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半块年糕阅读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9:23:40 小学作文
半块年糕阅读答案小学作文

篇一:2012届高考语文阅读强化训练二(含参考答案))

2012高考语文阅读强化训练二(含参考答案)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⑤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②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锈,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央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病,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徘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吧。”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1924年2月作,选自《雨天的书》)

「注」①钓于斯游于斯;韩愈《送杨少尹序》:“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子时所钓游也。”后因称故乡为钓游旧也。②瀹(yuè):煮。

16.解释第二自然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答:

(2)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答:

17.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故乡对于我并没什么特别的情分”?从全文看,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

18.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在介绍浙东的黄花麦果糕时,为什么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4分)

答:

19.文章在介绍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等三种野菜时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答:

参考答案

15.(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泣涕零如雨。

16.(1)答:“风雅”这里指“文雅、雅致”(或“富有文学、文化内涵”)。(2分)

(2)答:“繁华”这里指“盛开”。(2分)

17.答: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故乡和我的关系也不像“亲属”般亲密。(2分) ②欲扬先抑,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18.答:这样写,意在用北京、东京的“草饼”和故乡的“黄花麦果糕”作比较(或对比),(2分)突出(或反衬)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眷恋之情。(2分)

19.答:介绍荠菜时,重点写采集的乐趣和有关荠菜的风雅习俗(1分);介绍黄花麦果时,重点写它的形态特点和用菜作糕的方法(1分);介绍紫云英时,重点写它的美丽、药用价值和人们采玩菜花的情形(1分)。这样写避免了重复单调,使文章变化多姿,生动活泼。(2分)

篇二:2012届高考语文阅读强化训练二(含参考答案))

2012高考语文阅读强化训练二(含参考答案)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⑤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②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锈,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央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病,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徘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吧。”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1924年2月作,选自《雨天的书》)

「注」①钓于斯游于斯;韩愈《送杨少尹序》:“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子时所钓游也。”后因称故乡为钓游旧也。②瀹(yuè):煮。

16.解释第二自然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答:

(2)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答:

17.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故乡对于我并没什么特别的情分”?从全文看,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

18.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在介绍浙东的黄花麦果糕时,为什么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4分)

答:

19.文章在介绍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等三种野菜时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答:

参考答案

15.(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泣涕零如雨。

16.(1)答:“风雅”这里指“文雅、雅致”(或“富有文学、文化内涵”)。(2分)

(2)答:“繁华”这里指“盛开”。(2分)

17.答: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故乡和我的关系也不像“亲属”般亲密。(2分) ②欲扬先抑,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18.答:这样写,意在用北京、东京的“草饼”和故乡的“黄花麦果糕”作比较(或对比),(2分)突出(或反衬)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眷恋之情。(2分)

19.答:介绍荠菜时,重点写采集的乐趣和有关荠菜的风雅习俗(1分);介绍黄花麦果时,重点写它的形态特点和用菜作糕的方法(1分);介绍紫云英时,重点写它的美丽、药用价值和人们采玩菜花的情形(1分)。这样写避免了重复单调,使文章变化多姿,生动活泼。(2分)

篇三:捣年糕

捣年糕

有人说,过年最大的主题是团圆。春节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喝杯团圆酒,谈谈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烦恼,体会着家的温馨,亲情的温暖,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节毕竟是春节,如果仅此而已的话,和一般的节假日也就没啥区别了。过年,要过出年味儿来才好。在过年期间,让我最好奇的不过是——捣年糕!

年糕,寓意“年年高”,是我们老家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之一。在我很小的时候,年糕不像现在是机器加工出来的,而是靠手工做出来的,在我们老家现在还有。这种手工活被乡亲们称作捣年糕。先把米浸在水中,要待泡久后冲洗干净,然后放机器里碾成米水,装在袋子里压干变成块状米粉,放入锅里蒸熟,再用锤子锤,锤好后,还要揉成长条状,最后用模具印上花纹,这样家家户户才有年糕吃。

