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小诗,2分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30 05:31:38 体裁作文
小诗,2分钟体裁作文

篇一: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课标全国版20分钟训练16 语言基础语言运用诗歌鉴赏默写(附答案)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课标

20分钟训练16 语言基础+语言运用+诗歌鉴赏+默写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李部长为人谨慎小心,数十年如一日地战战兢兢工作,因此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 ....

B.校园艺术文化节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毕业班的同学却安然无恙地坐在教室里,....

看书的看书,做题的做题,个个专注极了。

C.《边城》描写了秀色可餐的湘西自然风光,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这里的一切如梦一....

般宁静美好。

D.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

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灞桥纸是否是西汉的产品,值得进一步考证,有人从这些纸上辨认出与正楷体相仿的字迹,据此认为灞桥纸可能是晋代的产品。

B.13日,一个巴西北部贾尔瑟达地区的边防军训练学院附近发生炸弹袭击,这是本·拉登被击毙后,巴境内发生的最大规模的自杀性袭击。

C.通过衡水湖湿地的保护和发展建设,为众多鸟类创造更加适宜的栖息环境,使衡水湖湿地成为通过积极的生态建设而重塑其自然属性的典范。

D.一些常用的防辐射物品,比如喝绿茶、吃木耳、戴口罩、穿孕妇防辐射服等,根本起不了作用。受到辐射污染,最好的方法是紧闭家里的门窗、勤洗手洗澡。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甚至封存自己的矿山,靠购买中国稀土满足其各行业对这一资源的需求。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应用和出口国

②我国的稀土分离技术在世界上已经遥遥领先

③一些国家更是看准了便宜的“中国货”

④甚至连国际定价权都不在我们手中

⑤我国还不是稀土强国

⑥作为世界稀土储量最丰富的国家

A.⑥②①③⑤④ B.⑥①②⑤④③

C.①⑥②③④⑤ D.①②⑥⑤④③

4.提取下列各句的要点,以“《营造法式》”为开头整合成一个单句。

①《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规范书。

②它对建筑设计、施工进行了规范。

③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模仿给出的句子,以“我喜欢”开头,再造两个句子,填在横线上,使整个句式形成排比。

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但也有高歌“不肯过江东”的仰慕;(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山园小梅

林 逋①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注:①林逋(967—1028):字君复,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谥号和靖先生,所以后世称他为林和靖。他的一生从未做官,过着清静淡泊的生活。他特别喜爱梅花,几十年在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

(1)试分析这首诗中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

(2)这首诗的第二联被人称为“咏梅的绝唱”,你认为这两句好在哪里?试作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参考答案

1.C 解析:A项,战战兢兢:因害怕而小心谨慎。此处应换立“兢兢业业”。B项,安然无恙:意为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与语境不合。C项,秀色可餐:原形容妇女美貌,后也形容景物秀丽。D项,气息奄奄:指人生命垂危,即将断气。

2.A 解析:B项,语序不当,“一个”应该放在“边防军训练学院”之前;C项,缺少主语,应该删掉“通过”或者“使”;D项,把“防辐射物品”改为“防辐射措施”或“防辐射方法”。

3.D 解析:此题考查语序排列和语言的连贯。根据“甚至封存自己的矿山”可以知道,排列在最后的一句应该是能够与“甚至……”组成递进关系,且都是说一些国家行为的,就只有③才能衔接,故排除A、C两项,B项中⑥和①不能构成轻微转折关系,必须在⑤之前加一个转折词语意思才畅通,但原文没有转折词语。故排除B项。

4.参考答案:是一部由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北宋官方颁布的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

解析:本题相对比较简单,改写时将第二句、第三句的主要内容添加到第一句中做附加成分即可。

5.参考答案:我喜欢豪放中流出细腻的辛弃疾,虽是“壮岁旌旗拥万夫”,但也有低吟“去年醉处犹能记”的深情 我喜欢疾恶如仇又心怀柔肠的鲁迅,虽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也怀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

