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2009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7:15:13 作文素材
2009年浙江高考作文题作文素材

篇一: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分点解析

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分点解析

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周红阳

一、审题(立意)

2009年的浙江省高考早就尘埃落定,有关我省高考作文试题的“热议”也如风过耳,飘散于九霄云外了。此时重拾话题,与面临2010年高考的同学们谈论高考作文,也许不算是狗尾续貂,估计也不会有充当“事后诸葛亮”之嫌。

今年是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模式类似于近年势头正劲的“新材料作文(即命意作文)”,但又不是通常意义的“新材料作文”。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合三为一”——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延续了话题作文的要求,还规定了标题作文的中心。如果从积极方面评价这种模式和导向,可以说是将开放性、自主性、多样性和限制性、明确性、指向性等有机融合,有利于广大考生努力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

我省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作文命题一直以“稳重”为主要风格。今年出现这样的命题模式,无论成功与否,都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突破。从审题立意角度看,关键在于把握两大要素:一是“主旨”怎么确定,一是“情意”怎么表达。先看“主旨”。命题要求“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立意,而歌词的主旨就是卒章显志的结尾句“绿叶对根的情意”(歌题)。即使对这首流行歌曲的背景没有多少了解,也不难领悟歌词中的“绿叶”和“根”至少表现为两方面的“情意”,即显性的与隐性的。从歌词内容分析,“绿叶对根的情意”是显性的,而“根”对“绿叶”的情意则为隐性的。两种“情意”之间存在着“哺育”和“回报”、“前提(原因)”和“生成(结果)”等内质关系。或许“根”与“绿叶”这种内质关系不一定就是非常确定的整体和局部、源泉和涓流、本质和现象、施恩和报恩、施与和接受、上位和下位等,但也不是某些

2009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同位、并列或平行关系,更不是一般的相互交往关系。由此可知,尽管“绿叶”“根”都属于比喻性和象征性意象,可以联想、拓展到不少相关事物,如祖国和人民、故乡与游子、文化与民族(群体、个体)、长辈(祖辈、父辈、师长等)与晚辈等之间的多种“情意”,然而并不是一切“情意”均可以纳入歌词主旨的范畴,如友情(谊)、爱情、交情等。就此而言,它与通常意义的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审题)要求很不一样,“规定性”显得更加刚性一些。今年有数量不少的考场作文偏离甚至严重偏离题意,主要原因就是审题时未能把握其内在的“规定性”。

再说“情意”。主旨明确之后,中心就是“情意”。切合题意的“情意”有哪些呢?其实也简单,粗粗浏览命题材料(歌词),便能意识到诸如“感恩”“思念”“依恋”“珍惜”“惦记”“牵挂”“回忆”“祝福”“希望”“欣慰”“感激”“感受”“理解”“报答”“向往”,等等,都应该是符合命题要求的。这些“情意”体现了“绿叶”与“根”彼此交融互相通连的紧密关系。当然,由于“绿叶”与“根”的“情意”是双向交互的,因而在具体构思和表达“情意”时,尽管可以有所侧重,着力张扬和重点突出“情意”的任何一个方面,不必等量齐观,平分秋色。但也不能单向凸现,忽略甚至完全“遮掩”另一方面的“情意”(被“忘却”的大多是歌词渗透的“隐性”情意)。因为类此的审题(立意)显然还没有真正领悟和体现命题意图。其实被彰显和强化的“绿叶对根的情意”,应该是以“根”对“绿叶”的情意为必要前提的,缺失了“根”哺育、滋养、支持、期望“绿叶”等“情意”,“绿叶”之情也不免唐突和做作。审题究竟有没有到位,着重体现于此。然而在阅卷过程中,笔者看到仅仅只考虑到“绿叶”情意而搁置了“根”的情意的考场作文比比皆是,数量众多,实在令人遗憾。或许,面对高考作文新模式,如何准确把握命题要求,切实提高审题(立意)能力,将会成为下一届高考众多学子写作备考的重中之重。

此外,还有“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等提示,以及有关“注意”事项,都是命题的组成要素,也是审题必须关注的。

二、内容(主题)

现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规定,一篇考场作文遵循“基础等级+发展等级”的原则进行量分评估,而“基础等级”又分成“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再划分为4个档次。而依据批阅作文的常规思路,往往是由“内容”而“表达”,这种思路跟衡量和评判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首先判断“内容(主题)”是否符合,然后再看“表达”如何。如果“内容”远离题意,“表达”再好也无济于事。

今年我省作文命题规定了“主旨”,自然也限制了写作内容(主题)。也许这种“限制”的主要意图在于“收拢”写作“内容”,使得内容不至于海阔天空,宽泛无边。那么,今年的30多万考生需要表现哪些“内容(主题)”才切合或符合题意呢?主要是以下诸方面——

1.爱国。了解歌曲创作背景的人们都知道,“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通俗歌曲表达的是一种爱国之情。稍稍揣摩一下歌词,便可以体悟到“绿叶”与“根”的比喻义是非常明显的,“绿叶对根的情意”就是人民对祖国的情感。因而“绿叶”喻指什么,“根”又象征什么,应该是不难把握的。当然,这里的“根”也可以比喻成为熏陶、沐浴和滋润自己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关于“爱国”话题,每位考生均是熟稔的,相关的题材也异常丰富,古今中外,琳琅满目。而且,表现“爱国”的角度还可以灵活定位,从正面抒发真情固然很好,由反面呈现爱意也未尝不可,或许会更加巧妙,与众不同。如《无根者的根》这篇佳作就是如此。作者通过波兰诗人切·米沃什和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两个典型事例描写,抒发了“无根者”特殊的“绿叶”情意。

