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太极拳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8:30:47 字数作文
太极拳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太极作文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9-11-18 查看次数:102

有着三、四百年历史的陈家沟太极拳功夫,练它对人的身体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这是练习太极拳人共同思考的问题。自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全民推广太极拳健身运动,时间已经过去了50多年,为什么有不少人还在为“操与拳”之间的区别而发生争执呢?那些以口舌之争的人,肯定不是用身体结构的变化来求证太极拳所能练到的境界,他们只是用头脑的想象力来推理太极拳如何地好,而不是真正的舍出身体来探索太极拳境界。也就是说,学太极拳练法之人,没有一个正确目标,而导致练拳方法不正确,从而留下了练习太极拳“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的病根。要想彻底解决“双重之病”,首先要明太极拳运动原理,而后是体会师父所传方法在身体中的作用。拳理至简至深,只是无法言传,它就在身体运动的毫厘之间。

如今对太极拳的传播有这样一种说法:过去人文化水平低,功夫高,而理论少。现在人文化水平提高了,却出现了理论多,而功夫低的落差。其实对于太极拳的初学者而言,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如何练出高功夫,而是如何掌握太极拳运动的基本要领。无论初学者的目的是提高身体素质(治病、健身、养生、长寿等),还是想练成天下第一的功夫。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练太极拳之人根基要稳。这个根基稳,主要根源是在步法转换上,身体只有在步法稳定时,才能出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上虚、下实的静如山岳功夫境界。有人会问,能在太极拳运动的招式中,体会到静如山岳的功夫吗?能,如果体会不到就不是太极拳。

学好太极拳,可使人们从健身层次,提高到认识身体结构的层次,最终转变到开发身体能量的层次。身体上的这个转变过程是一次次质的飞跃,它即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初学太极拳的人,可以在明理老师指导中,马上就能在身体松弛之中,体会到自己身体中存在静如山岳的功夫。复杂的是;这种体会离开老师的指导,自己在身体上就体会不到了。悟性差的学员认为是老师骗人,悟性一般的学员半信半疑,悟性好的学员勤练之。不是老师骗人,老师让学员体会时,是将学员身体的骨骼拆开了,而后按照结构力学原理,从新调整骨骼之间的间架结构,使身体之中即刻就能出现一种膨胀的支撑力。对身体上的这种潜能开发,如同现实生活中盖的高楼大厦,修建的桥梁、隧道等等实物。身体也是如此,只要是间架结构搭配的合理,就能出现一种超出寻常的承重能力。而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不知道自己身体结构之中有这种潜能,更不知道能量的变换是在毫厘之间。其实稳定的步法,就是腰部往下的各个关节的合理搭配。

身体上的这个技巧,对明理的老师而言,一般在教学时都会根据桩功的方法让学员体会。绝大多数学员在体会时,是在寻找运动方法的对错,而不是体会身体结构的变化关系。听我讲之后,有的学员会埋怨老师不把道理讲情楚。根据我的太极拳学、练、研、传过程判断;不明理,责任不在老师。是自己身体基础达不到太极拳的要求,而急于求成,导致身体固定不住协调运转规律。即使是老师把运动原理讲的特别透彻,身体上也是无法掌握到这个层次的。

我以师父拳谱中的基本步法为例,讲步法转换体会;从陈氏太极拳外形看,大多是以三七步为主。三七步在有些武术拳种中叫做“牮桩步”,“牮”字典上解释为;房屋倾斜,用长木头支起弄正。我们练太极拳要想立身中正,只有这种步法是最合理的。可以说步法转换的好与不好,决定了太极拳的功夫境界。而步法转

换的对错,完全在于膝关节的运转,它决定身体的承重能力,如果保护的不好,就会一事无成。

当太极拳练到“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层次,你就能体会到太极拳运动如同桩功的境界。身体上骨肉运动是被动的,身体的协调运动完全是被气息的收方所牵引,身体只有练到此时,“松”才到了一个层次。膝关节的运转,只是身体之中九转中的一转,但是这一转可以决定你练太极拳最终的境界。怎样练习才能成功呢?我在以前的体会中写的很清楚。细节是这样的,首先一定要按照拳谱的姿势,摆正自己的拳架,调整好三七步,拳架姿势不要过低,身体有下蹲意识就可以拉,是意识和气息有下沉之意,而后全身不要动,上身保持中正,头上顶,全脚掌着地,在身体松静中体会静如山岳的境界。

