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简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0:28:29 体裁作文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简介体裁作文

篇一: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亲情就像一杯茶,漫长的岁月留下的永远都是最真挚的感情,母亲更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母爱是最平淡朴实而又无私的。作为荧幕上不可或缺的元素,亲情总是带给人们感动和收获。五月是母亲的节日,在这个温暖的季节,别忘了和妈妈一起看一部温馨的电影。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纯粹的女性主义的电影,对女性的赞歌,给女性的献礼。对女性的欣赏甚至膜拜。

中文片名: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中文片名:Todo sobre mi madre

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

主演:丝莉亚?洛芙、玛丽莎?佩雷德斯、佩妮洛普?克鲁兹

剧情简介:

玛努埃拉(丝莉亚 洛芙 饰)的丈夫在儿子出生前就离开了妻子,玛努埃拉成为了单身妈妈,带着儿子埃斯特班来到马德里生活。儿子从不知道爸爸的事情,玛努埃拉只好对儿子说父亲已经过世。然而,儿子终究不相信。他在日记本里悄悄写下对父亲的想念。

车祸来得那么突然,儿子被一辆迎面撞来的汽车夺走了生命。母亲悲伤不已,决定去找孩子

的父亲洛拉,完成儿子心愿。然而她却得知,洛拉已经换装成女人,当了妓女,而且染上了艾滋病。更不幸的是,修女罗萨(佩内洛普 饰)怀上了洛拉的孩子。玛努埃拉留在罗萨身边照顾她,罗萨诞下的婴儿也取自己儿子埃斯特班的名字,苦难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这个新生儿竟然逃过了艾滋的噩运。

推荐理由:初恋的回忆,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感觉。

当父亲过世,年迈的母亲讲述她梦系魂牵的初恋时,生子不但体味到那初恋情愫的凄美动人,甚至还分明读出对美妙人生的执着追求。故事放在一个与世界几乎隔离的空间,自然环境的优美,为影片的爱情增添了色彩。影片中历史和现实的故事都围绕着“读书、识字”这样的情节展开,文明与蒙昧的交织纠缠。只是这部影片淡化了蒙昧的野蛮和暴烈,单纯地表现了一位乡村姑娘对未知文明的向往和神秘,从而成为爱情的催化剂。

中文片名:我的父亲母亲

外文片名:The Road Home

导演:张艺谋

主演:章子怡、郑昊、孙红雷

剧情简介:

一个男子(孙红雷饰)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回到家乡,年迈的母亲说起和父亲的往事。30多年前,城市青年骆长余(郑昊饰)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自愿来到了三合屯当小学教师,方圆十几里出了名的美人招娣(章子怡饰)暗自喜欢上了他,从此少女的心便不再安宁。由于学校还未盖好,村里人给建学校的人送“公饭”,招娣换着样儿做好饭菜,特意用一个青瓷碗盛好送去,满心希望教师能吃上她做的饭菜。后来骆长余终于知道了青瓷碗,明白了姑娘的心事,二人由此迸出了爱情的火花。学校建好了,听到教室里的念书声,招娣觉得那是有生以来最好听的声音。到后来,村里已经没有人再听了,只有招娣还听,一听就是四十多年。

篇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佩德罗·阿莫多瓦

●西班牙导演,1951年9月25日出生。

●作品年表

1980:《贝比、卢西、鲍姆及其他女孩》

1982:《激情迷宫》

1983:《黑暗的习惯》

1984:《为什么我命该如此》

1985:《斗牛士》

1986:《欲望的法则》

1987:《我真的还是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还有前年夏天》

1988:《神经濒临崩溃的女人》(欧洲电影节最佳青年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剧本奖)

1989:《捆着我绑着我》

1991:《高跟鞋》(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

1993:《姬卡》

1995:《我的秘密之花》

1997:《颤抖的欲望》(《活色生香》)

1999:《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最佳导演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大奖)

2002:《对她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编剧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非英语片、最佳编剧奖,欧洲电影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

2004:《不良教育》

2006:《回归》(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最佳女演员奖)

●对白旁白独白

▲“好吧,你应该长胖点,将来你??或者要站大街来养我。”

“站大街不用太胖,那话儿大就可以。”

曼纽拉看着艾斯德班:“你那嘴愈学愈坏。”

“你先挑起的。”

“我只是说笑。”

艾斯德班看着曼纽拉:“你呢?“

“什么?”

“你会为我出卖身体吗?”

曼纽拉看着艾斯德班:“我已经为你尽心尽力。”给儿子檫了一下嘴角:“吃吧。” ▲艾斯德班和曼纽拉。“我想问嫣迷拿签名。”

“下着雨啊。”

“有什么关系?”

母子在雨中等待嫣迷出来。

“如果没有人出来呢?”

“等一会吧,我的生日嘛。”

“妮娜的演出感动了你?”

“不是妮娜,是史提拉。二十年前,我演过《欲望号街车》。我饰演史提拉,你父亲饰演高华斯基。”

“你从没对我说过爸爸,我只知道自己是遗腹子。”

“你爸爸不好说。“

“大概是。否则你早已对我说了。你可以说说他,作为生日礼物。”

“未必是件好礼物。”

“错了,会是最佳礼物。”

“回家后,我告诉你好了。”

儿子亲吻曼纽拉。

▲“明天满17岁,但看来不止17。跟母亲住的男孩,长得比较特别。看来比较严肃,像学者、作家,对我来说,再合适不过。因为我立志成为作家。”

▲“昨晚妈妈给我看她一张旧照。照片缺少了一半。我知道是我失去的一半身世。” ▲孟文来看曼纽拉。“我好担心,为什么不打电话给我?”

“我一到马德里——阿根廷,就打给你,打过好多次。”“必定记错了你的电话号码。”“我其实去了拉科鲁尼亚。”

“为什么?”

“去追寻儿子的心脏。”

“你怎知道在哪里?”

