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蜘蛛和昆虫如何区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1:31:04 字数作文
蜘蛛和昆虫如何区别字数作文

篇一:蜘蛛是不是昆虫

蜘蛛是不是昆虫

不是的

是属于节肢动物门

蜘型纲的

昆虫和其它生物一样,有着自己特殊的分类位置。它在动物界中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纲。其主要特征如下(仿彩万志图):

(1)身体的环节分别集合组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部是感觉和取食中心,具有口器(嘴)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

(3)胸部是运动中心,具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4)腹部是生殖与代谢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器和大部分内脏;

(5)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成虫。这种体态上的改变称为变态。

因此,昆虫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体躯三段头、胸、腹,2对翅膀6只足;1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

有了昆虫的概念,对前面的问题你现在已经知道了答案:蜘蛛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段,还长着8条腿,所以不是昆虫。

蜘蛛无变态发育,昆虫为完全或不完全变态发育。

蜘蛛无触须,昆虫成虫有触角。

蜘蛛分头胸部和腹部,昆虫分头部、胸部和腹部。

蜘蛛的呼吸系统是书肺与气管并存,昆虫的是气管。

蜘蛛食道部分膨大形成吸吮胃,昆虫无此结构。

蜘蛛各部无明显分节,昆虫胸部分为3个体节,腹部分为11个体节,头部由6个体节愈合而成。 蜘蛛无翅,昆虫成虫有两对翅,少数无翅昆虫的翅膀是退化掉的,还残留有痕迹,双翅目昆虫只有一对翅,是因为后翅演变为平衡棒。

篇二:蜘蛛昆虫

蜱的分类及蜱媒传染病

摘要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蜱类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逐渐从分子角度以及分子生物学与形态学特征相结合的全证据角度研究蜱的系统分类,由此建立的分类体系更能反映蜱类各类群间的系统进化关系。通过分析人们发现很多类群的分类及命名需要进行一系列变更,另外还存在很多物种拼写错误或长期引用的同物异名等现象。由于地理区系或特异性宿主的限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局限性,很多类群的分类地位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如扇头蜱亚科(包含8个属)是蜱中属类组成最多、变更最大,也是至今争议最大的亚科。

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全世界已发现超过800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S0种,纳蜱科1种(仅在非洲发现)。我国己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及蜱传疾病引起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据FAO统计,仅硬蜱给畜牧业造成的损失,全球每年就高达70亿美元。因此,蜱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给公共卫生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蜱不仅是一种动物体表最常见的吸血寄生虫,而且是人和动物许多重要疾病的传播媒介,经蜱传播的病原体包括血液原虫、螺旋体、细菌、病毒、真菌和立克次氏体等。因此,了解蜱的分类、捕捉以及所传播的疾病是制定有效措施、防治蜱类传染病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蜱;系统分类;捕捉;蜱媒传染病

1 蜱的简介

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份。

1.1硬蜱

颚体由颖基、鳌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额基与躯体的前端相连接成一个界限分明的骨化区,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蟀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鳌肢1对,从额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11块,位于鳌肢腹面,与鳌肢合拢时形成口腔。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鳌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第4节短小,嵌出于第3节端部腹面小凹陷内。

- 0 -

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有的蜱在盾板后缘形成不同花饰称为缘垛(festoon )。腹面有足4对,每足6节,即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后附节和跗节。基节上通常有距。足1附节背缘近端部具哈氏器(Halter's organ ),有嗅觉功能,末端有爪1对及垫状爪间突1个。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半,常在第二,三对足基节的水平线上。肛门位于躯体的后部,常有肛沟。气门一对,位于足四基节的后外侧,气门板宽阔。雄蜱腹面有几丁质板,基数目因蝉的属种而不同。

1.2软蜱

体表多呈颗粒状小疣,或具皱纹、盘状凹陷。气门板小,位于基节四的前上方。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部,两性特征不显著。肛门位于体中部或稍后,有些软蝉尚有肛前沟和肛后中沟及肛后横沟,分别位于肛门的前后方。各基节都无距刺,跗节虽有爪,但无爪垫。成虫及若虫足基节一~二之间有基节腺的开口。基节腺液的分泌,有调节水分和电解质及血淋巴成分的作用。在吸血时,病原体也随基节腺液的分泌污染宿主伤口而造成感染。

