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父母说话不算数怎么办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22:01 高中作文
父母说话不算数怎么办高中作文

篇一:孩子说话不算数怎么办

孩子说话不算数怎么办?

小巫

帮助孩子学会遵守约定非常重要,让他们在和小朋友交往的时候能够形成良好的关系。在成年之后,成为一个诚信、守规则的人,获得大家的信任。

三岁半的男孩嘟嘟很幸运,有一个特别耐心的爸爸。但是嘟嘟爸爸最近却感到十分困惑,因为调皮的儿子总是说话不算数,刚刚答应好的事情转眼就改了章程,根本不履行诺言。比如,嘟嘟看了半个多小时的电视了,该到洗手吃饭的时间了,但是嘟嘟怎么都不肯关电视。爱动脑筋的爸爸想出一个好主意,就是两个人猜拳头,谁赢了谁关电视,嘟嘟答应了。“猜丁壳!”爸爸赢了,走过去关掉电视,嘟嘟却身手敏捷地跑过来又打开。爸爸说“哎咱们不是说好了吗?我赢了我关电视啊!”随手再次关掉电视,然而嘟嘟就是不答应,又伸手打开电视。两个人开开关关地闹了一阵子,嘟嘟一下子躺在地上耍赖,哭哭闹闹,爸爸摇摇脑袋“真没办法!”

[专家解语]

年幼的孩子不遵守约定有两方面因素:

一方面,跟年龄有关,嘟嘟才三岁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刚刚开始建立社会交往原则,遵守约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新鲜的理念,需要一段时间来习惯,也需要反复的实景练习才能确立。 但是确立这个理念的过程,却需要我们成年人的辅导和帮助。这就引出下一个因素:

父母在给孩子建立规则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行为,至关重要。嘟嘟跟爸爸约定好谁赢了谁关电视,结果嘟嘟违约,嘟嘟爸爸既没有采取恰当的方式来坚持原则,也没有采用语言来安慰和劝解嘟嘟,而是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没办法!”),这就让孩子觉得爸爸拿自己没辙,无能为力。也就不必遵守规则了。

教育家李跃儿老师上门帮助嘟嘟爸爸解决这个问题。大李老师端着一盘子鲜艳欲滴的草莓,邀请嘟嘟参加一个有奖游戏:打保龄球。谁打倒了几只球瓶,谁就能往自己的盘子里面放进同样数量的草莓。

嘟嘟对这个新鲜的游戏特别感兴趣,很快地投入进去。嘟嘟对数字掌握得比较早,数起球瓶和草莓来也很熟练。大李老师和爸爸都以身作则,向嘟嘟示范如何遵守游戏规则。

不过,问题很快出现了:每次轮到嘟嘟往自己的盘子里放草莓,他都不肯遵守约定只取跟球瓶同样数量的草莓,而是一定要多放一只或者两只。大李老师规劝他,把多余的草莓放回大盘,让他觉得很不高兴,继而干脆破坏其他的规则:不肯轮流,不让爸爸和大李老师打球,也不肯站在指定的线外打球,而是用脚把球瓶都踢倒了。

[专家解语]

李老师设计的这个游戏非常好!让孩子在欢快的游乐当中,以亲身体验来学习什么是约定、怎样遵守约定,看到成年人以身作则示范遵守约定。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在家里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来帮助孩子认知约定,反复练习,锻炼孩子延迟满足。

只是一开始,我们可能会遇到孩子的抵抗和阻挠。遵守约定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不快,因为不能马上满足他们所有的愿望。孩子不能一下子习惯规矩的约束,会想尽办法逃脱和“捣乱”。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耐心以及灵活的头脑,想一些办法来帮助孩子约束自己。

大李老师温和地警告嘟嘟:如果继续破坏规则的话,草莓将被端走,游戏将中止。嘟嘟决定试探一下成年人的疆界,又一脚踢翻刚刚摆好的球瓶。大李老师说话算数,把草莓盘子端走。嘟嘟这下着慌了,一边嚷嚷着一边跟着大李老师试图把草莓盘子夺回来。大李老师提出条件:只要遵守规则,游戏就能继续,嘟嘟也能吃到可口的草莓。嘟嘟爽快地答应,在后边的游戏中,他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行为,自觉自愿地遵守约定,没有再出现违规动作。

