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父母不讲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1:11:11 字数作文
父母不讲理字数作文

篇一:如何面对不讲理的家长

如何面对不讲理的家长

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多了,多半在家带孩子的不是爷爷奶奶,就是外公外婆,隔代的老人特别疼孩子,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总觉得自家的孩子什么都好。有的老人读了一点书,能帮孩子看看作业,签签名;有的老人就只能帮孩子煮个饭,洗个衣服什么的,其他的也无能为力。

有些老人家动不动就找上门来,劈口就指责老师对待自家孩子不公正,让孩子受了冤枉气,明显地袒护自家孩子的过失;老师向他们解释,他们还听不进处。这种不讲理的家长虽然不多,但在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现实生活中也时不时会遇到。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老师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家长是否真的不讲理。老人家常常是听力孩子的申述,才找上门来的。由于小学生的认识有限,往往很不全面,因而他们向家长反映的事实常与实际有出入,有时还可能说谎话。家长听了这些片面的,甚至不正确的申述,造成误会,才来学校讲理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老师说明事实真相,消除误会,矛盾自然就解决了。这样的家长并不是真的不讲理。

有些家长不讲理,是出于对自家孩子的偏爱和对自家孩子的能力缺乏正确的估价而造成的。他们主观的认为,自己孩子的能力比学校老师的估价要强。老师给孩子的评价是不合理的,不公正的。家长通常只是和自己的孩子接触,没有机会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小学生进行比较,难免对孩子的评价失当。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用可靠的事实,向家长说明其子女的实际能力,并且把他和别的学生进行横的对比,在事实面前,家长就会改变态度,由不讲理转为讲理。

有时候,确实由于老师本人的过失和责任,处理问题不得法或平分有误,又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所以当家长找上门来申辩时,就认为家长不讲理。这种情况是最应该避免的。老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应该严于解剖自己,增强自我修养,在工作中尽量减少失误。

如果家长真的不讲理,解释和说明都毫无效果,那只好通过学校领导和家长所在单位的领导出面解决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最需要冷静和克制,不要和对方发生情绪 上的冲突和相互攻击。

不管遇到以上哪种情况,事情发生以后,老师都不应该对当事的学生产生偏见,更不应该寻机报复。老师应该有以德报怨的胸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教育学生和他们的家长。

篇二:有时候我们会碰到一些蛮不讲理的家长

秀才遇到兵 有理说不清

有时候我们会碰到一些蛮不讲理的家长,我们怎样和他们沟通呢将心比心,以德报怨。用实际行动去感化他。需要感化他们动之以理,晓之以情,以理服人。是啊,我也是这样做的。

还可以通过影响孩子,让孩子影响下大人啊。

三、假借亲身经历,反击家长的“无赖”。

案例三:做老师的,虽经过专门的教育,培训。但老师也是人,也会犯一些无心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却往往被一些学生拿回家添油加醋的向家长“汇报”一番。那么有些家长出于一些复杂的心理,也会牢牢的记在心里,在必要时拿它做挡箭牌。有一次,因班上一转校生状况不断,应各科任老师的要求,和家长取得联系。我以该生本月不理头发为由,向家长婉转说了该生的在校表现。又因前面和家长联系过,家长态度不错,放松了警惕,所以说话时就没有字斟句酌,为了引起家长对孩子管教的足够重视,我故意说道:政教处检查头发时,发现全班就你孩子没理头发时很恼火,说班主任整理好材料处分该生!家长一听要处分孩子,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说你们学校、老师除了处分学生之外还能干什么,你们成天拿处分来压学生,学生怎么承受得住这个压力,本来想要改好的,结果就自暴自弃了。你们老师不知道怎么教育学生吗?学校就只知道处分学生吗?我原以为这个学校不错的,才把孩子转到这个学校。以前我孩子在学校成绩又好,有听老师话,怎么才转到这里不久,就出现这么多问题。你们老师是怎么当的,以前听别人说你们学校不好,我还不信,现在我相信了!

