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水墨画逝者如斯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07:25:16 字数作文
水墨画逝者如斯夫字数作文

篇一:国画与阴阳

国画与阴阳

阴阳二字上古时期就已出现,这时期阴阳还是普遍上的意思,阳为光照耀之处,阴为光遮蔽之处。

中古时期,百家争鸣,众多的思想家对阴阳提出了自己的概念,将阴阳作为一对创造宇宙生命的力量。《荀子·礼论》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礼记·特牲》:“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阴阳和而万物得”。《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宇宙万物的运转变化,都是由阴阳二气相互激荡而形成发展的。

后来经过抽象,阴阳成为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庄子·天道》里说:“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易传》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乾天下之至健也,坤天下之至顺也。”阳和阴的对比关系就是:上下、前后、动静、刚柔、开合、明暗、蓄放、直曲等。

中国的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其中充满了阴阳的影子,阴阳构成了中国画根本性的绘画语言。无论从绘画的原理,创作的方法,创作的过程,形成的画面,都离不开阴阳。无阴阳则无中国画。

要了解中国画,首先要了解中国画的源头,即在中国画形成时对其性质产生确定作用 的基因片段,它的产生是一对阴阳,《周易·系辞上传》有“圣人立像以尽意”之说,“象”是卦象,现在广泛的讲也可以指图像,立象的目的是尽意,“意”可以视为意思、表达,“象”是具体的,“意”抽象的,象和意就构成了中国画创作相反相成的一对阴阳矛盾体。这是中国画最根本的两个内容。

中国画家将“道”作为自己最高的审美追求,中国画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道”,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也提到“山水以形媚道”, 如何表现“道”?宗炳给了我们方法,即“澄怀味象”,我们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审美心态中,品味、体验、感悟世界万物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对内“澄怀”;对外“味象”。在这一内一外的阴阳观念中达到我们的审美要求。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中国美术史上的不朽名句也为我们揭示了国画创作的阴阳关系,“造化”是指大自然,为阳;“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为阴,阴阳统一即为中国画创作之圭臬。

中国画中最贵者山水,山水画与人物画、花鸟画相比对“道”的表现更为的宽广和深厚,中国的画家为什么会选择山和水这两个事物作为自己表现的主体,山和水代表了宇宙和

人所具有的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易·象传》“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山水代表了乾坤这一对阴阳体,天行健,表示天体运行刚健无比,无人能停,暗合时间象水一样的流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就是水,此时的水代表的是时间,就是宇宙中的“宙”; 地势坤,表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能承万物,暗合空间象山一样撑起这个世界,这时的山就是宇宙中的“宇”;山水也就代表了宇宙。

同时山水也代表了人的两种人生态度,《论语·雍也》“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据此注解为:“智者达于事物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此时山水代表的周流不滞和厚重不迁成为了人两种对立统一的处世哲学。这也是一对阴阳。无论是外在的世界还是内在的心灵,山水都能够完美的代表,则中国山水画成为中国画的代表,就不足为奇了。

绘画中的笔法和墨法更是阴阳观念的集中体现,其中最为重要的笔法是“提按”,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怎样表现一条线,使这条线充满情感和艺术张力,就是通过轻重、缓急、粗细来表现,谢赫六法中有“骨法用笔”,让柔软的毛笔写出象骨一样硬的线条,一软一硬是为阴阳,墨法中干湿、浓淡更是最为直观的阴阳了。墨分五彩,干湿浓淡焦,虽是墨色,却给人五彩斑斓的感觉,这是墨色的浓淡变化给人的错觉。笔墨也是一对阴阳关系,以笔为骨,以墨为肉,笔为生活之神,墨为蒙养之灵,笔是人控制,墨为天控制,笔与墨会,阴阳生气相互激荡,天人合一,开辟混沌,处处分明,各安其位。

