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海上生明月书法欣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0:21:02 体裁作文
海上生明月书法欣赏体裁作文

篇一:书法欣赏

《春晓》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鹿柴》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终南望余雪》作者: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静夜思》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雪》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弹琴》 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八阵图》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草》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游子吟》 作者: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篇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的古典韵味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节的古典韵味

中华五千年文明,诞生了无数的文人骚客,给我们留下大量作品,诗词歌赋浩如烟海。如今的我们翻阅起这些优美篇章,仍会惊叹不已。单单一个中秋节,不知道吸引了多少诗人词人,让他们为之畅想,为之忧愁,为之癫狂……从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至今尚能一窥古代中秋佳节的风俗,及其当时的心境。 古代诗词中关于中秋节的内容有很多很多,但广为传诵、最为广大世人所熟知的,当属唐朝诗人张九龄的

《望月怀远》和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唐玄宗时,当过中书侍郎等大官,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一生写下不少诗歌,但最为著名和广为流传的就是这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

另一首家喻户晓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

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词人在一个中秋节之夜,思念一个名叫“子由”的人而写的。那天他喝醉了,不能自已,感怀身世,

狂放问天,想及亲友,发出了“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吟啸。这一

声长啸,成为后世亲友之间忆念、共

勉的永恒绝唱。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因为在这个晚上,仰望天上的月亮,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想及关于它的传说和故事。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月亮上银蟾玉兔的传说。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诗中说道:“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一诗中也说:“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就认为月亮上是有嫦娥居住的:“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高高在

上的那轮明月,成为诗人浪

漫、遐想的最好事物。

在很多古人关于中秋的

诗词中,不仅仅只是怀念亲

人、感怀身世,充盈着惆怅

和低沉。也还有很多关于中秋风俗、地域风情、生活饮食等方面的描 2

述。苏东坡在《八月十五日观潮》一诗中,记录了宋代在中秋到来的

时候,杭州人携家带口前往钱塘江口观潮的风俗和盛况。古时湖北、

湖南洞庭湖一带,中秋节期间,渔民还有月夜对歌的习惯。诗人查慎行在《中秋夜

洞庭湖对月

歌》一诗中,

描写了中秋渔

民对歌的景

况:“人间此

境知难必,快

意翻从偶然

得。遥闻渔父

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清代诗人钱沣,还详尽记录了湖南长沙民间过中秋的热闹情景:“五十二年秋八月,十五夕月升湘江。长沙万户设庶品,礼夜明神伸厚虹。瓜鲜藕洁枣栗实,就中饼味尤无双。造作古籍未传法,后来递上谁能降。三材取具油糖面,磊落芳洁堆瓦缸。水溲成模入火炙,铁炉扬炭时铮从。和酥馅果更奇绝,列肆错杂鱼豆桩。是夕人家无老少,邀神福惠同纷咙。已号中庭净扫地,旋呼动舍高拓墙……”民间过节之热闹场面,跃然纸上。

有趣的是,还有个叫袁景澜的诗

人,专门为中秋的月饼写了一首《咏

月饼诗》。诗中道:“形殊寒具制,

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

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

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

3

节物无容忽……”这应该是对制作月饼最为详细的诗歌了。

宋代著名书法大家米芾,也写过一首关于中秋节的诗《中秋登楼望月》:“目穷准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也曾写过一首关于中秋节的诗。他在《天竺中秋》中

这样写道:“一夜桂花何处

落,月中空有轴帘声。”

可以这样说,翻开古代

文人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歌

赋,从中不难窥见那高挂天

空的一轮圆月在中国人心

中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古代的中秋夜,除民间流行拜月、观月光、吃月饼外,文人墨客赏月吟诗也颇为盛行,故史上留有许多诗文和趣事。

顾恺之是晋代著名画家,在绘画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义熙三年(公元407年),顾恺之被朝廷任命为散骑常侍,与谢瞻住邻居。中秋晚上,顾恺之在自家院子里赏月,诗兴大发,便高声吟起诗来。谢瞻听到他的吟咏,便隔墙称赞。听到谢称赞,顾恺之更加兴奋,一句接一句没完没了地吟起来。谢陪他折腾了一会儿,就睡觉去了。临走之时找了一个下人,让他随机应变。人换了,顾恺之却浑然不知,一直吟咏到天亮才罢休,因此落下“才绝、画绝、痴绝”的称号。 唐代诗人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闻名于世,很多文人雅士就以此为上联出对,却鲜有人对出下联。到了宋代,石延年才对出下联:月如无恨月长圆。与上句两相联配,融为一体,意境深远,令人佩服。

