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欧阳修论作文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9:23:06 体裁作文
欧阳修论作文翻译体裁作文

篇一:欧阳修论作文

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①孙莘老②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③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在至者。疵⑤病不必待人指摘⑥,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①[顷岁]近年来。②[孙莘老]即孙觉,字莘老。③[乘间]乘着间隙,乘机。④[患]毛病、弊端(在于)。⑤[疵]小毛病。⑥[指摘]挑剔,批评。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尝: ②工: ③过: ④疵: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②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③多作自能见之( )

3、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

②、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

篇二:宋金元文论译文

宋金元文论译文

欧阳修诗文论选录

韩传达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顿首在先辈吴君足下说:前次有辱先辈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文意雄伟浩然盛大势不可挡,何以能达到这种地步呢?然而还自己担心没有人开导,自感无所适从,这是先辈好学自谦的话啊!

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上要想凭借别人的赞誉以自重、凭借别人的力量以引进的人,何所取于我欧阳修呢!先辈学问精湛,文章雄伟,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是靠我的赞誉而被推重、靠我的力量而被引进的。然而先辈却惠然下问,责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无暇择人而问了吗?

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儒家的“道”,但是能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者甚至于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是我的职业。这就是之所以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作“六经”,只用了很短的时间。然而读《易经》好像没有《春秋》,读《书经》好像没有《诗经》,他用功是何其之少而达到的境地却又如其之高。圣人的文章,虽是一般人不可及的,然而大抵是内容上的“道”突出而文章不难自己达到佳妙之处。所以孟子一生栖遑奔波,追求于“道”,以至没有时间著书,荀子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王通勉强模仿别人的语言模式,著书立说,这就是“道”未充足而硬要发言著述的例子啊!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以为学习的仅是文采罢了,所以愈是用力于文章的文采,愈是勤勉学习文章的技巧,反而愈是写不好文章。这就是足下所说的终日不出书房之门,却不能使文章纵横驰骋、挥洒如意的原因是“道”未充足啊!如果“道”已经充足,文章就是驰骋于天地之大,沉游于渊泉之深,也是可以无所不到的。

先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而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我学习“道”但未能学到,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求“道”不止,又用这种精神对我的少许进步加以勉励,所以我实在是万分有幸啊!欧阳修禀告。

提示:欧阳修在这篇文章中主要阐述道与文的关系。他认为文章主要是阐述道与文的关系,强调道对文的重要性,主张文章应该追求“道”,而不应该过分追求文采,进而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其次,值得注意的是,他不是不要文采,而是说不能“作文害道”,道的修养能够提高文章的文采,他赞扬吴充的文章“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可见他的“充道”还是在于“为文”。另外,他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即在实际生活中培养“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梅圣俞诗集序》节录译文

我听世人常说:诗人很少有显达得意的,而多是穷愁困厄的。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流传下来

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穷愁困厄之士的作品。大凡才士中胸怀才智,却又不能施展于世的人,大都喜欢放纵自我于山涧水滨之间,身外所见的是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的形状类别,往往喜爱探求它们的新奇怪异之状;而内心郁结着忧愁感慨愤激之气,以怨恨讽刺之诗寄托他们的兴感情怀,倾诉逐臣寡妇的哀叹,写出了一般人难于言传的感受。大概诗人越是穷愁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是精工高妙。这样说来,就不是诗能使人穷愁困厄,倒是诗人穷愁困厄之后才能写出精工高妙的好诗了。

提示:在本文里欧阳修提出了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的意思是说诗人经过个人生活上的穷愁困厄,接触到了外部世界的人事百态和自然万物,加之自己心中感愤郁积,往往能写出精工高妙的诗歌作品。这一观点可以上溯到屈原的“发愤以抒情”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而且影响后世韩愈的“不平则鸣”说等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经常提到的一个传统命题。

《六一诗话》节选译文

梅尧臣曾经对我说:“诗人写诗虽然可以有各种旨意,但是用语造句却也是很困难的。如果旨意很新颖,语言也很精工,能够说出前人所没有说过的话,这才是好诗啊!一定要能够把难以描写的景色之形状描摹得如在眼前,而且一定要能够在言语之外看出蕴含着的不尽的情思,然后才能称得上是诗的最高境界啊。贾岛《题皇甫荀蓝田厅》诗说:‘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姚合《武功县中作三十首》诗说:‘马随山鹿放,鸡逐野禽栖。’表现的是山区县城荒凉偏远、仕途萧条冷落的景况,但不如宋九僧诗‘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的精工。”我说:“语言的精工固然如您所说;能做到把难以描写的景色之形状描摹得如在眼前,而且能够在言语之外看出蕴含着的不尽的情思,什么诗做到这样了呢?”梅尧臣回答说:“这种景况是作者在心中获得,阅读着在意中领会,大概难以用语言陈说明白。虽如此,也还是可以说其大略。像严维的《酬刘员外见寄》诗句‘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那种季节时候的姿态容貌,那种春景融融,暖风荡漾的情景,难道不就是如在眼前吗?”他又说:“像温庭筠《商山早行》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暮过山村》诗句‘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那种道路辛苦、漂泊之愁和思乡之念,难道不也是见于言语之外了吗?”