蜱根据其更换宿主的次数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单宿主蜱:发育各期都在一个宿主体上,雌虫饱血后落地产卵。如微小牛蜱。②二宿主蜱:幼虫发育为若虫在一个宿主体上,而成虫在另一个宿主体上寄生。如残缘璃眼蚌。⑧三宿主蜱:幼虫、若虫、成虫分别在3个宿主体上寄生。如全沟硬蜱、草原革蜱。90%以上的硬蜱为三宿主蜱。④多宿主蜱:幼虫、各龄若虫和成虫以及雌蜱每次产卵前都需寻找宿主寄生吸血,每次饱血后离去。通常软蜱都属多宿主蜱。

硬蜱多分布在开阔的自然界,如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气温、湿度、土壤、光周期、植被、宿主等都可影响蜱类的季节消长及活动。在温暖地区多数种类的蜱在春、夏、秋季活动,如全沟硬蜱成虫活动期在4~8月,高峰在5~6月初,幼虫和若虫的活动季节从早春4月持续至9~10月间;在炎热地区有些种类在秋、冬、春季活动,如残缘璃眼蜱。软蜱因多在宿主洞巢内,故终年都可活动。蜱的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CO2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m时,即可感知,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登而上。

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有时可在人体内停留1日或数日。从外观看呈皮色袋状突出,柔软无弹性,颇似软纤维瘤,但叮咬处皮肤出现水肿性丘疹或结节,伴痒痛,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tick paralysis )。多见于儿童,如能及时发现,将蜱除去,症状即可消除[1]。

2 蜱的分类地位

分类学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种的准确鉴定和明晰的分类地位是分类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早在 18 世纪,人们就对蜱进行了命名及分类。然而时至今日,尤其是 2002年 Horak 等发表了关于世界蜱类有效属和有效种后,蜱的分类系统(大到目级以上,小

- 1 -

到种级)已发生多次变更,但仍没有完全达成一致[2]。

林奈最早依据埃及璃眼蜱 Hyalomma aegyptium 和蓖子硬蜱 Ixodes ricinus 建立了蜱螨属。随后 Latreille 于 1795 年将蜱划分成 11 个属,包括现在仍在沿用的锐缘蜱属 Argas和硬蜱属 Ixodes。此后,随着人们发现的蜱类数目增多,蜱的分类地位不断上升,从属级上升到总科、亚目甚至到目。

20 世纪初,Nuttall 等(1908)将蜱列入蜱螨目 Acarina 中的蜱总科 Ixodoidea。Barker和 Wharton (1952)把蜱类提升为蜱亚目 Ixodides[3]。Krantz (1978)认为蜱螨类应提升为蜱螨亚纲 Acari,蜱类则为寄螨目 Parasitiformes 下的一个亚目。亚目以下的分类系统,学者们基本同意设立一个蜱总科,下分硬蜱科 Ixodidae、软蜱科 Argasidae 和纳蜱科Nuttalliellidae。这一分类体系一直被广泛采用,但蜱总科这一分类阶元目前已较少使用。

Lindquist (1984)认为蜱螨是一个单系类群,在蜱螨亚纲内节腹螨类和寄螨类是姐妹群,它们又与真螨类构成姐妹群[3]。Woolley (1988)将寄螨类和真螨类划为一个同生群,首次将蜱提升到目级地位 Ixodida,但没有得到广泛认同。Lehtinen (1991)认为哈氏器、能收缩的颚体及颚体基部肌肉组织等特征是蜱类和巨螨类 Holothyrida 的共有衍征,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巨螨类是蜱类姐妹群的假说。后来的分子生物学分析(SSU rDNA、16S rDNA、LSU rDNA)及与形态学相结合的综合分析均支持这一假说[4-7]。

3 蜱的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3.1 传统蜱类系统分类学

物种的分类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对其不同类群间系统进化关系的理解。传统的蜱类分类主要依据蜱的形态学和生态学特性的相似或差异程度。然而很多特征在特定环境中变异较大且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不同学者对蜱分类体系的划分存在争议,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派和苏联为代表的东欧学派。两个学派普遍认同软蜱科、硬蜱科和纳蜱科的划分,而科以下的划分存在很多分歧。

软蜱科的分类一直争议较大,俄国学者将其划为两个亚科:锐缘蜱亚科Argasinae,包括锐缘蜱属Argas;钝缘蜱亚科Ornithodorinae,包括残喙蜱族Otobiini (残喙蜱属Otobius和鼻泡蜱属Alveonasus)和钝缘蜱族Ornithodorini (钝缘蜱属Ornithodoros和匙喙蜱属Antricola)。美国学者认同两个亚科的划分,但拒绝族的应用。他们将Ogadenus亚属划到锐缘蜱亚科中,而俄国学者则将Ogadenus划为钝缘蜱亚科、残喙蜱族、鼻泡蜱属的亚属。此外,美国学者还增加了单型属伪盾蜱属Nothoaspis[8-10]。

