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聆听孩子的心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5:23:14 作文素材
聆听孩子的心声作文素材

篇一:《聆听孩子的心声》

《聆听孩子的心声》

管教小孩子是最困难的工作之一,但也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责任之一。1950年代是一个纵容的时代,父母们试图对孩子放任不管。他们辩解说,每个孩子都应该探索他自己的个性,应该自己找到自己行为的边界。通过消除对孩子行为的限制,父母们以为自己正在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由地探索他自己和他的世界。当这种做法出现问题时,他们就责备斯波克医生。但他只是替罪羊而已,因为他从来没有建议过父母对孩子的纵容。

我还记得20世纪50年代被邀请出去吃晚餐的恐怖。一个人要鼓起勇气才能和朋友的孩子们待一个晚上。在一个长长的夜晚,疲惫的、目光恼怒的孩子会爬到来访的大人的身上、家具上、餐桌上。好像孩子在哀求有人能对他说:“别这样!睡觉去。”他们会躺在屋子中间,发着脾气大哭。坐在旁边看着他们发作真是太可怕了。有人非常想阻止他们,对他们说“不”,想让他们规矩些。当孩子真的被要求停止哭闹时,孩子的父母会变得越来越矛盾。“我们应不应该向他们说不?”“我们应不应该让他们去睡觉?让他们离开大家,只是因为我们希望他们离开,好像有点太自私了。”父母的这种矛盾心态对孩子来说当然没有作用,因为孩子变得越来越心烦不安。孩子们越来越努力地表达他们对父母的需要——需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约束。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已经知道,很多1950年代的孩子在小的时候觉得自己“没人管教”。他们中有很多人在我办公室里对我说,他们渴望父母明确而坚定的态度,而不是父母表现出来的责难、不理睬和紧张气氛。我相信他们的父母不会承认这样的感觉,但我确信孩子们的说法是正确的。眼看着孩子们把父母的规矩不当回事儿,没有人能够闲坐一旁而不责备孩子。这样的孩子会被周围的每个人贴上“被宠坏了”或者“焦虑”的标签,他们在学校的行为会招来老师和同龄人的责备。人们没有看到在这类行为背后掩藏的孩子的真正的行为——对来自大人的纪律约束的急切寻找。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是焦虑的孩子——他只能通过自己作决定来寻求解脱。

孩子对限制的寻找

从1950年代起,随着这些孩子变成父母,谢天谢地,终于摆脱了这种纵容。人们也认识到——那样做是对为人父母的责任的放弃,而不是其所标榜的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方法。我们开始认识到,孩子是在用自己的行为寻找限制。当他们感觉到自己正在失去控制时,或者当他们不知道如何阻止自己时,就开始故意激怒或者挑衅身边的大人。通过从大人身上学习哪些行为可以接受、哪些行为不可以接受,通过向一个通情达理但态度坚定的大人学习如何控制自我,孩子们就能够开始了解到如何对自己的行为加以限制。那么,管教孩子就是父母的职责。这可能会很痛苦,因为经常是在父母感觉到孩子的焦虑时需要父母这么做。但小孩子猛烈的抗议平静下来后所表现出的轻松,能使父母确信自己做得对。

艾米丽是个棕色眼睛、棕色头发、胖乎乎的两岁小女孩。她以前是个很容易带的婴儿,她的父母被孩子一岁之前感受到的无比幸福麻痹了。当他们微笑时,艾米丽也报以微笑。当艾米丽咯咯笑时,他们也报以咯咯的笑。艾米丽非常迷人,他们被迷住了。艾米丽还有一个优点——她渴望让父母高兴。因此,在艾米丽出生的第一年,他们沉浸在相互的赞美和幸福的爱之中。