山水画中最重要的四个字为“虚实相生”,这对阴阳关系是用留白来完成的,体现上下左右的空间关系,清代画家笪重光云:“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山水画中的空白是独特的空间意境表现,“笔不到而意到”,“画之妙在无笔处”,空白处即“无”,“无”因“有”而生,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审美空间。“知白守黑”,“黑”乃实景,“白”乃虚景,只有懂得了空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理解笔墨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正确地处理好画面的虚实关系。

其实最能体现国画中阴阳观念的,莫过于纸和墨了,一黑一白,就如太极中的一阴一阳,当墨落纸上,阴阳即分,在这个过程中,墨为实,纸为虚,阴和阳相互激荡,笔笔生发,虚实交用,艺术家在虚空中创造出一个新的宇宙,这个新的宇宙就是艺术家心灵的投影,它同我们所处的大宇宙又是对立统一,互为阴阳。

现在艺术品交易频繁,越来越多的人投身艺术市场,但大多数人并不具备专业的艺术素养,经常在交易中吃亏上当,为普及中国画知识,作者撰此鄙文,以飨读者,让爱画之人了解中国绘画根本之精神,根本之面貌,用阴阳之法评画作之真伪高下,如有所助,则鄙心甚慰。

篇二:2013年下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2013年下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命题人:黄孝香 时量:120分钟 满分:120分

同学们,学习要有认真的态度,写字也不另外。请根据拼音将下列句子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方B、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C、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框内。(2分)

zūn lǎo ài y?u shì zhōng huá mín zú de chúan tǒng měi dé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第6小题6分,其余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蹲.下dūn 憔.悴qiáo 绽.开 zhàn B、抖擞.sǒu 疲倦不堪.kāng 小心翼.翼yì C、暖和.huo 露.着lù 贮.蓄zhù D、黄晕.hūn 恍.然大悟huǎng 花团锦簇.cù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分岐 瘫痪 暴怒无常 B、焚香 决别 自做主张 C、嘹亮 朗润 鸦雀无声 D、宽敝 烘托 花枝招展 3.下列搭配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当代作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B、《济南的冬天》---老舍---现代作家---《骆驼祥子》 C、《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大诗人---青莲居士 D、《天净沙 秋思》---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B、生命中的第一次越多,,生命也就回味无穷....。 C、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 D、接着我就大用其功,将这个国家的地理状况记得瓜熟蒂落....。 5.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D、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6.诗文积累:

①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中的“ 三人

行, ”。

②我们既要努力学习,又要认真思考,二者不可偏废,正如《论语》所说的“ ”

③在你交往的朋友中,许多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怎样正确对待他们的优缺点呢?《论语》中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为我们作了很好的解答。

④《观沧海》中最能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 ⑤《钱塘湖春行》中通过对黄莺、燕子的描写,来表现初春一派生机勃勃景象的句子是“ , 。” 7.仿照下列句子,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

爱是冬日里的一束阳光,爱是 ;爱是漫漫长夜里的一豆灯光,爱是 。

8.某旅游景点有一则告示:“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这则告示想告诉游客什么?请结合你的理解进行简要点评。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24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第9~13题。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意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

1

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的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就往外走。母亲喊住我: ....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9.给文段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4.本段的中心句是 。

15.本段描写的对象是 的特点。

16.找出文段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并说说其作用。

17.“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0.文中“我才醒了”的“才”和“我才睡熟了”的“才”各说明了什么?这两个“才”字包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8~20题。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

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11. 文中加点词语“迷迷糊糊”和“模模糊糊”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①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

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 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以12. 为什么作者觉得暑假“漫长”?

13.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句子中的第二人称“你”能否改用第三人称“她”?为什么?

