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别做聪明的傻瓜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5:18:23 体裁作文
别做聪明的傻瓜散文体裁作文

篇一:屠格涅夫散文诗门槛

门 槛

俄罗斯 屠格涅夫

我看见一座巨大的建筑正面墙上是一道敞开的狭门,门里——阴森黑暗。高高的门槛前站立着一个姑娘——一个俄罗斯的姑娘。

那望不透的黑暗散发出寒气,随着冰冷的气流,从建筑的深处传出一个缓慢、重浊的声音。

——噢,你呀,你想跨过这门槛,你可知道,是什么东西在等待着你? ——知道,——姑娘回答。

——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轻蔑、监牢、疾病,还有死亡本身? ——知道。

——完全的隔绝,孤独?

——知道……我准备好了。我能忍受一切痛苦,一切打击。 ——不仅来自敌人——而且来自亲人,来自朋友?

——对……即使来自他们。

——好。你准备去牺牲?

——对。

——去做无名的牺牲?你会死掉——而没有人……甚至没有人知道,他尊崇地纪念着的是谁!……

——我既不需要感激,也不需要怜惜。我不需要声名。

——你准备去犯罪?

姑娘垂下了她的头……

——我也准备去犯罪。

那声音没有立即再重新提问。

——你可知道,——它终于又说话了,——你可能放弃你现在的信仰,你可能认为你是受了骗,是白白毁掉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我也知道。反正我想要进去。

——进来吧!

——姑娘跨过了门槛——于是一幅重重的帘子在她身后落下。 ——傻瓜!——有人从后面咬牙切齿地骂过来。

——圣人!——从某个地方传来这一声回答。

作者简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俄国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和“现实主义作家”。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1847~1852年发表《猎人笔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

等,描写贵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好发议论而缺少斗争精神的性格。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形象。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后期长篇小说《烟》(1867年)和《处女地》(1877年),否定贵族反动派和贵族自由主义者,批评不彻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观情绪。此外还写有剧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诗《傻瓜》等。他以写作中多篇和长篇小说为主。

文章点评:

屠格涅夫的创作除了小说、散文、剧本,还有作于晚年的散文诗。在他的散文诗里,几乎充满着他的人生经历中积累的经验,由此升华、思考、总结而成的深邃的哲理性的语言和形象,是那么富有智慧和诗意,既给人警示、联想和咀嚼的余味,又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愉悦、欣赏的同时,得到灵魂的净化。

《门槛》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诗。作者以饱满的笔调多侧面地描画了在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无私无畏、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女革命家的精神世界,无限深情地讴歌了光明高大的“俄罗斯姑娘”的形象。全文娴熟地运用着象征手法,“俄罗斯姑娘”、“声音”、“门槛”、“咒骂者”、“回答者”和“一座大厦”分别象征了当时为了革命事业明知有重重的困难、危险,仍然不惜牺牲,以身殉志的女革命家们;革命事业对有志投身于它的人们所提出的考验;革命生涯的起点;市侩与庸人;同情和崇敬革命者的人民群众以及革命者所要追求的崇高而伟大的革命事业。

作品有独幕剧的形式,简约精彩的描写,主体突出、反衬鲜明的画面,整体的象征取向,深重的情理内涵,实在可谓屠格涅夫散文诗之代表。

在赞美激赏勇于献身的革命者的同时,屠格涅夫以深邃的眼光洞悉俄罗斯最底层的最广大人民的生活尤其是思想的精神的状况。他们因长期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思想毒害而贫困、愚昧。革命推翻专制罪恶腐朽的农奴制,仅凭少数革命者是难以成功的。屠格涅夫在另一篇散文诗《干粗活的工人和白手人》中,简洁形象有力地道出:革命成功,必须深入群众,教育、发动最广大的劳动人民。只有掀起劳动者革命的狂飙巨澜,反动势力才会彻底被消灭;只有劳动者思想上真正地觉悟了,社会革命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否则,即使单打独斗的孤身革命家,目标再明确,品质再高尚,斗争再坚决,竭尽全力肝脑涂地粉身碎骨,也只能收获痛苦与悲壮。艺术地传达出作者对俄罗斯民主革命斗争失败的深切剖析和艺术总结。

思考练习:

1、 从对《门槛》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

2、 《门槛》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说明。

篇二:聪明的傻瓜:IQ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聪明

聪明的傻瓜:IQ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聪明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10-01-11

作者:Michael Bond,译者:Explorer

Michael Bond说:决定你是否聪明的关键远不是IQ,而是:你如何使用它

George W. Bush是不是个傻瓜?在他颠颠簸簸的八年任期中,这个问题占据了很多政治主张各不相同的头脑。这个问题的严格答案是否定的。Bush的IQ评分高于120,这意味着他的智力水平居于人群中顶尖的10%。但是这个IQ评分显然没有表达出全部情况。即使是那些同情这位前总统的人们,也承认他作为一名思想者和决策者并不完全合格。甚至他忠实的讲稿撰写人David Frum也认为他油腔滑调、缺乏好奇心,“结果成了一个所知不多的人”。政治评论家,前共和党众议员Joe Scarborough指责他缺乏思想深度,声称即使是与其他曾被置疑为智力有问题的美国总统相比,小Bush仍然“自成一派”。Bush自己曾用“不是很解析性的”来描述他的思维方式。

