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聊斋奇女子之辛十四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05:35:35 作文素材
聊斋奇女子之辛十四娘作文素材

篇一:聊斋女子之辛十四娘

辛十四娘——蒲松龄笔下仙化的狐女

一直以来,我都在想,一个完美的女子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忽然有一天,脑海中闪现出八个字“秀外慧中,坚强善良”。在我看来,这是对一个女子的最高评价。

《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先生笔下的辛十四娘虽不是众多女子中最出色的一个,但我觉得她已是一个完美的人。她不仅有大家闺秀的知书达礼,乖巧懂事,还有君子的气度和智谋;生的容貌出众,内心和外在一样美好,更可以说是“有过之”。

在《辛十四娘》中,十四娘的出场是在冯生清晨外出时,看到她“着红帔,容色娟好”。在这里,蒲松龄先生给了十四娘一个绝妙的出场背景——清晨。清晨时,露色未销,晨雾朦胧。这样的美景,搭配这样一位绝色女子,交相辉映,浑然天成。不只是冯生,换做任何一位读者,都会为她倾倒的吧。十四娘第二次出现在我们眼前,是冯生喝醉酒后乘着酒劲儿掀开帘幕,看到“果有红衣人,振袖倾鬟,亭亭拈带”,好一位端庄秀美的女子啊!不知道蒲松龄先生是不是有意用美景配美人,此时的房间内是“帘幌床幕,香雾喷人”,宛若仙境!这使得辛十四娘比第一次出现时更加仙化。之后,辛十四娘再出现时是郡君回忆中的她“刻莲瓣为高履,实以香屑,蒙纱而步者”。“莲瓣”,“香屑”这类怡人、高洁的东西在屈原笔下很常看到,用来比喻美好的气质。“蒙纱”增加了十四娘的神秘感。蒲松龄先生写十四娘是狐女,却赋予了她仙女的容貌和气质,而她最终也成了仙,可以说是归位了吧!

蒲松龄终究是封建时代的让人,他笔下的辛十四娘也带有了那个时代大家闺秀的作风和美好少妇的形象。郡君问十四娘平时在闺房做些什么,十四娘回答“闲来只挑绣”,透着大家闺秀的气质。郡君在命令十四娘嫁给冯生时,她虽然不情愿,但没有反抗。因为她明白“郡君之命,我父母当然不敢违拗”。她的顺从也是体恤父母的表现,看得出她是一个识大体的人。在她嫁给冯生后,她“勤俭洒脱,日以紝织为事。时自归宁,未尝逾夜。又时出金帛作生计,日有赢馀,辄投扑满”。是一位勤俭持家,勤劳能干的贤妻。

我读《辛十四娘》后,起初想不通蒲松龄先生既然有意将她仙化,为什么还要塑造出她大家闺秀,美好少妇的形象?之后,我想,大概在那个时代,他眼中的仙人就是这般美好吧,温文尔雅,识体善良。不然,让一个任意而为,忤逆不孝的人成仙,无论怎么想都有些别扭啊!

辛十四娘是“秀外慧中”的典范。而且,她的“慧”,不单单是聪慧过人,还能慧眼识人。在小说开始时,冯生去辛家提亲,想娶十四娘。辛翁虽然很仰慕冯生的才华,可是他拒绝了,说许亲的事由他老伴做主。但在小说中,我们从始至终都没看到辛夫人出现过。换另一件事来说,郡君要为冯生做主娶十四娘,让小丫头传十四娘过去后便命她们即刻准备举行十四娘和冯生的婚礼。这时,十四娘说:“然如此草草,婢子既死,不敢奉命”!由此看出,她是位有主见,虑事周全的人。将这件事与前面冯生提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我不由想到,当初拒绝冯生提亲的人,应该是十四娘吧。估计她早已看出冯生为人轻薄,不值得托付,而文章后边也证实了她的眼光。体现她慧眼识人的还有一个典范是她看待楚银台。楚银台带贺礼恭贺冯生新婚时,十四娘看到他:“猿睛鹰准”,告诉冯生“不可久居也”。楚银台让冯生看他新作的文章,冯生看后嘲笑他,两人不欢而散,回去后十四娘说他“公子豺狼,不可狎也,子不听吾言,将及于难!”果然,楚银台乡试得了第一,冯生在庆祝宴席上再一次损了他的文章,他便设计将冯生污蔑入狱了。十四娘不单慧眼识人,看事还洞若观火。她的“慧”很值得一提的是她营救冯生。冯生入狱后,一方面,她上下打点,使冯生少受皮肉之苦;另一方面,派自己的狐狸丫头去找皇上。她知道皇上是个好色之人,必会对丫头心生怜惜,为丫头服务。不出所料,丫头假装自己是妓女,到妓院博得了皇帝的欢心,跟皇上说自己是冯生的女儿,冯生被冤入狱将被处死,自己被卖到妓院,皇帝觉得惨然,就给了丫头一百两银子,还帮冯生平了反。若不是十四娘聪慧过人,冯生只得枉死了。

