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把诗改成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33:07 字数作文
把诗改成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古诗改写作文

古诗改写作文

改写是一种根据原文的内容,改变表达方式的习作练习。改写改体裁,如把诗歌改成记叙文,可以改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成称,可以改结构,如把倒叙改成顺序等等。

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读古诗、学古诗的兴能提高学生对古诗的赏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养察、勤动笔的良好习惯。

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常见的方式。改写做到“三要”。

1、要理解古诗的意境

《宿新市徐公店》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二首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诗的原文是“篱落疏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的儿童。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乐,天真的背景。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后两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绘的是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内容浅显易懂,理解起来不难。

2、要把握古诗的原意

改写古诗不能改变古诗的原意,在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把包含的内容呈现出来,把古诗写得丰满起来。《宿新市徐公店》写景,后两句写儿童扑蝶的天真与快乐。改写的时候就应该把握

容:景色描写和儿童扑蝶。景色描写是儿童扑蝶的背景,因此,重点内容应该是后两句“儿童扑蝶”的情景。

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宿新市徐公店》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捕蝶的背景。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因此,在改写的时候要把握的时间和地点。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将彩笔转入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这是这首诗的传神之处。“急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我们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因此,此处要展开合理的想象,抓住孩子、神态,想象孩子的语言,让古诗丰满起来,这样,才能让古诗的内涵凸显出来。

把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改写成记叙文 (字数要在450字左右)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恋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蹄。

(一)

春,一年一度的春季又回到了神州大地。树上活泼可爱的鸟儿叽叽喳喳地说:「春天到啦,春姑娘回来啦,大地复苏啦,真好啊!真美啊!」

是的,人间的确是很美的。看,通往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彷佛是神话里的「花花世界」。他们以迷人的芬芳,妖娆的风咨,招来了许多「小客人」——小蜜蜂呀,蝴蝶呀,飞蛾呀,甲虫呀……,他们给平坦无奇的小路带来了生机,使小路不再孤独寂寞,连过路的人都流连忘返,不愿离去了。穿著各种各样衣服的彩蝶翩翩起舞,彷佛是为了老朋友的到来而高兴。蝴蝶一会儿落在花的海洋中,和花儿谈谈心;一会儿又飞起盘旋,和花儿嬉戏。看得出蝴蝶实在不愿离去,就连大师人杜甫也徘徊流连。看到这仙境般的景色,不禁心旷神怡,怎麼还会想到要离开呢?

花儿的能耐可真是非凡啊!不光吸引了蝴蝶和诗人,还招来了许多「歌唱家」——黄莺鸟。它们落在花丛中,「喳喳」叫了几声,彷佛是在说:「总算找到一个好地方唱歌了!」接著就放开银铃似的歌喉尽情歌唱起来。这婉

转和谐的啼鸣,使诗人杜甫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

一阵微风吹过,花的香气扑鼻而来。一群漂亮的蝴蝶飞了过来,在花上翩翩起舞,舍不得离开。

小巧玲珑、漂亮的黄莺在花丛中跳来跳去,唱起了优美动听的歌。杜甫完全陶醉在眼前的美景中。

杜甫赞叹道:“黄四娘家的花真是名不虚传,美不胜收。”

(二)

阳春三月的某一天,诗人杜甫在江边漫步,好不自在。忽然,他闻到一阵阵幽香,这个香味诱使他情不自禁地向前走去。片刻,杜甫便身处在一间乡村简陋的小屋前,这使诗人杜甫不由的想起在来小路上繁花似锦,他猜测这间小屋的主人必定是位爱花之人。

过了一会儿,从屋里出来一位闭花羞月的山村妇女,只见她手提木桶,身穿粗布衣,他见到诗人杜甫站在自己家小屋前,便微笑着邀请杜甫坐下并和诗人交谈了起来.从闲聊当中,杜甫知道了这位中年妇女名叫黄四娘,乃是位爱花之人,且家中的各种鲜花多不胜数。杜甫这才留意大利到小屋的四周布满了鲜花,各种鲜花在阳光下争奇斗艳,竞相开放。一朵朵鲜花把花枝压得像弓似的,一阵微风吹过,花枝摇动,不时的送来缕缕清香。有几只蝴蝶不停的在花上盘旋,舞姿翩翩。好像在说:“瞧,我们的诗圣杜甫来了,让我们一起赏花吧!”杜甫正看得出神,这时耳边传来“恰恰”脆鸣,抬头一看,几只美丽可爱的黄莺正在树枝上叽叽地叫,像是演唱着一曲美妙的春天赞歌。