一个高IQ的人怎么会存在那些智力不足?或者换句话说,一个“聪明”人怎么会表现得如此之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教授Keith Stanovich已经与这个显而易见的悖论搏斗了15年。他表示:这种情况比一般想象的更为常见。不过,对Stanovich来说,这里并没有什么悖论。他指出IQ测试很好地测量了特定的智力资质,包括逻辑,抽象推理,学习能力以及工作记忆能力(你可以在头脑中存储多少信息)。

但IQ测试并不能测量在实际生活中做出判断所需要的那些至关重要的能力。那些能力无法在这个测试中评定,比如一个人对信息进行紧急评估的能力,又比如一个人能否克服可能将自己引入歧途的直觉偏见。

我们每天都必须进行推理思考;决定吃什么食物,向什么地方投资,如何应付一个难以相处的客户。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更加善于推理思考,才能过得游刃有余。Stanovich指出:虽然IQ测试仍然是测量人类认识能力的最好测试,但却不能有效测量推理思考的能力。“IQ测试测量了认识功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适用于预测个人在学术上和工作上可能取得的成就。但是这个测试并不完整。IQ测试不能反映出进行?优秀的思考?所需要的全部技能。”

IQ不是一切

“IQ就如同篮球运动员的身高,”David Perkins说,他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学院哈佛教育研究生院研究思考与推理技能。“当其它因素都一样时,它就非常重要了。但是其它因素并不是都一样的。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还需要身高以外的很多东西,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想者也需要一个高IQ以外的很多东西。”

设计IQ测试及其替代测试的目标是测量“普通智力因数”,很多商业组织和学会都用它来选择“最好”的候选人,在学校和大学当中,这个因数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具体体现在美国的SAT测试和英国的CATs测试。Stanovich在他的《智力测试错过了什么》一书(耶鲁大学出版社)中指出:“IQ测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数百万人的学术和专业生涯。”他指出IQ测试只测量了认知功能中有限的一部分,反对社会“过度关注”其测试结果。“IQ测试被过分看重了,我认为大部分心理学家都会同意这一点”,来自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认识心理学家Jonathan Evans如是说。

的确,很长时间以来,IQ评分难以标示个人全部智力的指责一直存在;而且依靠IQ评分来预测一个人在特定职业领域可能取得的成功也十分无力。古生物学家Stephen Jay Gould在他1981年的《对人的错误测量》一书中指出:“普通智力”只是一个数学幻像,对它的使用是不科学的,而且随着文化和社会的不同而不同。哈佛教育研究生院的Howard Gardner在过去超过25年时间里一直试图论证,对认知能力的最佳理解是将其分解为多种智力因素,包括数学,语言,视觉与空间,生理方面,博物学方面,自我反思方面,以及社交和表现才能——尽管这一观点本身也是具有争议性的。

与关于IQ测试的大多数批评不同,Stanovich和其它研究理性思考的研究者没有试图重新定义什么是智力,他们接受IQ测试所能测量的心智才能即为智力。他们试图关注的是智力之上的认知才能——他们把这些才能描述为理性思考的关键工具。他们声称,在做出判断和定下决心时,这些才能和智力同等重要。Evans说:“要聪明,高IQ只是一部分。”

为了让你知道理性思考的能力为什么不同于智力,考虑这个谜题:五台机器五分钟可以生产五个零件,请问100台机器需要多少分钟生产100个零件?很多人会迅速本能地给出他们“觉得”正确的错误答案——100——虽然他们接下来可能会改正这个错误。康涅狄格州纽海文大学耶鲁经管学院的Shane Frederick向来自美国的不同学院和大学(包括哈佛和普林斯顿)的3400名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和另外两个反直觉的问题,仅有17%的人答对了全部三道题(见“测试您的思考”部分)。三分之一的学生没能答对任何一道题(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19,p 25)。

每天我们都会遇到类似的形形色色的问题。我们常常不经仔细推理就给出错误的答案,这可能是因为大脑使用两个不同的系统来处理信息(见New Scientist 30 August 2008, p34)。一个是直觉的自发的,另一个是深思的推理的。在某些领域直觉系统很好用——比如选择一个潜在的合作者,在你经验丰富的领域直觉系统也能发挥很好的功能。但在其它领域直觉系统可能会妨碍我们,比如当我们过高评价了我们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时。深思过程则是自觉地应对问题的关键,通过深思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让我们克服那些会把我们引入歧途的直觉倾向。

