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冲刺高考散文阅读学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1:30:48 字数作文
冲刺高考散文阅读学案字数作文

篇一:2014高考散文阅读(学案)

2014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技巧【学案】

【研高考---锁定备考方向】

命题类型 一、理解类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2013·浙江T11] 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义 [2013·大纲卷T14]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标题含义 [2013·四川T16]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二、概括类

1、概括思路 [2013·安徽T13] 文章以“樱桃”为题,但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2、概括文意 [2013·江苏T12] 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3、概括情感 [2013·广东T18] “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4、概括主旨 [2013·江西高考T16] 请概括本文的主题。 三、鉴赏类

1、赏析技巧 [2013·大纲卷T15] 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 2、赏析句段作用 [2013·福建T14] “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赏析形象 [2013·四川高考T16] 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品味语言特色及效果 [2013·江西T19] 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四、探究类

1、探究丰富意蕴 [2013·福建高考T15] 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

2、个性化解读 [2013·四川高考T18] 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 【四川特色】

1.选文注重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2.采用多项选择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的形式考查。一般在“理解类”“概括类”“鉴赏类”“探究类”等4类热点题型中设题。

【悟考题—掌握答题技法】

“理解类之理解词语、语句含意” “概括类之思路概括、文意概括” “鉴赏类之鉴赏形象作用、鉴赏技巧” “探究类之个性化解读”等4大热点题型的解题技法。

[例一] (2013·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

林肯中心的鼓声 木心

?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的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又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

?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意癫狂,石破天惊,戛然而止。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凝重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偶然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

?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这鼓声引醒的不是一向由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人,除了历来习惯于被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之外,还确有非管乐、弦乐、声乐所能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在尚无管乐、弦乐、声乐伴随时,这些因素出现于打击乐,在漫长的遗弃废置之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显得陌生新鲜。这非音乐的鼓声使我回到古老的蛮荒状态,更接近宇宙的本质。这鼓声接近于无声,最后仿佛只剩下鼓手一个人,而这人必定是遒劲与美貌、粗犷与秀丽浑然一体的无年龄的人——真奇怪,单单鼓声就可以这样顺遂地把一切欲望击退,把一切观念敲碎,不容旁骜,不可方物,把它们粉碎得像基本粒子一样分裂飞扬在宇宙中??

?我扑向窗口,猛开窗子,鼓声已经在圆号和低音提琴的抚慰中作激战后的喘息,低音提琴为英雄拭汗,圆号捧上了桂冠,鼓声也将息去——我心里发急,鼓掌呀!为什么不鼓掌,涌上去,把鼓手抬起来,抛向空中,摔死也活该,谁叫他击得这样好啊!

?我激动过分,听众在剧烈鼓掌,尖叫??我望不见那鼓手,只听得他在扬声致谢??掌声不停??但鼓声不起,他一再致谢,终于道晚安了,明亮的大贝壳也转为暗蓝,人影幢幢,无疑是散场。

?我懊丧地伏在窗口,开窗太迟,没有全部听清楚,还能到什么地方去听他击鼓,冒着大雨我也会步行去的。

?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⑴又不是从来没有听见过鼓声,我是向来注意各种鼓手的,非洲的,印度的,中国的??然而这个鼓手怎么啦,单凭一只鼓就使人迷乱得如此可怜!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考题感悟]

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考查理解类之理解语句含意 (1)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答:

(2)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答:

[对型指导]

(一)理解句子含意“据类型,套模板” 1.据语句类型理解句子含意 ?含蓄句:

?衔接句: ?修辞句: ?主旨情感句: ?结构复杂句:

2.灵活运用答题模板

“一依三联”:依托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手法),联系语句所写内容,联系情感或主旨,联系背景或标题。即:手法+内容+效果

2.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对型指导] 常考手法:

(二)赏析表达技巧“两步走”

第一步,审读题干,区分技巧(手法、特色)类型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反问等。

?表达方式:记叙记叙人称、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议论、说明、抒情同古诗?歌、描写同古诗歌。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抑扬等。结构章法:铺垫、伏笔、过渡等。

第二步,明确类型,套用模板 ①判断使用了什么技巧

②分析该表达技巧写出的具体内容

③结合文本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或主旨等方面分析这样写的好处(表达效果)

3.林肯中心的鼓声唤起了“我”的哪些感悟?请简要分析。(6分)

(三)概括文意“四步”流程图 流程一: 流程二: 流程三: 流程四:

4.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四)“四步”梳理行文思路 第一步,整体阅读,把握内容。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必须对文章形成大致认识:题目是什么,共几个段落,文体是什么,内容方向是什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句子,然后理清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而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提取线索,理清文脉。

文脉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散文的线索类型主要有: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索等。 第三步,段落取精,分类合并。

要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文章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理清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等内容。 第四步,套用常用答题模板。

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或①②③??

