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20:11 体裁作文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体裁作文

篇一:不畏浮云遮望眼教案

不畏浮云遮望眼

------201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主讲:张立敏

王卜庄镇初级中学

不畏浮云遮望眼

------201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教学目标:

1、理清中考课外文言文命题思路,把握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方向。

2、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摆脱对课外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自信面对中考。

教学重点: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教学难点: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

一、课前小练 找出难点

阅读语段,说出你认为很难的题型。

二、分析中考 把握方向

这些你们认为很难的题中考会不会出现?老师想让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假如你是2010中考出题人,根据你们学习文言文的经验,课外文言文你会考查哪些知识点?(学生交流)让我们重温一下07—09年的中考题型,看看是不是与你们的想法一致。(多媒体展示07-09中考题)(教师点拨)

1、重点字、词的解释

2、句子翻译

3、断句

4、文章理解

5、开放性试题( 讲了哪些道理或启示,提炼人物精神品质等)

三、聚焦字词,分析难点

中考的试题真的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难吗?让我们走进中考的考场去看看吧!你能说出这些字的意思吗?(合作探究)

(07年中考)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17-22题。(14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

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乙】(苏秦)归至家①,妻不下纴②,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③数十,得太公④《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⑤以为揣摩⑥。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这里指苏秦游说秦王没有成功,因为费用已花光,所以只好回家。②纴(rèn):本义指织布机上的纱缕,这里指织机。③箧:这里指书箱。④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⑤简练:选择。⑥揣摩:研究。

17.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①录毕,走送之(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

③引锥自刺其股( ) ④期年,揣摩成( ) ....

(08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阅读曾巩《墨池记》节选,回答17~19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注释:①隐然:隐约之状。 ②洼然:低深之状。 ③荀伯子:南北朝时宋朝人,曾任临川内使。 ④张芝:东汉人,善草书,人称“草圣”。 ⑤岂……耶:表揣测语气。

1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岂信然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 ...

(09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16题。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注释:①陈:国名。 ②洫:护城河 ③宁国:楚国大臣。 ④罢:通“疲”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楚王欲伐陈 民怨上矣 ..

学生总结做题的技巧。教师指导。

中考指导方略一:(多媒体展示)

(1)用例句法来记忆这个词的意义。

(2)学会联想和想象,看到这个词能够想到其他的用法和意义。

(3)根据具体作品的上下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四、依托课本 学会翻译

解决了重点字、词问题,接下来研究大家认为很棘手的翻译句子问题,每年的中考都会涉及到句子翻译,理解文章也离不开句子翻译,那就让我们回到课本当中,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读句子并翻译)

1、,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2、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何以战

5、怅恨久之 夫大国,难测也 总结: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谈谈你的发现。(合作探究)

中考指导方略二:(多媒体展示)

(1)翻译时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

(2)坚持“留、补、换、调、删 ”五字原则

大家有这么多的发现, 那就展示一下你们的风采吧!老师相信你能 准确译出下列句子!

(07中考试题) 19.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9中考试题)15.

( 08中考试题)18.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

—————————————————————————

老师送给大家文言翻译口诀: 课外文言好翻译,重点字词须牢记。课内迁移至课外,字字落实来解题。掌握翻译五字诀,联系全文想意义。文从字顺多调理,中考高分有秘籍。

五、课外练习, 感悟提高

老师相信在掌握了重点字词,把握句子的意义之后,你们会对文章有深刻的理解,也能够能从内容、形式、语言等角度分析,表达个人独特的体验和认知了。让我们在训练场上见分晓吧!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薛谭学讴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2)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学生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合作解决。如果你是出题人,你会考哪些重点字、词、句?你还会预设什么样的问题?

预设问题:(1)讴:唱歌;(2)于:向;(3)穷:尽,完;(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5)弗止:没有劝阻;(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7)抚节:打着拍节:(8)遏:阻止;(9)谢: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1) 薛谭为什么"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2) 薛潭为何“辞归”,又为何“求反”?

(3) 如果你是薛谭,你会怎么办?

(4) 如果你是秦青,你会怎么做?

中考指导方略三:(多媒体展示) 阅读不同文体的语薛潭为何“辞归”,又为何“求反”?言材料,能从内容、形式、语言等角度分析,表达个人独特的体验和认知,能借助实体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和做出有规律的推断结论。

六、作业。收集整理初中阶段重点篇目的重点字词及常用的七个虚词。

篇二:不畏浮云遮望眼作文

不畏浮云遮望眼作文

不畏浮云遮望眼作文(一)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道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一心变法的王安石来说,浮云便如哪些反对者一般,纵使暂时遮住了他远望的视线,也终究会在日出时而云消雾散。

杂交出的新种子往往比原来的种子更具有优势,如袁隆平院士最伟大的成就——杂交水稻!高直挺拔的水稻总是在谷物成熟,秋风扫过时折腰而断,总是一身光鲜亮丽,却远不如那矮株的杂交水稻。正是这种不起眼的小植物解决了大半中国的粮食问题。由此观之,不同的外形是种子的浮云,深深的、浓浓的遮住了它们的内在。

“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幼年时,妈妈如是教导。那时懵懂,如今也不甚明了。可随者年龄增长,踮起脚尖,我已经可以看得更深更远了。