IQ测试的问题在于,虽然它有效地测量了我们思考的技能,包括推理和工作记忆的应用,却不能测量我们在情况需要时使用这些技能的倾向。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不同,普林斯顿大学的Daniel Kahneman指出:智力是大脑的能力,而理性思考则是一个有关控制的问题。Evans解释说:“一些从智力方面看具备了思考能力的人并不经常进行分析思考,而是倾向于依赖他们的直觉。而另一些人则会检查他们本能的感觉,进行推理从而确认他们的行动是有道理的。”IQ测试不能预测人们会选择哪条道路,因此会有George W. Bush这样让人们觉得矛盾的例子,这个说起来应该是聪明人的家伙却老做蠢事。

最近一系列实验对比了不同智力才能的人在完成理性思考任务中的行为,结果表明:Bush只是众多愚蠢的聪明人中的一个,很难由智力来预测一个人是否能进行“优秀的思考”。去年发表的一项工作中,维吉尼亚州哈里森堡詹姆斯·麦迪逊大学的Stanovich 和Richard West发现:个人的智力才能与避免普通直觉陷阱的能力之间没有相关性(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94, p672)。

Stanovich和其它研究者发现:对一些特定类型的思考任务,如那些包括数字比率,概率,演绎推理和事后分析的任务,智力好的人的确表现得更好。当直觉可能引发的错误显而易见时尤其如此,特别是正确答案依赖于逻辑和抽象推理时——这些能力IQ测试测量得很好。但是大多数研究者都承认,总体上说,智力才能和成功地做出决定之间的相关性是微弱的。

例外的情况是,在人们已经得到可能容易想错的警告之后,高IQ的人表现得更好。Evans说,这是因为高IQ的人并不总是比其他人进行更多的推理,“但当他们确实进行推理时,他们推理得更好”。

例如下面这个问题。Jack正看着Anne,Anne正看着George;Jack结婚了,George没有结婚。请问这里有一个结婚了的人正看着一个没有结婚的人吗?如果要求回答“是”或“不是”,或“无法确定”,很多人会回答无法确定——而这是错误的。如果要求对这三个选项进行推理,那么,高IQ的人更有可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正确回答是“是”,我们不知道Anne是否结婚了,但是无论有没结婚这里总有一个结婚了的人正看着一个没有结婚的人)。Stanovich指出:这一事实表明“只有在被告知了要做什么之后,聪明的人才能表现得更好”。 Perkins这样解释说:“IQ表明了您对新问题进行复杂认知的能力。但是我们把能力应用到什么地方则是另一个问题了。如果把我们的思维比作探照灯,那么IQ度量了探照灯的亮度,而把按照灯指向哪里同样影响重大。一些人很少把他们的探照灯指向事物的另一面,原因各种各样——固有思维,避免麻烦,或者就是因为太忙了。一个更亮的探照灯本身并不能避免这样的愚行。”的确,即使超级聪明的人在这个问题上也不是免疫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加拿大的一个关于门萨协会(高IQ团体)会员的调查显示:44%的会员相信占星术,51%的会员相信生物节律,56%的会员相信异形存在(Skeptical Inquirer, vol 13, p216)。但是,认为“用IQ度量理性很不成功”这一观点本身,也并非没有对立意见。在拉雷多的德克萨斯A&M国际大学研究人类行为的基因和环境因素的Christopher

Ferguson指出:既然高IQ的人一般寿命更长,收入更多,我们应该可以据此认为那些聪明的人更加理性。他说:“他们趋向于获得更多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做出更好的决定。” 而宾夕法尼亚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Wandi Bruine de Bruin展示了证据,显示智力并不能作为唯一因数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优秀的思想者和决策者。在对年龄18岁到88岁的360名匹兹堡居民的研究中,他的研究组发现,无论智力水平的高低,那些拥有更好的推理思考能力的人在他们的生活中遭遇的严重负面事件更少,“严重负面事件”指信用卡严重透支,未计划的怀孕,被学校开除之类事件(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92, p938)。现供职于匹兹堡兰德公司的Andrew Parker,和卡耐基梅隆的Baruch Fischhoff对青年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关联。那些在决断能力测试中获得高分的人更少饮酒,更少醉酒,更少做出危险行为(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vol 18, p1)。Fischhoff说:这表明理性的思维可能比智力更能带来积极的生活经验。

Stanovich的理论可能面临的一个批评是:现有的理性思维技能测试中,还没有一个测试能像IQ测试一样被验证为有效。Kahneman说:“仅仅是说有什么智力没被测量到是不够的,还需要给出理性思维的测量方法。”Stanovich认为发展通用的“理性商(RQ)测试”会是一项耗资数百万美元的研究项目,但从技术上讲并无不可行之处。这方面的测试现在已经有了一些竞争者,比如Bruine de Bruin 和 Fischhoff发展的决策能力测量。

有效的RQ测试真能派上用场吗?“理论上说,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可以覆盖与人们完成工作更直接相关的技能,”Bruine de Bruin如是说。Kahneman认为IQ测试,作为对脑力的测量,在学院选才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说“但在经理人或领袖的选择中,我会认真考虑RQ测试,如果所期待的领导风格是一丝不苟而且不过于冲动的话更该如此。”