养育孩子对她的父母来说似乎很容易,以至于在艾米丽出生的第二年,他们已经在准备要第二个孩子了,而这时她的违拗症出现了。她的抗拒性反应以及发脾气的激烈程度跟她以前试图逗人开心一样强烈。在母亲看来,她变得难以预料。尽管第一年看上去那么好,艾米丽还是变成了一个难以应付的、固执的小女孩。如果你不按她的想法办,她就躺在地上尖叫。当母亲想办法让她吃东西时,她就把食物从婴儿椅上扔下去。当母亲想让她去睡觉时,她会找一个又一个借口抗拒或者拖延上床的时间。她的父母感到很震惊,不知所措。艾毕特太太问我她做错了什么,从那么出色的艾米丽身上创造了这么个小怪物。她觉得她再也不能带艾米丽出门了,因为害怕艾米丽发脾气,艾米丽好像把怒气都积攒了起来,专门留到公共场合发作。

艾毕特夫妇对艾米丽行为的突然变化不知所措,他们对她很生气,也对自己生气。他们觉得要对她的行为负责,但是又无法控制孩子的行为。结果,他们白天的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避免对抗上。他们对艾米丽的要求都是试探性的:她想上床睡觉了吗?她愿意坐到她的婴儿椅上吗?几个这样的试探性问题之后,艾米丽似乎总是心烦意乱。来找我的时候,他们已经绝望了。艾米丽似乎控制了整个家庭。她控制着他们的生活。在早上,她弄醒他们;在晚上,她不让他们睡觉。正常的进餐时间她不吃东西,却在两餐之间要东西吃。不管你给她什么食物,她都不喜欢,却让你在厨房里跑来跑去,找“她想要的东西”。当他们在晚上要出门时,她就使劲哭,以至于他们从不敢离开她。艾米丽的母亲原本打算找一份工作并把艾米丽送到日托机构里,但这件事后来连提都不提了。

我们在办公室里交谈的时候,我观察着他们。艾米丽不再是以前那个看上去高高兴兴的婴儿了。她的行为很紧张。当父亲或母亲想要跟我说话时,她都目不转睛地看着。就像看 网球比赛的观众一样,她的目光不停地从一个说话者转向另一个说话的人。她不断地用挑衅行为试图把父母的注意力从我身上移开。她一会儿爬到这个的腿上,一会儿又爬到那个的腿上。她说话的语调不断升高,就好像她正在和父母竞争似的。她用双手捂住他们的嘴巴,把玩具一个接一个高高地堆在他们的腿上。

在她父母拒绝中断跟我的谈话,没有理睬她时,她开始变得越来越有挑衅性。她把书从我的书架上拽了下来,这让她的父母双双跳了起来去把书重新放回去。就在我们说话的时候,她爬到我的书桌上,挡在了我和她的父母中间。她开始把我书桌上的纸往下拉,而对我们给她的玩具却不理不睬。显然,她的全部兴趣都集中在了母亲和父亲身上。她越闹越兴奋,而同时她的眼神却变得呆滞,脸部表情更加紧张了。她动作僵硬,甚至很笨拙地撞到了办公室的家具上。撞上去的时候,她几乎没注意到。

在一次相当绝望的努力之后,她躺到地板上打着滚儿嚎啕大哭。(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聆听孩子的心声)她的父母看上去跟她一样烦躁和无助。他们问道:“现在我们怎么办?她看上去更像一头小野兽,而不是我们的艾米丽。” 我看着他们——三个人都可怜兮兮的,都很紧张并且彼此疏远,都有一种被抛弃感,都很愤怒。我问道:“难道你们不能把她抱起来,搂着她——说一句你们爱她吗?”她的母亲伸出了手,但艾米丽哭得更厉害了。她的父亲大喊道:“别管她!”他转身对我说:“那会让她哭得更厉害。如果我们想帮她,她就会又踢又打。她已经失控了。”然后,他又痛苦地加了一句:“我们也是。”