[例二] (2013·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20分)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垸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

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算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

[考题感悟]

5.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3分)

[对型指导]

(五)理解重要词语含义“五角度” 角度一: 角度二: 角度三: 角度四: 角度五:

附常用答题模板:词语本义+语境义(联想修辞)+对情感(主旨、意图)的作用。 6.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4分) 答:

7.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3分) 答:

8.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答:

(六)赏析形象两大题型剖析

?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的言行等描写、文

中对人物性格方面的评价以赏析形? 及时代背景多方面去分析象特点??物象:通过物象外在形象和内在意义由

?物及人而体现出来的某种精神、哲理等两个方面去分析

赏析形??

内容:突出、深化或升华主旨,寄托作者象作用? 某种情感?

?形式:结构?呼应、线索、象征、衬托等?

9.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 答:

(七)概括文章主旨的答题模板

通过??表达??或通过??歌颂(贬斥)?? (八)“个性化解读”的答题思路 1、 2、 3、 4、

【 散文标题的作用、含义、效果之解题方法】

题目 开头 过渡 结尾 (九)“标题的作用、含义、效果”的思考角度 ? ? ?

题型一:

题型二:

[考题感悟]

㈠2007福建《落叶是疲倦的蝴蝶》14.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 “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㈡2011全国《针挑土》16. 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6分)

【(1)指黑妮所从事的工作就像“针挑土”一样,虽然工作细微,但意义却伟大; (2)指黑妮身份低微平凡,却做着平凡中页不平凡的工作; (3)人们从中感悟到不管任何事都要从小处着手,就像"针挑土"一样,才能成就伟大的人生!】 ㈢2010北京《海棠花》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㈣2011北京《祁连雪》18.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雪”化水成了河流,哺育了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圣灵神韵,是人生亲切之感;“雪”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载体。】 ㈤2012北京《心灵的篝火》

18.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

【登山者所攀登的雪山峰顶;人类所追求的精神顶峰;作者所冲击的文学创造的高峰。】 ㈥2012四川《柴禾》(偶数年)14.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分)

【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㈦2011四川《锈损了的铁铃铛》(奇数年)16.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①铁铃铛是铁铸的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寄托着爸爸对勉儿的爱和期望。(2分)②铁铃铛是爸爸命运的象征,“尽情地唱过”,却“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爸爸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奉献了青春,牺牲了生命。(2分)③铁铃铛是文章的线索,贯穿着爸爸的执着与逝去、勉儿的思念与回忆。】(2分)

【散文阅读之段落的作用】

提问方式:

作者写xx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提问变式:

(1)为什么要写XX段内容? (2)删去XX段可以吗?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重要段落的基本作用

(3)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 答题格式:

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开头段的作用】

一、如开篇点题,首段作用: 例:广东卷《壶口的黄河》: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答案】

二、如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

例:山东卷《溯源》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答案】

三、如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

例:07广东卷《泥泞》: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答案】

四、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作用: 例:《峭壁上的树》:文章在开头连续发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五、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作用:

例:《野菊花》: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①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 ⑧她不固守现状?? 【答案】

【结尾段的作用】

①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③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解题思路:

(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例:07西城一模,19题: 联系全文,体会第一段“要不是??”一句表达的意思和作用。 21题:通观全文,简析文章结束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的作用。(4分)

冬日香山

(首段)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尾段)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答案】

例:结合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分析最后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首段)读王维的《山居秋瞑》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尾段)“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答案】

篇二: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导学案(教师版)

高三语文yw-13-03-63

现代文之散文阅读

编写人:余宗波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编写时间:2013-12-29

班级:_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1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

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4分)( )( )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试题评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A.原文第②段主要是讲音乐对罗兰精神上的作用,并没有说他有所选择。E.作者认为罗兰和贝多芬“一样”是指二人在不被世人理解的情况下,都绝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答案:A、E。(注意: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见错无分。)

17.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评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抓住文中两个主要方面解答:一是音乐尤其是德国音乐对罗兰的影响,二是罗兰对“德国”和“德国人”的认识,每个方面2分。 参考答案:①罗兰痴迷于音乐,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滋润了罗兰的心灵。(2分)②他开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2分)

18.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评析〗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意思”和“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所谓“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意味着什么,实际上就是要求概括罗兰本人的特点,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天才,二是不懈的追求者。 参考答案:①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2分)②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2分,答出两点即可。)

19.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评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本题要求围绕“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谈启示。题干要求结合原文,联系现实。结合原文探究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转益多师,二是选择真正的“英雄”,三是自身不懈努力。联系现实谈“英雄”对

个人成功的影响,要具体。 参考答案:①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②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哲与圣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③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历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答出其中任意2个要点给6分;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给2分。)

(2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浙江的感兴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埠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到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店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的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和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谨严、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间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方,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而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的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于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为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浏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少年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

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 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 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 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 D.“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E.文章勾勒出一幅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