但与IQ相比,理性商有一个缺点:通过训练获得更好的RQ成绩相对容易。Evans说:“这个测试所测量的是人们使用他们所具备的能力的倾向,你可以训练人们在测试中避免使用直觉,总是进行推理,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即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倾向并非如此。” 反之,这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能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Richard Nisbet和其它一些人发现仅仅半小时的统计推理训练就可以提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推理思维的能力。而且不必依靠正式的训练,我们就可以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自学很多小技巧,Perkins如是说(见“如何避免愚蠢的决定”)。

另外,我们或许可以在未来挑选出在此方面积极提升自己能力的领导人来。Bush的继任者就在使用他的智力,显示着他的认知适应性,对信仰的探究,对矛盾的敏感性以及进行假设思维的能力,Perkins说:“他们(Bush和Obama)在理性思维方面没有太多不同。”顺带再说一句,Obama的IQ值远高于平均数——不过Bush的IQ也一样很高。 (Michael Bond是《新科学家》的伦敦部顾问。)

测试您的思维

研究人员曾让3400名美国学生回答了下面这三个问题,仅有17%的人答对了全部三道题。试试看您的表现如何。

1)一个球棒和一个球一共值1.10美元。球棒比球贵1美元。一个球值多少钱?

2)5台机器用5分钟能生产5个零件,用100台机器生产100个零件需要多长时间?

3)湖中有一株睡莲在生长,每天它的叶子覆盖面积增加一倍。如果它的叶子覆盖整个湖面需要48天,那么覆盖半个湖面需要多少天?

篇三:(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真情处处_成功,仅仅聪明是不够的

文/王新龙

1862年,德国哥丁根大学医学院的亨尔教授迎来了他的新学生。在对新生进行面试和笔试后,亨尔教授脸上露出了笑脸,但他马上又神色凝重起来。因为他隐约感觉到这届学生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他教学生涯中碰到的最聪明的苗子。

开学不久的一天,亨尔教授忽然把自己多年积下的论文手稿全部搬到教室里,分给学生们,让他们重新仔细工整地誊写一遍。

但是,当学生们翻开亨尔教授的论文手稿时,发现这些手稿已经非常工整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根本没有重抄一遍的必要,做这种没有价值而又繁冗枯燥的工作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搞研究。他们的结论是,傻子才会坐在那里当抄写员。最后,他们都去实验室里搞研究去了。让人想不到的是,竟然真有一个“傻子”坐在教室里抄写教授的论文手稿,他叫科赫。

一个学期以后,科赫把抄好的手稿送到了亨尔教授的办公室。看着科赫满脸疑问,一向和蔼的教授忽然严厉地对他说:“我向你表示崇高的敬意,孩子!因为只有你完成了这项工作,而那些我认为很聪明的学生,竟然都不愿做这种繁重、乏味的抄写工作。”

“我们从事医学研究的人,不光需要聪明的头脑和勤奋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具备一种一丝不苟的精神。非凡是年轻人,往往急于求成,轻易忽略细节。要知道,医理上走错一步,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啊!而抄那些手稿的工作,既是学习医学知识的机会,也是一种修炼心性的过程。”教授最后说。

这番话深深触动了科赫年轻的心灵。在此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科赫一直牢记导师的话,他老老实实做最傻的人,一直保持严谨的学习心态和研究作风。这种做事态度让他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现了结核菌、霍乱菌。而第一个发现传染病是由于病原体感染而造成的人,也是这位叫科赫的“最傻的人”。1905年,鉴于在细菌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瑞典皇家学会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了科赫。

篇四:《别做正常的傻瓜》读后

《别做正常的傻瓜》读后感

——学会“正常”的思考方式

言前

你正常吗?也许是的。你傻吗?也许也是的。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你是个正常的傻瓜。

说你是傻瓜,是因为你做的许多决策都是欠理性的。说你是正常的,是因为大多数人和你一样,都在做欠理性的决策,而且都没意识到这些决策是欠理性的。这些傻的错误在许多决策中会出现,包括购物、投资、用人、择偶等。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会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会回顾过去在这件事上面的投入,并试图挽回过去的损失。其实,这些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本书作者奚恺元(Christopher K.Hsee)生长于中国上海,后旅美求学,1993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他是当代最有成就的行为决策学研究者之一,其研究涉及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以及幸福学等诸多领域。他的著作在许多国际期刊上发表,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教授在他的获奖致辞中还特别提到了奚教授的研究贡献。在北美和中国,他被许多一流大学邀请做过演讲。并广受好评,奚教授有十多年的管理教学经验,他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管理决策课程备受欢迎。

本书结合了作者十余年的教学经验,融合了诺贝尔奖得主及其他学者数十年的研究成果,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帮助我们发现决策中的误区,从而可以比大多数人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

别做正常的傻瓜,谈何容易;读过此书,可见一斑。

读后

作者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例子为引,用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看似正常的判断逻辑实际往往是不理性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想要成为“聪明的少数”,比大多数正常人不正常些,需要改变惯有的思维模式,研究人性本身的行为规律,探究少数成功人士的秘诀。

习惯性偏见和认识误区

什么是习惯性偏见和认识误区?

