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意人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7:08:53 体裁作文
篇一:诗意人生
诗意人生
纵观古今,人类自诞生那天起,就是以小心翼翼的目光来打量世界。在这样的目光中,大自然总是充满生命的光辉、生命的色彩,给人予神秘、惊奇、令人激动。就是这种情感下,人类对自然充满虔敬、畏惧与崇拜,自然也是富有生命的。这样,原始人类便以其特有的诗性智慧来仰望天空、远看大地、歌唱自然,用歌与诗去传达自然地庄严与神圣。而诗与歌,正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之始”所说,也就掀开了文化的篇章,掀开了人生的篇章。
意大利学者维柯在他的名著《新科学》把古人的智慧总括为“诗性的智慧”。在他看来,古代人类的政治、经济、伦理、天文、逻辑、地理、历史,无一不是充满诗性的。将诗性智慧延展开来,而在人的一生中,又何时不是与诗意息息相关呢?
谈及中国诗的缘由,最早是从民间歌谣中发展而来的。先秦时期是中国诗歌产生和发展时期。公元前6世纪,我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与《书》、《礼》、《乐》、《易》、《春秋》同为儒家最原始的经书。《诗经》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谣、土乐,含周南、召南、邺、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幽等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的核心内容。“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这些乐歌题材十分广泛,从各方面放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风貌及各地的风俗习尚,洋溢着浓厚的乡土风韵。人伦情感、人本意识,具有“美刺”的社会功能,奠定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
其诗多采自民间,“饥着歌其食,劳着歌其事”。诗的诞生,无一不是与人生息息相关,其创作具有现实主义基础。像《诗经》中政治讽喻诗表现了周代士人的忧患意识;其中的史诗表现了周部族的历史;其中的宴饮诗表现了周代的礼乐文化;其中的祭祀诗表现了周人的宗教观念;其中的婚恋诗表现了周代的民间婚姻及成婚礼俗??
诗与人生总是不可或缺的联系在一起,其意也不可避免的串连在人生中。 首先,诗在人与自然中,诗人们永远也有慨叹不完的话语。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不仅养育了人们的体魄,也陶冶了人们的精神。正是因为大自然的神奇,也就留下古今中外诗人们的流芳之作。《乐记》云:“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感物而动,故形于声。”《诗》三百正反映着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周南·关雎》有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对快乐的水鸟,关关鸣于沙洲,引起诗人对窈窕淑女的渴慕思求,由此诞生了一首千古绝唱的真挚动人的诗篇。自然感动了人类,也触动了敏感的爱的神经。
昔日孔圣人也以诗与歌来传达自己的儒家思想理念。他以《诗》教化弟子,告诫儿子:“不学诗,无以言。”他曾整理过《诗经》,《论语·子罕》谓:“吾自卫返鲁,雅颂各得其所。”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在齐国听到了古典音乐--《韶》: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他沉醉于古典音乐的享受里,精神的愉悦超越了物质的享乐,连他自己也出乎意料,已达到不知今夕何夕不知今世何世的忘我世界,沉醉于“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的审美愉悦中,走向了澄明宁静的诗意境界。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孟浩然的诗道出了儒家与道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致性。老庄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也与诗意息息相关。《道德经》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原始意义是路,道家的哲学是关于路的哲学。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已很难认识到路的意义。而回到原始回到往古,可以想见生活在崇山峻岭里的原始人类第一次踩出一条依稀微茫的通向远方的道路时,该是怎样的新奇而激动,那样的命名又是怎样的神圣而富有诗意。老庄所描绘的路是象征的诗意之路,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路是通向精神的解放与自由的。徐复观先生在论述道家人生境界时说,道家精神的底蕴是艺术的、诗意的,其人生是为艺术的人生。的确从表面上来说,庄子是反艺术的、反美术的、反诗的,但他反对的是人为雕琢的所谓美与艺术,追求的是自然的、古朴的美与艺术。从这个意义来说,庄子又是最诗意的、最审美的。 其次,诗是全面的社会生活。诗不可避免的与人类生活相关联,其作为人们诗情表意的言辞。闻一多说过:“诗似乎没有在第二国度里像它这样发挥过那样大的社会功能。在我们这里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社会生活。”纵观中国古今,很多文人异士就他们生活所处环境,借诗道诗情人意。
如汉末魏初时期,有驰名中外的“建安七子”、“三曹”。其作品生动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晋朝时期的陶渊明因厌恶官场污浊,其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创作了许多著名的田园山水诗。诗仙李白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以出世的生活态度,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上谪仙人”,说明了他的人和他的诗;“致君尧舜,再使风俗淳”的杜甫,他的诗,努力描写民间疾苦,社会黑暗,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发抒自己的感想??
