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琵琶行》课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9:23:55 体裁作文
《琵琶行》课件体裁作文

篇一:《琵琶行》课件

《琵琶行》教案

备课人 胡朝轩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琵琶行》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三、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四、翻译并疏理课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1.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2.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提示: 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 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6.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二>、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1.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实乃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

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明确: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

篇二:_琵琶行课件

作者在第二节是怎么写琵琶声的? 这样写的作用

是什么? 方法:是间接描写,是虚写 作用:1、引出琵琶女,

开启下文; 2、激发诗人好奇感,为下文诗人的 “邀见”做铺垫,写出了主客由“悲”而 “喜”

的心情。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

草木写之。 清(刘熙载

《艺概》) 比喻句 音乐 诗人为何“泪湿青衫”? 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 主旨即“同是”二句的

形象说明。江州司马之 泪,是同情琵琶女的同情之泪,也是

name=baidusnap0>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伤感自

己的遭贬之泪。 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它

们在诗中都起了什么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

荻花秋瑟瑟。”叙述诗人江头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

荻花,色调暗淡,“瑟瑟”更显情之凄惨。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

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一种凄清悲凉的意境,又由于声律

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

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

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

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

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

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被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衬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月明江水寒”,写歌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歌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点明寂寞悲凉的心情。由于景物环境叙述与抒情的结合,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优美动人。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 作用:把音乐效果和环境气氛、人物感情结合起来写,共同烘托出一个音乐的世界 找出叠词叠字,双声叠韵词 ①叠词叠字 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另有瑟瑟、茫茫、唧唧,不直接描写音乐的。) 双声叠韵:间关、幽咽、呕哑、嘲哳。 ②这些词语的运用有什么效果? 直接模拟声音,或者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 试从以下常用方法和角度分析白居易高超的音乐描写: ①运用比喻描写音乐(以声写声,以形写声)。 ②通过写音乐效果描写音乐。 ③通过写演奏者的动作态度描写音乐。 ④运用叠词、双声叠韵词描写音乐。 妙语 点睛 别有忧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弦外之音 无穷意蕴 退 请找一找,《琵琶行》一诗中包含了哪几种情感。请作分析。 《琵琶行》中的情感: 1、白居易被贬谪的怅恨之情。 2、琵琶女被侮辱、被玩弄的悲苦之情。 3、

白居易对琵琶女深切的同情。 4、琵琶女对白居易的感激之情。 这“泪”,既是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又是对当时社会抛弃人才

的控诉。 青衫湿――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短短“六百一十六言”,一字一句无不浸透着作者深厚的情感。 同是天涯沦落人 为什么诗人认为

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年轻美貌――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夕日欢笑――今日辛酸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 年轻时 年老时 起对比反衬作用 被贬江洲 病卧浔阳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琵琶女 白居易 今 昔 才貌双绝 年长色衰 才高位显 被贬放逐 名动京师 飘沦憔悴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沦落人 境况相同 感受相同 相互理解 相互同情 “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

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

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人 物 形 象 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试分析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并

说明二者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一、琵琶女的形象。

二、诗人自己的形象。 三、二者遭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 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全,红极一时,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貌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包含着悲苦。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晚境凄凉。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提 示 琵琶女的形象 诗人着重表现了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萧瑟和秋景和“醉不成欢”饯别气氛,已经暗示了这种心情。而琵琶女的演奏和命运则激起了诗人的感情波涛。哀怨的“京都声”,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无限事”,也勾起了诗

《琵琶行》课件

人对往事的回忆。当她自诉身世,他的“天涯沦落”之恨终于奔涌而出,产生强烈的共鸣: 提 示 诗人自己的形象 琵琶女的红极一时与自己被贬之前的情况不是有相通之处吗?琵琶女“老大”后的处境和自己被贬的处境不是也有相似之处吗?诗人忍不住说出了自己“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曲折地表达了直言相谏而遭贬谪的伤感。 提 示 诗人自己的形象 环 境 描 写 善于运用环境描