4

明朝广东才子伦

文叙进京赶考,

和湖广

名士柳先开并列榜首。

主考官请皇帝面试,题

名状元。当时恰逢中秋

之夜,皇帝就让他俩以

《明月》为题作诗。柳

先开先写道:读尽天下

九州赋,吟通海内五湖

诗;月中丹桂连根

海上生明月书法欣赏

拔,不许旁人折半枝。意思是自己一定要夺取状元。伦文叙随后写道:潜心奋志上天台,瞥见嫦娥把桂栽;偶见广寒宫未闭,故将明月抱回来。他的诗比柳诗气魄更大,而且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皇帝为此点他做了状元。

嘉靖年间,粤东才子宋湘中秋节和一群书生饮酒赏月。他仰望中

秋明月,吟得一句上联:天上月圆,

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让大

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

夕夜,这群书生又饮酒守岁,就问

宋湘的下联。这时他才说:今宵年

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下联与上联相媲美,结构严谨,堪

称佳对。

清初文人金圣叹因苏州“哭庙

案”获罪判斩。临刑前,想起老方

丈叫他应对的上联还没作出来。当时老方丈出对:半夜二更半。行刑 5

篇三:古诗书法欣赏

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女莲动下渔舟随意

泉石上流竹喧归浣来秋明月松间照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

居秋瞑

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满披衣觉露滋不堪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此时情人怨遥夜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

望月怀远

黄鹤搂

唐张九龄

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汉阳树芳草萋萋鹦载空悠悠晴川历历一去不复返白云千地空馀黄鹤楼黄鹤昔人已乘黄鹤去此

唐崔颢

篇四:作品欣赏

《鲁迅像》

作者: 赵延年 创作年代:1961 规格:29.4×42.4cm

材质:黑白木刻

《鲁迅像》是赵延年60年代初代表性的木刻肖像。犀利的刀法,强烈的黑白,简洁的构图,刻画出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格。作者采用独创的透印法,在拓印过程中有意地将衣褶与额纹淡化处理,使作品在强烈对比中富有层次与虚实。整幅作品几乎只用一把斜刀刻出,气韵贯通,一气呵成,无刻意雕凿之弊。

《父亲》

作者: 罗中立

创作年代:1980 规格:215×150cm

材质:布面油画

罗中立,1948年生于重庆。1968年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去大巴山工作达十年之久。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父亲》就是在这期间创作的。他借鉴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尽精刻微地塑造了一位典型的农民形象。老人枯黑的脸上满是皱纹,鼻旁长着“苦命痣”,干裂的嘴唇,只剩下了一颗牙,已经破伤的双手捧着一个旧瓷碗。这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的真实而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视觉,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就是我们的父亲!这幅破天荒地展现一个农民形象的作品,以其创造性的思维和深刻的内涵不仅震动了美术界,也波及于社会,并引起了一场关于形象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形式与审美的讨论。此作原名《我的父亲》,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时获一等奖,并被评委改为今名。许多人都会记得,一幅如同巨幅领袖像般尺寸的农民头像,曾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力量打动了中国人的心。这就是罗中立创作的《父亲》。 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的形象。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古铜色的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缺了牙的嘴,又扒进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任弼时 》

作者: 邵增虎

创作年代:1988 规格:146×177cm

材质:布面油画

邵增虎是一位风格自定的部队油画家。上世纪90年代以后,作者的画笔转向了对大自然的描绘,创作了一批感情深沉、风格独特的风景画。这幅作品是他90年代以前的代表作之一,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作品描写了长征途中的红军将领任弼时的形象。整个画面笼罩在一个金色的暖调子之中,透射出一种闪烁着辉煌的光芒。表现了革命者乐观坚毅的精神。其笔法生涩凝重,产生了一种镌刻的效果,给人以版画般刚劲有力的感觉。在人物刻画上,

作者突破了格式化的领袖形象,使领袖人物以普普通通的姿态出现。在工农红军转战边寨地区的和谐背景之前,他那静态站立的动作,紧闭的双唇,微皱的眉头,开阔的额头,潇洒的头发,抱胸的双臂,点燃的香烟,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生动细节。