〖试题评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文本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的能力。这篇文章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主要从浙江的饮食、乡土色泽、街道、店铺、水乡特色几个方面介绍了作者对浙江的感兴,表达了作者对浙江性格的体悟。A.原文中关于饮食的描写主要是第1段的“吃馄饨”和第3段的“吃油豆腐”,作者所花的笔墨并不多,因此,谈不上在“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吃馄饨”在作者的记忆里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作者写这个片段,目的是为了说明“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写“吃油豆腐”是为了说明“自己是喜欢这乡土的”,与“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无关。B.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文章借写所见之景、物来表达自己对浙江这方乡土的深层感悟,表述正确。C.依据在第8段,这一段主要叙述的是1981年作者第一次到杭州的经历。通过回忆陪一位老友追寻少年时代的踪迹,介绍了杭州店铺(布鞋店、咸肉店)的物品陈设及店铺建筑特点,而这些店铺特点又都具有一定的传统特征,C项表述正确。D.考查文本的结构及作者的思路。本文所写的内容有山有水有物有人有场景,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谈不上“精髓”,更谈不上“核心线索”。E.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表述准确。 答案:A、D。

18.文中说:“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①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评析〗题①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的能力。相关内容在第4段,只须对段中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即可。第4段主要有两层意思:黑白为主的色泽使人感觉谨严、素净;庞大的空间、厚实可靠的物件使人感觉朴质而有温厚的人情。题②考查“依据文本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的能力。相关内容在第6段。本段较长,但实际上只写了两个意思:一是对鲁迅作品的认识,包括艺术素描朴质而弥漫着温情、用笔经济而有抒情气氛、叙述平常而有感染力;二是对鲁迅性格的认识,即严格而又温情。整合这些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色彩鲜明、谨严素净以及质朴温厚的特色。 ②要点一:鲁迅创作中即使最平常的叙述也富于感染力。要点二:鲁迅性格中既严格又不乏温情的一面。

19.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评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相关内容在

最后三段,这三段都与西湖有关,但表达的意思不同,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即可,难度不大。 参考答案:要点一:模糊了市区与郊外的界限,虽处闹市,却清净脱俗。要点二:明媚但更显清幽、素淡,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要点三:因环湖的群山而具有了厚重的性格。

20.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不少于200字)(1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评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的能力。这一题是体现北京卷特色的阅读延伸题。所不同的是前几年都是由文内延伸到文外,而本题是由文外延伸到文内。延伸的路径有所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只要按照题目指令答题即可。答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其一,明确观点,即谈谈自己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不举例。其二,从文中列举“景语”的例子,分析其为何是“情语”,甚至可以分析情景结合的好处。 参考答案:“一切景语皆情语”出自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原句是这样的:“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其中“景语”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指对情感的抒发。通常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正所谓“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抒情才是目的,写景只是手段。如杜甫的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最好注解。再结合这篇文章来看,无论是作者对吃“油豆腐”的描述,还是对故乡黑瓦、白墙、绿水、店铺、街道、西湖、群山的描述,无不透出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因此,在作者的笔下,“黑水、白石、绿水”既“纯朴”,又“弥漫着温情”;“街道和店铺”是“最富于中国人的情味的”。(或者,作者在描写绍兴和杭州特定景物的时候,突出的是与之相关的鲁迅的特征,这样,作者在描写鲁迅故乡黑与白搭配协调的环境时,自然会将鲁迅的性格浸透其中。这样,情与景便实现了有机的融合。)

(3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平常的沈从文 黄永玉

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可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解放后,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作品选的序言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他的一生,是不停地“完成”的一生。他自己也说过:“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是‘完成’。”如果想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运行。老子说“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

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部门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说是要向我请教。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在服式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不是真的皇太子。若果这样,那张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在他的客厅里客人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 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青年人嘛!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舍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

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也高兴地说到正在研究服饰的经过,并且说:“??那也是很‘文学’的!”并且哈哈笑了起来——“我像写小说那样写它们。”

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 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

“文革”高潮时,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忽然在东堂子胡同迎面相遇了,他看到我,他又装着没看到我,我们擦身而过。这一瞬间,他头都不歪地说了四个字:“要从容啊!”他是我的亲人,是我的骨肉长辈,我们却不敢停下来叙叙别情,交换交换痛苦;不能拉拉手,拥抱一下,痛快地哭一场。

“要从容啊!”这几个字包含了多少内情。好像是家乡土地通过他的嘴巴对我们两代人的关照,叮咛,鼓励。

日子松点的时候,我们见了面,能在家里坐一坐喝口水了。有一次,他说他每天在天安门历史博物馆扫女厕所,“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

又有一次,他说,开斗争会的时候,有人把一张标语用糨糊刷在他的背上。斗争会完了,他揭下那张“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的标语一看,说:“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时间过得很快,他到湖北咸宁干校去了,我也在河北磁县劳动了三年,我们有通信。他那个地方虽然名叫双溪,有万顷荷花,老人家身心的凄苦却是可想而知的。他来信居然说:“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在双溪,身边无任何参考,仅凭记忆,他完成了二十一万字的服装史。

钱钟书先生,我们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一次在我家聊天,他谈到表叔时说:“你别看从文这人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表叔是一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他的才能智慧、人格品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想,是故乡山水的影响吧。

(本文有删改)