膝关节怎样的运转是关键的问题,如果都会练就不能出现“操、拳”之争了。初始是用三七步分开身体重心,通过两腿之间的重心作用,使脚底与地面产生摩擦后出现拧力,促进踝关节转动,催动小腿转动,带动膝关节划圈运转,将支持身体重心的三七弓步旋转到另一侧。在这种运动中保持三七弓步的步形不变,上身不要偏,身体如立轴随之转动大约45°,到位之后在反方向转动运行。就这样来回地转换身体重心,如此反复练习,举一反三,熟能生巧。随着功夫的增长,慢慢就会体会到,身体的重心不是指身体自重,而是指意识与气息下沉,这种劲与地面之间有一种支撑力,当体会到二力济压作用平衡时,膝关节出现揉搓的自转现象,身体之中的每个关节都跟随脚底运转而运转,使身体形成了螺旋旋转的整体转动功夫层次。

膝关节这样的缓慢转动,可以促使身体的各个关节运转灵活,防止膝关节受到意外伤害。在膝关节缓慢运转的同时,也能控制住了身体乱动的毛病,慢慢地就练到了太极拳协调运动的基础。练到此时方知,师承太极拳是从有形之中练出意气,再练到身体随意气自然运动。而不是从简化太极拳套路,练到传统太极拳套路,再练刀、枪、剑、棍等器械的太极拳学练过程。

篇二:太极拳的手型

太极拳的手型、手法

一、 手型

(1) 拳;(2)掌;(3)勾;

二、 手法

(1) 棚;(2)捋;(3)挤;(4)按;(5)采;(6)例;

(7)肘;(8)靠

棚要撑,捋要轻,挤要横,按要攻

采要实,例要惊,肘要冲,靠要崩

棚――两臂要撑 捋――掌中要轻 挤――手指要横 按――腰弓要攻 采――十指要实 例――两弦要紧 肘――屈使要冲 靠――肩峰要崩

万法交变含棚,运用自如在功。

(1) 拳――四指并拢卷握于掌心,拇指屈压于食指,中指的第二批节上。拳面要平,握拳的力量要适中,不可过紧或过松。

贯拳

拳从斜下方向前上方弧形摆动横出,臂半屈呈弧形并内旋,力点在拳面,拳眼斜向下方。

打拳

拳由腰间旋转向前冲打,由拳心向上转为拳眼向上。力点在拳面。

(撇身捶)(搬拦捶)(子裆捶)

(2) 掌――五指微屈,舒展分开,掌心微含,虎口撑圆。

抱掌

两掌上下相对或左右交叉合抱体前或体侧,两臂半屈或弧如抱球状。

分掌

两手由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

挑掌

侧掌由下向前上方挑起,指尖向上,力点在掌的拇指一侧。

插掌

四指伸直并拢,拇指分开,臂由屈而伸,掌沿指尖方向伸出。前伸为前插掌;下伸为下插掌。力点在四指指尖。

推掌

臂内屈而伸,掌从肩上或腰间,胸前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指尖朝上。

云手

两手掌上下交错经体前向左右侧往复划弧运转。运动轨迹呈两个相交的立圆,运转时要与转腰协调一致。上手高不可过头,下手低不可过裆,两手边云边翻转。

(3) 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伸直捏拢成勾,屈腕使勾尖朝下。

太极拳的步型、步法

一、 步型

步型是定势时下肢具有形态。定势指运动中动作完成构成的短暂静止姿势。

(1) 马步

两脚左右开立,两脚平行向前。与肩同宽,两腿屈膝半蹲,重心平均落于两腿。屈髋收臀,上体正直,头顶与会阴成一垂线,如起势步型。马步距离是自己脚的三个或三个半。

(2) 弓步

两腿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前弓,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大腿斜向地面,脚尖直向前,后腿自然蹬直,脚尖斜向前方约45°-60°,两脚全脚掌着地,不可掀脚拔跟,两脚横向间保持一定的宽度,大约在10-30厘米之间。两脚不要踩在一条直线上或左右交叉,以免造成身体紧张、歪扭。如搂膝拗步步型。