提示:在以上的一节文字里,欧阳修肯定了梅尧臣关于诗歌的最高境界的论点,即是必须达到“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的境界。这里就是对诗歌提出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要求。欧阳修通过对一些诗句的具体分析,把作品分出了高低两个层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要求描写的境象如景物等一定要自然生动,形象鲜明,所抒发的情志要委婉真切,深微高远。后来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对诗歌意境的深入探讨,不能不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欧阳修的启发。

苏轼诗文论译文四篇

张志强译

《答谢民师推官书》译文

苏轼启:最近分别后,多次承蒙来信问询,详细了解了你的日常生活很好,深感安慰。我生性刚直待人简慢,学识迂腐才智低下,因被贬而废置多年,不敢再与官宦们并列。自从渡海北归,会见平生的亲戚故友,惘然好像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何况与你过去没有一天的交情,怎么敢希求结交呢?几次蒙你亲自见临,一见如故,喜出望外,不是言语可以表达的。

你给我看的公事文件和诗赋杂文,都看熟了。他们大都象行云流水,本来没有固定的形式,而常常起于所当起的地方,常常停于所不可不停的地方,文理自然,姿态富于变化。孔子说:“语言如果没有文采,

流播不会很远。”又说:“文辞能够达意就可以了。”既然说能达意就够了,就怀疑好像不用讲究文采,这是很不对的。探求事物的奥妙,就象系风捕影,能够在心里清楚地了解所写事物的人,大概千万人中遇不到一个,何况能够口说和手写都表达得清楚明白的人呢?这就是所说的辞达。辞到了能够达意,那么文采就不可多用了。

扬雄好用艰深的辞句,来装饰肤浅简单的道理,如果把这样的道理直接说出来,那么就人人都知道他的肤浅了。这正是他所说的“雕虫篆刻”。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可是扬雄只悔恨曾经作赋,为什么呢?!他一生雕琢字句只变更了写赋的音节,便称之为“经”,可以吗?屈原作《离骚》,是《风》、《雅》的再次衍变,即使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能够因为它象赋而说是雕虫吗?假使能让贾谊见孔子,孔子会评论贾谊的道德学问“升堂”有余可以“入室”了。而扬雄因为贾谊写过赋就轻视他,竟将之与司马相如相提并论,扬雄象这类见识浅陋的事例很多。这只能与那些有识的人讲,很难和一般人说明的。这是谈论文章偶尔谈及罢了。

欧阳文忠公说:文章就象精金美玉,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价格,不是什么人用嘴巴能够定贵贱的。拉拉杂杂说了那么多,怎么能有益于你呢,惭愧惶恐得很。

你所要我给惠力寺法雨堂写几个字,我本来就不善于写大字,勉强写也终究写不好;并且在船上狭窄难以书写,未能按你的嘱咐办。然而我正要经过临江,定当前去游览,或许僧人要让我写录些什么,我会写几句留在院中,来安慰你的思亲之意。今天已到峡山寺,稍稍停留就离开了,越来越远了。只望你千万时时爱护自己身体,不再赘述。

《书黄子思诗集后》译文

我曾经评论书法,认为钟繇、王羲之的字迹,潇洒超逸,妙处在笔画之外。到了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才集古今笔法并全部表现出来,极尽书法的变化,天下一致推崇,认为是宗师。于是钟繇、王羲之的笔法更加衰落。

