了巴黎,这期间他勤工俭学,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他在精疲力尽、饥寒交迫之下仍坚持以顽强的毅力学习音乐。他曾跟着著名的小提琴家保罗·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还跟着作曲家梵生·丹弟、保罗·杜卡等学习理论作曲。193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音乐院杜卡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成为了该班的第一个中国考生。1935年春从高级作曲班毕业。之后,他谢绝了学院的挽留,毅然决然的回国投入到了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1935年夏冼星海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共产党领导的歌曲作者协会,认识了为中国新音乐运动做出重要贡献的左翼音乐家吕骥、任光、贺绿汀等人。此后冼星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的群众歌曲。1935年7月开始进行《“民族解放”交响乐》的草稿书写,1936年创作《五卅十一周年纪念歌》,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夜半歌声》,话剧《复活》、《大雷雨》、《没有祖国的孩子》等谱写音乐。1938年4月,在中共的号召和具体指导下,在武汉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创作了《战歌》、《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1938年l0月冼星海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衾窒抵魅巍K还搜影布杩嗟奶跫沸胖泄膊巢攀侵谢褡宓闹辛黜浦?939年5月15日申请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3日正式成为中共党员,为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

篇五:我们熟知的音乐家冼星海

我们熟知的音乐家冼星海,创作出《黄河大合唱》等许多优秀音乐作品,他激情四射、胸怀博大、气势

磅礴,对祖国充满了爱。你知道他童年的生活吗?你知道他的童年多么不幸吗?

他诞生在澳门疍家小渔船,地位低下、生活艰辛,还没出生父亲就被海水吞噬。生活的贫寒没有阻挡他才华的展示,小星海为生存去为葡国音乐家送外卖,使他接触到西方音乐和小提琴,从向外公学吹竹笛中感悟到音乐的情趣,从妈妈身上他感受到人生要学本事的重要,家境的困难更激发星海对毅志的磨练。

外公惨死在大海里母亲又被渔霸欺负,生活逼迫母子二人投奔新加坡谋生,星海巧遇恩师肖友梅,使他在学习音乐方面得到了很大启迪和帮助,星海的音乐才能得了张杨,生活的艰难让他们再度启程。 十几岁已有“南国箫手”之称;在巴黎学习音乐,靠在餐馆跑堂、理发店打杂等维持生活,于街头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

■放弃优厚待遇,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正是在延安的一年半,他进入创作的巅峰期

■1999年11月,阿拉木图市的弗拉基米尔大街被命名为冼星海大街,江泽民主席访哈时还到其故居凭吊

冼星海,曾化名“黄训”,原籍广东番禺县,1905年生于澳门贫苦的船工家庭。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接济生活。他6岁进私塾。祖父病逝后,他失学而随母亲去了新加坡。 他于1918年回国,因交不起学费而入了广州的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此时,他已经表现出音乐方面的天赋,擅长吹奏单簧管(也称黑管,民间称“洋箫”),故有“南国箫手”的美誉。1926年春,他卖掉了心爱的小提琴,在朋友的资助下来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靠在学校图书馆任助理员维持生活。他师从萧友梅博士和知名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翌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和钢琴,后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

1929年,冼星海来到素有世界音乐文化中心的法国巴黎学习音乐。他靠在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后来,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师从著名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写下了早期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风》等。1935年夏,他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挽留,回国投入抗日救亡。

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洪深领导的上海演剧第二大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矿井,宣传救国救亡。不久,他又到武汉,进入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他创作的《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深受人民喜爱。1938年冬,冼星海放弃优厚待遇,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课。在鲁艺,他负责音乐理论、作曲的主要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在延安的一年半,他进入创作的巅峰期,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在政治上,他追求进步,于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临行前,毛泽东在家中请他吃饭并饯行。翌年,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当地军阀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断而未成,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在供应十分困难的战时条件下,他相继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第一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交响乐”)、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和以中国古诗为题材的独唱曲。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战争结束时,他虽回到莫斯科治疗却未能愈痊,于1945年10月在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年仅40岁。