两学派在硬蜱科的划分中基本一致:前沟型 Prostriata 仅由硬蜱属 Ixodes 组成,其余硬蜱均为后沟型 Metastriata。Hoogstraal 和 Aeschlimann (1982)年根据形态学、生活史、宿主类型等将硬蜱划为两个不分等级的群,即前沟型 Prostriata 和后沟型 Metastriata,共包括 5 个亚科:硬蜱亚科 Ixodinae、花蜱亚科 Amblyomminae、血蜱亚科 Haemaphysalinae、璃眼蜱亚科 Hyalomminae 和扇头蜱亚科 Rhipicephalinae。后 4 个

- 2 -

亚科属于后沟型,并以假定的从“原始”到“衍生”的顺序列出[10]。

Filippova (1984, 1994)也以形态学特征为依据将硬蜱分为2个族,其中花蜱族Amblyommini有4个亚族:花蜱亚族Amblyommini、血蜱亚族Haemaphysalini、革蜱亚族Dermacentorini和异扇蜱亚族Anomalohimalaini[11];扇头蜱族Rhipicephalini包括2个亚族:扇头蜱亚族Rhipicephalini和巨足蜱亚族Margaropini 。这两种假说自提出后就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成为各蜱类学者分类及系统研究的依据。

3.2 现代蜱类系统分类学

自20世纪90年代初分子生物学技术逐渐应用到蜱类系统分类学领域,蜱的分类系统发生了很大变更。软蜱中保持了两个亚科的划分,但它们包含的属及种发生了改变。匙喙蜱属、伪盾蜱属、宿主为蝙蝠的锐缘蜱属及部分钝缘蜱属的种类被归Carios到一个新的败蜱属(属于钝缘蜱亚科),且把原来的鼻泡蜱属降为锐缘蜱属的一个亚属。硬蜱科中,支持血蜱亚科/血蜱亚族(血蜱属)、璃眼蜱亚科(璃眼蜱属)及璃眼蜱亚科和扇头蜱亚科的组合,但不支持Hoogstraal的扇头蜱亚科(如不包括璃眼蜱属则是并系)或Filippova的花蜱亚科(如不包括扇头蜱亚科是并系);盲花蜱属和花蜱属位于后沟型蜱类的基部,但这两个属相对于血蜱属和衍生的后沟型蜱(斑蜱属Cosmiomma—巨足蜱属谱系Margaropus)可能是并系。显然,只基于表型特征不能解决蜱类系统进化关系中的问题[15]。

基于很多学者对蜱类DNA序列和各种表型特征的全证据分析,Barker和Murrell(2004)对蜱类系统发生提出了新的假说[12]。

但Barker和Murrell (2004)提出的分类体系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尤其在软蜱科的划分上,由于缺乏充分的分子生物学证据,很多人还是倾向于保持Hoogstraal (1985)关于软蜱的划分[13]。可见分子生物学特征在蜱类系统分类学中的应用解决了很多形态学特征无法阐明的问题,这两种手段相结合将会更有助于建立自然、客观的系统分类体系,但这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4 蜱的采集和保存

4.1蜱的采集方法

通常查找的部位是颈下、腿窝、腹部、尾根等处。在畜体上采集硬蜱时,应先用手捉住硬蜱的体部,或用镊子夹住其假头部,使假头部与家畜的皮肤呈垂直。然后轻轻向外拔,一定将假头部拉出皮肤,否则很容易将其假头拔断,残留于家畜皮肤内,这样的标本即不完整,而且残留于皮肤内的假头还会引起皮肤的炎症。野外采集主要在森林或牧场等有蜱的地区,也应注意鸟巢、鼠洞、猬穴及家畜、野兽栖息的地方。在动物厩舍内的地面石块下或靠地面的墙缝里是蜱越冬的处所。野生采集可用绒布(绒布最好是浅色,绒布的大小可根据情况改变。大约长宽各1米,一侧套在木棍上,在木棍上系一长绳,以便拖拉)。放在草地上,采集者拿住绒布上的绳子向前缓步行走,走一定距离或经一定时间后检查绒布面上的蜱,并用镊子将蜱放入容器中。

- 3 -

4.2蜱的固定及保存

采集的蜱如果体内饱食畜血,应该在固定前放置一定时间,待虫体内畜血消化后,进行固定,否则血液凝结在消化道,不易溶解,制片后不透明,影响以后检查。固定前还应将虫体上的污物洗净再进行固定。