2.思乡。无论何人,不管降生何处,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让自己难舍难离、魂牵梦萦的家乡。乡思,就是人类社会最富有共性的情感之一。既然“绿叶”和“根”都是比喻性意象,那么将“根”当作故乡,自己化作“绿叶”,也是非常切合命题要求的。而且多数人对故乡的记忆是清晰而深刻,即使是由于各种原因离乡远行的人们,也不会忘记在故乡度过那些充满欢乐或不乏艰辛的时光。正是基于这样的实际,今年考生们抒写“乡思”“乡愁”相当普遍。其中有不少佳作就是描写“乡思”的。如《问候故土》这篇满分作文,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作者笔下的“家乡”是如此之美:“故乡是简单的一幅中国山水画。没有霓虹灯下的纷繁复杂,灯红酒绿,有的只是简单如一圈淡蓝的湖,宁静而深远。”字里行间流淌着“绿叶对根的情意”。不过,虽然大家都熟悉和喜爱自己的家乡(村落),但笔者发现许多考生将“乡思”“乡愁”耗散化、平面化甚至模式化了,没有重点,没有层次,没有个性,也没有创意。希望同学们引以为鉴。

3.感恩。“绿叶对根的情意”从本质上说,就是“感恩”于“根”,爱国、思乡都是“感恩”之情的不同内涵和形式。可见,描写有关“感恩”的内容,也就必然符合写作要求。作为20来岁的青年学子,感恩的对象可能会很多,有父母、师长、亲友等,但是最重要的肯定是自己的父母。于是,抒发对父母亲的感激之情,便成了今年我省高考作文的重要内容。不论考生描写的情节(细节)是否真实,他们表现的情感却是真挚而由衷的。笔者以为,描写感恩于父母亲的养育、关爱、期盼、祝福等内容,可以直接、具体而真切地体现“绿叶对根的情意”这一主旨,可以避免出现空洞无物、千篇一律、大而无当等失误,应当是多数考生的不错选择。如有一篇题为《母亲的茧》的文章就这样写道:“如果爱是一篇巨制的骈俪文,她是一首绝句;如果爱是奔腾不息江海,她是细水长流的小溪;如果爱是一种深情,她是肯‘下狠心’为我作茧的双手;就像我在她体内被错综的胎盘包裹,却终将喷薄而出,破茧成蝶。”“感恩”情意,溢于言表。

三、情感

自古以来,写作本来就是情感流露和释放的一种独特方式。今年我省延续了自主命题以来的积极导向,依然注重体现“文中有情(人)”的写作理念,坚持考量考生的情感表达。由“绿叶对根的情意”可知,无论我们写什么内容,最重要的都是表达“情感”。爱国之情,故乡之思,父母之恩,无一例外地紧紧围绕一个“情”字。依据笔者的阅卷体验,倘若考生的情感抒发能够

有效体现下面这些要素,完全可能打造成为受人青睐的优秀作品。

1.真挚。古人说,文章“以情动人”。显然,这里“情”是有要求的。至少并非“虚情”和“矫情”,因为这些“情”只会让人浑身鸡皮疙瘩,兴致全无。我们知道,“感情真挚”是《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写作要求。伦理学常识告诉我们,“真挚”是情感价值的必要前提,失“真”之“情”没有多少价值,自然也遑论什么意义。“绿叶”和“根”的双向情意,都必须以“真挚”为基本前提,不然“情意”再“浓”再“深”皆打动不了读者。而“情意”的真挚与否,也就成为衡量一篇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一些考场佳作抒发的“情意”就很真挚,冲击力和感染力很强。如《思念,永不落幕》一文中这样写道:“你的旅途逐渐地扩散至全世界,你看到了与你乡土不同的风景。步履坚实而肯定,你像渴望自由般的孩子,以你的好奇与勇气迈着一步又一步,然而,午夜你的心却仍然牵挂着故乡,潺潺的流水声,清脆的鸟鸣,以及你心中轻声细语絮絮道来的思念。”这是多么真挚而细腻的情感,谁读了也不会无动于衷的。

2.浓郁。或许,情感的“浓”与“淡”跟“真”和“假”、“深”和“浅”没有必然联系。有时候情感的淡淡的,情意却是浓浓的。然而,就“绿叶对根的情意”而言,假如情感稀释得很淡,要表达浓浓的“情意”就相当艰难。对此,不少考生是清楚的。笔者看到一些作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反复渲染和强化某种情感,目的就在于使得“情意”更加浓郁,凸显题旨。如《那味道》这篇抒发“恋乡”之情的优秀作品,作者就反复渲染自己对故乡的“味道”的恋恋不舍——“那味道,那家的味道是永远都抹不去的”“那味道,那亲人关怀的味道是最好的止痛药”“那味道,那让你舒适,安定的避风港是朵永不凋谢的花”“那味道,它甜蜜、难忘、熟悉又那么让人不想忘记。是的,这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味道,一种我们每个人都会追求一辈子的感觉”,在这样的反复渲染之中,“情意”自然愈加浓郁,作品也就更加感人了。

