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吴三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31:46 字数作文
吴三桂字数作文

篇一:吴三桂一生中三次重大决策失误

吴三桂一生中三次重大决策失误

李恒昌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代红妆照汗青。

——吴伟业《圆圆曲》

明末清初的吴三桂是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能耳熟能详的一个特殊人物。他生于1612年,卒于1678年,字长伯。汉族,明末清初辽东锦州人,祖籍江苏高邮市界首镇六安村。他的父亲吴襄,字两环,武功相当厉害,是明朝天启二年的武进士。崇祯年间先后任都指挥使、都督同知、总兵二中军府都督等重要职务。受父辈影响,吴三桂很早进入戎马生涯,成为名副其实的“武二代”兼“富二代”。

吴三桂最初成名,也与父亲有关。明天启末年,他曾带领二十多个名家丁救父于四万满洲人大营,孝勇之举遍闻天下。后来,因为战功卓著,以及父亲的关系,曾在北京居住,其间结交了很多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著名诗人吴伟业称其为“白皙通侯最少年”。根据国人俗约而成的说法,人生三大不幸之一是少年得志。吴三桂后来误入歧途,大概与他少年得志、成名太早有一定关系。有道是“成名一定要趁早”,从吴三桂身上可以看出,成名太早未必一定好。

崇祯年间,吴三桂领兵把守山海关,专门负责抗击以多尔衮为代表的清军的入侵,曾多次击退对手的疯狂进攻,也曾赢得朝廷上下的信赖和百姓的好评。然而,崇祯末年,他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陡然发生了巨大改变,一切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改变源于李自成起义军攻占了北京,也源于吴三桂三次事关重大的决策失误。而这一切,似乎都与吴三桂既长着一身“软骨”,又长着一根“反骨”有关。

第一个重大决策失误:拒绝向起义军投降,怒发冲冠貌似为红颜。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大顺政权,同年三月,率领百万大军占领首都北京。李自成的起义军进京后,犹如穷人一夜暴富,也好似千年的媳妇熬成婆,无论是走路,还是办事,狂妄得有些过卯。他们一方面贴出告示,让百姓安居乐业,说打天下就是为了老百姓;另一方面,采取极端手段,惩治那些皇亲国戚、富豪贵族,无论是“富一代”,还是“富二代”,统统列入惩治名单,一个也不放过。

这其中,吴三桂的老爸吴襄也被抄了家,并且小麻绳一绑,给抓了起来。吴老爸虽然曾经是武进士,面对起义军也没有任何招数。这时候,有人告诉李自成:闯王啊,咱抓的这个人,是吴三桂的老爸。现在吴三桂在山海关领兵,手下还有几十万大军。如果我们让他老爸出面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投靠咱们,岂不是一个天大的好事?

李自成听了,感觉很有道理。于是,派人以银四万两犒赏吴三桂的军队,并说:大冷的天,你们驻守边关,辛苦了,大顺新政府和农民起义军感谢你们。随后,做通了吴三桂老爸的工作,让他给儿子写信,说大明皇帝已经上吊自杀,再这样下去,一点前途也没有,赶快放下武器,投靠起义军吧。起义军已经答应,过去的事情,既往不咎。

面对李自成的犒赏和老爸的来信,本来领命进京勤王、却来晚一步的吴三桂心中有些游移。投降吧,并非自己所愿,而且也不知道前景究竟如何;不投降吧,大明帝国那么多猛将都没抵抗住起义军的进攻,单靠自己的能耐,前景实在难说,万一战败,很可能脑袋搬家,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据说,犹豫之中,吴三桂决定到京城附近打听打听情况再说。来到京城附近,看到很多外逃人员,拦住一个一问情况,说是老爸吴襄被起义军抓起来了,严刑拷打,还抄了家,而且自己的爱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带走。一听这情况,吴三桂顿时火冒三丈,立马掉转方向,决定拒绝向起义军投降。

据此,有人说,吴三桂拒绝投降,全是为了他老爸和陈圆圆,所谓“红颜一怒”。这话其实经不起任何推敲。按常理分析,当吴三桂得知父亲和陈圆圆被抓之后,如果真的担心他们的安危,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怎么救他们,最佳方案是通过投降或假装投降,混进城里,想法把他们救出来,而不是掉头走人。当时,吴三桂决定走人,肯定有他自己的考虑。

还有人说,吴三桂之所以拒绝投降,是为了给大明帝国和崇祯皇帝复仇。这一说法,同样经不起任何推敲。如果他真的想光复大明帝国,当初直接拒绝李自成的诱惑就是了,何必来到京城边上来“看看”?说到底,吴三桂最终放弃投降,既不是为了大明帝国考虑,也不是为了老爸和陈圆圆,一切都是为了他自己。他担心一旦投降,会被起义军虐待。

吴三桂这以错误决策,很快就尝到了恶果。 1644年4月23日,李自成在遭到吴三桂和清兵的痛击之后,暴跳如雷,命人将吴三桂的老爸吴襄斩杀于永平城西范家庄,并将他的脑袋悬挂在高竿上示众,告诉大家,这就是你不争气的儿子带来的后果。回到京城后,李自成又将吴家满门抄斩,一口气杀了三十八口条姓名。吴三桂这一错误决定也太不计后果,代价也太大了。实在有愧于“富二代”振兴家族事业的身份。

第二个重大决策失误:引清兵入关,走上卖国求荣的道路。

李自成本来以为吴三桂来到京城附近是向自己投降,在他准备张开双臂,热烈欢迎其投入起义军怀抱的时候,没想到吴三桂给了他一个冷屁股。他妈的,忽悠我啊,看来是活的不耐烦了!小子,你等着,看我怎么收拾你!

吴三桂退回山海关后,让手下将士全换上白盔白甲,不是投降,而是声称要为崇祯皇帝报仇。一时,整个军营变成了白色的海洋。这时候,吴三桂明白,单凭自己手下这点力量,根本不能与转战南北、气势如虹的起义军抗衡。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战役中要想取胜,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这小子充分发挥善于脑筋急转弯的才能,把目光撒向了关外。

就在关外,在离吴三桂的驻军不远的地方,多尔衮正率领百万大军,虎视眈眈地盯着关内,他们无时无刻不想进入中原。但是,此前他们做过多次努力,但都没有成功。就在不久之前,吴三桂还带领他的守军,顽强抵抗住了他们的凶猛进攻。此时此刻,吴三桂准备借刀杀人,借多尔衮的刀,去杀关内的仇人。他做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与清兵化敌为友,引清兵入关!当然他知道,多尔衮和他也曾经是敌人。但对他来说——

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个人永久的利益。

吴三桂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似乎没有考虑到,一旦山海关大门打开,就意味着引狼入室。然而,大敌当前,他顾不那么多了。或许他曾十分天真地想,即便满洲人进入中原,也成不了多大气候,也只是一个暂时性问题!