最后,诗作为人类诗情表意的言辞,其艺术表现手法,表达形式上,也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艺术上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使中国古典诗歌形成含蓄蕴籍的风貌;使用重章叠唱的章法,多用双声、叠韵、叠字,句式以四言为主,“矢口成韵”,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开创了我国诗歌押韵的基本形式。战国时期,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打破了《诗经》四言一句的呆板形式,创造了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换的新诗体“骚体”,更便于表达深刻的社会内容,抒写丰富的思想感情。汉代时期,诗人们的诗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使杂言体和五言体更为成熟,擅长叙事,风格质朴自然。魏晋南北朝的建安风骨,表现了“忧生之磋”的一面,深刻的哲理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之音”的基调,以“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为代表。晋末时期的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诗风平淡自然,萧散冲澹,描写田园风光,歌颂田园的纯朴自然。南朝文人开创的山水诗派,其山水诗富艳精工,典雅华丽??(受文章边裁影响,“前人之述备与”,有关诗歌的发展内容我不在作过多论述)总而言之,伴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诗人作品众多,体类迭巧翻新,风格千姿百态,流派异彩纷呈,从思想到艺术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诗歌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杰作,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写照。古今中外人不尽,细数人生谁诗意。奈何事有千百种,诗意也有千释义。朝霞出东方,彩云挂山岗。吾欲乘风归去,觅诗意人生。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杜甫的诗意人生)参考文献:
方玉润.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
郭预衡.中华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中·文·经·典·名·著·导·读.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1 朱自清讲古典名著.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2
大学生文学精品选读.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9
中国文学的文化批评 1978-1998中国学术前沿性论题文存 龙江学人卷 影响深远的文学名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5
篇二:《诗意人生五典型》网络选修课练习答案
《诗意人生五典型》网络选修课练习答案
陶渊明
李白
篇三:心灵感悟,诗意人生
心灵感悟,诗意人生
摘要 研究诗词要从景观意象入手,意象作为诗词意境的构成单位,在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表现在内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反映在外则为具体的客观物象。本文试图从景观意象的几种代表性建构类型上加以探讨,并对其深层意义进行概要分析,揭示其所反映的人生意蕴和内涵。
关键词 唐宋诗词 景观意象 人生意蕴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而唐宋则在中国诗词的历史上拥有无可比拟的辉煌成就和最高顶峰。从王勃、骆宾王改造宫体诗,创造五七言律体,完善古风体;直至宋末萧立之、文天祥的晚宋词。无一不显示出或是委婉、或是凄凉、或是磅礴的风格。唐宋年间,诗歌达到了“长安无处不飞诗”的地位,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诗词在这一段时间从一种简简单单的文学体裁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象征。然而在唐宋之间,唐诗词和宋诗词也有细密的不同:唐诗词韵胜,浑雅,贵酝籍空灵;宋诗词意胜,贵深折透辟。就内容,宋诗词较唐诗词广阔,就技巧,唐诗词较宋诗词精细。在唐宋三百余年的历史中,诗词则如浩瀚烟海,碧空繁星,所述意象更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诗人所处的环境、心情、感受的不同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诗句,对唐宋诗词中意象研究,归根结底是对诗人的探究,对唐宋社会背景的探究,以及对当时文学发展程度的探究。唐宋诗词的意象,大体说是以自然景物为主,以社会风情为辅。所以自然也应从景观意象谈起。
一、孤光照之秋水
秋天的水,是萧飒凄凉的水。唐宋诗词中的秋水自然也不例外,秋天是不得意的诗人,壮志未酬的诗人,怀才不遇的诗人感伤的独有的季节,秋天的水往往是他们情感的归宿。杜甫《梦李白》:“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对朋友的忧心忡忡表露无疑,那是在秋天;王维《归嵩山作》:“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对自己的前途未卜徘徊反恻,那是在秋天;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对人生的颠沛流离黯然长叹,那是在秋天;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对晚年的痴痴老矣无可奈何,那依然是在秋天。秋天的水,总是凉的。
二、凌绝顶之众山
山比起水来,就更多了一份雄奇壮观。气势最为宏大的莫过于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这种景物,似乎一定要用上大量的排比句式,万山叠翠,层峦架构,江山如此多娇,才能从容显示中国山的精神:刚毅、威猛、不屈,才能充分体现中国山的性格:倔犟、顽强、深沉而有气度。唐宋诗词中,最多的关于山的描写,也是如此:“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描写了山的碧绿苍翠;“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聆听了山的声音;戴书伦《转应曲》:“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天山合一,给人无穷尽延伸的思绪;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给山带来了动感的萧瑟;陆游《六月十四宿东林寺》开篇即是“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是对自己伟大胸怀的最佳写照。而苏轼《行香子》:“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却是对自然的永恒以及美丽的礼赞。山在唐
宋诗词人的笔下有哲学上的意义,也经常是诗人的自比象征。