“我看档案,查出接受器官??那人的姓名、地址。”

“你不应该。想搞到自己发神经吗?看着我。”

“我知道。我应该辞职,离开马德里。我是那样的意思。我连行李也不用卸。” “你不应该单独出门,应该好好休养。我今晚留下来陪你。不如跟我回家。”

“我想清静。”

“理智点好吗?”

“怎么理智?”

▲曼纽拉在去巴塞罗那的火车上。“17年前,我走过这条路。当时方向相反,从巴塞罗那去马德里。当时我在逃避,但并不孤独,肚子里怀着艾斯德班。我逃避他的父亲,现在我打算寻找他。”

▲嫣迷递给曼纽拉一个信封,除了一张支票外,是一个签名:“艾斯德班,这是一个迟到的签名。迟到,不是因为你没有向我索取。”

▲阿悦救场。“人人叫我阿悦,为什么?因为我以取悦众生为己任。”

▲曼纽拉把照片和日记递给罗拉。罗拉看着艾斯德班的日记:“昨晚妈妈给我看她一张旧照。照片缺少了一半。我知道,那是我失去的一半。今早我打开她的抽屉,发现一大叠照片,全都缺少了一半。大概是我的父亲吧。我想见见他。我要妈妈明白,我不计较他是谁,不计较他是什么模样,怎样对待她。我有权与父相认,她不应该拒绝。”

●后现代背景下的母亲角色/囧姑娘/豆瓣电影

电影《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是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编剧并导演的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女性电影。熟悉阿莫多瓦的人会知道,这位导演善于以一个男性视角拍摄女性题材的影片,片中充满对女性力量的人文关怀。这并不是简单的把女性作为主要角色对待,许多大众电影即使主角是女性,也通常会有一个男性角色出现并成为帮助者,在阿莫多瓦的影片中,即使是《对她说》这部完全以男性为主角的男性题材影片,我们也能感受到导演的情感天平是倾向女性一边的。

面对这部影片阿莫多瓦如是说:“《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表现的是女人承受痛苦的能力。一个女人,不必一定要是职业演员,也能很好地去撒谎、去表演、去做戏。男人和女人有着一样的寂寞、痛苦,但女人对此的反应要戏剧化得多,也惊心动魄得多。从这一意义上讲,男人看上去确实要比女人少了一些什么。”传统社会下,女性通常作为弱者处于男性(强者)的对立面存在。福柯用全景敞视建筑理论很好地诠释了传统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关系:社会

好像个封闭式的全景敞视,男性就是塔上的监督者,女性是被关在建筑里的囚犯,处于男性社会的“拘役”之中,处于男性的监督、“凝视”之下。因而,女性在这种权力“凝视”下,无意识地按社会规范规定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自觉、自律地成为一个被动的主体,或者成为其它女性的权力主体、权力压迫者。“母亲”则成为其中最被看重的女性角色,因为其他一切角色都可以由两性完成,唯独生育只属于女性。正是通过生儿育女,女人完整实现她的生理命运;这就是她的“自然”使命,因为她的整个机体是朝着延续种族的方向发展的。传统的母亲的形象应该是慈爱的、温柔的、体贴的。一个成功母亲的标志是她美满的家庭和健康的孩子,而不是她个人所获得的社会地位或经济能力。母亲这一形象如果脱离了家庭就丧失了意义。长期以来,女性都被束缚在家庭的环绕下。父母会要求儿子出去闯荡,却希望女儿留在身边;女人比男人更看重婚姻;母亲省吃俭用为了家庭孩子辛勤劳作等等这一系列现象呈现出的状态是,男性倾向于“出走”,女性倾向于“回归”。如果女性也选择“出走”,那么结局可能就如鲁迅先生评述娜拉的一样——要么“堕落”,要么回来。即使一个女人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再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如果她没有家庭或家庭不和、破碎,那么在世人看来她仍然有缺失,是个失败的女人。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苏说:“女人不是被动和否定,便是不存在”。因而在父权制社会里,女性只能是服从男性,对男性的抗拒与控制注定是要失败的。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女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其激进程度往往使人们将女性主义同女权主义划等号。他们要求将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要求获得和男人一样的社会地位和认同,甚至拒绝承认两性差异。波伏瓦的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把这句话推广,女人不是天生就是母亲,而是后天形成的,甚至是被动地成为母亲。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是否有权力拒绝成为母亲?我们都知道,母亲这个能指只有和阴性相捆绑时它的所指意义才成立,这里所说的“阴性”是指生理性别,而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

当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劳动强度不断加大,巨大的竞争和淘汰机制迫使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走入社会,与男性一起工作。在繁重的工作生活压力下,不少女性推迟结婚,或者选择不要孩子。这种在原先看来是令人无法接受的行为放在今天也受到了普遍的理解。然而即使是当代,也有许多发达国家地区视堕胎为违法的行为。也就是说,在这些地方,女人可以避免怀孕,但是一旦怀孕却没有终止的权力。如今在各个领域中,女性参与的比例已经大大提高。但是,与其说是女性主义的胜利,倒不如说是在人类发展压力下男性做出的妥协,是男性对女性发出的邀请而非女性自己争取而来。女性主义持续发展,当女权主义者们继续挑战男性主宰地位的时候,后女性主义却站出来反驳,他们拒绝女性主义的一个主要理由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把女性塑造成“受害者”,从而制造了一种“受害者”哲学。好象所有的男性都是压迫者,是强奸犯;所有的女性都是被压迫者,是强奸犯罪的受害者。这一度引起一个“回潮”,要求女性回归传统角色,要求母亲呆在家里,认为母亲出去工作是自私的不负责任的表现,并且认为许多家庭问题都是女性到社会上就业导致的。从传统到现代社会对于女性期待的反复可以梳理出这样一个思路:

传统————现代

“回归”--(发展压力)--→“出走”--(家庭问题)--→“回归”

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最初迫于发展压力接受了女性承担一部分社会劳动,还是因此带来的诸多家庭问题从而要求女性返回家庭,这都是一种男性立场下的男权逻辑。更加严酷的是,在当今时代下,女性必须将社会与家庭的矛盾化解,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已成为现代女性必备的生存技能了,特别是当男性从“帮助者”变成竞争者后,女性需要面对的社会压力更加巨大。

