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舍本逐末的作文素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24:58 字数作文
舍本逐末的作文素材字数作文

篇一:2014年高考作文素材:“第一步”写作指导及范文

2014年高考作文素材:“第一步”写作指导及范文

【金题回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修炼始于点滴,走好第一步才能奠定人生的基石;智慧发展重在探索,迈出第一步才能呈现预约的精彩;梦想成真贵在创新,尝试第一步才能做到出发就会到达。前行之路沟沟坎坎,走稳自己第一步,才能走好今后每一步。 请以“第一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⑴立意自定;⑵角度自选;⑶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作前指导】

文章如果把“第一步”当做一个无所不包的“筐”,把一些没有联系的内容生拉硬扯至文章中去,或者写了“一步”,但没有突出这里的“一步”是“第一步”,最高赋分不得超过70分,如结构混乱,语言平淡等则不超过40分。

凡是文章随意乱写,无章无序,或穿靴戴帽、中间乱套,思想平庸、语言贫乏、不认真写作的文章,原则上不超过75分。

凡是泛泛而谈“第一步”之类,无新意,无分析或意蕴的,且写作能力一般的,最高不能超过70分。或者写了一个简单的“第一次”,未能彰显出“第一次”的深层意蕴的,最高不能超过45分。

凡是简单演绎提示语,所写均为正确的废话,语言表达一般的,最高不超过70分。

1.基本原则

评分必须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重写作基本能力,特别是构思、语言、文体诸方面须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选定的文体要求。

评分必须从考生写作的实际出发,公平公正,分等分类赋分,确保一定的区分度。

2.文体写作提示

议论文写作

①能扣住内涵,作个性化的解读,认识独到、深刻,观点与材料统一且分析透彻。论证有层次感,语言表达富有逻辑性;或者能从一个独到的角度切入,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语言智慧、幽默、犀利,可视为一类卷赋分,特别优秀的可赋予满分。

②能扣住“第一步”提出有意义的中心观点,并能扣住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举例恰当,论据分析能扣住论点,综合运用论证方法,层次清晰,语言准确,富有概括力,可视为二类卷赋分。

③能抓住提示语中关于“第一步”的几个观点或其中某一个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写成常规式的议论文,但无明显的突出之处,可视为三类卷赋分。

④虽然观点正确,但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明显有弱项,比如观点与材料内在联系不紧密,只列举而不作富有逻辑的分析;或者,虽是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但文章的观点只属于人云亦云的套话或论据材料也没新意等,可视为四类卷赋分。

⑤形式上是一篇关于“第一步”的议论文,但或者没有自己的中心观点,或者观点闪烁不明,或者缺少论证等,可视为五类卷赋分。

⑥对认识浅薄,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结构混乱,随意组合,不合文章章法的文章,可视为六类卷赋分。

记叙文写作

①文章从一个小且巧的角度切入,叙写自己的经历或过程,进而引发自己的体会或感悟,且构思精巧,语言富有意蕴,可按一类卷赋分,特别优秀者可赋予满分。90-100分。

②文章以“第一步”为主体,故事情节生动,叙议得当,但主旨重在表达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的体验或感悟,可按二类卷赋分。80-89分

③文章主体叙述的是与“第一步”相关的故事且有一定的情节,引发的感悟只是提示语中的相关语句的重复,且构思无明显新意,语言表达一般,可按三类卷赋分。70-79分 ④ 有故事情节但无引人之处,有叙述和描写但无精彩之笔,立意、主旨无新意,整体上语言平淡,表达上没有明显特点,可按四类卷赋分。60-69分

⑤所写故事情节明显“贴标签”,而引发的体验或感悟又与“第一步”若即若离,且语言表达有明显毛病,可按五类卷赋分。40-59分

⑥故事情节明显低幼化,语言表达粗俗,前言不搭后语,文章主体不明。39分以下。

【写作建议】

⒈必须认真审题,不要草率动笔。

⒉必须写自己独特感受和见解,不要人云亦云。

⒊必须凸显文章中心,不要舍本逐末。

⒋必须认真书写。

⒌必须仔细阅读写好后的文章,力求将自己说错的话修改过来,写错的字订正过来。

【今后作文设想】

⒈依照模式写作记叙文。

⒉依照模式写作议论文。

⒊依照模式写作议论性散文。

【优秀例文】

⒈第一步(记叙文)

轮回演讲快到我们这一桌了,我却在心里打起了小鼓:我从来没有当众演讲过,不如放弃算了。这第一步嘛,总还是有机会的。

我正在琢磨着怎么开口,同桌探过了半个身子来:“商量一下,这次演讲让我来,好不好嘛。”我盯着她那双闪闪的眼睛,半开玩笑说:“怎么,你是演讲达人?”同桌突然收敛了玩笑的神色,庄重中又透出一抹娇羞来。霞光透出一个光圈,一线在她周围。她抿抿唇,轻声说:“我还没有演讲过,我想试一次!”满是恳求的目光如火焰灼得我生疼。我偏过头,装模作样地说:“好吧!”心里却突然感到空了一块。她嬉笑着抱住我。我不忍抬头,我承受不了她眼中的期待与幸福。

同桌蹦蹦跳跳了好几天。我却一直不太理解她的兴奋与认真。我试探着问:“你没必要这么激动吧!”她抱着删改了很多遍的演讲稿,神采飞扬地描述着她想象中的蓝图,又突然郑重地拉住我的手:“这是我的第一步,我展现自己的第一步,你一定要帮我看看美不美。”我下意识地点了点头。我感觉到我身体后有什么在流逝。是什么呢,我说不出来。

终于到了那一天,同桌精心穿了一件甜美的外套,一边查看着演讲稿,一边梳理着心情。等到稀朗的掌声过后,她提起衣角,小心翼翼地走上讲台。我看见一股光彩涌流而出,淹没了我的视野。模糊中,我仿佛看到了朵朵莲花绽放。她的第一步竟是步步生莲这样美的意境。我听到身后传来一句句感叹。而我呢,只能像只鸵鸟一样埋在沙堆里,越埋越低,低到了尘埃里。

雷鸣般的掌声震醒了我。同桌跑下来,红扑扑的一张脸。我给了她一个拥抱,在她耳边说:“今天你真美丽!”她嗔笑着,我却湿了眼眶。她是踏出了第一步的勇者,而我却是连

第一步都不敢迈出的失败者。我感到同学们对她的赞叹,也感到自己内心对自己的鄙夷。不过是一次当众演讲,我竟然连这样的勇气也没有。失去第一次的征程早在放弃的那一刻就灰飞烟灭了。

下课后,同桌递来一张纸:迈出第一步,加油!我紧握住那张纸,虽然明白她是在传达自己的喜悦,却无形中给了我勇气。我突然说了一句:“幸好还有机会!”她不明所以,只是傻笑着。

我等到了再一次的轮回,如同新生一般。我踩着遍地莲花,登上讲台,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人生的第一步”。

那一刻,我红着脸,湿着眼眶,又无比幸福。我迈出勇敢的第一步,我总算是站稳了。我感到希望的霞光照着自己。我念完最后一句。

第一步,痛苦且幸福!

⒉第一步(散文)

晨曦微露,绽开浓稠的黑夜。

喷薄而出的旭日就这样给出了生命的第一步,勇敢而无畏!