热固定法:将5%甘油酒精加热至60℃左右,把活蜱放入热的甘油酒精中,使其虫体各部伸直死亡(亦可用热水将活蜱杀死),保存在5%甘油酒精内即可。

冷固定法:在蜱活着的时候,放在敖氏固定液内,这样蜱在固定液内挣扎,死后各部均舒张。固定后用此液保存。所保存的标本均采用双标签,内签可用普通铅笔书写,标签上应记明采集时间、地点、寄生动物、虫体数目等[14]。

5 几种重要的蜱媒传染病

5.1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宿主是野生啮齿动物、鸟类、家畜,我国北方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南方为卵形硬蜱。病毒在蜱体内可长期保存,经各变态期及经卵传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并可在蜱体内越冬。本病多发生在5~8月,在我国北方主要分布于东北兴安岭、长白山和新疆阿尔泰山、大山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

5.2 新疆出血热

新疆出血热是一种由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为一种蜱媒RNA病毒。疫区牧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传染。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病原体可在蜱体内保存数月,并经卵传递。本病除经蜱传播外,羊血经皮肤伤口,及医务人员接触急性期病人新鲜血液后,也可感染发病。在我国仅分布在南疆叶尔羌一塔里木河胡杨林地带,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5.3 蜱媒回归热

蜱媒介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我国新疆有该病流行,其病原体在南疆村镇型的为波斯疏螺旋体(Borrelia persica ),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为拉氏疏螺旋体

(B.latyshevyi),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病原体可经卵传递。乳突钝缘蜱可经卵传递8代,并能贮存14年。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病人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5.4 莱姆病

- 4 -

篇三:蜘蛛不是昆虫

我们的发现:蜘蛛不是昆虫

----美术课《昆虫王国》案例评析

增城市荔江小学 潘锐芬

思考问题:

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如何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寻求答案?

设计背景:

从教十载,觉得以前有的学生太“听话”,唯老师令是从,有时觉得老师讲的不对也不敢“驳嘴”;更有学生以为,教科书上的知识全对,不敢质疑。我在上广东版小学《美术》第二册《昆虫王国》一课时,设计了以儿歌《小蚱蜢》、《小螳螂》导入新课,小朋友们很高兴(图1);随后阅读课本,有学生提出“蜘蛛是不是昆虫”的问题,我就因势利导,让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图1:图2:图3: 内容描述:

片断一:欣赏

老师出示一个蝴蝶风筝(图2)、一幅全开的“大花园”彩图(教师手绘)(图3局部),学生们鼓掌:“真漂亮!”

师:大花园里有很多昆虫,让我们找一找,好吗?

生:老师,什么是昆虫?

师:昆虫约有100万种,一般有两对翼翅,6条腿。让我们看看课本12、13页《昆虫王国》,找一找:哪个昆虫最有趣?

生:我最喜欢小甲虫,红红的壳、黑黑的点,真可爱!

这个螳螂画得真象!好威风!(图4)

图4: 图5:

片断二:质疑

生:蜘蛛真可怕!蜘蛛有8条腿,腿上还有毛??老师,你刚才说昆虫有两对翅膀,6条腿,可为什么蜘蛛有8条腿?(图5:广东版小学《美术》第二册p13《昆虫王国》学生作品)

生:是啊!老师,蜘蛛又没有翅膀,它是昆虫吗?

师:老师也不敢肯定,让我们下课后到学校图书馆去找一找有关昆虫的书,看看蜘蛛是不是昆虫,好不好?

反思与研究:

片断三:释疑

蜘蛛和昆虫如何区别

带着这个有趣的问题,我们下课后迫不及待地到学校图书馆去找有关昆虫的书,其中一个小组在《动物世界 彩绘百科全书4》(吉林

美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p494找到“蜘蛛属于蛛形纲动物,而不是昆虫。”(图5)小朋友们因为自己找到了答案而欢呼。

我后来还发现,广东版小学《美术教学参考》第二册p55知识窗“话说昆虫”最后也把蜘蛛扯上了,以为蜘蛛是昆虫。所以我认为,不但教材要改正这个错误(撤走《昆虫王国》学生作品中的“蜘蛛图”),《美术教学参考》第二册里也要修改这个谬误,以免以讹传讹,因为广东版美术要突出“美术?人文?科技”,教材一定要科学。

图6:增城市荔江小学 学生作品

图5: 图6:

篇四:蜘蛛是怎样捕食昆虫的

蜘蛛是怎样捕食昆虫的?