(三)

春天来了,百花齐放。大诗人杜甫听说江畔边有一

个叫黄四娘的人,她家的花园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植物,现在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那儿一定是姹紫嫣红。于是,杜甫决定去江畔赏花。

杜甫来到江畔,只见江水滚滚,奔流不息。春风吹拂着,吹得脸上暖洋洋的,一股浓郁的春天气息洒在这江畔上。可是江岸上绿草如茵,只有几朵零星的野花,哪有黄四娘家的花园呢?

杜甫不禁有些失落。这时,一阵风过,杜甫闻了闻,风中夹杂着浓郁的花香,不知是什么花,应该是许多花汇集在一起的吧!杜甫在花香之中陶醉了,这香气把刚才的失落一扫而光,杜甫完全沉浸在花香之中了。

风止了,杜甫才清醒过来。“刚才的花香太迷人了,难道那边就是黄四娘家的大花园吗?”想到这儿,杜甫立刻精神一振,他顺着花香走去。

朵朵鲜花把花枝压得像弓似的,一阵微风吹过,花枝摇动,不时的送来缕缕清香。有几只蝴蝶不停的在花上盘旋,舞姿翩翩。好像在说:“瞧,我们的诗圣杜甫来了,让我们一起赏花吧!”杜甫正看得出神,这时耳边传来“恰恰”脆鸣,抬头一看,几只美丽可爱的黄莺正在树枝上叽叽地叫,像是演唱着一曲美妙的春天赞歌。

《清平乐·村居》

篇二:《作文指导(二)——如何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教学设计

《作文指导(二)——如何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变换文体,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使其内容具体丰富。

2.学习从诗歌中提取主要信息,根据诗歌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改写。

(二)教学重点

1.提取原诗中的可扩展信息。

2.合理的想像。

(三)教学难点

使叙事内容丰富的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

[多媒体镜头1]

作文指导课

——如何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是如何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老师发下两份资料,一份是原诗 《卖炭翁》,一份是同学根据诗歌改写成的记叙文。请同学仔细比较,根据老师的要求,试着归纳出改写的规律和方法,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以备交流。

注意了作文指导求实求切,有素材积累,有方法的思考比较和自主性的归纳,为改写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多媒体镜头2]

阅读要求:

1. 认真阅读比较原诗和改写稿,想一想:哪些内容

是原诗中没有的?这些内容从何而来?

2. 哪些内容是依据原诗句加以扩充的?添加这些

内容的作用是什么?

归纳要求:改写的规律和方法

指导是在学生先行思考基础上的指导;指点思考方向,以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

给大家20分钟时间,好吗?

(发下事先准备好的 《卖炭翁》原文和改写的稿件)

《卖炭翁》原文:

卖 炭 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

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

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

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

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

向牛头充炭直。

改写稿件:

用学生作文的成功范例进行剖析,比较接近学生的实际,也增加了改写成功的信心。

卖 炭 翁

苏州市景范中学 陈颖莹

长安城外,终南山中。

一道灰烟穿破了绸般的云层,袅袅地向着苍穹而去,似乎正在向上天诉说着这座山中的悲凉。 上终南山只有一条路,一条未经开凿的倚着山石对着终日不散的云雾的泥土小径。很少有人上终南山,因为山路之险与黄山天都峰的鲫鱼背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深山密林中住着一位老人。他已年近古稀,家中贫苦不堪,儿子被迫服役,生死未卜,老妻终日以泪洗面。良田万亩、珠宝无数的地主,因为老人家中没有劳力又交不起昂贵的地租,就收回了老人的租地,还带了一帮家丁把老人家传的仅有的一点积蓄抢了去,说是抵没交的地租。为此,老人曾到县衙去击鼓叫冤,但财大气粗的地主做了手脚,老人挨了二十大板,差点把命都丢了,至今还落得个跛腿。家中空无一物,眼看着老伴饿得昏昏沉沉,自己也头昏眼花,老人只得一横心,一头扎进了无边的终南山……