微微洒下的晨光伴着残冬独有的气息,微微拂过这一片被雪包裹着的大地,万物蛰伏。 轻摇船橹,裹着满衣的晨光,朝着河的对岸驶去。因为,一场迎接春的盛宴即将开始。 是今年夏末发现那几株梅的。不知是有人特意种下还是被人不轻意间留下的。只因观荷后的疲倦涌上心头,才将目光驻于河的对岸的。那时的梅,矮小而青涩,如一朵未盛开的莲。 那时,我已决定,冬日时,轻摇船橹,来观梅。

船近了些,目光仔细地搜寻着那株瘦小的梅的影子。生怕一个不留神,将它忽视。终于,几星黑色的斑点落入我的眼帘。它依旧那么矮小,那么瘦弱。冬天的气息压得它喘不过气来。它仿若跨不开前进的脚步。就那样在时间与空间的夹缝中,独自喘息。

迈上岸的第一步,似乎如铅球般的凝重,不忍看到它的无奈。难道一冬的等候就如此白费吗?

再观梅时,却发现,我在河中心的臆想是多么的荒唐、可笑。

这勇敢、无畏的梅怎会跨不出春的第一步,生的第一步!?

梅依旧矮小,如在河中所见。但那满树如骄阳般盛开的花朵不正是对我臆想的最好反驳吗?

梅却是正开得热烈。满树的花朵如孩子般簇拥在一起,满脸的通红。枝干黑黝而弯曲,却不失矫健的英姿。它的身下一滩残雪正在这朝阳的光辉下渐渐溶化。映着朝阳的光辉,梅的浑身金光闪烁,如一位饱经风霜的将军,勇敢地跨上战场;却又如一名初生的婴儿,在父母的庇护下,勇敢而无畏地跨出生命的第一步!

轻轻驻足于河畔,不愿惊醒这熟睡的婴儿。却发现,原来人生中没有过去原以为的那么多道坎,只是自己的内心不够勇敢,不愿意去跨出这第一步而已。

而如今,胆怯、懦弱早已成了时代的标签,多少人驻足于浅滩,却不敢去涉足,生怕沉陷其中。被胆怯操纵了一生的人们,该醒醒了,那立于河岸的梅,不也正是因为其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才让这个冬天平添了几分神奇?!

学学寒梅吧!

柔和的晨光,裹了寒梅浑身,积雪渐渐溶化。怕是春要来了吧!一道幽香从远方飘来,我轻摇船橹,踏上了归程的第一步。

⒊ 第一步(散文)

曾经,是否缠绵于“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的缱绻情意,想与意映卿卿相忘于江湖?如今,看到战火纷飞的华夏大地,流离失所的炎黄子孙。觉民,你是否扼腕,走出了“小我”的第一步,想要解救国难,报国献身?

又是人间四月天,你与妻子新婚。檐下廊前,有你与妻子携手说私语的浓情密意。桌旁灯下,有意映红袖添香的柔情似水。堂下书前,有你们“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欢声笑语。你多想多想如此,与心爱的人相忘于江湖,携手共度一生。

可知否,这片小巢外,五口通商香港失,《马关条约》的签订难启国耻。战火纷飞,哀鸿遍野,百姓流离失所,万恶的封建专制统治更陷华夏子孙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民不聊生哪。从小接受自由平等思想的你,又怎会束缚在“小我”的境界中,而忘记“大我”? 可你踟蹰,你犹豫,你难以走出这“小我”的第一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九一一年春回国时,你发现意映已身怀六甲,父母高堂身体大不如从前。兄弟姐妹尚且年幼,又怎能担负起照顾双亲的责任?为人子,你想尽孝道,却身不由己;为人夫,你想照顾娇妻麟儿,却身不由己;为人兄,你想担负起家庭的职责,却身不由己。尘世中这么多的羁绊,琐碎,你怎能一一放下,走出“小我”?

可你看!曾经江山如画,峰峦如聚,如今却风雨如晦,哀鸿遍野。你的耳畔有林则徐在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你的眼前有屈子行吟泽畔,形容枯槁,投江报国的大义;你脑海流转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景象。

你抛弃了踟蹰,摒弃了犹豫,果敢地走出了“小我”的第一步: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你参与了广州起义。华夏的黄花蓄势待发,是否是为你咏叹迈出了“小我”的第一步? 献身为国,成就“大我”,即使被俘,也决不屈服。连两广总督也称赞你“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雷”。壮哉,林觉民!走出了“小我”的第一步,你用你拳拳的爱国心成就了“大我”,让后人为你倾倒折服!

又是人间四月天,华夏的黃花是否在蓄势待发?待到九月,让香气遍满中华,歌叹你——林觉民曾走出“小我”的第一步,为国为天下!

⒋第一步(议论性散文)

我抚摸着那些带着铜绿的文字,那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也是泱泱中华文明的第一步。 短短的四句,便将一个静穆典雅的远古呈现在我们面前:哀思是《唐风·葛生》中的亡人之妇,想念是《诗经·蒹葭》中望不到爱人的惆怅,就连一个征兵,一个国家的伤痕也在“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裸露着。

这是怎样一部寄托着美丽和哀伤的古书啊!读《诗经》,读到一些毫无矫饰的情感和发自内心的喜悦。当岁月的马车伴着木铎声将焰火般冷与热的《诗经》运送到我的面前,我便在前人的情感里又幽幽的活过一次。

我钦羡于这美丽的第一步。

我赞叹于这美丽的第一步。

若没有这第一步,我们又怎能看到千百年前的“桃花夭夭灼灼其华”的美景?又怎能听到“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的声声泣诉?又怎能感受到“在水一方”的佳人的端庄娴静? 因着这第一步,诗人们将栏杆拍遍,他们走过烟锁的重楼,泣过历史的青烟,将内心的情感低斟浅唱。他们将美丽的情境构想了千遍,又倾吐在纸边,拂袖而去,留下一个清瘦的背影和辉煌的文化瑰丽。

因着这第一步,我们能够于浮华乱世中寻得一片净土,在喧嚣的滚滚红尘中觅到心灵的栖息地。让我们的精神在前人不掺虚假的世界中汲取营养,修身养性。

因着这第一步,中华民族发展出自己独特磅礴的文化。作为第一步诗集,《诗经》无疑是成功的,饱经风霜,历经沧桑,仍能屹立不倒,在诗歌的历程上竖起了一块不朽的丰碑。 这是辉煌的第一步,这是令人骄傲的第一步。

而如今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发展继承这第一步呢?是继续着某些毫无价值的网络文学,还是制造出一部部关于文化炒作的荒唐闹剧?当然都不是。我们应该尊重科学,将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明与时代结合起来,洗去心灵的浮尘,脚踏实地,将中华文明发扬成令所有国人为之骄傲的文化宝藏。

静下心来,不要说物质已多么奢侈,最后我们渴望回到的仍旧是那个水草丰茂的地方,说一些朴素的话,做一些朴素的事。

我瞻仰崇敬着远古那伟大的第一步,我更翘首期盼着未来的每一步。

⒌第一步(议论性散文)

快马扬鞭,也快不过手中鼠标轻点;绿蜡红烛,终究亮不过高楼灯红酒绿。不见纤云暗渡,素笺成灰,相思疾苦的七夕,只有霓裳歌舞,爱恨情仇的肤浅吐露。而今又有谁家女子会“和羞走,却把青梅嗅”?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书籍要三天热销十万册才叫成功,往昔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情画意早已忘却在了岁月的一隅。节奏,竞争,压力,压迫在我们这代人的心头,也挤得这个时代无法喘息。过往繁华街头,人潮动如同暗流,每张脸上都是惶惑不安。试问,谁还能在纸上留下安逸恬静的文字,栖息自己的灵魂?

