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飘渺孤鸿影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17:57 字数作文
飘渺孤鸿影是什么意思字数作文

篇一:诗歌鉴赏资料

◎考点:诗歌鉴赏 ◎知识梳理

◎时间:2012年6月

〖总结〗

〖古代诗歌题的解题技巧〗 2.从情与境的结合上把握意境;

3.借助标题、注释、背景等理解抒情主体形象及作者意图;

4.明确题干设问的角度与方式; 5.标出题干对应的诗句中的采分点; 6.针对采分点列明答题要点;

7.借助已知的诗人风格知识修改后工整地誊入试卷。

〖解答古代诗歌题的知识准备〗

1.必要的文言文基本功; 2.必要的古诗词知识; 3.了解重要诗人的风格; 4.熟悉新大纲180首必背古诗词(特别是没考过的精短诗词); 5.必要的古诗鉴赏主观题模拟练习

〖诗词鉴赏须知的术语及其运用〗 一、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有景物描写、人物描写,

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如:“晨起动征驿,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

1.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句,辨明诗歌意象;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

细节描写,白描等。注意描写方法、顺序、立足点等。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

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7、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三、写作手法(表现形式)

1、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2、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3、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

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4、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5、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6、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fu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

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7、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8、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9、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10、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1、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2、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沙头宿鸟联

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杜甫《漫成一首》)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3、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4、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5、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6、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17、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 、“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18、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如上例的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与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古代诗歌鉴赏简答题常用词汇集锦〗

1、评价主旨类: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议论:富有哲理、淋漓尽致;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语言风格: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浅显、明白如话:不加雕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明快:明白通畅;简洁、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4、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豪放;婉约;

5、文章结构: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6、其它: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一气呵成、琅琅上口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

不明显,耐人寻味。

2、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衬托、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侧面描写;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情景

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

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3、语言特点类: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篇二:诗词鉴赏须知的术语及其运用

诗词鉴赏须知的术语及其运用

【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析】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析】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

【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

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值得说明的是一般诗词都是对偶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析】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析】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析】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10、比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 【析】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1、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

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描写手法】

1、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3、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析】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析】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析】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析】颔联、颈联以子女的不思反衬妻子的苦苦思念,又以虚想妻子思念时伫立的姿态来衬托诗人思念家人的惆怅痛苦的心情。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在描写动态事物时反衬了环境寂静清幽的特点。

5、渲染: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析】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析】全句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描写画面。

7、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析】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8、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析】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9、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析】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0、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析】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1、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用于艺术创作,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析】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析】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析】词中“缺月” 、“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析】如上例的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与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3、以乐景衬哀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4、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析】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5、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析】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析】“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6、借人喻己:借他人故事表现自己的形象,抒发内心感受。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析】全诗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的渔翁,寄托了诗人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

7、借古喻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知而后行】

古代诗词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品读此诗前两句,说说山村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用哪些意象写出这些特点的?(4 分)

(2)根据对全诗的理解,你认为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并简要陈述你的理由。(4 分)

2.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冯延巳《谒金门》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开头,简要分析其妙处。(3分)

(2)试比较两首词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4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复空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1)品读此诗首联,说说作者用了什么表达技法,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4分)

(2)从尾联的关键词语入手,分析这首诗歌表现的主旨。(4分)

4.阅读下面一支小令,完成后面问题。(8 分)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 朴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① "忘机友: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

(1)有人认为黄庚的《渔隐》诗,用“不羡鱼虾利,惟寻鸥鹭盟”表现渔夫的高尚品德,正可作为这支曲子的注脚。谈谈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2)作者在写景方面煞费苦心,景物描写非常生动,请选择你认为用得巧妙的词,作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8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乌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永州愚溪作者住宅以西。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2)第三联写景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分)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6.阅读下面一道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里万里江山。

(1)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

(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的感情基调一致吗?请依据词意简要赏析。(5分)

古代诗词鉴赏练习答案:

1. 【答案】⑴“一两家鸡鸣”说明山村人家不多,突出了山村的幽静;(2 分)雨中的竹林、溪水、村路、板桥,写出了山村自然和谐优美的景致。(2 分) ⑵“闲”。(1分)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闲衬忙,(1 分)写出了仲春时节农事繁忙的景象,充满了欢快向上的劳动生活气息, (2 分) 2.(【答案】7分)(1)以此开头,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起兴”。起初看仅是写景,细看景中寓有人情,池水被春风吹皱的自然景象又暗含孤独女子触景生情的微妙情态。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对词的内容也有所提示。(意思对即可,3分。如果仅仅是翻译就不给分。)