这时,艾米丽停止了哭泣,把身子缩成一团,大拇指含在嘴里,另一只手拉扯着头发。她看上去已经筋疲力尽了。

他们是怎么弄到这一步的呢?其原因在我看来似乎很清楚。艾米丽于第二年进入了叛逆期,需要父母与她一起调整以适应她发育的新阶段,在这个时候,他们没能看到她出现的违拗症,没能看到她显示出的让父母为其设定行为限制的要求。他们被这个“新”的艾米丽震惊了、吓坏了,而又不能也不愿意看到她对他们的需要。由于她无法找到父母对自己行为的限制,她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挑衅。这驱使父母在情感上远离了她、孤立了她。她感到愤怒,觉得父母好像不理自己了。为了接近父母,她做了更多让他们烦恼的行为,这就使她的胡闹行为和焦虑感越来越严重。他们觉得很无助,由于没有表露出来的怒气使他们对艾米丽的行为无动于衷,他们觉得再也没有能力顾及她的需要了。

我们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讨论了艾米丽的需要。当她做出努力想得到父母的赏识时,难道他们看不出来吗?我能够看到,在听着父母谈论她时,她是多么焦虑,她是多么渴望努力去接近他们。

艾毕特太太开始轻声地哭泣,她说:“你知道,当艾米丽变得这么难缠时,我对她的反应很可能来自我自己的童年。从来没有人对我说过‘不’,并且在成长的过程中我非常害怕别人对我的不赞同。即使我的父母只是好像生气了,我都会崩溃。我会跑到自己的房间里躲起来。我非常害怕自己会让身边的大人不高兴,以至于我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努力地取悦别人。艾米丽在第一年的时候就像这样。现在她变了,变得像一个我无法理解的人了。这让我很害怕,因为我觉得自己好像无法面对过去的事情。当她那样的时候,难道她不明白我多么无助吗?”然后,她又说:“你知道,直到现在,我才意识到我在要求这个两岁的孩子体谅我!”

艾米丽的父亲也说了自己对孩子挑衅性的违拗行为的形成应负的责任。“我的父亲非常专制,以至于我发誓永远也不惩罚自己的孩子。我觉得任何事情都好过我们成长中所经受的惩罚。我尽量避免和艾米丽发生可能导致我发脾气的局面,但她似乎比我聪明。我们总是回到我知道我应该采取行动的局面中。我觉得如果我真的做了,我可能会反应过度,可能会揍她或伤害她。转身离开或假装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就容易多了。”

这时,父母两个人都用自省的方式揭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跟我一样知道了他们以前的行为是由自己的需要所主宰的,根本没有顾及到艾米丽的需要。她的父亲把她抱了过来,搂着她,亲她。艾米丽满足地偎依在他的腿上。艾毕特太太说:“我们伤害了她吗?我非常害怕她会长成一个任性的、被宠坏的孩子。”

此时,我们可以谈论艾米丽的需要了——她需要接触父母,需要跟他们有情感上的联系;甚至在她表现出挑衅性以及违拗性时,她也需要看到父母的愤怒。我们谈了她需要父母为她的行为设定限制以及纪律约束。我们谈了真诚地对待她的违拗性行为会使她安心,怎样对她的挑衅性行为进行限制才能让她感到那也是父母对她的爱。她正在寻找这些让她感觉到被爱、感觉到和父母联系在一起的纪律约束。对她来讲,与她的行为导致的孤立和愤怒相比,纪律约束是她更加期待的。一旦他们能够看到自己在设定这些限制时的作用,他们就可能看到“他们原来的艾米丽”回来了——一个令人愉快的、安心的小女孩。

父母们目标的改变

《红书》杂志最近做的一个调查引起了我的兴趣,调查在全美国挑选了两万个年轻的父母读者,询问他们对于纪律约束的看法。对这个调查的回应发人深省——也很有启发。这些年轻的母亲们似乎对纪律约束为何这么重要都很有想法——她们似乎都同意纪律约束确实重要。她们的回答反映了在家里学习自律对孩子的深深影响。所有接受调查的人都毫不犹豫地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对孩子进行管教是至关重要的。他们觉得进行管教时应该要有理由,同时要伴随着爱和理解,这让我觉得她们真的把纪律约束当成了养育孩子的一个重要部分。爱是一枚硬币,硬币的另一面是设定限制,这些母亲们认为自己是用一种深情的、通情达理的方式来做这件事的。她们对好行为的态度也贯彻了同样的思想——用某种方式奖励孩子可以帮助他理解他自己。她们对孩子的最高要求是:诚实,尊重他人的感觉和财产,爱家,爱家人,慷慨,谦恭有礼,以及和他人相处的能力——所有这些,再加上自立。这些父母都看到了孩子对自身的理解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这些特质。