老人挥动着与他一般沧桑的钝斧,在山中不停地砍柴,豆大的汗粒从他爬满皱纹的额头滑下;老人在山中一窑一窑将大大小小的木头烧成黑黑的炭,浓浓的黑烟熏黑了岁月;呛白了老人的双鬓。西风紧了,老人穿着被寒风撕成条的单衣,在风中颤抖;西风愈紧了,但风中之烛,那微弱的火光却有些激动,竟摇曳得欢悦了。风来,雪来,隆冬时节,隔夜的一场大雪,染白了天地,一切的困顿都好像被掩埋了,老人从山中推出了一车黑黑的木炭。炭般黑的十指,嶙峋瘦骨;佝偻的身躯,蹒跚脚步。老人的脸上没有表情,风如刻刀,雕出凄苦的永恒。但他心里却有了一丝盼望,他推着这车炭,像推着一冬的希望:可以带些米回家,喝回米粥了……老人口中呼出的白气,似米粥飞出的呼唤;可以给老伴一件过冬棉衣了……暖暖的诱惑,支撑着他不停的脚步。拉车的黄牛瘦瘦精精,颤颤地拉着主人的心血凝成的希望,脚步似乎比原先稳,仿佛也懂得主人的心意。

中午,太阳渐渐露出了脸,光很亮却依旧的冷。牛终于走到了南门的集市。老人已饿得头晕眼花,集市上不见人影,分外的清冷。盼望的幸福也解不了他的饥饿,扶不住他的疲倦了,软软的,他坐倒在泥地上。

只听 “哒哒”的马蹄声,像不祥的预兆。

远远地来了一个黄衣、一个白衣的人。两人骑在高大威武的骏马上,似乎正得意洋洋地晃着肥胖身躯。那黄衣之人手中耀武扬威似的举着一卷帛书,腰间一个袋子鼓鼓囊囊;那白衣之人低头哈腰,拧紧缰绳紧跟着黄衣,眉宇间却不时地闪现着喜气。他俩是宫中的太监,黄衣是得两宫娘娘宠爱的太监总管,白衣则是从小进宫就学会阿谀奉承的小太监。

两人骑马来到昏睡的老人旁,黄衣粗鲁地推了推老人,白衣人抓着卷轴,晃着圆头,娘娘腔地

说道:“老头,皇上要了这车炭,快随我们走!”老人好不容易睁开了双眼,望着眼前高居马上的两人愣了许久。

“还愣着干吗?还不快把车拉上!”白衣看着黄衣一脸不快,赶忙狠狠地去拖老人。

当老人看清面前的两人,惊恐万分。不知是什么力量,使他猛然站起,死死地护住那一车救命的炭,忘了哀求,忘了说话。黄衣人的马受了惊狂蹿,黄衣人一路叫骂,白衣见事不妙狠狠地抽了老人一鞭: “老不死的,看你倔,你还真不要命!”老人像一只失去翅膀无助的鸟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一车炭转眼间不翼而飞,老人望着空空的牛车,烟熏黑他的生活,难道还熏黑了世道吗?想着病榻上的老妻,泪水沿着脸上的沟壑而下,结成了一道道冰条,身上的单衣在狂风中飞舞,牛头上的半匹红绡一丈绫被风扯裂……如血一样耀眼。“这是赏给你的布料,记着,皇上赏的东西可不能随便卖了!”阴阴的声音缠住了他的身心,仰望苍天,苍天冷漠得没有一丝活气……

从此,终南山再也没人进去过,但那灰烟却一直袅袅而飘,人们说那是老人不绝的悲音。

教师巡视,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对基础比较弱的同学,可以借此机会给予适当的帮助,降低思考难度。对思考速度快的同学,可以阅读一下他们的思考笔记,获取不同的思考信息。

(如果学生的阅读比较基本结束,可以让邻近的几个同学进行交流,以便集中意见,进行归纳) 下面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阅读的结果。我们先谈第一个问题。(老师复述问题)

经过大家的讨论,原诗中没有直接写到,而改写稿中添加的主要内容有:

终南山的环境,卖炭翁的家庭境况,市南门外,黄衣使者白衫儿惊扰百姓的场面以及故事的结尾等。

问题的解答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原材料和改写材料的异同的比较,在比较中进行思考。

这些内容是由改写者依据平时的知识积累想像出来的。

下面我们谈第二个问题。

对改写方法的指导,是让学生从实例中萃取。

确实,改写稿中更多的内容是依据原诗句加以扩充的,如 “老人挥动着与他一般沧桑的钝斧,在山中不停地砍柴,豆大的汗粒从他爬满皱纹的额头滑下;老人在山中一窑一窑将大大小小的木头烧成黑黑的炭,浓浓的黑烟熏黑了岁月;令人心颤的咳嗽声,呛白了老人的双鬓”,就是依据 “满面尘灰烟

火色”扩充的。

再如 “西风紧了,老人穿着被寒风撕成条的单衣,在风中颤抖;西风愈紧了,但风中之烛,那微弱的火光却有些激动,竟摇曳得欢悦了”依据的是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风来,雪来,隆冬时节,隔夜的一场大雪,染白了天地,一切的困顿都好像被掩埋了,老人从山中推出了一车黑黑的木炭。炭般黑的十指,嶙峋瘦骨;佝偻的身躯,蹒跚脚步”依据的是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改写而成。

原诗的语言精练,含蓄;有极大的想像空间;改写后,语言丰富,情节生动,更通俗易懂。 那么,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的要点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可归纳如下。

[多媒体镜头3]

改写要点:

1.要准确把握原作内容。

2.要发挥想像,对原作进行合理的增、扩、缩、删。

3.不要改变原诗中的主题思想。

那么,怎样才能顺利地完成改写,使叙述内容合理而丰富呢?请同学来看一下 《卖炭翁》改写者的改写心得。

(发下文字资料)

再用学生本人对作文过程的回思作资料,加深对改写方式中写前准备重要性的认识,并引起自觉积累的兴趣。同时也介绍了几种积累的方法,以供参考。

我在改写前,对诗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了适当的了解。一方

篇三:将古诗还原成作文

家长对老师说

我的宝贝还小

你要用心教他

因为你是老师

领导对老师说

学生成绩不好

你要用心提高

否则要你下岗

政府对老师说

你们先好好干

你们和公务员同工同酬

法律规定的有望很快实现

学生对老师说

读书有什么用

像你没钱没势力

我就是不学

你又不能赶我回去

专家对老师说

要改善教学方法

只有教不好书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社会对老师说

你是园丁

你是蜡烛

教师是太阳系里最光辉的职业

老师说

我被家长责问得哑口无言

我被领导恐吓得连做噩梦

我被教师法骗得有冤难伸

我被学生折磨得遍体鳞伤

我被专家羞辱得无地自容

我被社会捧上天后摔了个半死!

名师指导备用还原诗歌的生活味

将古诗还原成作文主要有三种形式:

1.变换人称:将原诗改为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

2.变换写法:如故事新编、情景片段、精彩对话;

3.变换体裁:可改编为散文、小说、剧本、书信、MTV分镜头、童话等。实际上,改写的过程是个重新布局的过程,堪称

一次有难度的习作训练。不过,因为诗歌本身意境优美,把握好要点后,往往会出现拿高分的佳作,所以,一定留心下面几条“锦囊妙计”呦。

妙计一——动笔前的准备工作

一、巧设题眼,在开篇处正本清源

改写古诗,是把古诗改写成故事,应该从题目上就开始改起,巧妙地预设题眼,体现文章的中心。改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的同学就以“风吹云散”为题,他的题眼就是“散”,一方面是说风吹雨止,另一方面是说苏东坡渴望外力变化政治格局,不再受到排挤,在广阔的生活舞台上施展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二、理清文路,在动笔时胸有成竹

如果你是中高年级同学,不妨再深入了解诗人当年生活的社会环境,把握作者写作时的心理,将这些内容在开头作个交代,接着,将古诗中描述的内容进行再现,通过合理的想像,把故事写得生动而丰满。最后,再让诗人走到前台,以触景生情的方式,点明故事的中心要义。