我压住心里怒气说,你先别生气,我就是因为怕他不剪,所以检查的头一天晚上我还专门给你打了一个电话,叫你督促孩子去理头发,要不然学校就会全校通报批评。况且你当时也答应了。家长自知理亏,但气焰还是很嚣张。我叫他去理了,他总是说不长不长,不去理。我有什么办法,总不能打他吧!你们学校因一个头发不理就处分,这也不是教育学生的方法啊!学生整天背负着处分的包袱,他那有心思学好啊!不是我说,其他很多家长都说你们学校的老师说话伤人,不懂教育学生……她还有继续下去的意思,我打断说:你的心情我理解,这让我想起了我的过去。(我酝酿着情绪)我读初中的时候,在老师眼中也是一个不听话的坏学生,每次教育我都充耳不闻,还在母亲面前说老师的坏话。老师无耐之下,只好叫我母亲来领我回去。我母亲没文化啊,她怎么知道她眼中的乖女儿会被学校开除,再加上我平时对她说的老师的坏处,她就一个心眼儿认为是老师教育不好自己的女儿,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老师当时也生气了,就说道:你一个孩子都教育不好,我还有那么多学生。他又不是我生的,我管他那么多干嘛!我母亲一愣,狠狠的给了我一巴掌,老泪纵横的对我说:你这没出息的东西,你妈没文化,难道你也要没文化吗?那一巴掌打得真狠啊!整整肿了半个月啊!那一幕永远的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她是生我养我的娘啊,我怎能如此的对待她……说到这里,我似乎有点哽咽,好了,见好就收吧!握着话筒:对不起,我情绪有些激动,再见!挂了电话,又有谁去追究你的真假呢?反正你是反击了家长,而且是了无痕迹的,他敢说是在针对他吗?

现在这个社会独生子女多,家境好,学生一般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少爷公主脾气,他们吃不了苦,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这个独特性决定了做老师将越来越难,越来越有挑战性,如果不随机应变的话,你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陷入无法自拔的尴尬境地。

一日学生在课堂玩手机(监视画面显示是在打游戏),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是要没收代管直至高考结束。我下课后把学生叫到教室外,学生也很自觉,主动交出了手机。高考临近我也不做过多批评,只是希望她想清楚该如何做,然后和我交流。

没想到当天晚上临近11点的时候,我突然接到家长的电话,带着指责的语气问连我三个问题:李老师,你是不是没收了孩子的手机?收孩子的手机为什么不通知我们家长?孩子的手机很贵的,如果丢失你是不是赔偿?

面对这三个问题,我第一感觉很愤怒,因为我是在执行正当的教育,犯错的是你的孩子而不是我,即使闹起来我也是有理走遍天下,你的投诉更能说明我做事认真。但我知道如果我一味强调自己做的是对的,只能让双方发生更大的争执,最后的结果是没有胜利者,而这样的结局当然也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和平解决,最好能让家长反过成为教育的合作者。 于是,我针对家长的质问做了如此回答:我理解你的情绪,接孩子的时候却找不到孩子,那份焦急和担忧是任何一个做妈妈的都会有的,这也说明你真的很爱你的孩子。不过,我也很爱我的学生,请问你的孩子现在已经是高三了,如果她自己连这样的问题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那么你能保护她一辈子吗?如果真的爱你的孩子你应该教给她如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包办替代。孩子的手机虽然很贵,如果丢失我一定会赔偿的。但我想知道,你现在关心的是手机还是孩子?如果还有什么意见,我希望第二天我们当面交流。