16.请概括本文的主题。(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评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是体现江西命题特色的试题,自2005年江西自主命题以来,多次考查对作品主题的概括。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主题的概括角度不同,方式各异。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然后概括人物或事件的主要特点(特征),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常采用的概括方式为“本文通过(什么人物的什么事件),表现(赞美、批评等)了(人物或事件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等”。 参考答案:本文通过叙述沈从文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工作、生活,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从容潇洒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的尊崇和缅怀之情。

17.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评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重要句子含意,必须要回归原文,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理解,不能孤立地看文句本身。理解句子的关键在于句中的关键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如本题中的“红光满面,长生不老”“这里”“灿烂极了”等。另外,对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还要注意手法技巧的运用和作用。题目的思考方向一般包括“是什么”(句子内容)、“为什么”(这样写的作用好处)、“怎么写”(手法技巧等)三个方面,审题和答题尽可能全面且有条理。 参考答案:(1)运用拟人等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沈从文的作品现在有魅力,将来也会有永久的生命力,会拥有越来越广泛的读者。 (2)鼓励作者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心态,表达深厚的叔侄之情,同时体现沈从文身处逆境却豁然达观。

18.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文中不乏精彩的议论。试分析“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这句议论的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评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记叙中议论的位置和作用有:①用在开头,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并鲜明地表达主题,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②用在全文结尾或一个事件(情节)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用在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③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思考本类题目,还要关注对人物、事件产生的作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文中这句议论用在叙述沈从文与客人谈及文学及服饰时插入的议论性句子,是对所叙之事的总结和价值意义的肯定,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通过服饰研究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智慧的赞叹,体现沈对文学的执着追求,表现了对沈热爱文学事业的钦佩之情。抓住了这些要点,答案就明确了。 参考答案:①对所叙之事进行总结。②肯定了所叙之事的价值和意义。③包含着对沈从文的高度评价。

19.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5分)

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评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中考查的一句话是沈从文先生在文革中受到冲击、处于困境时说的,是在自己受到侮辱的情境中说的。由此可知,沈从文先生的这句话的语言特色是幽默的,有深意的。表达效果主要从人物本身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特色:幽默风趣、意味深长。效果:沈从文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既委婉地吐露了心中的不平之气,显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又含蓄地讽刺了侮辱他的人,表达了对他们的轻蔑态度。

(4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负重的河流 黄 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醮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慌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

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试题评析〗这篇阅读文本是散文。本题是四川卷中的新题型——多项选择题。综合考查“分析作品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概括作品主题”和“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答题时只要根据每个选项对照相应原文,就能够轻松选出正确答案,难度不大。C.说“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不符合原文第③段中“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和第④段枯水期的河流“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的表述。E.“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不符合原文,原文作者先是从塔里木河的著名写起,然后与沙漠对比结合着写,最后才落在人类要重视环境保护的认识上,并非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分析。 答案:C、E。

16.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评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分析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可从分析景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角度切入,先概括胡杨林的特点,再分析它在主题、结构方面的作用。作者用“郁郁苍苍”“高壮精神”“英姿勃发”“永远挺起胸膛在走”等词语形容胡杨林,其坚韧顽强的特点就概括出来了。这样写就深化了文章讴歌生命的顽强、表现生命离开河流(水)后就枯萎(死亡)的主题。从结构上看,河水→沙漠→胡杨林→人,写胡杨林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 参考答案:①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③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

17.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评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赏析作品内涵”“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题目要求对文章标题“负重”的内涵进行审美解读,先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负重”的基本义(因沙漠的阻隔,河流负重前行),再分析其涉及主题的深层含义(河流象征着生命与文明),最后指出作者(人们)的态度、情感(热爱、眷顾、惶恐等)。 参考答案:①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的坚韧的较量;②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③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惶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

18.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评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性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此题可从河流(水)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的角度切入,题目要求从“河流与文化的关系”的角度探究,这就告诉我们可以从辩证的角度分析,比如,河流孕育文化,如黄河文明(文化),河流孕育、滋润生命等;另外题目要求进行“思考”,思考应当是阅读本文后的一种感悟,应紧扣文本和自身感受进行思考,即从文中悟出了有关河流与文化、生命的哪些哲理性思考,可从当前的热点——环保、文明传承等角度切入,切口要小,剖析要深。 参考答案: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乃至家乡的每一条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河流具有超越自然

生命的文化魅力。塔里木河的率直坦荡,既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人格的写照。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的河流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萎缩乃至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现存的文化中感知河流的形态与历史,感悟河流的文化意义。

(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垸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

篇三:2011年高考散文阅读教学案

高考散文阅读教学案

徐州七中 李洪祥

【复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和意向。

2、指导学生掌握高考散文阅读的一般思路。

3、指导学生掌握高考散文阅读的基本命题规律和解答策略。

一、命题特点和意向

分析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和近3年来江苏省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高考散文阅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命题特点。

(一)选文特点

1、从选文体裁上来看,散文独占鳌头。2010年18套试卷文学类阅读文本,有13套为散文。

2、从选文字数上来看,其字数一般都在1500字左右。

3、从作者方面来看,当代作家作品一直占主导地位。

(二)命题原则

1、从设题上来看,一般设置4道问答题。

2、坚持“主题辐射”原则。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设题特点

1、问题设计相对稳定,“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取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等题型相对稳定。