可是,这一次,他又错了。自古以来,请神容易送神难。自从他主动打开大门,让满洲人进关以后,人家就再也不走了,不仅一住就是几百年,而且摇身一变,成了吴三桂的主子,自己只能躲在一边,小心翼翼地当孙子。

主意确定之后,吴三桂立即付诸实施,他派特使赶往多尔衮的军营,上书特大标语:

关内欢迎您!

为了让多尔衮心甘情愿地帮助自己,吴三桂开出了非常丰厚的条件,不但给予满清财帛,而且“将裂地以酬”。这时候,他也许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卖国贼!

对于关内的一系列变故,满清那边并不完全了解。他们只知道,大明军队并不经打,李自成攻陷京城,崇祯自杀身亡,自己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到借中原大乱的机会,乘机多强一些地盘。至于李自成起义军与吴三桂的纠葛,一点也不了解。当接到吴三桂主动求和,要求联手对付大顺政权的信后,多尔衮既喜出望外,又半信半疑,毕竟,他们深知,汉人熟读兵法,说不定会玩些阴的,务必不能轻信,但又不想错过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当即圈阅:同意!

当多尔衮带领十几万清兵赶到山海关下时,吴三桂已经迫不及待地带着五百亲信等候多时。见到多尔衮后,这位曾经名震一时的大明帝国著名将领,居然卑躬屈膝地祈求多尔衮的帮助,其一身子的软骨在光天化日下暴露无遗。他的虔诚打动了多尔衮,很快形成了狼狈为奸的同盟,而且大摆酒席,祭拜天地。为了表示自己的真诚,吴三桂还削发明志。正可谓——

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国家百废待兴,工作头绪众多,总是日理万机,但他始终惦记着吴三桂这厮的存在,知道他是大顺政权潜在的最大挑战,必须尽早解决,解决得越早越好。为了不留后患,他让手下人

筹备登基大典,自己亲帅二十万大军,直奔山海关而来。路上,李自成想,吴三桂,你这臭小子,看你这次往哪里跑!

得知李自成率军前来的消息,多尔衮和吴三桂共同商量作战方案,经过缜密设计,他们采取吴三桂打头阵,清兵隐身其后的方式,便于杀对手一个措施不及。李自成对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消息一点也不了解,本以为会手到擒来,二十万大军一字排开,哪里知道更危险、更疯狂、更阴险的敌人隐身在后面。

战斗打响后,李自成登上西山,亲自指挥。吴三桂带兵出城迎战,起义军左右两翼形成合围,双方打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难分难解。待双方杀得出现疲态,吴三桂的军队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之时,忽听得一声炮响,顿时狂风大作,尘土漫天,埋伏在一旁的清兵突然杀了出来,向起义军发起猛烈进攻,领头的正是多尔衮。

毫无思想准备的起义军在“鞑子兵来了!”的惊呼中,顿时傻眼,“一时之间,战场空虚,积尸相枕,弥满大野。”起义军兵败如山倒,李自成只能下令快速撤退。清军长驱直入,很快将刚刚占领北京的起义军赶到了乡下。

公元1644年10月,多尔衮把顺治帝从沈阳接到北京,把北京作为大清帝国的首都。吴三桂的所谓借刀杀人计划,以刀主人完全占据自家地盘告终。

第三次重大决策失误:再次决定造反,最后以一命呜呼告终。

大清帝国建立后,吴三桂和尚可喜、耿仲明三人,因帮助满洲人建国、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被封为藩王。其中,吴三桂为平西王,驻守云南、贵州一带。论说,清朝皇帝的这一安排,也还不错。至少,吴三桂能继续过他的“富二代”生活。无奈对这一些,吴三桂和其他两位藩王并不满足。

谁都知道,人活在世上,身上是需要长骨头的。对于应该长什么样的骨头,上帝早有安排,但总有那么一些人,骨头长得有些例外,和一般人不一样。他们的脑袋下面,总是长着一根虽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的反骨。这种人,远的有魏晋时代的魏延,近的当属本文的主人公吴三桂。有资料证明,吴三桂是一个魏延式的人物,后背上长着一根反骨。只要到了一定时候,造反是必然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偏居一方的藩王生活,吴三桂是越来越不满了。他在自己的客厅里,专门挂了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只凶猛异常的老虎,冲着空中的一只小鸟吹胡子瞪眼。这是一副讽刺画,意思是说:凭什么啊?你一只没什么本事的小鸟,占据皇上的位置,我这只山中的猛虎,委身你的下面?其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但时机不成熟,只能暗暗积蓄力量。

对于吴三桂的为人,当时的皇帝康熙本身就不太相信。康熙为什么不相信吴三桂,道理很简单,叛徒永远不会得到别人的相信。一个出卖过别人、当过汉奸的人,说不定哪一天会出卖你,谁相信他,谁就是傻瓜!看到吴三桂和其他藩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康熙感觉到了危险的所在,于是,他决定削藩!

这时候,有人站出来反对:一旦削藩,吴三桂很可能借机造反。对此,康熙说:吴三桂本身长着反骨,早有野心,削藩,他会造反;不削藩,他迟早还还要造反。与其等待他时机成熟时造反,不如来个先发制人。就这样,康熙大帝以非同寻常的气派,下达了削藩的命令。

康熙大帝削藩命令一下,吴三桂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如果尊重皇帝的决定,乖乖接受削藩,虽然不能独霸一方,虽然不能继续过高级“富二代”生活,至少还能维持作为“富二代”的最基本生活保障。但是,吴三桂没有看到这些,他一心想着,把那个乳臭未干的皇帝拉下马,自己也一过过皇帝一般的生活。他不知道,这里面蕴藏着多大的风险。

最终,他和皇帝来了个针锋相对:造反!不仅自己造反,临死还拉上两个垫背的——联合尚可喜和耿仲明一同造反。俗话说,再一再二不再三。吴三桂这次重大决策失误,直接断送了他那条老命。历史已经不再给他再一次选择的机会。