家长听我如是说,立即缓和了语气,对自己的无礼进行道歉,并答应第二天亲自到学校交流。

第二天一早家长就来到学校,见面第一句仍然是为昨天的无礼进行道歉。然后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自己离婚独自抚养孩子,女儿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惟恐别人会欺负她。话音未落,家长就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我说,没关系,我也表示抱歉,我不了解你的情况,你的焦急是可以理解的。以前的经验暗示你,老师可能对你的孩子有看法,不能公平对待你的孩子。如果是这样,我想任何一个家长都会生气的。我们都是关心孩子,因为我们的身份不同,方式方法可能会不一样。

然后我们的交流就比较顺畅,在爱孩子的共同点上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且在如何爱孩子的方式上也达成了共识。最后家长还是禁不住道歉说,没想到老师替孩子考虑的更全面更长远。这时,“刁蛮”的家长变得非常通情达理,非常地支持学校的工作,一场矛盾换来了家长的鼎力支持,这个学生一直到高中毕业都没有怎么犯错误。

根据这个案例,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对付“刁蛮”家长。

接纳家长的情绪。任何家长的无礼行为都是在他认为合理的基础上发生的,而支持他认为合理的就是他们的情绪和感受。如果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来恰当地劫难他们的情绪和感受,他们自然就很容易从对立面走到统一面。所以,我们面对家长的“刁蛮无礼”时,要学会接纳,而不是以更强烈的情绪进行对抗。注意,我们接纳的是对付的情绪,而不是对方的行为。

寻找共同点。解决问题从来就不要在行为的具体层面上来解决,而应该上推寻找一个双方的共同点。在案例中,我们的不同在于对待孩子的行为方式,如果双方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各执一词,那么谁都有道理,这样就很难解决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跳出“具体行为”的层面,向上寻找我们行为的出发点。在这个案例中我就是向上推理找到“爱”这个共同点的。既然大家都是爱孩子,出发点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就是合作者,是伙伴,是战友,没有了对抗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引导家长比较分析,让家长决定该如何做。当双方达成共识的时候,老师要通过自己的问话引导家长分析不同行为可能会产生的后果。这个时候的家长往往会变得更理性,当他们推论出自己行为方式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时,他们自然不会再坚持自己的行为。在这个案例中我是这样问家长的:孩子如果连这样的问题还不会处理,那么她以后走向社会该怎么办呢?

家长能保护孩子一辈子吗?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你认为该怎样爱孩子呢?这样的问话自然会引起家长的思考,从而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注意,这个时候切忌得理不饶人,更不能对家长板起面孔说教,因为这样会伤了家长的自尊心。老师通过问话引导,把决定权留给家长,聪明的家长肯定知道该如何做。如果家长这个时候还不明白,那么你的说教也肯定不会起到作用。一般来说,当我们接纳了家长的情绪的时候他们也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也更容易理解学校的教育行为,这样很多很棘手的问题就变得迎刃而解了。

碰到难缠的家长、或者家长刁蛮、无理取闹,怎么办?

河南省叶县高级中学 顾治国

班主任的重点工作是学生工作。成天和学生打交道,不免就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家长。当我们遇到蛮不讲理、无理取闹的难缠家长时,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要保持冷静心态,学会“倾听”

这些家长在谈话过程中往往是先声夺人,说话或瓮声瓮气或絮絮叨叨或粗话连篇等等,这时我们先不要与他抢着发言,更不要生气,要保持冷静心态,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气度和胸怀,耐心地心平气和地去倾听。一般情况下,过不了多久,这些家长就会自行“哑火”。

例如,去年,我所带班中有一个女生,特别爱说闲话,正课上说,自习课上说,晚上回宿舍后还是说,惹得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烦。教育多次,却收效甚微。我便去她家做了一次家访,结果还未等我说明来意,学生的妈妈就絮叨开了,期间我多次要插话,都被“挡”了回来。最后,我便不再言语,只是坐在那里安静地听着。结果不到五分钟,她自己就感觉到了不好意思,便主动停了下来。 第二、要善于把握谈话时机,寻找谈话的“切入点”

