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独具特色的风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22:25:44 字数作文
篇一:【介休习俗】--------腊八粥
【小城习俗】--------腊八粥
小城自古民风淳厚,民俗悠远。那小城百姓相对安稳的小日子,使得小城人把小节大年的过的有滋有味,远比好多大都市的节日要红火许多。要说那腊月初一的“咬豆豆”多少有点游戏色彩的话,那小城人的“腊八节”可是认了真的,这不,那些讲究还是蛮多的了。
腊月初七这一天的晚上,家里的主妇就要把熬腊八粥用的糯米,薏米,粳米,花生,大豆,小红豆,红枣,核桃仁,松子全部准备好,所有米要洗净用冷水泡上,红枣要用文火蒸熟备好,花生,核桃,要剥皮用冷水浸泡,小红豆和大豆还要早一天就泡好备用,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超市供应的物资也丰富多了,有的人家熬粥还会加些枸杞和葡萄干,腰果,桃果什么的,同样这些干果也要提前洗净泡好备用。
同样这一天的晚上,还有的人家会剥蒜准备种栽蒜苗,那蒜苗栽的时候也有讲究,那栽蒜苗用的土必须是熟土,也就是曾经种过花草或庄稼的土,那样栽出的蒜苗才会生长的茂盛 。还有栽蒜苗的蒜也是经过一瓣瓣筛选的,不能有一点点伤痕,否则的话所栽的蒜苗就会烂掉的,腊八节这天自家栽种的蒜苗会特别的清香,过年时节炒豆腐,包饺子味道美极了,真的很清香怡人。那些挑拣剩下的有瑕疵的蒜瓣瓣 ,聪明的小城人就用小城所特有的老陈醋腌制成腊八蒜 ,那腊八蒜酸甜可口, 香脆怡人,用它炒肉片,炒香菇都是上等的佳肴。
腊八节这天清晨五六点钟,天还黑蒙蒙的,主妇就要起床开始洗米熬粥了,先放水,把大豆,小红豆和干果先文火煮上十几分钟,再换水下米熬粥,这粥要文火熬,等熬到七成熟时,再把先前煮好的干果,大豆,红枣什么的加入粥再熬,等到看不见水的时后就要边搅拌边熬了,要一直搅拌不能停下,这主要是怕把粥熬糊了,这是一份很艰苦的工作,你想想人在瞌睡中干活那是甚的滋味?因为是熬眼熬得粥,所以在小城也叫“红眼粥”的。
那香喷喷的腊八粥盛上来,想必谁也爱吃,可其中的营养价值你知道几分?
一,小米粒大作用:粳米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具有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除烦止渴,益精等功用;糯米具有温脾益气的作用;薏米则具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湿的功能。
二,花生+核桃:补肾益气:花生和核桃是熬制腊八粥不可缺少的原料。花生有“长生果”的美称,具有润肺,止咳,利尿,下乳等多种功能。核桃仁则具有补肾纳气,益智健脑,强壮筋骨的作用,还可以增加食欲,乌须生发,核桃仁中所含的维生素E更是医药学界公认的抗衰老药物。
三,喝粥油黑妹变白女:核桃仁中含有美容不可缺少的维生素E,堪称美容食品之冠,松子的美容作用也非常好。不少美眉都喜欢喝腊八粥来美容,那粥油也是米油,才是美白皮肤的最佳内服调节剂。
四,准妈妈要多喝香软的腊八粥,能补钙和铁。老年人喝的粥要多加大豆,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能预防骨质疏松。
其实,老辈人给我们遗传下来的小节大年,到了什么节气吃什么就能补什么,表面看来只是换换口味而已,实际上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冬天气温低,人体寒冷,喝点热粥补血益气,促进血液循环,人体自然就暖和了。至于小城的主妇们熬眼熬粥其目的也是为了让家人吃了粥,浑身上下暖暖和和地去上班,肚里饱满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的。
马上就要到腊八节了,你可要记得帮妈妈熬腊八粥呀,记得上班上学前多喝碗妈妈熬的腊八粥啊,在此也祝愿那些半夜起来为孩子们熬“红眼粥”的妈妈们开心快乐!