《钢水·汗水》

作者: 广廷渤

创作年代:1981 规格:260×168cm

材质:布面油画

广廷渤,满族,他的人物作品大都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与技巧,此画为其代表作。作者从创意、体验生活、写生到完成作品经过了大约三年的时间。他摆脱了此前直接描写炉前工紧张劳动的套式,而通过对四位炼钢工人汗流浃背、解衣透凉、举杯痛饮等情境的细致描写,间接传达了他要表达的主题:优质的钢铁是由工人辛勤的汗水换来的。画家从纯正面的视角着意刻画了一个端坐的炉前工长的形象,炉光映照出他宽厚的体魄以及微至眉宇、血脉的每一个细部,被汗水浸透的衣服以及仍在流淌的汗水。这些精细的刻画不仅强化了人物的刚毅性格和拼博精神,也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和视觉冲击力。以静为主,动静呼应,以暖光统一,又有冷暖对比,均见画家之匠心。为了深入刻画细部的逼真感,作者使用了丙烯颜料。

《在希望的田野上——记农民管乐队 》

作者: 戴恒扬;马勇民;刘国才

创作年代:1984

规格:193×168cm

材质:布面油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共产党的富民政策给广大农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激起了艺术家表现这种变化的创作热情。此画没有直接地表现这种变化,而是从一个新的视角,通过描绘一个农民铜管乐队表演的侧面表现了富裕起来的农民喜洋洋、乐悠悠的精神状态,别具艺术魅力。土生土长的农民拿起了金光闪闪的洋乐器,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红、黄、蓝原色的灯光效果强化了热闹的气氛,仿佛正与这农民铜管乐队的音色相谐。画题源自彼时颇为流行的同名歌曲。此作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牌奖。

《根》

翟亚申 贺大田

规格:200×200cm

材质:布面油画

创作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

1986年油画《根》,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质奖章,由中国美术馆收藏。根——中华文明的摇篮,画家对黄土地地表质感的细腻刻画,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牵引着观赏者的思绪,以极端的写实手法,精致入微的形象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满目黄土的高原上沟壑纵横,一如老人沧桑的脸,又似裸露的大树之根。这沧桑的风貌不禁让人联想到千百年来生息歌哭于斯的我们的祖先,以及他们历经的无数苦难和艰辛,从而感受到黄土之下,我们深潜而密布

的文化血脉。

《艰苦岁月》

作者:潘鹤

尺寸:160 × 183 × 180 cm

材料:铸铜

创作时间:1956年

作品简介: 《艰苦岁月》创作于1956年,是潘鹤受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委托,为建军30周年美术展而做,现存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残破的军帽,褴褛的军衣,裸露的脚丫,如钢棍的手指上一支古色的长笛,干裂的嘴唇轻贴笛孔,老战士快活地吹奏着悠扬的乐曲。一个满脸稚气的十一二岁的小战士蜷缩在他的身旁,一手抱着长枪,一手托着下颌,聆听着那美妙的笛声,憧憬美好的未来。

《艰苦岁月》遵循了现实际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写实的手法塑造人物。真实地再现生活,反映客观世界的现实本质和历史本质,并真实地表现艺术家主观世界的情感,《艰苦岁月》以大的起伏造成丰富动人的神态,真实再现了战争年代中的红军战士的形象,面对艰苦的生活,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苦中作乐,充满了幻想和对美好事物的回忆,作品极具诗意性,又具有浪漫主义特征,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想化的加工,提炼,以特定的情节理想的描写,塑造了理想化的对象,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雕塑家内心对战士们的情感,对未来的希望的向往。

在三角形的构图中,体积起伏波澜,手法自由,艺术形象生动自然感人,诚为50年代的经典之作。在新中国美术史和雕塑史上,在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范围内,《艰苦岁月》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作品。它以动人的形象,体现了最能在观者心灵中激起共鸣的主题。 《南泥湾途中》

作者:石鲁

创作年代:1960年

规格:67×67厘米

形式:国画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一行军队身背行李,手持开荒工具,在蜿蜒曲折的屯耕道路上艰苦行进的景象。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表现当年八路军进入南泥湾垦荒行军途中的一个场景。作品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表现出黄土高坡中的原始自然生态。此时的石鲁已完全驾驭了表现黄土高原的各种环境的景致了。正如他所说的:“特定的内容要求相应的形式,这种形式属于这个内容,穿别人的鞋总是不合脚。我要有我法,但我法又要与古法的一般规律特点相通,也就是要符合艺术形式美的法则。”

《盼》

作者:石鲁

创作年代:1980年

规格:46×35厘米

形式:木刻版画

艺术家以全新的创作理念,独特的艺术构思,浪漫的表现手法,娴熟细腻的技巧,把一位翘首遥望的少女形象定格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线上,以玉叶般的台湾岛地图作为铺垫,千姿百态的回归大雁作为引线。恰到好处地与象征祖国大陆的一轮明月遥相呼应。画面的四周,再用