2、试题设计难度,适中有梯度,切入点小,考查点全,需整体把握具体作答。

3、试题答案多是从文本中提取关键词句根据题目所问整合而成。

根据以上对2010年全国各省高考试题及江苏省近几年关于散文试题的分析,依据2011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试对2011年高考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作以下几点意向分析:

(一)在选材上,越来越注重内容厚实、时代感强、技法多样的散文。

(二)在知识点上,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更倾向鉴赏能力的考查,侧重于对文本的“体验”“感受”“品味”“领悟”。

(三)在问题设计上,稳定而有变化,主要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鉴赏文学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等方面,拓展探究类题目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二、熟悉常考的几种散文文体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07高考江苏卷《麦天》:先是记人写事:麦天到了。以前农人麦天辛苦,日月艰难;现在,麦天是节日。女人热闹地走娘家,男人作收麦的准备,虽然辛苦但心里喜悦。麦天过去后,到处都是麦香。其间穿插较多细节描写:女子心疼丈夫做饭上“硬料”等。最后抒发感情:麦天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第二类:状物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如10年北京卷《海棠花》10年湖南卷《一朵午荷》10年全国一卷《灯火》09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全国卷Ⅱ《岳桦》、湖北卷《书房的窗子》,08全国Ⅰ《阳关古道苍凉美》、天津卷《敦煌》,07安徽《乡村的风》、天津《雪野里的精灵》、四川《焰火的变奏》等。

第三类:议论性散文

也叫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09年高考江西卷《木车的激情》:开头议论由头(触发点):现代人奔走忙碌,碌碌奔波,但奔走的激情却脆弱、渺小。然后是类似事情的相反联想(联系点):几千年前孔子乘坐一辆缓慢的木车,以执着的激情不知疲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谱写了一首中华民族的长诗。再点出结论(感悟点):只有激情才有阔大无边的力量。结尾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告诫人们:高科技时代,如果心灵缺失,没有激情,人会危机重重。

类似散文还有:09高考山东《记住回家的路》、江苏《上善若水》,08高考湖南《谈静》、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07高考山东《灯火的温情》、广东《泥泞》。

重要提示:对一种文体要达到熟知程度,至少要精读30—50篇同类文章。建议考生在复习散文于都这一考点时,先拿出一些时间,把08—10年高考试题中的散文分类通读一遍,通过集束式阅读发现文体规律,自己找到阅读捷径。

二、储足知识

散文文体的知识建构是散文阅读的基础。下面我们把考过的相关知识作一个简要汇总: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还没考过)

②描写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

④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2.表现手法(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现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3.修辞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复、设问。考查最多的是比喻、拟人、排比。 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4.布局谋篇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三、如何读懂文章

散文阅读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解题方法,而是读懂。磨刀不误砍柴工,一篇散文,如果读不懂,文意会混沌一片,解题方法再多,也无济于事。

快速读懂的一个有效方法:

理清思路,归纳勾连,浓缩成文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散文的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只不过散文的形散使得这个有条理的思维过程有些模糊。读懂散文就是要把这个连贯的思维过程梳理出来。思路梳理出来了,文意也就明白了。 强化散文的思路梳理,是散文阅读化难为易、准确解题的前提。

可用三个步骤操作:

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提取

合并,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

提取,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第三步:连缀添加,勾连成文

把标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进行前后勾连,适当添加关联词,形成一篇逻辑较为通顺的简易小短文(原文本的浓缩版)。至此,思路和文意一般都会水落石出。

以09高考江苏的《上善若水》为例,可浓缩为这样一篇小短文:

上善是最高的善。(总领)

离堆??玉垒山,因仰赖杜甫、陆游才名扬天下,而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因为)都江堰,绝不危及生态;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的神话。(上善之作) 伫立(都江堰的)水边,我的心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然而)一想到黄河、长江、淮河(这些)赖以生息的湖泊频频告急,我快要窒息。(对比现实,作批判、反思)

好在都江堰有。 (现在也只有都江堰还没被污染了)

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使它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众多后任,(也一直在)追踪李冰的足迹,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后人有情,??给他们立了碑,供人瞻仰。他们与都江堰同辉。(李冰及其后任是上善之人) (希望我们也要像李冰那样做上善之事)

三、鉴赏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要点。

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了解各段大意,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文章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细心揣摩一些重要的句子和段落,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写景状物散文,要理清作者借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的。记叙性散文,要把握所写事件的过程及该事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或所写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议论说理散文,要分析作者使用什么材料运用什么技巧表现了怎样的理趣和情趣。

第二步:审清题干,揣摩信息。

一要看清题干的要求,揣摩命题意图。题干往往暗示命题意图,揭示解题方向,提示答题范围。例如,2010年湖北卷19题: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从题干中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题干中“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则进一步明确了解题方向,就是要联系全文的主旨分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二要品味题干中关键词,揣摩隐含信息。