踮起脚尖,我看到那个矮个子的科西嘉男人在同学指指点点的嘲讽中,在兄弟不加掩饰的鄙夷蔑视中沉默的成长着,终如大鹏一般振翅冲天,将欧洲大陆搅成一片。总是万年流放圣赫勒岛,这个骄傲的名字已如神只一般深深烙入每个法国人的骨子里。对于拿破仑来说“雾月政变”《拿破仑法典》就是浮云,丝丝缕缕,缠绕不休,却带不走一丝一毫。这个半生鞍马的男人最想要的不过是家族的认同,朋友的尊重罢了。剥下名为“英雄”的外衣,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历史。

踮起脚尖,我看到那个重建于废墟之上的桑菲尔德庄园,野花烂漫的小径里走来一位包裹在金色夕阳中的小妇人。她衣着简朴,神色安详,普通平凡的外表下是一颗激烈跳动着的火热燃烧着的心。简。爱从未活过,却时时绽放在每个人的心中,自尊自爱是她的行为准则,自强自律是她的生活标准。百年来,人们已是多少次的感叹简的优秀,而又有几人不为浮云所扰,看到了她生活的艰辛和她为维持尊严而付出的惨重代价。

繁华的都市总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钱与权交织出的浮云遮蔽了什么?为什么看到老人我们不敢搀扶;为什么看到乞丐我们不舍同情;为什么看到青菜我吗不愿购买;为什么看到故交我们不肯深谈?物欲横流的世界有太多的诱惑蒙住了我们的心灵,厚厚的灰尘下,沉重的心锁从未除下,我们宁肯相信我们的眼睛也不相信自己的心灵,总是为别人的善意找出各种的理由。我们总是武断的定下结论她太虚伪、他太幼稚···人与人之间的防备与疏离便是那浮云,清浅散淡,却扰乱了视线。我坚信,爱与信任是最美好的阳光,它会倾洒在人生的路上,为我们指引正确的方向。只有纯真的心灵才能看清伪装的外表,目之所及,非心灵所向。

不畏浮云遮望眼,认真的面对每人每事,否则小心生活也会化为浮云,遮住你的>幸福呦!

不畏浮云遮望眼作文(二)

站在高山之巅,向远处极目望去,什么也看不到。其实,你可以看到,可以透过浮云看的很清楚,很清楚。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

鹰,从你头顶飞过,你可以看到它是那样的瘦,却散发出如此的威慑力。当你与它对视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它那坚毅的眼睛已经将你看透,看穿。

沙丁鱼,从你脚下穿过,你可以看到它是那么渺小,却总让人感到一种强大。当你看见那条被它们逼上岸的海中霸王时,你就会觉得它的行为在感动着你。

水,从你身边流过,你可以看到它是那么柔弱,却总让他人感觉有一种压抑。当你看到由它组成的几十米海浪正在肆意淫威时,你知道,他的心在震撼着你。

你,从镜中影像,你可以看到他并不是那么强壮,却总以为他很有力量。看,这个躯体所能做出,说出,想出的远远超出的你想象。挥出拳头,带出的风也是呼呼地响;提笔写字,写出的字可以绕地球一圈。此时此刻,你自己的实力使你吃惊。

站在高山之巅,向远处极目望去,什么也看不到。挥一挥拳头,打散浮云,一切便历历在目,一切都豁然开朗。

我,晚上复习,我说我不行。结果我奇迹般地写了八张卷子。

我们班,体育比赛,作为年级最为薄弱的班级,我们尽力去博,结果,我们赢了!

摔倒了爬起来,受伤了坚持着。

我们的国家,在最危难,最困苦的日子里,不畏浮云遮望眼,顽强拼搏着,生存了下来;并制造出核武器,挤进世界强国。

其实,我们真的可以,只是我们还没看到罢了。只是我还不相信自己罢了。

瘦削的肩膀不是没有力量,而是缺少一颗坚毅的心来支持。

不畏浮云遮望眼作文(三)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本是咏物抒怀之句,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山中盼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人类社会邀座高峰上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啊!不光是一切迂腐的炼规陋习,就连那些闲言碎语都可能成为遮挡我们视线、妨碍我们认清方向的“浮云”。自然界的浮云有消散之时。可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的阴霾却不会轻易地被驱净。面对“浮云”,我们不能躲避,更不能妥协,而应与之抗争。想当年,大雪山、草地这些连神仙都打怵的地方,红军并不因之畏惧,“万水千山只等闲”,他们迎难而上,胜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有些人不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

种种“浮云”,登山峰 ,攀悬崖,横渡江河,穿越沙漠??尧茂书第一个去漂长江 ,他失败了,他把生命 献给了浩浩荡荡的江水。但这并不表示长江不可征服,人们不为他失败这块“浮云”所惧,历尽艰辛,洛阳漂流队终于到达了吴淞口,征服了这条从未有人征服过的长长的扬子江。他们为了发现人类力量的伟大,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探险、寻求、开拓,敢为“天下之先”,一他们是那样乐此不疲、百折不挠。

可是,我们也有为这遮眼的“浮云”所畏惧的时候,在学习 上碰到一点点困难,就认为自己不是读书 那块料,这便是没有树立起与“浮云”,抗争信念的表现。与“浮云”抗争,需要胆识,需要辨清方向,更需要有远见。古人说:“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说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王安石不也说“只缘身在最高层”吗?红军之所以能够完成长 征,就是由于他们站在党的英明决策的高峰。诸如此类:这些锐意进取的开拓者们“不畏浮云遮望眼”,正是“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们作为任重道远的21世纪的建设者,要想“不畏浮云遮望眼”,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永远向上,向最高层挺进。只有向上,才能增长才干;只有向上,才能锻炼胆量;也只有向上,才能高瞻远瞩,在立志成才的攀登中永远开拓、进取!