[专家解语]

帮助孩子学会遵守约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约定规则应该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不要一下子制定很多规则,也不要制定很复杂的规则,更不要制定孩子不容易遵守的规则。简单易守的规则让孩子感到遵守规则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给他们自信。

2、家长以身作则,向孩子示范如何做才能够达到遵守约定这个准则。有些时候不是孩子不愿意做,而是他们没有掌握好方式方法。

3、家长坚持原则,不要面对孩子的反抗显得手足无措,更不要轻易放弃、妥协,给孩子例外、开绿灯。坚定的原则给孩子安全感,

摇摆不定则让孩子无所适从。

4、在违反约定的时候品尝行为后果对于帮助孩子建立行为准则方面至关重要。

家长要开动脑筋,给孩子实施自然和逻辑后果。建立行为后果帮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遵守规则,就会承担不愉快的后果,比如受到惩罚。因此在给孩子建立规则的过程当中,必须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

当嘟嘟试探成年人的疆界、坚持踢倒保龄球针的时候,李老师给他展示了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游戏中止、吃不到草莓了。嘟嘟从这次事件当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意识到不遵守规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嘟嘟爸爸以前让孩子遵守约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没有让孩子体验行为后果,孩子不知道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篇二:孩子最烦说话不算数

孩子最烦说话不算数

在10月25日上午公布的“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表明,现在的孩子存在“童年恐慌”现象,另外,说话不算数、在家玩麻将等被中小学生视为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

学习压力导致恐慌

儿童承受着与学习有关的巨大压力,这是产生“童年恐慌”的主要原因。升学考试激烈、考不上好大学、学费高、找不到好工作等成为中小学生主要担心的问题。强大的压力使孩子们产生了一些自相矛盾的复杂心理,例如,尽管76.2%学生会因为考试而“心情不好”,甚至有9.1%的孩子会因为考试或学业压力“感到绝望” ,但仍有63.1%的小学生赞同通过考试升入初中。

成绩排名看法不同

尽管有73.6%的中小学生清楚地看到成绩排名会使排在后面的同学难堪,有71.6%的中小学生认为考试带来的压力太大,但是,仍然有73.6%的中小学生表示成绩排名能够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水平,有67.4%的中小学生认为成绩排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 读书只为让人看得起

“童年恐慌”造成了孩子学习动机的扭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6至14岁孩子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仅30.3%的孩子是因为“喜欢读书”而学习,更多的孩子将学习作为“实现理想”、“将来有个好工作”、“将来造福社会”以及“让父母满意”的手段,甚至有的孩子表示,读书只是为了“让同学看得起”。

父母不能说了不算

此次调查还对中小学生最喜欢的父母行为做了调查。中小学生最喜欢父母的10种做法:信任我、说话算数、让我平等参与家庭生活、与我一起讨论人生大事、表扬我、给我辅导功课、对我管得比较松、与我一起锻炼、和我出去游玩、与我一起玩。

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说话不算数、对我管得太多、父母不和睦、限制我交朋友、不与我交流、拿我出气、不平等地对待我、自己看电视却不让我看、在家玩麻将、总是训斥我、逼我读书、不关心我在学校的表现。

篇三:父母说话四多和四少的原则

父母说话四多和四少的原则

亲子之间往往因朝夕相聚,彼此太熟悉,感情又很亲昵,所以很容易疏忽说话的礼节或方式,因而产生不少摩擦,或挑起情绪上的不舒服。甚至一言不合而怒目相视,导致情感破裂而离家出走。现代父母应多研习家庭中的人际互动秘诀,才能营造和谐温馨的快乐家庭。下面四个原则值得参考:

一、多请求少命令:请求表示尊重,命令引起抗拒

常说「请、谢谢、对不起」是人际关系的基本礼貌,更应落实在家庭生活中。例如父母要求孩子做事,最好笑脸轻声说:「请你帮忙一下。」而不是凶巴巴的命令:「你去给我做一下。」孩子把事情做好了,你就随口说:「谢谢你喔!」让孩子高兴嘛!当然,偶尔你一时心急口快说错话或误会他了。也要诚恳地跟孩子说声「对不起!」才能化解孩子受委屈的不平。

二、多接纳少拒绝:接纳带来欣喜,拒绝造成对立

孩子虽小,但你拒绝他的要求,也会使他面子难堪,心里难过。如果能先接纳他的需求后再做修正,则气氛就愉快多了。例如爸爸买蛋糕回家,孩子立刻说,「妈!我要吃蛋糕!」有的妈妈会严词拒绝说:「不行!马上要吃饭了。」孩子听了就很失望而不悦。如果改口说:「可以啊!不过等吃完饭再吃哦!」如此,孩子就会怀着期待的心情去吃饭。结果相同,但沟通的过程却和乐多了。

三、多讨论少教训:讨论表示尊重,教训引起反弹

青少年的孩子,常会碰到交友、娱乐等问题,父母要以开阔的心胸,坦诚跟孩子讨论,多听听他的意见,例如孩子结交了你认为不好的「坏朋友」,你想劝阻他,必须和颜悦色地跟他沟通,譬如提出建议,请他说出或写下那位朋友的优、缺点,再一起讨论或评论是否值得再交往下去。你用冷静理智的分析利害关系,孩子比较会心服口服的接受。而不要感情用事的硬说:「我就是不准你跟他来往。」你用教训的态度反而引起反感,他会故意不听你的话。

四、多善解少误解:善解就能谅解,误解造成心结

凡事往好处想,就能产生宽容心胸,若往坏处看,就容易招来误会。例如你走过书房,看见孩子手上拿著书,眼睛却是闭合着,你可能生气骂他:「你拿著书就睡着了,看电视眼睛就睁得大大的。」其实,孩子刚好闭目沉思一下,被你误会他偷懒,干脆不想再念了。如果你换个好想法,体贴地笑着说:「哎呀!我的宝贝,你这么用功,睡着了还拿著书啊!」你这样肯定他很用功,孩子深受感动,就会继续努力读书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出的话是不能用「立可白」或「橡皮擦」涂掉的。父母要多说打动人心的话,不说打乱人心的话。

篇四:父母的权威是怎样一步步失去的?

父母的权威是怎样一步步失去的?

父母的权威是怎样一步步失去的?下面总结了9种最容易失去权威的父母之道。我们当然希望里面没有你的影子。但如果已经有了,别担心,请认真思考我们给出的建议,我们就有办法让你,怎样失去的权威,怎样拿回来。

个案一:溺爱迁就,权威失去原则性

从幼儿园回来,津津在家看动画片,妈妈在做饭。这时,门铃响了。“是爸爸!津津快去开门。”妈妈在厨房里喊。但津津却像没听到一样,动都不动。 “这丫头!”妈妈一边嘟哝着,一边走去开门。

点评:

妈妈的做法等于告诉孩子:“我的话,虽然合理,你也可以不听,而且不听话能使你得到好处。”这类事情成百上千地积累起来,孩子当然不听话了,家长训练的嘛。

正确做法:

任何时候,不做无原则的让步。比如津津的妈妈,就该坚持让津津去开门。实在不行不惜关掉电视。目的要她明白两点:

1. 我只顾自己看电视,不去给爸爸开门,是不对的;

2. 我跟妈妈顶嘴没有什么好处。本来去开门只不过少看一小会电视,这下可好,一晚上不让看了。下回还是听话为好。

父母说话不算数怎么办

个案二:要求多多,权威失去可接受性

小雨暑假到了乡下奶奶家里,就变得像个野孩子:爬高上低,不睡午觉,不按时吃饭,甚至不洗脸不刷牙!邻居很奇怪:“野归野,怎么牙也不刷呢?”奶奶却能理解:“我那个媳妇有洁癖,平时管得严,小雨翻翻书都要洗手,吃点零食都要刷牙,忘记了就唠叨个没完。孩子可能是被管怕了!”