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②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

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17小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

2

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23. 对于友人的粗暴无礼,元方据理反驳,用原文语句回答。

危险。”

③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24.翻译下列句子。

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取这所学校。

25.你认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 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18.下面两句话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第 26~31小题。

(1)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亮光,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19.你觉得文中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6.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 20.应该教育孩子诚实,可文中的妈妈一再对儿子说“谎”,你认为妈妈这样做对吗?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7. 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三、文言文阅读(第28小题4分,其余每小题2分,共24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第21~25小题。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吾日三省吾身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28.画波浪线的句子论述的对象分别是( )

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A、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B、学习方法 道德修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C、学习态度 道德修养 D、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元方入门不顾。

29.上述文段中流传到现在的成语是 、 。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与友期.行,相委.而去。 期: 委: A、“不愠”中的“愠” 读yùn;“好之者”中的“好”读hào ②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引: 顾: B、“学而时习之”中的“而”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表顺承

22.下列词语中是对别人父亲尊称的一项是( )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句是说,在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A、君 B、君子 C、尊君 D、家君

习要有主动性,要乐学才能学好

3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句是说,孔子教育学生要珍惜时光。 3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日三省吾身。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四、作文(50分)

人生总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人和事,也许从中你能咀嚼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感悟生活真谛。请以“回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2)中心明确;(3)有真情实感;(4)字数在600字左右。

水墨画逝者如斯夫

4

5

篇三: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死亡的美学意蕴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死亡的美学意蕴

【摘要】死亡是人类不可避免的结局,能不能超越生死得到永存?对死亡审美的存在性思考,让人不再畏惧死亡;本文对古人的死亡审美意蕴分析,通过美育途径来培养与塑造现代人的人格与道德。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死亡;美学意蕴

前言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说: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problem。生存与毁灭是人类所探讨的永恒话题。当今的科学对生命诠释已颇具权威,面对死亡无数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却难以突破瓶颈,当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死亡奥秘时就会发现,死亡可以是一种崇高的美,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许多思想家对死亡有不同的看法:孔子“逝者如斯夫”。当其弟子问到他关于死亡问题的看法时,说“未知生焉知死”【1】死亡对人是最大的不甘,可是儒家却希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种永恒的追求,从而超越自身价值。于是便有了杀身以成仁,舍生取义,以死亡换取一种神圣的道德实现,建构了以伦理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死亡观。封建统治者就是通过这种价值观来促使人们去立功、立德、立言,在必要的时候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

道家把对死亡的看法归于自然,主张“无为”把万物归结为“道”,认为“生亦自然,死也亦自然【2】。其中以庄子的死亡观最具典型,也最有浪漫主义色彩,庄子在他夫人去世之时,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悲痛欲绝,他反而“鼓盆而歌”,可见庄子面对死亡那么的超然。道家认为“生死”是天道,所以既不要悦生,也不要恶死。“生死齐一”,顺从自然。

佛家认为有生必有死,死只不过是无数的生死轮回中的一道而已,认为人生极苦,但可以通过修佛向善来积功德,最后达到涅槃,进入极乐世界。佛教的生死观旨在劝人为善,积累功德以求能善始善终和再世善果。

且不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死亡观持何种态度,单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杀身成仁的洒脱之死,还是涅槃而死,死都具有它一定的审美价值。当生命之花心甘情愿地为真善美,为正义而陨落时,人的生命便开始进入了诗化的美学境界,生命也因此变得崇高,死亡便具有了一种深层次的悲美。

人的一生是极其短暂的,无论是追求宗教上的极乐世界,还是献身社会以求名垂青史,当我们必死无疑,就要死壮美和有意义,达到了儒家所说的立功立德立言。中华古国泱泱几千年沉淀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及伦理精髓,有独特的死亡美学意蕴。

1、死亡的价值思考

死亡无外乎是生命的终结,可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孔子把死亡的价值定位为“对真理认知的追求【3】”,同时又把死亡与道德实践联系起来,崇尚“杀身成仁”。在很多古典艺术中,好人的死体现道德伦理的正价值,而坏人的死则体现了惩恶扬善,渗透了民族的道德情感和伦理判断。

宗教也是源于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对来生期盼,宗教中有很多教条劝人行善,认为行善的人死后会进入极乐世界,或者转世投胎于贵人福者。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哀悼耶稣》通过死亡来替世人赎罪,同时给人一种“信耶稣得永生”的感觉。

死亡也具有美学价值,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情而死,最后双双化蝶,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具有悲剧的美感,用唯美的方式来演绎死亡,死亡便不再那么可怕。