第三步:定位提取,查前找后。

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然后从这一语句往前或往后找,寻找答案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找准相关点,明确与题干相关的那些部位;二是找准选择点,进一步落实命题要求的相关语句,思路上有一个由粗到精的过程,一个渐近答案的过程。要能从题干的指令中找到启发点和感受点,再从文章的相关部位区分主要信息和非主要信息,进一步筛选主要信息,概括主要信息,找准答题的突破口,达到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的程度。

第四步:忠实原文,整合答案。

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能凭空想象,这是我们做散文阅读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尽量用原文词句来表达,不能凭印象胡编乱造;如果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结合上下文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答题时选好角度,选用恰当句式来回答;概括要点要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

三、命题规律和解答策略

(一)梳理思路类试题

高考散文命题愈来愈重视梳理行文思路、把握行文谋篇布局技巧。原因,一是通过行文脉络的梳理来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二是散文因其独有的“形散”布局,让命题者对这一点青睐有加。

题型:要求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

(2010?重庆卷?15题)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陈俊峰《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答案】: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与我的观察和推测。 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

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09重庆卷《瓷器的意味》:16.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案】:⑴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⑵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⑶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相同题型还有09湖北卷16题,08湖北卷19题,08江西卷17题,等。

答题提示:解答这类题,必须读懂,准确切分全文层次。这类题答案是各层意概括。 答题格式:文章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

试题特点:

⑴面广量大,是考查重点。每份高考试题都有这道题。

⑵分点答题的指向非常明确。

⑶分值安排多为6分,答案点一般为3--4个。

答题提示:

阅读过程中要准确切层全文或局部段落分层,便于整合概括答案点。

分点答案要有并列意识: 几点答案,必须是不同方面的内容,必须是各角度、各层面、不同情感、不同事件的分类并列概括,绝非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种属关系。 答案组织要有摘句意识: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

第一种类型:要求概括全文内容要点概括

这一类题型最多。一般而言,这些都可以归为概括出多个要点。

09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⑴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⑵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⑶功效长久:至今仍在灌溉、防洪;⑷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10年湖南卷《一朵午荷》18.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6分)

答: ①形象美: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②精神美:风雨中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

答题提示:解这类题,要把全文看作是一个大因果复句,在“果”前面寻找多个原因。这类题跨度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

第二种类型:要求对局部文段进行要点概括

09年高考重庆卷《瓷器的意味》:15.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

答案:⑴从陶器到瓷器;⑵从实用到艺术;⑶从粗陋到精致。

07高考江苏卷《麦天》14.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那些变化?

答案: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剖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 答题提示:这类题需要合理切分段内层次,这要借助复句知识。

(三)句意理解类

第一种模式 依据段落理解

篇四: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散文阅读导学案(完美整理版)

散文阅读导学案

1031 0941

散文阅读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明确散文阅读的考纲考点

2.复习散文的相关知识

3.掌握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明确散文阅读题的命题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学法指导:巩固练习

知识积累:

一、《考试大纲》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散文阅读常识

1.散文的定义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散文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2.散文

(1)记叙性散文:

特点: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的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2)状物性散文:

特点: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3)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三、散文阅读技巧

1.树立主题意识

一篇文章,主题是灵魂,其它的诸如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等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拿起一篇散文开始阅读前就树立主题意识,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主要写法(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神)。

2.树立整体意识

解答散文阅读题,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就“带着问题”去读,甚至是“带着问题”东寻西找,那样势必断章取义,脱离文章的主题。

3.树立思路意识

“形散”加大了散文的阅读难度,如何在阅读中迅速地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中心?我们的办法是,树立思路意识。

山有山脉,文有文脉,文脉就是文章脉络,就是文章思路。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是绝不乱走的。”叶圣陶先生强调思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实,思路在高考阅读理解中同样也有重要的作用。抓住了文脉就能准确迅速地理解全文。文章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领起句或总括句。

一般地说,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的。

4.树立问题意识

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咀华。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

问题意识分两个层面:第一,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这些问题: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争取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第二,再读文章时,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

四、散文审题技巧

1. 树立“赋分”意识

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合理的分配答题时间,确定答案文字的长度,甚至大胆

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如4分的题一般可分为两条来表述,6分的题可分为三条来表述,事实上,标准答案也是按照两条或三条来确定答案要点的。赋分的多少常常也暗示了试题的难易度,对于小分值的试题,考生的思考应该简洁。

2. 树立“提示”意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为了让考生能写出正确答题,常常煞费苦心,在题干中安排提示性的语言,指导考生准确答题。这些提示性的语言分“明示”和“暗示”两种。“明示”如“联系全文”“在第三段”等明确提示考生有效的答题区域。

3.树立“意图”意识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但却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任何一道题,命题人都有鲜明的命题意图。审题中明确了命题意图,就猜中了命题人想考我们什么,就能准确答题,避免了答非所问。