解析:第一分句与第二、三分句构成解说关系,第二和第三分句构成转折关系。第二分句中的“人比黄花瘦”,第三分句中的“不肯过江东”分别照应第一分句中的“婉约”和“英气”。

6.(1)首句的“众芳摇落”,写其他花的凋零来反衬梅花的独特不俗;第三联,通过写“霜禽”欲下与“粉蝶”断魂,来表现梅花的美丽与魅力。

(2)“疏影横斜”写出了梅之形,体现了梅树枝干疏朗自然、放逸不羁、自在洒脱的特点;“暗香浮动”写出了梅香随风飘溢,表现了梅之香的清幽淡雅,表达了诗人对梅的喜爱,蕴涵了诗人散淡自由、清高雅致的隐逸精神;“水清浅”与“月黄昏”,写出了一个和谐优美的完整意境,光与影,色与香,动与静,浑然一体,自然天成。

7.(1)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2)赢得仓皇北顾 烽火扬州路

(3)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篇二:《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一、二部分)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一、二部分)

三清验收卷 姓名

(本试卷主要考察文学常识记忆,以填空题为主)

1、 诗歌的源头是。

2、《诗》共收入初年至

称为“ ”。 (填年代)以后被尊为 。遂有 之称。

3、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分为

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归纳为 、 、 三种。

4、中国诗歌的另一个源头是。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主要代表作

有 、 、 等。其中 集中反映了他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

5、汉代诗歌主要形式是其中代表作主要有

6、文学的的自觉时代是。(填时期)也是五言诗创作的繁荣时期。创作成就最大的是

、、、

他们被称为“ ”。这一时期成就最为突出的作者是 。

7、建安文学之后出现的是。

8、东晋时期代表作家主要是

9、被称为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的作家是,开创了

直接引领了 、 、 等人的文学创作。

10、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的新发展。其中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11、南朝后期的诗体主要是

参考答案:

1、歌谣 2、西周 春秋 305 诗三百 汉代 经典 《诗经》

3、《诗经》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4、《楚辞》 屈原 《离骚》、《天问》、《九歌》、《离骚》

5、汉乐府 《上邪》、《陌上桑》(《东门行》、《妇病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焦仲卿妻》)注:主要选前两个,括号内的也可选择。

6、建安时期 曹操 曹丕 曹植 王粲 刘祯 徐干 阮籍 建安七子 曹植

7、正始文学 阮籍 嵇康

8、陶渊明

9、谢灵运

10、民歌 谢灵运 山水诗 谢朓 王维 11、宫体诗 孟浩然 《木兰辞》

篇三: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定时训练:第2部分 第2单元 第2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

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沙

姜 彧

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溪。 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

【注】 ①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姜彧作为河东山西提刑按察使,借视察水利的机会拜谒了晋祠,曾作《浣溪沙》二首,此为第二首。②武林,即今杭州,杭州山水佳称天下。

★(1)有人说,“山滴岚光水拍堤”中的“滴”字用得别出心裁,请加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最后一句“一尊心事百年期”,简要分析本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滴”字将山上云朵那鲜润洁净且不断飘浮的质感和动感极为形象地呈现了出来,不仅准确地写出了自然物象的特性,更表现出了作者欣喜、畅快的心境。

(2)“心事”,就是词人现在身在官场尚无法实现的归隐田园、寄身山林的心愿;“百年期”即终生的期待,词人要把眼前这绝佳的山水,作为自己人生的归宿。抒发了作者想摆脱俗世的喧嚣、早日寄身山林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下曲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①②①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 ①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曾与汉和亲。

★(1)诗中“望”字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边塞诗的主题与众不同,别有新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望”写的是乌孙使臣朝罢西归、回头眺望京城的动作,表达了使臣恋恋不舍的心情,表现出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情深义重。

(2)多数边塞诗表现的主题是:报效祖国(或建功立业、怨战思乡、反映边塞征战之苦)。而此诗的主题是:讴歌民族和解(或热爱和平),因此显得与众不同。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庚辰西域清明