篇三:九年级古诗词赏析语文试卷

九年级古诗词赏析语文试卷

(一)夜雨寄北

1、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在抒情方法上的特点。(1分)

2、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中,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 (2分)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诗的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是在(1分)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表达友情的名句,请对这两句作简要赏析。(2分)

(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颔联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很有哲理意味,请简要赏析。(2分)

(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题目中“左迁”的意思是什么?(1分) 8、“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2分)

9、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以大胆的想象著称,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2分)

(五)登飞来峰

10、请分析“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在诗中的作用。(2分) 1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说说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2分)

(六)望岳

12、本诗是如何紧扣“望”字来写的?请赏析。(2分)

13、请谈谈“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钟”、“割”两字的妙处。(2分)

(七)观沧海

14、品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诗中“涌”字的妙处。(2分)

15、有人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 漫主义色彩,请你对此作赏析。(2分)

(八)天净沙 秋思

18.这首小令运用景物创造了一个十分典雅的环境,请从前三句中任意选一句,用自己的话

描述这个画面。(2分)

19、这首散曲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举出一点简要赏析。(2分)

1

(九)《雁门太守行》

20、李贺的这首诗色彩瑰丽,概括诗中都显现了那些色彩?(2分)

21、诗中有着浓郁的悲壮色调,请结合颔联做赏析。(2分)

(十)《早春》 2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自选一角度进行赏析。(2

分)

23、概括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十一)《春望》

24、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2分)

2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6、送别武判官的情景,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第二层写 。(1分)

2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看着“雪上空留”的

马蹄迹,诗人会想些什么?请你写出诗人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十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8、“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分)

29、杜甫之所以被成为诗圣,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成就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请结

合诗句说一说。(2分)

(十四)《渔家傲》

30、本词上阕写景,以字统领,然后以来描写边关的独特景象,为下阕的抒情打下基础。(1分)

3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所展现的不同于内地的塞外风景。(2分)

32、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慨和情怀?请简要回答。(2分)

33、请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诗,运用典故的表达效果。(2分)

(十五)观刈麦

34、从表达方式与内容看,全诗前半部分是,揭示了半部分是 ,表现了作者 。(2分) 35、分析诗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从哪些方面写出了

农民劳动的艰辛?(2分)

36、评论家曾评论说白居易的诗善于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本诗赏析这一点。(2分)

2

(十六)赤壁

37、首句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2分)

38、概括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39、“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其

妙处。(2分)

40、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人徐瑞在《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生灵涂

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对杜牧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分)

(十七)过零丁洋 41、“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中的“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请谈

谈你的理解。(2分) 4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抒情方法和感情角度做

简要赏析。(2分)

43、概括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事?(1分) 44、请从修辞角度,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做点赏析。(2分)

(十八)己亥杂诗 4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心情?(2分) 4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现在常用来形容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请

你从修辞的角度,品析这句诗妙处何在?(2分)

(十九)山坡羊 潼关怀古 47、“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怒”两字用的好,请试做赏析。(2分) 48、“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二十)使至塞上 49、“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联,在叙事写景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传达出诗人怎

样的感情?(2分)

50、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你从图画的构图、线条、色彩等

角度,任选一点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做简要赏析。(2分)

51、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2分)

3

(二十一)泊秦淮

52、说说首句使用两个“笼”字妙在何处?(2分)

53“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分)

54、有评论者认为“犹唱”一词,在诗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为什么这样说?请谈谈你

的理解。(2分)

(二十二)无题

55、首联中的两个“难”字各指什么内容?(1分) 5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

行赏析。(2分)

57、全诗分为两层,前四句写后四句写。(1分) (二十三)浣溪沙 58、“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心态?(1.5分) 59、“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称为“千古奇偶”的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做

赏析。(2分) 6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请问是什

么情?什么理?(2分)

(二十四)水调歌头

61、词的上片问,下片问,归根结底是问。(1.5分) 62、“起舞弄清影”一句中的“弄”字用的好,请分析其妙处。(2分) 6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极富哲理,请做简要赏析。(2分)

(二十五)相见欢

66、词的上阕,一个“锁”字内涵丰富,请简要赏析。(2分) 6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极生动形象,试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2分)

68、请简要分析“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

(二十六)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9、本词上阕描写(1分) 70、请用自己的话描述“沙场秋点兵”所展现的场面。(2分)

71、诗的最后一句“可怜”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心情?(2分)

4

篇四: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畏浮云遮望眼

——新材料作文拟题失误及其良策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尝试材料作文的拟题。

2、通过材料作文拟题失误对比,学生能够掌握材料作文的拟题技巧。 教学重难点:学生掌握材料作文的拟题技巧。 教学方法: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这句话准确地阐明了作文题目的重要性,但任何一篇文章的题目都绝非信手拈来的,它都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晶。古人将拟题比作“画龙点睛”,意思是说龙虽好画,但是要让它腾飞,必须有一双“明眸善睐”的眼睛。特别是材料作文,醒目而新奇的题目能快速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让阅卷教师眼前一亮,从而让文章脱颖而出、鹤立鸡群。所以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探讨一下材料作文的拟题。 二、新授: (一)、教师出示材料,学生分组尝试训练拟题。 1、仿真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花农种了数百株郁金香,然而在附近学校上学的学童走过花园,见花便摘。