幸好有他们。他们在时代的狂风暴雨席卷而来,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

民族的苦难经历并不可怕,而拥有英雄不知珍惜的民族最终将走向衰亡。也许他们没有像以往的英雄一样“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但他们站在了时代的前沿,面对未来他们迈出了第一步,那么他们便是英雄。

不由想起,满清末造,龚自珍高喊“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迈出了从封建走向近代的第一步;周恩来写下“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迈出了救国救民的第一步;诗人北岛多年前高呼“我不相信”划破了那个时代沉闷的天空,他迈出了第一步,他相信会有未来人凝视的眼睛。他们无所畏惧,心怀民族、时代,他们迈出了第一步,我敬之为英雄。

如今,又有多少人有闲情逸致,把栏杆拍遍?谁又会豁然不羁,一蓑烟雨任平生?谁又会如稼轩,醉里挑灯看剑?

没有多少人会了,那些年的岁月已降,时代在发展,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只是在这个平安的时代,发展的步子不要太大,道德依旧存在你我心间,除了钱权名利之外也要发现,山水田园其实也是风光无限。

幸好,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字有他们。他们迈出了第一步。

他们说,“诗意栖居”;

他们说,“绿色生活”;

他们说,??

历史总是太寂寞,向迈出第一步的人致敬!

⒍第一步(议论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这是一句值得怀疑的“真理”。

第一步本来只是若干步中的一步,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同等的作用,却因其“第一”的头衔而备受关注。无可非议,“第一步”作为事物的开端,有着超越其本职属性的功用。

篇二:2014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专题:素材的积累与使用

作文复习之素材的积累与使用

【复习目标】

1、明确作文素材的来源渠道。?

2、明晓选用材料的基本标准。?

3、掌握选取材料的几种方法。?

I、知识网络图?

作文素材的?

作文选材的标准:?

作文选材的方法:

II、综合应用探究

问题1:作文素材的来源渠道。

问题2:使用材料的基本要求。

【归纳总结】

作文素材的来源渠道:

材料是表现观点或主题的支柱,动笔之前,观点靠材料形成;动笔之际,观点靠材料表现。没有适当的足够份量的材料支撑,观点就无法树立,即使树立了也不牢固。因此,积累材料,要舍得力气,多下功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本上、练习中的事例和事理,要经常温故知新,归纳整理,为自己所用,不要抱着金碗讨饭。

2.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注意思考和提炼,这些事例由于是亲历的,往往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来。

3.老师平常讲课、谈话所引事例,同学之间的交谈和作文,有不少是值得借鉴的材料,做有心人,善于收集。

4.要广泛的阅读,阅读不仅可以借鉴前人的写法,还可以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单从获得写作材料的角度讲,由于书面材料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它可以比观察获得更广泛更丰富的材料。

就一个作文题来说,可能有很多材料都能够表现这篇文章的主题,但是在进行写作时,把所有的材料一股脑儿全塞到文章里,往往不太适当,使得过多的材料淹没主题,就会造成文章繁复杂乱的毛病。因此,有了各种材料以后,还要面临如何选材的问题。

使用材料的基本标准:

1. 紧扣题眼。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中的中心词是“题眼”。我们紧紧扣住“题眼”就扣住了中心,围绕中心选材,文章才有灵魂。

2.材料要真。记叙文是以真人真事为内容的。要善于从生活积累材料,这样才能有事可写。而只有材料是真实的文章才会有真情实感,文章才会有生命力。

3.材料要典型。即事件不能太多,要做到以一代百,以少胜多,以小见大。

4.材料要新颖。我们应该选择一些自己最熟悉的、有代表性的、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来写,才能写出新意来。

?

? ? ?

? ? ? ? ?(学习内容)

问题1:选用材料中出现的问题的透视。

问题2:作文选材的基本方法。

【归纳总结】

选用材料中出现的问题的透视:

?1.材料虚假,有悖常理。有些同学拿到题目胡乱拼凑,想当然地编造故事却又不能自圆其说,结果感情失真,细节失真,漏洞百出。殊不知,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必须合乎情理,必须源于生活,漫无边际的“瞎想”是无法体现作文要求的。

2.材料平庸,内容雷同。比如写家庭生活,必写父母限制自己的自由;写师生交往,必写自己生病、老师上门补课;写同学交往,必写误会导致分手,而后对方转学或者死亡等等。由于材料缺乏新鲜感,总是令人感到是老生常谈,不爱读,不想读。

3.选材游离于中心之外,偏离主旨。选材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围绕中心进行。比如,“习惯之后”这个中心,如果写生活中有好习惯与坏习惯,一味地去罗列,就偏离了主题。

4.原样照搬,不加裁剪。选好材料之后,应该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和提高表达力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否则,就会事无巨细,详略不分,主题淹没,拉杂无序。有些同学图省事,不动脑筋,照搬照抄作文材料,或者是干脆将平时见到过的作文素材直接放到新的文章来,又或者把自己平时写过的文章,不论是否与考试话题相切合,一概“拿来主义”,结果,很好的材料就被糟蹋了。

作文选材的基本方法:

1.截取精要法,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性质的闪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剪裁方法即截取精要法。一幅完整的布料,需精心剪裁,才能做成得体的衣服。精心剪裁作文材料,截取精要,能使文章写得精彩扼要,中心突出。材料的截取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1)叙事的文章截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最紧张、最激烈的部分。

(2)写人的文章选取人物经历中最能反映人物性格、思想,能多侧面表现人物的材料。

(3)写景要截取景物状态最鲜明的片段。

2.舍本逐末法,它是选材中寻求新颖的反映角度的一种常见方法,它选取事物中似乎是并不重要的细枝末节的东西以反映事物的整体,表现深刻的主题。常有三种方法:

(1)避开过程的叙述,截取事情的开端和结尾。

(2)避开主体的记叙,选取事情的细枝末节。

(3)避开本体的正面叙述,选取事件侧面的蛛丝马迹。

3.以小见大法,即采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平凡小题材来表现大主旨的方法。谈身边小事而寄托深远,论人情世故而放眼世界。具体做法常有两种:

(1)从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小事物中迸发出诱人的思想火花,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2)借助日常小故事、小场景烘托时代大背景,透视出本质意义。要注意的是挖掘材料内涵要适度,挖掘的思想不能游离材料蕴涵的本质。

4.移花接木法,把别的事物、人物、故事转借到自己作品中,借别处的题材表现人物性格,表现深刻的主题,这种方法就叫移花接木法。材料不一定是生活素材的原版,但要符合艺术的真实。它可借自己的直接经验,将体验过的事物特征转借到类似的事物上,使描写符合真实,以假乱真。如范仲淹对洞庭湖的描写,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但他到过太湖和鄱阳湖,所以也能把洞庭湖景色描写得有声有色。

5.彩线串珠法,即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众多材料用一线索贯串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方法。另外还有纵横对比法(将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对比为纵比,将两个人的优劣等放在一起对比为横比)、扇面结构法(用几个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段或事情情节片段组合起来)等。

【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的两篇文章,分析作者在选材上使用了哪种方法。

难忘瞬间

?“十几年前,一个人对我笑了一笑,我当时不懂得什么,只觉得他笑得很好??”。

一首小诗,寥寥数语,却使我觉得自己的某个部位被触动了一下,那,是我与微笑的一段缘。

初三毕业前,我曾与几位同学去一所师范类专科学校面试。朗诵和唱歌都顺利过关之后,我来到一间很大的练功房外,准备进行最后一项测试——舞蹈。

我趴在窗台上,打量着这间练功房,它很宽敞,地板用蜡打得光亮。可是这宽敞让我觉得压抑,孤独;这光亮使我紧张,局促,手心渐渐渗出了汗,在油漆的窗台上,留下了两块湿漉漉的印迹。