篇二:介休十中高三月考题
2013-2014学年度介休十中10月历史月考卷
考试范围:必修一;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王德金
第I卷(选择题)
1.“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民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 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成为“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由“谤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
A.直谏臣民的减少B.专制统治的加强C.交通工具的发展 D.工艺美术的进步
2.《剑桥.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 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3.《唐六典》载:“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以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这说明隋唐的三公
A.务虚不务实 B.是秦汉时期三公制度的强化
C.履行丞相职责 D.负责军事、行政与司法大权
4.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 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
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 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
5.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八月诏:“自今除台官(即御史),毋得用见任辅臣所荐之人”。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又诏宰执不得荐举台谏官”。这样做是为了
A.防止结党,限制宰相 B.实现选贤任能
C.推动理学传播 D.削弱地方势力,加强集权
6.“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7.《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一书中写道:“在华盛顿这个全国政治中心,政府官员们的女性亲属和朋友形成了新的政治角色。很多贵族女性长期在英国与欧洲法庭上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所以美国的精英女性比如玛格丽特·贝亚德·史密斯创造了一种美式的‘客厅政治’。1790年代,当国家统治集团初步成型的时候,‘客厅政治’在费城发轫,1800年后成为华盛顿政治景观不可忽视的一幕。”对“客厅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A.“客厅政治”起源于英国与欧洲的法庭上
B.18世纪末开始美国妇女拥有参政议政权利
C.美国上层社会的妇女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D.19世纪以来“客厅政治”盛行于美国社会
8.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在对《资本论》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认为“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中,确有一段真理”:劳动者与资本家“所得的各自部分”“实在未能公允,实在应谋改革”。他得出的这个结论是居于
A.经济的迅速发展 B.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完善
C.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9.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10.1925年初到1925年底,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是: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1927年初毛泽东则大声疾呼:“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是反革命。”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形成
11.1941年中共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新中国的雏形”的产生是因为抗日战争
A.粉碎了日本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12.1944年10年25日《新华日报》短评:“渥太华杂志说:‘英国人民对于反对党的讨论、辩论和评论,非常重视,所以由国库拨款成立反对党,使之评论政府。’看了这消息不免使人大吃了一惊。理由不辨自明:让人民来评论,这种办法是不合于我们东方人的文化习惯的。东西文化的不同之点,恐怕这倒是一例。”本段材料的真正意图是要说明
A.民众评论政府不利于抗战 B.英国式的政党政治不符合中国国情
C.中国要实行民主政治反对一党独裁 D.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影响了两者的政治生活
13.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到“上升”的转折时期。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来看,“沉沦”和“上升”的转折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运动
14.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说:“‘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是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③民族意识觉醒下的斗争 ④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在民主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体现出来的坚定信念和崇高人格,成为我们战胜艰难险阻并取得伟大胜利的精神动力。图一和图二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
a年 b年 a年上半年a年下半年b年6月
图一 党员成份构成变化 图二 党员数量增长
A.1921年和1922年 B.1927年和1928年 C.1937年和1938年 D.1949年和1950年
16.《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17.丘吉尔曾说:“未能通过一种或另一种手段将当初已屈服了的俄国引入全面的民主制度之中——这一失败如今成为我们的沉重负担。”对“这一失败”的准确理解是
A、《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B、苏联“二五”计划后工业超过英国
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D、美苏争霸导致世界长期动荡不安
18.俄国十月革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导致两国革命道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革命性质的根本不同 B.两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不同
C.革命依靠的革命力量不同 D.革命和反革命力量分布的地区不同
19.“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改编的这首《回乡偶书》最早可能出现于
A.20世纪60年代末 B.20世纪70年代末
C.20世纪8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初
20.1999年9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美国历史只有两百年,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摘自凌志军《交锋》) 基辛格这番讲话的真正意图是
A、高度赞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B、指出中美文化观念上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C、强调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不可逆转 D、认为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
21.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曾提出一个战略设想,简称为“和平鸽”战略,其地理概念结构如下图所示。突出表明中国
A.已经放弃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
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
D.正积极致力于新型的区域合作
22.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23. “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及学者。”陈独秀这段论述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后出现帝制复辟现象主要是由于 .
