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声声慢作文6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7:50:12 作文素材
声声慢作文600字作文素材

篇一:声声慢文章

声声慢

这是一个泛滥的主题,唱响了每句的切肤的痛,衣香鬓影里我们露出了微笑着的面具,暧昧得流光溢彩,勾肩搭背、进进退退的舞步。

窃窃私语,无病呻吟的滥情绵延着,碎了半江瑟瑟,虚伪的面具都被蜕去,我已然不熟悉你的面庞,有些粗糙的手轻抚过那种不真实。

黑白错落,指尖划过,一个个掉落的音符,啜泣着以前的故事。

我还记得我们的拥抱,我说你的青春像是满山杜鹃,正以摧枯拉朽的气势盛开得沸沸扬扬。那时天真的以为爱情是自己的,所以当快乐倒塌,甜蜜被毁坏掉,留给做自己一堵灰色的墙。不想听到你哭泣的声音,眼红红的模样。

故意对着光耀的生活,忘记那个蜷缩在幸福角落相互的拥抱。

每一次争吵,厌烦得躲开,不理不睬你企图拽起我的衣角。

于是纠缠成了必然的情节,争执,代替相互拥抱。

我们应该要怎样拥抱

才不会痛到想逃

爱情是美好的事能不能再试一次

把伤人的刺都收好换温柔的笑

我一心一意地朝着圣洁的宫殿,听不到以前的幸福,有的只是的你不好,三步一叩却发现那条路如此漫长,一步一个堕落,白色的刺痛我的眼眸,我只觉得走向地狱,谁也不能拉住。

静寂是一块巨大的石头,突然没有捧住,那么没有预兆得掉落,我听到安静落地的声响,还有裂开的声音,好像曾经幸福剥落一角的声音,那么轻微,你却满是泪花。

只有青春,才能让人那么随心放弃爱情,不顾后果。

明明相见伤害不起来彼此。

隔着距离,却满是伤痕,谁也不想吵闹,却挂了电话,不理不睬。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那是我无法解释的,追问。

于是吵架结尾。

那究竟我们在吵什麽呢

发生什麽事了怎麽会爱成这样呢

是不是我们都疯了把情人当成敌人了

谁知道刺猬都怎样拥抱

才不会痛到放掉

我的自尊和你的骄傲

能不能和好

于是再明亮的故事也夹带着太多的遗憾,在温和的女子,也那么刚烈,容不得沙子。傲气,虚荣,自信,抑或沉沦,她们敏感,却敏感得自然。

最后你的愤怒像最后疲惫的缴文,泛滥得痛楚,只是不对我发泄。

守着泡沫,最后散落。 年华易旧,难堪细雨。

迁徙一样,你走掉。请让我最后抱一下,看着你走,好吗?

篇二:声声慢-

《声声慢》

-太阳使者

朝朝暮暮,岁岁年年,寻寻觅觅凄凄。圆月节、寻他去,不见踪遗。

有人小楼静寂,日日窗前怅往昔,如今是、君何在。恨那时、晚相识。

自当年、君别去,长相思,可怜梦里依依。夜静秋深,烟朦朦雨霏霏,

多情更添一缕,是无情,一片狼藉。寒风冷,守著残灯共枕息。

篇三:声声慢

《声声慢》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小结与知识巩固,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声声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唐诗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理解本词中意象的含义。

(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1.教法

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可以帮助老师顺利的进行教学情境中。 多媒体的展示 ,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因此我采用了三种教学方式:

①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②比较阅读法

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③情景教学法

借助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一种情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情景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2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解决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出作者的情绪。通过诗词中的酒、秋风、过雁、黄花、雨、梧桐等意象分析冷清寂寞的意境从而深层次的体会作者哀怨凄凉的愁”的感情基调。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诗情画意的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词的意境当中。学生答出是由词《一剪梅》而来后,由此回忆九百多年前北宋的一个秋季傍晚,作者的相思之愁,带出后期《声声慢》另一种无限闲愁的情感基调。

2.比较《声声慢》与《一剪梅》的“愁”

(1)学生试读这两首词。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

(2)听录音范读或老师范读上阕,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提问学生朗读其中一首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1)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通过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这次第,是指什么时候呢?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3. 简介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李清照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哀凄苦

李清照写此词时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亡国之恨 丧夫之痛 孤独之苦)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

4、诗词鉴赏:反复朗诵,深入体会本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态度。

(1)、听读,播放朗读录音,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2)、初读,学生自由朗读,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入境,有审美感知。

(3)、齐读,请两名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词描绘出来,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体会词的情感和意境。

(4)、再读,参照思考题思考讨论,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把握诗歌的结构。

例如:诗人是从哪些方面、哪些意象来描绘深秋之凄凉哀婉(注意诗人的炼字炼意)?