翻滚不息的大海碧波作为点缀,使得整幅作品协调和谐,简洁精练,厚重大气。你站在这幅画的跟前,无需解说和点评,你会领略到《盼》的深刻内涵、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共鸣和震撼。

1981年,《盼》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获二等奖,并先后入选中国百年版画展;新中国版画60年作品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五角星》

作者:冷军

创作年代:1999年

形式:油画

规格:130×130cm

一九九九年作品《五角星》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通过刻画一颗用弹痕累累、火迹斑斑、凸凹不平的碎铁片焊接而成的五角星,以极端的写实手法、精致入微的形象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人联想到中国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寓喻中国革命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让我们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钢水·汗水》

作者: 广廷渤

创作年代:1981 规格:260×168cm

材质:布面油画

作品采用了极度写实的绘画造型语言,以富于感染力的细节描写,把作者体验到的炼钢工人以苦为乐的高尚情操、忘我的劳动精神,以及火一样的热情,钢铁般的意志,排山倒海的力量等准确、形象地体现在画面上,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画家从纯正面的视角着意刻画了一个端坐的炉前工长的形象,炉光映照出他宽厚的体魄以及微至眉宇、血脉的每一个细部,被汗水浸透的衣服以及仍在流淌的汗水。这些精细的刻画不仅强化了人物的刚毅性格和拼博精神,也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和视觉冲击力。以静为主,动静呼应,以暖光统一,又有冷暖对比,均见画家之匠心。 其中,对汗珠的细腻表现突出了工人的辛苦,强化了“民族脊梁”的主题;哨子的金属质感凭借色彩的冷暖变化得到了真实的表现。

《鲁迅像》

作者: 赵延年 创作年代:1961 规格:29.4×42.4cm

材质:黑白木刻《鲁迅像》是赵延年60年代初代表性的木刻肖像。犀利的刀法,强烈的黑白,简洁的构图,刻画出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格。作者采用独创的透印法,在拓印过程中有意地将衣褶与额纹淡化处理,使作品在强烈对比中富有层次与虚实。整幅作品几乎只用一把斜刀刻出,气韵贯通,一气呵成,无刻意雕凿之弊。

《父亲》

作者: 罗中立

创作年代:1980 规格:215×150cm

材质:布面油画

罗中立,1948年生于重庆。1968年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去大巴山工作达十年之久。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父亲》就是在这期间创作的。他借鉴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尽精刻微地塑造了一位典型的农民形象。老人枯黑的脸上满是皱纹,鼻旁长着“苦命痣”,干裂的嘴唇,只剩下了一颗牙,已经破伤的双手捧着一个旧瓷碗。这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的真实而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视觉,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就是我们的父亲!这幅破天荒地展现一个农民形象的作品,以其创造性的思维和深刻的内涵不仅震动了美术界,也波及于社会,并引起了一场关于形象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形式与审美的讨论。此作原名《我的父亲》,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时获一等奖,并被评委改为今名。许多人都会记得,一幅如同巨幅领袖像般尺寸的农民头像,曾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力量打动了中国人的心。这就是罗中立创作的《父亲》。

《吉他》

拼贴画

,毕加索, 西班牙 综合立体派

1926年创作

从报纸期刊上剪下来的数字和字母,糊墙纸或一些木材纹理的模仿品拼贴而成。虽然分割开了,但我们还能找到吉他的影子。也就是说经过取舍重组、拼贴,改变方向、大小,组合成新的图形。打破形象的完整性,营造了较为新奇的效果,使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创作的意识。

《家乡的河》

青铜雕刻作品、

1985年,

雕塑高115厘米,

作品刻画了一个北方农村小女孩,大约十二三岁,光脚站在河边,一手用兜兜的下摆兜起一些小石片,一臂张开,正要向河水抛出小石片。这不是人人小时候都玩过的“打水漂”的游戏吗?这健康活泼的少女,仿佛让人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河水的清凉、回忆的遥远和亲近。家乡的河”获六届全国美展银奖,成为观众喜爱、美术界瞩目的重要作品

《天山之晨》

120X100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作者: 李桦

创作年代: 1947

规格:19.5×27.2cm

材质:黑白木刻

抗战胜利以后,李桦先生在上海、北京从事创作和教学。他投身于国统区人民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洪流,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他掌握了阶级分析的观点,先后创作了《快扶他进来》、《向炮口要饭吃》、《钞票满天飞,人人活不了》等许多富有战斗性的作品,尤以《怒潮》组画著名,《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正是此组画系列中的一幅。画面上那武装起来的愤怒

篇五:经典旅游规划方案分享之“海上生明月”

经典旅游规划方案分享之“海上生明月”

云南唯一的古滇国故里 江川!