至于诗也是这样。苏轼、李陵的浑然天成,曹植、刘桢的自抒胸臆,陶渊明、谢灵运的自然超脱,大概都是到顶了。可是李白、杜甫以才智过人、珍奇超凡世所罕有的姿态,高踞百代之上,古今诗人全显得凋零;可是魏晋以来超越世俗的清高风格,也少见并衰落了。李白、杜甫之后,诗人们继续写诗,虽然其中间或有意旨深远的诗篇,但是才能未能表达出意旨。只有韦应物、柳宗元,于质朴中表现出纤细浓郁,于淡泊中寓含不尽的韵味,不是别人能够做到的。唐末司空图生活在兵荒马乱之际,而诗文高雅,还表现出传承了治世的风习,他论诗说:“梅子只是酸,盐仅仅是咸,饮食却不能没有盐和梅,他们的美常常存在于咸和酸之外。”他自己列出在文字之外含有意旨的诗二十四联,恨当时不认识它们的妙处,我把他的话反复读了三遍而为之感到悲伤。

福建人黄子思,是庆历、皇佑年间号称擅长写文章的人。我曾经听说前辈诵读他的诗,每次到佳句妙语,反复好几遍,才明白他所说的是什么。司空图的话是可信的啊,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了。我与他的儿子几道、孙子师交游,能够看到他家的诗文集。至于子思品行忠实志向远大,做官有非凡的才干,都详细地写在墓志上了,我不再论述,只是如此评论他的诗。

《送参寥师》译文

参寥大师你学习佛法,百念俱无,剑环头上的小孔仍只传来风过的小声,焦谷上依然没有新生出小芽。为什么要跟我们这些人一样好作诗歌?你的文章都是文采华美,新出的诗篇如玉屑一样精美,语句清平而

深刻。韩愈谈论到张旭狂草时,认为张旭心中并未屏蔽万事,反而将其忧愁与不平之气,统统寓于笔端任其驰骋。韩愈很奇怪高闲浮屠氏的草书,视人身为丘井,颓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发出像张旭那样豪迈而不受拘束的气魄呢?仔细一想其实不然,真实的技巧并不是虚幻的泡影。要想使诗句巧妙,不要嫌恶于空和静。虚静因而能懂得万物之变化,空明所以能接纳万事之境界。阅历世事行走于人间,只见栖身于世外云岭。咸味酸味杂列于诸食物里,其中有着极其隽永的韵味。诗歌与佛法并不相妨碍,上面的话更当允许我说出来。

《文说》译文

我的文章就好比那万斛泉水的源头,不能选择从何处喷薄而出。一旦出来它流淌在平地上则浩浩荡荡急泄而下,即使一日千里也非难事。等到它因山石的曲折而曲折,随物体的形状而变化自己的形状随物体形状变化而变化,那就难以知晓了那是不能知道的。所能知道的就是它我的文章常常行于它所应该行的地方,停止在它不可不停止的地方,仅仅这样而已,其它的就是我也无法知道了。已校

李清照《论词》译文

韩传达译

乐府指词,词亦可称乐府的声韵和歌词同样重要,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最盛行歌唱乐府。那时有一个叫李八郎的人,善于唱歌,名擅天下。当时新考中的进士,在曲江游览设宴,同榜中有一位名士,事先把李八郎召去,让他更换服装,隐去姓名,衣帽破旧,神态哀惨沮丧,名士与他一同到了设宴之地,对大家说:“这是我表弟他愿意叨陪末座。”众人都不与理睬。酒已斟上音乐已响起时,唱歌者开始演唱,当时曹元谦、念奴唱得最好。歌唱结束,众人都赞叹叫好。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郎说:“请我表弟为大家歌一曲。”众人都嘲笑不已,有人甚至生气发怒。等到他展喉发声,一曲歌罢,众人都被感动得掉下泪来,围着他礼拜有加,名士说:“这就是李八郎啊。”

提示:通过叙述李八郎一曲高歌引起众人礼拜有加的故事,说明了词可以配乐歌唱,并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后来桑间濮上的淫靡之声日益兴盛,流行的靡靡之音日益繁多。已有如《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能遍举。

提示:说明词的逐渐兴盛。

五代干戈四起,战争频仍,四海破碎,文学创作逐渐衰落。只有南唐李璟、李煜、冯延巳等父子君臣雅好文艺,因而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类的词句,语言虽然非常新奇美丽,却正是古人所说的“亡国之音哀以思”啊。

提示:批评五代南唐李璟、李煜、冯延巳等父子君臣的词是所谓的“亡国之音哀以思”,实际上对词的内容也是有所要求的。

到了本朝,制礼作乐、文治武功皆已大备于时,文学事业又休养涵蕴了一百多年,柳永开始出现,走上文坛,利用唐以来的旧曲,翻作新声,撰作了《乐章集》,大得名声于当世当时。他的词作虽然音律谐协,可是语言庸俗低下。接着有张先、宋庠宋祁兄弟,以及沈唐、元绛、晃端礼等人相继出现,他们的词中虽然时时有妙语出现,却支离破碎,何足以成名家!到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学问淹通赅博,创作这种篇幅短小的词,简直就好像从大海中舀一瓢水一样,然而也都不过是一些句子长短不齐的诗而已,往往又与音律不协。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诗仅仅分平仄,而词不仅分平仄,而且分“五音”,又分宫、商、角、徵、羽的“五声”,还要分“六律”,还要分“清浊轻重”。而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