其实,十四娘出色的处事能力在她少女时代也有所体现。小说以她婚后生活为主,未嫁之时描述不多却幕幕经典。其中有这样一幕,冯生描述了十四娘的容貌,郡君没感觉到是谁,她的丫头提醒说:“此是十四娘。三月间,曾从阿母寿郡君,何忘却?”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十四娘的父母并不是很疼爱她,因为在冯生入狱后家人都不帮她。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带孩子出门,要么带自己疼爱的,要么带懂事明理的。由此推算,十四娘应属于后者,具有很高的处事能力,聪慧敏捷。

十四娘最让我欣赏的是她的坚强。一个女子,能在危难关头“独当一面”,“挽大厦于将倾”,我觉得很了不起。十四娘在冯生入狱后,对外派丫头“俘获”皇上为冯生翻案、打点冯生在狱中的生活、为冯生挑选日后的伴侣;对内料理家务、妻妾和谐、勤俭持家。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全靠她一个人应付,而且相当出色,真可谓“女中须眉”。

她还很善良。在冯生彻底得罪楚银台时,她哭着说:“我不忍见君流落,请从此辞”。冯生不让她离开,她便与冯生约法三章,继而留下了,看得出她有一颗豆腐心。冯生入狱后,她派去的丫头到冯生快要秋后处决时都不见回音,以致她常在僻静无人处,流泪哀伤,甚至废寝忘食。她知道自己将要离开冯生,不忍他一个人生活,就请媒人买了一个叫“禄儿”的女子陪伴他,可见她多么善良,对一个人没有感情也能做到如此体贴周到。

她的善良最终感化了冯生。冯生当初娶她是因为她的美貌。小说中描述她离开时丑得如乡下老太婆一般,冯生却依旧不离不弃,像侍奉父母般侍奉十四娘,为她端汤递药,最终将她好好安葬。

十四娘就是这样一个“秀外慧中,坚强善良”的女子,她是狐女,却在出场时就被仙化,最终也实至名归地回归了仙位。

篇二:浅谈辛十四娘形象

浅谈辛十四娘形象

作者:陈娜雯

来源:《大观》2015年第03期

摘要:《聊斋志异》是清代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这其中塑造了大量的狐女形象,多温婉可人而不拘世俗的牵绊,身上多散发出“超脱世俗”的气息。本文主要以辛十四娘为狐女代表来来展开讨论。

关键词:刚柔并济;明察秋毫;入世和出世

一、女性的贤淑,反抗的刚烈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聊斋志异》独立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于异美,而有偶见鹘突,知复非人。”这句话道尽蒲松龄笔下狐女的特点,辛十四娘作为狐女代表之一,也是拥有倾城倾国之貌而善良贤淑。

“着红陂,容色娟好”,这是对于辛十四娘容貌的第一印象,仅仅是“容色娟好”四字就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十四娘为人勤俭洒脱,日以织纤为事。时自归宁,未尝俞夜。”蒲松龄用寥寥数语就写出了辛十四娘在结婚以后勤俭持家的生活态度。再如:“装奁亦无长物,惟两长鬣奴扛一扑满,大如翁,息肩置堂隅。”十四娘的嫁妆竟然是一个扑满(存钱罐),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新娘的嫁妆竟然是存钱罐!但同样的扑满也可以看成积攒福气和富贵的象征,这也从侧面对辛十四娘的勤俭节约的再次强调,当然也为冯生家道败落又兴埋下了伏笔。 《清律》和《明律》提到“嫁娶皆由祖父、父母主婚;祖父、父母俱无者,余亲主婚;其夫之携女适人者乃其女从母从婚”由此可知,清朝的现实中妇女的婚姻很难自主,早在魏晋时期在民歌《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刘兰芝的诗句如“鸡鸣入织机,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可见自古女性从来都是家庭的附属品,然辛十四娘虽善良贤淑,在柔美的外表下却隐藏着敢于反抗的刚烈之心。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妪曰?此吾甥也。盛意与儿做姻好,何便教迷途,终夜窜溪谷。??女俯首无语。妪曰?我唤汝,非他,欲为阿甥伐耳。?女默默而已。妪命扫榻展裀褥,即为合卺。女觍然曰?还以告之父母。?妪曰:?我为汝做冰,有何舛谬??女曰:?郡君之命,父母当不敢违。然如此草草,婢子既死,不敢奉命!?妪笑曰?小女子志不可夺。真吾甥妇也!?乃拔女头上金花一朵,付生收之。命归家检历,以良辰为定。乃使青衣送女去。”从这段描写不难看出,郡君想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利来为辛十四娘做主婚事,辛十四娘先是“俯首无语”再是“默默而已”一直到合卺之事时,她才“觍然曰?还以告之父母?。”虽然她一直没有说话,但是通过她的 神态我们可以看出她的教养过人,但是又不甘心唯命是从,当郡君用权利来威胁时,辛十四娘毅然进行反抗,表示要听从父母之命。她性格中的这一点又突破了古代普通女性作为权利附属品的角色。