3.深沉。与往年情感表达不同的是,今年仅有情感是不够的,这种情感还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分量,即“深沉”。理由很简单,爱国、思想、感恩,任何一种“情意”都不应该是肤浅的、轻佻的。笔者觉得,体现“深沉”的情感,“真挚”只是必要前提,更重要在于“由衷”,既要有真切的体验,发自内心深处,又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领悟和诠释,而不是简单地“复制”一些时髦得泛黄褪色的话语作装饰。如有篇题为《落叶归根》的考场佳作有这么一段话:“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终会化作尘土,只有家乡,却依旧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我对寺中老树许了个愿,不是希望将来的飞黄腾达,也不是一生平安。只是回来养老,如一个歌手所唱‘我只在这,我哪儿也不去,我哪儿也不去??’我只想融进这如画的小镇,因为这才是我的小镇,我的根。”其中“归来养老”之“愿”流露出来的“情意”是如此朴实,又是多么深沉啊。

四、语言

文章就是思维的外化,其载体是“语言”。在审题正确的前提下,语言表达如何便决定了考场作文的优劣成败。多年来,我省高考作文的评分,一直将“语言”作为甄别一篇作文的关键因素。笔者以为,这种重视“语言”因素的阅卷定位是非常恰当的,对中学写作教学的导向也十分积极。不断操练、打磨和锤炼语言,努力提升语言运用的整体能力和实际水平,将成为我们写作备考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当然,广大考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千差万别,有人偏爱华丽,有人喜欢平实;有的崇尚优美,有的青睐质朴??况且文化积累和语言功底等也各有千秋,实在难以也不应该制订出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钳制众多考生丰富多样的语言风格。但这并不表明“语言”运用只能处于“无序”失范状态,也不意味着无法评判“语言”的高低优劣了。笔者认为,根据高考写作的特殊性,今年(应该也是历年)考场作文的“语言”需要尽量体现下列特点——

1.感染力。今年规定的“绿叶对根的情意”这一主旨使得“抒情性”成为考生作文的基本特征。爱国、思乡、感恩等情感的抒发,考生们从小学到高中,已经用写作的形式表达过无数次了,并不感觉有多少难度,即使还没有到达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境界,也不可能出现苦思冥想、搜

索枯肠的窘境。然而只是空喊口号,或者陈词俗调肯定打动不了读者(评卷人)。可见,语言的“感染力”显得非常重要。简言之,就是考生有关“绿叶对根的情意”的语言描述,能令人情不自禁,心动神驰,迅速引起共鸣。如“一个人只有投入土地的怀抱才能听见自己完整的心跳,那是灵魂的私语和唱和。在这喧闹的花海中,我真想俯身亲吻故乡的那片土地”、“无论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割舍不了的,是对它的这样一份执着而深沉的爱慕之情,仿佛是烙印一般地铸在你肌肤的纹理之上”等语言,或许并不华美耀眼,却有超强的感染力,谁读了都会怦然心动的。

2.冲击力。语言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不具备许多物质的刚性和硬度。然而正是这些没有“刚性和硬度”的语言,只要运用恰当,却可以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虽然文章的语言需要多种风格,委婉、含蓄、舒缓、细腻等语言也同样表现出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是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的文学创作,它有比较特殊的语言要求,“冲击力”就是其中之一。顾名思义,语言的“冲击力”就是在形式(也包括内容)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以激发读者的视觉兴奋而予以认真关注。这是由考场作文的基本使命决定的。如果写作语言无法构成“冲击”效应,不能引起阅卷者重视,作文要获得理想的分数就困难了。在这个意义上说,语言的“冲击力”绝非无足轻重。如《无根者的根》开头一句:“世上悲剧林林总总,数不胜数。而最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则关于眷恋与远离。”落笔于“悲”,不同凡响,从标题到开篇“冲击力”都极强。而有些考生喜欢在文首用排比铺陈,模式不免老套,但就构成语言“冲击力”而言,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3.辐射力。虽然并非任何语言都能生发审美“辐射力”的,但是的确有不少考场作文语言的“辐射力”很强。这些语言构成了文章的闪光点,它们似乎个性闪烁,灵性纷呈,样式纷繁,不拘一格,其实还是可以发现若干共性特点,即厚实,凝重,蕴藉,精当,鲜活,意味深长,富于哲理等。在笔者看来,语言的审美“辐射力”大多属于是语言能力的自然流露,不是借助刻意雕琢或拼凑而达成的,故而常常能够更加真实地体现出写作个体的语言功底。在阅卷过程中,语言“辐射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最终的得分。如有篇满分作文《你可以没有理由》的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做一个悠悠岁月的躬耕者。在我的四季菜园里,总有取之不尽的沁人心脾的情意。让白菜保持那微胖的身段把,那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让牵牛花沿着架子一路高歌,让勺子在水缸里轻快起舞。”语言质朴无华,却凝重,隽永,审美“辐射”光芒四溢,浓郁而深沉的思乡之情伴随语言“辐射”而“沁人心脾”了。