在与这些学生家长谈话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握谈话的时机,找到恰当的谈话“切入点”。然后借“点”发挥,引出需要和这些家长共同解决的学生方面的问题。

例如,有一次,班里有个学习成绩很不错的学生出于好奇,偷拿了同宿舍一个同学的“文曲星”,被同学发现。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和保证教育的效果,我通知其父亲到校配合教育。其父到校一听说此事,就火冒三丈,破口大骂该生,并当场就要欧打。当我提出让他配合学校把学生领回家教育、反省时,就一直跟我说该生原来在初中表现如何如何好、在家如何如何听话、从未有过类似现象等等,一再地恳求让学生留在学校,很不愿配合工作。我便又耐起性子,和他谈起来。当我听到他谈到该生的理想是当一名人民警察这一“点”时,就借此“点”

发挥,引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你认为一个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人适合当警察吗?不给学生点惩罚,他能记忆深刻并改掉这个坏毛病吗?” 该学生家长听后就不再言语,坐在那里思考起来。几分钟后,家长便郑重地说:“顾老师,谢谢你能为学生的将来考虑,刚才是我不对,误解了您的意思,现在我想明白了,我这就配合您,把学生领回家好好地教育,共同帮他改掉这个坏毛病!” 第三、要坦荡真诚,真情感化

不得不说,相当一部分的“难缠”家长,是由一些班主任的言、行失当造就的。这些班主任在与家长接触时,有的说话盛气凌人:“通知你那么长时间了,怎么才到啊?”有的把学

父母不讲理

生的错误迁怒于家长:“这是你的学生,咋教育的,一点教养都没有!”有的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把学生领回去吧,别再来了!”等等。不恰当的言语和行为引起了学生家长对班主任、对学校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于是便不再配合班主任和学校的工作,成了“难缠”家长。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 真正的不通情理、无理取闹的学生家长可以说是几乎没有的。只要我们以足够的耐心、谦和的态度去对待每个学生家长,在谈话和交往中坦荡真诚,不因学生的过错而迁怒、责备家长,对其充分尊重,本着对学生负责、帮助学生的目的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付出自己的的一片真诚,我想“难缠”的家长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少。

?

从这个案例中看出,班主任的工作得不到家长的承认,出现了刁蛮家长事件,实际上就是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出了问题,

用实际行动去感化他。需要感化他们动之以理,晓之以情,以理服人。是啊,我也是这样做的。

还可以通过影响孩子,让孩子影响下大人啊。

平时与家长多沟通交流,让家长们感到老师对孩子的关心、爱护,感到老师的亲切,取得家长的信任和理解,降低发生矛盾的概率。遇到特殊情况,他急你不急,找时机向家长说明情况,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篇三: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

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

讲道理不对吗?

“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教育方式。但人们发现讲道理对很多孩子来说没用,家长越爱讲道理,孩子越不听话。

有位家长说她7岁的女儿特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自己常发脾气,我让她举个例子。

她说,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妈妈不允许她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但再一次下楼,孩子依旧这样,屡说屡犯,家长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

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敢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那样下楼,衣服袖子经常脏。

陈述完,家长失望地说:“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别的孩子懂事,我挺尊重她的,不知给她讲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听。”

我说,你既然已经发现讲道理没用,就该停止。家长一脸迷惑,略有抵触地问我,讲道理不对吗?那怎么办?

我说,很简单,回家找两块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块,自上而下把楼梯扶手擦干净,既做了公益,又满足了她手脚并用下楼的乐趣。

家长一听,恍然大悟。

就这件事,孩子不过是想变个花样走楼梯,这么微小的童趣都不给她,这和家长说的给孩子“尊重”完全不搭界。

“行不言之教”是传诵千古的经典教育方法,理论上人们都认可,可遇到问题,大多数人第一个念头总是如何劝孩子。这样奇怪的逻辑经常遇到,有时候明明是大人不对,伤了孩子,却把改造的矛头对准孩子,指望动嘴皮子就改善孩子状态,这怎么可能?