二、明察秋毫和细致入微

辛十四娘初次见楚银台公子时,她叮嘱冯生说?曩公子来。我穴壁窥之,其人袁睛鹰准,不可久居也,宜勿往?。第二次见时说?公子豺狼,不可狎也。?但是,冯生不听劝告,最后被冯生陷害入狱,而官员和楚公子勾结欲陷冯生于死地。辛十四娘身上具有狐的精灵和敏感由此可观之,通过察言观色就可以知道楚公子的为人,并细心的提醒冯生。值得注意的是,她的判断不是像很多狐女那样依靠异类的先知,而是建立在对事实的考察和分析上的,这就是使辛十四娘的形象更加富有现实性。冯生的善良、直爽,但头脑简单,目光短浅,与辛十四娘的聪明、稳重形成了对比。

三、入世的艰辛和出世的超脱

冯生被楚公子陷害入狱之后,十四娘各方奔走相救,文中写道:“婢至,则宫中有神守护,徘徊御沟间,数月不得入。婢惧误事,方欲归谋,忽闻今上将幸大同,婢乃欲往,伪为流妓。”这是后来辛十四娘解救被冤入狱的冯生的办法,其实就是利用统治者的好色之心,而投其所好。最终当局看在美色的面子上救了冯生,这也为辛十四娘最后厌世的根本由来。此外,在冯生入狱后,她一方面让自己的狐女姐妹倾力相助,又寻了一个良家女,名叫“禄儿”。冯生出狱后,她让禄儿和冯生成婚,自己却羽化登仙,真是“文章之妙,有非猜测所能及者”。 辛十四娘在死之前告诉冯生“君被逮时,妾奔走戚眷间,并无一代谋者。尔时酸衷,诚不可以告塑。今视尘俗亦厌苦。我已为君蓄良偶,可从此别。”辛十四娘这一段诉衷肠的话,既有尘世间世态炎凉的体悟也有看透红尘的超脱,厌倦了世间的人心难测,只有死才是生命的超脱,所以她毅然的选择了羽化成仙,对与世间没有任何的眷恋,以至到后来遇到冯生还是没有相见。

辛十四娘的遭遇,隐射出当时知识分子的苦闷,黑暗的社会,维权是图的官场,在官荫庇护下的结党营私,致使许多平常的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但面对这一切,知识分子又是无能为力。所以蒲孙龄呐喊:“苟非室有先人,亦何能解脱囹圄。以再生于当世耶!”这是面对社会的漩涡,知识分子发出无力的求救。

《辛十四娘》在《聊斋志异》中是一篇优秀的作品,其中作者结合现实构造出一个奇幻的鬼狐世界,将现实中黑暗的官场和世态炎凉通过冯生的遭遇表露出来,但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刚柔并济而超凡脱俗的女性,可以说《辛十四娘》既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女性代表,也其中寄予了自己志向,不能和世俗同流合污,看尽世态炎凉和人心,以求超脱世俗,得到精神的解脱。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雷群名.聊斋写作艺术鉴赏[M].钦州:学林出版社,2007

[3]徐文君.聊斋风俗文化论[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8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5]聂绀弩.中国古典小说论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篇三:评《辛十四娘》

评《辛十四娘》

余读聊斋以来,唯于此间落泪。慨有此奇女子而得冯生,得无憾乎?感冯生而有十四娘及璐儿,于富贵功名何羡乎? 冯生嗜酒如命,一旦喝醉就狂傲不迭,自诩才过太白,量抵杜康。一日醉酒后误入荒林之中得见一女子在秋千上嬉戏,不觉痴迷,正欲上前,女子消失不见。几经周折,终得良缘。十四娘出阁嫁给他的条件就是冯生从此戒酒。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冯生婚后忘却前约,屡次酗酒。十四娘苦心规劝,冯生只是安分一时。但抵不过好友推杯换盏,结果还是因为醉酒,出言轻狂,得罪富家子弟。十四娘知大祸将至,将家中古玩字画收藏。果然冯生因性耿直轻狂而遭富家子陷害,落得个锒铛入狱,被判成逼奸杀人的罪名。十四娘自减三十年阳寿换取丈夫平安,又托丈夫的红颜知己璐儿上京告御状。然璐儿告状成功后不贪恋皇宫富贵,归乡。后冯生得归家,十四娘已是苍颜白发,形容枯槁,日减一岁,旦暮即逝。冯生悔当初不听娘子教诲,终日端茶倒水伺候如鬼似妖的十四娘。世间真情,于此尽显而。十四娘临终把璐儿的手交付于冯生,叮咛再三。最终含笑而去。

人都说蒲松龄笔下,花姑子最雅、婴宁最真、香玉最洁、乔女最德,其余诸如梅女连琐之流,虽各有特点,与十四娘对于爱情的付出,还是有些不可比肩的。

十四娘对待爱情,如履薄冰,时时刻刻小心谨慎。知道冯生酗酒,就以戒酒作为嫁给他的条件,知道冯生狂妄,每次冯生赴宴总会交代他不多说话,言辞肯切详细,甚至警告他见人要低头正视,面露微笑。以至于冯生见人一改常态,使人误以为他是怕老婆。十四娘的表现不像是一位狐女,更像是一位絮絮叨叨,关切丈夫的小女子,可惜她这一份对于爱情辛苦经营,小心珍视的温情还是感化不了轻狂的丈夫。最终使得自己耗尽阳寿,不得善终。看到丈夫经牢狱之灾后改邪归正,也算是对这伟大付出的一份安慰吧。