(2)冯词主要是通过景物、人物动作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盼夫之情。李词多直抒胸臆,“一种相思??却上心头”五句酣畅淋漓地抒写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苦和情爱之深。(4分,“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各2分。)

3. 【答案】⑴用了拟人手法(答借景抒情、移情于景等也可);(2分)青峰伫立,似含情送客,然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里借山言人,表达了诗人的恋恋不舍的感情。(2分) (2) “独”字写自己离别之后的孤单无依;“残”字写出自己风烛残年的悲凉凄切;“寂寞”则写出严公远去后自己的冷落与惆怅。(3分)这两句借离别后的心绪写诗人的依恋惜别之情。(1分)

4.【答案】(1)古代诗人往往赞扬鸥鹭“ 忘机”。正由于他们认为只有鸥鹭才没有“机心”,所以愿与鸥鹭为友。这支小令前面写渔夫有“忘机友”,那“忘机友”究竟指什么呢?细玩文意,那正是指“点秋红”的“ 白鹭沙鸥”。以鸥鹭为友,既表现“ 渔夫”的高洁,又说明真正的“忘机友”在人间无法找到。

(2)“点秋江白鹭沙鸥”一句写景非常生动,“ 点”字尤其用得好。变形容词为动词,便出现了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情景。

答第(1)题要充分利用注释,既要弄清“ 忘机友”的含义,又要明白“忘机友”在曲中所指,进而回答渔夫为什么“ 惟寻鸥鹭盟”。第(2)题是鉴赏古诗中常见的“炼字”问题。找准了答题角度,问题就简单了。

5、. (1)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2分,答对3个得1分)通过这些意象,生动地勾画出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出凄清寂寞的意境。(2分)

(2)采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写法,渲染了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2分) (3)谪居偏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2分,意对即可)

6.(1)拟人手法;破碎的窗纸,随着斜风急雨飒飒作响,好像自言自语。“自语”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

(2)不一致。面对如此破败凄凉的景象,词人并不因此伤感消沉,而是由此回忆起自己一生走遍南北、奔走国事、晚年罢官归隐、壮志未酬的经历,激发“眼里成里江山”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词人虽然英雄失意,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伟大抱负。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江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反衬作用,结语突兀的转笔突出了词人宽阔博大的胸襟。

古代诗词鉴赏练习答案:

1. 【答案】⑴“一两家鸡鸣”说明山村人家不多,突出了山村的幽静;(2 分)雨中的竹林、

溪水、村路、板桥,写出了山村自然和谐优美的景致。(2 分) ⑵“闲”。(1分)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闲衬忙,(1 分)写出了仲春时节农事繁忙的景象,充满了欢快向上的劳动生活气息, (2 分) 2.(【答案】7分)(1)以此开头,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起兴”。起初看仅是写景,细看景中寓有人情,池水被春风吹皱的自然景象又暗含孤独女子触景生情的微妙情态。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对词的内容也有所提示。(意思对即可,3分。如果仅仅是翻译就不给分。)

(2)冯词主要是通过景物、人物动作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盼夫之情。李词多直抒胸臆,“一种相思??却上心头”五句酣畅淋漓地抒写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苦和情爱之深。(4分,“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各2分。)

3. 【答案】⑴用了拟人手法(答借景抒情、移情于景等也可);(2分)青峰伫立,似含情送客,然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里借山言人,表达了诗人的恋恋不舍的感情。(2分) (2) “独”字写自己离别之后的孤单无依;“残”字写出自己风烛残年的悲凉凄切;“寂寞”则写出严公远去后自己的冷落与惆怅。(3分)这两句借离别后的心绪写诗人的依恋惜别之情。(1分)

4.【答案】(1)古代诗人往往赞扬鸥鹭“ 忘机”。正由于他们认为只有鸥鹭才没有“机心”,所以愿与鸥鹭为友。这支小令前面写渔夫有“忘机友”,那“忘机友”究竟指什么呢?细玩文意,那正是指“点秋红”的“ 白鹭沙鸥”。以鸥鹭为友,既表现“ 渔夫”的高洁,又说明真正的“忘机友”在人间无法找到。