等,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上去声,还可以押入声。本来押仄声韵的,如果押上声就和谐,如果押入声,就不能唱了。王安石、曾巩,文章有西汉风格,可是如果作一篇短小的词,必然让人笑倒,不能再读下去。

提示:通过对许多著名词家的批评,说明词与诗的区别在于:诗的音律要求比较粗疏,而词则比较精细,划分出了诗和词的界限,为词“别是一家”之说作了论证。

于是可知明白词“别是一家”的观点的人很少。后来出现的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人,才开始明白这一点。可惜的是,晏几道词没有铺叙,贺铸词缺少典雅庄重。秦观则专注词的感情兴致,却又缺少典故,好像贫家美女,不是不美好艳丽,然而终究缺乏富贵气象。黄庭坚倒是重视运用典故,却又有很多其他毛病,好像美玉有瑕,价值自然就减少了许多。

提示:总结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同时对一些词家的词提出一些批评,提出了词要铺叙、要典重、要用典等要求。

严羽诗论译文

韩传达译

《沧浪诗话.诗辨》译文

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提示:提出学诗要以识见为主,取法要高。认为“学盛唐”以前之诗是学诗的正路。指出了具体的方法门径是多咏读作品,吸取营养,涵蕴于胸,自能领悟。

作诗的方法有五种: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提示:提出作诗有五种方法。

诗的风格有九类: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作诗的用力处有三个:起结、句法、字眼。诗的总的风格类型有二种:从容不迫和沉着痛快。诗歌创作的极致有一样:入神。作诗而能到入神的境界,这就到顶点了!到尽头了!无以复加了!只有李白、杜甫达到了这个境界,其他人达到这个境界的很少了。

提示:提出诗有九种品类,三个用功之处,两大风格,一个极致——“入神”。

禅宗的流派很多,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南宗和北宗之派,正道和邪道之路;获得正法的人,才是领悟了真谛。至于声闻、辟支的小乘,都不是正法。论诗如同论禅:汉、魏、晋等古诗和盛唐诗是作诗的第一义的真谛,大历以来的诗就已落入第二义了。晚唐诗,就像是声闻、辟支果的小乘了。学习汉、魏、晋与盛唐的诗,就像学禅宗的临济宗门下。学习大历以来的诗,就像学曹洞宗门下。大抵上禅道在于妙悟,诗

篇三:作文和翻译

主编教师:刘伟莉 审核人: 王云霞 时间:4/25/2013 课文素材在考场作文的运用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

●掌握全文故事情节,总结人物性格。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学以致用,积累写作素材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3、学习方法与过程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学习难点】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作为高中生,写作的“优美的原料”来自何处,很大程度来自于所学过的高中课本。 放下

佛言,人生三大境界,勘破,放下、自在。不经历放下,难成自在,双手握着越多的东西,反而会被它们所束缚,适当时放下,才是智者。(提出观点) 《旧约·出埃及记》中曾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逃,经历种种灾难后,他们来到一个叫汛的沙漠中,而此时却断粮了,有以色列人怨道,若然死在埃及主人的手中,死前还能围着火炉吃饱再死,可现在呢?要饿死吗?摩西听后很痛惜,为他们放不下一口享受而放弃自由的痛惜。

现时何尝不是,物欲便是那口肉锅,多少人围坐在它旁边,坠入了名与

利的墓中,紧抱这个火炉,即便死也不肯放下,本心早已随风而去。

正如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格·拉德所说,心不再纯净的人,药的剂量再大也没有用,尤其是安眠药。我为这些放不下名与利的人感到痛惜,他们已如罪恶之城所多玛传说中的苹果一样,外表红红绿绿,内里却是灰烬。(反面论述)

为何不学学杜尚,这位一生都活在自己本心的人,放下了名利,放下贪欲和私心,才能站得高看得远,走的更远,甚至历史的尽头。也如在画价便是市场的今日,依然有吴冠中这样保持有真诚赤子之心的老者,毫不犹豫烧掉价值连城的画作,他说,不放下,在画艺上,如何更进一步。

是的,一味追求名利,忘了本心,如何更进一步?