临睡哭着喊着要下楼,那就下楼试试

从小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会成为讲道理爱好者。在他们看来,所谓教育,就是“明白人”对“不明白人”说话。所以他们对孩子的负责和爱,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诉他们如何做。

一位家长说他在没孩子时,很瞧不起打孩子的人,觉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无能。等有了儿子后,遇到问题总是耐心讲道理。但孩子慢慢长大,他发现“以理服人”越来越行不通了。

又有人不时告诉他,教育男孩就要粗野一些,只要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想让他做什么事,必须服从,不行就动用武力。所以,有两次他和孩子发生冲突,没能控制住,对孩子动了手。这时,他才发现自己黔驴技穷,也堕落为曾经不齿的那类家长了。

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不少家长甚至老师经常脱不了这样的套路:先讲道理,不行就批评,再不行就发脾气征服。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陈述我为你付出多少,你却不懂事??以此“感化”孩子。

思想家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有时变通一下,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有位家长,说他4岁的孩子有两个毛病,一是不听话,二是爱哭,问我怎么办。我让他举出最近一个不听话的例子。

他说孩子这几天总在临睡前要下楼玩,无论家长怎么劝怎么哄孩子都不听,就是哭着要下楼。

我说,你说的两个毛病其实能一起解决。从今天开始,一切事情尽量听孩子的。如果他

临睡前想下楼,你就辛苦点,抱他下楼。他想在楼下待多久就多久,其他事情也同理。 家长有些吃惊,但回去还是照做了,结果让他意想不到。

他后来告诉我,当天孩子在临睡前又要下楼,他没说什么,愉快地给他穿好衣服,带他下去。外面很黑,冷风嗖嗖的,楼下空无一人,他刚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着回家。家长故意说既然下来了,多待一会儿吧,孩子说什么也不肯多待,说想回家睡觉。

回家后,孩子一下变得很听话,让刷牙就刷牙,让脱衣服就脱衣服。此后其他小事上,家长也都少说多做,尽可能倾听孩子的意见,结果孩子哭闹大大减少。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无效教育区分为“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君子之学”是从耳朵进来,进入心中,传遍全身,影响到行为;而“小人之学”则是从耳朵进来,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1寸约等于0.03米)长,所以难以影响到整个人。

用思想家卢梭的话来说就是: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东西方先哲们的观点: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不让妈妈上洗手间

实践证明,想要孩子接受一个观点,从情绪上入手最容易,通过问答,调动思考,刺激他们天性中善良的一面,屡试不爽。

有位妈妈说,在儿子3岁前,她上洗手间不注意关门,孩子常跟进来。后来她觉得孩子大了,这样不好,不再允许他跟进来,孩子不听。

妈妈很耐心讲道理,没效果,只好强行关门,孩子每次都在外面拍门,哭得声嘶力竭,有次甚至哭吐了。

从此,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妈妈去洗手间这件事上,即使正和姥姥玩着或看电视,妈妈想悄悄溜进洗手间,他总能发现,会马上丢下手头的事,冲过来高喊“不让妈妈上洗手间”。每天上洗手间成了一件警察抓小偷的较量,真是累人。

我说,讲道理没用就不要再讲,用问问题的方式。

第一个问题:你不让妈妈去洗手间,那你觉得妈妈尿裤子好还是尿马桶好?

大多数孩子第一问就可解决,他们会很快判断,尿裤子不好。孩子一旦给出这个答案,多半不会再阻拦。个别孩子,可能会故意别扭着回答,那么接下来问第二个问题。 你喜欢妈妈高兴,还是不高兴?