同时,即使她是狐女,也表现出了世间女子对于浑浊世道的无奈,只能通过牺牲自己来获得一份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幸而丈夫迷途知返。

就冯生而眼,应该客观对待。对于爱情,他有着从一而终的品格,即使明知璐儿对自己芳心暗许,他亦不为所动,只钟情于十四娘,这也是十四娘拼死救他的原因,这方面来说,冯生还是值得肯定的。对于他的性格来说,轻狂傲慢,嗜酒如命。而且屡教不改,着实令人叹息,以至于后来遭受牢狱之灾。虽然对于世道不公敢于直言,但不是品格方正的直人君子,反而显得有些气量不足,不能容物,归根结底还是傲慢。

人之为人,总有人的缺点和短处,夫妻相处也需得容其所短,进而规劝,使对方得以改过自新,正如十四娘和冯生一样,对于婚姻和爱情,应该珍视谨慎。碧树秋千难再逢,惟愿良缘莫成空。

篇四:聊斋爱情

《聊斋之辛十四娘》

——赏析

聊斋中的爱情故事有很多,但我知道的仅限于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几个,这次我要赏析的是《辛十四娘》。这是我在《聊斋》系列电视剧里,最喜欢的一个。最初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十四娘的扮演者刘诗诗,是我最喜欢的女演员。后来,老师讲到《聊斋里的爱情》时,我又看了一遍,这一遍,让我更爱这个故事,因为它的爱情,很真实。

辛十四娘,一个美丽、善良,一心只求得道成仙的狐妖。她在一次施医赠药中,与冯生相遇,冯生被她的美貌与善良吸引;第二次,她从姐姐手中救下冯生,冯生对她倾心,不能自拔。后来,她请教冯生什么是情,什么是爱。殊不知在冯生的琴音中,在冯生用风筝为她挡雨时,自己已然动情。

与《白蛇传》、《天仙配》和《聊斋》里的其他爱情故事不一样的是,爱情并不是辛十四娘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人们向往的是“只羡鸳鸯不羡仙”,而对十四娘,恰恰相反,得道成仙是她毕生所愿。冯生想娶十四娘为妻,十四娘不想嫁给冯生。故事的开头,爱情发展的没有那么顺利,但我认为此时却是最美好的时候。

十四娘嫁给冯生同时,要求冯生纳禄儿为妾。她以为自己这么做是对的,因为禄儿喜欢冯生。但她不明白,冯生不爱禄儿,即使禄儿可以呆在冯生身边,但作为一个女人,禄儿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在禄儿的帮助下,十四娘与冯生终于在一起了。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冯生被楚公子冤枉杀人,十四娘顶着一切压力救出冯生,历经磨难。

在十四娘真正爱上冯生的时候,冯生却表现出古代书生一贯的懦弱。现实中的爱情,就是如此,短暂、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当闫道长和楚公子率着众人闯入冯府,要捉拿她这只狐妖,为民除害的时候,她只是问她的丈夫“你相不相信我?”。而她面前这个男人,这个她爱的人,这个前一刻还说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们都要永远在一起的丈夫。却撇过头,不说话,不敢看她。我知道那一刻,十四娘的心在滴血,这比任何一个曾受过她恩惠的百姓,要杀死她,来的更绝望。

我不明白的是,冯生不是爱十四娘吗?他不是不介意她是狐妖吗?为什么前一刻他还说“我们是夫妻,就要共患难,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无论你是人、是

妖、是美、是丑,我只知道我不能没有你,我要永远跟你在一起。我一定会保护你,绝不会丢下你不顾。”可是却让她被捉走,不相信她。反而是禄儿一直相信十四娘,来劝说冯生。我觉得冯生还不如禄儿爱十四娘。

十四娘在经历如此后,终于明白了人世间的情爱。牺牲自己,拯救了所有人。她也同许多傻女人一样,原谅了懦弱的冯生。是不是女人一旦爱上,就会包容男人的一切。故事最终,十四娘灰飞烟灭,得道成仙了。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美满的结局,但我觉得,也许这对十四娘是最好的结局。我庆幸十四娘没有跟冯生白头偕老,因为冯生背叛过十四娘。但对十四娘而言,她是幸福的,因为她爱过,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最初的才是最美的,我又想:如果故事停留在开头那该多好。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也许冯生娶不到十四娘,他就会一直追着她,爱着她;也许辛十四娘只会日后怀念曾有个弹得一手好琴,倾心于她的公子;她不会在爱上冯生后,知道他内心是懦弱的,不会经历被抛弃的痛,她便不会看到人类内心的自私冷酷、软弱无情,从而勘不破什么是情,什么是爱,便不会得到成仙,与冯生分离。而是做一个快乐的小狐狸,与冯生欢欢喜喜的追逐着。

篇五:试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试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祁小玲 胡永亮