我不敢注视前排的考官,他们的眼镜反射出的光晕严厉而让人怯于正视,于是我注意到了那个正站在地板中央翩翩起舞的考生,舞步轻盈,动作优雅——哦!她摔倒了!在跳到高潮时摔倒了,多么可惜!她脸红了,然后站起来向考官深深鞠了一躬,转身离开。

下一个是我。她的失败,令本已紧张异常的我更加惴惴不安,可是当我们在练功房门口擦肩而过的一刹那,她抬起头给了我一个灿烂的微笑,鼻翼微皱,嘴角稍稍上扬,没有丝毫怯懦与沮丧的微笑。

来得那么突然,使得我无法立刻去体味去诠释,站在宽敞的练功房,那光亮的地板的正中央时,我已不再紧张压抑而是充满了信心与力量。我边唱边跳,歌声与舞步是那么地和谐,而展现在我眼前的始终是一个灿烂、纯美的微笑。

几天后,我以很高的分数,接到了这所学校的面试合格证,我笑了,为那个微笑而笑了。虽然最终没有去那所学校,但那个微笑一直留在我心里。

微笑,对于我们每个人自己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我们身边的人却可以从中得到安慰和鼓励,把你的灿烂散发到周围,让微笑去告诉身边的朋友:“我只想在你的理想和希望中,为你增添一份鼓励,我只想在你的生活中出现疲惫和失意的时候,能给你一点力量和希冀。”至真、至善、至美,是微笑。

“??其实只是那一笑,我也许不会再见她,但我感谢她笑得真好!” 国语失落症猛于虎

家里的电脑不幸染上病毒。母亲对着黑屏上一个个冷漠的英文字母直瞪眼。我回家修好电脑后,她还一直抱怨:净是些ABCD,难道就没有全中文的电脑吗? 我心中一恸,是啊,为什么我们有方正,有联想,却没有全中文的电脑?仅仅是因为电脑不是中国发明的吗?我认为,我们正在丧失些什么,等到它悄悄地消逝了,我们就将陷入恐慌与失落。

推开门,我想到楼下书店去买本书。映入眼的是邻人的大门。两个小天使牢牢地钉在门板上,手中握着的木牌上是英文书写的welcome(欢迎)。我看着木牌,久久地感觉不到邻人热心真诚的好客,仿佛只是19世纪某位英国绅士的礼节性问侯,与那冷冰冰的拒绝却有几分相似。

邻人的门口隐隐有些动静,门把缓缓变动了方向,我逃难似地下了楼。母语是生存、交流的重要工具,谁说不是呢?面对金色的welcome,我什么也说不出来。这里不是伦敦,也不是纽约,这里只是中国一个普通的居民区,是一个孕育了屈子、生养了昭君的地方。下楼,我一步一步走得艰辛。我觉得有什么和我一样,缓慢而无知觉地在下楼,下楼。

进了书店才发现一本宋词也如此难寻。《教你如何学英语》之类的书籍却让人眼花缭乱。我看着冷漠的店员却开不了口。失语,失语。我仓惶地在一片文明中寻找“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低吟浅唱,“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壮志。哪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终于,发现有些年头的词集。微卷的边缘好似是被人翻过了。我想笑一笑,却还是勉强,这个角落的灰尘与蛛网集体失语,冷冰冰地看着中华文化的失落。

结账的时候看见出了门的邻人在和别人打招呼。用时下的话说,这是一种礼貌,一种气质。可是这种外语的招呼声是英国的礼貌,香奈儿的气质,不是“你好”的温文与谦恭。我张张口,却什么也说不出来。拿着书,我飞奔回家。

欧阳修在《玉楼春》里写到:“未语春容先惨咽。”以前不懂,只是闲闲地认定不过是春风吹出的愁,秋水灌出的怨,不想得真有一天,未语春客先惨咽。 母亲笑说,等我长大了要给她做一台全中文的电脑。我以为,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当堂检测】

阅读下文的两篇文章,从选材的角度对文章加以点评。

一小撮茶叶

父亲也真搞笑,老远的给我送月饼来,还有两个梨和一小撮茶叶,这些东西加起来也不到车费的三分之一呢。

和同学们瓜分了月饼和梨,那一小撮茶叶却弄丢了。或许是当垃圾给扫掉了吧。我一翻垃圾篮,果然在那,幸好有袋子装着。

2014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专题:素材的积累与使用

篇三:高 三 年级语文作文复习素材的积累与使用

高 三 年级 语文 学科复习学案

题目:作文复习之素材的积累与使用

【复习目标】

1、明确作文素材的来源渠道。

2、明晓选用材料的基本标准。

3、掌握选取材料的几种方法。

I、知识网络图

作文素材的来源:

作文选材的标准:

作文选材的方法:

II、综合应用探究

问题1:作文素材的来源渠道。

问题2:使用材料的基本要求。

【归纳总结】

作文素材的来源渠道:

材料是表现观点或主题的支柱,动笔之前,观点靠材料形成;动笔之际,观点靠材料表现。没有适当的足够份量的材料支撑,观点就无法树立,即使树立了也不牢固。因此,积累材料,要舍得力气,多下功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本上、练习中的事例和事理,要经常温故知新,归纳整理,为自己所用,不要抱着金碗讨饭。

2.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注意思考和提炼,这些事例由于是亲历的,往往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来。

3.老师平常讲课、谈话所引事例,同学之间的交谈和作文,有不少是值得借鉴的材料,做有心人,善于收集。

4.要广泛的阅读,阅读不仅可以借鉴前人的写法,还可以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单从获得写作材料的角度讲,由于书面材料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它可以比观察获得更广泛更丰富的材料。

就一个作文题来说,可能有很多材料都能够表现这篇文章的主题,但是在进行写作时,把所有的材料一股脑儿全塞到文章里,往往不太适当,使得过多的材料淹没主题,就会造成文章繁复杂乱的毛病。因此,有了各种材料以后,还要面临如何选材的问题。

使用材料的基本标准:

1. 紧扣题眼。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中的中心词是“题眼”。我们紧紧扣住“题眼”就扣住了中心,围绕中心选材,文章才有灵魂。

2.材料要真。记叙文是以真人真事为内容的。要善于从生活积累材料,这样才能有事可写。而只有材料是真实的文章才会有真情实感,文章才会有生命力。

3.材料要典型。即事件不能太多,要做到以一代百,以少胜多,以小见大。

4.材料要新颖。我们应该选择一些自己最熟悉的、有代表性的、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来写,才能写出新意来。

(学习内容)

问题1:选用材料中出现的问题的透视。

问题2:作文选材的基本方法。

【归纳总结】

选用材料中出现的问题的透视:

1.材料虚假,有悖常理。有些同学拿到题目胡乱拼凑,想当然地编造故事却又不能自圆其说,结果感情失真,细节失真,漏洞百出。殊不知,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必须合乎情理,必须源于生活,漫无边际的“瞎想”是无法体现作文要求的。

2.材料平庸,内容雷同。比如写家庭生活,必写父母限制自己的自由;写师生交往,必写自己生病、老师上门补课;写同学交往,必写误会导致分手,而后对方转学或者死亡等等。由于材料缺乏新鲜感,总是令人感到是老生常谈,不爱读,不想读。

3.选材游离于中心之外,偏离主旨。选材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围绕中心进行。比如,“习惯之后”这个中心,如果写生活中有好习惯与坏习惯,一味地去罗列,就偏离了主题。