江川城市旅游规划方案

“海上生明月”如何实现江川旅游升级?

2006年11月,熊大寻旅游规划公司接受了江川县发出的邀请,为江川进行整体的旅游规划设计。熊大寻以旅游规划指导旅游规划的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海上生明月”“江川十八奇”的精准形象定位与旅游景观,为江川找到了指纹。

江川旅游规划项目背景:

江川这个地方有许多旅游资源,云南水质最好、景观最美的抚仙湖就在江川县,但其资源很散,一直以来都缺乏有效的整合,也缺乏城市的指纹。所以,江川一直都不是旅游名胜区,只能作为昆明市和玉溪市的后花园,供市民周末休闲游。并且因为其湖区是开放式旅游,根本收不到门票,反而自己要承担卫生费用,实在是得不偿失。做旅游规划必须有旅游规划进行指导,没有旅游规划指导的旅游项目建设史乱建。如何规划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城市,如何使其产生强大的旅游经济效益,我们先从寻找城市指纹入手。首先从梳理它的资源开始。 第一、江川有什么?

江川有许多的“云南第一”的宝藏:

1、云南唯一的古滇国故里;2、云南环境最美、水质最好的湖——抚仙湖;

3、云南最具代表性的青铜文化;4、云南烟叶第一县;5、云南第一岛;6、云南药王曲焕章;7、云南最丰富的鱼文化;8、云南生态湖泊第一县;9、云南唯一的一山看三湖景观;10、中国一绝的界鱼石11、巴拿马世界书法大赛第二名杨嘉善;有“滇军完人”唐淮源;滇军代总司令、代理云南省长金汉鼎;被孙中山誉为“邦家之光”的鲁子材。

由上述可见,江川具备的旅游资源大多是云南级别的。根据我们的思路,江川要出头,必须从省运会冠军向全运会冠军和奥运会冠军升级。因此,我们必须排除不正确的指纹。

第二、江川是什么?

1、滇国故里?全国共有32个省,661个市,其中大部分地区都在历史上有地区性古国存在,数目之多数不胜数!光云南就有大理古国、勐玛古国、古滇国等,古滇国周边还有夜郎国、筇都国、句町国等,中国自古就有“诸侯三千,小国八百”的说法,以“滇国故里”为城市形象定位,很难吸引人的关注和消费

2、高原水乡?云南有九大高原湖,可以说凡有湖的地方都可称为“高原水乡”,此定位不具备三性

3、滇国故里,高原水乡?江川目前整体城市形象定位是“滇国故里,高原水乡”,此有三不妥:一是“滇国故里,高原水乡”唯一性不足,古滇国文化不是所有古国中魅力最突出的,高原水乡遍云南;二是“滇国故里,高原水乡”权威性不足,没有排名全国第一的旅游资源,就不是非去不可的地方;三是“滇国故里,高原水乡”排他性不足,翻开全国历史名镇的形象口号,相似颇多,无法超越。

4、人杰地灵?中国大地无处不是人杰地灵,不具代表性

5、“百里湖光小洞庭,天然图画胜西湖。” ?看似无敌,其实平庸,怎么看都只是洞庭湖第一,西湖第二。

6、滇中碧玉,云烟之乡?滇中碧玉只是滇中第一,云烟之乡仅为云南烟叶

第一,并且云烟之乡只能满足口腹之欲不能满足耳目之需,离旅游较远。

从以上分析来看,江川文化旅游资源众多,但比单项很难成为冠军。相反比全能才能成为第一!我们形容江川的顺口溜是“一城两湖三道菜,四鱼五景牛虎案”,这从一个角度说明江川的特点在于综合之美!江川的名人(人才)、名山(孤山、李家山)、名湖(抚仙湖、星云湖)、名烟、名药(曲焕章制白药)、名铜(青铜)、名吃(铜锅鱼、三道菜等)聚集在一起就可成为全运会冠军。这些零散的资源关键是用一句什么话将其优美地概括出来,变成江川的指纹。我们给江川的这句话就是:海 上 生 明 月

海——澄海;上——孤山;生——生命 ;明——明星;月——月亮。 海 上 生 明 月,天 涯 共 此 时。——[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作为江川的指纹其意义有几个?