一天他站在花园里,有个上学的学童问他:“我可以摘一朵花吗?”花农问:“你要哪一朵?”那孩子选了开得最美的一朵郁金香。花农接着说:“这朵花是你的。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多大会儿也不会谢。现在采摘,只能活数小时。你把它怎么样?”孩子想了一会儿说:“我要把花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 当天下午,有十多个孩子都在这里选择他们的花,每个人都同意把他的花留在园里,免得过早凋谢。那年春天,花农送出了整个花园的花,但一朵花都没有糟蹋,反而是满园春色。

请全面理解材料,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范围作文。

2、写作导引:师生共同分析材料,确定材料的立意及拟题。(此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

该材料有两个主要形象,一个是花农,一个是学童。花农种了很多花,学童爱花,想摘园中的花占为己有,花农因势利导,学童明白,爱花,就应该将花留在园中。学童接受花农的建议,将花留下——学童留下“一朵花”就是留下了“一座花园”。所以我们可采用由果推因的方法来审题立意,构思立意可以从

1

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从“学童”的角度:①爱要讲究方式,②把爱留下,会有更美的风景?? 2)、从“花农”的角度:①教育的艺术在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②没有“随风潜入夜”的教育,很难收获一片芳香,③只有善于教育的人,花才会开得越发灿烂?? 3)、从“花农”和“学童”关系的角度:①爱是感情共鸣的基础、沟通的桥梁,②没有爱的共鸣,也就没有满园的春色??

3、失误题目:学生展示失误,明白拟题出现的病因。 失误一:“审材”失误,拟出的题目与原材料背道而驰,离“材”万里 如:《位置与价值》《人生应该有个归宿》《留在原点》??此类题目明显是考生从“花”的角度拟写的,但对于该材料,“花”根本就不是主要形象,因而也就不是写作的角度。看到此类题目,老师会毫不犹豫地将此文判为跑题作文。 失误二:拟出的题目切入角度太大,属于典型的“大”而“空” 如:《学会变通》《智慧的力量》《换种思考方式》《人生要有智慧》??此类题目,明显是考生从“花农”的角度拟写的。材料中,花农“教育方式的转变”虽属于“变通”“智慧”的范畴,但这两个概念绝对不能等同。所以此类题目不能说跑题,但会被老师轻易地判为偏离题文。

失误三:题目中出现明显的偏离材料“内涵”的关键词 如:《换位思考》(“换位”是交换位置,而材料体现的是换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故“换位”与“换种方式”二者不能等同)

《放弃就是拥有》(“放弃”是不再拥有,而材料体现的是“放手”,“放手”可能是为了更好的拥有,故“放弃”与“放手”二者不能等同,“放弃”属典型的偏题作文甚至跑题作文)

《分享》(“花”是花农的财产,花农的目的是既不伤害学童又不失去“花”。同时对于学童而言,花根本就不是自己的财产,何谈“分享”呢?) 《爱的奉献》(材料是谈“爱的方式”,非倡导“奉献”爱,属典型偏题作文) 失误四:题目拖沓冗长,故弄玄虚,让人不知所云 如:《留着总比摘掉好》《选择一种存在的方式》《美的风景》??

此类题目拖沓冗长,故弄玄虚,把材料的结果,即一个现象作为题目,让老师不知学生到底想说什么。

失误五:题目平淡苍白,毫无文学色彩和美感 如:《生活要有爱》《爱不好会伤害》《舍了就是得》《要想进必须退》??此类题目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平淡苍白,毫无新意,所以虽不偏题、跑题,但是也很难获得高分。

4、经典题目:经过失误讨论交流,学生能够拟出漂亮的标题。

《错误的爱是一种伤害》《占有的爱,会让爱窒息》《有一种爱叫放手》《转换思维,也许别有洞天》《爱我、你就放开我》《让爱播撒人间,让世界更加美好》《只有善于教育的人,花才会开得越发灿烂》 (二)、材料作文拟题常用方法。

下面以近几年的中高考优秀作文的题目为例,浅谈一下材料作文的拟题方法及注意事项。 1、保守拟题法

这种拟题方法一般适用于带有材料的“话题作文”和材料中明显带有“观点句”或“关键词”的材料作文及写作角度特别明显的“叙事类材料”作文,具体操作如下: 1)、用扩展或改造后的话题作题目(适用于带有材料的话题作文)

如2009年天津卷以“我说90后”为话题的材料作文,考生可将话题做如下变形:《90后,想说爱你不容易》《90后,新时代的靓丽旗帜》《90后,让我欢喜让我忧》?? 2)、直接将材料中的关键词当成题目的一部分(适用于带有观点句或关键词的材料作文)

如2011年大纲卷“代买彩票”材料,考生可以很轻易地提取出关键词“诚信”,就此考生拟出以下题目:《为人格涂上诚信的色彩》《诚信的背囊岂能丢?》《回来吧,诚信》《利益诚可贵、诚信不可抛》??