A. 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共和制 B. 康有为等守旧保皇党人的支持推动
C. 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民主制 D. 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复辟帝制的基础
24. 20世纪初,以绅商为主体构成的立宪派,是当时中国政治风云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对其历史作用表述准确的是
①主张暴力革命,废除君主专制政体 ②出台宪法大纲,规定臣民自由权力
③追求政治民主,与革命派殊途同归 ④策动诸省独立,清朝统治士崩瓦解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5. “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的重要影响是
A.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 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C. 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D. 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26.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27. 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28. 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当时法国( )
A.宪法规定议会有特赦的权力 B.希望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C.国民议会中君主派力量强大 D.欲借助工人力量建立共和政体
29.在1689年到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
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充分说明
( )
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一度出现反弹 B.国王违背宪法规定肆意扩张权力
C.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的渐进性 D.资本主义发展
尚不足以制约王权30.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16.(14分)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最初为君主政体,不久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他们全是贵族。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是英国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变革的并不是英国中世纪的政治体制的结构和框架,而只是变革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政治体制中阶级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内容也被不断变革着,使之更加适合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自20世纪
70年代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急速发展的贸易”和“政治自由化”分别指什么?这种“政治自由化”确立的标志事件是什么?(3分)
(2)请以史实说明,英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是英国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发展的政治、经济原因。(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在民主政治建设历程中取得的突出成就。据材料三,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特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认识。(1分)
18.辛亥革命探究(14分)
材料一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结合,夺取了清廷在重庆的地方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重庆辛亥革命可谓“一次成功,兵不血刃”。 这也很好地诠释了这次“微流血”革命。(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材料三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回顾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问题:
(1)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微流血”的内涵与原因。(4分)
(2)徐中约指出的问题在民国初年有什么表现?你认为这一问题的产生与辛亥年“微流血”革命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4分)
(3)根据材料三,从革命党人的角度,孙中山在哪几个方面分析了1912年“让渡政权于袁世凯”的原因。(6分)
1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在当代最有益且最具想象力的书中,做了如下的结论:“古代的中国,他们苦心经营,完成最完美的社会形态,犹如一个典型的模范社会??中国创造了为今日人们已知的,最高级的世界文明??中国的伟大吸引了我,使我感触良多??这个国家的伟人们,跟我们德人比起来,代表更高一层的文化水平??一些君子型的人物??代表一种非常高尚社会的典型。”
尽管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纸、丝、印刷术和瓷器,但我们还不能认定中国是一个工业上善于发明的民族。尽管他们在艺术上有创作的天才,发展他们自己的艺术形式,而且达到非其他民族、非任何时代所可比拟的完美境界。但在1912年以前,他们仍然满足于古代的经济方式,嘲笑那种可以增如效率、节省人力的政策。虽然他们是世上第一个使用煤炭作燃料的民族,虽然他们早于公元前122年即有小量的开采煤矿,但他们并没有发明什么机器来节省人力。以致至今仍有大部分的矿产资源未开采。虽然他们旱知道如何制造玻璃,但他们却宁愿自西方输入这些东西。??在举止方面,中国比较喜