比如,人心里往往有分类很细的心里账户,可能买衣服的钱和买电影门票的钱出于不同账户。人们总倾向于把相似的支出归到同一账户中,并且锁定起来,不让预算在各账户间流动,因此就会产生弄丢了戏票就不看戏,丢了电话卡就不再打电话,甚至弄丢了饭票就不吃饭的情况。

再比如,一个人去澳门承接一个项目,经过几个月的辛苦,项目终于完成,得到了10万元酬金;一个人在澳门中了10万元的彩票。同样是10万元,如果这时一个朋友邀请去玩赌场的21点,相信大部分人都会第二种情况下更愿意去赌一把21点。

同样是10万元钱,本身应该没有差别,但大多数人往往认为前者10万元是通过自身努力辛辛苦苦挣来的,后者10万元是幸运垂青来的,对待的态度就有了天壤差别。正常的傻瓜通常倾向于把赢来的钱消费掉,而把赚来的钱存起来。这时是不是应该,换个角度看问题,无论是怎么来的,都是自己的收入,冒风险时不应该有不理性的心里账户区分,这样才有可能有更理性的决策。

如果,有一天想买豪华双人被子。到商场发现,原价650元的超大号豪华双人被子、500元的豪华双人被、450元的普通双人被子,现在都统一售价400元。这时候很可能会因为折扣多而选择买超大号豪华双人被子,但实际上,已经偏离了购买初衷。真的使用才会发现,超大号很可能因太大而使用不便。

理性的人应该是这样考虑:豪华双人被对我效用最大,价格400元和其他两种一样,所以我选择豪华双人被。但正常的傻瓜心里还在盘算交易带来的效用,也就是合算交易偏见,是商铺参考价格和商品实际价格间差额的效用。

那么为何我们会有偏见和误区呢?除了上述分析的非理性心里账户和合算交易偏见外,盲目自信也是重要的原因。

自信有优点,也有缺点。人不但要有自信,也要有自知之明。

在鼓舞士气的时候,我们应该充分自信;而在具体行事时,我们应该谨慎而又自知之明。我们在做判断时,应该尽量避免只证明这样决策是对的,也要想想这样决策是不是有不合适的地方。只有辩证的看待和判断,才能够做到更为理性。

人的适应性也是产生偏见和误区的原因之一。

人其实有很强的适应性。正常的傻瓜往往会低估自己的适应性,花很多精力和金钱去追求那些以为可以给自己带来长久快乐的东西,结果却未必能达到想象中的程度。比如,人们觉得升职、加薪、换了大房子、买了豪华车都会让人非常快乐,用不了多久,我们的高兴程

度又会回到原来的水平。如果在追求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花了太多的精力和金钱,实际上就是陷入了认识误区之中。

但是人并非对所有东西都能适应。极端的、变化的东西会难以适应,人际比较也会带来不适应。因此,物质的东西很容易就能适应,而精神的东西不太容易感到厌倦。所以,我们在做决策时,要注意到人本身的适应能力,不要仅仅注意物质的东西。相反,在满足一定物质需要之后,应该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

幸福准则

作者在书的最后两章给出了幸福的十六准则,这也是我们努力逃离“正常的傻瓜”群体,成为幸福生活主宰的钥匙。

准则一:好事一起享受不如分开享受

注:如果有两件好事要告知家人、同事,当然应该是分两次告诉,这样会带来更多的快乐。

准则二:坏事分开忍受不如一起忍受

注:我记得有一句俗话“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话糙理不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准则三:大好事小坏事分开经历不如一起经历

注:小小的坏消息带来的不大的痛苦会被大大的好消息带来的大快乐所冲淡。

准则四:大坏事小好事一起经历不如分开经历

注:好消息带来的快乐才不会被坏消息带来的痛苦所淹没。

准则五:好事晚说不如早说

注:越早越能得到持久的满足。

准则六:坏事早说不如晚说

注:对坏事情等待的过程是最折磨人的。

准则七:静止的好事不如变动的好事

注:人的适应性很强的,尤其是对物质的东西。人们以为会为它开心满意很久,其实过了一段时间就习以为常了。好的事情要以变动的形式呈现,这样才不至于让人习以为常。

准则八:变动的坏事不如静止的坏事

注:对于静止的东西人们总是容易适应。但是对于变动的东西,适应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宁愿要一个恒定噪音的空调,也难以忍受一个声音时响时轻的空调。

准则九:小奖不如不奖

注:要奖励他人积极做事,除非给予相匹配的外在奖励,否则小的外在激励反而会抹杀内在动力,还不如没有效果好。人们会觉得不值得为了这点小钱去做事,于是连本来不拿钱自己也愿意做的事情都不想做了。

