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小诗两首烂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1:24:25 体裁作文
小诗两首烂的体裁作文

篇一:诗两首 练习及答案

4 诗两首

一、基础智能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意全对的一项是:( )

A.幽寂 ( jì ) 伫立( chú ) 极目( jí )

B.忧郁( yǒu ) 嘱咐( zhǔ ) 萋萋( qí )

C.延绵(mián ) 瞬息(shùn ) 叹息( tàn )

D.游人( yóu ) 诱人( xiù) 涉足( sha )

2.“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声音延长 B.解释说明 C.语意递进 D.语意转折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B.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C.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4.关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通过想象,展示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鼓励人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增强生活的信心。

B.本诗既是诗人对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C.这是一首蕴涵哲理的政治抒情诗。

5.《未选择的路》一诗中“路”象征( )

A.有形的、无形的、各种各样的路

B.诗人自己的生活道路

C.人生之路

二.课内语段阅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俄罗斯]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6.《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7.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话的含义?

8.《未选择的路》中“路”有什么深刻含义?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9.《未选择的路》中流露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复杂感情?

10.《未选择的路》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三、课外美文阅读

野蔷薇(歌德)

少年看到一朵蔷薇,荒野的小蔷薇。那样娇嫩而鲜艳,急急忙忙走向前,看得非常欣

喜。蔷薇,蔷薇,红蔷薇,荒野的小蔷薇。//少年说:“我要采你,荒野的小蔷薇。”蔷

薇说:“我要刺你,让你永不会忘记,我不愿被你采折。”蔷薇,蔷薇,红蔷薇,荒野的

小蔷薇。//野蛮少年去采她,荒野的小蔷薇。蔷薇自卫去刺他,她陡然含悲忍泪,还是遭

到采折。蔷薇,蔷薇,红蔷薇,荒野的小蔷薇。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诗中“蔷薇”的命运是怎样的?

2.诗中反复出现“蔷薇,蔷薇,红蔷薇,荒野的小蔷薇。”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诗中反复使用的一个“小”字?

4.诗中“蔷薇”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5.读了这首诗,你受到哪些启发?

4.诗两首 1.C 2. D 3.A 4.B 5.C 6. 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面对噩运时的崇高境界。7. 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道路上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我们要知道,一切的艰难困苦都会过去,我们要乐观地面对人生。8. 路既指林中的小路,又指人生的道路。它告诉我们: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所以必须慎重。

9. 对已选择的路的不满,对未选择之路的向往。10. 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自己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11. 遭遇被采的不幸,命运很悲惨。12. .既能使诗歌的节奏和谐,又能进一步抒发作者的情感,收到一唱三叹的效果。13. 表达了诗人对弱小者——蔷薇的同情。14. .象征遭遇不幸的姑娘。15. 当你去伤害别人时,其实你也将受到伤害。

篇二:语文:《诗两首》同步练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诗两首》同步训练

一、预习导航

(一)字词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忧郁___ 瞬息___ 伫立___ 涉足__ ....

诱.人___ 延.绵___ 旅.人___ 幽.寂__

2、给形似字组词。

诱:___ 伫:___ 恋:___ 绵:___

绣:___ 贮:___ 蛮:___ 棉:___

3、根据示例填空。 示例:荒草(萋)(萋)

白雪 岁月 人海 神采

温情 得意 野心 忧心

4、在横线上填上成语所缺的字。

跋山___水 曲径通___ ___息万变

___而不舍 举___不定 一如___往

(二)资料积累

①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②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

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二、课堂互动

(一)自主研讨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的主题是什么?

2、《未选择的路》中“路”有什么深刻含义?他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

(二)语言品味

1、“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话的含是? (三)个性见解

1、你将如何面对生活对你的“欺骗”。

(四)课文精读

阅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后回答

1、从诗中你能看出作者告诉我们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过去、现在、未来吗?

2、假如把这首诗分成两部分,请各用一个词来概括其内容。

3、学完此诗后,你有什么感悟? 阅读《未选择的路》一诗后回答

1、作者为何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本诗主要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诗中流露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复杂感情?