侧弓步

两腿左右分开

(3) 虚步

后腿屈膝半蹲,大腿高于水平,后脚全脚着地,脚尖斜向前方,臀部与脚跟上下相对;前腿微屈,正对前方,前脚脚掌着地,如白鹤亮翅或脚跟着地,脚尖上翘,如手挥琵琶。

(4) 仆步

一腿屈膝全蹲,脚尖稍外展,全部掌着地,膝部与脚尖方向一致,不要向内裹扣;另一腿向体侧伸直,脚尖内扣,全部掌着地,仆步的两脚尖大体平行向前,或略呈八字。两脚皆不能掀脚拔跟。如下势步型。

(5) 独立步

一腿自然伸直,独立支撑;另一腿屈膝前提,大腿高于水平,小腿及脚尖自然向下,上体保持中正,重心保持稳定。

(6) 并步

两脚平行向前,相距约20厘米,脚尖不可成八字形,全脚着地,重心可平均放于两腿,也可偏于一腿。两腿半蹲,上体保持中正。由于太极拳的并步保留一定宽度,所以又称小开步。云手步型。

步法

步法是指武术练习中两脚的移动。太极拳的步法要求轻灵沉稳,虚实分明。两脚移动时轻起轻落,迈步如猫行,由点及面,重心稳定。不中猛收急落,脚步沉重,在步法转变中,落脚的位置(距离、宽度、方向)要适当,脚尖或脚跟碾转的角度要适度;支撑腿要保持平稳,不可忽起忽落;移动腿要屈伸灵活,不可僵硬。

(1) 上步

后脚向前迈出一步,如野马分鬃的步法。或前脚向前移

动半步,如白鹤亮翅接左搂膝拗步的步法。

(2) 退步

前脚向后退一步,如倒卷弦的步法。

(3) 跟步

后脚向前收拢半步,如白鹤亮翅和手挥琵琶的步法。

(4) 侧行步

两脚横向依次向一侧移动,脚尖平行向前,如云手的步法。

腿法

腿法,俗称脚法,腿的攻防运用方法。

眼法

眼法是指打拳中眼神的运用方法。其要领是:定势时,眼平视前方或注视前手;换势时,眼睛与手法、腿法、身法协调配合,势动神随,神态自然,精神贯注。

篇三:学打太极拳

学打太极拳

8月2日星期一多云

我从小身体就不好,经常生病。为了让我的身体素质能有所提高,暑假我回到姥姥家后,姥姥就让我和对门的许爷爷学起了太极拳。每天早晨,我都早早起床,在门口的空地上和许爷爷一起打太极拳。我学得很认真,一招一式,我都仔细揣摩要领,因此,我学得很快。今天,我终于练完了24式太极拳,邻居们看到了,都夸我打得好。

打太极拳,不仅让我领略到了我们中华武术的精粹和神奇,更重要的是,我的身体越来越强壮了。

篇四:陈中华太极拳理论

问题1:正手圈沉前胯再沉后胯必须按顺序吗 可不可以先沉后胯再沉前胯?

陈中华老师:不可以。但是有时可以略过。就是说前胯碰巧已经到位了,就可以不管它。步骤对了,就能自动和对方合住。将来交手很快,那是因为动作自然合了准绳。你问的这个问题关系到了一个步骤问题,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太极拳讲究“虽变化万千,理唯一贯”,落实到这个具体的问题上,就是“你怎么变化都行,就是不能改变步骤。”

问题2:最近有点体会,请指正,力绕过对方,上面是爬过去,和对方对好劲后,沉后面,是不是就是力从下面过去?