妙计二——读懂诗人的情感世界

这是最重要一点,改写诗歌不能改变原意,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点。在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尊重作者原来的情感基调,这就需要你多掌握一些诗人的风格特点啦,比如李白的飘逸奔放、李商隐的朦胧晦涩??切忌不能把文章改得

太离谱,比如陆游的“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以忧国忧民为主题,改写时如果还用幽默搞笑的口吻来写,即使文笔再优美,也不会得高分啦。

妙计三——把握写法,在写作中运筹帷幄 改写不同于缩写,缩写只需概括和紧缩内容,改写则允许在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改写不同于扩写,扩写需要增添内容,允许想像,而改写则不要求增添内容,只要将内容进行调整就行了。改写实质上是以原作为题材进行再创作,重在一个“改”字。 改写需注意以下几点:1.改写的原则是基本不改内容,而改变表达形式。在内容上,可对原作酌情改变,但并不是另外写一篇文章。2.在形式上,改写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改变体裁,如把诗歌改成记叙文,把剧本改写成小说;可以改变表达方式,如把记叙改为描写。写故事嘛,一般以场景开头较好,这样能让人物很自然地从幕后走出来,随之让他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演绎精彩的故事。同时,叙述的语言要流畅,你可以尝试着运用生活中的口语,以及课文中学到的词语,这样,即使没有“时空穿梭机”,你同样能够把握好每首诗的特点,写出一篇篇生动有趣的作文哦!

如梦令改写之一

我经常记起早期在溪亭傍晚郊游时的情景。我坐在溪亭里,一边观赏这千姿百态的荷花,这些荷叶青翠欲滴,荷花颜色各异,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正在盛开,有的已经凋零。我一边品尝着美

酒,可是我不胜酒力,记不起回家的路了。

这时我起身拿起一壶酒和一个酒杯,踉踉跄跄地走到小船上,像一个在学步的孩童。我奋力地划船,划了许久,才发现自己迷路了,现在我不知道家的方向在哪里了。我在思考中,小船已经随着流水来到了藕花深处。我环顾四周,发现这荷花荷叶都长得有齐人高了。有的荷花中不时还飞出一两只蜜蜂,原来河面上漂满了浮萍,小船走过的地方,留下水波荡漾。

我想:这里的景色就好像是世外桃源,景色使我陶醉。天渐渐暗淡下来,可我不能再流连此地,要快点回家,否则我的亲人会焦急。

我尽力使自己清醒过来,辨认回家的路。可我还是醉醺醺的,不知东西南北,我拼命的摇着船橹,可这荷花比我人还要高,怎么划也无济于事。小船在荷花丛中来回穿梭,惊得水里的鱼儿东奔西串。

这时我越发焦虑了,更加奋力划船,船橹撞击在船弦上,激起的水波把荷叶摇摆起来,惊动了栖息在荷叶丛中的一群水鸟,它们有的飞上云霄,有的飞到我的船头,好像要为我带路。 我的青年时候的生活是美好的,我的心境是愉快的!

如梦令改写之二

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夏日,溪亭边呈现出一幅美丽的景象。朵朵莲花千姿百态:有的绽放出笑颜,与别的莲花竞相开放哩!

篇四:古诗改写作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我36岁时,身体强壮,满腹诗文。那年,皇帝千挑万选,把我选到京城做官。从那时侯起,我日日公务繁忙,也没有时间回家和亲人团聚。39年以后,也就是现在的我,已经老态龙钟。皇帝见我不中用,耳朵有点聋,眼睛有点花,是个75岁的老人了,就下旨让我辞官,告老还乡。想到我能很快见到我的亲人,我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浮出了笑容。

我坐着马车,看着祖国的秀丽风光,心想:我的家乡——绍兴还是那副老模样吗?我真恨不得立刻回家,一定要尝尝那园子里的嫩丝瓜、通红通红的西红柿……傍晚一定要到大桃树下乘凉,还要到那个又大又圆的鱼塘钓鱼……我的家乡口音几十年没有改变,可我的头发却斑白了真不知道我的老伴和家人还认不认识我。