4.原样照搬,不加裁剪。选好材料之后,应该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和提高表达力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否则,就会事无巨细,详略不分,主题淹没,拉杂无序。有些同学图省事,不动脑筋,照搬照抄作文材料,或者是干脆将平时见到过的作文素材直接放到新的文章来,又或者把自己平时写过的文章,不论是否与考试话题相切合,一概“拿来主义”,结果,很好的材料就被糟蹋了。

作文选材的基本方法:

1.截取精要法,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性质的闪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剪裁方法即截取精要法。一幅完整的布料,需精心剪裁,才能做成得体的衣服。精心剪裁作文材料,截取精要,能使文章写得精彩扼要,中心突出。材料的截取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1)叙事的文章截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最紧张、最激烈的部分。

(2)写人的文章选取人物经历中最能反映人物性格、思想,能多侧面表现人物的材料。

(3)写景要截取景物状态最鲜明的片段。

2.舍本逐末法,它是选材中寻求新颖的反映角度的一种常见方法,它选取事物中似乎是并不重要的细枝末节的东西以反映事物的整体,表现深刻的主题。常有三种方法:

(1)避开过程的叙述,截取事情的开端和结尾。

(2)避开主体的记叙,选取事情的细枝末节。

(3)避开本体的正面叙述,选取事件侧面的蛛丝马迹。

3.以小见大法,即采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平凡小题材来表现大主旨的方法。谈身边小事而寄托深远,论人情世故而放眼世界。具体做法常有两种:

(1)从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小事物中迸发出诱人的思想火花,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2)借助日常小故事、小场景烘托时代大背景,透视出本质意义。要注意的是挖掘材料内涵要适度,挖掘的思想不能游离材料蕴涵的本质。

4.移花接木法,把别的事物、人物、故事转借到自己作品中,借别处的题材表现人物性格,表现深刻的主题,这种方法就叫移花接木法。材料不一定是生活素材的原版,但要符合艺术的真实。它可借自己的直接经验,将体验过的事物特征转借到类似的事物上,使描写符合真实,以假乱真。如范仲淹对洞庭湖的描写,

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但他到过太湖和鄱阳湖,所以也能把洞庭湖景色描写得有声有色。

5.彩线串珠法,即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众多材料用一线索贯串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方法。另外还有纵横对比法(将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对比为纵比,将两个人的优劣等放在一起对比为横比)、扇面结构法(用几个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段或事情情节片段组合起来)等。

【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的两篇文章,分析作者在选材上使用了哪种方法。

难忘瞬间

“十几年前,一个人对我笑了一笑,我当时不懂得什么,只觉得他笑得很好??”。

一首小诗,寥寥数语,却使我觉得自己的某个部位被触动了一下,那,是我与微笑的一段缘。

初三毕业前,我曾与几位同学去一所师范类专科学校面试。朗诵和唱歌都顺利过关之后,我来到一间很大的练功房外,准备进行最后一项测试——舞蹈。

我趴在窗台上,打量着这间练功房,它很宽敞,地板用蜡打得光亮。可是这宽敞让我觉得压抑,孤独;这光亮使我紧张,局促,手心渐渐渗出了汗,在油漆的窗台上,留下了两块湿漉漉的印迹。

我不敢注视前排的考官,他们的眼镜反射出的光晕严厉而让人怯于正视,于是我注意到了那个正站在地板中央翩翩起舞的考生,舞步轻盈,动作优雅——哦!她摔倒了!在跳到高潮时摔倒了,多么可惜!她脸红了,然后站起来向考官深深鞠了一躬,转身离开。

下一个是我。她的失败,令本已紧张异常的我更加惴惴不安,可是当我们在练功房门口擦肩而过的一刹那,她抬起头给了我一个灿烂的微笑,鼻翼微皱,嘴角稍稍上扬,没有丝毫怯懦与沮丧的微笑。

来得那么突然,使得我无法立刻去体味去诠释,站在宽敞的练功房,那光亮的地板的正中央时,我已不再紧张压抑而是充满了信心与力量。我边唱边跳,歌声与舞步是那么地和谐,而展现在我眼前的始终是一个灿烂、纯美的微笑。

几天后,我以很高的分数,接到了这所学校的面试合格证,我笑了,为那个微笑而笑了。虽然最终没有去那所学校,但那个微笑一直留在我心里。

微笑,对于我们每个人自己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我们身边的人却可以从中得到安慰和鼓励,把你的灿烂散发到周围,让微笑去告诉身边的朋友:“我只想在你的理想和希望中,为你增添一份鼓励,我只想在你的生活中出现疲惫和失意的时候,能给你一点力量和希冀。”至真、至善、至美,是微笑。

“??其实只是那一笑,我也许不会再见她,但我感谢她笑得真好!”

国语失落症猛于虎

家里的电脑不幸染上病毒。母亲对着黑屏上一个个冷漠的英文字母直瞪眼。我回家修好电脑后,她还一直抱怨:净是些ABCD,难道就没有全中文的电脑吗? 我心中一恸,是啊,为什么我们有方正,有联想,却没有全中文的电脑?仅仅是因为电脑不是中国发明的吗?我认为,我们正在丧失些什么,等到它悄悄地消逝了,我们就将陷入恐慌与失落。

推开门,我想到楼下书店去买本书。映入眼的是邻人的大门。两个小天使牢牢地钉在门板上,手中握着的木牌上是英文书写的welcome(欢迎)。我看着木牌,

久久地感觉不到邻人热心真诚的好客,仿佛只是19世纪某位英国绅士的礼节性问侯,与那冷冰冰的拒绝却有几分相似。

邻人的门口隐隐有些动静,门把缓缓变动了方向,我逃难似地下了楼。母语是生存、交流的重要工具,谁说不是呢?面对金色的welcome,我什么也说不出来。这里不是伦敦,也不是纽约,这里只是中国一个普通的居民区,是一个孕育了屈子、生养了昭君的地方。下楼,我一步一步走得艰辛。我觉得有什么和我一样,缓慢而无知觉地在下楼,下楼。

进了书店才发现一本宋词也如此难寻。《教你如何学英语》之类的书籍却让人眼花缭乱。我看着冷漠的店员却开不了口。失语,失语。我仓惶地在一片文明中寻找“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低吟浅唱,“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壮志。哪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终于,发现有些年头的词集。微卷的边缘好似是被人翻过了。我想笑一笑,却还是勉强,这个角落的灰尘与蛛网集体失语,冷冰冰地看着中华文化的失落。

结账的时候看见出了门的邻人在和别人打招呼。用时下的话说,这是一种礼貌,一种气质。可是这种外语的招呼声是英国的礼貌,香奈儿的气质,不是“你好”的温文与谦恭。我张张口,却什么也说不出来。拿着书,我飞奔回家。

欧阳修在《玉楼春》里写到:“未语春容先惨咽。”以前不懂,只是闲闲地认定不过是春风吹出的愁,秋水灌出的怨,不想得真有一天,未语春客先惨咽。 母亲笑说,等我长大了要给她做一台全中文的电脑。我以为,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当堂检测】