一般情况下,孩子肯定会选前者。这是引导孩子对第一个问题重新选择。如果孩子做出正确选择,要真诚地表示出愉快,肯定他们非常懂事。然后让孩子在外等着,并给他一个期待,让他看看一会儿妈妈出来后,是高兴还是不高兴的。

对幼儿来说,只要有一两次,他体会到正确选择的快乐,正面心理得到强化,问题多半就解决了。万一你的孩子实在特别,固执地选择要妈妈不高兴,那继续问第三个问题。 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作者 尹建莉

你希望妈妈只是今天不高兴,还是明天也不高兴?

我几乎不相信哪个幼儿会继续选择让妈妈不高兴,只要他选择了明天要妈妈高兴,就又能回到第一个问题,按前面的套路来解决。

最意外的是孩子继续选择明天也不让妈妈高兴,第二天妈妈可接着问同一个问题:妈妈今天因为不能正常上洗手间不高兴了,你希望明天妈妈高兴吗——家长问话的态度拿捏好,要平和而真诚。

这位妈妈告诉我,她问到第二问就解决了,很有效。

“杠房出生的”是说你,家长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根源在于家长的固执,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投降”中,心理逐渐被打垮,如果没有思想导师扶植其精神之树成长,思想会逐渐萎缩或变态。

有人说不要滥用药品,他就说生病了还要吃药,不能一概而论;有人说孩子不能打,他就说孩子和孩子不一样;甚至有人说60岁以上妇女不适宜穿高跟鞋,容易扭伤或摔倒,他也会说不穿高跟鞋的老人也有摔倒扭伤的??我老家管这种人叫“杠房出生的”。 表面看,他们说话总是一分为二,又全面又客观,其实他们只有“你的观点”和“我的观点”。且前者总是错误,后者总是正确。“杠房出生的人”其实思辨力特弱,因为他们的能量不能用于真诚的思辨上,主要在不停反抗别人的话语上,一生也往往在这种无端的消耗中庸碌地度过。而这种心理,如果不自知,会言传身教,代代相传。

“讲道理”是下策,“不讲理”是下下策

做“不讲道理”的家长,并非完全否定言语的必要性。这里另有3条建议。

第一,“讲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给孩子讲点道理,先要确认这“道理”自己也信。我经常遇到心口不一的家长,比如有的明明对孩子的考试分数斤斤计较,却问: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如何让他不在意分数? 第二,避免向孩子灌输庸俗价值观。

一些家长自己站位不高,却热衷向孩子传达一些并不高明的见解,甚至是庸俗的人生经验。比如有的暗示孩子不必在学习上帮助别人,给别人讲题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被超过。孩子从这些所谓的人生道理上,学会了小钻营、小算计,却学不到大胸襟。

第三,切不可把“不讲道理”做成“不讲理”。

有些家长确实很少对孩子讲道理,他们很直接,三句话不对就把孩子骂一顿或打一顿,这就是不讲理了。更有些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却在事后美化自己的行为。例如,打了孩子,又深情地讲“孩子,我为什么打你”,通过煽情为自己的行为找遮羞布,这简直是强盗逻辑。

“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发脾气加虚伪是下下下策。

总之,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卢梭说过,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癖好。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做出行动。 本文载于微信公众账号“中国式家长”

好看好玩有知有见

“鳗鱼君”是都市快报“漫阅读”周刊的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鳗鱼君

篇四: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

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

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以来被正面推崇。但人们也往往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用,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有位家长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家长常发脾气。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我让她举个孩子如何不听话的例子,她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但再一次下楼时,孩子又那样,屡说屡犯,家长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陈述完事情后,家长用失望的口气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别的孩子懂事,我其实挺尊重她的,不知给她讲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听。

我对家长说,你既然已经发现讲道理没用,那至少说明在这件事上,讲道理是不对的,发现不对,就应该立即停止。家长一脸迷惑,情绪上略有抵触地问我,讲道理不对吗?那该怎么教育她呢?