[摘 要]《聊斋志异》中丰富多彩的女性“狐狸精”形象,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处引人注目的风景。不仅数量多,而且个性鲜明,蕴涵深刻。本文试图对《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做一个比较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聊斋 狐女 困惑 人性

《聊斋志异》通过建构一个“花狐鬼妖”世界来叙写整个现实社会,可说是我国古代一部别具异彩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而在《聊斋志异》的所有故事中,蒲松龄糅合幻想色彩与现实意蕴塑造的众多女性“狐狸精”,无疑是最具魅力的艺术群像。这些女性“狐狸精”(本文以下简称“狐女”。)形象丰富,个性鲜明,蕴涵深刻,“各以自己独有的癖好、言行、信仰、风姿,编织出别具情趣和韵味的生活史,令人为之感叹嘘烯、陶醉不已,”1以致有人把她们视为“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最为光彩夺目的肖像画幅,”2总体上也涵盖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妇女形象。

一、“狐女”形象的类别。

《聊斋志异》是传统“狐狸精”故事的集大成者。在83篇“狐狸精”故事中,直接涉及“狐女”形象的有46篇。鲁迅说:“(《聊斋》)不外记神仙鬼狐精灵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3这些女性艺术形象中,有的温柔美丽、娴雅大方,有的精明能干、自主自立??可以说,在整部《聊斋志异》中,刻画得最有光彩而又最动人的人物就是“狐女”形象。

(一)、情爱至上,患难与共的“爱情之狐”。这种情况在《聊斋》中比比皆是。《红玉》中的红玉爱上贫苦无告冯生,她“剪莽拥彗,类男子操作”4,与冯生患难相扶,一起走出家破人亡的困境;《莲香》中的莲香主动扣开桑生的房门结为情好,一连十个日夜相傍榻旁,为书生施术疗伤;《鸦头》中的鸦头更是接客第一夜就与情人一起私奔,而她的情人却不过一穷书生,家徒四壁??在爱情婚姻生活中,她们仁至义尽,生死不渝,一如初衷。这类“情狐”与男子的姻缘也可分为几类:一是夙缘,即男女之间有段夙缘,“狐女”自动前来,再续情缘。二是倾慕,“狐女”见到富于个人魅力的书生,对其杰出的文才或德行大加青睐,主动交好。三是报恩,“狐女”对男子先前所施之恩,没齿难忘,极力回报,在报恩的过程中,爱情也同时滋生。不论是夙缘、报恩还是爱慕,在作者笔下,这些“狐女”都情深意笃,主动而又多情。既比以前的传统“狐狸精”更富于传奇情味,更较现实社会中的妇女浪漫完美。

(二)、行侠仗义,乐于助人的“侠义之狐”。她们有情有义、义无反顾地帮助男子,带给他们极大的利益和幸福,满足他们的各种人生梦想。《阿绣》中的“狐女”阿绣爱上人间男子刘子固后,面对刘子固的歧视和冷漠,她以德报怨,帮助薄情郎和情敌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辛十四娘》中的“狐女”辛十四娘有察人之明,力劝丈夫远恶友避祸,丈夫不听劝告终陷囹圄,也是辛十四娘从中周旋,使丈夫化险为夷。《小梅》中的小梅理家有方,她使王慕贞丧妻后“田地连吁,仓糜万石”5;又主持公道,惩治无赖,物归原主。一切安妥后,“狐女”飘然而去。《娇娜》中的娇娜虽和孔郎并无夫妻、情侣的名分,但知恩图报,不惜耗损性命交关修炼得来的“内丹”挽救了孔郎的生命。“狐女”们这种无怨无悔的付出真实、深沉、忘我,已经焕发出圣洁的道德光辉。

(三)、才华横溢,聪慧机敏的“聪慧之狐”。她们聪明睿智,胆识过人,在处理各种复杂的事务与矛盾方面,表现得游刃有余。《小翠》中的小翠、《狐谐》中的“狐女”都是机智多才,神通广大。《狐谐》中的“狐女”辩才无碍,诙谐有趣,什么人都难不倒她。凭借聪明才智,《小翠》中的小翠在谈笑游戏间帮助情人全家度过了一次又一次仕途与人生的困厄与灾难。表现在爱情方面,她们无所顾忌、敢做敢为,能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同时,她们天真可爱、坦白真诚,也多有真性情的表现。如《婴宁》中的半人半狐的“狐女” 婴宁,就是自由烂漫,天性率真的形象典型。但是,婴宁的聪慧恰恰在于她天然可爱、大巧若拙的笑声。她用笑声缓冲了封建家长的严酷,解救无故犯错的仆人,也在笑声中巧计惩罚了轻薄子。