篇三:介休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地方
介休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地方,因为之前没来过,对山西的了解也只仅限于一般化认识。所以来之前,我曾向到过山西介休的人了解当地人文风俗。但所问到的人都说那里的污染严重,好多街道房子都是黑的,就连麻雀也是黑的。他们还特别嘱咐我别带白色衣服,说是穿上一会儿就会变成黑色的??然而到了介休,眼前的景象令我惊奇。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园林城市,一个布局合理、植被丰茂、景观优美、自然生态良好的城市绿地体系,一个宜人宜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一个独具魅力的文明城市。
在介休步入正常工作后才知道,近两年该市市委、市政府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城市建设为突破口,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的目标,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提升城市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味,打造城市魅力,引领区域发展,在城市建设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成功创建了“山西省园林城市”。
现在,如果您再让我介绍介休,我会荣幸地告诉您,从大运高速进入介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色宜人的新建迎宾广场和雄伟壮观的高架桥,高品位规划、高品质建设彰显城市特色,三贤大道景观绿化成为这里的一大亮点。新华街、绵山街、新建路等道路的绿化改造,形成城市内环景观带、火车站广场、东城公园、汾秀公园、世纪广场等一大批城市景观;堆山、荷花塘、喷泉、雕塑等园林小品散布其间,配以游乐园、大型电视墙、露天舞池以及现代灯光效果,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处晨练、游憩、文化娱乐、散步纳凉的大型场所,人民在享受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体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更加凸显城市特色。2009年全面启动的总投资3000万元的汾河生态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将打造全省一流的滨河景观带。市民们高兴地说,“我们现在推开窗户是花园,步出家门是公园。”人们在广场公园散步晨练、跳舞健身,已经成为介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城市建设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突出标志,同时也是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载体,介休的城市建设不仅改善了介休市民的人居环境,而且体现了空前跨越、和谐亮丽的城市形象。漫步于宽阔的三贤大道,置身于美丽的城市风景之中,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热情与好客,我暗自庆幸自己有幸来到这座城市学习、工作、生活。时光如梭,不知不觉我在这里度过了11个月,看着视野里的风景不断美化,经历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我爱上了这座城市!这座年轻
的城市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和潜力,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将共同努力,在未来的三年、五年、十年??介休必将呈现另一番新风貌!
篇四:山西风俗习惯
嗜好面食,兼喜汤饭
山西人嗜好吃面的饮食习惯,夸张地说,每饭几致无面不足、无馍不饱,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这是在自然条件、历史源流、相袭力量等背景下形成的。山西粮食作物应有尽有,品种多达数十种。北中部盛产高粱、糜黍(太原以北地区呼粘者为黍子)、梁谷、莜麦、荞麦、稻子、豆类(有豌豆、黑豆、绿豆、大豆、黄豆、小豆、豇豆、茶豆、扁豆、蚕豆等十多种)、玉米、沙米等等。南部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稻子等。这些品种繁多的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料。通过农家妇女的慧心巧手,可以制作出数以千计的面食来。各种造型的面食,既可口,又诱人。许多农家,一日三餐皆以面食为主,或稠或稀,或干或汤,粗细搭配,粗粮细作,细粮精制,烹制技艺十分丰富。就是谷子盛产区的农家,以米为粥或捞饭,也要搭配拌汤、汤面之类的面食。汤面中炝入油,或放葱花,或加香椿嫩芽。这种粗茶淡饭,既能满足人们的口腹,又有浓郁的黄土高原农家气息,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晋中平川地区,农家的午餐几乎都以面条、面片等面食为主,或剔或揪,或擀或压,或拨或擦,造型各有特色。面条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粗有细;揪片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软有硬,看了真使人眼花缭乱,仿佛到了面食的王国。各种各样的面食,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浇头、佐料,闻一闻浓香四溢,吃一吃风味别具,使人感到吃山西面食真是一种美的享受。生活条件好的人家,吃面食讲究一个月内不重样;普通农家吃杂面(高粱面掺和白面、豆面、玉米面,或高粱面掺和榆皮面都称“杂面”)每天也要变个花样。北部地区的黄米面糕和莜面栲栳,南部地区的白面馍,无论造型、
口感都各有特色。当然,山西面食为人所赏识的还得数剔尖、拉面、刀拨面、刀削面,号称“山西四大名面”。其中,剔尖的普及率最高,特别是在晋中平川,几乎每个农家妇女都可以剔一手相当讲究的剔尖。杂面剔尖可以剔得粗细如一,长短一致;白面剔尖可长可短,可粗可细。粗者空心柔软,细者心实滑利。拉面,农家妇女以“小把拉面”见长,可拉成宽和窄、圆和扁、粗与细乃至三棱等多种造型。就是这么单一的面食(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旧社会),在勤劳智慧的农家妇女手里,竟变得如此多姿多味!通过煮、蒸、炸、烤诸手段,把单调繁琐的家务,变成了诗化的劳动,或劳动的诗化,让你从心底赞叹:这些黄土坡的婆姨们!