五、技法

毋庸置疑,写作是需要技法的,考场作文尤其如此。除了“低落点”“小切口”“明主旨”“点题”等常用技法外,今年的高考作文似乎应当更多地考虑以下各种技法——

1.角度。我们观察、思考、分析和评价人和事,不能没有合适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写作也是需要一个恰当“角度”的。看似简单“角度”的选取,实际上并不容易,它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写作技巧。像今年的“情意”表达,“角度”就显得很重要。同样是描写“乡思”,可以从已经远离的游子的角度,也可以从即将离乡的学子的角度;可以立足于真实思念自己的故乡,也可以借助于虚拟怀想他人的家乡;可以是站在城市怀念农村,也可以是身处今天回忆昨日??而这些都不可随意,得因人而定。确定“角度”的基本原则就是4个“有”——自己“有经历可说,有情感可抒,有见解可述,有材料科用”。当然“角度”能够新颖、独特则更佳。如《浙江根?精魂叶》这篇佳作的角度就别致,文章以“浙江为根”,从“传统文化”“商业经营”“新文化运动”等三个角度阐述了“绿叶对根的情意”,既新颖又独特,真可谓奇思妙想,独树一帜。

2.手法。这里的“手法”是指表现手法,它是写作技法的重要元素。表现手法内涵丰富,种类繁多,在此无法一一列举。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就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今年作文题的“抒情性”突出,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不但普遍而且重要。而笔者感觉运用最频繁的是“直抒胸臆”,因为考题有利于这种表现手法的

发挥。如“我们发现了,你那叶脉刻画的仍是中国的字,你那叶髓流淌的仍是祖国的血!回来吧,台湾,回到大树的怀抱,让你这一片不可缺少的叶更显绿意的盎然”。而像“海水沸腾了,一股热气骤然升起,冲破了散布上空的阴云,暴雨不再,换之的是绵绵的生之雨。水珠滴打在血腥的泥土上,抚摸着破损的残枝败叶,给人一股别样的温暖”等借景抒情的手法也举不胜举。还有“那依旧是你瘦骨嶙峋的背影,消失在故乡渐渐远去的古巷里,黄昏映衬下你的背影,苍凉如水,岁月见证下故土的坚忍,始终如一,你将心中的思念与千言予以沉默,逐渐消失在夕阳的余晖里??”这样情景交融地抒发“情意”的优秀作品(或段落),也俯拾即是。

3.层次。写作技法也表现在构思方面,“层次”就是要素之一,有层次就会有波澜和曲折。文学创作理论告诉我们,作品的“层次”越鲜明,写作技法就越高明,内在质量也越上乘。追求“层次”应当是提升写作能力和作品档次的重要目标。当然,高考作文多是“不少于800字”(其实多数不足800字)的短文,“层次”一般不可能太复杂,但也不是只能平湖泛舟,笼中遛鸟,难展身手了。只要有意识构思和布局,短文也完全可以构成“层次”的。抒发“绿叶对根的情意”同样不能滞留在同一平面,需要有层次参差,体现情感变化,否则就难以产生杰作。如有篇题为《魂牵梦萦桑梓情》的作文,先是描写“故乡时常赋予我们独特的气质”,然后进入另一层次陈述“故乡时常赋予我们永恒的力量,不竭的动力”,表现“根”对“绿叶”的情意之后,接着笔锋一转,开始正面抒发“我们也愿意为我们亲爱的敬爱的故乡付出一切”等“绿叶对根的情意”,构成了文章的又一个层次,结尾处再“汇拢”情意,议论提升,构筑高层。一篇作品出现了4个不同层次,将“绿叶对根的情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实在难得。

(全部7272字)

附: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篇二:2009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2009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写作佳苑

2009-08-16 2134

2009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题目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写文章 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满分作文1

绿叶 情意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

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

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 “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孩童。

“好,我们一起回家。”

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2009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题目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写文章 满分作文2

脉脉乡情

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飞翔的双翅,然而家的方向是如此清晰。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一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浮现,心中总有些悸动。

曾经是如此惊诧于叶落的壮美,感怀于那极致的美丽。枝杈与土地仅有几米的距离,然而叶儿毅然挣脱,任风翻飞,它飞旋;任车将它压得粉碎,它依然高

歌,向着根的方向飞旋着动容的美丽。我问落叶,落叶不语,那该是由内散发的情愫,慢慢体会。

直到那一年,阳光融融,拂过内心小小的激动,春风暖暖,却吹过心底淡淡的苦涩,门前的柏树窸窣作响,摇曳着内心的不舍,那一天我们举家迁往城里。远去了清晨那晶莹的露珠,远去了熏豆茶在乡土味中蒸腾出的清韵雅志,远去了春雨下撑着伞漫步于田埂的惬意。钻进门前等候的车内,望着阳光映衬出的古屋的倩影,记忆便尘封在这安详伫立的院落,在那渐渐远去的方向,我落泪了,止不住地落,从心底流淌出的。

远离了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可心中似乎是愈加想家了。这时我仿佛能够真切得体会到落叶挣脱枝头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呀。林语堂的一篇随笔曾给予了我深深的慰藉。小时候的他住在鼓浪屿,离海很近,他常常和父亲在海边倾听海的沉吟,他常问父亲海的那边的图景,他向往着,终于他飞过了那道海,可海的这边依然深深地萦绕在他的心底。他说“当我乘飞机越过这道海时,觉得其实它很小,而当我在海的那头遥望家乡时,它是如此渺远。”短短的一句话是如此意味深长,因为乡愁是人间最美的语言。