如,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4.树立“整体”意识

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把几个试题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读、一起研究。散文阅读都是简答题,一般不要看一道题目,研究一通文章,形成一个答案。为什么强调阅读全部试题呢?第一,高考某一篇文章的阅读题并不是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个体,而是由分而总,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为了减缓设题的坡度,也为了考查不同等级的阅读理解能力,高考命题者常常利用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将考生对文章的理解逐层渐进式地引向深入。第二,全部试题一齐读,把握这一测试系统后,再读文章时,就可以综合考虑所有题目涉及的文章的区间,同时考虑几道题的答案在文中的分布;第三,便于寻找各题的联系,在答题时获得重要启示。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题干及答案中揣摩文章内容方面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方面的逻辑关系,以利于解答后面问题时获得帮助和借鉴。

五、散文解题技巧

1.“答案在文中”

张建华先生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具体方法: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命题人常常围绕文章主旨制题,中心主旨句移用法是既省时又准确的好方法。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而许多文章自身,都会对要点和主题作必要的归纳和概括。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事半功倍。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从阅卷的角度看,分条答题显得条理清晰,更能阅卷人的好感。

2.“主题在心中” 答题时也要有主题意识,心中时时想着文章的主题,想着能否从主题的角度解答本题。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同时,还要有“文体意识”,从文体基本特征与表现手法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答题不得要领。

3.“方法在胸中”

既然“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我们要善于利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做阅读主观题能抄原文答题是上策,事实上,许多高考主观题的评分参考答案,都是直接抄自原文;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中策,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六、散文答题技巧

1.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语言准确到位,表述规范,简明扼要。

2.分条回答,条理清晰,字迹清楚,便于阅卷,更易得分。

3.主观题的高考阅卷是“踩点”给分,因此,不怕你多答,就怕你不答。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如不限定字数可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感觉可能拿分的点,但不是多多益善,把不相干的都写上,错的多了反而淹没了对的,阅卷人不易发现又反感。

4.文通字顺也是提高答题得分率的关键,许多时候甚至直接作为“得分点”。考生先拟草稿,组织好语言,再正式作答。

5.除非有明确要求,否则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6.阐释、概括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句的意思,要努力探求其本义:是比喻的,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的,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等。只有探本、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东西,同时也可进一步看出文章的行文之妙。

七、散文解题步骤

(一)明确内容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

(二)明确文体

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碧云寺秋色》)

篇五:散文阅读学案

散文阅读学案

第一节 概述

一、文学类阅读——《考试说明》 :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

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

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试能力与层级:1-2 分析综合,C 级;3-5 鉴赏评价,D 级;6-8 探究,F 级。

二、散文的基本知识

(一) 、散文的分类,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 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 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 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 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 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 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

(3)、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 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 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 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 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二)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

一 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 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 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 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

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 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 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选料内容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对乡土文化、农业文明的思考。如 2003 年高考全国卷《乡土情结》 。

2、对历史人物的抒写。如 2006 年高考山东卷《文赤壁》 。

3、对传统或历史文化的思考和感悟。如 2007 年高考浙江卷《泰山之思》 。

4、对人类生存状态(或人与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如 2004 年高考全国卷一《快乐的死亡》 。 1

5、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感悟。如《天地有大美》 。

6、对人与人关系的思考。 2005 年高考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四、浙江省高考已考的散文 2004 年刘长春的《白鹤翔集的记忆》 (人与自然) 2005 年李汉荣的《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人与人) 2007 年蔡家园的《泰山之恩》 (对文化的感悟) 2010 年李丽娟的《静流》 (人成长经历的思考)

五、考试命题类型

1、作用分析题 2、原因概括题 3、体会含意题 4、鉴赏表达特色题 5、探究题

六、散文的命题涉及点(方向) 1、词语 2、句子 3、文章(信息概括、要点归纳、结构) 4、形象(景象、物象和人物形象) 5、表达技巧 6、探究

七、阅读散文关注点 1、文章脉络(思路) 2、作者情感指向

八、解题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九、答题关注点 1、文本内容 2、行文结构 3、专业术语(所学知识)

第二节 题型分析

一、作用分析题 1、语句作用题 2、段落结构作用题 3、艺术技巧作用题 4、人称作用题 5、标题作用题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写作内容作用题

(一) 、语句作用题

例 1: (10 年高考浙江卷)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 分)

答案: 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 ; ②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 ③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解析:分析句子的写法主要从句子的内容、手法(修辞)和语言的风格方面考虑。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从表 达效果和在文段(行文)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去分析。

例 2: (10 年高考全国卷二)文中说: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淘客子。 ” 2 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6 分)

答案: 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 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 、 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看语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 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二) 、段落作用题

例 1: (10 年高考浙江卷)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 分)

答案: 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解析:这是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是为下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铺垫。 答题模式: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例 2: (10 年高考全国卷二)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 分)

答案: 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 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 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本文前三段,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 主题,预示

冲刺高考散文阅读学案

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

语句、段落命题特色

1、作用分析题是指题干带有“作用”或“好(妙)处”等词语,命题指向于分析综合的一种常见题型。

2、这种题型具体的命题指向有二:一是某处句子(位置或在开头或在结尾)的作用;二是文中所用材料, 如详写的内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材料。