问卷调查存在的问题是,回收的问卷很可能偏向于那些愿意回答问题并已知道自己对孩子的要求目标的女性。另外,她们所选的答案反映出的很可能是父母希望采取的行动,而不一定是他们在压力下的真正反应。这次调查的样本的广泛性让人放心,回答也让人放心,因为在回答中承认了孩子的不可接受的行为。我认为这些问卷真实地反映出了睿智的年轻女人为了指导自己的孩子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所做的事情。

我对父母们普遍把利他主义作为培养孩子的目标特别感兴趣。我想起了大约25年前向母亲们提出的类似的一个问卷调查。她们最优先的选项中不包括诚实、慷慨以及尊重他人,更多地选择的是孩子在教育和经济方面的成就。我记得,95%的母亲们对孩子的高学历最感兴趣,将之作为一个主要的目标。当时,我对此感到很恐怖,当我在1960年代晚期和1970年代早期看着那代人游行反对我们这代人的偏执和狭隘标准时,我想起了这件事。大学里的静坐、罢课、示威,在我看来是对父母规定的目标的抗议,是对目标所代表的忽视的抗议:对利他主义及关心他人的忽视。

这一代母亲们——如果对问卷调查的回答确实代表了她们的观点——把她们养育的作用更多地视为帮助孩子适应和他人共同生存,帮助孩子发展一种自尊,在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将来,不管孩子们必须面对什么,这种自尊对他们都会有帮助。

指 导

1.什么时候需要纪律约束?作为父母,为决定何时采取措施你需要知道那些东西?

需要纪律约束的最明显的时刻发生在孩子出生的第二年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这个时候,蹒跚学步的孩子正进入各种各样新的、令人激动的情形中。他能够走动了,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都能“靠自己”。学习的兴奋使他陷入了自己无法应付的局面中。随着他越来越兴奋,他双眼圆睁,两手发抖,毫无顾忌地探索着周围的世界,他的双腿让他能够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他无法停下来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一下他正在玩的事情,或者让自己从高度兴奋的状态中恢复一点,因此他开始崩溃了。他将不可避免地从探索的云端跌落至谷底。父母能够看

到这件事的发生,但并不总是能够预防。这时,他很可能会没来由地突然大发脾气或者大哭,或者即使是大人或另一个孩子出于无心的话都会使他爆发。

崩溃的孩子经常会突然间制造危机,以引起大人真实的反应。例如,我们的一个孩子,当她想要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时,她总是跑到电视机前面去。她知道我们不让她玩电视机,在她还没走出太远之前,她会转过身来,以确定我们是否在看着她。然后,随着一声高兴的叫喊,她会跳向电视机——用一种我们知道我们必须对她说“不”的方式。她这种捣乱到达顶点,好让我们知道要么现在管她,要么永远也别想管她。当我们确实回应了“不”之后,她会努力判断怎样理解我们的回应。很明显,她在想:“他们是来真的吗?或者我还能再走远一点点?”如果她觉得她能够侥幸逃脱处罚,她会再多走几步,这时,她会很仔细地观察我们,以测试她还能走多远。最后,当我们说:“好了,够了。不许再胡闹!”时,她会躺在地板上号啕大哭。我们当然会疑惑,对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处理得是不是太残忍了。我们当然会感觉好像占了她年龄小、没经验的便宜。当然,正是这些感觉在最开始的时候让我们无能为力。令人惊异的事情是看到她知道如何让我们有什么感觉,如何用她的尖叫来对付我们。如果我们说:“对不起,不要这么难过了。”她的尖叫声会更高,她的腿会在地板上乱蹬。当我们中的一个人最后终于说道:“好了,发脾气是你的事情,你自己处理,你知道有些东西你不能玩,每次你玩,我都会制止你的。”好像有什么魔力似的,她会停止哭泣。她会看看我们每个人,脸上露出缓和的神情,走到我们某个人面前,爬到腿上要求抱抱。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中有人说:“你知道你不能那么做。所以你无理取闹只是为了让我说‘不’,是吧?”她会愉快地抬起头,好像我们刚才肯定是误解了她,不过她会原谅我们。事实上,我们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这让她骚乱的心平静了下来,她为此感谢我们。她的“兴奋”结束了,她从中了解到她自己能够终结她的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插曲对所有有关的人来说越来越不重要了。