吴三桂在里通外国、当汉奸这个问题上,是那个时代的翘楚,干得很有成就。但是,在造反这个问题上,虽然花了不少功夫,动了不少脑筋,但实在不是他的特长,也显得有些外行。这方面,他给李自成和张献忠提鞋,人家也未必要他。人家大顺政权虽然短命,毕竟造反成功,还当了几天皇上,而吴三桂的皇帝生活,最终只能是黄粱美梦一场。

吴三桂造反初期,貌似打了几场胜仗,但是打到后来,才发现清军越打越多,越打越强。康熙是谁啊?鳌拜那么厉害,都让他轻松拿下,何况吴三桂只是一个徒有匹夫之勇的老朽!眼看着另外两个藩王举手投降,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小,吴三桂终于支持不住了!在一场大病之中,连惊带吓,气绝身亡,一命呜呼。

这就是一个既长着一身软骨,又长着一个反骨的人的可悲下场——

当初他引清兵入关,如今清兵送他赶赴黄泉。

吴三桂,临死的刹那,你醒悟了吗?

2010年11月22日

篇二:吴三桂、陈圆圆魂归何处

吴三桂、陈圆圆魂归何处

在明清之际的大舞台上,吴三桂是一位著名人物。他以迎清军入关而名噪一时,30年后又举兵叛清,一度割据西南。陈圆圆本系苏州一歌妓,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而声名鹊起。

陈圆圆究竟是怎么死的?他们二人死后又葬于何地?这个谜,一直隐藏了三百余年,直到近年才告破解。

吴三桂,中后所(辽宁绥中)人,祖籍高邮(今属江苏),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他16岁中武举,在与清军交锋中屡立战功,28岁时已升至总兵(从二品)。崇祯十五年(1642),皇戚田弘遇为巴结吴三桂,将其掠买的陈圆圆相赠。吴三桂将圆圆留在北京,自己回到关外前线。

两年后,北京被李自成统率的大顺军占领。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权衡利害后,接受招降条件,率部进京“朝见新主”。不料行至半路,得知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霸占,不由勃然大怒,当即返回山海关。

李自成招降不成,遂率十万精兵前来攻打。吴三桂自知不敌,向清军求援。顺治元年(1644)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与清摄政王多尔衮所率八旗精锐联合作战,击溃大顺军。这为清朝定鼎北京开辟了胜利之路,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由此也背上了“汉奸”、“叛徒”的骂名。

其后,吴三桂奉命追剿李自成,越河南,入湖南,直追至江西九江。顺治二年,李自成兵败后,被地方地主武装击杀。接着,吴三桂率部驻守陕西汉中,由此进军四川,再南下贵州、广西、

云南,灭掉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小朝廷。康熙元年(1662),因功晋爵为平西亲王。

战争结束,吴三桂坐镇云南,兼管贵州。康熙十二年,清廷下令撤藩,吴三桂遂起兵反清。由于不得人心,节节败退,成功无望,遂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宣布即皇帝位,国号大周,年号“昭武”。之后不到半年,即于八月十八日病死。

吴军担心三桂之死会使士气更加低落,迟至十月,才公开死讯。胡国柱等心腹将吴三桂遗体秘密运至贵阳。受遗命即位的其孙吴世璠到贵州迎接。给吴三桂上尊号为“太祖高皇帝”的仪式草草结束后,吴世璠即携祖父遗体,匆匆赶回昆明。

这时,清军已在各条战线展开反攻,吴世璠不敢公开举行隆重葬礼,不得已而秘密安葬吴三桂。据说,只有其岳父郭壮图等极少数人知道葬地。

康熙二十年十月,昆明终被攻破。清军入城后,全力寻找吴三桂坟墓,准备开棺戮尸示众。数日间找到多处,结果均系伪墓。后来得一消息:吴三桂已被火化,骨灰匣藏在安福园石桥水底下。果然在桥下找到骨匣,即刻送往北京。康熙帝不辨真伪,即命将“逆贼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清圣祖实录》)示众。

奇怪的是,清军入城后,陈圆圆踪影皆无。朝廷对她没那么看重,既然找不到,也就算了。事后,却传出几种说法。一说清军破城前,圆圆已死数年;一说在吴三桂去世前后,圆圆投池自尽;一说城破前圆圆与“伪后”郭氏俱自缢身亡。还有一说,明指圆圆出家为尼以避战祸。这其中,最笼统的说法是“不知所终”……

陈圆圆之死成了清史之谜,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沉寂后,终于等来了解秘的机会。2010年6月,从贵州黔东南州委宣传部传来一个惊人消息:在该州岑巩县马家寨发现陈圆圆之墓,而吴三桂的后裔就定居在这个寨子里。百闻不如一见,李治亭(吉林省社科院历史所)、徐凯(北京大学历史系)、滕绍箴(中国社科院民族所)、李世愉(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王政尧(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等五位专家,应邀前往实地考察。

其实,此墓已于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当时马家寨有一人自称是吴三桂家族的“秘传人”,将这段隐秘300多年的历史披露了出来。好多年过去了,并未引起学术界注意,也未得到专家学者的考证与确认。

此次考察,首先考释陈圆圆墓前的碑文。此碑于1983年出土,碑高0.73米,面宽0.48米,正面刻字:“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右上方刻一行字:“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冬月吉日”,标明立碑时间。首句“故先妣”,其意甚明,据“妣”可知墓主人系一女性,辈分当为“先祖”。以下字句,却不能按字面解释,应从内含隐语揭示真相。吴氏家族第十代“秘传人”吴有鹏,按照家族代代所传秘史,给出解释。“吴门”系苏州代称,指墓主人为苏州人;“聂氏”,非指姓聂,“聂”字由“双”与“耳”(即“阝”)构成,当解为“邢”与“陈”,暗指陈圆圆。其6岁前,随父姓邢,6岁后,父母双亡,由姨夫陈某养大,遂改姓陈。“聂”字是今之繁体“聶”的简化字,但当时并未简化,《康熙字典》里也无此字,显系为隐蔽起见,故造此“聂”字。其意是:“双”为繁体字“雙”之简写,其上半部为两个“隹”,代表“好”,引申为“花好月圆”,即“圆圆”,上下文字合起来就是陈圆圆。

“位席”,以陈圆圆生前被封为皇妃,用此两字,以明其身份与平民不同。

经专家现场考察,以上解释与陈圆圆的历史吻合,其真实性可以肯定。为掩人耳目,当年刻碑者真是煞费苦心。立碑之人,如碑文所示,为墓主人的“孝男、孝孙、曾孙、玄孙”等祖孙四代,皆属吴姓。与此相联系,所谓吴氏家族“秘传人”又是怎么回事?