[元]耶律楚材

清明时节过边城,远客临风几许情。

野鸟间关难解语,山花烂漫不知名。

葡萄酒熟愁肠乱,玛瑙杯寒醉眼明。

遥想故园今好在,梨花深院鹧鸪声。

★(1)有人认为将“玛瑙杯寒醉眼明”中的“醉眼明”改为“醉眼迷”更能体现出酒醉的情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同意。“明”在此处是明白、清醒之意。诗人本想借酒浇愁麻醉自己,但却越喝越清醒。写出了诗人的愁情(思乡之情/思乡之愁)的强烈、浓厚、深重。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作者在清明时节经过西域边城,耳闻间间关关的鸟鸣,目睹漫山遍野的山花这样一幅清新明媚、有声有色的春景图,却勾起了诗人的

思乡之情。作者用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乐景衬哀情/衬托/反衬)的手法,鸟鸣清脆、山花烂漫却难解诗人心头的相思之苦,难以明说诗人的思乡之愁,所以自然而然转入颈联描写美酒入愁肠,心却因乡思而乱。本想借酒麻醉自己却越喝越清醒,想起家乡故园的梨花在清明节也已绽开,诗人以“鹧鸪声”作结,更添乡思之浓。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4.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 山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 ①北山:即钟山,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晚年在那里隐居。

★(1)请分析首句中“输”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输”字用了拟人化(化静为动)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春水涨满陂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春天的生机盎然。

(2)①诗人悠闲地数着落花久坐,又慢慢地寻着碧绿的春草回家。②“坐久”“归迟”表现出诗人的从容不迫,悠闲自得。③“细数”、“缓寻”则暗含了一种百无聊赖的闲愁。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道旁稚子

郑 懈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赤立仍苦饥。

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注】 ①骭(gàn):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

★(1)诗歌第四句中的“凫鹜肥”,原作“凫鹜肌”,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怀疑“肌”

是错字,因此取“肥”字而不用“肌”字,请结合诗意说一说钱先生这样做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诗中来看,造成道旁稚子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什么?诗歌最后两句写“百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语义上看,“肌”意为肌肉,与诗意不合,它不能描摹鸟的特点,放在诗句中也与“不如”不搭配;“肥”字不仅符合诗意,而且能使“凫鹜”之肥与稚儿的瘦弱形成对比(而且表明稚儿都没有凫鹜胖),更好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2)从诗中看,稚儿饥寒交迫的悲惨境遇并不是上天造成的,而是官府造成的。官府“桑柘连四海”,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却根本不管百姓死活。写“百鸟”是为了反衬稚儿的悲惨境遇(与稚儿的悲惨境遇形成鲜明对比)。鸟有羽毛,人无衣装;鸟在千山飞雪的时候能够自由飞翔,稚儿在寒冬却只能赤立而泣。人对鸟的羡慕,深刻揭示了人不如鸟的悲惨现实,增强了诗歌的批判性。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注】 ①谩:徒然。

★(1)“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②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2)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②对比(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③拟人。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

篇四:第二部分专题二第二节鉴赏诗歌的语言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

逐点突破——把握诗歌语言的三个命题角度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命题角度有赏字词、赏语句、赏语言风格。

一、赏字词

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类题往往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常见的提问方式是: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③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题型1 动词

1.(2014·高考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动词的妙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雨刚刚下完,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景色,轻松自然地托显了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了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字简洁,即随山转折,山道纡绕,峰回路转,诗人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答案:“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产生曲径探幽的遐想。

题型2 形容词

2.(2013·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①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②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形容词的妙用。鉴赏“绿”字需结合具体语境,可联想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处的“绿”可理解为“使树绿”,展示的是一种动态美,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春天的生机。

答案:“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题型3 副词

3.(2014·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注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副词的妙用。这两个副词一个表频率,一个表情态。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看其修饰的对象、表达的情感作答即可。

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需要了解的几类词的妙用效果:

①妙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要特别注意多义词和活用词,这些词,往往是“诗眼”或“词眼”。

②妙用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诗歌意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复杂的感情。