每个生灵都有着它的根,都有着牵引着它的一根丝,流淌着人问最美丽的情感。就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交界处有一条的的喀喀湖,上面住着一群乌鲁人,当日月斗过多少个春秋他依然生活在浮岛上,当印加文明渐去,当温室效应袭来,他依然坚持固守,他们说“那是根生长的水域,根是拔不起,移不动的。”

那是多么简单却是那样动人的话语,带着那样寻找的愿望,带着按捺不住的依恋,再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手捧一杯清绿的熏豆茶,踱步于乡问小道,感受着那氤氲的湿气里弥漫着的泥土的芬芳,犹如泰伊的弥撒曲一般令人销魂,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融化了。随手拔起路边的野花,我惊诧于那根系的葱茏,是它生成了绚丽的色彩,那时我找到了一直追寻的答案。

青春的我正要扬帆起航,一卷书,一杯茶,蒸腾着脉脉乡情,在心底一直有灯塔照着我来时的方向。

2009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题目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写文章 满分作文3

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托起了绿叶,在春天。根,供起了绿叶,在夏天。根,让绿叶最后的玩一次,那是在秋天,直到冬天,绿叶再回到根的怀抱里,让它也休息一会儿。 根有自己的想法托起绿叶,让它感受到阳光的温暖,绿叶也有自己的想法,把自身的暖意,带回给根,让它享受到泥土外的温暖。

根常对绿叶说,你迟早会翱翔于天际,而不在于你与我的这段日子里。绿叶会回答它,我知道,这是最后的煎熬。根笑着,从此托起绿叶。

很快,根就撑不住了,但它仍用最后的力气,对绿叶说,来吧,扑进我的怀抱,让我再次保护你吧。绿叶不会,离巢的鸟,怎么会记得巢的温暖呢? 直到根不再有力气托起绿叶,它才会发现,自己不再有机会翱翔于天际了,它会咒骂,对根的软弱恨之入骨,直到它悠然而下,发现根最后的容貌是如此凄厉,它才会后悔,会用最后的力气冲向它,安抚它,与它以同长眠。

根会劝绿叶再一次爬上去,它会托起它,但绿叶拒绝了,越高的天际,越会迷失自我,与其忘了自己是绿叶,驾着威聂的风,过着触不可及,却随时会跌落的生活,还不如和你踏实的住在一起。根会哭,会笑,为绿叶的不争气而哭,为绿叶的醒悟而笑,它不知道,遥远的天际,是多么的危不可及。

绿叶和根在一起的时光是最快乐的,陪伴着托起自己的根,抚慰着为自己受伤的根,说,我同样飞过。

根会舍弃自己的身躯,为绿叶拦下雨雪,哺育着它,绿叶也会舍弃一切,用自己的身体滋润着它,它们都会说,来年再见。直至绿叶也在根的怀抱中长眠,根会呼唤它,醒醒吧,绿叶儿,天亮啦,我给你找了许多雨水呢。一滴滴雨水,掺着根的泪水,最后一次流在绿叶身上。

根终于把体内的泪水,都给了绿叶,但绿叶仍旧在睡,而根,也再无法呼唤绿叶了……

来年,根又托起了绿叶,问它你渴吗?

2009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题目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写文章 满分作文4

绿叶对根的情意

当绿叶离开根后,感情就变做对根的思念。远离故国,这对怀有赤子之心的游子来说简直就是折磨!所以,我们就很好理解为什么美国极力挽留科学家钱学

森,但他还是不顾一切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若是有人骂他傻,那这人一定是没有离过乡或是没心没肺的人,我就要说一句“谁解其中味”了。

古人有着更强烈的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则是多数文人的心声,其中把这种情怀抒发到极致的,非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莫属。他从元军中逃脱返宋时曾感慨“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古人惜墨如金,两句的感叹足以看出文山先生对宋土的无比挚爱。尽管古人对于“国”的概念有些狭隘,但我们绝对要对这片“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绿叶致以崇高的敬意。 现在我才明白,叶子在树上出生成长,即使枯萎了也是紧落在根旁,随风而去的不过是寥寥数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叶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但也总有几片叶子不那么安分,自己在风中缥缈也就算了,却痴心妄想着把大树连根拔起。我不知道他们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是不甘于寂寞,亦或是受了别的大树的蛊惑?也布臵他们对我们的根有怎样的情,是不共戴天的恨,或是平白无故的蔑视,还是心理变态的产物?只知道他们的行为可以用“以卵击石”、“蜉蝣撼树”或“螳臂当车”来形容。一片绿叶,或多或少总得到过根赐予的营养,但不知受了什么刺激,忘恩负义地扬言要拔树或“自成一树”,这实在是很可笑。这样蜕变的绿叶在宝岛盛产,却不是蒋介石的错。尽管委员长带了“国民政府”逃去了台湾,但他从没有想过让台湾独立,他只是把台湾当成了一根树干,想着凭借它有一天把*****这棵树干给锯了。这当然不可能成功!我们要知道的,是他从没想让台湾独立地成为一棵大树。如今台湾的“痴梦”,就是蜕变后的“国民叶”“民进叶”的产物,只能叹一声可笑!

不管是“国民叶”还是“西藏叶”,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绿叶就是绿叶,永远成不了大树,这是我们所坚信的不争的事实。

我们这些绿叶,既已明白中华古树之恩,就应挑起繁荣树叶之担,终尽落红护花之责,让我们的中华宝树永屹于世界之巅,与日月同辉!