《孔雀东南飞》“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事,…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4】”这里没有对死亡的恐惧,相反表达出:有情人终成眷属,即使生不能同裘死也要同穴,艺术把死亡的恐怖化为美,让人产生情感共鸣。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美学

面对生死孔子主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5】”这就上升到了美学意义。“里仁为美【6】”,与其说美与善有联系,不如说“仁”与“善”是同类。孟子则主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7】”。即在生死与仁义面前选择为仁义而死,他的这一观点在这里是对孔子以善为本的美学观的一个发展和延伸。

这一道德观受到古人的极大推崇与践行,在古人眼中,苟且偷生与不仁不义是要受到贬毁与责骂的,如解缙投节于明成祖,虽奉召主修了《永乐大典》但还是遭到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耻笑。而为仁义而死却是为后人所颂扬,如伯夷、叔齐、岳飞、关羽、专诸、荆轲等。“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8】”。文天祥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至,所以仁至【9】”。在生存与毁灭之间,仁义值千金,为仁义而死的人千古留名。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家思想相融合对我国古典美学影响极大,为我国古典美学“意境”说上作出贡献。佛家主张慈悲、业报、孝亲等,认为人生极苦,通过弃恶从善,修行来摆脱六道轮回。儒家主张人要积极的入世,通过建功立业来追求生命的不朽。

中国古典美学中贯穿“真善美的统一【10】”,“美在意象【11】”。屈原把死亡意蕴引入诗歌中,在国殇中:“时坠兮威灵怒,…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12】” 这幅场景描写将士们为了

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场面,他通过艺术手法把死写的不再那么可怕,这些将士是为仁而死,具有了一种悲壮与崇高。

3、死亡审美意蕴的表现形式

仁义之死比泰山还要重,为仁义(善)而死是可歌可泣的。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3】,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所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中国人的立身格言和面对死亡时的取向及审美意蕴。

古人死亡审美意蕴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是通过语言来体现。屈原:“出不入兮往不反,…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14】”这些语言的描写蕴含了一种价值情感,即为国家和人民而战,死不足惜;史记赵世家中作者描写程婴自杀时说“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15】”他的自杀是为了实现对公孙杵臼的承诺,短短的几句话就给人呈现出了为信而死的价值情感。陶渊明的《咏荆轲》中“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这首诗中,诗人给读者描写了一幅壮美的画面,通过渲染对荆轲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对友守信表示极大的崇敬与颂扬,衬托出了死亡美学的意蕴。在《感天动地窦娥冤》中,张驴儿强取窦娥不成而阴谋陷害,最后窦娥在法场上对老天进行控诉,在临死之前发下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的誓言来显示出她的冤屈。作者通过这些语言的描写蕴涵了对恶势力的控诉,同时通过最后窦娥的冤屈得到平反蕴涵了惩恶扬善的一种情感,给读者一种善最终会战胜恶的一种情感,正义与善是我们的人格追求。

篇四:2010年上期中试卷

金庭镇中学2010学年上半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班级、姓名和考号写在密封线内规定的地方。

2、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试题序号不 要搞错。

3、全卷答案书写要工整,不要随便涂改。 4、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31分)

1、选出每组中字形或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3分)( )

A、洗濯(zhuó) 厄(a)运 嬉(xī)戏 蜕(tuì)变

B、风韵(yùn) 扒(pā)窃 庸(yōng)人 姊(jiě)妹

C、蹂躏(lìn) 奢(shē)望 金窖(jiào) 湛 篮(lán)

D、寂寥(liǎo) 猝 (cù)然 点辍 (zhuì) 堕(zhuì)落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在表格中订正。(4分)

呼朋引伴 花技招展 德高望众 波光明灭

凡花嫩叶 抖搂精神

3 )(3分)