我说,很简单,回家找两块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块,自上

而下把楼梯扶手擦干净,既做了公益,又满足了孩子手脚并用下楼的乐趣,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家长一听,恍然大悟,对啊,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呢!我怎么就光想着给她讲道理呢?

这位家长之所以没想到,应该在于她一直以来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说得“有道理”,没去想自己做得多么没道理。就这件事,孩子不过是想变个花样走楼梯,家长却不体恤孩子,这么微小的一点童趣都不给孩子,对这么简单的尝试都不能容忍,这和家长所说的给孩子“尊重”就完全不搭界。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要使儿童“明白道理”,不要仅仅把道理告诉儿童,必须要首先让儿童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

我曾看到一则新闻,广州番禺张中良夫妇收养了10个孤儿,孩子做错事,张中良与妻子不会责骂他们,也不讲大道理,而是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来完成对一个道理的认识。比如,有一次,张中良让家中的小女儿慕恩带着眼睛看不见的姐姐美春出去玩,不知为何慕恩将美春一个人丢在了外面,独自回来了。张中良知道后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小慕恩做了一个体验:用毛巾蒙住慕恩的眼睛,让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从此以后,慕恩变得特别懂事。这一个细节,足以让我们对张中良夫妇更加敬佩,他们也许没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对教育的理解却那样透彻,没有对孩子的真爱,是不可能有这份悟性的。

“行不言之教”是传诵千古的经典教育方法,理论上人们都认可,可遇到问题时,大多数人的第一个念头总是如何劝说孩子,如何给孩子讲道理。比如我经常收到这样的来信:年轻父母们详细陈述了老人带孩子如何包办溺爱,导致孩子有许多毛病,后面提出的问题却是:“这种情况下,我如何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改正缺点?”也有不少家长,他的孩子遭遇了学校老师的冷暴力,导致孩子厌学。家长不去想办法向学校反映,解决老师的问题,也不去做任何和老师沟通的努力,却来问我“如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孩子不再厌学”——这样奇怪的逻辑经常遇到,明明是成年人做得不对,伤害了孩子,却把改造的矛头对准孩子,指望动动嘴皮子,说点什么,就可以改善孩子的状态,这怎么可能呢?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 人们对“讲道理”的偏好往往源于思维惯性。从小在家庭、学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会成为讲道理爱好者。在他们的经验和认识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就是告知与被告知的关系;所谓教育,就是“明白人”对“不明白人”说话。所以他们对孩子表示负责和爱,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诉他们如何做。不过,这种单边主义思维方式,最容易让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一位家长说他在没孩子时,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觉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无能。他自己有了儿子后,遇到问题,总是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发现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来越行不通了。孩子经常很固执逆反,不管家长怎么说,就是不听。所以他开始怀疑自己做得对不对,周围又不时地有

人对他说,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只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想让他做什么事,没什么好商量的,必须服从,不行就动用武力。所以,有两次他和孩子发生冲突,真的没能控制住,对孩子动了手。到这时,他才发现自己黔驴技穷,也堕落为自己曾经不齿的那类家长了。

这位家长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长,包括很多学校老师,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时,经常脱不了这样的套路:先讲道理,讲道理不行就去批评,再不行就通过发脾气来征服。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陈述我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却这样不懂事……以此来“感化”孩子。

思想家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这3种办法恰是很多家长身体力行,运用最纯熟的。每当我在不同场合引用卢梭这句话时,总是会引起别人的疑问和困惑:如果讲道理孩子不听,除了生气或感化他,还有什么方法呢?难道不要教育他吗?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 当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压人,强迫孩子接受来自家长口头的“道理”,这是在使蛮力,是思维懒惰和粗糙的表现,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之扣越系越复杂,越系越死。教育是门艺术,讲究的是简单和精巧。改变“讲道理”的思维定式,变通一下,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有位妈妈,从孩子一岁半时,开始每晚给孩子刷牙,可小家伙怎么都不配合,任凭妈妈讲多少道理都没用,刷牙成了天天必打的