(2)“点秋江白鹭沙鸥”一句写景非常生动,“ 点”字尤其用得好。变形容词为动词,便出现了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情景。

答第(1)题要充分利用注释,既要弄清“ 忘机友”的含义,又要明白“忘机友”在曲中所指,进而回答渔夫为什么“ 惟寻鸥鹭盟”。第(2)题是鉴赏古诗中常见的“炼字”问题。找准了答题角度,问题就简单了。

5、. (1)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2分,答对3个得1分)通过这些意象,生动地勾画出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出凄清寂寞的意境。(2分)

(2)采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写法,渲染了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2分) (3)谪居偏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2分,意对即可)

6.(1)拟人手法;破碎的窗纸,随着斜风急雨飒飒作响,好像自言自语。“自语”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

(2)不一致。面对如此破败凄凉的景象,词人并不因此伤感消沉,而是由此回忆起自己一生走遍南北、奔走国事、晚年罢官归隐、壮志未酬的经历,激发“眼里成里江山”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词人虽然英雄失意,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伟大抱负。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江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反衬作用,结语突兀的转笔突出了词人宽阔博大的胸襟。

篇三:诗歌鉴赏的十看

诗歌鉴赏学案

设计人:张利华 审核人:张利华

如何读懂诗词呢?笔者认为要做到?十看?。具体表现在:

1.看题目。这看来是很普通也很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可是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往往忽略了题目的重要性。虽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有提示作用,但很多题目还是包含了很丰富的信息。

看诗词的题目。有的题目直接反映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单从题目就很容易捕捉到诗歌的内容,写春夜闻笛,不看诗歌的内容读者大体也可猜想出,不是写听笛之感,就是写演奏者技艺之高超,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又如2007年辽宁卷王维的《秋夜独坐》,读者很容易从题目中把握大意;又如2004年湖北卷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很容易让人想到这是羁旅之作,接下来可以猜想是否为写旅途所见,是否为写思乡之情。像这样有了阅读前对诗歌内容的前瞻性的把握,阅读诗歌也就简单得多。

有的题目直接反映了作者或者诗歌主人翁的情感或者情绪状态。如2004年全国卷I张籍的《秋思》、江苏卷柳中庸的《征人怨》,又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杜甫的《春夜喜雨》、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题中的思、怨、独、喜、怀、忆,很容易让人捕捉到情感或者情绪状态,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整体的把握。

有的题目反映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梅花绝句》、于谦的《石灰吟》、王勃的《咏风》、杜荀鹤《小松》、杜甫的《孤雁》、王安石的《孤桐》都是以物为题,很容易让人想到托物言志,再结合平时讲解的托物言志的诗词阅读方法,阅读诗词就会容易得多。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苏台览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从题目就很容易看出凭古咏怀之法,再结合咏古诗的具体特点,阅读起来也会简单得多。

2.看作者。看作者也就是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说的读诗歌要注意知人论世。因为任何一首诗都跟诗人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准确全面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时就需要把诗人和作品放到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来理解。?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状况,?知人?就是要了解诗人的生平、主要的人生经历、由人生经历造成的思想经历的转变,以及诗人作品的风格。就社会状况而言,离乱社会多发黍离之慨、离别之感;太平社会多歌百姓之乐,渴求建功立业之心。就诗人风格而言,明白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浪漫飘逸、苏轼的达观豪放、辛弃疾的慷慨悲凉、柳永的哀婉缠绵,对我们理解他们的诗作不无裨益。就诗人的经历而言,政治上的得意失意之于李白,安史之乱之于杜甫,亡国经历之于李煜,屡屡遭贬之于苏轼,抗金之于陆游、辛弃疾,亡国破家之于李清照,每个人的思想感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也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如果碰上不熟悉的诗人,而诗人所处的时代和思想经历对全面了解该诗很重要的话,我们往往可以通过题干或诗末命题人所提供的注解对诗人和所处的时代进行了解。

3.看志。古人云:诗言志。我们读诗要了解诗人诗中所言之志。而常见之志有下面五种:①建功立业之志,②贬谪隐逸之志,③离愁眷恋之志,④愉悦闲适之志,⑤厌战忧民之志。

4.看情。古人云:无情即无诗。我们读懂诗歌要弄清诗人所抒之情。古诗常见之情有如下几种:①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豪迈之情,②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③受人排挤、遭遇贬谪的愤懑之情,④虽遭贬谪、雄心不改的激