当男性不再只选择女性作为配偶,当女性可以从同性那里获得生理快感,处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世上还有不可替代的角色吗?阿莫多瓦的这部影片似乎给了我们肯定的答案。

玛努埃拉是一位单身母亲,带着儿子埃斯特班来到马德里生活。儿子从不知道父亲的事情,母亲只对儿子说父亲已经过世。在儿子十七岁生日那天,母子俩一起去看话剧,儿子在追逐主演签名时遭遇意外车祸身亡。玛努埃拉带着丧子之痛踏上了寻找儿子生父的旅途。

在这部影片中,女性是绝对的主角,男性形象少之又少,未成年的儿子出场没有多久就去世了,修女的老父亲患了老年痴呆连自己的女儿都不认识。片中还有第三类形象“凤姐”,是指仅在外貌上变性的双性人,并为男性提供卖淫行为。阿悦就是一位凤姐,他已经完全融入女性圈子,成为“闺蜜”式的人物,也正是他为玛努埃拉提供了很大帮助。导演用这样反讽的方式将通常以“施救者”身份出现的男性角色消解了。当儿子的父亲以男性身份面对玛努埃拉时,他处于一种被动的、失败者的地位,无能为力渴望得到她的宽恕。修女意外怀孕后搬来和玛努埃拉同住,受到她的悉心照顾。本该由男性(父亲)承担的责任由两位女性完成了。在这里男性不但处于缺席的状态还将痛苦(修女被传染艾滋病)带给女性。

与那些直白歌颂女性的作品不同,这部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也并非完美,甚至是为传统所不容的。首先,玛努埃拉作为一个母亲形象,导演打破了传统对于女性形象要么“天使化”要么“妖魔化”的刻板印象。其次,片中的配角罗萨是位修女,常年做义工帮助别人,即使这样神圣的形象,她也因受到男人的诱惑而承受了痛苦。片中的其他女性角色还有女演员,她是个同性恋,她的搭档是个吸毒者。可以说在本片中没有一个女性角色是“正常”的,但这些女人在面对同样的不幸时所做出的反应却是相同的。与男性不同的是,当面对困难时,男性倾向于独自面对,而女性倾向于寻求帮助,如果找不到男性帮助者,她们往往也会与同性聚集起来共同面对。片中的女性角色各有各的痛苦,她们聚集起来互相支撑和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男性反而是遭到拒绝的。

玛努埃拉不再被束缚在母亲的角色中,影片行进到后半段,她成为女演员的助理又登台演出,帮助阿悦和修女,我们甚至快淡忘她是一位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母亲。当她踏上寻找儿子生父的路途,她就从一个心酸的母亲身份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个女性象征,一个所有女性角色的总和。这时的玛努埃拉独立、坚强,能够做出决断,她的形象渐渐向男性转变,她承担了所有对男性角色的要求。但是,难道女性意识的觉醒就是让女性推翻男性然后取代男性、变成男性吗?这大概是激进的女性主义最容易走向的极端。格罗斯认为:“性别差异就像阶级和种族差异一样,是身体的差异。”不可否认,在生理上,女性处于弱势地位,容易受到伤害,而伤害往往来源于男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女性和男性一样,反而是对女性特质的忽略。影片中玛努埃拉说了这样一句话:“女人为了避免孤单可以忍受一切”。导演打破了我们对于女性顽强精神的骄傲,坚强不是她们的选择,而是她们唯一的办法。

面对不公与苦难,男人往往选择报复和奋斗,而女人则更多选择宽恕和容忍。一个男人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如果选择忍让,人们会认为他受到了侮辱,是一种逃避的懦夫行为。社会对他的期待是“反抗”;而一个女人选择忍让,人们立刻会与女人天生的母性联系起来,对她的期待是“包容”。母性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容易波及他人,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在动物世界,一个雌性动物可能会像对待亲生的一样养育非亲生的幼崽,而这种情况几乎不会发生在雄性动物身上,它们会立刻赶走或咬死其它幼崽。

尽管儿子的父亲对玛努埃拉造成巨大伤害,但是她给他们的儿子取和他一样的名字;修女受到了同一个人的伤害,却也给自己的孩子取同样的名字。影片的最后,在修女的葬礼上,玛努埃拉终于见到儿子的父亲,他以一个女人的形象出现,却不得不站在一个男人的立场。这时的他只是(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简介)一个生命将尽,寻求宽恕的失败者。在他的恳求下,玛努埃拉将他和修女的孩子带给他看,还将死去的儿子的事告诉了他。面对伤害,玛努埃拉选择宽容。可是我们清楚,

她首先是一个女人,然后才是一个母亲,而母亲这个角色已经成为她生命的全部了。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谈自己的创作

我10岁的时候才开始看电影,因为在我们居住的村镇难得放映电影。60年代初我在卡赛雷斯上中学时,就能经常去电影院了。当时放映的是美国的喜剧片,弗朗克·塔什林或者布莱克·爱德华兹的作品,也有比利·怀尔德执导的一些影片。我很喜欢斯坦利·多宁的《在公路上的两个人》(1967)。我观看了法国“新浪潮”电影崭露头角时的影片,有特吕弗的《四百下》,戈达尔的《精疲力尽》。我还看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伟大影片,有帕索里尼的早期作品,维斯康蒂和安东尼奥尼的影片。这些影片令我记忆犹新。上述影片中没有任何一部涉及我的生活,但奇妙的是,我感到它们所揭示的世界与我是那么接近。

我高中毕业后到了马德里,想进大学读书,也想学电影,可我没钱上大学,而在前几个月佛朗哥关闭了电影学校。我的教育注定要从各个方面进行,但当务之急我得谋生。

我到电影资料馆看书,并买了一台超8毫米摄影机,我的生活很充实。在电话公司里我很显眼,因为我留着披肩发,我的出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我当时好像过着双重生活,上午我在电话公司工作,而下午则完全成为另一个样子。