准则十:小罚不如不罚

注:道理同准则九,人们做事往往是出于自己的内在动力,而一旦与奖励挂钩,就变成一个经济交易。

准则十一:好事有选择不如无选择

注:不要把好事变成患得患失的选择。

准则十二:坏事没选择不如有选择

注:有选择可以降低不高兴的程度,觉得到底是自己做出的选择。

准则十三:大中之小不如小中之大

注:比如送礼,可以在不太贵重类型里选择贵的。

准则十四:有用的不如无用的

注:比如送礼的时候送吃穿用的,看似有用,却不如送看似无用的主人画像。 准则十五:说要的不如想要的

注:应该把人们想买却不舍得买或者不好意思买的东西送给他们做奖励或礼物,而不是钱或者经济效用看上去很大的东西。

准则十六:公开的不如不公开的

注:尤其是奖励。

结语

不做正常的傻瓜,需要转换思考方式;多几分理性和变通,少几分正常和习惯。

篇五:别做正常的傻瓜精选片段

别做正常的傻瓜精选片段片段一·p16】 【阅读·《别做正常的傻瓜》·片段一 阅读 《别做正常的傻瓜》 片段一 】 人们倾向于把一大笔钱放入更加长期、谨慎的账户中;而把零钱放入短期消费的账户中。举 个例子,正常的傻瓜看重一条价值 400 元的领带,打算等到月末发了奖金就去把它买下来。 如果他月末得了 500 元的奖金, 他很可能会拿出其中的 400 元去买自己心仪已久的那条领带, 把剩下的 100 元做零花使用; 但是如果正常的傻瓜得了 5000 元的奖金, 他也许就会把这 5000 元放入银行存起来, 从中取出 400 元去买领带的动力反而没有在奖金只有 500 元的情况下大 了。 原因就是他把这两种奖金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把 500 元归入零花的小收入账户,而把 5000 元归入储蓄的大收入账户, 对待 5000 元的每一元比 500 元里的每一元更加认真和谨慎。 结果是多拿了钱反而花得更少了。 拆解片段一】 【拆解片段一】 回忆一下,你是怎样读书的? 读到一段内容,你可能理解了,可能没有。如果没有,你会慢下来,停下来,好好想一想。 你会看上文,看下文,找能相互参照的内容,找能帮助理解的例子。 你理解了。你会心一笑,觉着作者说得对,说得好,真是这么回事。 然后你读下一段。 这样读完一本书,你得到了什么?就这本《别做正常的傻瓜》来说,你多了一些行为心理学 知识,对一些现象更加了解其背后的本质了。 有没有改变你的生活?恐怕没有。 有没有改变你的价值,或者说,增加你创造价值的能力?恐怕没有。 因为,只有让读到的知识改变自己的行为,才能学以致用。 怎么通过阅读改变自己的行为呢?或者换个问题,怎么能够从零开始一项新技能呢? 脑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结果是:先在大脑中模拟出自己在相应场景下的行动。 比如这个片段,讲的是“大钱小花,小钱大花”。理解之后,问一下自己:我的生活中有类似 的情况吗? 哦,我过年回家,总要给父母一些钱。每次还会跟他们说一句,“千万别舍不得花,给你们 就是要你们花的。” 可他们嘴里说好好好,转身就把钱存起来。 现在我知道了,原来原因是这样的。 那么我就平时零碎的给吧,要让他们舍得花,每月汇款八百八,比过年给一万效果好。 ——这就叫“在大脑中模拟相应场景下的行动”了,从此这块内容不再是孤立的知识,而用在 了你身上,成为了你的一部分。 然后,尝试挑战自己,联想得更远一些。只要本质相通,联想越远,你的学习能力就越强。 我们读书,我们学习新技能,是一次读一本效果好,一次培训三天效果好,还是少学一些内 容效