阅读下文的两篇文章,从选材的角度对文章加以点评。

一小撮茶叶

父亲也真搞笑,老远的给我送月饼来,还有两个梨和一小撮茶叶,这些东西加起来也不到车费的三分之一呢。

和同学们瓜分了月饼和梨,那一小撮茶叶却弄丢了。或许是当垃圾给扫掉了吧。我一翻垃圾篮,果然在那,幸好有袋子装着。

我把那茶叶倒进开水中,刚好能泡上一杯浓浓的茶。就是这杯浓热的茶,使我又一次不能入眠。一整个下午,我就静静地想着过去的事。

我们村子里的人除了待客和供神鬼,自己是很少喝茶的,连开水也难得喝上一口。渴了就舀上一大碗带点粥的米汤咕噜咕噜地灌下去。只有我们家,四姐弟都喜欢喝茶,而我母亲向来是不主张我们喝茶的,在她眼里喝茶跟喝药一个样,只是在吃多了油腻的东西的才特许我们喝上一两杯。但我们喝得多了,她也就不怎么管我们了,只是她还是一口也不喝,除非拉肚子。说来好笑,我母亲认为浓茶是可以治拉肚子的,我小时候就十分信奉这种说法。肚子不舒服了就偷一把茶叶塞进嘴里,用口水慢慢地将它泡软,然后就咀嚼起来,有时连渣也全吞了下去。虽然有点苦,但为了肚子,我那时就很勇敢,况且吃完后很长一段时间口中还甘甜甘甜的。我很喜欢那种感觉。也真是奇怪,那方法每次都灵验。我曾把这方法传授给别的小孩子,但他们都爱不了那苦。

我渐渐长大,再也不吃茶叶了,却还是喜欢喝茶,特别是早上起来,先泡上一杯浓茶再去刷牙洗脸运动,回来时那茶已差不多泡好了。捧上一本小说边喝边看,那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这样的快事在学校里是享受不到的。因为学校里太热闹,生活节奏太快,整天得为分数奔波,是不适宜饮茶的。有时为了提提神才泡上一杯,但没有功夫品。

在学校也不可能再用茶叶来治肚子痛了,那要让人笑落大牙的。但今天父亲带茶叶来一定是母亲的主意,她怕我吃月饼腻着,所以特意叫父亲顺便送点茶叶来,但又不给多,毕竟在学校里没什么油水吃,要是让那茶叶吸干了儿子的油水哪可怎么办? 我想着,坐起来喝了一口浓茶后躺下想睡,却怎么也睡不着了。

我继续想着,不知不觉耳朵上有一股暖暖的东西流过,一滴一滴地掉在枕头上。那声音我听得到,真的。

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

18年前的仲夏夜,我带着嘹亮的哭声来了。您说,这是个吉祥的开头。 在您的牵手中,我蹒跚学步;在您的教导中,我呀呀学语;在您的期盼中,我迈入学堂;在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我逐步成长??

感谢您给了我生命,即使降生在贫困的家庭。妈妈,我怎能忘记上次我从学校回家,低低地和您说:“妈,好多年没吃西瓜了,我想吃西瓜??”我惴惴地看着你。您无言,叹了声气,走进灶房。我多恨自己提出这个无理的要求啊,父亲去世的早,仅靠您单薄的身体守着父亲留下的二亩薄田。这一刻,我真的恨自己残忍,怎能再给母亲施压呢?

可是第二天,起床的时候看到您赶集回来,肩上背着个小西瓜,篮子里还有些刚下地的青绿的菜。妈妈走进灶房操劳着一天的饭菜,我忽然有想哭的冲动。过了一会儿,您叫我吃饭,坐在那张简陋的八仙桌旁,我明显地看到菜比以前要丰富好多,还有让我垂涎的红红的西瓜。妈说:“娃要高考,给你加些菜,快吃吧。” 我胡乱地吃了一些饭菜,伸手拿起一块西瓜,幸福地吃了起来。我说:“妈,您也吃啊。”您说:“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你快吃吧。”我便心安理得地吃光了所有的西瓜。

我回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妈妈收拾了碗筷。后来,忽然想到告诉妈妈要体检了,于是就去灶房找她。可是,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我冲回房中,捂着被子哭了好久。

妈妈,把她能给我的都给了我,我唯有学业可以回报。可是考前最后一次重要的模拟考试,我却考得很糟糕。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远远地发现,昏黄的残阳中,母亲佝偻着背在村口望着我归来的路。那一刻,我有向后走的冲动,可我终究不能。

和母亲一起回家的路上,我心疼着,该怎样告诉母亲我的失败呢?到家的时候,我头低着告诉母亲我考砸了。母亲,望了我好久,然后用她枯槁的双手,轻轻搂起我,抱了一下:“下次你会考好的??”

有这样的母亲,即使穷又怎么样?她疼我,爱我,相信我,给我一个充满爱的充实的成长过程,母亲给我的已经太多??

今天,我坐在考场上。我知道一定会有一个好结果。我会一直努力。最后,要告诉母亲: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

篇四:材料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条小溪边,一个牧童难过地哭着,因为他心爱的羊羔不小心掉进大河被淹死了。

哭声引起了小溪的同情,它气愤地指责大河:“你也太残忍了吧,为什么把小牧童的羊羔给吞没了呢?如果我有你这样大的水量,决不会和你一样的。我会温柔地流淌,滋润山谷和草原,装点美丽的大自然,让沿途两岸都感激我的善行。” 然而没过多久,山洪暴发,小溪成了大河,它早忘了自己说过的话。巨大的水流冲毁了堤岸,一路咆哮着淹没了田园和村庄,就连溪水曾深表同情的那个牧童的羊群也被暴涨的溪水冲走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立意】

学生们的立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立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自己,勿忘自我;勿自满,勿居功;一切从思考出发。

第二种立意: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严于律己、讲求诚信等。

第三种立意:勿忘本、本性、初衷、信仰、雄心、梦想、善良、仁义、永恒等;富贵不能淫,权力不能移。

第四种立意:勿重蹈覆辙,要反省自己。

第五种立意:自己做不到,别指责别人。

第六种立意:做大事不拘小节。

第七种立意:既要追求理想,更要尊重“人无完人”的现实,认识到伟大事物的破坏力也大。

第一种立意显然跑题。

第二种立意流于表面。小溪说到了,也就想做到,但“水往低处流”,它身不由己,只能按大河的方式前进。实际上,山洪暴发只是特殊情况,无论是小溪还是大河,大部分时间都是像小溪憧憬的那样理想。因此,黄河和长江再发洪水,也还是人们歌颂的母亲河。所以,前五种立意的共同失误在于对小溪变成的大河持了否定态度。就像2006年全国一卷作文题,一旦侧重于认同乌鸦可爱便错了。因为现实中的大河,没有不淹死生灵的;如果淹不死羊,也称不上大河。

第三种立意只抓住了次要方面。小溪的理想,在大河的现实面前,已退居末席。 第四种立意有误。大河淹死一群羊是正常现象,改变不了大河利大于弊的总体情况,不能算重蹈覆辙。恰恰相反,重蹈覆辙的是那个牧童,是他两次损失了羊。但牧童不是这则寓言的主人公,最佳立意不能从他身上总结。

第五种立意也掉进了陷阱。它和第二种立意有共同点,认为小溪做不到,但又强调“别指责”。它的前一句错,后一句对,但“别指责”即便理解为“别指责百利之一弊”也是不恰当的。

第六种立意跳出了陷阱,比较好。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认识到这则寓言的象征意义。若把小溪比作小孩,把大河比作大人,说当了大人干大事时不拘小节也不合适。所以,把这句话改为“为大德不免一眚,做大事难拘小节”更好。说的通俗些,就是第七种立意。

反思一下,一切认识还是要从实际出发,才能适时反向思维,脑筋急转弯,在陷阱前悬崖勒马。

追求理想先要尊重现实

黄科锋

小溪成了大河,它早忘了自己说过的话。巨大的水流冲毁了堤岸,一路咆哮着淹没了田园和村庄,就连溪水曾深表同情的那个牧童的羊群也被暴涨的溪水冲走了。

理想总是美好,现实似乎糟糕。其实,大河破坏力虽大,但对自然和人类的益处更大。它虽有所淹没和冲毁,也不过是疏通河道的需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水往低处流的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小溪像小孩,大河像大人。单纯的小孩认为自己不会犯大人的错误,长成大人后却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总体上大人还是比小孩强。