3、这种题型考查角度分单向和多向两种。单向考查为只考内容或结构或表达技巧。多向考查为同时考查 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用,或结构表达和表达技巧两方面作用。单向考查题干中直接出现“结构(内容)作用” ,双向考查题干只笼统地问“有什么作用”或“对文章的表达作用” 。

4、常见提问方式 (1)、句、段作用分析: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变式提问:开头为什么从××××写起?? 作者写这些句子(节)的用意是什么? (2)、文中材料作用分析:文章写××××内容有什么作用(好处)?变式提问: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无论哪种命题指向或提问角度,答题时必须联系文章整体,答案要具体、周全。

语句、段落作用分析题总结: 作用分析题主要是针对分析综合考点而设置的常见题型。要做好这种题型,须从三个方面建立模式:

1、知识模式(储备) (1)、句段常见作用: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或总结上文,眉目清楚;或引出下文,脉胳有致;或承上启下, 过渡自然;或前呼后应,结构谨严;或点明(深化、升华)主旨,激人深思。 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 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2、思维模式(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 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 回答“承上启下” 。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 比” “衬托”等。

3、答题模式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 1.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

渡到??(物 人,景 情,事 理) , 由??转而写到?? 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 基调 3.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4. 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 X 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 ,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 句及其表达效果 (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②对全文的作用; 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 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

(三) 、人称作用题

例 1: (10 年高考全国卷一)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答案: 特点: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 作用: 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 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 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 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解析:文章在第二、九段使用了第二人称“你” ,其余各段使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 。内容方面,不 同的人称便于叙事和抒情;表达效果及阅读心理方面,使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读者易于接受。 人称作用题【知识储备】

三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 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 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 ”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 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 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 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四) 、标题作用题

例 1: (10 年高考北京卷)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分)

答案: 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愁,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解析:借物抒情类散文的“物”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多是行文线索。借物抒情类散文的“物”在表达主旨 4 方面的作用是承载作者的情感。

例 2: (10 年高考湖南卷)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4 分)

答案: 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 ,但它 , 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午”的含义。这是非常典型的“炼字型”题,答题就从其本义和象征义入手来答: “午”的本义是指这朵荷花是在午后这个时间看到的,而其象征义则是这朵荷花像时间停留在午后,永远不会凋谢。 这两点是很容易答出来的。

例 3: (10 年高考全国卷一)文章最后一段说: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综 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 分)

答案: 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 ; ②灯火下的祖孙相连,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 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

生的重要一步。

散文标题作用

【知识储备】 1、线索作用。 2、突出叙述的对象(人、物) 3、点明主题、承载作者情感。 4、象征意味、寓意。 5、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 6、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

(五) 、景物描写作用题

例 1: (07 年高考广东卷)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 分)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 景物描写作用题总结

【知识储备】 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B、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C、烘托叙述对象(人或物)某种特征。 D、象征、暗示作用。

(六) 、写作内容作用题

例 1: (10 年高考全国卷一)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 分)

答案: ①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 ②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一身临其境的感受; 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在文章第 1、2 段中,作者说煤油灯“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那段时光”即作者无比 , 留念的童年时光。今天,煤油灯已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它,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例 2: 《5·3》P281《家家有明月清风》第 1 题:文中多次提到“奉水(茶),分别有何作用?(6 分) ” 答案:①文章开篇写“我”在台北近郊登山,见山腰有人“奉水” ,让“我”感到人情的温热,也让“我” 意识到忙碌的社会中依然有从容的人存在,引出下文的回忆与议论。 ②文中“我”回忆童年时路口或偏僻的荒村常见“奉茶” ,贫困的生活中依然有人与之间的关怀,这让“我” 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命与土地真正的关怀付出。而至山顶时,见人“奉茶” ,更让“我”进一步思考 奉献着的内心。 ③结尾写下山时“我”想做一个为众生奉茶供水的人,表明“我”愿恒久保有对人间有情的胸怀,保持对 生活从容的步履。呼应开篇,卒章显志。

解析: “奉茶”二字多次提到, “分别”二字表明它的多义性,答题要注意这一点。文中有五六处提到“奉 茶” ,实际上可归为三类:第一类是现在眼前所见的“奉茶” ,第二类是回忆中曾经见到的“奉茶” ,第三类是指升华人 生层面的“奉茶” 。

写作内容作用题

【知识储备】 1、对文章内容表达的作用,如使内容丰富、充实,具体、生动等,更富有文化性、文学性、诗情画意等。 2、情感寄托或象征、寓意等。 3、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贯穿全文的线索。 5、照应(呼应) 6、突出主旨,升华(深化)主旨等。

二、原因概括题 1、分条列出依据题 2、由果溯因题 3、简述概括题

例 1: (2007 年高考浙江卷)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 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答案: 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 ②先后有 72 位君王登临泰山封禅。 (或:先后有 72 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 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答题指导 要理解第 3 段的这句话,需要认真阅读相关联的上下文,可以看出该句主要承上,要从 1、2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