到了捣年糕那天,母亲和邻居几个婶婶们把米粉装到米筒里,放置到加了井水的锅上蒸。 待到厨房里被升腾的蒸气弥漫开来,就表示米粉已经被蒸熟了。父亲与邻家的叔伯们这些男劳力开始“登场”,只见一人端起锅上的蒸筒,疾步走到屋外的石臼处,把蒸筒对着石臼向下一倒,臼内一股熟透的米粉香四溢。早已守候在石臼边上的“主角”——捣糕人,立即投入工作。他先用一把木柄的石杵作捣糕工具,把米粉轻轻杵成粉团状,接下来才是使劲捣糕。捣糕时讲究用心,如果不留心一走神,捣糕人手上的石杵很容易偏离方向,砸到石臼的内壁上。碰撞过后的一些石屑就会碎落到粉团里,没挑拣出来的话,捣出的米糕吃到嘴里会碜牙,这是捣年糕的大忌。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捣糕人的搭档——翻糕人。在捣糕的过程中,翻糕人要眼疾手快地跟进。在捣糕人使上重力捣了几下后会稍留出个时间空档让人翻糕。守候在石臼边上的翻糕人先在水盆里把手洗净、沾湿,然后弯下腰用双手快速翻动几下臼内的粉团,不让它在臼底粘连住。就这样,在“一人捣、一人翻”的协同配合下,臼内的粉团越捣越粘,越捣越韧,到了后来,糯米粉团上泛起白色的光泽时,就表示已经捣成米糕,可以出臼了。接着就是最后一道工序:做糕。这是捣年糕过程中最热闹的“压轴”时刻。所有闲下来的人都洗净了双手,一起过来加入到做年糕的行列,我也不列外。大人们熟练地把米糕扯成一团一团,再用手搓一搓,然后使用木质模具压一下,米糕顿时被压制得方方正正,糕面轮廓分明,一条条有品相的年糕就这样诞生了。

捣年糕的过程够麻烦吧?要不是自己亲身体验捣年糕,还真不知道原来我们吃的年糕(当然除机器做的)是这样做成的。

篇四:2009高考语文阅读强化训练二(含参考答案)

2009高考语文阅读强化训练二(含参考答案)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⑤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②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锈,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央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病,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徘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吧。”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1924年2月作,选自《雨天的书》)

「注」①钓于斯游于斯;韩愈《送杨少尹序》:“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子时所钓游也。”后因称故乡为钓游旧也。②瀹(yuè):煮。

16.解释第二自然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答:

(2)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答:

17.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故乡对于我并没什么特别的情分”?从全文看,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

18.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在介绍浙东的黄花麦果糕时,为什么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4分)

答:

19.文章在介绍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等三种野菜时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答:

参考答案

15.(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泣涕零如雨。

16.(1)答:“风雅”这里指“文雅、雅致”(或“富有文学、文化内涵”)。(2分)

(2)答:“繁华”这里指“盛开”。(2分)

17.答: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故乡和我的关系也不像“亲属”般亲密。(2分) ②欲扬先抑,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18.答:这样写,意在用北京、东京的“草饼”和故乡的“黄花麦果糕”作比较(或对比),(2分)突出(或反衬)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眷恋之情。(2分)

19.答:介绍荠菜时,重点写采集的乐趣和有关荠菜的风雅习俗(1分);介绍黄花麦果时,重点写它的形态特点和用菜作糕的方法(1分);介绍紫云英时,重点写它的美丽、药用价值和人们采玩菜花的情形(1分)。这样写避免了重复单调,使文章变化多姿,生动活泼。(2分)

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http://www.7caiedu.cn

篇五:中学生语文阅读训练: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半块年糕阅读答案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滴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十三年二月

(选自《雨天的书》)

1、为全文分段。并写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一片自然段,作者一共说他有者心中依然有唯一的“故乡”,那就是 ?

3、作者“在浙东住过十几年”,然后就跟着兄长四处求学、谋生。通过全文可知,所谓“十几年”,应该是或年。

4、本文讲的是“野菜”故事,其中暗藏了作者的之情。其突出的例子,如:

① 。

② 。

③ 。

5、作者出生于省县。本文的写作时间是年月。

6、作者提到“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就可以挖到野菜。那么,他小时很可能去他们家的“后园” (请写出园子的名称)挖过野菜。

7、作者在文中暗暗指出,他的家,是少数仍然“保存古风”的人家之一。每逢清明时节,他们兄弟几个都会过去。不过作者只是记得每年去 ,而他的大哥 (请写出姓名)最怀念的却是,到时还可以去看 。

8、清明时节,如果某一条船 ,就能够说明它是去上坟的,是“上坟船”。

①用黄花麦果作供 ②有鼓乐声

③篷窗下插了紫云英、杜鹃等花束 ④上面有紫云英吃

9、以下说法,符合作者在文中的原意的,有:。

①北京是周作人的故乡之一。

②草紫、荠菜是浙东人在清明期间常吃的野菜。

③小孩子喜欢玩紫云英的花球。

④浙东属于古时的吴地。

⑤日本的“御形”就是中国的荠菜。

⑥作者外祖父家在清明扫墓时,会以黄花麦果作供品。

⑦“茧果”就是做得象“茧”的形状的黄花麦果。

⑧作者的故乡有一些关于荠菜的风雅传说。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