匡河乡落令河小学 刘金桥 张永和

有一次,我在菜地选菜,忽然附近传来了“啪啪”的摆翅声。抬头一看,原来一只甲虫飞撞在桂花树与梨树间的蜘蛛网上给粘住了,正在使劲地挣扎。 这只甲虫有蜘蛛的两三倍大,它的身子是椭圆形的,浑身上下包着一层黑色的硬甲壳。躲在一旁的蜘蛛正在等待着美餐。它见网子摇摆起来,就迅速地爬了过去。一只好大的甲虫呀!这在离甲虫三四厘米远的地方突然停止了爬行。静静地等了一会儿,它突然用最敏捷的动作爬到甲虫的身边,从尾部抽出丝来,一圈圈地绕着甲虫。甲虫的腿东一蹬,西一撑,拼命地抵抗,整个蜘蛛网都摇晃了起来。蜘蛛仍旧不停地缠,大概缠了三十来次吧,由于甲虫身体很重,力气又大,忽然“啪”的一声,甲虫仰面朝天地掉到了地上,蜘蛛网也破了。

蜘蛛见甲虫摔到地上,连忙追了过去,用尾部的丝粘住甲虫的六只脚,重新放丝爬上破网,一上一下,大概也有三十来次吧,甲虫终于不能动弹了。然后,蜘蛛也好像累了似的,扑爬到网上休息了一会儿。最后,蜘蛛又动手了。它刚才爬上爬下结成的一条银白色的丝线,用脚钩住,慢慢地住上拉,拉到快离网半米的时候,它突然停住,一动不动了。就这样,我一直观察了一个多小时。

等我第二天起床的时候,那只甲虫还挂在原来的地方。我想,大概蜘蛛累极了,它再也拉不动了吧!我打算用手把这只甲虫 放到蜘蛛跟前,让它饱餐一顿。可是,我手一捏到那只甲虫 ,它就扁了,

成了一个躯壳。原来蜘蛛早就把甲虫身体里的汁水和网吃光了,坐在那里休息,我仔细观察它的肚皮,嘿,它的肚皮胀得鼓鼓的,还能发出亮光来呢!

篇五:蜘蛛吃死昆虫吗

蜘蛛吃死昆虫吗?

六(6)班 赵安妮 指导老师:齐老师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有趣的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下八卦阵,单捉飞来奖。”谜底就是——蜘蛛。从这则谜语中我还知道了,蜘蛛专门吃活的东西。难道蜘蛛它真的不吃死的东西吗?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准备做了个实验研究研究。

我家院子里正巧有一只蜘蛛,它在桂花树上结了张网。我悄悄地走过去,从地上捡起一只死的小虫,放在了蜘蛛的面前,没粘在蛛网上,蜘蛛置之不理,继续等着其他的飞来将。为了彻底弄懂蜘蛛吃不吃死虫子,我又把虫子拿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在蛛网的一端,紧接着用手中的笔轻轻地触动网的边缘,咦!蜘蛛好像有了反应,开始向颤动的地方爬去,我吓了一跳,赶快把手停下来,网轻微动几下不动了,蜘蛛竟也停了下来。不一会儿,又向网中心爬去。我好奇极了,又用笔尖触动网中的死虫子,蜘蛛又开始向这边爬来。噢!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蜘蛛是靠网的颤动来产生感觉的,也是靠织网来捕食的。

我为了再一次证实我的猜想,我又接着实验。将笔尖继续放在死虫子身上,长时间地颤动,网的震动越来越大,蜘蛛的反应也越来越强烈,迅速来到虫子的身边。等蜘蛛碰到虫子,我忙将笔尖收回,再看蜘蛛,已经吐丝缠绕住虫子,等到下午去观察虫子已经不见了。是被蜘蛛吃了吗?蜘蛛到底吃不吃死虫子呢?

晚上,我查了一些有关蜘蛛的资料,原来蜘蛛的种类很多,它们并不直接吞食固体食物,当昆虫等猎物撞到蜘蛛网上的时候,他们会用力地在网上挣扎,这样,网丝颤动起来,蜘蛛很快就发觉了,它会顺着纵向的丝向猎物爬去,用蛛丝包裹猎物,固定在网上,蜘蛛的螯肢里有毒腺,会分泌出毒液,蜘蛛把毒液注入捕获到的猎物体内,就能把猎物杀死,然后再分泌出消化酶灌进猎物体内,很快地分解成液体,最后吸进消化道内,蜘蛛大吃一顿之后,只剩下猎物的体壳完整的留在蜘蛛网上。由此,我得出结论:说蜘蛛不吃死的昆虫的原因是死的东西被粘到网上后,是不会持续颤动,从而蜘蛛没有办法感到死虫子的存在,所以就不会来吃了。

看来,大自然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索呢!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