③妙用副词,可以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④另外还要注意数词、叠词、拟声词和色彩词。

[触类旁通]

4.读读下面的诗句,说说加点词的妙用。

①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

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敌”字突出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②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斜”字真实地写出了燕子轻飞之态,诗人以燕子之轻盈反衬内心之苦闷。 ③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横”字写出了江舟之态,反映出滁州西涧的清幽寂静,衬托出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情怀。

④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王维《汉江临眺》)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浮”即为诗人联想,城市本在水边,却似乎浮在水中,表现了郡邑、汉江融为一体的美丽景象。

⑤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冷”字写出了银白的月光给人凄冷之感,从而表达出诗人内心因相思而孤寂的情怀。

⑥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小诗,2分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弄”字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风来花动影随之景,从而流露出作者临老伤春的情绪。

⑦潮平远水宽,天阔孤帆瘦。(鲜于必仁《中吕·普天乐·中沙落雁》)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瘦”字表现出江舟孤小、秋空辽远,从而烘托无限悲秋凄然的诗情。

⑧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空”为“自个儿”“白白”之意,佳景无人能赏,从而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的荒寂凄清,流露出诗人的伤感情绪。

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

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个“忽”字,将漫不经心看到的春色、生发的伤感传达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⑩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其一)》]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通过描写“一片飞花”“风飘万点”的残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愁怨。

1.怎样解答“炼字”类语言鉴赏题?

提示:答题要分三步: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点出该字使用的效果,即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点出表现手法)。

2.我的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赏语句

对诗歌语句的鉴赏,一般有如下角度:对句意的把握,对表达技巧和在结构上的地位的分析。更多的时候是综合考查。

题型1 侧重意思与结构

5.(2014·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别

[清]万 树

注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

人催去早。

【注】 杪:树梢。

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抓住“怪”这个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

答案: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词人在友人离开后,仍立在江头痴痴远望。夕阳将落,有人催词人回家,词人却以“还有一竿高”为由,“责怪”那人这么“早”就催他回去。一个“怪”字将依依不舍之情推向顶峰。全词情景交融,含蓄淡雅,不

言离别,而离别之情溢于言表。

题型2 侧重手法与技巧

6.(2014·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我们不难发现这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拟,结合词句分析其作用就可以了。

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1.如何解答赏析诗歌语句类题目?

提示:①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②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③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④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2.我的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赏风格

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横波亭为青口帅赋

元好问

②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 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②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这里指高峻。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风格的鉴赏。诗歌中的“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倚剑长歌”等词句,很容易让人感悟到诗歌的语言风格为“豪迈”。分析时可紧扣这些词句在情感(豪情万丈)、遣词用字(“插”“压”)、意境开阔(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等方面的作用。

答案:豪迈。一是思想情感之豪迈,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二是遣词用字不同凡响,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来了;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和时间的久远来表现了景象之壮观和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的豪迈之情。

需要了解的有关语言风格的评价词:

①清新、自然、简淡、淡雅、晓畅、畅达、明快;

②质朴、朴素、浅近;

③绚丽、华艳、秾华、绮丽、明丽、工丽、飘逸;

④含蓄、委婉、蕴藉、隽永;,⑤简洁、洗练、凝练、精警、警拔;,⑥清秀、婉丽、雅

致;

⑦诙谐;

⑧劲健、刚健、雄健;,⑨冷峻、冷涩。

[触类旁通]

8.读读下面的诗句,用简明的语言写出其语言风格。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清新;②平淡自然;③朴素;④雄奇豪迈;⑤幽默讽刺;⑥含蓄委婉;⑦悲伤感慨。

1.怎样解答诗歌的风格类鉴赏题?