三、阅读延伸

野蔷薇(歌德)

少年看到一朵蔷薇,我不愿被你采折。

荒野的小蔷薇。蔷薇,蔷薇,红蔷薇,

那样娇嫩而鲜艳,荒野的小蔷薇。

急急忙忙走向前,看得非常欣喜。野蛮少年去采她,

蔷薇,蔷薇,红蔷薇,荒野的小蔷薇。 荒野的小蔷薇。蔷薇自卫去刺他,

她陡然含悲忍泪,

少年说:“我要采你,还是遭到采折。

荒野的小蔷薇。”蔷薇,蔷薇,红蔷薇,

蔷薇说:“我要刺你,荒野的小蔷薇。

让你永不会忘记,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诗中“蔷薇”的命运是怎样的?

2、诗中反复出现“蔷薇,蔷薇,红蔷薇,荒野的小蔷薇。”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诗中反复使用的一个“小”字?

4、诗中“蔷薇”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5、诗中的“少年”和“蔷薇”哪一个是受害者?为什么?

6、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7、读了这首诗,你受到哪些启发?

四、名题共享

将下面一段文字简缩到25个字内(一个标点算一个字,允许用原文外词语)。 有人向罗马教廷控告布鲁诺是“异端”,“罪状”一共有一百三十条。在布鲁诺周围,开始布满了恶毒的监视的眼睛。他逃亡了。在意大利的各个城镇——土伦、热那亚、威尼斯、帕都亚——流亡了三年,这些城市也和那不勒斯一样,到处是残酷的镇压异端的机构——宗教裁判所,大学里则充满了亚里士多德的信徒。最后,乔尔丹诺·布鲁诺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自己热爱的土地,越过阿尔卑斯山,逃亡到国外去。

4、诗两首

一(一)1-3略。4、涉、幽、瞬、锲、棋、既。

二(一)1、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 2、路既指林中的小路,又指人生的道路。它告诉我们: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所以必须慎重。

(二)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道路上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我们要知道,一切的艰难困苦都会过去,我们要乐观地面对人生。

(三)略

(四)《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不可挽回,只是怀念;现在只是暂时的,一切都将过去;将来才是永久,我们要面向未来。 2、劝告 希望 4、言之有理即可。《未选择的路》1、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重点不是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点对未来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2、象征 3、对已选择的路的不满,对未来选择之路的向往。

三、1.、遭遇被采的不幸,命运很悲惨。 2、既能使诗歌的节奏和谐,又能进一步抒发作者的情感,收到一唱三叹的效果。 3、表达了诗人对弱小者——蔷薇的同情。 4、象征遭遇不幸的姑娘。 5、他们都是受害者,不过受伤害最重的还是“蔷薇”。 6、朴实、简洁、生动。 7、当你去伤害别人时,其实你也将受到伤害。四、布鲁诺因被人控告是“异端”,

被迫流落他乡,逃亡国外。

4.诗两首

哈尔滨市第107中学 于春波

Ⅰ.课课达标我能行

一、积累·识记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忧郁( ) 瞬( )息 伫( )立 萋萋( ) ....

2.根据拼音填出相应的汉字。

污rǎn( ) 来lín( ) yán( )绵 shè( )足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

B、孙小龙模仿赵本山的表演真是栩栩如生,让大家不时捧腹大笑。

C、体育测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无独有偶,王新也获得了优秀。

D、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却在从容不迫地抹桌子,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4.与原句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 )

____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的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障,矗 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

的峭壁上。

5.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你打算到西安去呢?还是到广州去呢?

B.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

C. 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

D. 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你吗?

6.文学常识填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国诗人。

(2)《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国诗人。

二、语言运用

1.请用准确的语言概括漫画的寓意。

2.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 。

3.按要求仿写句子。根据下面这句话,仍以“人生”开头仿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萎靡的音符;

4.用文明得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际,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你能根据下面提供的语言环境设计你要说的话吗?请根据下面的情节,写出你认为应该说的话。

王华和李旗是同桌,也是一对好朋友。一天,王华发现自己的钢笔坏了,怀疑是李旗在借用时弄坏的,并且对李旗表示了不满。晚上回家时哥哥才对王华说钢笔是他不小心弄坏的。第二天,王华向李旗说了“对不起”。如果你是李旗,该如何回答王华的话?

三、课外双基

1.下面对文学名著的点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格列佛游记》是一步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

B.《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C.