奋之情,⑤离别亲友、情人分手的眷恋之情,⑥久别重逢、回归故里的欣喜之情,⑦远离官场、隐居山林的闲适之情,⑧游历名胜、凭吊古迹的感慨之情,⑨身遭战乱、心系国运的忧虑之情,⑩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的怜悯之情。另外还有一些人之常情,如:亲情、友情、爱情、幽怨之情、亡国之恨。

5.看直接抒情议论之句。看志看情,有时很容易看出来,因为在有些诗词中,情和志是通过非常直接的抒情和议论句表现出来的。如2007年全国卷I中苏轼的《望江南》中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如2004年全国卷Ⅲ中晏几道《鹧鸪天》中的末句?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如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惜别的悲伤,又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何情何志,一看便知。

6.看景。看志看情,有时却不是那么直接。因为很多时候是间接抒情表意的,那我们还得下一番工夫,仔细体察。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古诗中常见的手法。据不确切统计,一般十首诗中,至少七首里有写景的句子,因此注意看景非常有助于我们读懂诗歌。

看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看写了什么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之眼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就讲明了景与情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诗人所见之景可谓多矣,但诗人为什么选择诗中之景呢,那是因为诗中之景符合诗人自己的表达需要,经过诗人的主观情感的过滤。因此呈现在读者眼中的大多是经过了诗人取舍,包含了诗人主观情感的情景。因此,看清写的是什么景,也就容易捕捉诗人的情、诗人的志了。

②看景之色。有时我们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自然景物的色彩、通过色彩的明暗往往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和感情。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白、红、青、绿,色彩斑斓明丽,表现出江南春色的诗情画意,作者对美好的大自然和自由生活的热爱,尽寓其中。

③看景前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如?凄风?、?冷雨?、?孤灯?、?孤雁?之冷、清、孤独等,这些饱含感情的字眼,正是诗人情感的流露,如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孤舟微月对枫林?之?孤?就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之情感。

7.看诗句中一些关键的修饰性词语。有时看似很不经意的一个词,却也能表达作者的情志。如杜甫的《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个?自?一个?空?,写出了满院萋萋碧草、数声呖呖黄鹂的荒凉之境、寂寞之心。又如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常?字写出了诗人多年沦落他乡、漂泊在外的愁苦之情。

8.看传统意象。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借助于一些传统的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抓住诗歌中出现的传统意象也有助于我们读懂诗歌。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有:月、霜、杜鹃、清猿、蝉、鹧鸪、燕子、飞雁、柳、落红、飞絮、浮云、夕阳、高楼、西楼、东篱、关山、笛、芦管等。下面略举几例。月多与思乡思人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夜胕洲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等;月也常用来发凭古之慨,如?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又如2004年全国卷Ⅳ中的欧阳炯的《江城子》中的?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杜鹃和清猿啼声清冽,多用来表哀伤之情,如?其间

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杜鹃声里斜阳暮?。飞雁也常用来表思乡思人。如?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燕?,?北雁南飞天欲霜?,?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孤雁常表孤独,?飘渺孤鸿影?。古诗中的?柳?也是有特殊含义的,寓含着?思乡惜别怀远?之意。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同时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因此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如全国卷中的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东篱?多用来表现高雅、飘逸、洁身自好的品格。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古人也常用燕子抒兴亡之感,如2007年浙江卷中《乌衣巷》《人月圆》《山坡羊〃燕子》均通过燕子表达深沉的兴亡之感。

9.看注释

注释往往是对诗歌中关键字词、难解字词的解释及诗歌写作时间、时代背景的交代,它的作用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考题并不是都有注释,一旦有了,就比较重要,在阅读时我们也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2004年全国卷Ⅳ《江城子》,对?姑苏台?的注解,它不仅告诉了我们这个地点所在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这个地方曾经是?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让我们不难想见此地昔日的繁华及六朝帝王的荒淫豪奢的生活。这样一来,考生对?空有姑苏台上月?含有的深意就容易理解了。又如2003年上海卷《望海楼》,如果考生不利用注释中对?望海楼?及?铁瓮?的解释,却要回答出第一小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这一答案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我们看懂了注解,就会明白原来?望海楼?就在?铁瓮城?之中,而诗歌起笔写?铁瓮城?的高,当然是为了衬托?望海楼?的高了。又如2007年广东卷《溪亭》第(1)问,明确提出让考生注意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