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辞“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1999年11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市的弗拉基米尔大街被命名为冼星海大街。江泽民主席访哈时还到冼星海当年的故居凭吊,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位音乐家的永久怀念。

背景

■在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的情况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创作,而且为党培养出一大批音乐干部

冼星海是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的先锋,一生中创作了200多首大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管弦乐狂想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还写了许多音乐方面的论文。

音乐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命运。冼星海在西方求学期间,饱受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的歧视。回国途经伦敦时,英国海关竟不准他入境,被扣几个小时。回国后,他曾指挥上海工部局的管弦乐队演奏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可这个乐队从指挥到演奏者却没有一个中国人。他深切体会到民族受压迫的苦难,从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并以音乐发出了解放的呐喊。 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学成回国成了名人。国民党想利用他写颂歌,惟利是图的商人也重金收买让他写“桃花窝里美人多”之类的商业歌曲,他都不为之所动。他精心为进步电影《复活》、《雷雨》、《大日出》、《夜半歌声》配曲,而且为了抗日救亡不要任何报酬。

在延安时期,冼星海不仅在组织上入了党,艺术创作也达到了崭新的境界。在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的情况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创作,而且为党培养出一大批音乐干部。应该说,这也恰恰是他周围革命环境影响的结果。冼星海与聂耳一样,把音乐当成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声中永远记住了他们。 故事

■20岁左右才开始学拉小提琴,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

■在巴黎音乐学院得到“荣誉奖”后,主考老师问他要什么,他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冼星海在音乐上可谓大器晚成。他在20岁左右才开始学拉小提琴,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拉小提琴像杀鸡一样难听。他刚到巴黎时,也是大部分时间用于解决温饱。后来,他遇到那里的中国留学生马思聪,并由他引见了法国巴黎歌剧院首席小提琴奥别多菲尔和音乐大师加隆。大师们钦佩他的毅力,破例免去了他每月各200法郎(约合10块银元)的学费。他根据唐朝诗人杜甫著名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创作的奏鸣曲《风》,排上了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节目单,并在电台播出,从此有了名气。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他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5分钟,现场谱完《救国军歌》交给学生唱,在场的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党中央决定每月给冼星海15元津贴,而当时朱德的津贴只有5元

冼星海回国后,参加了上海学联到郊区救亡宣传的活动。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对峙时剑拔弩张。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冼星海的资料)/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也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连声叫好。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

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党中央决定每月给冼星海15元津贴,而当时朱德总司令每月津贴只有5元。另外,鲁艺的助教有6元,教员有12元。冼星海每星期能吃两次肉,两次大米饭,每餐多加一个汤。这些都体现了党组织对特殊人才的尊重。

| 评论

赴苏联真相

“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1905年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正当抗日战争艰苦时期,为了激励广大人民英勇抗战,著名摄影家吴印咸拍摄了一部《延安与八路军》的纪实影片,导演袁牧之特别点名要冼星海为该片配制音乐。鉴于当时苏联的设备先进,冼星海与袁牧之等人于1940年5月被秘密派往苏联。

冼星海到苏联不久,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不懂俄文的冼星海“没有办法为战争效力,他便想回国”。但由于新疆军阀盛世才已露出了反共反人民的真面目,冼星海一行无法通过新疆返回延安。

1941年9月,冼星海一行离开了战乱中的莫斯科,到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准备取道蒙古回国。“但在国境线上受到阻碍,他没有方法可以回来”,只得流浪在乌兰巴托。郭沫若在《吊星海》一文中写道:“他就在这时候,在生活上发生了极端的困难。亏了他竟支撑了四年。然而,他那顽强的身体,却变成了一座总科病院了。”