山西人喜喝汤饭的习惯由来已久。除晋南部分地方外,各地居足大多如此。长治一带居民,至今邻里相见,开口先问“喝了没有?”山西绝大部分地区长年干旱多风,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赤身露体,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的辛勤劳作,绝少有饮水啜茗的条件,全靠吃饭时的汤水一并补充;且山西人过去吃饭少有蔬菜,全凭盐、醋相佐,口味明显偏重,从生理上需要大量水分,形成了喜汤食的习俗。在山西居民的日常食谱中,汤饭的种类最多,吃法也最为讲究。低档的可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中档的可款待普通宾客,高档的则为高级筵席中的佳汤美羹。如晋中一带的三合面流尖、三合面抿蝌蚪、什锦空心拌汤等,都是比较讲究的汤饭。山西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吃饭先喝汤,一辈子不受伤。”吃干饭前先喝点汤饭,是许多居民家的“饮食规范”。这从卫生角度讲,这是很有道理的。吃馍、饼之类的干食,大
多要熬些米汤,或做点汤面,有条件的家庭还要熬些油茶之类的汤食。吃干面条后喝点面汤则是山西居民最为突出的饮食习惯。“喝原锅汤,化原锅食”,据说是传统饮食古训。许多农家代代相传,至今仍保持这种习俗。如果你有机会来山西民间作客,酒足饭饱之后,家庭主妇定会给你盛来一碗面汤,请你也来用“原汤化原食”。这并非陋习,倒是很有点科学道理。
爱吃盐醋,又喜辛辣
山西民间百姓爱吃盐、醋的习惯,历史悠久,区域广泛。这同当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气候和多数人以杂粮为主的生活条件有着直接关系。例如,贫乏的餐桌上,全靠盐、醋来调味;艰苦的劳作之后,身体需要大量盐的补充。山西民间百姓的饭菜中用醋量很大,这种饮食习惯是众所周知的。山西“水硬”,即碱性强,加上晋人以杂粮为主,如高粱、莜面等,都是不大好消化的,需靠醋来中和、助消化。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从能吃饭开始算起,一直到他寿终正寝那一天,最少也得吃掉150~200公斤醋。难怪外地人戏称山西人为“老醯”。山西人无论吃面条类食物,还是包馅类食物,或者烹调菜肴,都离不了醋。调和须见醋色,饭菜须有醋香,否则,就不算好饭,吃着就不香。仅观普通农家餐桌上必备的醋具,如瓶、盆、壶、碗之类,就知醋在晋人的饭食中的作用了。山区居民还有以腌酸菜汤代醋的习惯。(在旧中国,山区百姓是连买盐、醋的钱也拿不出的!)用这种酸汤调和的饭菜,别有一番风味。在山西广大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一套制醋的经验,庭院中备有一两个酿醋大缸。
平川地区酿造高粱醋,山区居民酿制米醋、枣醋、柿子醋、沙棘醋等,各有其独特风味。用以调和饭食或烹调菜肴,醋营养价值颇高,并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山西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名醋,其中“山西老陈醋”味道最好,堪称调味佳品。 山西民间百姓日常饭菜用盐量也非常之大。过去,许多农家调和饭菜都习惯用小盐,并有“露咸”的讲究。民间有“咸香咸香,无盐不香”之说,民谣云:“能说会道离不了钱,五味调和离不了盐。”人们对盐重视由此可知。如同备醋具一样,每个家庭餐桌都备有盐具,便于就餐者随时调饭。山西民间百姓喜吃味重食物还表现在佐餐小菜上。普通农家的餐桌上,常有一两样咸菜或酸菜佐饭。四五口人的家庭,一顿饭吃掉一两个大头咸菜或五六条腌黄瓜可算常事。酸菜则要整盆调和,作为“浇头”,有的地方甚至与饭合二为一,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风俗。过去,冬春季没有新鲜蔬菜,又没有保鲜手段,全靠咸菜和酸菜佐餐。许多地方都有“茶饭赖,咸菜拽”之说,反映的是过去山西广大群众饮食的艰辛和无奈。各种各样的咸菜和酸菜,几乎是山西百姓常年的必备之物。榆次、太谷、祁县等地的腌大头菜,平定的豆叶菜,定襄的老咸菜,长治一带的甜丝菜,太原的酱菜,临猗的酱玉瓜等,都是腌制菜中比较有名的。50年代以后,小盐逐渐被湖盐、海盐所取代,人们食用小盐的习惯始有改变。然而,山西人吃“味重”食物的习惯至今仍无多大变化。