据“秘传人”陈述:当年吴三桂死后,形势急剧恶化,陈圆圆毅然决定偕同吴三桂之子吴应麒等秘密离开云南,并将吴三桂遗体带走,潜入贵州岑巩县的密林山洞,待数年后风声渐息才下山,搬至今马家寨定居。圆圆病死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终年67岁。他们感激陈圆圆保全吴氏血脉,尊称她为“老太婆”。清朝视吴三桂为十恶不赦之罪人,故其子孙为生命计,约定不向外透露一字,绝对保守秘密,不许说,更不得写,连家谱也不准修。但又担心家史失传,便想出一个办法:在每一代男青年中秘选一优秀者,由上一辈传人将祖上历史口授三遍,让其默记心中。担负其事的传人,即被称为“秘传人”。由此,一代代传下去,传到吴有鹏时,已历10代。传人讲述吴三桂与陈圆圆事,如数家珍。在穷乡僻壤之间,从一个农民口中讲出那么多吴三桂、陈圆圆的故事,就连清史专业研究者也自愧弗如。可以确认:马家寨200余户、1300余口为吴三桂后裔,是没有疑问的。

上述五位专家还走访多处吴氏家居,再获重要证据:各家堂屋中央供奉各神主之位,称“延陵堂上历代宗祖昭穆考妣姻亲神位。”其中,“延陵”两字是关键:春秋时,延陵为吴国属地,今为江苏之地。吴三桂的祖先,即源出于此。古人重籍贯,往往

以其祖籍地而名之,或引以为号。吴三桂发迹后,人们常用“延陵”称之。明清之际,诸多史家亦用“延陵将军”代称吴三桂。吴氏家家皆设“延陵堂”,这就与吴三桂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此次考察半年后,从岑巩县又传来消息:他们发现了吴三桂的“张皇后”墓。遂有了第二次考察。还是在马家寨吴家墓地,距陈圆圆墓约三四米处发现一墓,前立一石碑,比陈圆圆碑稍大,中间竖刻一行字,共17字:“受皇恩□养一次八十五岁吴公号□□墓”。其中三个空白,因年久模糊不清,无法识别。仅从其他字判断,此墓主人系男性,绝非张皇后。现场反复辨识,上述三字还是难辨,幸好他们已做了两份拓片,纸上的字较易辨认。经过研究,终于识别第一个字是“颐”,而后两个字才是碑文解读的关键:这两个字是墓主人的号。知道了号,就能知道其名字。经反复比对,终于认定这两个字就是:硕甫!这正是吴三桂生前用过的号。他最常用的号,有“月先”,《清史稿〃吴三桂传》中就用此号。还有长白、月先、等字号,而“硕甫”则很少用,只在部分典籍中有,少为人知。

再看碑文,除“吴公号硕甫”已破解,全文连读,如同天书。专家凭藉对吴三桂的深入研究,终于获得合理解释:

“受皇恩颐养”,其意思是受皇天之恩而被眷顾与颐养。所谓“一次”则很费解,但不能简单解为只“颐养”一次。如与吴三桂曾即位当皇帝,死后其孙又尊其为“太祖高皇帝”相联系,那么,“一次”可解释为“第一次”、“首次”,再引申为“开始”、“开创”、“首创”,则与三桂死后的庙号“太祖”相吻合。故“一次”暗指三桂为“大周太祖高皇帝”。

篇三:吴三桂族的历史之谜

吴三桂族每代选一位“秘传人” 陈圆圆究竟是怎么死的?他们二人死后又葬于何地?这个谜,一直隐藏了300余年,直到近年才告破解。

贵州岑巩县马家寨全景,吴三桂后人定居于此。

在明清之际的大舞台上,吴三桂是一位著名人物。他以迎清军入关而名噪一时,30年后又举兵叛清,一度割据西南。陈圆圆本系苏州一歌妓,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而声名鹊起。陈圆圆究竟是怎么死的?他们二人死后又葬于何地?这个谜,一直隐藏了300余年,直到近年才告破解。

吴三桂的一生

吴三桂,中后所(辽宁绥中)人,祖籍高邮(今属江苏),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他16岁中武举,在与清军交锋中屡立战功,28岁时已升至总兵(从二品)。崇祯十五年(1642),皇戚田弘遇为巴结吴三桂,将其掠买的陈圆圆相赠。吴三桂将圆圆留在北京,自己回到关外前线。

两年后,北京被李自成统率的大顺军占领。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权衡利害后,接受招降条件,率部进京“朝见新主”。不料行至半路,得知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霸占,不由勃然大怒,当即返回山海关。李自成招降不成,遂率十万精兵前来攻打。吴三桂自知不敌,向清军求援。顺治元年(1644)四月,吴三桂与多尔衮所率八旗精锐联合作战,击溃大顺军。这为清朝定鼎北京开辟了胜利之路,吴三桂由此也背上了“汉奸”“叛徒”的骂名。其后,吴三桂奉命追剿李自成。顺治二年,李自成兵败后,被地方地主武装击杀。接着,吴三桂率部驻守陕西汉中,由此进军四川,再南下贵州、广西、云南,灭掉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小朝廷。康熙元年(1662),因功晋爵为平西亲王。

康熙十二年,清廷下令撤藩,吴三桂遂起兵反清。由于不得人心,节节败退,遂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宣布即皇帝位,国号大周。之后不到半年,即于八月十八日病死。胡国柱等心腹将吴三桂遗体秘密运至贵阳,受遗命即位的其孙吴世璠到贵州迎接,后即携祖父遗体匆匆赶回昆明,秘密安葬。据说,只有其岳父郭壮图等极少数人知道葬地。 康熙二十年十月,昆明终被攻破。清军入城后,全力寻找吴三桂墓,结果均系伪墓。后来得一消息:吴三桂已被火化,骨灰匣藏在安福园石桥水底下。果然在桥下找到骨匣,即刻送往北京。康熙帝不辨真伪,即命将“逆贼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示众。 解密陈圆圆碑文

吴三桂

清军入城后,陈圆圆踪影皆无,陈圆圆之死成了清史之谜。2010年6月,从贵州省黔东南州委宣传部传来一个惊人消息:在该州岑巩县马家寨发现陈圆圆之墓,而吴三桂的后裔就定居在这个寨子里。我与徐凯、滕绍箴等几位专家应邀前往实地考察。