秦始皇是个典型。他痛恨诸侯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立志于统一中国,并有建立“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理想。他“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秦始皇虽焚书坑儒、实行暴政,但他平定了六国,统一了度量衡,建立了郡县制,还是功不可没。 楚霸王步其后尘。项羽小时候看到秦始皇,脱口便说:“彼可取而代也。”他力能扛鼎,气吞山河,破釜沉舟,打败秦军主力,分封诸侯,却以暴易暴,火烧了千万人民的劳动成果——阿房宫。“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阿房宫多壮美啊,只是太短命了。怪不得人们说项羽是“沐猴而冠”呢。项羽纵然是个失败的英雄,却也算历史天空的明星。、

当长江只是一条小溪,她也有美好的理想。但当她发起洪水,人民的死伤和损失可谓大矣。但更多的时候,她作为一条大河,还是静静地流淌着,默默地奉献着,仍被当作炎黄子孙的母亲河之一。

小孩也许有美好的理想,要保护美羊羊。但他可能忘了,他早上喝的就是羊肉汤。所以,我们追求理想,但我们更要尊重现实。伟大事物的破坏力也大。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在生活的旋律中,理想是弹钢琴,现实却可能要长期面对电子琴;理想只是曲子,现实才是歌词。

2.读下列文字,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泰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要一步一个脚印。”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立意】

学生写这篇作文,主要有下列立意:

第一种,抓住“一步一个脚印”,写“要踏实”、“不能好高骛远”。这显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太片面了。

第二种,把于丹和易中天的观点并重。或写散文,说“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值得追求,但真登不上山顶也就算了,爬了就好,踏实就好。或发议论,有的把

于丹和易中天的观点各论证400字左右;有的各论证三分之一,再把二者结合起来论证三分之一;有的摇摆不定,不明确表态支持谁的观点,只说要努力登山。 我们说,两位教授的观点都有道理,但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若二者并重,则哪一种都写不好,文章的中心都得不到突出;虽然全面理解了材料,却并未选角度。所以,这些立意都不好。

第三种,百分之百地论证于丹或易中天的观点,对另一教授的观点只字不提,既不引用,也不置可否。这也不太好。

第四种,侧重于于丹或易中天的观点进行论证。这样才对。

贵在不虚此行

黄科锋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泰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要一步一个脚印。”

于丹强调登上最高点,易中天看重步步高、步步实。于丹重视结果,易中天重视过程。二者当然都有道理,而我更欣赏易中天的观念。因为人生有太多变数,所以要享受过程。

先说李白。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原来李白真正要登的不是天姥山,而是仙界,而是精神上的最大自由境地!所以他只是在庐山脚下望了望,便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飘逸的诗句。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四海为家,李白一路潇洒。

再说杜甫。他经过泰山,写下《望岳》一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其尾联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暗合,已成千古佳句。但实际上,杜甫并未登到山顶,他只是把诗一首一首地写实在,充分地表现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他从未有过“我为峰”的感觉,却成了诗圣。

另有安石。他在游褒禅山后写道:“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一次过程不够尽兴的游览让王安石后悔莫及。总结教训,他大刀阔斧地改革。虽然司马光尽废新法,但王安石已问心无愧。

且看苏轼。坎坷使他不再好高骛远,矮矮的赤壁亦足以心旷神怡。他“划然长啸”,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陶潜呼应,只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清代姚鼐在泰山顶上观日出的描写十分精彩,而我更喜欢他写攀登所见的“苍山负雪”、“居雾若带”等句子。一生能登顶几座高山?所以说“爬了就好”、“一步一个脚印”就好。

李贺怀铅提椠(qiàn,古代用以书写的木板),终成诗鬼;梅尧臣带布袋,天下闻名。有心登顶虽好,不虚此行更妙。

3.阅读田地的这首小诗《我是○》(节选),根据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是空虚;我是饱满。

我是静止;我是发展。

我能成为锁链;我能变成花环。

我是完整的自己;我是我的对立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立意】

除了跑题的立意之外,学生习作主要有以下情况:

第一种立意:空虚与饱满、静止与发展、锁链与花环。

第二种立意:完整与对立、对立统一。

第三种立意:人是对立统一的完整个体,既空虚又饱满,既静止又发展,既有锁链又有花环。

分析一下,材料内容呈典型的分总关系,第一种立意舍本逐末,第二种立意提纲挈领,第三种立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

怀念鲁迅,追忆英雄

黄科锋

《我是○》这首诗让我想起了鲁迅,想起了这位民族的英雄。

“我是空虚;我是饱满。”在《社戏》中,社戏表面上热闹,却让鲁迅感到空虚无聊,这反映出当时国人精神生活的贫乏。在《闰土》中,闰土的形象就像那金黄的满月一样饱满,但一声“老爷”,却让鲁迅童年的旧梦变成空虚。

“我是静止;我是发展。”《〈呐喊〉自序》里提到,因为创办《新生》失败,鲁迅开始静下心来研究古代小说。这表面上是静止,实际上是发展。有意无意之间,鲁迅成了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鼻祖。《呐喊》如惊雷,《彷徨》似飓风,《故事新编》像滔天巨浪,震动了国人的神经。“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静止时思考,发展时创新,才有路可走。

“我能成为锁链,我能变成花环。”鲁迅用自己的笔,变出锁链,把阿Q押赴刑场,深刻揭示了精神麻木的恶果,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使中国小说的面貌为之一新。鲁迅用自己的笔,变出花环,放到夏瑜的坟上,略微抚慰一下旧民主主义革命者,使本质上的悲剧不那么心酸,即便自知那花环是凭空出现。 “我是完整的自己;我是自己的对立面。”《一件小事》里,鲁迅榨出了自己皮袍下藏着的“小”来。他就是这样,总是把解剖刀无情地伸向自己。在《记念刘和珍君》里,他称自己为“苟活到现在的我”,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批判自己。他不断地“烧梦”:怀疑庸医,钻研西学,剪掉辫子,弃医从文,弃文言创白话??他对自己没有手软过,他以自我批判为基础去批判国民劣根性,这样的人怎能不伟大?

但鲁迅也是一个完整的自己。他是金刚怒目的英雄,也是关爱青年的导师。他曾留学日本,也曾破帽遮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同时他也曾是妥协退让的孝子。为了让母亲满意,他作为新青年却娶了原本不认识的裹着小脚的旧式女子朱安,拜天地时还戴上了假辫子。他把名存实亡的婚姻维持了十几年。

鲁迅给自己的人生判过很多○分,但他最终得了个最高分。

鲁迅是○,曾空虚,曾饱满,曾静止,曾发展,曾舞锁链,曾编花环??

4.读下列文字,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猴子、山羊、驴和笨手笨脚的熊,准备来一个四重奏。它们咿咿呀呀地拉着弓弦,乱糟糟地一阵吵闹,天哪,不晓得是什么名堂!