三、终破浪之长风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处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的《咏梅》表现了作者高洁,傲骨的文人精神。风在唐宋诗词中拥有多种意象,根据风的不同,也可以标志不同的思想情感。高荷写腊梅,却写道“只恐春风有机事,夜来开破几丸书。”打破咏物诗的局限,想象清新自然。春天的风如此的美好,而一到秋冬季节,风就变成另外一种景象:“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这还是秋天的北风,冬天则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骇人景象。其实冬天的风真的如此可怕?李白写下:“长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据考证就是冬天时节。这证明了无论自然景物为何,终究意象所表现的不是景物本身,而是诗人的思想。
四、任平生之烟雨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
意味。郭邵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唐宋诗词中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雨中有欢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雨中有哀怨,“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雨中有雅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雨中有禅思,“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
五、无限好之夕阳
夕阳无限,情无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常常成为诗人骚客笔下寄托感情的景物。一个人不管白天如何坚强,到眼见残阳将逝,心中酸楚油然而发“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以“落日”表明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心情,倾泻出的伤感更为悲凉。正如宋人洪迈所评:“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有时夕阳则成为宁静的代言人,王维《鹿柴》中“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更触发人的幽静之感。
六、古难全之明月
曾几何时,明月就是思乡抒怀的象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纷纷表达了出门在外的游子心或者骨肉分离的痛苦情。《宿建德江》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本来是天下月共一轮,偏偏要写出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这以幻做真的表现手法,无疑表示了对故土的怀念。更大一点的是对祖国的怀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和天下众多战时民众的心情是相同的。就是抒发自己的情感,月亮也可以拥有许许多多的意象,随着人与事物的改变而变迁。如李贺《苦昼短》“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抒发了苦于时日无多的复杂心情。张泌《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和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表现深沉曲折的感情。其实,无论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还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都拥有无穷动人心弦的力量。
中国诗歌中,唐宋诗词无疑是顶峰,诗词中意象浩如烟海,络绎不绝,从自然景物中选取出几组富有代表性的景物来进行描述,无疑是仅仅窥豹之一斑,林之一叶罢了。对于诗词中的意象研究也仅仅是浅谈而已。但是在以上意象的解析当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人生感悟,这不仅仅是从中得到美感,更应该找到一种心灵的宁
静!现代社会不少人对物质狂热追求,使心灵愈来愈贫穷。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的心在隐隐作痛,我们痛苦:噪音、污染、腐败、生态失调……有时候,我们是多么向往那种生活啊:归隐于陶渊明的田园之内,在清风中抚琴低唱,在细雨里汲泉煮茗,过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惬意生活,让我们用心灵去读,让唐宋诗词永远与我们相伴,让唐宋诗词带给我们诗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陈植锷:《诗歌意象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6页
[2]、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14页
[3]、郭绍虞:《诗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4]、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45页
篇四:苏轼的诗意人生
苏轼的诗意人生
姓名:王月鹏 班级:12电气自动化(3) 学号:127301331
当今世界,有些人迷失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他们没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们整天庸庸碌碌,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所以说,我们真的应该去读读东坡词,了解苏轼的诗意人生,看看他是怎么对待人生的,从中悟出对待人生的态度。
对苏轼,我们都有所了解,在我看来他是个豁达的人,对于他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我比较欣赏。从他的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他经世济民、针砭时弊的人生态度;从他的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处变不惊、诙谐幽默的人生态度;从他的词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热爱生活、寄情山水人生情趣。
他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很小就“奋厉有当世志”,关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有志兼济,准备干一番济世救民的事业。“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以看出苏轼已经年过半百,但心中仍有杀敌报国之志。表现出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也足以表现他经世济民、针砭时弊的人生态度。
在他不得志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感受写进了诗篇当中,流露出一种痛苦、愤懑的心态。“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心态,语极沉重。“乌台诗案”之后,人生命运的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换,他感叹人生如梦。有人说这样的感叹是苏轼对人生的否定,其实未然,而是他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自我超越。而在被贬黄州后,苏轼的思想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像《定风波》中写的那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时的他那种宁静的心境已使他处世不惊,使他心在闲暇的生活中,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人生,从而认识到不再以政治抱负为重点,而是努力排遣政治失意的苦闷方法,把热情投放到大自然中,以及对艺术的追求上。这印证了他处变不惊、诙谐幽默的人生态度。