此墓已于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当时马家寨有一人自称是吴三桂家族的“秘传人”,将这段隐秘300多年的历史披露了出来,但未引起学术界注意。此次考察,首先考释陈圆圆墓前的碑文。此碑正面刻字:“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右上方刻一行字:“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冬月吉日”,标明立碑时间。首句“故先妣”,据“妣”可知墓主人系一女性,辈分当为“先祖”。以下字句,却不能按字面解释。吴氏“秘传人”吴有鹏,按照家族代代所传秘史给出解释。“吴门”系苏州代称,指墓主人为苏州人;“聂氏”,非指姓聂,“聂”字由“双”与“耳”(即“阝”)构成,当解为“邢”与“陈”,暗指陈圆圆。其6岁前随父姓邢,6岁后父母双亡,由姨夫陈某养大,遂改姓陈。“聂”字是今之繁体“聶”的简化字,但当时并未简化,《康熙字典》里也无此字,显系为隐蔽起见,故造此“聂”字。其意:“双”为繁体字“雙”之简写,其上半部为两个“隹”,代表“好”,引申为“花好月圆”,即“圆圆”,上下文字合起来就是陈圆圆。“位席”,以陈圆圆生前被封为皇妃,用此两字,以明其身份与平民不同。

经专家现场考察,以上解释与陈圆圆的历史吻合,其真实性可以肯定。为掩人耳目,当年刻碑者真是煞费苦心。

吴氏“秘传人”

前文提到的吴氏家族“秘传人”又是怎么回事?

据“秘传人”陈述:当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毅然决定偕吴三桂之子吴应麒等秘密离开云南,并将吴三桂遗体带走,潜入岑巩县的密林山洞,待数年后风声渐息才下山,搬至今马家寨定居。圆圆病死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终年67岁。他们感激陈圆圆保全吴氏血脉,尊称她为“老太婆”。清朝视吴三桂为十恶不赦之罪人,故其子孙为生命计,约定不向外透露一字,不许说,更不得写,连家谱也不准修。但又担心家史失传,便想出一个办法:在每一代男青年中秘选一优秀者,由上一辈传人将祖上历史口授三遍,让其默记心中。担负其事的传人,即被称为“秘传人”。由此一代代传下去,传到吴有鹏时已历10代。传人讲述吴三桂与陈圆圆事如数家珍,就连清史研究者也自愧不如。可以确认:马家寨200余户、1300余口为吴三桂后裔是没有疑问的。

上述几位专家还走访多处吴氏家居,再获重要证据:各家堂屋中央供奉各神主之位,称“延陵堂上历代宗祖昭穆考妣姻亲神位。”其中,“延陵”两字是关键:春秋时,延陵为吴国属地,今为江苏之地。吴三桂的祖先,即源出于此。吴三桂发迹后,人们常用“延陵”称之。明清之际,诸多史家亦用“延陵将军”代称吴三桂。吴氏家家皆设“延陵堂”,这就与吴三桂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三百年谜案大白天下

此次考察半年后,从岑巩县又传来消息:他们发现了吴三桂的“张皇后”墓,遂有了第二次考察。还是在马家寨吴家墓地,距陈圆圆墓约三四米处,石碑比陈圆圆碑稍大,中间竖刻一行字“受皇恩养一次八十五岁吴公号墓”。其中三个空白,因年久模糊不清无法识别。仅从其他字判断,此墓主人系男性,绝非张皇后。现场反复辨识,上述三字还是难辨,幸好

他们已做了两份拓片,纸上的字较易辨认。经过研究,终于识别第一个字是“颐”,而后两个字才是碑文解读的关键:这两个字是墓主人的号。经反复比对,终于认定这两个字就是:硕甫!这正是吴三桂生前用过的号。他最常用的号,有“月先”,还有“长白”等字号,而“硕甫”则很少用,只在部分典籍中有,少为人知。

再看碑文,除“吴公号硕甫”已破解,全文连读如同天书。专家凭藉对吴三桂的深入研究,终于获得合理解释:“受皇恩颐养”,其意思是受皇天之恩而被眷顾与颐养。所谓“一次”则很费解,但不能简单解为只“颐养”一次。如与吴三桂曾即位当皇帝,死后其孙又尊其为“太祖高皇帝”相联系,那么“一次”可解释为“第一次”“首次”,再引申为“开创”“首创”,则与三桂死后的庙号“太祖”相吻合。故“一次”暗指三桂为“大周太祖高皇帝”。 所谓“八十五岁”,又作何解释?从来墓志铭的碑文正中书写:死者职位爵名某某之墓,或称“神道碑”,却未如该碑正中书写墓主之年龄八十五岁。这里,当另有深意。在深入调查中,吴氏“秘传人”称:吴三桂死于康熙十七年八月十五即中秋节。据此为断,八十五岁应解读为八月十五日,暗指吴三桂死于康熙十七年中秋。而史载吴三桂死于八月十八日,终年67岁。据此还有一种解释:67加18,也合85之数,仍与吴三桂之卒年月日吻合。总之,“八十五岁”隐含着吴三桂卒年日期。总结以上释文,石碑中央全文应解释为:受皇天之恩眷顾颐养,大周太祖高皇帝吴公号硕甫之墓。卒于康熙十七年(戊午)中秋。

石碑右侧,刻有“雍正元年岁次癸卯季春月廿七榖旦”竖写文字。意思是说,立碑时间为雍正元年三月二十七吉利之日。立碑之时,恰恰是康熙帝刚去世半年。由于清朝皇帝已经更换,不易再追究前事,吴三桂后人才迫不及待地立碑,而且苦心设计,刻下这段不合常规、让人难懂的碑文。

陈圆圆与吴三桂的墓,以及吴三桂后裔都落在马家寨,证据确凿。这件尘封三百余年的谜案,终于大白天下。

篇四:吴三桂

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降清缘由浅析

冲冠一怒为红颜?