10.看试题

暗示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考生获得更多的有关诗歌的信息,它不仅体现

在以上几个方面,很大程度上它还体现在试题上。

湖北省的高考诗词鉴赏题,鉴赏的是一段元曲《汉宫秋》第三折[梅花

酒]。试题中有此一问: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元曲接触不多,平时接受的训练也比唐诗宋词少,做起来难度就更大了。所以在当年的高考中,这一题的得分相对偏低。其实只要细看试题的题目,这题目是不难做出的。试题题目中有如下字句:?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只要注意?送别?二字,想到人之常情,送别多伤心、孤独、惆怅,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借助试题本身的题干、选项,甚至其他小题的题干、选项,对能够

理解的能进一步深人体会;对不能理解的,我们也能清除障碍,拨云见日,帮助理解。因为试题及选项实际上是命题者分析理解的结果,这对于考生无疑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更有甚者是命题人为降低难度的有意暗示。所以,认真阅读试题,充分把握并利用其中提供的信息,不但可以防止因题未看清而导致的失误,而且还可以帮助分析理解甚至解答。

题干的暗示

全国卷《过香积寺》,题于是这样描述的: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其实通过对题干的仔细阅读,再结合第三联的句子,它已经告诉考生诗眼只能是?咽?和?冷?两个字。因为题干已强调诗眼是一个字而不是一个词,而诗歌第三联?泉声??危石??日色??青松?都为词,剩下的就只有?咽?和?冷?两个字了,这样一来,试题的第一小题就不解自破了。又如2004年湖南卷《听邻家吹笙》,诗题要求根据所给的对第一、二、三句的理解,赏析第四句。像这样的试题,利用所给的提示,特别是第三句的提示就显得尤为重要。诗人因闻笙而寻觅,但无奈?重门深锁?,所以第三句命题人是这样写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帐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按照这个思路,第四句应该是对音乐的幻想,再加上第四句本身有一?疑?字,显然?疑有碧桃千树花?并非是对实景的描绘,而把乐声写成繁花,诗人当然是运用了通感手法。这样一分析,题目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综上所述,无论是出题者的有意还是无意,古诗词阅读鉴赏中的暗示解答功能是丰富多样的,所以,我们在平常的阅读鉴赏过程中,除了要有扎实的功底及积累之外,一个善于思考分析的头脑,一颗敏锐的心灵,一种容易突破试题的技巧,都是至关重要的。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相信在这方面还会有更大的发现。

篇四: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及运用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及运用

[ 2009-3-17 8:26:00 | By: 陈锦才 ]

2

推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及运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楼船夜雪厄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例:“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赏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赏析: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例:“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虚实结合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做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例:“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赏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赏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赏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荐

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赏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例:“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赏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赏析: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例:“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赏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例:“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赏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赏析: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0.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赏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三、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意象、意境

1.用典:(1)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赏析: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赏析: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赏析: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像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例:(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赏析: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5.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赏析: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赏析: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7.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例:“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赏析: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赏析: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地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例:“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0.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呜。”(杜甫《漫成一首》)赏析: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1.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例:(1)“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2)“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赏析: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

张状态突现出来。

12.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犹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4.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例:“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赏析: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15.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16.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如上例的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信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篇五:常见意境术语举例

常见意境术语举例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清冷幽静

《高考诗词鉴赏专题——意象意境》教学设计

(2008-10-13 08:57:10) 标签: 分类: 高三年级

教学设计 高三 杂谈

——在焦作市2009届高三年级学科分析会上的观摩课

焦作市第十一中学 杨艳芬

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难度最大的题目之一,也是我们常常感到困惑的一道题。做题时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拿到一首诗后,读不懂;或者读懂了,却不知道如何下笔去答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对高考试卷中的诗词鉴赏题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要想在高考中拿到这道题的分数,做到有的放矢,需要我们首先了解高考考纲关于这个知识点的要求。

一、高考考什么?