(5)、品读,通过联想,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来激发和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字艺术的感染能力。

5.创设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①例如《声声慢》这首词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愁)那么此词中表现的“愁”与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是否一样呢?((板书:一般愁字别样情)

回答:《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 声声慢》则胜于“愁”。 “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②例如:那么作者是如何入愁的呢?回到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她当时的境况怎样?(当时李清照的境况时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她可能在寻觅往昔欢乐的岁月,流亡前的他太平生活,还有丈夫在世时的爱情等等,但却又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从这个动作中看出了她的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诗人寻找到曾经的快乐、幸福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寻觅的结果不但没寻回失去的东西,环境的冷清反而让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诗人最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凄苦无告)

开头这14个叠词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6.分析意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词人带着满眼忧愁来看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自读课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例如:

①“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什么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黄花的诗句。“黄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对于满地黄花堆积,你们怎么理解?(花

开得盛:花凋谢在地。理解为花开之盛则是以乐景哀情反衬;理解为花凋谢在地则是以花喻人正衬,写出词人的凄苦忧愁。)

7.拓展延伸

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梧桐的诗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②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雨的诗句。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由此我们可知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由此我们可知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以梧桐写悲秋,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 。雨是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特定的感情内涵。

四.课堂小结与知识巩固

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比,可以清晰看到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让学生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孤独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的差异,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

然后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因此我设计了探究性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篇四:声声慢 品茗

声声慢·品茗

几片嫩叶,沉淀了一杯清茶。扰乱了思绪,偷去了睡意。长夜漫漫不能寐。

左边鼾声起,右边小儿呓。欲披星看月,又恐他人惧:此女神经不对。 抓耳又挠腮,冥思又苦想,脑子里悠悠飘过字两行:今夜不寐明日睡,权当今夜自陶醉。

东方渐白,悄然起床,向镜中偷望:藏起澄澈双眼,暗淡粉嫩容颜。不觉惊叹:还我一夜安眠!

篇五:《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南渡后的生活,感受词人孤苦寂寞的愁情。

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词的意境和精妙清亮、富有生活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赏析叠词等艺术手法,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才情出众,一生写过无数美妙的词作,让我们铭记在心。据说李清照一生没有孩子,曾为此深感愧疚,可是丈夫赵明诚却说:“诗词就是我们的子女,《金石录》就是我们生命的结晶。”足见他们夫妻二人伉俪情深,也正因为此,在丈夫去世以后,李清照一个人更觉孤苦,晚年生活凄凉无依。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她晚期的作品《声声慢》。

二、 明确目标:

我们先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三、 诵读感知:

1、 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2、 个别同学朗读

(师生共同点评,提示从字音和节奏两个方面。)

师: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情感基调是什么?

生:诗歌的情感集中在一个“愁”字,这也是这首词的词眼。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哀婉的、凄凉的、愁苦的。

师:应该怎么读呢?

生: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忧伤、悲哀意。

3、自由诵读体会:就让我们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4、个别同学读:

师生共评,从语速、语调两方面评价。

四、 品读赏析:

(一)、词人的”愁”表现在哪里?

1、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写“愁”的?从词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1)、淡酒、急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写出了词人因苦闷而借酒浇愁,却抵不住傍晚时分急速而至的寒风的侵袭。

师:为什么“淡酒”而不是“浓酒”?

生:不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浓酒也成淡酒。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里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句子。可见,“西风”是秋风,有令人哀愁的意思。

板书:淡酒、急风

(2)、鸿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师:“雁”在诗歌中有什么意义?