& Z r( k. k6 A% I7 p. \7 | `. d3 }3 W+——吴三桂降清缘由浅析

0 O9 y1 ~. s3 N9 A: F4 T3 ?) ?[内容提要]在传统的史学中,历来都把降清的吴三桂作为民族败类来加以鞭挞。本文力

图从全新的角度去阐释吴三桂降清的个中缘由。

9 P) u: n/ X: w5 p& 主题词:吴三桂 降清 缘由

正文4 u0 x3 x( a# N( S7 k G1 ^/ l0 N2 `; h9 E V2 B( \

吴三桂(1610—1678),祖籍江苏高邮,少年时“巨耳隆准,无须,瞻视顾盼,尊严若神。”1628年,刚满18岁的吴三桂因率20余名家丁在锦州城外从皇太极率领的四万满洲兵的围困中一举救出其父吴襄而名闻天下,1638年,中了武举之后的吴三桂被破格提拔为宁远总兵,1642年更被提升为辽东总督,总领关外军事。1644年,风头正劲的吴三桂邀清兵入关,为此,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了被诸多史家贬损的一笔。那么,吴三桂为何要邀清兵入关呢?

$ n$ E! R1 h$ _% c3 f# \2 C$ `一、腐朽的明王朝使吴三桂失去了依靠" h3 B6 S% d$ Y% V# T! i- ]5

; d3 Y: P,~0 D7 明朝末年,土地集中到了空前的程度。王公勋戚和地主豪绅疯狂的兼并土地,一般地主豪

绅通过巧取豪夺,“求田问舍而无所底止”。极其沉重的赋役,加派的“辽饷”、丁银、剿饷、练饷使得很多贫苦农民沦为了地主的佃农、雇工和奴婢,或成为流民、饥民,阶级矛盾被空前激化。可以说,此时的明王朝已丧失了整合人心的功能、内部力量的相互消耗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局面。官僚系统只是因为金钱作润滑才勉强得以运转。1628年陕北的天灾敲响了明王朝的丧钟,1644年李自成率部攻入北京,明崇祯吊死万寿山,苦苦支撑的明王朝终于倒塌。此时尚在宁远的总兵吴三桂,前有满洲兵在虎视眈眈,后有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在抄家灭口,此时的吴三桂若继续同满洲兵作战,无异于帮自己的旧主子的死敌——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的忙,这是吴三桂所不愿意的,此举一可谓不忠,二可谓不孝;借清兵攻打李自成,可以说是兼顾了国耻家仇。此时无所依靠的吴三桂显然只有选择后者。

4 W8 B; `5 J: 二、祖大寿、洪承畴的投降对吴三桂的影响

, E% y/ s(d! G3 M* 明崇祯四年,皇太极在一次战役中俘获了祖大寿的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他赐给他 房

屋土地,并以此为诱饵招降祖大寿。祖大寿不为所动。

崇祯五年,皇太极围祖大寿于大凌河城。三个月后,城中粮竭,祖大寿和皇太极订下城下之盟,率队出降。皇太极大喜过望,厚赏祖大寿,为了表示对祖大寿的充分信任,命祖大寿为前导,带兵攻取锦州。不料在锦州城下,祖大寿甩开大队人马逃入城中。皇太极彻底被祖大寿耍了一把。但这个满洲首领的胸襟、气度和精明亦借此机会表现出来。他“命达海传谕慰诸降将(和祖大寿一起投降的其它将领),大寿诸子孙赐宅以居,厚抚之。”

F4 F- P6 C% h+ h4 K' W+ G

七年之后,皇太极又一次俘获祖大寿。这一次,祖大寿自度不免一死,皇太极却依然不屈不挠地争取他。出于对明朝的失望,对子孙前途的考虑,还有对这位满洲首领人格力量的屈从,这一次,祖大寿低头了。皇太极明白他的成功不仅仅是招降了祖大寿,更重要

的是,他用这一举动在汉人将领中建立了信任。他知道他的付出将会得到巨大的回报。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没有后来越来越多的汉人的归降,满洲人夺取天下将是一个虚妄的

梦幻。 , P; b$ o- }7 w" l+ Q# r' I* h, F

洪承畴刚刚被俘的时候,也曾经一门心思尽节殉国,在满人的监狱里蓬头赤脚,日夜大骂,只求速死。可是皇太极一点也不生气,供给洪承畴精衣美食,细心照顾,不断派人去劝降,耐心细致的做思想工作。过了一段时间,他亲自到监狱中去看望,看到洪衣服单薄,便解下自己的貂裘大氅给他披上,并且问道:“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

“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7 f7 l) f8 P1 f7 x

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同时,他也是洪承畴在内外夹击下走向覆灭的见证人,他们的投降,对吴三桂来说,最初他是不愿意相信的,但他一旦相信以后却感到了一阵莫名其妙的轻松。吴三桂在面临前后夹击的情况下作出了背叛已经灭亡的明王朝的选择,无疑与自己

先前崇拜的英雄降清有着极大的关系。

% h7 W1 m( V! R4 \" # u. W4 C( D/ W- W$ {- M0 |& I%

5 s2 z6 K* X B4 e) c$ T4 k6 M三、农民军在北京的过激措施是吴三桂投降的催化剂

6 C9 j2 `* N2 n4 X0 b$ s

崇祯十七年四月,明朝覆亡后的第十天,李自成派信使到吴三桂处,带去了封吴三桂为侯

的檄书,带去了四万两犒师的银子,同时,还带去了老父吴襄的一封信:

“??今尔徒饰军容,逊懦观望,使李兵长驱深入,既无批亢捣虚之谋,复无形格势禁之力。事机已失,天命难回,吾君已矣,尔父须臾!呜呼!识时势者,可以知变计矣。??我为尔计,及今早降,不失封侯之位,而犹全孝子之名。万一徒恃骄愤,全无节制,主客之势既殊,众寡之形不敌,顿甲坚城,一朝歼尽,使尔父无辜受戳,身名既丧,臣子俱失,

不亦大可痛哉!”

6 @- z, A c. m+ h; Z/ j) X, a. `" P% ) U! h7 h: c* P: q- g7 }$ ^

是啊,大势已失,天命难回,国家已亡,家族仍在。父母家小还有那日夜思念的陈圆圆都在李自成的手里,为了父母的生命牺牲自己的名誉情有可原而且顺理成章。但他没料到,大顺军在进入北京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追赃助饷,剥夺高官显宦的家财来解决财政困难。吴襄虽有招子降顺之功,也不能例外,昔日巨富的吴府现在已被搜刮得空空荡荡。而且,他的宠姬陈圆圆现在已经是李自成驾下“权将军”刘忠敏的人了。吴三桂调转马头,三万大军象一头发怒的雄狮直扑山海关。守城的农民军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已被袭杀殆尽,而

闻讯应援的白广恩部,刚刚接近关城,也遭到痛击,竟然全军覆没。 / V1 ]5 H. b$ f3 l!