暑假结束回到家,妈妈发现小雨好像变了个人一样: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结果她就愈发唠叨个没完,小雨则开始反抗,母子俩的摩擦渐渐变大,妈妈的话小雨更不听了。

点评:

认准孩子必须听自己的话,要求过多、过细、过死,孩子不照办,就和孩子较劲,没完没了地指责唠叨。孩子烦极了,当然会反抗,亲子关系就逐渐成为持久战,这等于有计划地训练孩子、等着孩子破坏家长权威,很不明智。 正确做法:

权威必须有可接受性,必须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必须通情达理,不能全场紧逼。对孩子提要求必须慎重,要求要合理,同时不能太多,要一步一步来,以免孩子顾此失彼,心生反感。

个案三:情绪性管理,权威失去稳定性

阿永在幼儿园又被老师批评了,因为他又跟兰兰争抢玩具。差不多放学时,他心里有点害怕:上次老师跟爸爸告状时,爸爸说他敢再犯就要狠狠收拾他。今天爸爸会怎么对付他呢?

谁也想不到的是,今天爸爸在听老师讲完之后,竟然只是笑呵呵地跟老师道了个歉,一点也没怪阿永!回家的路上,阿永忐忑不安,爸爸却兴高采烈地跟他聊起了别的事情:“爸爸的设计得奖了!得了1000元奖金呐!你想买什么?说!爸马上给你买!”

点评:

权威要求稳定,没有稳定就谈不上权威。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没有稳定的原则,全凭自己高兴与否,情绪不好,孩子即便没错也要批评一顿;情绪好,孩子再错也一笑了之,这就是所谓情绪性管理。这样的家长看起来很有权威,但其实是假权威,不稳定,没有教育价值。

正确做法:

孩子做错了事,上次说要狠狠收拾,这次就一定要收拾。设计得奖是好事,想给孩子买礼物也没问题,但最好先压抑住喜悦,等处理完孩子的错误再说。奖励惩罚,都得落准地方。千万不能让孩子认为自己对错不重要,看准家长脸色就万事大吉。

个案四:夫妻内讧,权威失去完整性

明明老是被楼上的小彬欺负。几次之后,爸爸不高兴了:“他再欺负你,你就还手!男孩子得有个男孩子的样儿!”

明明记住了爸爸的话。这天,小彬又来抢他的皮球,他勇敢地还了手。可回到家,因为衣服被扯破了,明明被妈妈狠狠骂了一顿:“净听你爸爸瞎说!他懂个啥?他在单位还不是给人欺负?以后不准打架了??”

明明望望爸爸,爸爸却只是苦笑了一下,躲到房间里抽烟去了。 点评:

家长教育思想不一致,权威就会破碎,失去完整性;孩子就会钻空子,家长权威就会落空。此外,父亲“妻管严”,母亲大权独揽,甚至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数落丈夫,很容易弄得丈夫威信尽失,一旦孩子长大,母亲管不住的时候,家长权威就会迅速崩溃。

正确做法:

且不论还手到底对不对,只要丈夫说过“还手”的话,妻子就算不同意,不肯当面表示支持,至少也要保持沉默。夫妻双方有不同意见,应该背后协商,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拆台千万不可。要知道,对方失去权威之日,就是你自己的权威即将垮台之时

个案五:过高要求,权威失去可行性

“上次阿梨考钢琴5级时就说要你过5级,为什么说话不算数?明天升级考,你再过不了的话,别怪我不客气!”妈妈最后撂下这句话,离开了小雯的房间。 小雯一个人呆呆地坐在钢琴前,想哭又不敢哭出声:什么叫说话不算数?是你们说的,不是我说的!5级!我才学了一年多,怎么过5级?你们看阿梨过

了就吵着让我过,可阿梨学了3年了!阿梨的妈妈就是教钢琴的!你们呢?你们连简谱都不认识!