我在1979年拍摄《佩比、卢西、博以及不出众的姑娘们》之前,已拍过各种类型的超8毫米短片。实际上,从1968年我来到马德里时就已经开始了。当时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正在进行一次大的“地下”(underground)活动。“地下”的场面比现在更丰富多彩、更活跃。事实上,我不知道现在它是否还存在。很多人从事超8毫米的摄制工作,甚至包括一些协会、电影节组织的小组。特别是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巴塞罗那,“地下”文化相当激动人心。在电话公司工作,下午或周末拍摄超8毫米影片的同时,我开始与名为“放纵的学生们”的独立话剧组进行合作。后来,在我的超8毫米影片中出现了“地下”演员,但他们是真正的演员。我也参加话剧演出,在有些剧目中任男演员。在1977年拍摄的最后几部超8毫米影片中出现了几位以后在我的长片中扮演角色的演员,比如卡门·毛拉。我继续同巴塞罗那保持联系,特别是同一个“地下”造型小组的联系,他们有不少设计师,画连环漫画的人,比如马里斯卡尔,他们的成果刊登在《埃尔·比博拉》杂志上,这是近20年来西班牙最有观赏价值的一本连环画杂志,它至今仍然存在。有时,我为杂志写连环画的文字,还写类似电视连续剧的东西,他们都很喜欢。

一帮人自愿与我一起拍摄了第一部长片,我们几乎都是初出茅庐的新手,就连摄影师也是如此。我记得影片中的有些镜头把我也拍进去了,而且只拍了半个脑袋。我们于1979年开拍,1980年完成。我们是在筹到钱之后,利用周末时间来拍摄的,共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拍摄工作相当混乱,我记得当时很失望,因为影片还差20分钟的长度才能完结,但我已经身无分文了。我本想沿着布景边走边说,向观众叙述在布景里面所发生的事情,但却无法拍下去。我的兴趣是讲故事。对我来说,这部影片是一所意想不到的学校。它让我毫无顾忌、自由地发挥电影语言??

手段的匮乏反而给了你一种创作的自由,因为你别无选择。《佩比、卢西、博以及不出众的姑娘们》有着太多的语言上、形式上的缺点(我在宣传该片时就是这样讲的,而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一部影片有一两个缺点,它算是一部有缺憾的影片,而当影片有数不清的缺点时,这些缺点反而使影片有了风格。

当时,我除了受到“崩克”(Punk)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美国“地下电影”的影响,特别是保尔·莫里西的早期影片和约翰·沃特斯的《粉红色的火烈鸟》。与保尔·莫里西不同的是,我的影片很少有纪录性的、心理学的东西,而虚构的元素却非常重要。《佩比、卢西、博以及不出众的姑娘们》让我感到是贴近“波普”(Pop)风格的练习。

70年代的“波普”很平庸、苍白、肤浅,比如理查德·莱斯特的早期作品,以及弗兰克·塔什林导演、托莉丝·戴伊主演的表现美国家庭主妇生活的喜剧。我在拍摄《激情迷宫》时就

篇三: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观《我们讲诉的故事》有感

“当你开始向自己或他人讲述的那一刻,故事才成为故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序言精确的道出“故事”的本质,却也隐去了“讲述”这个行为的艰辛。

这是莎拉?波利的第三部电影,她将镜头对准自己的家庭和母亲戴安娜。一个天真火热,作着演员梦的平凡女人。在她去世后多年,波利邀请自己的父亲、兄弟姐妹以及母亲的朋友们面对镜头讲述她的故事,他们分享的过去逐渐拼凑出母亲隐藏多年的秘密。

请永远不要相信说故事的人。记忆的不确定性、人们面对痛苦自我保护的本能,还有我们各自视角所带来必然的不同。人们总会不自觉的修饰故事,最终将之化为自 我的一部分。这是诸如维斯?安德森、王家卫等导演最爱的主题,他们总是孜孜不倦的用多条线索、多个独白告诉我们散落在不同人的眼中的故事有千般样貌。

而莎拉?波利却以一种私密的方式,更为简单轻盈的结构完成了主题。她巧妙组合着所有人的记忆,她对每个角色都怀着恰如其分的爱意与尊敬,当然,再加上一点幽默感,以及在恰当的时候置身事外的冷静。从而让影片有了舞蹈般轻盈跳脱的质感,以及一种极其坦诚的亲密。

电影的重点也在流动变化,从母亲隐秘的情事渐渐变为莎拉?波利寻找父亲——正所谓这世界上没有“简单的故事”——即使如此,波利也没有纵容自己将之变成年 轻艺术家对自我身份的探索这般庸俗主题(即使曾经是演员,莎拉?波利也能完美的抑制住这种过分表达与自我揭露的冲动)。她始终关心的是“讲述故事”这件事 本身——“讲述”的不确定性,故事与真实的生命间的差异,以及影像(这个讲述者)拥有的揭露与隐瞒真相的矛盾的力量。

对于一部纪录片,我们总是不假思索的将其视为事实。但就如影片的主题所言,讲述者才是最重要的。莎拉?波利不断的设置谜语,她狡猾的让父亲迈克尔?波利朗 读旁白(多么残忍的导演,最后老父亲半开玩笑的说),最后,毫不掩饰的告诉我们,故事中某些场景是由演员扮演重现的——是假的。从而轻易的推翻了观众的建 立起来的认知,但这不正是影片的本质么?