《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孙热衷于航海,性格坚强。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

篇三:诗两首

诗两首

教学过程

我爱这土地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

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5)概括本诗的主旨。

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乡 愁

二、资料助读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 诵读指导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大陆/在那头

① ?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

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

(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 ;乡愁是 ; 乡愁是 ;乡愁是 ;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篇四:诗两首 导学案及答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受意象,体悟情感,把握主旨。

【学习难点】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把握诗歌主题。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嘶哑( ) 汹涌( ) 腐烂( ) 黎明( ) 窄窄( )

1.yīnyǎ xiōng fǔ lí zhǎi

2.解释下列词语。

嘶哑: ___________ 汹涌:__________2。嘶哑:声音沙哑;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

3.填空:

(1)《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_________,原名 _________。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2)《乡愁》的作者是_________ (姓名),他是我国 _________(省名)诗人。这首诗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_________。

3.(1)艾青,蒋海澄;忧郁、悲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余光中,台湾;家国之思。

4.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2)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5.《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

结合语境,我们可知,“鸟”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歌唱是持续不断、不畏艰险,直到生命的终结。 “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一词表现出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这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是个悲愤的爱国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6.“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这首诗写了哪几种形象实现这一转化的?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土地,万物生长的根基,所有生灵的母亲。曾有人掠夺它并百般蹂躏它,也曾有人捍卫它并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听一听他发自内心的呼唤。本节课学习的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那人——初识作者

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2.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二)那时——了解背景

1.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2.1972年,台湾的那个深秋。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满整个房间。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仅用20分钟就写下他一生流传最广的作品——《乡愁》。 (三)听读诗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声地读、尽情地读吧

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重音。

( 艾ài 嘶sī 哑yǎ)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 /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想一想。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仔细思考,大胆交流,看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

三、 合作探究:

1、 用一句话概括诗的主要内容:、

【知识链接】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2、诗人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得以抒发与升华,你能找出这些意象吗?

3、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

的向往和希冀。

4、你怎样理解下面这两句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5、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怎样理解下面这两句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只“鸟”是一

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

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6、“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

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7、全诗的主旨句是什么,为什么?

诗的最后一段,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

8、诗的一二节是怎样联系的?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

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

再读课文升华感情:

【链接背景】

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

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而中国人民面对侵略者奋起抵抗,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作为

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

灾难,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

小结:

1、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

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2、这首诗在写作上艺术特色

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在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

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

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了一定意义的形象。

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动

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

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

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B《乡愁》

1、 作者是以什么的变化来写这首诗的呢?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四个人生阶段。

2 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以感知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情感呢?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3,全诗由四小节组成,不同的小节表达的 情感是不一样的,那它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 详

细讲解 重点 )

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 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

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离开大陆对故土的眷恋

4 思考: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

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5 欣赏诗歌之美 (详细讲解)

意象美:意象单纯而丰富,含蓄而有张力

形式美:句子段落和谐对称,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语言美:语言质朴浅显,易懂易诵

6、 小结

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现了

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列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

受,让我们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诗,感受它的魅力!

四、 课堂总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时代里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经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得主题。一首乡愁,牵动了无数漂泊在外游子的心,今天台湾-----大陆的游子,一直在海中孤零零地飘荡,台湾人民有家难归,亲情难叙,就让我们共同企盼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拓展检测案】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以“读__________”(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 。

(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课外语段阅读。 乡愁四韵 余光中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乡愁四韵》的四个意象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四个意象共同寄托了乡愁,不同的是触觉、味觉和嗅觉,色、香、味有侧重。

2、作者为什么不说“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梅”,而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 用“一张海棠红”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朵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文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相反,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自然联想就无法展开。从这反常的搭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

3、第四小节的句式和前三节的句式不同,请找出不同之处,并简要分析这样改动的好处。

第四小节的句式未按照前三节的句式写,而改成“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这突出了诗人思念母亲就是思念家乡,母亲的芬芳就是家乡的芬芳的真挚情感。这样表达让读者更容易了解乡愁的滋味,是乡愁滋味的具体化。

4、《乡愁四韵》与课文《乡愁》有什么相同之处?

在风格和表现方式上,颇多一致,都采用了寄情于物象的手法,形式上都是一唱三叹,都表现了乡愁。

5、余光中曾用了对联的形式给一家报纸题词,下面分别是上联,请给出下联。上联:海峡无阻下联:乡情可贵 上联:一湾浅浅海峡 下联:千古深深香心

篇五:诗两首

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小诗两首烂的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并学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师生略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探究问题: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之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明确: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明确: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现在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二、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3.教师作示范朗读。

三、探究问题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合作研讨: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3. 合作研讨: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4. 合作研讨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四、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五、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民族的集体意识。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