两岁和三岁时,这种脾气发作和试验的小事件需要严厉的管教,事情结束后,还要对孩子进行解释。这样,父母才能帮助刚学步的孩子学会控制自己,从纪律约束中学习。

2.惩罚过度或者体罚孩子有什么危险性?

这个年龄及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持续不断地逼迫你,纠缠你,直到你失去控制。在一天结束后,当父母感到很累,准备亲切、温暖地见见彼此时,孩子可能会开始极为迫切地重复违反纪律的小事件。父母也需要休息,他们可能会因为被纠缠而感到很生气。随着纠缠不断发生,他们中的一个人可能会想打孩子。如果打也没有用,紧张局势会加剧,直到父母真的觉得伤害了孩子为止。这些感觉很可怕。有谁能在局面发展到这一步之前打断这种循环吗?

方法之一是抱起孩子,紧紧地抱着他,坐下,安静、平稳地摇晃他。一边摇,一边跟孩子说,你们两个都很难过,你们两个都能平静下来,能愉快地待在一起。如果这种做法能够和孩子交流,那么难过的气氛可能会被打破,你们可能继续保持关系的融洽。如果不起作用,纠缠会继续,那么,用孤立他作为限制事情的方法可能是最好的。如果你下定决心要制止孩子的挑衅行为,那么孩子通常会明白,并且会服从你的严厉态度。如果他没有,就把他关进他自己的房间“冷静冷静”,好让你们两个人都有机会镇定一下心情。然后是调解,调解之后是短暂的讨论,要讨论为什么需要调解,一起做某件有趣的事情能够帮助开始形成一个更好的方式。你们每个人都会从那样的经历中学到东西。

篇二:静下心来聆听孩子的心声

静下心来聆听孩子的心声

周末布置了一篇作文,小陈同学胡乱应付,字迹潦草,还不到二百字就草草收尾。我一看到作业,火冒三丈,立即让他重写,并且要求他要写工整、写完整才能交,否则放学还要留下来补。

课中,他把补好的作文拿上来给我检查,我无意中发现他的左手中指上写着几个字,细细一看,原来是一句粗话。我的直觉告诉我,他是在骂我。刚开始,他不承认,说是昨天晚上无聊写着好玩的,我不相信,在我追问下,他才承认:确实是刚才我让他重做的时候,他一气之下写的。

作业没完成好,老师让他重做,可他心里不服气却写了骂老师的话,这么小就这样,那还了得啊!我越想越生气,可是理智告诉我,这是个怪僻的孩子,要冷静处理,先听听他怎么说。再说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细想一下,这些外地生会爆粗话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我耐下性子,静静地听他说:原来因为他的字迹问题,语文、数学作业都经常要订正很多处,看到别的同学可以去玩了,而自己整天改作业,便产生了厌学心理,他说他学得很烦很累,都不想再读书了。了解了他的想法,我心中便有了处理的方案了,最后在我的耐心劝导下,他答应我重新找回学习的信心。我暗暗庆幸自己,能静下心来聆听,否则像他这样的孩子,真的是什么事都能干出来的,可能会因为我们的疏忽和冲动又增加一个辍学儿童。