如2012年上海卷对“微光”的论述材料,考生可扣住这个关键词拟出以下题目:《守护微光的天使》《坚守心中的微光》《点亮微光》??

如2013年大纲卷“放下顾虑”的材料,考生可扣住这个关键词拟出以下题目:《放下顾虑,成就自我》《放下顾虑,追寻成功》《放下顾虑,轻松前行》?? 3)、题目要明确地告诉阅卷教师自己的写作角度(适用于写作角度特别明显的叙事类材料作文)

如2013年课程标准卷“修船工与船主的故事”材料,明显有两个角度可写,故考生可拟出以下题目。 修船工的角度:《小善固可为》《分外的小事》《举手之劳,公德回归》《勿以善小而不为》?? 船主的角度:《懂得感恩,生活更加和谐》《让感恩之花开遍生活的每个角落》《懂得感恩,人格将更加高尚》??

教师总结:以上三种方法虽然显得有些死板,新意不强,但它绝不会偏题,更不会跑题,因为这样的拟题方法直接扣住了材料立意的核心词语,并且在题目上准确地告诉了阅卷教师,几乎等同于把论点当作了标题。 2、创新拟题法

2

创新拟题法的实质就是充分利用各种修辞、引用、化用、反弹琵琶等手法来拟题,具体操作如下。 1)、拟题运用比喻,形象生动

比喻就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比方抽象的事物。用熟知的事物来比方陌生的事物。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如:以“坚守”为立意核心词语《坚守,生命中最美的容貌》 以“水”为立意核心词语《水——生命的季节》

以“责任”为立意核心词语《用生命点亮责任的明灯》 2)、标题运用比拟,情感细腻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方式。简单地说,拟人就是将物当成人来写;而拟物,就是说将人当成物来写。 如:以“诚信”为立意核心的词语《与诚信同行》《诚信不会孤独》《打捞诚信》...... 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立意核心的词语《山与水的对话》《读水千遍》...... 3)、标题运用对偶,整齐明了 对偶就是用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词句来表达一个内容相对称的意思。使用对偶可使题目一目了然,且富有节奏感。 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拒绝冷漠、心便“融合”》《活在当下、静待花开》 《生命的速度、人生的旅程》《有限的生命、无限的征程》 4)、标题运用反问,发人深思

在标题中设置一个诱人的悬念,或运用一个反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往往能激起读者探求内容的欲望。此方法一般适用于时评类或漫画类材料作文。 如:以“浅阅读”为立意核心词语《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以“爱的方式”为立意核心词语《摔了一跤又何妨?》

以“科技的利弊”为立意核心词语《传统,我们离你到底有多远》 以“英雄与平凡”为立意核心词语《不做英雄又何妨?》 5)、标题运用典故,内涵丰富

在拟写标题时,可引用或化用一些名言、诗词、成语、流行歌曲、广告语、书籍名等来增添文章的诗意、哲理。这样标题不仅新颖、独特,还让文章充满丰富的内涵。 如:《阅读深深深几许》《失信猛于虎》《“无心”插柳柳成荫》 《大隐隐于“乐”》《腹有诗书气自华》《拿什么拯救你,传统》

教师总结:这种方法很有新意,值得推荐,但是一定要因人因题而异。而不能一看到材料的话题,就立即想出一些根本与话题不着边际的题目。所以我们必须坚守一个原则,那就是无论题目有多新,一定要老师看了之后能明白题目与

材料之间的联系。否则就很有可能被打入偏题类作文,从而得到一个很低的分数。也就是说如果考生在演草纸上拟出的标题无法与材料话题相联系,最好还是采用保险拟题法,因为这样一般不会偏题、跑题。 (三)、技法小结:

由以上失误题目及拟题方法我们可以看出,材料作文的拟题我们必须坚守以下原则。

1、吃透材料,准确立意,忌“离材”万里;2、态度明确,观点鲜明,忌故作高深;3、大题小做,以小见大,忌泛泛而谈;4、高度概括,言简意赅,忌拖沓冗长;

5、含蓄生动,新颖独特,忌平淡苍白。

如果我们做到了以上几点,那么所拟出的题目就会如同“一支出墙的红杏”,“蝶”不来,难矣!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只是和同学们初步探讨了一下材料作文的拟题技巧,老师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激发你们对材料作文写作的兴趣,敢于尝试去写材料作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希望你们在不断的训练中找到方法,开启材料作文的写作之路。 (五)、课后练习:

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茉莉、白兰、米兰等花香气迷人,但不艳丽;牡丹、君子兰、郁金香等花虽不很香,但显得华贵奇异;玫瑰花色彩缤纷,美艳动人,而且不失清香,但它浑身是刺。

有人说,香花不美,美花不香,色香兼有则带刺。 要求:

1、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3、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不畏浮云遮望眼

——新材料作文拟题失误及其良策

1、吃透材料,准确立意,忌“离材”万里; 2、态度明确,观点鲜明,忌故作高深; 3、大题小做,以小见大,忌泛泛而谈; 4、高度概括,言简意赅,忌拖沓冗长; 5、含蓄生动,新颖独特,忌平淡苍白。

3

圯上敬履

第一课时目标:

1、了解有关《史记》和司马迁的文学常识,认识秦末汉初历史人物张良。 2、对照注释,使用工具书,疏通文言词句,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3、积累文中出现的“衣”“履”“目”“怪”“因”“异”等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4、能熟练、正确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目标:

1、能清晰流畅、绘声绘色的朗读课文。

2、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能概括张良和黄石公老人的形象。

3、体会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学习并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4、完成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探讨,探讨中收获有益于人生的启示和思考。

1、导入:(5—8分钟)

同学们都喜欢读名著、看史书,现在我有两个小问题要考考大家,“此人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这句话是哪部名著中谁说的话?“此人”是谁?(生回答)这句话应该就是“兴周旺汉”典故的出处,“兴”和“旺”都是使动用法,“使周朝兴”“使汉朝旺”,后来形容人的济世之才,可见这两个人在历史上的影响之深、名气之大。第二个问题,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后有一段很坦率也很谦虚的表白,被后人津津乐道,你知道他说了什么吗?“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是成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出处,这个坐在军帐中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争胜负的人物不是诸葛亮而是子房。就连心高气傲,轻易不赞赏别人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也在他的《留侯论》中给这个子房相当高的评价:“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高祖忍之,此子房教之也。非子房其谁全之!”苏轼认为,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靠的是什么?(忍耐),这种忍耐力是刘邦与生俱来的吗?(不是)是谁教他的?(子房)如果不是子房,谁来修正他的错误、成全他的美业呢?现在你能否判断出这个“子房”是谁?——(张良)

屏幕文字: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王朝开国元勋之一,以出色的智谋协助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建汉后功成身退,避免了韩信等人鸟尽弓藏的下场,被后人誉为“智囊”“谋圣”“王者师”。提问:“鸟尽弓藏”是什么意思?韩信的遭遇让人感慨叹息,与之相比,张良的人生境界却是他人所不能及的,他功成身退、隐遁山林,据说湖南的旅游城市张家界就是因为张良的隐居而得名。当然这只是传说,但历史上的张良的确是一个韬光养晦、洞烛先机的智者,后人认为他在楚汉风云变幻中表现出来的卓越的智慧和才干源自他青年时期的特殊经历,据说他曾得益于一本奇书,就是姜子牙用毕生心血所著的《太公兵法》,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圯上敬履”的小故事。 2、自主学习:(10—12分钟)

(1)对照注释,使用工具书,疏通文言词句,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2)自学检测,巩固文言知识: ① 读准加点字音: 圯上敬履 老父 衣褐 孺子 下邳 愕然 直堕 强忍 .........② 解释“衣”“履”“目”“怪”“因”“异”等的意思,明确用法。③ 答疑释解,扫清障碍,疏通文意。 3、读文:(12—15分钟) (1)在朗读之前,关于如何读好这篇文章,看看同学们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字音要读准;把握好文言节奏;陈述性语句要读得舒缓自如;语言描写要读得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心理,要用一定的语气语调读出说话人的意图和想法。) 可以举例,局部示范,如黄石公老人的话要读出一种老者的身份和姿态,“履我”要读出老者佯装出来的傲慢无礼的语气,同时在揣测观察对方反应的一种试探心理等。

(2)精讲指导:此文语言描写很特别,都是配合着一定的神态、动作和心理同时进行的,比如神态描写配合下的语言“怒曰”“复怒曰”和“喜曰”,这些神态描写要能分清哪些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哪些是有意为之,相对应的说话内容也要讲究点变化,例如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配合语言描写的这句“良因怪之,跪曰:诺”, 这里的“诺”字要怎么读,当然应该带着几分玄疑不解,几分敬畏恐惧,轻声地读,师做示范。

(3)自由朗读——分角色读——个人朗读——齐读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主题:(10—12分钟)

(1)解题:圯上敬履中,圯是桥之意;履指鞋。敬履指张良谦卑而恭敬地为一位下邳老者拾鞋。

4

(2)概括内容:张良在下邳桥上遇一老者,老者故意难为张良替他拾鞋、穿鞋,并三次约张良赴会。张良谦恭、坚忍的品格得到了老者的赞许,并授其奇书《太公兵法》。简单的说,就是有关张良逃逸藏身到下邳时的一段奇遇。 (3)主题把握:《圯上敬履》生动地叙述了下邳老人与张良四会于桥上的故事,赞扬了张良谦恭的做人态度和强忍的品格。 5、作业布置:

(1)整理课堂笔记(文学常识、文言词汇、内容及主题);后做文曲星试卷上相关的习题。

(2)查阅资料,全面了解张良这个人物。按时间先后顺序整理张良的经历材料,归纳出要点写在读书笔记上。并结合相关材料,写出对历史人物张良的评价。 第二课时

1、课前检查关于历史人物张良的材料整理,将整理的材料内容与大家交流分享。(5—8分钟)

师出示整理材料如下:

1、家产收买刺客,为韩报仇。2、大事未成,隐姓埋名,流亡下邳。 3、投奔刘邦并深得信任,策略主张均被刘邦采纳。

4、辅刘邦入关灭秦,谏刘邦退军霸上。5、助刘邦摆脱鸿门之险,虎口逃生。 6、建议烧掉栈道,消除项羽的戒心。7、主张联合反楚,利于形成对项羽的包围之势。8、以权宜之计驾驭彭越、韩信,稳定将心。