陈中华老师:是的。还有窍门。力对好了(点对点就是合住),可以通过换点将自己的力传递到对方的后面(过去(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太极拳作文))。这样,你的力是通过两个步骤过去的,对方用一个步骤顶你。他是顶不住你的,因为两个步骤出来的力永远大于一个步骤出来的力。具体就是你用一根棍子去杠个东西,底下用块石头当支点。杠的没劲的时候,重新来,这就是一个步骤,重复多少遍也是一个步骤。现在呢,你第一个步骤杠杠杠的没劲的时候,顶住棍,把石头往里推推(塞紧),再杠。这就由一个步骤加深成两个步骤了。其实,改变不大。但是性质不一样了。上面说的这个“顶住棍”,就是我们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里经常说的“不要动”。 总的来说,拳法最基本的步骤总是三,不能再少了,三个步骤:接手(上肢)、合好(塌劲)、发放(上肢拨)。五个步骤就是立体的,三个是一个面上的。

问题3:用双手掌和对方腹部合好,把合力点换到手指尖,是不是就是通过换点过去?也可以说是爬过去? 陈中华老师:对。用手掌根合住,不动,然后用手指拨。

问题4:用前手小臂和对方手合住,合住点不动,收肘,转动前小臂,我感觉好像把合点转到了手臂的下面,这样力就从上面过去了,对不对?

陈中华老师:也对。能否做到,还看不动点(支点)是否可靠。

问题5:是不是支点跟对方合住,不顶,不丢?但要和自己后脚连到地下?

陈中华老师:记住,支点不动,其它都能动。 后脚连地,现在可以先这么说,将来不行。只有支点连地。后脚连地,就不能动了。你们看见过,我的后脚是可以动的。所谓“气沉丹田”是说支点在下。“悬领顶劲”是支点在上。先记住,这个以后再讲。

问题6:(与杨式推手)推手时脚步很小,几近平行步,但发出来的劲很干脆,不知是从哪儿出来的,化不了?

陈中华老师: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 化】,那就已经败了。不要看外表,功夫就是谁能把对方顶出去。你顶不动人家,人家什么法都有用。你能顶他回去,他什么法也没有用。推手是功力的比较,都从技巧上找,找错【 维】 了。重的东西自然在底下,轻的在上面。这是明摆着的事。其实和太极无关,是物理现象。 再讲一下【 化】,常人把【 化】理解成了和退相似的避让方法,那不是太极里的术语。是指的顶住后对方没有办法,他的力使其滑偏出去,或倒地、或失重、或脱离。用现代词语说就是“再导向”,改变方向。试想球体运动是没有【 化】、涵、蓄、发一类的东西的。这些词语都是借来表述太极状态的运动方式的。 问题7:对方力大挡不住怎么办?

陈中华老师:洪老师当年说,“掤就是对方来和你拼命,你能挡住吗?”挡不住什么都不用说了。挡不住也要挡,才是练功之道。你想象一下,和三岁小孩玩打架什么情况?是身体大。所以心理不怕。不是因为你不怕才身体大的!逻辑上差一点,都没法提高。所以力大的人对付力小的人,就很放松。太极的东西就能用上。反过来就不行。早些时候和王龙谈到顶住,“过”去,就是如何破敌。刚才有人提到“硬顶”,也没错。不要怕这些貌似“非太极”的东西。顶一段时间,没人能顶动你,你会提高。你就会知道开始怎么用巧劲。 问题8:五点外挣的条件是什么?

陈中华老师:【 五点外挣】 的条件是中心点不动。动了就没有了。这是死的规定,不能变。两手、两脚、头。永远不能往里。只能往外。其它部位,永远不能往外。只能往里。这就是【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的诀。以丹田为准。向着丹田是内,离开丹田是外。向着丹田的力和离开丹田的力先要按照五点外挣的原则分配身体部位。

问题9:我们划圈时,最后一动下塌外碾时,前脚往前外钻,后脚往下后钻?

陈中华老师:是。前脚不动就行,后脚一定往后蹬。然后练到两个力对称、平衡。就是离心力和向心力平衡了。这就是【 无极】 ,洪老师用【 对立统一】 这个词。

问题10:感觉划圈有个问题,第一动收手不收肘,第二动转胯旋腰。第三动尾闾下沉,问题就在第三动了,第次下沉一点到做第五遍时已经很低了,没法再做,得重新来。我是不是学错了?

陈中华老师:动作上有【 不动】 和【 动】 两种。你描述的第三动就是【 不动】 的那个动。你沉,我猜想是动了,所以有这个问题。沉、下去、在太极里都有可能是不动的。

问题11:画圈蹬后脚时膝盖向外翻还是向下垂?

陈中华老师:后膝盖45o外上。实际是胯骨头在水平位置上转了。这就要求胯开。不开,这个动作做不到,就只能位移的下。提水对开胯很有利。

问题12:金刚捣碓第一个动作左手手心向下还是向右?