2009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题目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写文章 满分作文5

绿叶对根的情意

许多人的眼中,绿叶是鲜花的伴侣.然而绿叶与根的爱情却是最羞涩,含蓄的.它们的爱,拥有的是爱情的本质---奉献.

根从出世的那天起,便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为树不断地汲取养分.即使长埋于土中也无怨无悔.在根的奉献下,一粒种子生长为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繁花似锦.

篇三:浙江卷2009年高考作文题解读点评

浙江卷2009年高考作文题解读点评

《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中的一段歌词,根据歌词自拟题目作文.

点评:浙江卷的作文,1.其突破口是“你”的确定,“我”也要融进去。从文体来看似乎写为人物故事要好些,也可写成多片断体叙事散文,如把“我”设定为台湾同胞,具体可为余光中、连战等,写这些人对大陆母亲的情感。还可写成抒情散文。2.“绿叶对根的情意”说的是人要有感恩之心、回报之意。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话题。以写记叙文为佳。

篇四:(09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绿叶对根的情意

绿叶对根的情意 绿叶:根儿啊,您爱我们吗? 根:当然了! 绿叶:为什么呀? 根:绿叶儿啊,因为——你们都是我的孩子啊! ——忘不了那,根的爱; ——难忘那,根对绿叶儿的爱意…… ——题记

曾记否?那雨急风骤——

刚才还骄阳似火,可老天骤然翻脸,一阵狂风过后好像把下午刮没了,仿佛一下子到了黑夜,雨随着风的脚步姗姗来迟。

就在这个雨急风骤的日子里,这个距离中考只有几个礼拜的非常时期里,我却不争气地得了感冒。整个儿人头重脚轻的。

这时,你走了过来,把一杯冒着热气的茶送到我面前,弯下身在我耳边轻轻叮嘱道:“快中考了,要注意身体哦,回家后别忘了吃药啊!”句句都是那样毋庸置疑的温柔,透露出丝丝慰藉人心的关怀。

你可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像是春风对竹叶的抚摸??

曾记否?那桂花依旧——

在并不引人注意的庭院里,桂花依旧纯洁的姿态,依旧并不高贵的朴实,依旧静静地飘着那份属于它自己特有的香。只是,它们似乎都掉了颜色,掩饰不住的哀伤与无奈。

盯着试卷右上角那低得可怜的数字,我的心也下起了小雨。

这时,你走了过来,弯下身在我耳边微笑着说道:“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现在,擦干眼泪,重振雄风,再创佳绩!”句句都是那样毋庸置疑的信任,透露出丝丝慰藉人心的温柔。

你可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像是春雨对竹叶的滋润??

曾记否?那绿肥红瘦——

独自漫步于庭院,花儿落了一地。它们三三两两地落下,像是一枚枚归根的落叶,在生命终结的前夕,飘零在空中,用最后一点力气圆了最后一支独舞,终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仿佛“化作春泥更护花”。独留下一地的支零破碎??

看那枝头落红,早已化作春泥。我们记得,是化作春泥的落红,让那芳草萋萋!

从未觉得,有一天中考竟会离我们这般近在咫尺,不期而至;也从未想过,毕业竟会是这样迅疾笃定,不可拒绝地到来??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绿叶,终究还是要离开根的怀抱了,终究还是要踏上新的旅程了,终究还是要尝试着飘零了??

但是,不管我们飘零到世界的哪个地方,我们,永远都是根的孩子!绿叶,终究是要回归大地的!

你可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像是春树对竹叶的呵护??

又像是竹叶对春树的回馈??

两年来,老师的你们用爱,与我们同在!

那爱,像是春风对竹叶的抚摸,像是雨露对红花的滋润,像是松柏对青草的庇护??

两年后,学生的我们用情,与你们同行!

那情,像是竹叶对春风的尊敬,像是红花对雨露的感激,像是青草对松柏的回应??

你们是根,吸收土壤里的水分;我们是绿叶,因为有了根吸收的水分而得到养分,从而变得青翠活力。

你们是根,总爱在地底下默默地付出却不求回报;我们是绿叶,总是高高在上理所当然。

你们是根,用爱将我们内心点亮;我们是绿叶,只能用情回馈这份卑微却伟

大的爱!

无论树多高都少不了根的支撑,无论树多壮都必须有根的补给。谁曾想,在绿叶光鲜亮丽的背后,竟有着这样不为人知的根!高高在上的绿叶虽然看不到根,但是,根给他们的精神力量却足以震撼他们的心!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永远依着你;不要担心我到哪里去,我的情永远牵着你。无论我停在哪块土地,我的眼神总是投向你。感谢有你,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只因——

我是绿叶,你是根! 根:绿叶儿啊,你们爱我吗? 绿叶:当然了! 根:为什么呀? 绿叶:根儿啊,因为——你是我们最初的梦想啊!