别做聪明的傻瓜散文

果好? 这个原理说明,如果一次性学习很多新内容,那么更有可能封存起来;若少学一些内容,反 而实践起来的可能性更大。 这就是技能学习应该更多以“小钱大花”的形式举行,学习者的实际收获更多。比如我们拆书 帮就是如此。 再来。 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总有一些空闲,有些空闲很短,十分钟一刻钟,有些空闲较长,两小时 三小时甚至几天。 对较长的空闲, 我们很珍惜, 事前就规划好如何利用——看个电影、 写封邮件、 出去旅游…… 对较短的空闲,我们很随意,通常糊里糊涂就溜走了。 这和“大钱小花,小钱大花”是一样的心理,对小钱不在乎,不规划,随随便便花掉了。 而无论钱多钱少,都是钱,都应认真看待,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不花。换句话说,应该以花 钱的效用来衡量是否要花,而不是以得到钱的多少来衡量。 同理,无论时间多时间少,都是时间,应该认真规划,做该做的事,不做无意义的事。 ——以上两个案例,与“片段一”的知识在本质上相通,但表面看起来较远。 这两个案例的应用,还代表了拆解这本书的案例的不同方向: 方向一:思考如何利用这个规律,让别人做自己希望他做的事情。 方向二:思考自己在哪些地方也符合这个规律,让自己今后在这些事上靠理性作决策,而不 是靠本能作决策。 片段二·p39】 【阅读·《别做正常的傻瓜》·片段二 阅读 《别做正常的傻瓜》 片段二 】 这种现象在行为决策理论中称为沉默成本误区(sunk cost fallacy) :人们在决定是否 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 不仅看这件事情对自己有没有好处, 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 事情上面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且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 默成本(sunk cost) 。 ……一个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在做成本收益分析的时候是不应该把沉默成本算在内的, 因为过去的不能挽回,既然不能挽回,就不能对现在产生影响,就应该让它过去,在决策时 应将其忽略。 示例】 【拆解·示例】 拆解 示例 作者在本章给了很多沉默成本误区的例子,一个典型的是这样:一支股票现在的价格是 6 块,你是 2 块钱进的,你朋友是 8 块钱进的,你们两个人谁更愿意以 6 块的价格抛掉?正常 人的想法是:肯定是赚了的愿意卖——所以叫正常的傻瓜。 为什么是傻瓜呢,因为这是不理性的。多少钱买进这支股票跟你现在是否应该抛售它,是完 全没关系的!跟什么有关?应该只跟它未来的走势有关。现在 6 块,估计会长,就留着,估 计会跌,就抛掉。你花多少钱买的,那是沉默成本,不管怎样都收不回来,就不应该再考虑 它

。 我们拆解案例的时候,可以有两个方向:你可以寻找自己发生过或见到过的“沉默成本误区” 的实例,也可以考虑如何利用这个人们普遍的心理来达到你的目的。 现场案例 1: 我上星期去翠苑影城看电影, 票价四十块钱, 看了半小时我就觉着这片子烂到家了, 就想走, 但是没走还是看完了。看完了就后悔,因为后边更烂。 其实我是受了沉默成本的影响,觉着花了钱不看完浪费了。要是从网上下载的,看半小时肯 定就不看了,删掉了。其实钱反正已经花了,我要是能想通沉默成本这事,就不会又浪费一 个多小时。 现场案例 2: 他举的例子挺好的。我们很多时候就是舍不得沉默成本,觉着现在退出就彻底浪费了,所以 继续追加,反而赔得更多。 平常人炒股赚不了钱,就是这个原因。我朋友跟她男朋友谈了四年,到后来其实已经感情不 好了,经常吵架,但最后还是结婚了,她就是觉着不然前边四年都浪费了。 现场案例 3: 所以你要想让对方答应你,就跟她多耗几年,让她多付出一点沉默成本(众笑) 现场案例 4: 我去年提议了一个项目,我觉着不错,但领导很犹豫,说效果和回报看不太清楚。后来就不 了了之了。 再有这种情况,我就先建议领导同意少少做一点事,可以花时间做一下客户调研,也可以花 精力先小规模尝试一下, 可能调研或者尝试的结果仍然不很明确, 但那时候领导会觉着如果 不继续,前边的时间精力就白花了,然后同意我的可能性就大多了。 现场案例 5: 我是续签部的, 有个别老客户, 都做了三四年诚信通了, 说觉着效果不理想, 不打算续签了。 我应该提醒他们,如果您现在放弃,那之前几年的尝试不就都打了水漂了? 是的,不仅是前几年的服务费,还应该将他这几年花的人员时间和精力等都换算成钱,这些 都是他的沉没成本。他为了不放弃这些沉没成本,就会选择续签。 而且,还可以在到续签期之前,要求他多在上面花一些精力,人为增加他的沉默成本。 ----------------------------(片段一、片段二)--------------------------------提问 1:沉默成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过去已经投入没有产生效益的投入? 自答: 自答:是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提问 2:沉默成本最典型的例子,是不是赌徒心理? 老师: 老师:你可能想说的是“沉默成本误区最典型的例子,是不是赌徒心理”——区分“沉默成本” 与“沉默成本误区”,前者是客观存在,后者是一种常见的(错误的)决策偏好。其差别,就 像是“心脏”和“心脏病”。 赌徒心理是一个较宽泛的词,可能不同人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果你