篇四:关于我母亲的一切doc

玛努埃拉(丝莉亚 洛芙 饰)的丈夫在儿子出生前就离开了妻子,玛努埃拉成为了单身妈妈,带着儿子埃斯特班来到马德里生活。儿子从不知道爸爸的事情,玛努埃拉只好对儿子说父亲已经过世。然而,儿子终究不相信。他在日记本里悄悄写下对父亲的想念。

车祸来得那么突然,儿子被一辆迎面撞来的汽车夺走了生命。母亲悲伤不已,决定去找孩子的父亲洛拉,完成儿子心愿。然而她却得知,洛拉已经换装成女人,当了妓女,而且染上了艾滋病。更不幸的是,修女罗萨(佩内洛普 饰)怀上了洛拉的孩子。玛努埃拉留在罗萨身边照顾她,罗萨诞下的婴儿也取自己儿子埃斯特班的名字,苦难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这个新生儿竟然逃过了艾滋的噩运。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就是这样一部电影。首先这不是讲一个母亲,不完全在讲母爱,而是以强烈的戏剧式的叙事,给我们讲述了三位母亲及其周围若干女人的生活 和人生。准确地说,也正如片子结尾讲的,这是一部献给女性的电影。导演完全去掉了一切道德上的束缚,仅仅是从人性的角度,把影片里的女性放进生活的艰辛 里,告诉我们,她们的选择、态度、价值观和勇气。很多的细节都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引起共鸣和思考,让我们明白这就是伟大的女性,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 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点,影片里有与人妖相爱生子的,有与妓女做朋友的,有修女生孩子的,有吸毒的,有患爱滋病的,在我们的道德观里的异类,在西班牙社会完全 正常,看不到批判、怜悯、同情等任何不平等的对待,他们就是按自己的选择生活着,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着,只要这是他自己的选择。西班牙或许到底是个包容、 自由、平等的社会。尊严完全基于你的人性。想起了快男刘著,傻B评委凭什么无礼多次打断?凭什么要看身份证?凭什么要质疑?仅仅是因为他的外形吗?有人问 刘的形象是不是不符合快男形象,刘著说,我穿成这样,我觉得舒服,如果让我穿成你那样,反而觉得不伦不类。我热爱我的生活。请问我哪里不阳光、不健康了? 谢谢!当以道德的名义去撕掉一个人的尊严,干涉一个人自由,把人当成与自己不同的异类的时候,我想大声地说,去他妈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个不自暴自弃、勇于直面生活的女人,她既不把自己浸透在往事的回忆中自怜,也不躲避过去和现实的反差,甚至她不带有任何怨恨的去寻找过去的伤痛,实现儿子和过去自己的梦想,以求内心平静。她是一个坚强和勇敢的母亲,却更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人。贯穿于她的自立,她的坚强,她的平等思想,友善的对待生活中每一个人,突出了她独特的气质和魅力。生活中唯一与她生活的儿子,为了给她的一个生日礼物而死去的时候。如果她陷入自责或选择沉沦甚至是自尽,都不会有任何人觉得过分,然而她没有,一个感性到可以被同一话剧感动无数次的女人竟然可以用最理性的态度对待她失去唯一儿子的痛,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她没有怨恨,却很友善对待她的朋友们,吸毒者、变性人、艾滋病

人和名演员,和他们在一起她表现出来的没有一点虚情假意的关怀,她甚至是用自己的爱去对待她们,她为了照料艾滋病母亲,比过了真正的母亲;她放弃自己梦想了十几年再做演员的机会,把工作机会让给她的变性朋友,她领养了艾滋病的孩子,把它当作了自己失去的儿子……她并没有对她所做的这一切感到有什么与众不同,她没有期盼有任何回报,她的博爱与坚强完全浸透了她的母性和人性。一个平凡而完美的母亲,我向你致敬

看了《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我哭了。好久没有一部影片让我这样哭过了。 片中的母亲就是我理想中的形象吧,是个在移动中哭泣的人。是的,一直都很欣赏那种遇到了巨大的悲痛仍然还能坚强的面对生活,勇敢的挑战人生的人,也想做那样的人。片中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人吧,她叫玛努埃拉,在一次意外的车祸中失去了儿子之后,把他的心脏捐赠给了需要它的人,而且为了满足儿子的临终遗愿,她决定重新面对自己那段不堪的往事,去寻找儿子的亲身父亲罗拉,一个变了性的人。在此过程中,玛努埃拉在艰难的生活中,不忘对别人伸出援助之手,最终,她创造了奇迹,她在舞台上成功的扮演了《欲望号街车》中的阿特沙,她帮助患艾滋病的罗萨修女生下了同样也是罗拉的孩子,这个孩子跟他去逝的儿子取的是同一个名字:艾斯特班。故事的结尾,玛努埃拉把小艾斯特班养到了两岁,他从母体中带来的艾滋病毒竟然奇迹般的消失。 最令我感动的是,玛努埃拉跟演员乌玛.罗霍讲起自己儿子出车祸去逝的过程,埃斯特班和母亲玛努埃拉一起在自己生日的时候看了乌玛.罗霍的经典戏剧《欲望号街车》,之后,他和母亲在雨中等候演员跟她要签名,可是,乌玛.罗霍没有注意到这个小伙子,她们上车走了,固执的埃斯特班在车后追赶,刹车声响,玛努埃拉失去了自己的儿子,这个立志要当作家,要让母亲演自己的作品的年轻人,他在日记中写到,要在生日的时候提出请求去见自己的父亲,而且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是怎样的人。讲这一段的时候,乌玛.罗霍的表情是愕然的,而玛努埃拉是在抑制自己的悲痛的,她的眼中滑过几滴泪,但她并没有大声哭泣,除了得知儿子的死讯,她在医院用最大的声音嚎啕过之后,在以后想到儿子的时候,她都没有那样过,她的哭永远都是克制的,是那种无声的、压抑的哭泣,包括在送走罗萨修女的母亲那一段,她关上门,背对镜头无声地抽泣着,双手轻轻地敲击着关上的门,肩膀在颤动。 最终,玛努埃拉收到了乌玛.罗霍给儿子的迟到的签名,在罗萨修女的葬礼上,我们看到了罗拉,那个身材修长,长发飘飘的罗拉,他是两个艾斯特班的父亲,现在,他俨然就是一个女人。他见到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小艾斯特班,一个是艾斯特班的照片。他落泪了,泪水在他浓装艳抹的脸上流动。

查了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的资料,得知他自称是同性恋,也许正因如此,他才能把女人的母性刻画得如此深入人心吧,而他观点他的批判也是具有母性色彩的,在片中,他没有批判任何一个人,不管是吸毒者、变性人还是其它什么人性的欲望、丑陋等等,都没有,他只是

像个圣母般地用自己的镜头注视着他们,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他的镜头是宽容的,博大的,而他镜头中的色彩又是奇幻的,极具西班牙风格,不管是片中的家庭装置还是片中人物着装的颜色,永远都是不同鲜亮色彩的组合,而这种组合却一点都不夸张,不令人讨厌。片子的整个基调是忧伤的,却又是隐忍的,片中的女性和那些想成为女性的男性,都在自己波澜不断的人生中坚韧地活着,她们相互扶持,相互温暖。从来没有见过将我们称之为边缘人物拍的这么正面、温馨的影片,无疑,这也是这部片子吸引人们的主要原因吧。

片尾字幕说:献给所有的母亲,还有想成为女人的男人们!