篇三:《琵琶行》课件问题答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清代诗人张维屏曾作过这样一首诗:“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这曲琵琶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以至让诗人发出如此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板书:题目,作者)。

二、识其文

品鉴音乐魅力、领悟深沉感情都需要我们细细体味,让我们这节课通过“识其文、品其声、悟其情”这三步,一起去体味这首诗的韵味。下面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朗读一遍全诗,注意三个要求:1、读准字音2、把不理解的词义画出来3、把握文章内容。

(学生读、划)

(一)读完文章,同学们有不理解的字音和词义吗?下面请小组成员互相解决不明白的字音、词义,互相解答。再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共同解答。同学们如果没有疑问,老师就得考考大家了。

【字音】(单读、纠正、齐读)

湓浦口 贾人 霓裳 虾蟆 转徙 钿头 呕哑 嘲哳

【释义】(两位学生解释)

左迁:

使快弹数曲:

梦啼妆泪红阑干:

秋月春风等闲度:

(二)通完文意之后,我想问问大家,这首诗歌讲了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在清冷的浔阳秋夜,诗人江头送客,忽然听见琵琶声,继而移船相近,摆下酒宴,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曲声起伏变化似乎诉说出琵琶女的悲伤,曲罢琵琶女于是向诗人倾诉身世之苦,诗人联想起自己惨遭贬谪,感到同病相怜,为其重新填词再作《琵琶行》,琵琶女再次弹奏,诗人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你对这个故事最初的感受是怎样的?(凄凉的、悲凉的)

那你觉得是什么触动了诗人心中的悲伤呢?(琵琶声)

那么诗人是怎样通过琵琶声传达心中悲伤的呢?让我们再读诗歌,品鉴音乐魅力。

三、品其声

正所谓声音无形、摹声最难,而本诗的音乐描写历来被无数文人墨客赞叹,清人方扶南更把它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这一曲琵琶为何如此动人?诗人是怎样“摹写声音”的呢?请同学们找出最有特色的音乐描写来鉴赏,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注意鉴赏的一般环节:内容+手法+效果。(小组讨论)

展示:(请同学们勇敢地站起来,表达你的看法。最先起来说的你的见解肯定是最独到的。)(诵读评价:语速、语调、感情)

1、比喻

A、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C、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E、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正当乐曲激昂高亢之时,四弦齐鸣,收拨一画,干脆有利,戛然而止,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余音绕梁之感)

2、叠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增强韵律感和音乐美)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2)侧面烘托:

A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景物描写,听者听得入迷了,琵琶曲已结束,而听众仍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影着的一轮明月和袅袅的琵琶声)

B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 4、曲中带情

A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古人云: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千变万化的琵琶声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悲伤,原来琵琶声是如此的动人!)

B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声音的停止不是情感的静止,正因为如此,“此时无声胜有声”才成为千古佳句。在千百年流传中,此句成为名言,不但是诗,而且是哲理的胜利。停顿之所以有力,是因为它和前面音响形成了强烈反差。)

(边分析边进行个别句子的诵读,注意语音、语调、语速、感情,最后请一位同学读第二段,读出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琵琶女的悲怆)

通过分析本诗的音乐描写,我们看看学会了哪些鉴赏音乐诗歌的方法: 学法建模——如何鉴赏诗歌音乐魅力:

(1)运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

( (2)巧用拟声词和叠词,增强韵律感和音乐美;

(3)正面描摹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化抽象为具体;

(4)以声传情,音文相融。

四、 四、悟其情

弹者投入,听者入情,同学们从琵琶声中听出了琵琶女的哀愁,满座亦皆掩泣,为何偏偏江州司马青衫湿呢?下面让我们三读诗歌,领悟诗人深沉感情,体味司马青衫之泪为谁而流? (同桌或三个人作短暂交流后,表达看法)