说的赌徒心理指的是“我 已经输进去这么多了,一定要赚回来”,或者“只要把赌本赚回来,我就走”,那么,这就是 典型的沉默成本误区。 提问 3:妻子如何才算理性决策 ? 自答: 自答:考虑自己离婚后会失去什么,不离婚又会有什么收获。要是决定不离婚,就会设定新 的标准来让丈夫实行。例如:准时回家,改掉抽烟的习惯。妻子可能会因为这次事件获得更 加疼爱的他的丈夫。 提问 4:大钱小花,小钱大花是伪命题吗? 自答: 自答:不是伪命题,可能不完全,另一半或许是“大钱大花,小钱小花”。两者皆是消费者心 理存在的两种心理,皆可利用。 拆解 1:像前段时间流行的开心网的偷菜游戏,人们觉得不用花太多的时间,而且还能与好 : 友产生互动。由于偷菜比种菜来的快,就有很多人没日没夜的偷菜,最离谱的是设定老钟半 夜起床偷菜, 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睡眠和第二天的工作质量。 这样的设计却为开心网带来了大 量的浏览量和人气。 拆解 2:有一次看到有一对小夫妻吵架,两个人吵得非常凶,女的提出要离婚,这个时候男 : 的就说, 我们的孩子怎么办呢?你想让他这么小就没有妈妈吗?这个时候我想那个女的会想 到很多东西, 他们曾经在校园的小树林你甜言蜜语的场景也会出现在脑海中吧。 那个时候就 算那个男的在怎么样,她也会原谅他的。毕竟自己已经在这个男人身上付出了太多太多。 片段三】 【阅读·《别做正常的傻瓜》·片段三】 阅读 《别做正常的傻瓜》 片段三 p.81 人们对物质性的东西的适应性特别强,而人们往往忽视这一点。人们常常以为,改善了物质 条件会带来永久的快乐,其实却不然,人们很容易对物质性的东西产生适应性。工作了几年 以后,正常的傻瓜终于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是他的第一套新房子,又是靠自己的辛 勤劳动拼搏而来的,喜爱之心溢于言表。正常的傻瓜说,他一定要好好的装修这套房子,把 它弄成一个最现代最舒服的家。于是,正常的傻瓜请了专业的设计师和装潢公司,花了很多 钱去装修他的新居。 他用很昂贵的大理石地板, 买非常高档的家具, 买世面上最先进的电器。 这几乎花完了他所有的储蓄, 但是正常的傻瓜一点都不心疼, 他想以后每天都可以生活在装 修的这么精美的房子里面,走在高档的大理石地板上,看高清晰的大电视,这会是多么大的 幸福啊。他相信这钱花的值得,因为花了这些钱会给他带来持久的快乐。但是没过多久,正 常的傻瓜就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其实,这些东西一般只在两种情况下给他带来快乐:一个是 在他刚刚搬到新家的时

候,他环顾四周,看到崭新高档的东西,打心眼里满意和自豪,觉得 非常快乐;另外就是当他的朋友来家做客的时候,朋友们看到正常的傻瓜布置精美的家,对 他大加赞赏,这让正常的傻瓜得意万分,觉得非常的快乐。其他很多的时候,正常的傻瓜已 经对自己的家感到习惯, 并不会因为这些东西感到多少高兴。 如果正常的傻瓜花这么多的钱 来装修房子,就是为了在这两种时刻感到开心快乐,没问题,我们不能说他的决定是错的; 但是正常的傻瓜以为花大钱把房子装修好之后他就会一直为这件事感到非常快乐,而事实 上,这种快乐却只能持续短短的一段时间 p.86 正常的傻瓜往往忽视了适应性效应,对物质性的东西看得过重。 不做正常的傻瓜, 你应该意识到自己对物质性的东西的适应性, 多花点钱在和精神相关的东 西上。 《别做正常的傻瓜》 ,作者是奚恺元教授,在书的封底可以看到他的介绍: 1993 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2000 年被评为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2004 年授予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 他是一位杰出的行为学研究者,其研究涉及行为行为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市场学以及 幸福学等诸多领域。 在北美和中国, 他被许多一流大学邀请讲演。 他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管理决策课程备受欢迎。 工作之余,奚教授有许多个人爱好,他爱挺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也爱吃上海的冷馄饨。 注意最后两句。 我一位朋友,知道奚教授的大名,以及他的学术功底和讲课的精彩,就想邀请奚教授为企业 家进行讲座。联系到奚教授的助理,得知一天授课的价格是 1 万美金起。 (希望大家由此更 能明白拆书帮的一点初衷,翻回去看看一楼) 我朋友读过《别做正常的傻瓜》 ,认为这个价格绝对值得。然后呢?奚教授一直排不出时间 来,直到现在这次邀请都未成行。 奚教授一定很忙。 是的。但和我们平时理解的“忙”有些区别。 除了在美国和中国的讲学,他一定要安排出时间给自己的爱好。 朋友给我讲这件事时,我就直到,奚教授是在亲身实践他的研究结果。 有很多名人演讲费比奚教授高, 出场机会比奚教授多, 但他们很可能没有奚教授懂得什么叫 幸福。 正如你累死累活花精力花时间花金钱,装修了巨豪华的房子,但没有两个月,你习惯了,不 觉着有什么。 把精力把时间把金钱拿出来一些,放在精神性的事情上,比如旅游,比如朋友,比如阅读, 比如和妻子的一点点浪漫……这些会持续更久,印象更深,幸福感更强。 在理解这个“适应性原理”之后,怎么应用呢? 要送人礼物的时候,你强调的是这个礼物的价格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