除了盐醋之外,各地居民对辛辣食物的需求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人们一向将大葱、韭菜、花椒、大蒜、辣椒乃至生姜等视为必不可少的佐餐小菜和烹调佐料。比较富裕的家庭将白皮蒜、青辣椒等腌成咸菜佐饭,居
民称其为“细咸菜”。这还是款待亲朋好友的佳肴。北中部居民有用大葱、大蒜直接佐餐的的习惯,将辣椒切碎,调以盐醋佐餐更为普遍。有的地方甚至每每餐都离不开辣椒面,里面加盐拌成佐餐小菜。喜食辛辣食物,晋南较普遍,晋中一带当属平遥、介休、灵石、汾阳诸县居民。在山西的辛辣食物中,品质最佳者有晋城巴公大葱,应县小石口大蒜,代县辣椒,河津、临汾韭菜,平顺、盂县花椒等等。生姜一般由外地运入,民间需求量也颇大。
商家“庄饭”,精益求精
说到饮食习惯,有必要提及山西商人别具一格的“庄饭”。山西商人在我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地位。他们由行商到坐商,由封闭式经营到联合的垄断性经营,由纯坐商发展到专事金融的票号,反映着封建末期经济演变的轨迹。我们通过衣食住行这些活跃的事象,可以窥见他们有特色的传统习惯和文化特征。
山西商家除具有民间共同的饮食习惯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风俗。特别是大商巨贾,每顿饭都讲究干稀搭配,荤素调剂,主食以面食为主。烧(包括烤、烙)、蒸、煮、炸的面食,从造型到花样乃至风味,都达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太谷县的曹家、祁县的渠家和乔家、平遥县的雷家等大商巨贾,每餐犹如宴宾,一桌饭花费几十两银子是常事。就连早晚两餐的佐餐小菜都要选择正宗名牌;酸、辣、咸、甜要求风味纯正独特;山珍海味择优而用;“八冷八热”因时而易。厨工都要聘地方名师,有大师傅、二师傅,并有荤案、面案、菜案等明确分工,还有专门掌炒
篇五:习俗
春 节 英文:The Spring Festival
即夏历(农历)新年
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
俗称“过大年”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元宵节 英文:Lantern Festival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
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端午节 英文: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英语:Dragon Boat Festival
又名:龙舟节
释义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
“端午节
”,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
端午节
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中秋节 英文:the mid-autumn festival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来源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习俗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特别是月饼,边吃月饼等边在庭院赏月。
重阳节 英文: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