明确:(引导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

1、为琵琶女而流:为其苦楚的身世。

当年: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而今: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个别读)

总结: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2、为诗人自己而流:为其惨遭贬谪的不幸遭遇。

当年:身居京官,诗酒流连,丝竹不绝,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个别读)

(下面我们有请全班女同学齐读第三段,读出琵琶女的沦落之怨;有请全班男同学齐读第四、五、段,读出诗人的迁谪之恨)

正如学者林非在 《话说知音》中所说:“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停歇。”司马青衫之泪,流出了琵琶女的沦落之怨,洒下了诗人的迁谪之恨,更倾泻出对不公命运的控诉。于是,诗人集万千悲怨于一身,发出了千古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齐读、板书)。 下面让我们再次诵读全诗,体味诗人的深沉感情,闻其声,悟其情。(教师读第一段、分别请三位同学读二、三、四段,最后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全文

正如白居易自己所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切乎声。”意思是能感动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更早的,没有比声音更近的。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晚,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琵琶声将诗人与琵琶女的飘零苦、沦落怨化作相知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千古一叹道出了天下人对苦难生活中渴望共鸣的情感体验。琵琶女是不幸的,她饱受生活的磨难,然而她又是幸运的,因为一曲琵琶邂逅了诗人,我想作者也是如此吧,重闻无语皆掩泣,更有青衫泪千行。诗人那滚烫的泪水淋湿了一袭青衫,也沾湿了历史的脸庞。

最后让我们齐读刚上课时老师引用的这首诗,体味这曲琵琶留给我们的袅袅余音。

枫叶荻花何处寻,

江州城外柳阴阴;

开元法曲无人记, 一曲琵琶说到今。

篇四:琵琶行优秀课件

《琵琶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本文采用一课时教学,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用两课时、三课时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

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

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我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b,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c,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文章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

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最后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三)课外延伸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如在课堂上出示《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王小玉说书的片段。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此外学生还可去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

(四)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篇五:2.6《琵琶行》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第三段江中听诉苦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过渡句由弹奏琵琶转入自述身世 自言本是京城女秋月春风等闲度 早年生活奢华惬意 弟走从军阿姨死梦啼妆泪红阑干 年长色衰寂寞冷落 前后两种处境的转变原因是什么 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 诗的前半部分写乐事是否与琵琶女的苦身世矛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不矛盾 起对比反衬作用 年轻美貌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夕日欢笑今日辛酸

name=baidusnap0>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伤感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过渡句承上第二第三段启下

第五段 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全文的主题句作者与琵琶女的共同之处 我从去岁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 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 今夜闻君琵琶语为君翻作《琵琶行》 邀请琵夜梦往事孤寂

琶女再次演奏琵琶 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同情和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皆掩泣比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了他们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声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年长色衰寂寞冷落 琵琶行 写作艺术 1层次分明故事完整这是一篇叙事诗从作者江头送客闻琵琶声寻声邀弹者相见写起接着写琵琶女演奏倾诉身世最后写作者触发迁谪之感而收束全篇层次分明结构紧密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强烈的抒情气氛贯彻始终诗歌所叙之事本身饱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节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渗透着感情使诗歌的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无间 3刻画细致语言生动人物的举止神态通过细节描写把内心活动也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如诗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话写得生动形象简洁 典型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典型乐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次句

描写音乐的诗句堪称绝唱诗人通过通俗新颖生动恰切的比喻不但能唤起人们的想象而且使读者对乐声有了更为具体的感受可谓形象鲜明韵味无穷且乐声的富于变化使人觉得这位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女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满腔的怨愤和哀愁 典型境界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典型氛围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典型感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GOODBYE 独自弹琵琶 欣赏琵琶 演奏琵琶 感叹世态 自述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君翻作琵琶曲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闻皆掩泣 诗人 琵琶女 送客闻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