也许是认为我对他的“宽宏大量”,也许是我的话他真的听进去了,接下来的这两天里,我总能听见他琅琅的背诵声,时不时还能从他脸上捕捉到难得的微笑。其实孩子很容易满足,我们也很容易走进他们的心,关键是我们要能静下心来聆听他们的心声。

篇三:俯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

俯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

——有感于“第二届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科研与教学管理高级论坛”

东海县南辰中心小学 刘 湘

本人有幸与2011年4月15日——17日,在徐州市参加了第二届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科研与教学管理高级论坛,聆听贾林祥、郭允祥教授及黄飞、刘伟等名校长的精彩报告,深受启发。尤其是徐州师范大学的贾林祥教授关于《学术论文的写作与表达》演讲,让我拨云见日,如梦初醒——论文原来应该这样写!他提出:学术论文要能够提出新认识、新思想、新理论,以理论为主要内容。它有时也要写到实践的内容,如列举事例等,但那只是为论证理论观点服务的,其核心和重心仍然是理论。

在构思论文写作时,贾教授重点指出要先选好题,并且提出选题三原则:价值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能性原则。就原则的提出,他还深入浅出地进行精彩阐释,令与会者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回想自己以前对论文的认识,不寒而栗!过去只要提到写作,搜肠刮肚,呕心沥血,挤出的那点残词断句空洞无物,纯粹无病呻吟,哪有什么价值可言。难怪冒投各刊时均石沉大海!说到创新,更是自惭形秽。因为苦于腹内无货,只好东瞅西瞧,搜古研今,最后东施效颦,鹦鹉学舌,丝毫看不出自己的思想闪现,还怎么创新呢。为此,我在会中就暗下决心 :做回自己,突出自我。世界上连一片相同的树叶都找不到,难道我还要复制别人吗?只要把我的个人体会表达出来,就可以与众不同!这也是贾林祥教授给我影响最深、感受最强的一点。

尽管讲座时间很长,但我没有感觉到累,只想尽量多的学到知识,充实自己。听到贾教授提出的知识积累,多读书方能下笔写文章时,想到了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羞愧于自己所读有用之书太少,大多时间浪费在无用的杂书中了。今后,工作之余,应该有计划地去读一些教育类专著,为自己教育思想火花的点燃积累引线。

在贾教授的专业理论指引下,山东鱼台的刘伟校长,薛城舜耕中学的黄飞校长,把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一一展示在我们面前。他们的兢兢业业,脚踏实地,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业绩,也触动我慵懒沉睡的枯心。正如陶行知老先生希冀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样,这写校长谨记信条,关注学生,关

注老师。带出一批批优秀的名家名师,育成一代代有用的国家栋梁。黄飞校长的办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愉快学习,让每个教师都积极发展”得到了实质性的验证。他的学校宣言“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简单朴实,却又令人深思,让人敬佩不已。听到他自豪地介绍一届届学有所成的学生,看到他展示的一位位令人敬仰的名师,在座的老师掌声雷鸣,赞叹不止。虽然日常管理工作很忙,再加上经常外出做报告、讲学,但是黄飞校长仍笔耕不辍,坚持写作。多年来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其中被《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知名报刊连载的就有多篇。就像贾林祥教授所提到的那样,只要你真心实意去做事,把你做的内容真心实意地提炼出来,那一定是精彩的文章,一定会有很多读者。

第二天由华中师范大学的郭允祥教授做精彩报告,他的“教育人生”深入浅出,妙语连珠,演说时常因掌声热烈而中断。他在提到我们教师的教育时,举出国外的课堂教学实例,启发我们要多角度看待学生。在提醒我们要讲学生听得懂的语言,俯下身子和孩子们沟通时,他又用生动有趣的“叫爸爸”小故事,深深地敲响了我们沉睡的心灵。故事中讲到因为妈妈的语言表达不当,给孩子产生歧义而导致的尴尬局面,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由此我开始反思,我在课堂中有些问题得不到学生回答时,老是埋怨学生笨,不配合,现在想来,恐怕是自己蠢,不会问啊。我们老是自封为成人,只有我们才可以让这些幼稚的孩子长成人,往往用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所以也就无法与他们真正的实现沟通。没有真正的沟通,怎么可能师生互动,心灵相通呢。应该俯下我们的身子,放低自己,和孩子们像孩子一样对话,讲孩子那样的话,他们才会真实的回应你。这是我两天中的又一大收获。