自古便有陶渊明的采菊悠然,不附权贵,有虞世南咏蝉,不慕荣华……这些人都已到了放下的境界,他们自在,如佛般逍遥。

《哲理》曾言: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当真正放下名利,自在逍遥,也便是真正的做人及处世了。

在物质居前的今天,我们的确要学会放下,回归本心,这是一种境界。心质不纯的人,终会成为物欲墓旁的曼朱沙华。(正面论述)

人生三重境,勘破,放下、自在,记住,不放下,难成自在,不放下,难回本心。(重申观点)

放下

有禅语道:“放下成佛,执念成魔”,当我们死守住某些东西不放,摧毁的,往往是自己。

拼搏过后仍欲而不得,该当如何?答曰:放下。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放下,不是放弃追求,而是放下执念与纠偏。(提出观点)

两千年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作出了一个最傻的选择。学者张加强评论说:“汨罗江一泓勾人哀思、引人疲惫的弱水留住了一个毫无出息的灵魂”,是的,毫无出息的灵魂。屈原可以著书立说,可以退隐山林,更可以择主而侍,连孔夫子都周游列国以宣扬儒法,你为何非要死守昏庸的楚怀王?既不能辅佐他成就功业,又不能救家国于水火,这何尝不是一种愚忠,一种早该摒弃的执念?(反面论述)

相比之下,陶渊明、欧阳修等人的“放下”就高明得多,既然我的文人傲骨与官场的阴暗不合,我便寄情山水、逍遥游乐,放下充斥着阴谋与斗争的官场,房前种菜、屋后栽花,过我殷勤昨日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自在生活,岂不快哉?

常有那么一些人为各式各样的“得不到”而倍感苦闷,为何那人腰缠万贯我却一贫如洗?为何他连连高升我却屡遭贬谪?为何我受尽委屈有人却好运不

断?这个世界当然有许多的不公平,许多的偶然,我们不是每次都能遇见伯乐,不是一抬头就是坦途,果断地放下不适合的东西,换个方式也许就柳暗花明。可假若我们抓住这些“得不到”不放,总要得到别人有的一切,总执着于一条路,就会陷入焦躁与怨恨,再看不见身边的阳光。得不到并不可怕,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仍不肯回头,死执不放,才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孽障。(针对现实论述)

有首歌不是这样唱吗?无所谓,原谅这个世界所有的不对。惟其放下,能让我们找到最适合的道路,过上真正欢乐与坦然的生活。周公放下王位与权欲,辅佐武王开创一代盛世;魏征放下怨恨与偏见,成为忠正直言的大唐贤臣;托尔斯泰放下殷实的生活,走上心灵真正向往的道路;梭罗放下尘世的喧闹,还内心一片祥和。

放下执念与纠偏,在何时都要保持这样一份安然自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重申观点)

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才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题记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那么正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耀眼的彩虹。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从未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英雄坚贞不屈的气节。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一种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没有必要因叶落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挫折而放弃抗争。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人们常说,风雨过后,面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面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大人生的痛苦”呢?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缺少滋润它的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

痛苦和挫折是人生必然要遇到的难题,要想让我们心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只有在遭遇挫折时排解痛苦,积蓄人生的力量为新的目标而奋斗。这样,生命之花才会常开不败,生命的存在才会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名师点评

开篇用一个寓意深刻的比喻句作为题记,总领全文,使文章笼罩上浓郁的诗意与深邃的哲理。接下来,作者机智地把目光锁定在大自然和人生世界,列举贝壳育珠、水汽凝虹、苏武坚贞不屈、昭君化解汉匈矛盾等材料,引用冰心老人对成功所作的诠释,生动地阐明了一个道理: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挫折是滋润成功的花儿的养分;要想让我们心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必须在遭遇挫折时勇敢地排解痛苦,缩小痛苦。文章说理精彩,善于用诗化的语言议论抒怀,并注意锻造警句格言以强化、美化自己的说理,表现出深厚的语文功底和高超的写作才能。

学后反思

复习导学练

1.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3.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5.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6.“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7.“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8.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9.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10.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11.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12.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篇四:中考5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翻译)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将以下骑送迎 齐使田忌将而往

B.天子且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 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3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汉文帝为“好皇帝”的原因。(3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孟母戒子

(《韩诗外传》)

阅读提示: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 (3)也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1)[诵]背诵。(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3)[諠 ]xāun,遗忘。(4)[戒]警告。

[练习]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

?处士笑而然之( ) ? 何有于我哉?( )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 ②此:(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三)欧阳修论作文

(苏轼《东坡志林》)