1942年12月9日,他不得不辗转到阿拉木图,以“黄训”的化名取得“政治居留权”。在阿拉木图,冼星海结识了作曲家拜卡达莫夫和萨科里斯基等哈萨克音乐界的朋友,才摆脱了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窘境。在深厚友谊的鼓舞下,冼星海重又拿起了创作笔。他经常去倾听各种音乐会,邀请哈萨克音乐家演奏民歌,贪婪地汲取当地民族音乐的养分。他以自己敏捷的乐思,将许多哈萨克民歌改编成一首首小提琴曲和钢琴曲。他还创作了表现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二〈神圣之战〉交响乐》和歌颂苏联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交响组曲《满江红》,撰写了《论中国的民族音乐形式》、《民歌与中国新音乐》等论著。

1944年1月30日,冼星海来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库斯坦奈州,住十月大街44号22室。冼星海在《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中写道:“生活相当艰苦,而营养比在阿拉木图更差,自己的衣服和手表等拿去市场出卖,还不够供给几个月生活,薪金实在是不多,经常还要断顿。膳堂的纸证虽然发给,但不发给早晚餐营养品,只有等到月底才能领到一些,即使领得也只够三四天吃。”

这年12月20日,冼星海开始患病。病中的冼星海虽然身体羸弱不堪,但从1945年1月27日开始至2月15日,仍然坚持完成了《中国狂想曲》的钢琴部分,充分表现祖国人民和苏联人民反对法西斯斗争的精神。这时,他“不仅肺部有结核,而且还有肝肿、腹膜炎和心脏病,每天在皇宫病院里要抽出好几立升的腹水。他是在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才被人发觉把他送到莫斯科去的。”

当他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再次回到莫斯科时,共产国际组织早已在1943年解散了,中共也没有正式代表团常驻莫斯科。加之,战事激烈,国际救济会也无力安排他的住宿。重病中的冼星海,走投无路,就到莫斯科外文出版社找到了李立三。李立三很愉快地把重病中的冼星海请到自己的家里住下。

战乱中的莫斯科,各种物资都实行配给制,食品供应相当奇缺自不用说,李立三在住房方面尤为困难。因为,1939年11月4日李立三从苏联监狱中释放出来后,被停止了党籍,成为在莫斯科的无党籍游民。他原来在共产国际的宿舍,早已被别人占用,没有去处,只得挤住在岳母家中。岳母家的房子,也只有约30平方米的一个大间,当中用一幅白布帘相隔,一边是李莎的嫂子、侄子居住,一边是李立三夫妇和岳母(1943年又增加了女儿英娜),本来

就已经是拥挤不堪了,再要把冼星海夫妇安排进来,实在是难上加难。可是,他们又怎能忍心把祖国来的亲人拒之门外呢?李立三与家人商量的结果是:把自己的床铺让给病中的冼星海夫妇,自己却睡在临时铺的地铺上。李立三夫妇不仅要帮助冼星海联系治病,更要为解决冼星海夫妇的食品来源日夜操劳,全家都不得安宁。后来,林莉、孙维世等闻讯赶到李立三家里去看望冼星海时,无不触景生情,齐声赞美李立三夫妇对同志的真挚感情和舍己助人的崇高美德,改变了过去因李立三犯过错误而引起的对李立三的一些偏见和误解。

冼星海在经历了几年漂泊之后,经李立三全家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顿时得到极大安慰。李立三又为冼星海多方奔波联系,一个多月后才得到苏联国际救济总会的帮助,把冼星海送到莫斯科的医院治疗。李立三夫妇经常到医院去看望照料。由于冼星海沉疴积疾,医院已无回天之力。四个多月后,1945年10月30日病逝在莫斯科的医院中,终年只有40岁。李立三夫妇善始善终地帮助料理后事,与苏方一起共同为冼星海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苏方致悼词的是后来为《莫斯科——北京》谱曲的著名音乐家穆拉杰利。最后,把冼星海安葬在莫斯科近郊的一个公墓,骨灰盛放在一个灰色大理石小匣里,匣子正中镶着一张他的椭圆形照片,周围环绕着缎制的花束,下面刻着金色的俄文:中国作曲家、爱国主义者、共产党员:黄训。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