“海上生明月”第一层含义是: 江川最主要的地理特征是抚仙湖和星云湖,“海上生明月”可谓对江川最好的概括。因为抚仙湖有“青鱼戏月湖”的美称,并且因碧云山能观抚仙湖“七星拱月”奇观,所以抚仙湖可称为“月亮湖”;星云湖由于夜间星月皎洁,银河照映湖心而得名,古代叫“星海”,《界鱼石》碑记“双峰极天,一水流月”。政协玉溪市委员会所编的《灵韵玉溪》第125页载“状如月牙儿的星云湖”,因此星云湖也是名符其实的“月亮湖”。海上生明月,一是指生成了两湖,二是指两湖皆有月海辉映的美景

第二层含义是:江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仁人志士辈出,其功绩可如月当空,光照千古。意指两湖哺育了光照千古的历史人物。

第三层含义是:两海孕育了江川李家山青铜文化,被称为“南滇文化之花,国家稀有之宝”,堪称云南及世界青铜文化的代表,是古滇国光辉灿烂的文化象征。

第四层含义是:孤山四景之一“夜观明月”——双峰极天,一水流月。同时具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景象,这句诗也是对江川未来发展美好的祝愿。 这样一来,海上生明月,这五个字分别代表了江川的一类文化旅游资源。 综上所述,海上生明月,才是江川的核心指纹。

1、“海上生明月”,只此一句能优美形象地概括江川的所有优点

2、“海上生明月”,为”宰相诗人”、山水田园诗的创始人“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美称的张九龄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传颂千年,妇孺皆知,意境非常优美,游客联想度很高,利于传播。

3、“海上生明月”,形象概括了江川的自然环境特点——江川之魅在于海,二海之魅在于月!“仙湖夜月” 、“星湖月夜”都共同被列为抚仙湖和星云湖的八景之一。抚仙湖被称为“青鱼戏月湖”,星云湖也有“月牙湖”的美称。这一切说明江川的核心魅力在于“海和月”,江川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海上之城”,“海上生明月”是江川从古至今最具概括性的形象代表,加上近期月亮湾工程实施,更是形象之极!

4、“海上生明月”,代表敢为天下先的仁人志士在江川流芳千古。

5、“海上生明月”,江川所代表的古滇国文化这朵人类历史灿烂的奇葩,就是在上古大海之上产生的。

6、“海上生明月”,“风、花、雪、月”四景目前在大理都难成风景,没有一个是核心景点,早已名不符实。但“海、上、生、明、月”无一不是江川的招牌景观。

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江川古滇国文化必将随着“海上生明月”

核心形象的推广而再次辉煌,举世瞩目,名扬海内外。

8、“海上生明月”,根据对山水湖泊旅游度假者(逗留两天至一周)调查的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游客中男性占54.6%,女性45.4%,职业企业单位占29%,事业单位占21.7%,但这两项占到了50%左右,受教育程度方面,发现主要人群分布在大学本科和高中占到92.5%年龄,分布在25岁到44岁的年龄段,约占61.4%,还有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家庭尤其是夫妻带未成年孩子参与。高学历者、家庭游学者是山水湖泊旅游目的地的主流消费群,因此,其形象口号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远的意境,直接关系到游客数量和质量的高低。

简而言之就是:

海——澄海(抚仙湖、星云湖山水文化之旅)

上——孤山(孤山、李家山、古滇国、铜锅鱼、三道菜等历史文化之旅) 生——生命(神鱼泉、界鱼石、湖怪、鱼米之乡、烟叶之乡等生命文化之旅) 明——明星(明星村---明星鱼洞、碧云寺、车水捕鱼;阳光海岸、邦家之光(鲁子才);国药之光(侯怀仁的黑药);江川烟花爆竹;名人轶事之旅)

月——月亮(月亮石、“青鱼戏月”、“星湖月夜”、江川酥饼、台山七星拱月、月亮湾、彝族跳乐、对歌弹“月琴”跳“月下舞”民俗风情之旅)。 海上生明月,天下山水城——江川

1、江川集中国最深最清的澄海、水都、鱼国、浪广海、名人志事、湖光山色为一身,有“天然图画胜西湖,百里湖光小洞庭”的美称,一城两海天下无!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山海城。

2、江川拥有“中国十大发现”的李家山和“海市蜃楼”云南第一名岛孤山,可谓历史文化名山和自然生态名山相辉映,再加上老尖山一山观三海,一山看五县的绝世奇观,天下山海奔来眼底。