(2) 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

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

(5)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

[注释]

(1)[顷岁]近年来。(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3)[工]精,妙。(4)[患]毛病、弊端(在于)。(5)[指摘]挑剔,批评。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 ) 术( ) 过( ) 疵( )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3)多作自能见之( )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答:

(四)自护其短

(《雪涛小说·知无涯》)

(2)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

壳。”某人自护(3)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

(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护]掩盖,遮掩。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而( ) 啖( ) 去( ) 欲( )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仕于南方。 不得已而从仕。

B .或曰:啖菱须去壳。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道。

C.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D.仕于南方。 尝射于家圃。

3、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省略成分。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 ]欲以[ ]清热也。”

4、翻译文画横线的句子。

5、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五)蒲留仙写书

(邹弢《三借庐笔谈》)

阅读提示: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先生写《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1)也。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2),中贮苦茗,具淡巴菰(3)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4。故笔法超绝。

[注释]

(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2)[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3)[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4)[蒇(chǎn)]完成。

[练习]

1、蒲留仙是谁? 请写出我们学过他写的文章 。

2、用四到六字为每个段落拟个小标题。

3、用原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

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1、译 文

皇帝亲自慰问军队。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皇帝车马径直驰进军营,将领们都下马迎接和送别。接着往细柳军营,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拉开弓弩,拉得满满的。天子先行的卫队到了,不能进入军营。先行的卫队说:“天子将要到了。”军营门的军官说:“将军命令说:‘军队中听从将军命令,不听皇帝发布的命令。’”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才传话打开营垒门。营门的军官对跟随的车马上的人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于是天子就控制马缰绳慢行。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作揖说:“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天子被感动了,在车上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皇帝派人告知说:“皇帝尊敬地慰劳将军。”完成礼仪就离开了。

出了军营门以后,大臣们都很惊讶。汉文帝说:“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军营,像儿戏罢了,那些将军一定会被袭击而俘获。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他吗?”

欧阳修论作文翻译

参考答案:

一. 1.C 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将军约定(规定),军中不得骑马奔驰。

4.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

5.大敌当前,汉文帝亲自劳军,在细柳营中接连受到“非礼”,他不但没有发龙威,贬责周亚夫,反而“称善者久之”,足见汉文帝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爱才,识才,任才的君主。

2、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这些丝断了,能再继续织吗?”从此那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

参考答案

1.①?的样子。②为什么。③同意,赞同。④哪里,哪一点。2.諠 是 3.D(助词,的。其余皆为代词。)

3、译文

某年初,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

参考答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曾经) 术(方法) 过(超过) 疵(弊病)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代词 此指欧阳修)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代词 此指文章)

(3)多作自能见之(代词 此指缺点)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勤奋读书加上多写文章”

4、译文

有个人是从出生以来就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他到南方做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都有!

参考答案

1、从??以来;吃;去掉;想。

2、D

3、第一个括号填" 我",第二个括号填"其,它"(代词,代菱)

4、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

5、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5、译文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左丘明和司马迁学的。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 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罐子,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烟草,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

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 就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 参考答案

1、蒲松龄;《狼》《山市》

2、第一段: 高度评价。 第二段: 生活状况 。第三段: 积累素材。 第四段: 成书时间。

3、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

4、① 搜奇说异②归而粉饰③持之以恒

篇五:《论文偶记》译文

论文偶记 节选

写文章的方法,以精神为主,以气韵补充。曹丕、苏辙品评文章,以气韵为主,是这样的。但是气韵随着精神变换,精神浑厚则气韵充盈,精神悠远则气韵飘逸,精神雄伟则气韵高洁,精神变幻则气韵奇异,精神深沉则气韵平静,所以精神是气韵的主导。写专门的论文以讲道理为主,则不能全部展现文章的奥妙。如果人不熟读经书洞彻道理,则写出来的文章就浅陋空荡。人如果没有组织文字的才能,则文字纵然再多,都不适用。所以道理、书籍、组织文字的能力,是写文章的要素,如果写文章又是另外一回事。比如好的工匠手持工具,没有土木、材料,纵然又优美的风格高超的本领,从何下手呢?但是如果有土木、材料,而不善于处理它们的人很多,终究成不了好的工匠。所以文人,就是好的工匠。精神、气韵、声音、节奏,就是工匠的本领,道理、书籍、组织文字的能力,就是工匠的材料。 (这里“精神”应该指文章的主旨,“气韵”应指文章的节奏。 )