于我而言,这是一位奇怪的导演,而正是因为他的奇怪,反而深深地吸引了我,也许以后有机会会再看他的其它作品,对他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吧。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的确是一部难得的杰作,也难怪乎在1999年,它获得了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康城影展最佳导演奖、欧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最佳欧洲电影、最佳欧洲导演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这么多奖,对于它而言,绝对是值得的。

昨晚看了两部电影,《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和《女人那话儿》。

《关》让我很感动。一个妓女出身的女人竟有如此宽广的胸怀,如此真挚的母性。

被丈夫抛弃后,一人养育儿子,直到他车祸离世。又很巧地遇到他丈夫的一个女人,怀着他的孩子,因艾滋病去世后,她再次开始单独养育他的儿子。

感到这个电影很真实,不像一切弘扬母性的作品那样,单说母亲多么伟大。这个母亲的母爱的确也很伟大,但她却很真实,因为她也有过错,也很无奈。

电影似乎带着我去到她的生活环境,我感到光怪陆离,很恐怖。看完后却感到很轻松,似乎我真的经历过,现在又归乎平静。我想,一个人的阅历会成为她的一笔财富吧。欣赏文艺作品多的人,经历多,视野必定开阔,更通晓人生哲理。生活中的一切不平不愉快,其实也就没什么了。

另外,我真切地感到“爱”的含义。西方人的爱是一种包容,就算他和你持不同的观点,也会理解,然后彼此保留意见。

修女露莎有句话:“就散她是妓女,也不能说明你可以对她无礼。我的责任就是随时帮助别人。”但她的妈妈不让露莎与她来往。然而到最后,这个妓女帮助了他们,甚至无私地帮他们抚养遗腹子。所以,人真的说不定谁帮谁的,没准有一天,一个最不起眼的人救了你的命。是啊,“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儿女。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我要学会尊重。尊重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女》是黄真真导演的一部纪实采访。因为优雅是我的两大主题之一,所以我一直都对如何做个好女人都颇感兴趣。这类的书我读了很多。除了那些小说电影,我从侧面研究男人和女人外,李敖和卡耐基有直接分享经验的书,我都研究过

不过,都是经第三者之口说出来的。

而《女》,是直接采访男人,听他们讲对男人女人的想法。

事实上,和我通过文艺作品得到的经验和结论是一致的。有一些话我颇为赞同: 男人的一生都是围绕着性的。他们为了性而去做一切事情,包括事业。

几乎所有的男人都会“滚”,除非他没有能力或没有条件。遇到一个尊重他,讨好他的女人就可以。 男人希望得到的女人越多越好,但最好是没有责任。

男人做爱就像做一种运动。性和爱是可以分开的。没有爱的性是一个人做运动,有爱的性是有观众的运动,你会顾及到观众的感受。 男人可以一辈子只爱一个女人,那是在内心深处。但他一定会去找很多女人。男人需要新鲜,就像吃菜一样,不能老是那几个菜,要常常换换口味。这点和张爱玲的《红玫瑰白玫瑰》的意思相似,当他得到白玫瑰时,他就会想象红玫瑰的热烈;而当他得到红玫瑰时,他又想得到白玫瑰的典雅。 说实话,我很理解男人这些特点。因为我想,如果我是男人,我也会是这个样子。作为女人的我,都会有这种感觉,更何谈竞争欲和征服欲那么强的男人呢?

对待男人要像放风筝一样,时放时收。不要让他跑到天边找不回来,又不能拽得太紧让他透不过气。我非常同意这点,所以一个女人要独立,有魅力,而且要不断成长,吸引他,却又和他保持距离。 还有,容貌方面,是很重要的。没想到男人对于女人的腿,尤其小腿,如此重视。我想,我努力工作的一个动力,就是把自己收拾好。外貌和身材都很迷人。这是作为个女人最基本的工作啊!ARTISTRY&NUTRILITE,有了这两个好朋友,还有我的自律性,我很有信心。 说穿了,这个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男人女人不过如此罢了。 感谢自己对于身为女人而对自己的关注。我想,现在我对男女之事已了然于胸。今后知道该如何做了。对于选择男友或丈夫及与他们相处,我已很清醒。我想,大部分女人还都是当局者迷吧?他们会觉得男人难以对付,自己是受害者。

谢谢自己!

篇五:《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学习心得体会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学习心得体会

上一周我们观看的电影是《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西班牙著名导演阿尔莫多瓦的经典作品,上映于1999年4月8日。影片自从问世以来,不仅征服了全世界的影迷,也引起了各国电影学者的高度重视,获得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等多个国际大奖, 1999年12月20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世界10大最佳影片,《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排在首位。阿尔莫多瓦也凭借该片的巨大成功,登上了世界电影的颠峰,他本人于1999年获得了有“法国奥斯卡”之称的恺撒荣誉奖。伟大作品背后的创作者肯定是不同寻常的,为了更好地领会这部作品,在影片的资讯部分,我想跟大家重点分享一下我所了解的这位电影大师。在西班牙这样一个有着伟大电影传统的国度里,阿尔莫多瓦被本国人民推崇为是“电影国宝”。他于一九五一年诞生于西班牙一个贫民区小镇,据有关资料介绍,那是一个极端男尊女卑的环境:男人什么都不必做,女人则需负责所有大大小小的事,这样的生长环境对他的思考和行为模式的养成影响相当大,让他在小小年纪时就对「万能的女性」充满了崇敬之心;在日后他的作品无一不是以女性为主角,比如,在《修女夜难熬》里面讲述的是由一个女人潜伏在一群怪异修女当中的故事,对天主教的制度提出质疑;而《我造了什么孽》则是述说一个家庭主妇每天要应付沉重的工作,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这类关于被欺压的家庭主妇、女性团结独立等主题在阿尔莫多瓦后续的作品里不断出现。《濒临崩溃边缘的女人》以犀利、玩笑式的手法呈现女性的性欲和渴望,这部电影也让阿莫多瓦被赋予「女性导演」的头衔。除了在电影创作上屡屡让人耳目一新外,阿尔莫多瓦在其他方面也常有惊人之举,他是八十年代早期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一个声名狼藉的二重唱的主唱;他甚至在《激情迷宫》中大胆地以女性的造型出现。这样一个富有个性和传奇色彩的导演,他所创作的电影作品总是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期待,就显的不足为奇了。那么接下来呢,我就把自己观看这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后的一些领会跟大家探讨一下。