3、江川未来城市发展战略应当是充分利用在滇中经济板块中最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山水田园风光,利用地处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中心位置的优势,做昆明和玉溪的后花园,以文化旅游为先导吸引释放昆明和玉溪消费力,为当地经济打造强劲引擎。因此,山海城这一优势必须突出。

“海上生明月”是江川的城市核心形象,在今后的传播中,要应用画册、海报、网站、网上文章、电视片等一切手段,长期持续宣传,强化记忆,让“海、上、生、明、月”五大景观为世人所熟知,像大理的“风、花、雪、月”一样,让人耳熟能详。这是长期定位。

但是,仅此还不足以震撼世人,江川文化旅游还需要阶段性定位。“海上生明月”让人认知还需要假以时日,能否借船出海,借势而为将决定江川能否一鸣惊人。目前江川文化旅游从宏观、中观和微观来看有三张牌打:一是伊甸园;二是云南文化产业;三是三湖生态城市群。在这里,我通过这个规划,为云南打了一张大牌,伊甸园在云南。在介绍“规划怒江”时我们介绍过,世界上只有云南完全具备吻合伊甸园五个主要特征。

“伊甸园”如果在云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文明呢?伊甸园整体在云南,具体在云南的哪个地方,我们觉得都有可能,比如说怒江,我觉得最有可能!我们已有大量论据证明,主体思路在“规划怒江”里已介绍过了。

伊甸园在江川也非常可能,因为这里很可能是古彝文明发源地,伊甸园就是“彝—滇—园”的谐音。还有就是抚仙湖有一个水下古城,中央电视台作过水下电视直播,这个水下古城名叫“俞--元”也有“伊园”的谐音。论据还有就是,中国用“甸”作地名的,大部分在云南,云南用“甸”作地名的,大部分在玉溪和红

河。其中,江川县---甸头、甸心、甸尾、香柏甸村、甸锁坝。

我们从中看到江川县有一个很接近伊甸园的地名,叫甸头

伊甸园的“伊”字,很可是“伊始”的意思,而在词典了“伊始”的解释是:

[beginning] 开端;开始。时国家草创,百度伊始。——《隋书·辛彦之传》 粒食伊始,农之所先。——《唐书·音乐志》 “伊”在这里也就是“开头”的意思,所以,伊甸园有可能就是“头甸园”,也就是甸头这个地方。后来根据我们对甸头所在的路居镇的考察发现,江川路居镇有可能是伊甸园核心区。为什么?路居镇的甸头、甸心、甸尾位于明山秀水之间,鱼翔浅底、百鹭来朝,有泉水会流出奶汁般的水(《圣经》记载“流奶与蜜的家园”),光坟头高山之上遍布螺壳,是海退地出的最有力的见证(《创世记》记载关于神创造工程的第三阶段“海洋和湖泊的 水退减至较低的地方,使广大的陆地露出水面,成为旱地”),与伊甸园的描述吻合。并且甸头距甘棠箐古人类遗址仅仅两公里,甘棠箐古人类据专家推断为距今三四百万年前,与东非古人类是同一时期,堪称世界最早的人类起源地。而且从路居镇再过去不远就是世界最早的古生物化石基地——帽天山。对面则是距今6000年前的古滇国文化遗址。多么清晰而丰富的一条生命文化的线索啊。光坟头山满山遍野都是螺壳,是海退地出,沧海变桑田的最佳物证,可佐证伊甸园所在。

另外,在几乎所有文明区域的早期传说中,都记载着人类的祖先遭遇了一场大洪水,而不是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干旱、瘟疫。著名的彝经典籍《西南彝志》是目前所见到记载彝族古史和文化最全面的书。该书开篇便是创世神话。在彝族的洪水传说中特别要注意这么一段:远古洪水大发,兄弟数人各乘船避水,载重的船搁浅在了山脚下,这就是后来的汉族;船身轻的则飘到了山顶上,这无疑是彝族。这个传说的可信度有多少不知道,但是,彝族对洪水非常恐惧,多居山上是事实。解放后,经人民政府力劝才下山居住。抚仙湖地区是地球生命的摇篮。这里有5.3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现象,这已经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自那时起,这一地区的生命链条就没有中断过。元谋猿人距抚仙湖这一中心并不遥远。后来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的遗存都有所发现。抚仙湖地区比世界其他地区更有条件产生上古文明。