古人作文章最不可攀比学得的地方,就是文章作法的高妙。

文章的内在精神,是文人作家的宝贝。作文章最重要的是气势要充沛盛大,然而如果没有内在精神来主宰(统率)它,那么气势就无所依凭,四处游荡而不知道归依何处。文章的内在精神是文气的主宰,文气是文章的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文章的内在精神就是文气的核心。 古人作文章可以告诉人(让人学习)的地方只有文法罢了。然而如果不能得到文章的内在精神而只是死守其文法,那么所谓文法也就不过是死法罢了。关键在于自己在读书时细致深入地体会它。李翰说:“(好的)文章(有时)就好像千军万马;(有时又好像)风静雨晴,空寂毫无人声。”这话形容文气形荣得最好,如果谈论文气不谈论文章的变化,文法总不能(理解运用得)完备。

文贵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最珍贵最喜爱的东西,必定不是平平常常的物件”之意。然而,有的奇在字句上,有的奇在内容上,有的奇在行文上,有的奇在构思上,有的奇在内转情气,有的奇在意理精神。仅仅是字句奇,不足以称奇,气奇才是真奇;神奇也是自古以来很少见到的。各种奇的等次地位虽然是这样的,但字句也不可平淡无奇,因为字句奇也体现出为文者的一种本领。扬雄的《太玄》、《法言》,语句奇奥,韩愈非常喜欢它,所以韩愈的文章就很奇特。

文章的奇气是最难认识和掌握的,大体说来,就是要忽起忽落,气之来也没有端绪,气之去也没有痕迹。读古人的文章,在起落转接的地方,觉得有难以探测、不可知识之处,便是奇气的体现。奇,刚好与“平”相对。气即使非常盛大,但若一直盛大开去,就不能算是奇。真正的奇,要在文章内气的运行之中,时时有所提顿、跌宕、起伏。(司马迁的《伯夷传》可以称得上是神奇。)

文贵远,远就一定含蓄。或者是句上有句,或者是句下有句,或者是句中有句,或者是句外有句,说出来的少,不说出来的多,才可以称得上是远。往昔古人论画说:“远山不画纹理,远水不画波纹,远树不画枝杈,远人不画眼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远则韵味悠长。文章达到了韵味悠长的地步,就没有什么可以复加的了。前人说司马迁的文章,情意深微,旨趣精妙,都寄托在文字笔墨和思路结构之外;又说郭忠恕画远在天外的许多山峰,都用很少的笔墨,几乎看不出如何用笔墨的痕迹。所以司马迁的文章,是班固所达不到的。所要表达的情意完了,文字也就止住,这已经是天下最好的语言表达,然而文字止住,情意却无穷无尽,则更为佳妙。情意到达的地方用不着文字也到,文字止住的地方情意却无穷无尽,从司马迁之后,只有韩愈、欧阳修略得一二。

文贵变。《易》中说:老虎随季节而换毛则毛色更加光亮,豹子随季节而换毛则毛色更加鲜丽。又说:“事物相互交杂,所以才称之为文章。”故而,文者,说的就是变啊。一本集子中的文章篇篇变,一篇文章中的章节段段变,一段文字中的语言句句变,精神在变,情气在变,境界在变,音节在变,字句在变,这只有韩愈能做得到。

(行文的方法有平有奇,应当是兼而有之,才能充分显示写文章的本领。上古时代,文字刚产生,实字多,虚字少。《尚书》的《典》、《谟》《训》、《诰》,文字十分简朴古奥,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文法还不完备。到孔子的时候,虚字已经详细而完备,于是写文章的人就能够将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神气形态全部描绘出来。《左传》的情致和韵味都很美,文章光彩耀眼。到了先秦战国时代,就更加疏荡恣肆。汉朝人有所收敛,稍微走向了劲健质实,只有司马迁能集其大成。唐朝人宗法汉人,然多数趋于峭拔硬挺。宋朝人宗法先秦,得到了先秦文章疏荡恣肆的一面,但却有失于浑厚丰赡,情气韵味也显得有些淡薄。写文章必须虚字用得充分而后方能使精神情态全部显现出来,怎么可以随便节制减损呢?如此看来,枝蔓敷展软弱无力,缺少古人那种浑厚沉郁的情气,就是后人的文章越来越浅薄的地方。史马迁文章的句法看起来似乎累赘重拙,而实际上那正是它古朴厚重可爱之处。