官场上的失意,并没有将苏轼打击的沉沦下去,反而是这些坎坷的人生路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宝贵,更加热爱生活,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所以他开始注重养生,注重自己的身体。而在精神方面,他主张实现精神自由,超然物外,他喜欢然自己的身心完全放松在大自然中的感觉,所以他经常出外游
览观光,写下了众多的诗歌名句,用自己的诗句来表现自己,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才有了苏轼被贬杭州后,仍在西湖中筑起了苏堤。这是他热爱生活、寄情山水人生情趣的体现。
观其一生,他多次受到排斥打击,遭受了很大的政治磨难,仕途曲折,历尽升沉,时时处于人生的逆境,他面对这如梦的人生,并没有沉沦,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与佛、禅、道、玄诸家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和心灵境界的人生哲学很好的结合,构成了苏东坡洒脱无拘,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乐观旷达的人生哲学。
今天的我们应该得好好的思考思考了。首先,今天的生活水平远远要比古代的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但今天的人们遇到挫折,会迎难而上吗?我想有好多人不会,经历了一点小小的失败就一蹶不振。我们要知道我们经历的挫折远不及苏轼的万分之一,他都没有失望,我们又有何理由放弃呢。所以通过了解苏轼的诗意人生,我学会了要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挫折困难,我们要给自己找解决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去找借口逃避。
总之,读苏轼词,我们可以悟出人生的真谛,我们能够找到人生的方向。当我们真正走进东坡时,会发现:与屈原比,他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陶潜比,他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与韩柳比,他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与李白比,他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他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与程朱比,他多了一分童心,少了几分刻板。
生活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我们需要内心的净化。所以,我们更需要读诗词,完成我们内心的净化。
我们要学会忘记,那是大智大慧;
我们要学会铭记,那是大慈大悲。
篇五:诗意人生
诗意人生
诗,是中华民族不朽的传说。 ——题记
翻开万千历史书卷,抖落扉页上薄薄的一层灰尘,摊开书坐到床边,细细地品味那千年之前的诗句,寻找沧海中的遗珠,嗅着唐风宋韵里亘古不变的浓郁墨香。那一刻,我的心被历史潮流卷走了,袍角风华的太白、东坡、清照等竟贴得如此之近。
读李白的想象飘逸、浪漫动人,读苏轼的豪迈奔放、积极旷达,读李清照的婉约清丽、直率洁净??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可谓算得上是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他的一生周游各地,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对家乡的思恋;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来激励那些即将准备放弃或已经放弃了的人重振旗鼓。
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出入于儒、释、道三家,为人耿正,生性旷达,重节操,讲仁爱,无论处何种环境中皆能随缘自适。被贬黄州,深居简出,却仍写出千古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超脱现实,忧乐两望,何等的逍遥处在,不愧有“坡仙”风采,令人回味无穷。
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以她那颗才思丹心,她的那片似水柔情令人如此的向往与迷恋。似曾相识,她回不到过去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朦胧片段;独上兰舟,她“只恐双溪蚱蜢舟”;
金军南侵的烟火迅速蔓延,悲愤凄伤的李清照更添了“梧桐更兼细雨”的愁思。罢了,罢了,就让那曾经的一切都付于“小风疏雨萧萧地”。
到头来,最爱的还是他们笔透纸力的动人诗句。
棹孤舟,形单影只,李清照看到了“花自飘零水自流”,尝到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感到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白轻吟“轻舟已过万重山”。棹孤舟,一山一水也消愁。
水调歌头,调出了东坡的才情“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调出了温庭筠的诗兴“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调出了张若虚的心愿“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水调歌头,调出了文人的千古柔情。
古色古香的诗句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被人称作“诗仙”的酒鬼太白和“诗圣”的杜甫,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被现代人推崇。古诗博大精深,语言优美;现代诗感情细腻,直抒胸意。
最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最爱郭沫若的《星空》,《静夜》,“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直抒胸意,写得真美。我看见诗人在祷告:“仰望着星光祷告,祷告那青春时代再来!我仰望着星光祷告,祷告那自由时代再来!??”最爱冰心的《繁星》,《春水》,写出了母爱的伟大与单纯的童心。“母亲啊,风雨来了
我只好在你的怀抱??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风雨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读一读这动人的诗句,有谁不为自己的母亲而感动?
英国的拜伦用《神曲》缔造了一个世界,翻开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序曲。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古代便把诗歌作为一种外交辞令,孔子把诗歌作为一种教化手段。不管是远古,还是现代,不管是盛世唐朝,还是发达社会,诗一直是人修身养性、抒发情怀的良方,是净化人类灵魂的血液。
脱掉世间的浮华、愚妄、纸醉金迷;脱掉人心的冷暖外衣,寻得内心的安宁;脱掉虚伪的外衣,展现纯真的自己,打造一个具有诗意的人生!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