(四)、修真炼丹或狡诈作祟的“妖异之狐”。这类“狐女”数量较少,又分两种:一种修真炼丹,企求成仙,属于超尘出世、与人无害的“求道者”。另一种则专事采补、狡诈祟人,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妖狐”。像《董生》中的“狐女”,随便与董生交合,后杀了董生,吸尽他的精气,又想向王九思下毒手,其实,遇害的男子又何止他们那么少呢?又如《胡四姐》中四姐的两个姐姐,已害了好几条人命,又与四姐争尚生,目的只为与他交好。而《鸦头》中的狐妓妮子,也是四处与有钱男人鬼混。这些“狐女”急切地想修炼成仙,她们与男性交合所得到的精气,往往比任何一种方法来的快和多,这样可以加快练丹的速度,因此趋于淫荡。这类“狐女”可以作为前三种类型的参照与反衬,象征生活中时时会遇到如成仙一样的种种诱惑。其中一些“狐女” 形象也与传统形象大不相同。她们伤害过男子,最终又以悔改补过结局,应该说是走上歧途的“狐女”。

纵观《聊斋志异》中的这几类“狐女”故事和故事中的“狐女”形象,我们不难发现她们的共同点。一是多数“狐女”都是妙龄女子,美貌娇媚,千娇百媚。青凤的“弱态生娇,秋波流慧,人间无其丽也”6;辛十四娘的“亭亭拈带”7,窈窕可人;莲香的“风流香曼,行步之间若还若往”8;娇娜的“娇波流慧,细柳生姿??生望见颜色,呻吟顿望,精神为之一爽。”9多数“狐女”姿容秀美,明艳绝伦,具有让男人为之倾倒的魅力,常常得到男子的帮助或追求。二是“狐女”的主流是聪慧率真,敢做敢为。《红玉》中的红玉主动爬上贫苦无告的寒士冯家的墙头,对冯生含笑示爱;《莲香》中的莲香也是主动扣开桑生的房门,求桑生眷注;《鸦头》中的鸦头更是接客第一夜就与情人一起私奔了??这里既有红玉、莲香、鸦头的率真,也有阿绣、小梅、娇娜、小翠的聪慧,她们敢于为爱情献身,也能够在爱情上自主。《武孝廉》中的狐妇在石某病时救了石某,也不嫌弃他的落魄嫁给他,并且帮助他走上仕途。但是,当她得知石某要杀死自己后,决然收回自己赠给石某的丸药,让石某旧病复法而亡。三是她们灵异奇幻,善于变幻,“狐女”具有变化莫测的超自然力量,能够预卜人之吉凶祸福。这样她们可以冲破现实社会的种种束缚限制,自由自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包括帮助别人达成愿望。她们也因此成为真、善、美的化身,寄寓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美好理想,给人间留下了不少美丽、动人的故事。

二、“狐女”形象的独特性。

“狐女”传说本身具有天然的美感和魅力,泛神化的中华文化传统更为“狐女”作为文学形象的诞生提供了温床。但事实上,继唐传奇之后,也只有到了蒲松龄,到了《聊斋志异》,中国文言小说史才掀起了最后的高峰。这部“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杰出小说集几成狐仙异闻的洋洋大观。如果说以前的各种“狐女”传说还只是素材的话,那么现在到了蒲松龄的笔下则已俨然成为美轮美奂的成品;如果先前的各种“狐女”传说,都还有群体创作的影子,则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已更多烙上的是自身及时代的印痕。与此前的“花妖鬼狐”作品相比较,《聊斋志异》的“狐女”描写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社会底蕴。

(一)、作者在“狐女”们身上倾注了创作主体极大的热情,带有鲜明的主体意识。 《聊斋志异》里的“狐女”形象大多是蒲松龄有意识的叙写奇异的故事,这一点与六朝志怪小说在现实人生的图画中涂抹奇异色彩的性质截然不同。蒲松龄假借“狐女”故事抒发情怀,寄托忧愤,表达的是他郁愤于胸的现实世界观照和个人人生苦乐,每一篇“狐女”故事、每一个“狐女”形象都是出自他个人的心灵创造。“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