提示:解答诗歌风格鉴赏题,首先要根据诗歌的内容提炼出一个概括语言特色的词语(语言风格术语),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分析时要注意在情感、遣词用字、意境开阔等方面的表现。要记住一些常用术语,以便表达恰当,答题简洁规范。

2.我的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寻找规律——如何寻找并鉴赏“诗眼”

所谓“诗眼”,是指诗词中最为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是一句话,它犹如诗的眼睛,是作者通过反复推敲、锤炼而得的,能揭示一句话之意乃至全篇的主旨。因此,在诗歌语言的鉴赏中,对“诗眼”的寻找与鉴赏往往是命题人青睐之处。那么,如何寻找并鉴赏“诗眼”呢? 一、寻找“诗眼”

1.从词性角度看,重点找动词。

在众多的词类中,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词,因而成为诗人提炼诗眼的重要对象。当然,有些重要的形容词、副词也不可放过。如:

篇五: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定时训练:第2部分 第2单元 第1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

第二元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平山堂用东坡韵

[南宋]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注】 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②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③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④两仙翁:指欧阳修和苏轼。

(1)在这首词中,词人写了哪几种“愁”?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西风”两句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孤独漂泊,思念家乡,令人神伤;②中原未复,山河破碎,令人慨叹;③时④③②①

光易逝,世事无常,令人感喟;④怀才不遇,功业未成,颇感失意。

(逐渐消失在苍茫暮色中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愁苦之情。读出了一个失意落魄又孤高不羁的踽踽独行者的形象。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念奴娇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 ①此词写于作者在绍圣元年(1094)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时。②醽醁(líng lù):美酒名。③老子:老夫。

★(1)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联系下阕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运用角度加以鉴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刻画了一个洒脱不羁、乐观旷达的词人形象。下阕写月下游园、欢饮和听曲之乐。词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仍具有旷达、倔强、伟岸的襟怀。他带着一群愉快的年轻人在树林中游赏,时而开怀畅饮,时而临风听笛。这一切都表达了词人荣辱不萦于怀、浮沉不系于心的人生态度,洋溢着豪迈乐观的情绪。

(2)①情景交融。这三句描绘出了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的景象,画面开阔壮丽,表达了词人开朗与快意的情怀。②注意炼字。“净”和“染”化静为动,“净”

③②①

形容词动用,写出了烟消云散、玉宇为之澄清的动态感;“染”写出了经雨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命力。③善用比喻。“山染修眉新绿”,写远山如美女的长眉,突出山的美丽动人。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清]龚自珍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 ①自幼博通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1)这首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采取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或:运用比拟手法,词人把花人格化,以“孤花”写自身。)一朵鲜艳明丽的孤零零的花,开在暮春时节的废园墙角,无人观赏、采摘,借花写人,寄托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词人在下阕描写了一朵绚烂、充满生机的“孤花”在满园芜杂中明艳开放的情景,与上阕柳絮的曼舞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直接抒发“莫怨”无人问津、只因“不合”时宜的孤高情怀。生动而典型地呈现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文人形象,对随波逐流者具有警醒意义。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2)①炼字。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茂盛而美丽的春草,柔美的春山倒映在澄澈春水中,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浸”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由近及远,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③比拟。“山衔落日”,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④借景抒情。借恬静优美的景色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情与景高度统一。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简要描述诗歌第一句所描写的画面内容,并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第四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内容:第一句描写的是江边送别的情景。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见茫茫江水,耳畔不时传来猿猴的啼声。作用:画面呈现出

落寞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点题,“客散”照应题目中的“送”,表明与友人的分别,同时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

(2)①诗歌第四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写一孤舟漂泊在万里青山之中,表达友人的孤独处境。

②万”与“一”以数量上的巨大反差构成强烈的对比(答“反衬”亦可)。“万”字写出关山重叠、路途遥远(环境险恶,前途渺茫);“一”字写出远行之人的孤单,表达出作者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

③借代,以“孤舟”代“人”,舟的孤单实指人的孤单,表达出作者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

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苏 轼

(其一)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银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其二)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注】 ①龙蛇:喻指植物屈曲的枝干。

★(1)第一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和意境?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两首诗怎样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生动传神地展示出一派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秋季,水落根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生动形象,“落涨痕”与“出银根”前后对比鲜明,“疏林”一词凸显秋意浓厚。

(2)这两首诗发挥想象,虚实结合,表现了画景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化静为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