很久很久以前,抚仙湖、星云湖、滇池和阳宗海所在地区有一条大河,300多万年前的地质运动使得这条大河形成了一串串湖泊。而云南正是生命的天堂。有专家调查表明,云南以“甸”为名的地方中,突出的一点就是集中于玉溪、红河一带。可查的42个以“甸”为名的地方分布在玉溪、红河22个,占52%强,可以想象,这是否说明了玉溪至红河这一段地区是云南“伊甸园”的中心地区?根据这一推测,把抚仙湖地区作为“伊甸园”的中心并非天方夜谭。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地方的巧合:

第一个是鱼和蛇一起代表复活。第二个是,《民数记》二十一章。摩西看到以色列人的痛苦,就向神祷告,求神原谅他们。于是神对摩西说:“你用铜制造一条蛇,挂在杆子上,凡是被火蛇咬的,一望这条铜蛇,就必得活。”摩西照着神的话,用铜造了一条蛇,把它高高地挂起来,那些被火蛇咬到的人都赶快跑过来,抬起头看这条铜蛇,只要看一下,那个人就好了。以色列人向銅蛇燒香。第三个是,李家山出土了大量贝币,贝币是在波斯湾及中亚地区盛行的货币,这又是一例文明同源的明证。(古滇国蛇形器具)为此,通过伊甸园的概念,我们为江川规划了“蓝海战略”和“驾云飞升战略”:

第一是“蓝海战略”

江川李家山青铜器的魅力如果仅限于古滇族文化,则很难从全国众多的青铜文化中突围出来,只有借助以上专家的言论,依托古生物圣地、生命之源的无以伦比的优势,将其与西方文化中的伊甸园及世界生命起源地的探索联系起来,借助抚仙湖和西方文化这两片蓝海,如此方能引发争论和考证,从而引起全世界的巨大关注,形成眼球效应,进而达到墙外开花墙内香的战略目的,将李家山青铜器文化迅速推向世界,从全国众多的民族文化海洋的包围中迅速突围,为江川乃至云南再引爆一颗世界级的文化核弹!

第二是“驾云飞升战略”:

近年来,从首都北京刮起一股“云南文化旋风”,并迅速以潮涌之势席卷大江南北:由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担纲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震撼了无数观众;云南著名作家范稳的长篇力作《水乳大地》征服了众多读者;李怀秀兄妹获得中国原生态唱法的金奖;《云岭天簌》获得40个国家驻华大使的极力称赞;以此为契机,云南省委、省政府举办系列文化产品的全国性推介活动,获得巨大成功。“云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已经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和经济现象。”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说。更有专家、学者将之概括为“云南文化现象”。

基于对“文化新经济”的全新认识,去年7月云南省委明确提出了要用三年左右时间,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云南省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新增长点,使云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整体进入全国前十位的目标。“云南的GDP增幅多年来处于全国末位,但文化产业却有望进入全国前位。”丹增把云南省这一战略规划称之为“文化先导战略”。

文化旅游产业是国家西部开发的重大战略,也可以说是西部发展的华山一条道,如何走好这条路将对整个西部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云南文化已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的排头兵和学习的榜样,可以预见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全国文产会议和论坛在云南举行,依托强大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和在文化产业上的先发优势,云南文化将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学习的榜样。

以江川李家山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古滇文化,正是云南文化最早、最丰富的代表,借云南文化现象在全国掀起的强大势头,重新定位李家山青铜文化和古滇国文化,以云南文化源头的面目重现于世人面前,让人产生探寻云南文化现象之秘,先从探寻李家山青铜文化开始,为古滇文化重修庙宇、再塑金身!打造云南文化老祖的形象,引发人们的文化朝拜。

为了借云南文化产业的势,我们又为江川规划了一个借势的定位:

云南文化源头,古滇王国中心

上述定位要真正打响,还要假以时日,能不能找到更快速的借势定位和突击性定位,对于财力不大的江川县,前期能不能花小钱办大事呢?还是我们的老思路,江川不能自己造发动机,自己造火车头,太慢!我们应该去借发动机,借火车头,我们为江川借到的火车头是什么呢?

云南十八怪,江川十八奇

这是据于江川的整体特点找到的突击性定位。

江川之奇:奇是江川最大的特点,也是外界对江川最深的体会。政协玉溪市委员会所编的《灵韵玉溪》中连续用了奇山、奇物、奇迹、奇史来形容李家山古滇国文化。可见江川之奇确实是众所周知,江川是奇山、奇水、奇国、奇鱼、奇观、奇树、奇石等奇文化的集大成地,而旅游就是探奇,有奇观之地必成旅游之名胜。所以“奇文化”的包装和打造,对江川文化旅游来讲具有战略意义。与古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