陈中华老师:先朝下,然后通过左肘下坠左手心变为朝右上45°,左肘下坠时左手只转不动(看似手动),转、不动,叫做改向,改向才是化。跟人推手时都是改向,中心并不动。我练的时候是将中指对准墙上的一个钉子,然后做动作,看能否瞄住那个钉子。

来自:

正反两圈,是实用拳法的基础。套路中所有动作,都离不开此二圈。各项基本功,都有其存在意义和价值,但没有一个基本功,可以像画圈一样使人们得到全面的锻炼。它既练你的步型、膝的上落、胯的转换、中轴的稳定,又练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塌裆填胯、收肘不收手、出手不出肘、柔过劲、刚落点等等。据闻洪公在世时其弟子常每日画圈数百至上千次之多。

要画好圈,首先步型必须正确。以右手正圈为例,两脚相距约两肩至两肩半宽,右脚脚跟和左脚脚尖在同一条直线上。右脚对着这条线的45度方向,左脚与这条直线垂直。两脚的朝向若有差错,力就无法很好的传导,架子不瘪即僵。其次,架子的高低必须适中。个人体质因素除外,理想的架子应是右腿大腿与小腿成135度(90度加45度,但是前膝并非垂直于脚踝,更不能超过脚踝),左腿与躯干约成135度(亦为90度加45度)。两腿在裆部的夹角约为90度。这是一个最为稳定和易于发力的结构。仔细看陈中华先生讲解实用拳法规矩和技法的视频,你可能会留意到陈中华先生的步型大多半是这种侧马步,因为这种步型,可以使自己的力线延伸到最长。若在这种步型下,力可以传导得畅通无阻,则在其它步型下力的传导不会没有困难。

再次,裆要开圆、裆劲要塌实。前膝微微里扣,后膝则微微向外撑开。注意后腿不可伸直变成弓步。前胯要填起、后胯要落下。顶劲要领起,身躯要中正。胸要涵住,背要拔起。右臂由肩至肘、至腕、至指,要

篇五:太极拳的动作要领

练习太极拳的动作要领

虽然各式太极拳有不同的流派特征,但它们的动作要领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 神为主帅,意动身随

练习太极拳的全过程都要求用意念引导动作,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例如:做太极拳“起势”两臂徐徐前举的动作,从形象上看,与体操中两臂前平举的动作相似,但在太极拳的练法上,从开始做动作前就要有向前平举的意念。做气沉丹田就要有把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意念。意不停,动作随之不停,犹如用一条线把各个动作贯穿起来一样。古人在练拳过程中所总结的“神为主帅,意动身随”,就是强调用意念引导动作。

(二) 注意放松,不用拙力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在保持身体正常姿势的情况下,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在做动作的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人体的脊柱按自然的状态直立,头、躯干、四肢等部位自然、舒展地活动,达到式式连贯、处处圆活、不僵不拘、周身协调、动作自如的状态。

(三) 上下相随,周身协调

太极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有人说,打太极拳时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成一气”,这些都是形容练太极拳时“上下相随,周身协调”的意思。初学者虽然在理论上也知道要以腰

为轴,由躯干带动四肢来进行活动,但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可先练习单式动作,同时练习步法,然后再进行套路练习。

(四) 分清虚实,稳定重心

在掌握太极拳身体姿势的动作要领后,要注意动作的虚实和身体的重心。因为在太极拳的套路中,动作之间的连接,以及位置方向的改变,都贯穿着步法的变换和重心的转移,同时,还要讲究身法和手法的运用。不论由虚到实,还是由实到虚,既要分明,又要连贯衔接,做到势断意不断,一气呵成。所谓“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就是对太极拳脚步轻盈和动作均匀的描述。

(五) 自然呼吸,气沉丹田

练习太极拳时,由于动作轻松柔和,要求呼吸平和,且要增加呼吸的深度,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要。太极拳运动强调运用腹式呼吸,以横膈上下活动完成“气沉丹田”,让腹部存养涵蓄,不使上浮,这样在练拳时就不至于因缺氧而气喘,并有助于重心稳定。注意含胸拔背有助于“气沉丹田”。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