9、直陈利害,不立六国后裔,稳定军心。10、审时度势,谏刘邦追击项羽,歼灭楚军。11、在封赏、定都、立太子的问题上巧用策略。 12、江山稳固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对历史人物张良的评价:例如“张良是谋略过人、以三寸舌为帝王师的传奇人物,他一生反秦扶汉,功不可灭;筹划大事,事毕竟成。操对荀彧、司马昭对钟会、朱元璋对刘基都曾以“吾之子房”赞之。他深邃的才智,神妙的权谋,高远的境界也非常人所能及。” 2、齐声朗读课文,引入新课。(2—3分钟) 3、研读课文,分析人物:(20—25分钟)

(1)文中写了老人几会张良于桥上?(四会)

(2)四会张良,那老人到桥上究竟来做什么?(考验张良) (3)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是老人来考验张良? 外貌:“衣褐”。(有意为之,看看张良是否以貌取人) 动作:①“至良所,直堕其履,顾谓良曰。”(并非偶遇,有备而来,考验是否以貌取人)②“去里所,复还。”(佯装观察,城府极深)③“已先在,又先在,

夜未半,有顷,亦来。”(用心良苦,进一步考验坚忍和耐力)④出一编书,遂去,无他言,不复见。(目的是授书)

神态:以足受,笑而去。怒曰,复怒曰,喜曰。(有佯装,也有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真实心理,暗示了考验的过程和结果。) 语言:①“孺子,下去履”“履我”。(傲慢无礼,倚老卖老,考验品德)②“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考验胆识)③ “后五日早会”“后五日复早来”“当如是”。(考验毅力)④“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授书的用意,助张良在乱世中有所作为)

(4)老人考验了张良的哪些方面?(品质、意志、忍耐力)

(5)在这些考验中,你觉得哪一点是老人考查的核心内容?(忍耐力,或者叫气度和胸襟。)

(6)你知道老人为什么要考验张良的忍耐力(气度胸襟)吗?

生逢乱世,无论是为王还是为相,为官还是为民,人的生命有如蓬草,过于刚锐的性格都可能招来祸端,相反具备了一种胸襟和气度,就能选择在合适的时机应时而变,才能在大风大浪中伸缩有度、进退自如,这是乱世豪杰必备的一种修为。同时代的韩信虽忍了胯下之辱,忍了项羽对他的轻视,成为一代帅才,但他没有忍到最后,攻下齐地之后居功自傲,在刘邦心中埋下隐患,他的结局是必然的。还有忍受不了失败的羞耻断送了大好前程的项羽,杜牧的《题乌江亭》已经能说明一切:“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所以老人要考验张良的忍耐力。当然时代不同了,今天考察人才的标准就不一样了。

(7)由此看,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别具慧眼、点石成金、洞察世事、莫测高深。

(8)重点看张良在懵懵懂懂的情况下是如何表现的?他身上的哪些美好品质赢得了老者的心?划出在突如其来的“堕履事件”和“邀约事件”中张良有所反应的句子,梳理变化的层次。(屏幕展示)

① 堕履事件:愕然欲殴——为老强忍——取履跪履 ② 邀约事件:大惊目之——因怪跪受——三往与期

这都是张良在搞不清状况且没有第三人介入的情况下真实的表现,“愕然”什么意思?(吃惊的样子)为什么吃惊?(不认不识,非亲非故,语气生硬,况张良虽逃匿但也是个响当当的英雄),“欲殴”过分了吧?不拣不拣呗,怎么要动手打人?(我们不能拿现在的眼光去评价古代的人,那是一个等级社会,张良祖上三代为相,是贵族豪门之家,让他拾鞋是一种侮辱,况且那是个年轻人,血气方刚,有凛然不可侵犯的锐气),但是想归想,做归做,因为他是个老人,

5

所以“强忍”,“强”是什么意思?(勉强)说明什么?(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

后做的决定,你揣摩一下他当时心理是怎么想的?(略)张良不仅把怒气忍了下来,还真的下桥去为他拾鞋,给张良做个评价吧(善良,心中有朴素的敬老观念。)张良取履跪履给了你什么启示?(俯下去的是身体,升起来的是人格;失去的是一份血气好胜的冲动倔强,收获的是却是稳练的品行和操守。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选择忍受,忍了唠叨我们孝敬了父母;忍了训斥我们尊敬了老师;忍了别人的错误我们学会了宽容。一个忍字能成就你的品格,提升你的思想境界,但不是什么事都要一忍到底,忍是有底线的,有原则的。)张良已经忍辱为老人拾鞋穿鞋,为什么还要忍着去赴约呢?他是在一种什么心理的驱使下去赴约的?(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想探明真相的心理)哪些语句看出张良的好奇?(良殊大惊,随目之。良因怪之。)从内在的“大惊”“怪之”到外在的“目之”,这些神态和心理,能看出张良怎么样?(张良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很有思想,也很有主见),结合一个“跪”字,你猜想一下张良的心理?(这个老人很神秘,不是简单人物啊,我一定要准时赴约,探个究竟,不知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于是才有了“三往与期”,三往的过程张良都忍受了什么?(老人“怒”“复怒”的无理指责;从“平明”到“鸡鸣”到“夜未半”一次比一次时间要求上的苛刻;凶吉不知、祸福难料,没有结果的猜想等等,这是一场并无愉快的约会,但是张良没有放弃,在两个智者的缠斗中,张良占了上风。除了具体事件中张良的表现之外,那些语句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张良的某些特质?(“从容步游”— 稳练从容;“常习诵读”—读书勤奋) 由此看,张良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尊老敬贤、宽容隐忍、睿智精明、坚韧守信。 4、总结提升:(1—2分钟)