——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后记

篇五:2009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

2009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

从网上看到三篇浙江省2009年高考满分作文,代表三种写作风格,特此转载,以供鉴赏、分析。

2009高考浙江作文: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中的一段歌词,根据歌词自拟题目作文。

《绿叶对根的情意》歌词大意: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满分作文之一:归情

我到底该用怎样的情感,掺杂多少理智,才能将这份深植入每朵灵魂深处的情感说清道明。

十六岁那年出远门,怀揣新鲜感飞至大陆另一端去寻访未知的世界。彼时还未理顺心情,只当是一次游历,所以心情愉悦地在异地街头说着外语过着外国人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下雨的日子,我站在街头无人陪同,周围的人语言不通,满世界都是陌生的字眼。脑海中突然泛起了韩少功在法国的挣扎——

“全世界都是法语、法语、法语!??而我的心,却在归途??”

我突然明白了,那种挣扎在内心的乡土情结有多么强大,那种归情,实质上就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最完美的体现。

十六岁的我在归情中懂得了我对故土的热爱,也让我突然领悟了上一辈的离乡之人的愁思之源。当我看见年近古稀的余光中老人坚定地在厦大校庆上朗诵他那广为人知的诗作《乡愁》时,不知不觉我的眼眶盈满了泪水;当我看见在异国他乡的侨胞们在传递火炬时的护跑,我仿佛看见了五星红旗之下一颗颗忠贞的赤子之心向着太阳灼灼燃烧??

归情,这份深沉的爱,在思乡之子的心中沉淀酝酿许久的岁月里,撑起一个民族不败的雄姿。

所以,我想我是懂得索尼尔仁琴在归国那一刹的沉默的,我懂他在那份悲欣交集的归情得以实现之时的激动与哀叹;所以,我想我是敬佩钱学森的,敬佩他“岂以祸福避趋之”的勇敢的大义,更敬佩他身上那附属着的中国人的傲骨。是那一份落叶归根式的归属感集聚了人心的力量,才能让索氏在俄国灰暗天空中树起精神孑立的一帜,才能让我国的军事科学方面有了重大成就,从而推进了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民族的复兴与强大。

懂得这份纯洁的归情,让生命最初最美的回忆常在我心;

深藏这份厚重的归情,让民族最强最醇的牵引常系我心;

释放这份归情,这份属于每一个有爱的灵魂的颂歌。记住,这是你对你故乡的热爱,也是故乡的人对你远远轻轻、真挚无声的挂念和祝福??

2009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归依那份敬畏

余秋雨曾说:“浪漫的法国人以善意而真诚的嘲弄来重新理解法国文化;严肃的德国人在谦虚中用现代的眼光展现曾经的德国;而毕恭毕敬的我们正犯着一种将文化遗产供奉起来的毛病。”

现在看来,物质利益的大潮又把我们引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正犯着一种将文化颠覆过

来的毛病。我们的心日益迷离,我们的根又在何处?行走人生,我们的目光又停在何方? 在出版界、影视界,颠覆戏说之风方兴未艾。诸葛亮成了营销高手,潘金莲成了形象大使,孙悟空成了好员工,各类切割、拼凑的另类书籍在畅销热卖区总能找到席位。人们以此娱乐着,不知道他们是否也在娱乐贱卖着自己的灵魂。

如果一片叶子烂了,那无关痛痒;如果树上到处是烂黄的叶子,那就应该反思这棵树了。颠覆戏说的背后是传统文化教育和正史教育的缺失。我们用荒诞的颠覆迎合流行的口味,我们用冷漠的嘲弄掩饰浮躁的内心。“现在的愚蠢,不是指无知,而是指对流行观念的不思考。 ”我们灵魂坚守的土壤若被侵蚀,我们只好迷失。

无论我们走到何处,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面对文化践踏,不仅仅是愤世嫉俗,我们要做的还有自我反思: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文化消费者。我们文化良知的根一直在脚下,我们就不会因为些许风雨、些许蛀虫而干枯发黄。心存敬畏,我们就能找到人格坐标的原点。 只有经济利益而没有社会责任,只有物质追求而没有文化责任,虚伪泛滥、矫揉造作的文化创作必然会离真正的文化越来越远。由此想到了陈寅恪的“四不讲”:“前人讲过的,不讲;近人讲过的,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归依那份敬畏,找到心灵的根,我们才能步履从容,化蛹成蝶。文化良知这棵树,需要我们一起呵护。如果环境有些许污染,就让我们用肺来净化空气。这种文化道义,我想义不容辞,这才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不要因社会丑陋而悲观失望,不要摧垮人们的信心,我们要做的是对内心的邪恶充满警惕。首先,浮躁成为颠覆的理由;然后,颠覆成为浮躁的借口。愿善良的人走出这样的“颠覆怪圈”,时时心存敬畏,任它密雨斜侵,我只坐拥王城。

【点评】这是一篇当之无愧的高考佳作。面对物质利益大潮下的文化颠覆、文化践踏,作者“不仅仅是愤世嫉俗”,而且“自我反思”,寻求心灵之根——敬畏“文化良知”,表现出一个善良人的“文化道义”。题目“归依那份敬畏”,点亮了阅卷者的眼睛。

满分作文之二:绿叶·情意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迸心底。

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同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于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孩童。

“好,我们一起回家。”

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满分作文之三:脉脉乡情

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飞翔的双翅,然而家的方向是如此清晰。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一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浮现,心中总有些悸动。

曾经是如此惊诧于叶落的壮美,感怀于那极致的美丽。枝杈与土地仅有几米的距离,然而叶儿毅然挣脱,任风翻飞,它飞旋;任车将它压得粉碎,它依然高歌,向着根的方向飞旋着动容的美丽。我问落叶,落叶不语,那该是由内散发的情愫,慢慢体会。