10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书中,作者多次借“异史氏曰”表露了他对狐仙

情有独衷的原因:“若冯生者,一言之微,几至杀身。苟非室有仙人,亦何能解脱图圈,以再生于当世耶?”11“惜无好胜佳人,作镜影悲笑耳。吾愿恒河沙数仙人,并遣娇女婚嫁人间,则贫穷海中,少苦众生矣。”12正是出于这种对社会、人生的理想,蒲松龄才不厌其烦地把无数狐女驱遣到自己的笔端,抒写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其一,作者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描画“狐女”,与作者长期的经历与处境有关。作者屡试不第、长期坐馆,只能以美丽动人的“狐女”故事来慰藉自己对异性的渴慕。蒲松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三种状态:科场受挫,生活困窘,人生寂寞。早年“学而优则仕”的梦想成了泡影,蒲松龄被无情地抛到了主流社会之外,而他又缺乏其他的谋生手段,为了生计,除了做过几年幕宾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做私塾教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可谓潦倒一生。在这40年当中,他远离故乡,夫妻长期分离,既享受不到家庭生活的欢乐,现实的遭遇又让他的梦想破灭了,作者自己创作志怪小说不被人赏识、不被人理解。失意彷徨,苦闷寂寞,让他不止一次感叹:“世人何人解怜才?”13“楚陂犹然策良马,叶公元不爱真龙。歧途惆怅将焉往?痛哭遥追阮嗣宗。”14弗洛伊德说:“艺术创作的奥秘,在于满足艺术家个人得不到满足的愿望。艺术作品本身是这些极不满足的愿望的代用品。”15自身的价值被社会所冷落埋没,无可奈何只好以艳遇的幻想进行自我满足、自我慰藉。其二,通过这些林林总总的“狐女”形象,蒲松龄对妇女的弱势地位予以深切的同情,用文笔使女性从当时那个毫无自由可言的卑微境况中摆脱出来。300年前的中国正是封建统治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女子,不仅要受封建政权、神权、族权的压迫,还要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这一切,蒲松龄敏锐而细腻地意识到了,他对女性的这种悲苦状态予以了深深的同情。在书中,“狐女”们出口成章,谈笑自如,具有和男子一样甚至超越男子的才气,她们跟男子相处时占据主导地位,有控制权,既主动热情,敢爱敢恨,又独立不羁,拿得起放得下,不做男人的附庸。唤醒就是超越。蒲松龄借用具有异术的“狐女”,将自由重新还给了女性:不仅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来去自由,而且在如何择偶以及性关系上,都具有自我选择的自由。鸦头虽为妓女身份,却有正当的爱情生活要求,因而不畏千辛万苦,追求自由生活和忠贞爱情。至于青凤、婴宁、小翠这些“狐女”,都是美丽大方、智慧勇敢,能够冲破封建礼教的约束,勇于追求幸福生活的女性。蒲松龄带着同情和赞美的心情,描写这些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歌颂了大胆勇敢的妇女形象。

(二)、作者把“狐女”们高度人格化,充分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她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可亲可爱、可近可信。

作者大半生潦倒不遇的处境使他不能不痛感于现实的冷酷、黑暗,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憧憬。他在那些被人们视为“孔子不语”、“姑妄言之”的“狐女”故事里,写出了不如人意的世相。表面上写的是“狐女”世界,实际上何尝不是人类世界。《凤仙》写“狐女”凤仙嫁给刘赤水后,敦促刘赤水日夜攻读,一举而捷。大贵之后的遭遇,简直可以和“范进中举”对照而读。在《辛十四娘》、《青凤》之类的作品种,“狐女”已经成了人间普通女子,通过她们的遭遇,表现出封建等级制度、家长制度的不合理。《辛十四娘》中,“狐女”之所以“视尘俗益厌苦”,直接原因是她与冯生的一段婚姻,它和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经常出现的逼婚情节有相似之处。《青凤》写耿去病对“狐女”一片钟情,而“狐女”处处受制于严格的闺训约束,一个受封建礼教禁锢而心理异常矛盾的少女形象活现纸上。写狐即是写人,

“狐女”世界映射出冷暖世态。作者避开森严的文网,借助超现实的、虚幻的形式,以非人的“狐女”为描写对象,以它们与人构成的矛盾冲突作为故事情节,来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评价,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作者在对狐原型继承改造的同时,由于创作主体意识的注入和社会意识的增强,使“狐狸精”故事在他笔下大放异彩,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狐女”形象成为真善美的化身,产生了极大的审美愉悦,因而获得了永久动人的艺术魅力。因此能够说,美丽的“狐女”故事也是现实意蕴非常浓厚的故事。

三、“狐女”形象蕴含的深层意义。

《聊斋志异》使用的是文言,这对于它的传播和影响有不利的一面。但它在社会上居然广泛流传开来,突破了语言的障碍,关键在于它是成功的小说,创造出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反映出了历史所提出的新问题、新动向、新趋势,从而在读者的思想感情里引起强烈的共鸣。

聊斋奇女子之辛十四娘

(一)、蒲松龄将幻异与现实融为一体,创造出亦真亦幻、亦幻亦真的人物形象和艺术世界,具有超凡的文学意义。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大加赞扬:“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妄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16《聊斋志异》的巨大魅力正是妙在这似与不似之间。虽然“狐女”形象众多,但不论是追求真挚爱情的,还是敢于反抗封建势力的,蒲松龄都能非常细致地表现出各自在心理和气质上的特点,使如此之多的女性个性鲜明,如同化工赋物,各呈异彩。婴宁、小翠她们都蕴含着蒲松龄美的理想,都一样聪明,一样活泼好动。但是,婴宁的笑语中透露着纯真浪漫,小翠的善谑中透露着干练机智。婴宁是从花境中走出来的人物,所以不带半点世俗污秽;小翠是为报恩主动入门的,所以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张鸿渐》中的“狐女”舜华,为了试探张鸿渐,幻化为方氏母子。张鸿渐与真假方氏相会的两个场面的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狐女”舜华虽然惟妙惟肖地幻化出方氏的外形,但却难以表现出方氏与丈夫离别四年后又相见时那种细腻而复杂的感情。这一切在蒲松龄的笔下,都表现得分寸适当。

《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但叙述语言较一般的文言浅近。如《红玉》中写冯相如初见红玉情景:“一夜,相如坐月下,忽见东邻女自墙上来窥。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17用文言句式,却明白如话,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动态、情状。人物对话尤为精彩,在保持文言格调的前提下,恰当吸收融化民间口语并加以调和,如《狐梦》中诸姊妹的调笑、斗趣,达到了真切晓畅而有意味的境界。