(1)本文虽寥寥二百余字,但却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张良和老者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既能展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等外在活动,也能呈现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准确地展示人物个性特征,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这是写人叙事类文章的关键所在。除此以外,成功之处还有什么?(选取典型的事件;笼罩神秘的色彩等)

(2)学习本文,你还收获了哪些人生启示?(各抒己见)

① 张良以其道德上的闪光点,照亮了自己未来人生的平坦大道,使得他在楚汉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成大事者必先成人。

② 避难下邳,巧遇黄石,十年磨一剑,再出展龙泉,张良的传奇人生源于他的隐忍有容,忍或许能带来人生的机遇,开拓出新的境界。

③ 要识时务,善于把握机会,善于思考,做一个睿智精明的有心人。 5、课外拓展:(4—5分钟)

篇五: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畏浮云遮望眼

——如何提取关键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加强对信息筛选和压缩语段这两个考点的认识。

2.明确高考对此考点的要求及考查方式。

能力目标:

1. 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两种提取关键词的方法。

2. 训练学生寻找四种解读文章中心内容的突破口。

3. 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文段语意的好习惯。 情感目标:

通过解题方法的学习,提高同学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语文学习的信心。

教学设想: 提取关键词在考纲里并不是一个单设的考点,它其实是信息筛选和压缩语段这两个考点的一个综合,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思想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理解、分析、筛选、概括、语言表达等各项能力。它首先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信息;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且概括时只能用词或短语。因为这个能力会涉及到阅读、语用、作文审题等等,是一个影响学生高考成绩的很重要的能力。所以,我设想通过

这样一节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指导课,培养学生整体阅读及准确把握语意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语文成绩。 教学重难点: 如何寻找中心话题和寻找中心句。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从10年江苏的一道高考运用题谈起。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 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转辗奔向江河湖海。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做“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封存与水生植物体内。

【解析】属“提取关键词”题型。解题步骤:1.读题,明确陈述的对象或主要事件或议论的中心观点,文段的主要表述对象。2.分层次,明确与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语。题中要求“找出‘碳

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接着”、“最终”提示我们这一过程可分三层次,三个层次的核心动词便是“吸碳”、“施魔法”、“光合作用”。

答案:吸碳 略施魔法光合作用

二、考点明析:

关键词这一概念在撰写正规论文时经常涉及,指的是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中最紧要的词语。

关键词又是网络中经常提及的词语,指的是人们输入搜索框中的文字,也就是让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搜索)寻找的东西。关键词的内容大多为人名、术语、网站、新闻、软件等。例如,就今天我们学习的探讨的内容,我们可以搜索[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关键词],那么这四个词就可称为关键词了。

可以说寻找关键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平时语文课堂中的概括文章内容、提炼文章观点、归纳段落大意等,都是具体实践的过程。而“关键词”这个概念出现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早在05年就开始有了,它受到出卷老师的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每一年的高考卷都会出现了提取关键词的试题,而我们广东省也早在06年就有了涉足。

提取关键词,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摘取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中心内容。这也是一种压缩信息类的题型,寻找关键词需要我们每一个考生具有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它不仅是《考试说明》

在“语言知识和表达”中所要求的“学会压缩语段”,这种能力不仅是语用题中会设考点,其实也辐射到阅读和作文的审题,因此必须引起我们每一位考生的重视。

这节课,我们的任务是炼就一双火眼金睛,透过重重浮云般庞杂、繁冗的信息,迅速而准确地聚焦到关键词上。

三、炼就火眼金睛——如何寻找关键词的“关键”所在

尽管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题型,但它涉及的能力要求在以前的相关考点中早有规定,只要大家掌握老师下面介绍的两种方法,解答起来,仍然可以得心应手。

方法一:步步为营法(从语段中心话题入手)

解题基本流程:明确话题——寻找谓语——连缀成句——提取关键词

具体阐释:我们以2005年全国卷为例。

例①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出四个关键词。

椐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分析步骤]

1.明确陈述的话题(对象)。

任何语段,无论是记叙、议论或说明,它总是围绕一个话题来展开的,体现话题的词语肯定是关键词之一。那么,我们就要根据不同文体来寻找语段话题(重要信息)

l 寻找中心话题小秘笈:

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叙述的对象(人、事)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中心论点或中心论题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说明对象

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描写对象(景、物)

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情感倾向的词

例②这个语段的主要表述对象(主要概念或主要事件)——“古籍”(“馆藏古籍”)、“人才”,两个都是主题词,都要筛选出来。

2.寻找与陈述对象(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

在这一步,我们主要是寻找和明确与主要话题(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语。如“修复”、“缺乏”就是对陈述的对象的陈述,不可不取。

3.将几个词语连缀成句(主谓结构)。

话题和谓语等词句选定后,我们可将几个词语稍稍连缀成一个谓结构的句子。本题可连缀成:(馆藏)古籍(亟待)修复,(但这方面)人才(非常)缺乏。(一般可以表述为:“谁或什么怎么样了”这样一种主谓结构)。

4.筛选,提炼出关键词。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