“停奏吧,弟兄们!”小猴子说道,“像这样是奏不出好音乐的,你们连位置都没有坐对!”于是大家按猴子的想法调整了位置,可是根本不管用。它们又坐成一排,结果更糟了。它们的吵嚷声吸引来了一只夜莺。它们向夜莺请教怎样才能合奏出动听的音乐。

“要把四重奏搞得得心应手,你们必须懂得演奏的技术。”夜莺答道,“换个坐法也好,换个乐器也罢,对合奏出优美音乐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立意】

除了跑题的立意之外,学生的主旨主要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类:有才能、实力、基础才能成功。

第三类:掌握技巧才能成功。

第四类:掌握技术才能成功。

第五类:技术加团结才能成功。

第六类:成功的首要因素是团结,其次是技术。

第七类:成功的首要因素是技术,其次是团结。

第一种立意较笼统。

第二种立意对“技术”进行了过度引申。

第三种立意偷换概念,把“技术”窜改为“技巧”。

第四种立意忘了次重点“团结”。

第五种立意虽全面,但两个要点未分主次。

第六种立意主次颠倒了。

第七种立意才算全面、准确。当然,例文在论证时,“团结”所占比重还是太大。更重要的是没有深化主题。如果能提到“建设和谐社会,科学技术仍是第一生产力”就把题目写透了。联系学生的实际,也可谈同学间应该团结合作,以便掌握好科学技术。

团结与技术

“要把四重奏搞得得心应手,你们必须懂得演奏的技术。”夜莺答道,“换个坐法也好,换个乐器也罢,对合奏出优美音乐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猴子、山羊、驴和熊为合奏出优美音乐,在猴子的指挥下,团结一致,精神可嘉。但它们根本不懂演奏的技术,所以失败了。要想成功,它们必须首先掌握演奏的技术。当然,掌握了技术后,团结一致的精神也不能丢。

齐宣王爱听合奏。他的宫廷乐师大都有高超的演奏技术,再加上团结一致,效果肯定是气势恢宏。纵然有一个南郭先生,因为没有破坏演奏阵势的一致,也混了不少日子。

齐缗王爱听独奏。南郭先生因为没有真正的演奏技术,只好溜之大吉。由此看来。掌握技术是立身之本、合作之基。

篇五:师说写作素材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尊敬老师”“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探索”“创新”“从师学习”“师生关系”“教育”“成长”“师生”“师道”“求知”“长与短”“思考”“仁爱”“善问”“敢于向流俗说‘不’”“敢为人师”“要相互学习”“要勤学善问”“不能自我满足,师心自用”“要相信自己,不必自怨自艾”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有如下运用角度:

角度一:要勤于发问,还要善问。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讲的是要勤于向老师请教的必要性。勤于询问,才能不断地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困惑。但仅有勤于发问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问的诀窍,要抓住问题的重点、关键。文中讲有些士大夫让老师教自己的小孩,“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舍本逐末,没有抓信根本,是一种不正确的求学态度。“问”也是一门学问,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的人才能有所建树。

角度二: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也要学会取长补短

“术业有专攻”,一专多能的人才毕竟是少数,每个人都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正如音乐家善于演奏乐曲,建筑师精于设计高楼大厦,文学家长于描述人生百态。每个人都是一人奇迹,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有自己的强项,因此,要把自己某一方面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值。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虚心地向拥有其他专长的人求教,正如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向郯子、苌弘等人请教。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

角度三:从学术上看,师生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揭示了师生之间没有年龄的差距,有“道“者即为师。老师与学生的定位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可变的。老师也许在人生阅历、学术经验上丰富一些,但是学生思维活跃,可能在创新方面强于老师,而且不能因为年长,经验丰富而否定学生的创见。孔子说“教学相长“,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提高自己。

【运用范例】

1、一丝严谨,镌出金色之光。为师者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正因为你那宽广的胸怀,深奥的哲思,不凡的睿智,一视同仁的严谨,才有我们的进步与成长。“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您耐心的讲解着,细心的规划着,为我们解开心中的疑惑,为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找出错误的所在,你是一位渡船的贤者,掌着智慧的舵,划着岁月的桨,在人生的海洋,几渡往来。(《为师者说》)

2、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把师徒之情看做父亲之情,反映了古人对老师的尊重。像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宁可挨冷,也不打扰老师午睡,体现了杨时对老师的无比尊重。

居里夫人在发现镭后,声望极高,当他回到波兰参加华沙镭学研究院落成典礼时,看到人群中的小学老师,她疾步走到老师身边深吻老师,推着老师坐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居里夫人成功不忘恩师,受到称誉。

居里夫人之所以如此尊重自己的老师,是因为她深深懂得,没有昔日老师的启蒙、教育,就不可能有今天辉煌的成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试想一下,没有教师,怎能传授文化、发展文化?没有教师,怎能培养人才?没有人才,怎能使国家强盛?国家不强盛,怎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此看来,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尊师重教。(《尊师重教谈》)

3、当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时,他承担着辛苦劳作,清贫苦寒的生活重担;当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他承受着高官厚禄的内心诱惑;当林则徐呐喊“开眼看世界”,他又何演示在忍受不得志的苦闷和流放的痛楚?

陶渊明所处的社会本是贪官遍野,文天祥所处的时代保命投敌的事例屡见不鲜,而林则徐身边的同僚又有哪一个不是歌颂大清?然而他们去都“背道而驰”。就像那写下“长度相同”的第六个学生,前面的五个学生或是听取了教授的提示,或是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或是盲从他人,他们无一例外地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相信自己,这是避免盲从的良药;坚持真理,这是开启成功的钥匙。

自汉代至唐宋,社会上的文人雅士们无不在追求华丽的辞藻,专事铺陈,文章华美之风盛行。然而韩愈、柳宗元却并未亦步亦趋,他们猛烈抨击内容空洞的骈文,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直斥文学的弊端,他们坚信文学需要改革才能重生,所以即使遭受攻讦,却也大胆创新。他们最终成功,而中国文学也重焕生机。

文学因他而成为文学。

科学的殿堂中也从来不乏执著而坚定的人,当社会上教会势力强大,教徒人数众多,宗教裁判所火刑威胁的时候,伽利略站到了被斥为“异端“的日心说一方。即使被囚禁,即使被迫害,他也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想法,只因他用看远镜看到了真实的宇宙。他相信自己的探索,所以直面社会的黑暗,他坚信日心说的真理,所以在宗教法庭上,他仍坚定地为自己的学说辩护。

科学因他而成为科学。

相信自己并不是轻易做到的,人们总是在生活中受到太多的诱惑与历练。当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在做同一件事,听信同一种言论,很难有人不对逆反的自己产生怀疑。同样,坚信真理也不是轻易实现的,尤其是当你所信仰的真理被多数人甚至全社会视为悖论的时候。相信自己还是跟随他人?坚持真理还是求得生存?我想此时,我们需要一种勇气,需要一种力量,需要一份执著。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虽然只是就某种情况而言,然而少数人之所以有掌握真理的机会是因为他们的身上有一种阻止他们迈向他人的脚步的信念与力量。

我们不一定要做少数人,但要做相信自己,坚持真理的人。也许,我们应当问问自己是否有在黑板上坚定写下“长度相同“这四个字的勇气??(《相信自己,坚持真理》)

4、最近阅读了《古文观止》这本书,韩愈的《师说》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文章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本文开宗明义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现就其中一些句子谈谈我的看法。

喜欢其中一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简单的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她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的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点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

我也喜欢文中的这句“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姜还是老的辣”这两句本身就很矛盾,也就应证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是专长不同罢了,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从师学习固然重要,在实际生活中我理应认识到从师学习是我们的起止,只有不断努力去剖析创造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这样,才显得更有意义。(读《师说》有感)

5、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

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瘅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奖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梁衡《读韩愈》节选)

6、《师说》中,对从师的标准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尤其是第三段中所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都提醒我们要多向他人学

舍本逐末的作文素材

习,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让自己“低”下去,虚心,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才能看见别人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角度点拨: 可用于“学习”、 “合作”、 “帮助”、“尊师与成材” “自信自强”、 “能力”、“择师”、 “倾听”、“不耻下问”、“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等话题)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