A、朗润(明朗润泽)响晴(晴朗无云)黄晕(昏暗不明亮)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B、卖弄(炫耀)玄奥(玄秘深奥)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美)星汉(银河) ........C、烘托(衬托)禅心(佛教指清静,无杂念)寥阔(高远空旷)暖树(温暖的树) ........D、舒活(舒展,活动)竦峙(高高地挺立着)梦寐(睡梦)别枝(另一个枝头) ........4、下列各句中的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3分)

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着。

②因为有这样 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③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 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

④放下 过稻香的镰刀。

A、静默 慈善 慈祥 饱食 B、慈祥 慈善 饱食 静默

C、饱食 静默 慈善

慈祥 D

、慈祥 静默 慈善 饱食

5、下面一段话中的空缺处,填入最恰当的使文意连贯一句话是( )(3分)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A、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B、点雪卧在小村庄的房顶上

C、房顶上的小村庄卧着点雪 D、点雪卧在房顶上的小村庄

6、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2分)

A、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

B、云压得更底,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好像都躲藏了起来。

C、这种昆虫非常漂亮,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D、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7、请按一年四季的正确顺序排列下列诗句的序号:_____________(3分)

A、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B、几年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8、古诗文默写(8分)

1 ,禅房花木深。 ○

2《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颔联是 , 。 ○

3《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 __ ,______ 。 ○

4《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燕争春的诗句是 _______ ,___________ 。 ○

5我寄愁心与明月, 。 ○

9、展开联想,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2分)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

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 。

二、现代文阅读(16分)

(一)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____________着一髻儿

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____________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____________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____________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0、根据课文,在文段横线上填词。(2分)

11、这段文字围绕“____________”字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又按____________顺序从山上写到山坡、山腰。(1分)

1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小雪”的“小”?(2分)

13、作者赞叹雪后小山的句子是:(1分) (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⑴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

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⑵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

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

放在餐桌上。

⑶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⑷“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⑸“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⑹“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父亲开始读诗。

⑺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⑻“我看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⑼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⑽“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⑾“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⑿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⒀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周岁。

⒁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⒂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14、横线处时间词语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2分)

答:

15、用文中原句回答:为什么说“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2分)

答:

16、“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父母对“我”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是(2分)

母亲对我 父亲对我

17、从下列词语中选出能反映“我”思想感情变化全过程的3个词语,依次填入括号中

(2分)得意 信任 醒悟 悔恨 失望

( )-----------( )----------( )

18、用文中原句回答,能够体现中心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2分)

三、文言文阅读(23分)

??

子曰:"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勿施于人."

19、在原文的空格上填空。(3分)

20、《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 ,字 , 时期 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4分)

21、解释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4分)

不愠 ( ) 温故而知新( ) 而从之 ( ) 其恕乎( )

22、翻译句子(4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3、“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文选录《论语》十则,有的谈学习态度和方法,有的谈道德修养和待人处世之道,为后世久传不衰,你对其中哪一则最有认同感?请结合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体会。(2分)

(二)欧阳修论作文(6分)

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24、解释文中划线的词。(2分)

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②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

2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30分)

27、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常常会面对父母、老师、朋友的关爱而感到幸福;面对失败挫折而感到无助;或是一个人独处而感到孤独·····只要你细细品尝生活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各种味道。请以“感受 (幸福、孤独、成功······)”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