瑞典导演伯格曼说过:“电影主要是节奏,它在段落的连接中呼吸。”所以,我主要想表诉的是关于这部影片的节奏问题。这部影片的节奏是什么样的呢,通常情况下,一部影片的节奏在开始阶段就定下了基本基调。我们先来分析一

下从影片开始到1分52秒(也就是一直到女主角曼妞拉的近景第一次完整地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这段时间的影象:主要是三个长镜头,第一个长镜头是从一个几乎空白的背景,慢慢地横向移动到一个容器左侧的某一部分,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构图,这个容器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不大了解,稍稍停顿,镜头以几乎和原先一致的速度横向移动,当容器的右边部分完全出现在画框里的同时镜头开始缓缓地往下移,把装着液体的容器下身部分、蓝色的连接开关展现给我们后,镜头在一个圆形的管道处又停住了,管道的上方,液滴正在以一种不快不慢的速度往下滴,管道的侧壁上还有溅起的许多小液珠,停顿了大概有6秒,镜头接着往下移,在这个圆形管道的下面,是一根细长的曲线型导液管,看到这我们基本上清楚了:这是一个打吊瓶的设备;紧接着,这个长镜头开始慢慢地淡出,与此同时,第二个长镜头开始淡入,这个长镜头以水平的方向缓缓运动,一个个仪器的特写镜头出现在观众的面前,镜头在运动,光调也在变化,在光调完全暗淡下去的时候,这个镜头结束了,画面上以类似于水波运动的方式出现了玫瑰红色的阿尔莫多瓦的名字,在他的名字同样以水波运动的方式消失后,第三个长镜头开始了,从一个仪器的侧面下方开始移动到正上方,再水平运动了13秒,开始往上移动,以女主角曼妞拉的近景镜头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作为结束。这1分52秒的影象展现给我们的空间范围就是这么多,可以感受的到,镜头的运动很缓慢,而且很平稳,虽然运动的范围很有限,但是却为我们能细致地观察画面创造了条件。这是一段影象,同时也是一组活动的画面。一般来说,画面拥有什么样类型的线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画面的节奏。让我们把这组活动画面里的元素抽象成线条来看,第一个长镜头里,装药液的容器呈现的是液体流动的曲线形状,细长的导液管也是曲线形的,圆形管壁上那溅起的一个个小液珠,也构成了一条条曲线,还有那不断往下滴的液滴,尽管它们的运动轨迹是直线,但由于液滴本身的柔和性,所以这根直线也是充满了柔性美;从第二个长镜头里那一排仪器轮廓上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圆形;第三个长镜头里,无论是仪器的侧面还是正上方,都有一组组旋转按钮,颜色不同,但它们的外观是一样的,都是圆形,而且在接下来镜头从仪器正上方水平移动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四排金属螺冒,形状上都是圆的,这几排圆在大小上还显示出了很有层次感的逐渐变小。无论是不规则的曲线,还是规则的圆形线,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性:柔软,温和,由它们所构成的这组活动的画面从节奏上来说应该是很

柔和的。综合上面所说的,我们现在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部影片的节奏应该是既缓慢又柔和的。究竟这个结论正确与否呢,我们到影片中去验证一下。

如果把一部电影的节奏也抽象成一条线的话,那么这条线最不可能是一条一平到底的直线,要不然影片就会跟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一样。通常情况下,它应该既有相对平坦的部分,又有起伏转折的部分。至于那些起伏转折的部分,在我看来应该就是代表影片在情节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的行动。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这部影片里头,女主角曼妞拉的儿子艾斯德班遇车祸身亡应该是最重要的关键事件之一,它的发生让曼纽拉经历了丧子之痛,出于对儿子的爱才使她离开马德里,踏上了前往巴塞罗那的寻夫之旅。而在这个惨剧发生之前,影片为我们安排的是母子两人幸福生活的图景:母子两人一同在温馨的家里看电影,轻松幽默的聊天,儿子建议母亲去当演员还要为母亲写剧本;儿子过生日,母亲过了午夜还买来他最喜欢的书作为生日礼物;儿子去观摩母亲在器官捐献课里的演出,并想以此为题材去参加征文比赛。。。。。。这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我们展示的是这对母子血溶于水的亲情关系,可是这样的亲情却突然遭遇一场无情的惨剧,原本亲密无间的母子二人要分居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亲眼目睹惨剧发生后,母亲在大街上那声嘶彻里的哭嚎声,我想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前面那么幸福,现在却这么悲惨,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从天堂掉到了地狱”。这样的情节安排,从节奏上来说应该是一个很突然的转折,很大程度的激变,这似乎与我在前面关于这部影片节奏是缓慢又柔和的推论显的格格不入。但是当我们再仔细地回顾一下惨剧发生前出现的这样一些细节:第一个是母子两人一同坐在沙发上看那部电影《夏妹的真面目》,里面的女演员玛哥有这样一句台词:“那些小鬼头,成群结队,只懂的索取签名,讨厌。。。。。。”而我们知道在情节的后面发展中艾斯德班正是因为迫切要得到话剧女明星嫣迷的签名,在奋不顾身的追赶过程中才被车给撞着的;第二个细节是影片前面的器官捐献课程里,曼妞拉扮演的正是捐献已故亲友器官的家属,当课程表演进行到“你们可以替他植入器官?”“不是植入,事实正好相反。”这样的对话时,以曼妞拉为主体的电视机画面似乎失去了色彩,变的很暗淡,把曼妞拉那凄苦的表情刻画的更是淋漓尽致;第三个细节是儿子和母亲一起去看《欲望号街车》这段戏里头,无论是