经过一个月的风餐露宿,我终于赶回了家乡。啊,我的家乡,我的家!我年轻时盖的那间茅屋还在,那清清的鱼塘还在,那五颜六色的金鱼还在!我还看到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在我的房子前嬉戏,啊,这一定是我的儿孙吧?我虽白发苍苍,一把胡须,但现在儿孙满堂,我也心满意足了。几个小孩见我走来,好奇地围着我,一位稍大的、胆大的小男孩,仰着头,

笑嘻嘻的对我说:“老爷爷,您从哪儿来,要到哪去呀?”听到这话,我满脸苦笑,感慨万分,一时诗兴大发,吟出了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认识,笑问客从何出来?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豆萁:豆秸。 釜:锅。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该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传不衰。又,“幼儿版”的《七步诗》被改编成这样: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噔噔……”一阵急速的脚步声,曹植急忙来到富丽堂皇的大殿:大理石柱子,汉白玉地板,曹丕坐在龙椅上,双手搭在椅把上,死死地盯着殿门口。曹植迈入殿内,顿时气氛变得很不自在,充满杀气。

曹丕待曹植行完礼后,马上说:“你这畜牲,竟敢勾引大嫂!本王要置你于死地,但念你我兄弟情深,姑且放你一马。听闻三弟文采好,如今若能在我七步之内作诗一首,便免死。”曹植一听,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心想:这是我哥哥吗?为什么非把我整死不可。

曹丕瞟了曹植一眼,从龙椅上走了下来,说:“三弟,开始了。”曹植心想:如果让爹看见了,这是何等伤心?眼泪直在他眼内打转。曹丕说:“一步!”曹植咬着嘴唇没作声,当曹植喊“两步!”时,曹植终于开口了,吟:“煮豆持作羹”这时两颗伤心的泪珠滴落在晶莹的汉白玉地面上,汉白玉变得不再晶莹。“三步!”“漉菽以为汁。”曹丕冷冷地斜了曹植一眼,说:“四步!”曹植无可奈何地仰望天穹,两行泪挂在他脸上,心如刀宛,声音颤抖地答“萁在釜下燃。”“五步!”“豆在釜中泣。”“六步!”“本是同根生。”曹丕把头扭向一边说:“七步!”曹植叹说:“相煎何太急?”曹丕一愣神,望着大理映入石柱子里的自己,好像看到了狼心狗肺,他失去了人性。

曹植扔下一句“大王,在下告辞!”匆匆离开大殿,他对此地绝望了,曹丕连亲情也不顾,祝亲兄弟为敌人,难道他的江山还可以保住吗?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天文地理,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威震朝野啊!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在皇帝面前也说三道四,谣言惑众,什么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曹丕听信了谗言,决定今日动手。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认定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众人道:“宫中造反一事,想必曹丞相听说了吧,吾登皇位你怀恨在心,这事是否你主使的?”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造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这罪行可不敢担当,请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不然,休怪我大义灭亲了。”“好办好办,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爽快!爽快!咱俩一言为定。”曹丕说完,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出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一来,借物抒情,还没有走完七步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是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杀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是不能瞑目的呀。”

曹丕听了,被驳得无话可说。从此就再也不敢为难曹植了,俩人又成了好兄弟,同心协力,建设魏国。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这首诗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在古诗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该诗的写作背景,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深厚的友情,我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汪伦是唐朝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马上写了一封信,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两人亦然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用这样的故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采取讲故事的方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改写古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

把诗改成作文

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李白就要离开桃花潭了,回想起自己以前在这里度过的欢乐时光,李白无奈地摇头叹道:“唉,没有办法,苍天逼人,只好一别呀!”

一大早,李白就收拾好了行李,来到了岸边。李白走上小船,心想:既然不能再留,倒不如现在坐下来好好欣赏一下美景,也算是安慰自己一下吧。

啊!桃花潭边盛开的桃花果然名不虚传,大都是重瓣的。猩红的热情,粉红的妩媚,那白瓣上洒着点点红斑的,则显得端庄淡雅。一球球,一簇簇,一片片,把残留的一丝春寒都驱尽了。

李白正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了清脆悦耳的歌声。啊,这是汪伦为自己深情送别的歌声呀!听,汪伦脚踏节拍边走边唱,越来越近了。啊!这歌声充满依依惜别之情。几天来,是汪伦,与自己花前月下谈心;是汪伦,伴自己浏览胜景;是汪伦,和自己共同探讨人生意义;是汪伦,在灯下与自己饮酒赋诗。啊!朋友,你快点来,快点来,让李白与你再握一次手,再说说知心话??