篇五:2013-2014-1第二次学业水平测试七年级语文试题

2013-2014-1第二次学业水平测试七年级语文试题(卷) A、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C、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 D、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颐和园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B、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C、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脸和谆谆教诲常常浮现在我眼前。 一、积累运用(35分) D、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烦恼,赢得的则是整个世界。 1、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7、名著阅读填空。(9分) A.竦峙.(zhì) 湛.蓝(zhàn) 沙堤.(tí) 憔.悴(qiáo) (1)“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一位传奇英雄B.水藻.( zǎo ) 梦寐.(mai) 酝酿.(nàng) 澄.清(ch?ng) 的故事。这位英雄是 。 C.碣.石(ji?) 雄浑.(hún) 枯涸.( h?) 贮.蓄( zhù) (2)《西游记》是我国经典小说之一,其核心人物是 ,他突出的性格特征D.撑.伞(zhǎng) 蓑.笠( suō) 抖擞.( sǒu ) 稀疏.( shū ) 是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2分) (3)下面的成语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请写一写。 A.朗润 宛转 黄晕 独具彗眼 四面楚歌( )卧薪尝胆( )三顾茅庐( ) B.倏忽 响晴 烘托 花枝招展 纸上谈兵( )乐不思蜀( )高山流水( ) C.灵秀 终极 栖息 秋风箫瑟 8、按照句式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要求意境相符,语言准确生动。)(2分) D.幽谷 归泊 清洌 抖擞精神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3 下面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夏日撒下一片绿阴; A.我的回答已经让母亲喜出望外....了。 B.李明对语文不求甚解....,所以学得非常出色。 C.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的享受天伦之乐....。 9、古代诗词填写。(12分,每空1分) D.小明同学站起说:“郭老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下面我来说说我的想法。” (1) ,似曾识燕归来。 4、选出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 )(2分) (2) ,江春入旧年。 。 A、《繁星》《春水》——现代——冰心 (3)《钱塘湖春行》中表现了莺歌燕舞、大地明媚春光的句子: B、《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 , 。 C、《济南的冬天》——现代——老舍 (4)《观沧海》中,表现作者博大胸襟和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 ______ ,

D、《金色花》——英国——泰戈尔 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 。

5、下列各句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2分) (5)杜牧在《泊秦淮》中借歌女讽刺上层人物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诗句

七年级语文 第 1 页(共 4 页)

是 , 。

,______________ ,古道西风瘦马。

⑸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 ⑹"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 ⑺"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 ⑻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

⑼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二、现代文阅读理解(20分)

(一)(10分)

①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②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A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0、第②段的描写对象是 ,其特征是 。(2分) 11、结合全文思考,“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一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 (2分)

12、画线句A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有灵气、多情。句中“绿的精神”指的是 (2分)

13、画线句B是一个比喻句,其本体是 ,喻是 。请你从语段中再找出其他的比喻句写下来。(至少一例)(3分)

14、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的冬天的 特点。(1分)

(二)(10分)

⑴每当看到现在孩子背着那印满各式各样卡通画的精致书包上学时,我就会想起属于我的第一个书包。

⑵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⑶7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

⑷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哪块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有一个花格子书包! 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艰难的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 ⑽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的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新设计啊! ⑾我兴奋地把书包看了又看。然后抬头看看妈妈的脸,她的眼神十分安适。 ⑿"好好学习。"她依然平静地说。 ⒀躺在床上,我的泪水忍不住淌了一脸。愧疚和不安开始一点一点地吞咽我的喜悦和满足。我知道这书包意味着什么: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这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她那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啊! ⒁第二天上学时,我郑重地背上了这只书包。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后来,它一直陪伴我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直到它不能再用,我也依然保存着它。因为我知道:这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15、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16、“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中的“终于”表现了“我”的 心理,“母亲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的“终于”表现了母亲 (2分) 17第⒀段中,为什么说“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2分) (1) (2) 18谈谈你对⒁段中 “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一句话的理解。(2分) 19、请你为本文拟一个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标题,并说说理由。(2分) 标题: 理由:

七年级语文 第 2 页(共 4 页)

23、《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 的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 ,字 , 时期 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4分)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24、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2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乎?” C、温故而知新 D、择其善者而从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写作(30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请以“那一次,我真 ”为题,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不少于600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提示: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需要补充一个表达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如“快乐、开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心、感动、后悔、难过、失落”等。 回也!” 2、注意记叙的六要素,要能够将事件写清楚、完整,并且重点突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语言准确,生动,感情真挚。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0、给下面的字注音。(3分) 不愠.( ) 逾矩..( )(

) 曲肱..( )( ) 笃.志( ) 2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人不堪.其忧: 匹夫..不可夺志: 22、翻译句子。(4分)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七年级语文 第 3 页(共 4 页)

七年级语文 第 4 页(共 4 页)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