3 t) V5 k' O6 N( R9 x3 C! B+ [#

( n3 s: l* a7 S! `( g4 J四、多血质的性格特征是吴三桂降清的又一原因

' `# H" S( g8 k" R2 w. G:

据现有资料表明,吴三桂的神经活动类型属多血质型,也称为活泼型,其特点是:反应迅

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动作敏捷,有朝气,但具有兴趣易变化,容易冲动,缺乏耐心等弱点。从吴三桂降顺再降清到最后反清这一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当他发现自己不但失去了国家,也失去了家族,同时,还有最心爱的女人。冲冠一怒使吴三桂永远地背负了历史的重债,他因此而成了所谓 “民族的罪人”。他迅速判明了自己的处境,他不甘于处于被打击被剥夺的地位。他要对命运反戈一击,永不服输的他在绝望中竭力奋争,试图冲

出命运为他设计的险恶陷阱。 / W6 Q, u7 w9 [1 S/ N

一六四四年四月十五日,清摄政王多尔衮接到了这样一封书信: $ m: R. g) k/ e) P: W

??流寇逆天犯阙??先帝不幸,九庙灰烬??三桂受国厚恩,悯斯民之罹难,拒守之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上,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国与北朝通好,二百余年,今无故而遭国难,北朝应恻然念之。而乱臣贼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夫除暴剪恶,大顺也;拯危扶颠,大义也;出民水火,大仁也;兴灭继绝,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况流寇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王有,此又大利也。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胁西胁,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

者,岂惟财帛?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

? 这些充斥着“大仁”、“大义”字眼的文字——“亡国孤臣”吴三桂的这番“忠义之言”,是在吴三桂被李自成围困在山海关后写出的。走投无路之时,他顾不得什么华夷之分,敌我之辨,向昔日不共戴天的死对头发出了乞求。可是连乞求都是这么慷慨激昂,大义凛然,满腔悲愤,真好象文天祥再世,申包胥重生。可是,就连不识几个汉字的多尔衮

也一目了然,这不过是一封投降信而已。

尾声 如果说吴三桂是“民族败类”,那么,笔者以为这是不够确切的,听起来,总觉得有些大汉族主义的味道。综合上述原因,笔者以为吴三桂降清不过是一个正常人在正

况下再正常不过的举动罢了。

篇五:吴三桂陈圆圆魂归何处

吴三桂陈圆圆魂归何处 吴三桂后人今何在?

在明清之际的大舞台上,吴三桂是一位著名人物。他以迎清军入关而名噪一时,30年后又举兵叛清,一度割据西南。陈圆圆本系苏州一歌妓,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而声名鹊起。

陈圆圆究竟是怎么死的?他们二人死后又葬于何地?这个谜,一直隐藏了三百余年,直到近年才告破解。

吴三桂,中后所(辽宁绥中)人,祖籍高邮(今属江苏),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他16岁中武举,在与清军交锋中屡立战功,28岁时已升至总兵(从二品)。崇祯十五年(1642),皇戚田弘遇为巴结吴三桂,将其掠买的陈圆圆相赠。吴三桂将圆圆留在北京,自己回到关外前线。

两年后,北京被李自成统率的大顺军占领。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权衡利害后,接受招降条件,率部进京“朝见新主”。不料行至半路,得知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霸占,不由勃然大怒,当即返回山海关。

李自成招降不成,遂率十万精兵前来攻打。吴三桂自知不敌,向清军求援。顺治元年(1644)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与清摄政王多尔衮所率八旗精锐联合作战,击溃大顺军。这为清朝定鼎北京开辟了胜利之路,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由此也背上了“汉奸”、“叛徒”的骂名。

其后,吴三桂奉命追剿李自成,越河南,入湖南,直追至江西九江。顺治二年,李自成兵败后,被地方地主武装击杀。接着,吴三桂率部驻守陕西汉中,由此进军四川,再南下贵州、广西、云南,灭掉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小朝廷。康熙元年(1662),因功晋爵为平西亲王。

战争结束,吴三桂坐镇云南,兼管贵州。康熙十二年,清廷下令撤藩,吴三桂遂起兵反清。由于不得人心,节节败退,成功无望,遂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宣布即皇帝位,国号大周,年号“昭武”。之后不到半年,即于八月十八日病死。

吴军担心三桂之死会使士气更加低落,迟至十月,才公开死讯。胡国柱等心腹将吴三桂遗体秘密运至贵阳。受遗命即位的其孙吴世璠到贵州迎接。给吴三桂上尊号为“太祖高皇帝”的仪式草草结束后,吴世璠即携祖父遗体,匆匆赶回昆明。

这时,清军已在各条战线展开反攻,吴世璠不敢公开举行隆重葬礼,不得已而秘密安葬吴三桂。据说,只有其岳父郭壮图等极少数人知道葬地。

康熙二十年十月,昆明终被攻破。清军入城后,全力寻找吴三桂坟墓,准备开棺戮尸示众。数日间找到多处,结果均系伪墓。后来得一消息:吴三桂已被火化,骨灰匣藏在安福园石桥水底下。果然在桥下找到骨匣,即刻送往北京。康熙帝不辨真伪,即命将“逆贼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清圣祖实录》)示众。

奇怪的是,清军入城后,陈圆圆踪影皆无。朝廷对她没那么看重,既然找不到,也就算了。事后,却传出几种说法。一说清军破城前,圆圆已死数年;一说在吴三桂去世前后,圆圆投池自尽;一说城破前圆圆与“伪后”郭氏俱自缢身亡。还有一说,明指圆圆出家为尼以避战祸。这其中,最笼统的说法是“不知所终”……

陈圆圆之死成了清史之谜,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沉寂后,终于等来了解秘的机会。2010年6月,从贵州黔东南州委宣传部传来一个惊人消息:在该州岑巩县马家寨发现陈圆圆之墓,而吴三桂的后裔就定居在这个寨子里。百闻不如一见,李治亭(吉林省社科院历史所)、徐凯(北京大学历史系)、滕绍箴(中国社科院民族所)、李世愉(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王政尧(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等五位专家,应邀前往实地考察。

其实,此墓已于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当时马家寨有一人自称是吴三桂家族的“秘传人”,将这段隐秘300多年的历史披露了出来。好多年过去了,并未引起学术界注意,也未得到专家学者的考证与确认。

