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中国首获诺贝尔医学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6 03:30:41 字数作文
中国首获诺贝尔医学奖字数作文

篇一:中国人首获诺贝尔医学奖

中国人首获诺贝尔医学奖

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授予威廉·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和大村智(Satoshi ōmura),以表彰他们在创新蛔虫疗法方面的贡献;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在治疗疟疾方面的贡献。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第一位获奖者是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他的主要成就是对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在所有获奖者中,最年轻的32岁,最年长的87岁,平均58岁。其中还有11名女性获奖者。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先公布,来自中国的女科学家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1930年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来自日本的大村智(Satoshi ōmura)以及爱尔兰的威廉-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与屠呦呦共同分享了本届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委员会称,屠呦呦,威廉-坎贝尔以及大村智三位获奖者发展了一些疗法,这对一些最具毁灭性的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具有革命性的作用。

威廉-坎贝尔以及大村智发明了一种新药阿维菌素

(Avermectin),这种药物的衍生品已经极大地帮助降低了盘尾丝虫病以及淋巴丝虫病的发生率,并且已经显示出对其他类型寄生虫感染的有效性。屠呦呦制成了青蒿素,这种药物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相关资料:生于1930年,今年85岁;她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她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屠呦呦曾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屠呦呦多次落选院士 曾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

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

篇二:中国人首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中国人首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双语)

Eighty-five-year old Chinese pharmacologist Tu Youyou became China’s first medicine Nobel laureate when it

was announced she was one of three scientists awarded the 2015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for their work in developing effective drugs against parasitic diseases.

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已经公布,85岁高龄的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和其他两位科学家共获这一殊荣,以表彰他们在研发对抗寄生虫疾病药物方面做出的贡献。

William C. Campbell and Satoshi ?mura were recognized for their novel therapy against infections caused by roundworm parasites.

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的成就在于蛔虫寄生疾病的创新疗法。

While Tu was honored for developing Artemisinin, a drug therapy for malaria that has saved millions of lives across the globe,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Nobel Assembly at Karolinska Institute disclosed on its website on Monday. 周一,诺贝尔委员会在卡罗林医学院官网上介绍道,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拯救了全世界数百万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患者。

Tu, a Chinese trained pharmacologist and a researcher at th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in Beijing, would like to go to Oslo, Norway in December to receive her award in person, according to Cao Hongx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head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former director of the academy.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曹洪欣称,屠呦呦是一名资深药理学家,在位于北京的中国中医科学院担任研究员,她将在12月份到挪威奥斯陆领奖。曹洪欣此前也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担任院长。

"She sounded calm and said she has received lots of congratulatory calls," Cao told China Daily on Monday after he telephoned Tu to congratulate her. "It’s an overdue honor for Tu and the world’s recognition of TCM," he said.

“她很平静,并称收到了许多贺电,”周一曹洪欣同屠呦呦通完贺电后告诉中国日报记者:“这对她来说是个迟到的荣誉,同时也是世界对中医的认可。”

Tu was honored for her work in isolating the active ingredient from the plant Artemisia apiacea Hance that protects against the malaria parasite and developing an extraction method for its therapeutic use.

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活性成分,来对抗疟疾寄生虫,并发明了一种提纯方法应用于治疗。 "It was inspired by the ancient TCM classic Manual of Clinical Practice and Emergency Remedies by TCM master Ge Hong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AD 317- 340)," Cao said.

“这是从中国古代东晋时期中医大师葛洪的经典著作《肘后方》中获取的灵感。”曹洪欣说道。

The book says coldly squeezed southernwood juice could treat malaria. 书中提到,挤压出来的青蒿汁能够治疗疟疾。

Her great findings spearheaded the exploration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CM as well, he added.