文贵去掉陈词滥调。韩愈议论写文章,把去掉陈词滥调作为第一要领。后人认为韩愈是由于写文章特别好奇才这么说的,不知道古人作文没有不重视去掉陈词滥调的。不妨看看欧阳修、苏轼等名家;曾经直接搬用过前人的一句话没有?韩愈不仅说要去掉陈词滥调,而且特别强调去掉陈词滥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经史诸子百家的文章,已经读得很熟了,但却不许抄袭它们的一句话,要完全另作一番言语,难道不是很难吗?韩愈在所作《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说:“一定要说属于自己的话,不因袭复蹈前人一言一句,这又是多么难啊!”这正与“戛戛乎难哉”互相阐发彰明。李翱亲自到韩愈门下去接受教育熏陶,所以他议论文章,把创辟新意铸造新言作为宗旨。所谓创辟新意,如《春秋》之意不同于《诗》,《诗》之意不同于《易》,《易》之意不同于《书》就是。所谓铸造新言,如描述笑哂的情状,《论语》用“莞尔”,《易》用“哑哑”,《榖梁》用“粲然”,班固用“攸然”,左思用“辗然”;后人作文,凡是描述笑,都不宜于再用以上的用语。李翱的话,虽然觉得有些太过分,但这是他亲身聆听到了师长的训导,所以阐发彰明为这个样子,从这里也可以窥测到韩愈学习写文章的主要宗旨。韩愈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说:“只有古人作文言辞必定是自己创造的,以后的人做不到就开始剽窃,后人都指靠前人而公然地相互抄袭,从汉代到今天用的是一样的陈规旧律。"现今的人写文章,改头换面地袭用古人的现成语句,还自称为有出处,自夸为典雅,不知道这实质上是抄袭、剽窃啊。以前有人说,“杜甫的诗和韩愈的文没有一个字没有来历”’这所谓来历,是说凡用一个字两个字,一定是有根据的,并非直接搬用别人的语句。何况诗歌与古文又有所不同,诗可以用成语,古文就一定不可以用。所以杜甫诗作中用了不少古人的语句,而韩愈对于经史诸子的文章,就只用一字或两字而止。如果径直搬用了四个字,那就可以知道是后人的文章。大致说来,文字是个日进日新的东西,如果陈陈相因,怎能不被看作是臭腐呢?即使原本是古人的意思,到行文的时候,也应当重新加以铸造,一样的言语,不可随便就直接搬用古人的,这就叫做去掉陈词滥调。未曾不换字,却不是换字法。人们常说的“经对经,子对子”,那指的是诗赋偶俪八比的八股文。如果是散体古文,那么,《六经》中的文字就都是陈言。(陶型传)

(1)《论文偶记》:刘大櫆阐述其文学思想的专著。

(2)曹子桓:魏文帝曹丕,论文以气为主,见其《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敌。”苏子由:宋代散文作家苏辙。论文以气为主,见其《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3)灏(hào浩):浩大。

(4)出辞鄙倍:《论语·泰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鄙倍,鄙陋背理。“倍”通“背”。

(5)经济: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主张、办法。

(6)大匠:技术高超的匠人。斤:斧头。

(7)成风尽垩手段:《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垩(è扼):白土。慢同“漫”,涂抹。斫:砍。

(8)设施:设置安排。

(9)能事,本领,才能。

(10)李翰:唐代文学家,字子羽。引语见李德裕《文章论》:“从兄翰常言?文章如千军万马:风恬雨霁,寂无人声。?盖调是矣。”

(11)窈渺:美妙。

(12)矩:标记。

(13)渡:测度。

(14)“珍爱者必非常物”:韩愈《答刘正夫书》:“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

(15)笔:笔法,笔力,如曲笔,伏笔等。

(16)丘壑:指意境深远。

(17)扬子: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早年从事辞赋写作,后来认为这是“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曾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学说。

(18)太史公:司马迁。《伯夷传》是《史记》列传中的一篇。

(19)笔老:笔法老练。

(20)辞切:言辞准确切要。

(21)气蕴:文气含蓄深厚。

(22)品贵:文风庄重。品,品格。

(23)程子: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程颐兄弟,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引语见《二程全书遗书第二上》。

(24)“虎变”二句:《易经》:“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又:“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文柄”、“文蔚”均指文采(原指虎、豹身上的花纹)鲜明、丰茂。《文心雕龙·原道》:“虎豹以炳蔚凝姿。”

(25)“物相杂”二句:语出《易经·系辞下》。相杂,相互杂错。

(26)典谟训诰:指《尚书》,典、谟、训、诰,皆《尚书》中的名目。

(27)《左氏》:即《左传》。

(28)纵:自由放纵。

(29)子长:司马迁。

(30)即物:就物,凭借具体事物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