《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评价能力的要求是: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遵循这一要求,高考对于诗词鉴赏题会有如下七个常见出题点:

从重点字词处设题,要求分析重点字词;从关键语句处设题,要求读懂关键语句

从抒情意象处设题,要求把握抒情意象;从意境氛围处设题,要求体味意境氛围 从内容情感处设题,要求理解情感主旨;从风格情调处设题,要求琢磨用词特点 从表达技巧处设题,要求品味表达构思

由此可见,意象意境是高考诗词鉴赏题的重点出题方向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诗词鉴赏复习专题中的意象意境这一知识点来作分析。 二、意象意境分析讲解

同学们,我们对意象意境并不陌生。那我们首先来谈意象。大家能从学过的诗词中举例说说你对意象的理解吗?

(学生举例谈意象,教师引导,这些意象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非常好,看来大家对“意象”是有感知的。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意境”呢?

(学生谈)简单的说,意境就是意象的叠加,就是诗词中营造的氛围。

下面,我们共同看一首词,来分析这首词中的意象意境。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让学生先看,然后请学生齐读,来熟悉词作内容。) (学生分析,词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词中“缺月” 、“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等就是意象。这些意象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好,经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对意象意境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对它下定义。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诗词中的物象、形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请同学们齐读概念)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的有机统一。 (请同学们齐读概念)

理解了“意象意境”,我们还要储备一些相关的知识以备做题之需。比如,我们可以用小诗的形式来总结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古诗词常见意象小结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

飘渺孤鸿影是什么意思

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松、梅??等一系列常见意象,以及这些常见意象在诗词中表达出来的比较固定的感情。 请同学们来齐读。

对于意境,我们也要积累一些常用词,比如:

常见意境术语举例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清冷幽静

这些术语都是我们在做题时经常会选用的,希望大家能够记下来。 三、高考相关试题分析及解题技巧概括

在高考中,诗词鉴赏题往往会综合考查考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就意象意境来说,命题往往有以下特点。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分析诗中的景与情。 对于这样的发问,我们该如何思考呢?

【答题方法点拨】

意境,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那我们怎样把这三个方面体现到我们的答题中呢? (请同学说)

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2、概括形象特点;

3、理解形象中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做一道高考题。把你刚才所掌握的知识用到答题上。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1)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教师可以先大致分析,然后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做题。)

让学生评价黑板上同学写的答案,教师帮助修改,然后给出标准答案。总结答题步骤。 具体答题步骤可以概括为: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图景)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点氛围)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析感情)

好,再来分析一道高考题, 看看刚才我们总结的答题技巧是否还适用?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分析)按照刚才总结的答题步骤,我们应该:

第一步:描图景,可是我们会发现题干中已经明确告诉了我们二、三联中的意象,这一步“再现画面”可省略。

第二步:点氛围,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二联,“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片云在高远的天空中更显孤独,孤月在漫漫长夜之中更显凄冷。所以,“片云”和“孤月”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

第三步:析感情,在这种凄凉、冷清的氛围之中,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高悬永夜的孤月,联想到了自己,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可见,作者流露出来的是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

我们再来看第三联,“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落日”、“秋风”似乎也有凄凉之感,但是,联系“心犹壮”、“病欲苏”,我们感觉到的更多的是凄凉之外的雄壮、开阔、豁达。所以,在这两句诗里,“落日”、“秋风”营造了一种雄壮、开阔的氛围。 第三步:析感情,在这种雄壮、开阔的氛围之中,作者“心犹壮”、“病欲苏”,这自然会让我们想起曹操的诗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因此,诗人表达的又是一种乐观旷达之情。

【答案】:(题干要求紧扣几个意象分析,步骤一“再现画面”可略去)“片云”“孤月”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步骤三);“落日”“秋风”营造了一种雄壮开阔的氛围 (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

看来我们总结的答题步骤在这道题上同样适用。好,请同学们用这种技巧再来解答2008年山东省高考卷中的诗词鉴赏题。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2008年山东省高考卷) 画 堂 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同学们可以根据平时的习惯,前后结合成小组自由讨论,共同作答。然后把你想好的答案写下来。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请学生评价给出得分。)

(教师点评)从同学所写的答案来看,大家已经注意到答题步骤了,而且做题也越来越规范了。非常好!通过这节课,我们掌握了意象意境的相关知识和该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当然,要想在高考中拿到这道题的高分,还需要多练习,在练习中熟练技巧,获得提高。请同学们课下完成材料上印的两道课外拓展题。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8年天津高考卷)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省高考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 下 建 溪

方维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基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畅旺的心绪。 希望同学们在训练中有所收获,取得实效!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