她的伟大发现同时也开辟了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他补充道。

In 1969, Tu started to chair a government project aimed at eradicating malaria. 1969年,屠呦呦主持了一项旨在根除疟疾的政府项目。

Tu and her colleagues experimented with 380 extracts in 2,000 candidate recipes before they finally succeeded in obtaining the pure substance qinghaosu, later known as artemisinin, which became the standard regimen for malaria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catalog of essential medicines.

屠呦呦和同事在2000多例临床病例中试验了380多种提取物,最终成功获取提纯的青蒿素,也就是之后的青蒿抗疟药,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目录中的标准抗疟疗法。 In 2011, Tu was awarded the 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America’s Nobel Prize".

早在2011年,屠呦呦就获得了美国拉斯克临床研究奖,拉斯克奖素有“美国诺贝尔奖”之称

篇三: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介绍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介绍

近期,2015年度各项诺贝尔奖陆续揭晓,一位位专业大神走进了大家的视野。那么,大家对于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多少了解呢?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是哪几位大神呢?据了解,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爱尔兰医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分享。本期乔布简历小编将为大家带来的就是这几位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屠呦呦

屠呦呦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原因是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也使得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2、大村智

大村智是日本有机化学者,长期从事微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是该领域的世界级学科带头人,和爱尔兰科学家威廉·C·坎贝尔研究发现的阿维菌素被誉为20世纪自青霉素发现以来对人类贡献的最重大发明之一。大村智先后被评定为日本学士院院士、美国以及法国科学院的院士,他在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5年10月,大村智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在治疗盘尾丝虫症和淋巴丝虫病(象皮病)方面作出的贡献。

3、威廉·C·坎贝尔

威廉·C·坎贝尔是爱尔兰科学家,目前为美国新泽西州德鲁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名誉教授,和日本有机化学者大村智发现了一种名为阿维菌素的新药,其衍生物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象皮病的发病率。

2015年10月,威廉·C·坎贝尔因为发现了蛔虫寄生引发感染的新疗法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据了解,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屠呦呦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怎么样,看完乔布简历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小伙伴们对于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有了一定了解吗?

本文来源简历http://cv.qiaobutang.com/knowledge/articles/5625eefb0cf229d738348200

篇四:巴普诺夫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对我的启示

巴普诺夫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对我的启示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这件事给中国人带来了不下的荣誉,同样也给作为大学生的我带来了不小的震撼,由此想到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科学家-----巴普诺夫.伊凡.彼得罗维奇。

中国首获诺贝尔医学奖

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是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 1849年9月26日,巴甫洛夫出生在俄国中部小城梁赞,他的父亲是位乡村牧师,母亲是一位牧师的女儿,有时在富人家做女佣以贴补家用。巴甫洛夫是父母5个子女中的长子,自幼养成负责的个性。从小学习勤奋,兴趣广泛。当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允许家庭贫困但有天赋的孩子免费上学。由于他父亲喜欢看书,家中有许多像赫尔岑,车尼尔雪夫斯基等人的进步著作,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一有空就爬到阁楼上,读父亲的藏书。1860年进入梁赞教会中学,1864年毕业后进入梁赞教会神学院,准备将来做传教士。19世纪60年代,俄国一些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与社会生活和科学上的反动思想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此期间从皮萨列夫的文章《动植物世界的进步》中,他知道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受到当时苏俄著名生理学家谢切诺夫1863年出版《脑的反射》一书影响,对自然科学发生兴趣,逐渐放弃神学,这些革命先驱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巴甫洛夫,尽管巴甫洛夫出身于宗教家庭,但他本人既不想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当一个牧师,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

21岁即1870年他和弟弟一起考入圣彼得堡大学,先入法律系,后转到物理数学系自然科学专业。谢切诺夫当时正是这里的生理学教授,而年轻的门捷列夫则是化学教授。巴甫洛夫在大学的前两年表现平凡,在大学三年级时上了齐昂教授所开授的生理学,对生理学和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找到了所要主修的学科从此投入生理学的研究。为了使实验做的得心应手,他不断练习用双手操作,渐渐