总之,没有这次徐州之行,我可能永远停留在现在的死教书,教死书的状态中。通过这次精彩的报告引领,我已经有了初步构想:做个有思想的专业教师,会教的老师。我会为我的感动付出实际行动!

篇四:聆听孩子的心声

聆听孩子的心声

王怡娟

大学毕业,踏入讲台已经四年多了,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我也只能算是一个初涉教学的新教师。所以经验谈不上,就说说自己在作为班主任这四年来的一些见解和做法。

一直以来,教育都是国之大事,学校之重事,家庭之要事。而作为学校这个教育重地的一名工作者,我认为班主任工作是最重要的一项,它将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心态,状态,效果,更重要的是影响孩子以后走出校门,走入社会的形态。

在当今这个物质丰富,又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每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更高的要求,为让自己的下一代赢在起跑线上而施加各种辅导,培训等等,却忘记了孩子心中真正的需求和那小小的愿望。这一点,对刚毕业几年的我深有体会。故在担当班主任的这4年我牢牢的记住一点:弯腰,低头,聆听孩子的心声。

万事开头难,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迎来新的学生时,我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状况。就说今年这个班,学校刚宣布我担当这个班的班主任时,身边就传来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个班学生很调皮”“这个班成绩很差”“某某学生是麻烦制造机”“某某学生家长很难沟通”......我非常感谢这些声音,它让我了解了班级的初步状态,也让我对这一年的班主任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

计划一:培养学生的班级集体精神

计划二:实施学生自我管理制度

计划三:先进生一对一辅助后进生

计划四:转化个性学生

有了计划,第二步就是实施。而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开始。计划是理想的,可在实施的过程中难题也就接踵而来:

问题一:学生自我心态严重

问题二:学习缺乏信心和动力

问题三:个别男生自称“老大”,欺负同学(这也是最为严重的问题)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我选择了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希望从根源上去了解并解决问题。

方法一:开展班会,与孩子们心交心。对于四年级十一二岁的学生,虽说年纪小,但只要耐心交谈,他们是能理解和接受彼此的看法和想法的。根据这一点,我让平时容易发生矛盾的学生之间展开大胆的对话,把彼此的优缺点指出,并让他们站在彼此的角度重新思考问题。这一做法,让我收获不少,既了解了孩子们的想法,也明白了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对话结束后能相视一笑,解开彼此的心结。

方法二:用语言激发学生的热情。每个小孩都有自己对事情的小小看法,当他们的想法得到他人的赞同或肯定时,他们的自信心会加倍提升。明白这一点,我在平时与学生的对话中,或是解决班级问题时,经常让学生发表意见,并帮助我解决问题。如应该怎样制定班级纪律条约,如何设计黑板报,如何举办中对活动等等。让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认识到自己在班级的重要性,增强班级集体精神。