船,扬帆启程了。李白望着渐渐远去的汪伦,心中感慨万千,不由得诗兴大发,深清吟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学生改写古诗《赠汪伦》QQ版

在春天的一个日子里,天气虽晴朗却笼罩着一股离别的伤感。诗人李白就要和朋友汪伦离别了,两人非常舍不得。正在依依惜别之际,突然,李白的手机响了。李白拿起口袋里的手机说:“喂,是谁呀?”只听电话里的人说:“喂,小白,你在哪儿呀?我在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等你好久了,你咋还不来?”李白回答说:“我和我的新网友正在离别呢,你打电话破坏了这离别的气氛,你再打电话来,我就不去了。”李白气愤地按了关机键。李白在船上站了很久,看着汪伦,至少说了N次再见。李白不耐烦了,说:“喂,船长!怎么还不开船?”他气愤地走进了船舱,“哇!”李白尖叫一声,船舱里沾满鼻涕和眼泪的餐巾纸“泛滥成灾”了。原来船长看着李白和汪伦离别的情景哭了,而且哭了N个小时了。李白说了船长几句,船长就马上起航了,突然船长说了一句,李白马上就晕了。“原来船的油用光了。”最后,李白只得开着他的大众摩托车回去了。

古诗改写作文(高年级)征文选登

三、完整讲述故事:《夜擒单于》。

四、提供背诵篇目,展开想象,小组内改编故事。

(一)背诵:

1.《别董大》 2.《寻隐者不遇》

3.《江南逢李龟年》 4.《七步诗》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回乡偶书》

7.《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赠汪伦》

9.《芙蓉楼送辛渐》 10.《江畔独步寻花》

(二)学生按小组任选一首古诗...

·

便到了一对老夫妇家落脚。“开门!”大汉不由分说一脚踹烂了不能说是门的门。把我从睡梦中惊醒,连忙穿上衣裤,走了出去,看见了老翁翻过墙去——大为惊讶。原来,老翁的体质并不是很好,虽说可以下地,但一天也只能下相当于普通人一小些的地(不通顺)。——他到底为什么如此惊慌。 习作新方案:古代诗歌改写

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十几分钟以后,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媳妇早有心理准备,可能要挖一天吧,谁都没想到几分钟就把石头挖起来,看看大小,这颗石头没有想像的那么大,都是被那个巨大的外表蒙骗了。

篇五: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记叙文

要求:不能改变原诗的意思,发挥一定的想象,写出李白与孟浩然依依不舍的情

景,着重写人物的神态、语言。 原诗: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

孟浩然饯(jiàn)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

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

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

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

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

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

流向天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孟浩然??的朋友—李白早早起床,只为孟浩然送行。

他拿出一坛坛珍藏已久的美酒,赶到了长江边上的着名的黄鹤楼,来到了自己的老朋友

身边。

“我将乘船去广陵了。”孟浩然百感交集地说:“希望以后还能相见。”

“此时正是鲜花烂漫的三月,不宜谈这些。”李白虽然不怎么说,但心里却有十万个舍

不得小声地说:“喝点酒,缓解一下。”

果然酒是放开心事的灵丹妙药,李白一喝就是一瓶似乎有点儿醉了,说“孟兄啊,这一路就是几百里啊,这一走就是几年,舍不得呀!”

上船了,孟浩然说:“我们永远是好友!”李白说:“记得派人带点土特产啊!”“知道了!”

朋友走了,但还有一大堆话都被压在心里。

李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孟浩然的帆船上。茫茫长江,船多的是,可在李白眼里,此时只有孟浩然乘座的一艘帆船!

李白继续喝酒,越喝越想孟浩然,越想孟浩然越喝。终于,这种“鸡生蛋、蛋出鸡”的状态结束了,因为李白已经把所有情感放在了这首诗上。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多美的诗啊!诗罢,李白大笑一声如闲云野鹤般飘然而去!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