地相当精细的手术他也能迅速完成,齐昂老师很欣赏他的才学,常常叫他做自己的助手。在齐昂的指导下,1874年,他和同学阿法纳西耶夫完成了第一篇科学论文《论支配胰腺的神经》,获得研究金质奖章。

因为在生理学上投入时间太多,大学最后一年,他主动要求留级,1875年,巴甫洛夫获得了生理学学士学位。再进外科医学学院攻读医学博士学位,以使将来有资格去主持生理学讲座。此期间成为了自己老师的助教。1878年,他应俄国著名临床医师波特金教授的邀请,到他的医院主持生理实验工作,实验室听起来好听,其实就是一间破屋子,它既像看门人的住房,又像一件澡堂,巴甫洛夫却在这里工作了十余年。在这里,他主要研究血液循环、消化生理、药理学方面的有关问题。

1878年至1890年,巴甫洛夫重点研究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作用的问题,当时,神经系统对于许多器官的支配作用和调节作用还没有被人们清楚地认识。在极为恶劣的工作条件下,巴甫洛夫坚持研究。他发现了胰腺的分泌神经。不久,他又发现了温血动物的心脏有一种特殊的营养性神经,这种神经只能控制心跳的强弱,而不影响心跳的快慢。科学界人士把这种神经就称为“巴甫洛夫神经”。巴甫洛夫自此开辟了生理学的一个新分支——神经营养学。1883年写成“心脏的传出神经支配”的博士论文。获得帝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讲师职务和金质奖章。

1884-1886年期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路德维希研究室进修,继续研究心脏搏动的影响机制。此时,他提出心脏跳动节奏与加速是由两种不同的肌肉在进行,而且是由两种不同的神经在控制。1886年,他自德国归来后重回大学是实验室,继续进行狗的“心脏分离手术”。1887年,他逐渐将研究的方向转向人体的消化系统。从1888年开始,巴甫洛夫对消化生理进行研究。他发明了新的实验方法,不是用被麻醉的动物做急性实验(每次实验完了,动物也就死掉了)而是用健康的动物做慢性实验,从而能够长期观察动物的正常生理过程。他还创造了多种外科手术,把外科手术引向整个消化系统,彻底搞清了神经系统在调节整个消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他还发现分布在胃壁上的第十对脑神经迷走神经与胃液的分泌有关。用同样的方法分泌胃液,迷走神经切断,就不再分泌。但如果不假饲,只刺激迷走神经,也能分泌胃液。是什么东西对迷走神经产生了刺激?原来味觉

器官感受到了食物刺激,便会通过神经传给大脑,通过大脑传给迷走神经让胃液分泌。这就是条件反射学说。为此他领取了“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医学奖。他是第一个享受的这个荣誉的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因在消化生理学方面的出色成果而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金,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

从1903年起,巴甫洛夫连续30多年致力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通过长时间的研究,他发现了大脑皮层机能的活动规律。巴甫洛夫创立的动物和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给唯心主义心理学以致命的打击,为创立科学的唯物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晚年的巴甫洛夫转向精神病学的研究,认为人除了第一信号系统(即对外部世界直接影响的反应)外,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引起了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语言。巴甫洛夫的第二信号系统学说解释了人类所特有的思维生理基础。

他在晚年发表的《给青年的一封信》,充满了激情和希望。信中主要提出青年科学家治学的3个条件,即循序渐进、科学精神和谦虚。我认为这对今天的医疗工作者们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他说:"我对我国献身科学事业的青年人的希望是:首先要循序渐进。 我一谈起有成果的科学工作所应具备的这个重要条件时,总是不能不心情激动。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循序渐进。

你们从一开始工作起,就得在积聚知识方面养成严格循序渐进的习惯。在没有弄清科学的基础知识前,决不要动手搞后面的东西。"巴甫洛夫将循序渐进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