方法三:感化个性学生。爱的教育也许并非在每个学生身上都能取得

好的效果。但实施了,就一定会有收获。班里的陈奕锐同学,刚接触他的时候,毫无礼貌,满口粗话,脾气倔强,经常利用自己的武术功底欺负同学,自称是班里的“老大”,很多同学是敢怒不敢言。我通过私下调查了解后,希望通过家校联系,与家长一起教导学生。但没想到的是,此时我遇到了一个更大的难题:家长以生意忙的理由拒绝我去家访。同时我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得知父母对他的教育是“宁可欺负别人,不可被人欺负”。面对这一情况,我只能重新思考新的教育方法了。对学生,我采用了严厉与柔和相结合,对于他违反纪律或欺负同学的事,我采用严厉正面的教育,而课余时间经常把他请到办公室谈心,在聊天之余指出他错误的做法,同时引导他在以后类似的事件上应该如何去处理。另一个更大胆的做法是,让这个孩子辅助我管理班级课间纪律。通过这些做法,让孩子明白纪律的重要性,同学之间的公平性,更明白自己做法的对与错。孩子的内心都是善良的,关键是作为引导者的我们怎样去指引他们,感化他们,让他们善良的内心显露出来。我的做法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只要有好的效果,我就应该去尝试。

一个半学期过去了,总体上班级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同学之间更亲密了,课堂发表讲话更自信了,后进生学习也有所进步了,就连那几个“问题学生”也都能起表率作用,协助我管理班里的纪律了。通过大家的努力,我班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级”,在校文体比赛或活动中也能取得优秀的成绩,他们也许不是最聪明的学生,他们也许还有很多缺点,但我看到了他

们的努力,他们的进步,我要把掌声送给他们!

班主任这份工作,带给我太多的感触和感动。虽然和每一批学生只是接触短短的一年,但我会努力的让自己成为他们学习道路上的那一位良师益友。

篇五:聆听孩子的心声

聆听孩子的心声

黄勇

步入教师岗位五年了,一直以为,我都认为在学习、生活各方面都要尽可能地培养师生情感,让他们接受你,喜欢你,尊重你,爱戴你。学生都服了你,你还有什么事情不能解决呢?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开学伊始,便不做作业,询问他原因,却说道,昨晚上他人不舒服,忘记做了。倘若不是,昨天晚上我凑巧碰到他在外面玩,我还真相信他这番说辞了。我笑了起来,真巧啊,昨天晚上,我外出的时候刚好碰见你在外面玩。那时候,怎么没见你肚子不舒服。他显然没想到自己这么不走运,谎言一出口便被击得粉碎,他的脸色有些异样。昨晚究竟做了什么事?我问。他说:“和小伙伴在那边玩。”没想过,玩了之后,要写作业?我问。“有,不过那时候爸爸妈妈让我该睡觉了。”他说。他若一开始就爽快承认,那倒也算了,可是他一开始竟想蒙混过关,要不是他恰好牛皮吹破,我倒还真可能被他忽悠了。这一念之间,我便对他说:“我本来想从轻处罚你的,但是你刚刚对着全班同学面撒谎,不可饶恕,我现在有一个处罚,但想先听听其他同学对你的意见。

同学们纷纷说道,罚扫地,罚背诵??同学们的提议,不出我所料,结果都比较宽容,然后,我就顺水推舟,接受大家的意见,这既符合我的本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他了解全班同学的想法,并受到全班同学的监督。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不是来自于权威,而是来自于民意,对他也是有利的。当我宣布了对他的惩罚之后,他惊讶地抬起头。课后,他追了过来,问道:“老师,怎么罚这么少。”我说:“我觉得这是对你最合适的惩罚,把你置身于大家的监督中,做好了,大家相信你是知错就改的孩子,乐意和你做朋友,若还是犯同样错误,你觉得大家还会对你宽容,还会和你做朋友吗?”他顿了顿,表示知道今后该怎么做。果然,他接下来每天都按时完成作业。这时候,我又对他说:“你很棒,若是完成作业的质量能更好些,就更棒了,有问题可以问老师和同学。”于是乎,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总能看到他那埋头做题,不懂就问的身影。看到这一切,我欣慰的笑了。看来,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句老话还真实用。因此,我也认识到,要多聆听孩子的心声,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这必须加上适当的表扬,这就不会一再的纵容孩子犯错,也不会让孩子认为在老师、同学的心目中的形象已经是无可挽回。因此破罐子破摔。犯错后找准时机适当的表扬会让孩子明白曾经犯下的错,并为此努力去改变。

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要多聆听学生的心声,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开始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表扬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