儿子一开始坐在饮料厅里等母亲,还是正在上演话剧的舞台上,或是看完话剧后母子两人站在剧院旁边等待嫣迷出来,画面好几次出现多条平行的垂直线,我们知道垂直线在画面构图中有表达高耸、挺拔的作用及表现崇高、伟大的感觉,但同时它还具有向下倾压的力感,多条平行的垂直线放在一起,就会令人产生紧张、庄严的感觉,在这段戏里,这种感觉在一直重复,给观众心理一种很不安的暗示: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将要发生;第四个细节就是前面说的戏里,儿子要过马路和母亲会合,结果差点被车给撞着,让母亲虚惊了一回。导演安排的这四个细节,如果把它们和后面的惨剧对照起来看,我们会发现,这四个细节实际上是惨剧的一个提前预演和让观众在心理上的预热。所以当惨剧发生后,尽管这个波折很大,但是由于导演在前面的戏当中精心安排了这样一系列熟悉的场景,就使得惨剧发生的突然性在观众心里被大大地弱化了,使得这个突然的转折在节奏线上就显的不是那么突兀。

前面我们分析的是影片中的一个关键事件,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导演对关键人物行动的刻画。关键人物是谁呢?曼妞拉,毫无疑问是本片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关键人物。从影片的最开始到结束,到处都可以看见她的身影。她在影片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多重含义,既是艾斯德班的母亲,又是罪大恶极的变性人罗拉的丈夫,还是话剧明星嫣迷的好帮手,甚至到最后还成了修女路莎和罗拉所生孩子的养母。。。。。。她的行动是影片剧情向前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影片从一开始就用细腻的笔触把曼妞拉刻画成一个善良的女人,如她第一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是一个带着忧郁神情的近景,当时她在一个手术室里,一个病人因医治无效死了,在场的还有医生和另外一个护士,但他们都显的很平静,因为在他们的工作中,这样的事情是很正常的,可是虽然在这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下,曼妞拉还是对一条逝去的生命表现出了同情的忧郁,她的善良也就可见端倪。影片在开始阶段,运用了十分钟左右的篇幅,用平常的生活细节在有限的时间内刻画了她和儿子之间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可是这样的亲情却毁在了一次意外的惨剧上。儿子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让她明白了尽管17年来,她已经尽心尽力去为儿子付出,但是多年来这个不完整的家庭给儿子的爱却始终带着一半的缺憾。在母爱的伟大力量作用下,虽然对儿子的生身父亲怀着很深的痛恨,但是她下了决心要为过世的儿子把这另一半缺憾给补上,她辞掉了工作,孤身一人前往阔别17年之久,曾经是伤心地的巴塞罗那。按照我们

通常的思路,接下来的情节一般就是描写曼钮拉如何在诺大的巴塞罗那城市中,在茫茫人海里,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罗拉。这样的情节安排未尝不可,也可以把曼钮拉的母爱表现的很深入。但是阿尔莫多瓦如果按这样的常理出牌,他就不再是那个西班牙“电影国宝了”。我们看,他把接下来对曼钮拉行动的刻画放在了她在巴塞罗那的生活琐事上。由于要在巴塞罗那这样的城市中寻找一个17年没有音讯的人,没有谁知道到底需要多长的时间,所以只能找份工作,找个落脚之处再说。在找工作谋生存的过程中,曼钮拉结识了许多不同的女人,其中有心地善良的修女路莎,有地位高贵的话剧明星嫣迷,也有生活在边缘地带的妓女阿悦等等,这些女人也许有地位高低之分,有正常人和边缘群体之分。。。。。。但是在这群女人身上,我们都可以发现一种共同的东西——人性的温暖,比如说:路莎与曼纽拉仅有一面之交,就可以真诚地帮她找工作;当路莎怀孕又染上爱滋病的时候,曼纽拉没有顾虑太多,毅然收留了她,象对待亲姐妹那样去照顾她;当话剧明星嫣迷听完曼纽拉讲述的关于自己儿子的惨剧后,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亲自上门送上那份迟到的签名。。。。。。诸如此类的细节很多,曼纽拉在巴塞罗那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温馨,团结互助的群体里,本来就很善良的她,内心深处再受到这些所见所闻的感染,她心中对罗拉17年的痛恨也慢慢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同情,所以我们在后面看到了曼纽拉帮助病重的路莎把孩子给生下来,虽然这个孩子是自己的丈夫和别的女人生下的,但是这样可以让罗拉重新拥有了做父亲的权利。阿尔莫多瓦在这段曼纽拉巴塞罗那寻夫之旅,实际上是通过这一系列感人事件和场面的积累,委婉而又细微地着力去写曼纽拉对罗拉从痛恨到同情的心理和感情上变化的过程,代替曼纽拉原有的悲痛和痛恨的已经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宽容美德。而这一切不是通过紧张冲突的不断深化获得的,而是通过感人事件和场面的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从从容容地达到的,这样它在节奏上自然是缓慢而又柔和的。 讨论完了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的行动,我们再来解读一下影片的画面。我们发现影片中的很多场景的背景、家具、灯光、人物的服装、道具等都向橙色靠拢,在拍摄过程中摄象机应该装上了橙色的滤光镜,使得整个影象都带有橙色的倾向,在所有色彩里头,橙色是最温暖的颜色,橙色在面积上和时间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样影片就形成了一种暖色调。相比之下,另一种色彩红色,虽然它在影片中没有橙色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它却贯穿于整个影片当中,从影片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