医学是关乎生命的科学,更必须谨小慎微。全科医生处在临床一线,常常是首诊医生,有时决定着患者生死存亡,只有在临床工作中巩固基本功,不断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更新知识,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做到得心应手。

同时全科医生工作领域有着丰富的病例资源,科研工作前景非常广阔,从事临床科研是大有作为的。

但目前,我国全科医生队伍虽然逐渐壮大,但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却并不理想。现在急功近利的现象比较普遍,要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有些干脆就是为了升职

称,不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种"大跃进"式的科研漏洞百出、低水平重复,甚至连基本的科研常识也不懂。

我曾经参加评审过一项课题报告,根据作者提供的数据计算后与其结果完全不符;此外,病例选择和分组也不对,结论也与他人研究完全雷同。

我们要做一项科研,必须先有较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并掌握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找出最适合自己做的课题。同时还必须掌握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原理和方法,以科学的原则进行设计、实施和总结。现在我国的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论文质量却不太高,其原因很多,不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巴甫洛夫说:"第二,要有科学精神。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们永远也腾飞不起来,没有事实,你们的理论将枉费心机","肥皂泡尽管很美丽,但一旦吹破了,那时除了羞愧外将一无所获。"

我们要学习巴甫洛夫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他对自己的实验犬都亲自喂食,亲密接触,由此可以观察到更多的科学现象和细节。他写的文章甚至一个便条也像是印刷的一样。巴甫洛夫做出非常重大的科研成果绝不是偶然的,与他尊重事实、细心观察和认真的科学态度有很大关系。

现在有些医生看病非常马虎,误诊和漏诊就是这样产生的,医疗纠纷也将随之而来。在医学科研包括论文撰写中,有些人篡改数据,从而得出"有利"的结论,甚至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和观点进行拼凑??

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杂志要求投稿者提供原始资料,以堵造假和剽窃。即使造假的科研成果和论文得到发表或获奖,一旦被识破,正如巴甫洛夫所说"除了羞愧外将一无所获",韩国黄禹锡干细胞研究造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巴甫洛夫的第三点希望是:要谦虚。

这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或科学工作者所必备的品质。既向书本和同事学习,也向患者学习,我想这应该就是一个医疗工作者的谦虚的表现吧。

重温巴甫洛夫对青年人的三点希望,倍感亲切,这是一个从事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的人所必备的素质。我们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同样也应该具备这些品质,

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进步,一直抱着一丝不苟的态度,争取最大限度的为病人的健康问题而服务,同时也应该抱着不断探索的求实创新精神,争取在为我国的护理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篇五:中国科学家首获医学诺奖,你需要知道的5个细节

中国科学家首获医学诺奖,你需要知道的5个细节 2015年10月05日21:46我有话说(9113人参与)

屠呦呦的诺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开篇语 85岁的屠呦呦,这个“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终于圆梦,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

当地时间10月5日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美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10月5日晚上,新浪《新闻极客》联系到屠哟哟的助手杨岚。其表示,她也许久未能联系到屠呦呦本人,“她家里电话都变了。”杨岚称屠呦呦现在应该还在国内,身体很好。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卫学院教授钮文异告诉《新闻极客》,作为校友,他们对屠哟哟获诺奖感到骄傲,“这是一个不会说英文的女科学家,三无科学家应该让我们反思人才选拔机制”。

屠呦呦5日晚上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是5日当天看电视时才知道得奖的。谈及获奖感觉,“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

“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屠呦呦获诺奖对中国意味啥? 屠呦呦的诺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中国科学界与诺贝尔奖之间纠缠了几十年,曾有文章写到“中国科学家诺奖之路:曾无限接近 又渐行渐远”。曾经最有希望的是生于江苏的华罗庚,但因诺奖中并无数学家,最终愿景落空。

20世纪中期以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共计8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崔琦、高锟,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和李远哲,以及药学家屠呦呦。