此次考察,首先考释陈圆圆墓前的碑文。此碑于1983年出土,碑高0。73米,面宽0。48米,正面刻字:“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右上方刻一行字:“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冬月吉日”,标明立碑时间。首句“故先妣”,其意甚明,据“妣”可知墓主人系一女性,辈分当为“先祖”。以下字句,却不能按字面解释,应从内含隐语揭示真相。吴氏家族第十代“秘传人”吴有鹏,按照家族代代所传秘史,给出解释。“吴门”系苏州代称,指墓主人为苏州人;“聂氏”,非指姓聂,“聂”字由“双”与“耳”(即“阝”)构成,当解为“邢”与“陈”,暗指陈圆圆。其6岁前,随父姓邢,6岁后,父母双亡,由姨夫陈某养大,遂改姓陈。“聂”字是今之繁体“聶”的简化字,但当时并未简化,《康熙字典》里也无此字,显系为隐蔽起见,故造此“聂”字。其意是:“双”为繁体字“雙”之简写,其上半部为两个“隹”,代表“好”,引申为“花好月圆”,即“圆圆”,上下文字合起来就是陈圆圆。“位席”,以陈圆圆生前被封为皇妃,用此两字,以明其身份与平民不同。

经专家现场考察,以上解释与陈圆圆的历史吻合,其真实性可以肯定。为掩人耳目,当年刻碑者真是煞费苦心。立碑之人,如碑文所示,为墓主人的“孝男、孝孙、曾孙、玄孙”等祖孙四代,皆属吴姓。与此相联系,所谓吴氏家族“秘传人”又是怎么回事?

据“秘传人”陈述:当年吴三桂死后,形势急剧恶化,陈圆圆毅然决定偕同吴三桂之子吴应麒等秘密离开云南,并将吴三桂遗体带走,潜入贵州岑巩县的密林山洞,待数年后风声渐息才下山,搬至今马家寨定居。圆圆病死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终年67岁。他们感激陈圆圆保全吴氏血脉,尊称她为“老太婆”。清朝视吴三桂为十恶不赦之罪人,故其子孙为生命计,约定不向外透露一字,绝对保守秘密,不许说,更不得写,连家谱也不准修。但又担心家史失传,便想出一个办法:在每一代男青年中秘选一优秀者,由上一辈传人将祖上历史口授三遍,让其默记心中。担负其事的传人,即被称为“秘传人”。由此,一代代传下去,传到吴有鹏时,已历10代。传人讲述吴三桂与陈圆圆事,如数家珍。在穷乡僻壤之间,从一个农民口中讲出那么多吴三桂、陈圆圆的故事,就连清史专业研究者也自愧弗如。可以确认:马家寨200余户、1300余口为吴三桂后裔,是没有疑问的。

上述五位专家还走访多处吴氏家居,再获重要证据:各家堂屋中央供奉各神主之位,称“延陵堂上历代宗祖昭穆考妣姻亲神位。”其中,“延陵”两字是关键:春秋时,延陵为吴国属地,今为江苏之地。吴三桂的祖先,即源出于此。古人重籍贯,往往以其祖籍地而名之,或引以为号。吴三桂发迹后,人们常用“延陵”称之。明清之际,诸多史家亦用“延陵将军”代称吴三桂。吴氏家家皆设“延陵堂”,这就与吴三桂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此次考察半年后,从岑巩县又传来消息:他们发现了吴三桂的“张皇后”墓。遂有了第二次考察。还是在马家寨吴家墓地,距陈圆圆墓约三四米处发现一墓,前立一石碑,比陈圆圆碑稍大,中间竖刻一行字,共17字:“受皇恩□养一次八十五岁吴公号□□墓”。其中三个空白,因年久模糊不清,无法识别。仅从其他字判断,此墓主人系男性,绝非张皇后。现场反复辨识,上述三字还是难辨,幸好他们已做了两份拓片,纸上的字较易辨认。经过研究,终于识别第一个字是“颐”,而后两个字才是碑文解读的关键:这两个字是墓主人的号。知道了号,就能知道其名字。经反复比对,终于认定这两个字就是:硕甫!这正是吴三桂生前用过的号。他最常用的号,有“月先”,《清史稿·吴三桂传》中就用此号。还有长白、月先、等字号,而“硕甫”则很少用,只在部分典籍中有,少为人知。

再看碑文,除“吴公号硕甫”已破解,全文连读,如同天书。专家凭藉对吴三桂的深入研究,终于获得合理解释:

“受皇恩颐养”,其意思是受皇天之恩而被眷顾与颐养。所谓“一次”则很费解,但不能简单解为只“颐养”一次。如与吴三桂曾即位当皇帝,死后其孙又尊其为“太祖高皇帝”相联系,那么,“一次”可解释为“第一次”、“首次”,再引申为“开始”、“开创”、“首创”,则与三桂死后的庙号“太祖”相吻合。故“一次”暗指三桂为“大周太祖高皇帝”。

所谓“八十五岁”,又作何解释?从来墓志铭的碑文正中书写:死者职位爵名某某之墓,或称“神道碑”,却未如该碑正中书写墓主之年龄八十五岁。这里,当另有深意。在深入调查中,吴氏“秘传人”称:吴三桂死于康熙十七年八月十五即中秋节。据此为断,八十五岁应解

读为八月十五日,暗指吴三桂死于康熙十七年中秋。而史载吴三桂死于八月十八日,终年67岁。据此还有一种解释:67+18,也合85之数,仍与吴三桂之卒年、月、日吻合。总之,“八十五岁”隐含着吴三桂卒年日期。

总结以上释文,石碑中央全文应解释为:受皇天之恩眷顾颐养,大周太祖高皇帝吴公号硕甫之墓。卒于康熙十七年(戊午)中秋。

石碑右侧,刻有“雍正元年岁次癸卯季春月廿七榖旦”竖写文字。意思是说,立碑时间为雍正元年三月二十七吉利之日。立碑之时,恰恰是康熙帝刚去世半年。由于清朝皇帝已经更换了,不易再追究前事,吴三桂后人才迫不及待地立碑,而且苦心设计,隐去真相,于是就刻下这段不合常规、让人难懂的碑文。与陈圆圆碑上刻有立碑人名字不同,吴三桂碑上不刻写立碑人名字,显见此碑风险更大。

陈圆圆与吴三桂的墓,以及吴三桂后裔都落在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证据确凿。这件尘封三百余年的谜案,终于大白天下。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