此外,蒲松龄还创造性地发展了唐传奇的文体形式,将魏晋笔记体与史记传记体紧密结合起来,既有小说家的灵活,又有史学家的严谨。《聊斋志异》奇特诡谲的故事情节,异彩独放的人物形象,不同流俗的艺术环境,让人每每浏览这些作品,就仿佛步入一个琳琅满目的奇异境界,峰峦叠嶂,山回路转,使人应接不暇。

(二)、《聊斋志异》通过丰富多彩的“狐女”形象,具有自由支配自身一切活动的意识,这是女性进步意识觉醒的表现,具有超前的时代意义。

首先表现在自主意识上,《聊斋志异》中的“狐女”们在婚恋问题上,大胆追求情爱和婚姻自由,主动寻找自己的幸福,打破了传统礼教的“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婚姻观念。她们敢爱敢恨,只要两情相悦,即可以身相许;如果感情破裂,缘分尽了,就各奔东西。在婚姻观念上,狐女简直可以和21世纪女性思想相媲美了。

其次,《聊斋志异》中的“狐女”个个都是持家理财之能手,男人没有她们的帮助,恐怕只能贫困一生。饭馆男性,大多却是既中不了功名,又不会持家生活,真正“百无一用”

的书生。正因为如此,他们只能求助于女性,相应的也强化了女性形象的光芒。《鸦头》中的“狐女”鸦头与家徒四壁的一介穷书生王生私奔,王生担心养不活鸦头。没想到鸦头却自有主意:“今市货皆可居,三数口,淡薄亦可自给。可鬻驴子作资本。”18非特见识卓远,而行动亦不让:“女作披肩,刺荷囊,日获赢余,顾赡甚优。”19《小翠》中的“狐女”小翠不但治好了痴丈夫的呆病,更几?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曰呛蜕裢ΡH易N病;褂小缎∶贰分械男∶贰ⅰ逗煊瘛分械暮煊瘛ⅰ督磕取分械慕磕鹊鹊取昂毙蜗蟠哟车牡ヒ坏摹跋喾蚪套印钡蕉嘌淖非螅馕抟墒嵌浴澳幸郧课螅匀跷馈钡拇车母谋洹?/p>

《聊斋志异》中的《娇娜》篇更带有对两性关系的思索性的内涵。这篇小说前半部分是写孔雪笠见到美丽的“狐女”娇娜产生爱悦之情,后半部分在孔雪笠和另一“狐女”松姑成婚后,仍然写他与娇娜的关系,松姑反被抛到一边:先是孔雪笠奋不顾身从鬼物爪中抢救下娇娜,被暴雷震毙;后是娇娜不顾男女大防与孔雪笠口吻相接,将丹丸吐入其口中,嘘入其喉下。作者最后自道其心思:“余于孔生,不羡其得艳妻,而羡其得腻友也。观其容可以忘讥,听其声可 以解颐,得此良友??则色授神与,尤胜于颠倒衣裳矣。”20玩味小说情节和夫子自道,可以认为,作者是用了并不明确的语言,表达了他感觉到的一个人生问题:得到“艳妻”不算美满,更重要的是“腻友”般心灵上的契合。不言而喻,美满应是两者的统一。蒲松龄在当时就有如此先进的男女关系观念,不能不让我们拍案叫绝。

当然,受到时代与社会的局限,我们不难发现在众多绚烂多彩的“狐女”形象光环下,还晃动着男权意识的精神枷锁。当作者在面对她们时,不自然流露出一些难以掩饰的困惑和矛盾。具体表现在:其一,主张婚姻自由与赞同封建婚姻制度的矛盾。寄托了自己审美理想的“狐女”如娇娜、小翠、莲香等,无一不是聪慧、果敢、坚韧的追求自由的女性。然而,她们一旦进入人类的家庭为妻为妾时,却又自觉地套入礼法的框架中。其二,既歌颂女权,又不反对男权对女性的压制。蒲松龄的世界观是复杂的,他敏锐地感觉到了封建伦理道德以及所谓“男女大防”的不合理,却又不能也不愿与之决绝。于是,他所塑造的“狐女”性格遭遇也往往是复杂甚至矛盾的。鸦头身为娼妓却洁身自好,勇敢地逃走,追求幸福。当她与王文团圆后,却非要把儿子的“拗筋”抽去,使儿子失去残存的狐性。其三,既赞扬个人的努力又提倡因果报应。鸦头最终通过消除儿子的狐性而顺利完成了母子由狐到人的转变,从而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认可。故事中的“狐女”们欢笑声恣意而透明,但紧随其后的,却是一阵悠长的叹息。相比之下,只有活在当代的新女性,才会有真正做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胆量。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式铭校点,岳麓书社,1988年版

2、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任笃行辑校,齐鲁书社,2000年版

3、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小说史略》,任笃行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4、清·蒲松龄:《蒲松龄全集》,盛伟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6、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7、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聊斋志异鉴赏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