这8人中,前6位为外籍华裔,李远哲生长于台湾,只有此次获奖屠呦呦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内地本土科学家。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书香门第,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名字典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意为鹿鸣之声。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读书时的屠呦呦“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麻花辫”;读中学时,她“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 就会努力去做。1951年,屠呦呦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读书。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接受大学教育,她说“很幸运”。

大学毕业,她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55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坐小楼。她最优秀的研究工作完成于1969年至1972年之间,正值“文革”时期。

青蒿素研究为什么能获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词给出了答案,疟疾防治。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屠呦呦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最初对青蒿素的发现是源于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1969年,这个任务落到了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 在当时这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志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方法是寻找有效的抗新药——在1960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

有报道称,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1971年10月取得中药青蒿素筛选的成功。1972年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超过200万人。

屠呦呦为何能从研究青蒿素的科学家中脱颖而出?

屠呦呦为何能从研究青蒿素的科学家中脱颖而出?

颁奖词称,“屠呦呦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 事实上,关于青蒿素的发现一直是屠哟哟身上的争议点。

在文革那个特殊时期,不需要个人署名的论文,新的发现迅速变成了集体的财富。1977年,为了赶在国外发表的前面,表明青蒿素为中国人发明,由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首次发表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据科学界的流传,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拉斯克奖,是因为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只是含糊地说:北京中药所,1972年12月从北京地区青蒿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结晶物,实验编号为“青蒿素II”,后改称青蒿素。

在饶毅发表的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修改版)》中,直言“发现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并表示,在当时的特殊时期,有段时间几乎都不标明作者,特别是个人作者,要么不标作者、要么用集体作者。 亦有说法称,后来的几十年中,被认为不够“淡泊名利”的屠呦呦成了整个青蒿素研究团队中让人头疼的因素,她个性中执拗的方面也慢慢显现了出来。

拉斯克奖颁奖会后,屠呦呦告诉来访的新华社记者:“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

之后,《科学》杂志的网络报道称:“拉斯克奖重新点燃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为何一直评不上院士?

对于屠呦呦身上的另一个争议在于她的“名分”。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曾被成为“三无科学家”。

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尽管这是一位在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过世界级最高级大奖的科学家,但因为没有和三项光环罩着,依旧受人非议。 有报道称,在传统观念中,院士身份是评判一位科研工作者成就的一张有力的名牌。而闻名国际的屠呦呦并未得到这张名牌。

央视《新闻周刊》以“一个人的荣誉”为名的报道中称,屠呦呦向来低调。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之后的55年里,除了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屠呦呦几乎没有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而在获得国际大奖之前,她已经默默无闻了很多年。

这次获奖后,屠呦呦还是想此前一样低调,《新闻极客》联系到屠呦呦的助手杨岚,其表示目前连她也已经联系不到屠呦呦本人,“她家里电话都变了。”杨岚称屠呦呦现在应该还在国内,身体很好。

曾有一篇文章写道:“《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科学家的屠呦呦,只愿意用这本260页厚的学术著作来与世界对话,对于更多其他的,她似乎无话可说。”

诺奖结果公布后,有一种声音认为,青蒿素研究与中医无关。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屠呦呦曾表示:“青蒿素是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我相信,中国医药将帮助我们战胜危害世界各地人们生命的疾病。” 最初的523任务中,有尝试中草药和针灸抗疟功效的研究小组,因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耗时3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青蒿是当时的191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一直不好。直到有一天,屠呦呦发现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

据英国卫报消息,在诺奖随后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屠呦呦获奖是否是对中药的一次奖励。诺贝尔奖委员会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该委员会称屠呦呦获奖是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

《发现者》也以“治疟药青蒿素与中医无关”刊文辟谣。

在果壳上的谣言粉碎机中,有人发文表示“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达菲,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 (新闻极客 巴芮 刘洋 综合相关媒体报道)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