直到那一年,阳光融融,拂过内心小小的激动,春风暖暖,却吹过心底淡淡的苦涩,门前的柏树窸窣作响,摇曳着内心的不舍,那一天我们举家迁往城里。远去了清晨那晶莹的露珠,远去了熏豆茶在乡土味中蒸腾出的清韵雅志,远去了春雨下撑着伞漫步于田埂的惬意。钻进门前等候的车内,望着阳光映衬出的古屋的倩影,记忆便尘封在这安详伫立的院落,在那渐渐远去的方向,我落泪了,止不住地落,从心底流淌出的。

远离了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可心中似乎是愈加想家了。这时我仿佛能够真切得体会到落叶挣脱枝头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呀。林语堂的一篇随笔曾给予了我深深的慰藉。小时候的他住在鼓浪屿,离海很近,他常常和父亲在海边倾听海的沉吟,他常问父亲海的那边的图景,他向往着,终于他飞过了那道海,可海的这边依然深深地萦绕在他的心底。他说:“当我乘飞机越过这道海时,觉得其实它很小,而当我在海的那头遥望家乡时,它是如此渺远。”短短的一句话是如此意味深长,因为乡愁是人间最美的语言。

每个生灵都有着它的根,都有着牵引着它的一根丝,流淌着人问最美丽的情感。就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交界处有一条的的喀喀湖,上面住着一群乌鲁人,当日月斗转过多少个春秋他依然生活在浮岛上,当印加文明渐去,当温室效应袭来,他依然坚持固守,他们说:“那是根生长的水域,根是拔不起,移不动的。”

那是多么简单却是那样动人的话语,带着那样寻找的愿望,带着按捺不住的依恋,再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手捧一杯清绿的熏豆茶,踱步于乡问小道,感受着那氤氲的湿气里弥漫着的泥土的芬芳,犹如泰伊的弥撒曲一般令人销魂,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融化了。随手拔起路边的野花,我惊诧于那根系的葱茏,是它生成了绚丽的色彩,那时我找到了一直追寻的答案。

青春的我正要扬帆起航,一卷书,一杯茶,蒸腾着脉脉乡情,在心底一直有灯塔照着我来时的方向。

脉脉乡情

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飞翔的双翅,然而家的方向是如此清晰。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一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浮现,心中总有些悸动。

曾经是如此惊诧于叶落的壮美,感怀于那极致的美丽。枝杈与土地仅有几米的距离,然而叶儿毅然挣脱,任风翻飞,它飞旋;任车将它压得粉碎,它依然高歌,向着根的方向飞旋着动容的美丽。我问落叶,落叶不语,那该是由内散发的情愫,慢慢体会。

直到那一年,阳光融融,拂过内心小小的激动,春风暖暖,却吹过心底淡淡的苦涩,门前的柏树窸窣作响,摇曳着内心的不舍,那一天我们举家迁往城里。远去了清晨那晶莹的露珠,远去了熏豆茶在乡土味中蒸腾出的清韵雅志,远去了春雨下撑着伞漫步于田埂的惬意。钻进门前等候的车内,望着阳光映衬出的古屋的倩影,记忆便尘封在这安详伫立的院落,在那渐渐远去的方向,我落泪了,止不住地落,从心底流淌出的。

远离了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可心中似乎是愈加想家了。这时我仿佛能够真切得(地)体会到落叶挣脱枝头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呀。林语堂的一篇随笔曾给予了我深深地慰藉。小时候的他住在鼓浪屿,离海很近,他常常和父亲在海边倾听海的沉吟,他常问父亲海的那边的图景,他向往着,终于他飞过了那道海,可海的这边依然深深地萦绕在他的心底。他说:“当我乘飞机越过这道海时,觉得其实它很小,而当我在海的那头遥望家乡时,它是如此渺远。”短短的一句话是如此意味深长,因为乡愁是人间最美的语言。

每个生灵都有着它的根,都有着牵引着它的一根丝,流淌着人间最美丽的情感。就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交界处有一条(片)的的喀喀湖,上面住着一群乌鲁人,当日月斗转过多少个春秋他(们)依然生活在浮岛上,当印加文明渐去,当温室效应袭来,他(们)依然坚持固守,他们说:“那是根生长的水域,根是拔不起,移不动的。”

那是多么简单却是那样动人的话语,带着那样寻找的愿望,带着按捺不住的依恋,再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手捧一杯清绿的熏豆茶,踱步于乡间小道,感受着那氤氲的湿气里弥漫着的泥土的芬芳,犹如泰伊的弥撒曲一般令人销魂,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融化了。随手拔起路边的野花,我惊诧于那根系的葱茏,是它生成了绚丽的色彩,那时我找到了一直追寻的答案。

青春的我正要扬帆起航,一卷书,一杯茶,蒸腾着脉脉乡情,在心底一直有灯塔照着我来时的方向。 点评:

因为迁徙而生乡恋之情,文章有了实事作依托,情愫作风华,写得深切肯挚。以比兴下笔,旋即描写叶落之美,紧扣文题意象。离家的细节具体实在,形成了文章立意和抒情的桩脚。林语堂的例言,乌鲁人的信念,熏豆茶香甜,都浸洇着割不断的乡恋。末段回应篇首关键词“征帆”,使结构也圆满。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