生:雁是候鸟,春来秋往,总能牵动游子的思归之情,代表了思乡和思人的意义。词人看到北雁南飞很伤心,因为它是从词人故乡来的,是“旧时相识”,不禁引起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师:为什么是“旧时相识”?

声声慢作文600字

生:雁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一剪梅》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句子。 如今曾经为她和丈夫传达相思的鸿雁还在,而收信的丈夫却不在

了。《武陵春》中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板书:鸿雁

(3)、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师:有人认为“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也有人认为“满地黄花堆积”是指残花满地,“憔悴损”也指的是菊花的枯萎凋零,你怎么看?

生:憔悴损,写出了内心的疲惫。由于心情不好,无心看花,虽值菊花堆满地,却也不想去摘它赏它。《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板书:黄花

(4)、梧桐、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落叶最早,梧桐叶一落,秋天就到了。“梧桐”在诗人的笔下,向来就有凄凉意。

苏轼《卜算子》中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句子;李煜的《相见欢》中也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句子。可见,

而“细雨”的点点滴滴,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得到的声音,这种点点滴滴的秋雨打在梧桐叶上,只能让词人更苦闷、更孤独、更凄凉。这些雨滴不是滴在树上,而是滴在了词人的心里。杜牧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句子,可见“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而在这里,此人却将“梧桐”和“细雨”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得哀伤凄凉意更浓。

板书:梧桐 细雨

2、词人除了通过这些意象含蓄委婉的抒发愁绪,词中还有哪些句子是直接抒发感情的?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十四个叠字的运用,被历代评论家称为妙句,到底妙在何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A、有音韵美:如果改成“寻觅,冷清,凄惨”行不行?为什么?

增加音韵的美感,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回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写愁层层递进:词语的叠加可以增加语义,加重情感的表达。“寻觅”只是一个寻找的动作,而“寻寻觅觅”则指的是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寻找,不知道找了多少遍。把那种若有所失,又遍寻不到的失落、怅然深刻的表达出来了。“冷清“侧重的是环境的寂寥,而“冷冷清清”则不光写出了环境的冷清,还写出了内心的清苦,从而过渡到“凄凄惨惨戚戚”,内心的凄楚,凄苦,凄清,凄凉,凄惨,就入木三分,无以复加了。词人“愁”到了极点。

C、无斧凿痕:对于词中叠词的运用,人们的评价向来很高,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易安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不是为文造情,而是情到浓处,自然而然从心中流淌出来的。如果改成“思思念念,惆惆怅怅,悲悲切切”行不行?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在这里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代了。“愁”字之外到底还有怎样的心情呢?无法用语言说得清啊!

这种戛然而止的写法最妙,给读者留下阔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不已。

(二)、词人为什么而愁?根据了解的词人生平及写作背景分析。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1),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父亲李格非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擅文。她的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知书达理, “善作文、工词翰”。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艺熏陶,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诗文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渡不久,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辗转逃亡时,她又丢失了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书画。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在这种背景下,她写下此词。

李清照的的这首词与她早期的此作相比,在情感内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失去了丈夫,词人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的孤独和人生的乏味,往日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和亮色。

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活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独居之愁 丧夫之痛 流离之苦 亡国之恨

小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直接抒情的语句,字字深切,句句伤怀。而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又把词人的“愁”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了。咀嚼这些文字,体味词人情怀,打开你的心窗。伴着音乐,让我们一起诵读,感受这凄美的意境。(放音乐,音乐用林海的《琵琶语》)

五、 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一剪梅》,比较李清照南渡前后不同的愁思。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诵读,思考:两首词所写的愁有何不同?

前期:儿女情愁 闲愁 私愁 清新明丽

淡淡的愁 相思之愁 有盼头 少妇时期 细腻深婉 闺情离愁 清丽明快

后期:亡国之痛 深愁 大爱 沉郁感伤

浓重的愁 死别之愁 没盼头 万年寡居 凄凉孤寂 怀旧悼亡 凄婉哀愁

五、背诵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她通过自己独特而又细腻的感受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纯净、唯美的世界。

最后,让我们带着这份美的享受齐声背诵《声声慢》。

六、 结语

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鸣,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运用多种意象,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错落和谐的韵律,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