想了很久,越想越想哭,小雯决定睡觉了:不练了!练也是白练,反正明天是过不了的,到时候爸妈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点评: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过高,权威就会失去可行性,你再厉害也无法实现这种权威,因为孩子根本做不到,其结果就是父母自己打自己嘴巴,孩子无视父母权威,破罐子破摔。

正确做法:

认真分析情况,慎重提出要求。要求要能够实现,中途要不断表扬。小雯学琴一年多就能够参加5级考试,已经是惊人的进步了。与其苦苦相逼,不如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和成绩,甚至是孩子自己都没有觉察到的优点,孩子反而会更信服你、尊重你。

个案六:其身不正,权威失去感召力

睦睦爸爸妈妈要求睦睦每天晚上要练琴、写字和看书,可爸爸三天两头不是呼朋唤友到家里打牌,就是他到别人家搓麻将;妈妈则是个电视迷。

一天晚饭后,爸爸又接到老友的电话准备出门时,见到睦睦仍坐在电视机前不动弹,便不高兴地对睦睦说:不许再看电视了,快练琴、写字去。睦睦极不情愿地拿出本子和笔,眼睛一边瞄着本子,一边瞄着电视,字写得歪歪扭扭的。 毫不容易写完一页,又该练琴了。他一首曲子弹不了几次,就借口喝水、撒尿跑到厅里看几眼电视,妈妈怎么说都无用。说得多了,睦睦冒出了一句:我真惨啊,爸爸可以出去玩,妈妈可以看电视,我什么时候当上爸爸就好了。 点评:

真正的权威光靠家长的地位和身份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靠家长的人格感召力。而要提高人格感召力,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努力做到。不然的话只能以势压人,说话不会硬气,就容易失去权威。 正确做法:

台湾教育家提出,“教育无他,榜样而已。”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权威的养成。让孩子学习,家里就要有学习的气氛,家长就要做学习的榜样;其他好的习惯的养成也概莫能外。你自己去玩,孩子何尝不想玩,你怎么能让他去学习?孩子佩服你,敬爱你,用不着施加

篇五:父母言行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幼小的心灵最害怕什么?他们最怕父母吵架,也怕父母的偏爱,总之父母的行为,深深影响到孩子,因为家庭,父母就是孩子一出生就所拥有的,也是固定的环境,在这个家庭中,孩子最在乎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们,要想一想,你们几乎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在他们幼小心灵成长的路上,你们能给予他们安全感吗?

1、父母吵架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为孩子还小,夫妻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对小孩子是无所谓的。其实,孩子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们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了。有些家庭,夫妻间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有些父母,长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语,在这种气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压抑,时间久了势必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会使孩子变得冷漠、孤独、执拗、粗野,成为心理方面的畸形儿。

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是每一位有爱心的年轻父母应该谨记的。

2、父母发脾气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3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在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4、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它会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5、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问题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在童年时期,好奇心特别重。但是不少爸妈对孩子的问题不加重视,没当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

有的父母嫌孩子烦,三言两语打发孩子,孩子也许还很小,但他也能感觉到爸妈的态度,父母的冷淡会让孩子以为自己不应该问问题,或者不应该问这一类问题,让他对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爸妈的敷衍还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提问的热情,也会渐渐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对爸妈的话总是深信不已,你给他错误的答案,孩子会当成是真理而记住,错误的观念一进入脑海,再要改回来就难了。以没有时间作借口不回答孩子问题,这只是一个借口,不应该成为理由。如果爸妈在当时没有时间回答孩子,也应该首先肯定孩子的提问,然后向宝宝说明自己现在确实没有空,并向宝宝承诺在某个专门的时间来回答宝宝的提问。

好问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一般说,好问的孩子勤于思考,爱动手,求知欲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提问给予及时的肯定,让孩子感到提问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经常为提出问题而自豪。这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有很好的作用。

6、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7、忽视孩子的优点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们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如别人的孩子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源自于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态。但是,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孩子也是一样。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总是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8、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博取别人的赞叹有的家长,简直把孩子说成“豆腐渣”。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八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