战争,总是弄得双方都不愉快。后来,这位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孩子有一个很喜欢的小熊玩具,妈妈在晚上要刷牙前跟孩子说:“宝贝,小熊这么长时间没刷牙,牙疼了,长龋齿了,你帮它刷刷牙好吗?”孩子很乐意地接过妈妈准备好的牙刷帮小熊刷起来。给小熊刷完牙后,妈妈表扬孩子刷得好,并说:“小熊真乖,给它刷牙它配合得真好。”然后问孩子:“宝宝想不想让小熊看看你也很乖,也会好好配合妈妈刷牙?”孩子高兴地说好,史无前例地配合妈妈刷牙。这样几天下来,孩子再也不厌烦刷牙了。

还有一位家长,说他4岁的孩子有两个毛病,一是不听话,一是爱哭。问我怎么办。我让他举出最近的一个不听话的例子。

他说孩子这几天总是在晚上临睡觉前要下楼玩,无论家长怎么给他讲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类的话,孩子都不听,就是哭着要下楼。

我说,你说的两个毛病其实是一个,可以一起解决。从今天开始,一切事情尽量听孩子的。如果他临睡前想下楼,你就辛苦点,抱他下楼,他想在楼下待多长时间,就待多长时间,在其他事情上也采取类似的做法。家长有些吃惊,很顾虑的样子,但回去还是按着我说的做了,结果让他意想不到。

他后来告诉我,当天孩子在临睡前又要下楼,家长没说什么,愉快地给他穿好衣服,带他下去。外面很黑,冷风嗖嗖的,楼下空无一人,他刚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着回家。家长故意说既然下来了,多待一会儿吧,孩子说什么也不肯多待,说想回家睡觉。回家后,孩子一下变得很听话,让刷牙就刷牙,让脱衣服就脱衣服。此后

篇五: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

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

淮阴区吴城小学 周锦标

很多家长,孩子一有哪儿做的不好,就会居高临下,喋喋不休地对孩子灌输这样那样的大道理。可收到的效果却微乎其微,有时甚至一点效果都没有。对于孩子,尤其是孩子还小的时候,很多的道理不是“讲”出来的,而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领悟到的。对于孩子,我们不妨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让“道理”从我们身边的一件件小事中,渗透给孩子,让孩子潜移默化中爱到教育。

近来,女儿不知道受了谁的影响,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总喜欢随地乱丢东西。妈妈苦口婆心的和她说了几次,一点效果都没有,她还是我行我素。

一天她随手从作业本上撕了一张纸,揉了揉就扔在了地上。正好被我看到了,我盯着她看了一会,然后把纸拾起来,扔进了垃圾篓。看到她的脸红了,我也没说什么。

下午我带女儿去公园玩,带了一些吃的食品和饮料。在公园,女儿玩得开心极了。玩累了她就开始吃起食品来。吃完了,她的坏毛病又犯了,把食品袋随手扔在了地上,这次我盯着她看了好久,然后我把袋子捡起来,扔在了不远处的垃圾筒里。然后我说:“周哲,你看看我们周围,这么干净的环境,这么美的景色,被你扔了这个垃圾袋,这儿还美吗?”女儿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后来,剩下的食品袋,全被她扔到垃圾筒中了。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这样,我没费一点口舌,就让女儿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在给孩子讲道理时,还要联系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实际,“遇物则诲之”。 不能让道理脱离生活,更不能居高临下,那样孩子会特别反感,当然不爱听了。《资治通鉴》第197卷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自述其如何教子时,有这样一段话:“朕自立太子,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见其乘舟,则曰:‘水所以载舟,也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君主)从谏则胜。’”唐太宗抓住身边琐事,通过形象的比喻,引出深刻的道理,便于接受,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同样我们也会遇到好多教育孩子的契机,抓住这些契机,往往比那些枯燥的说教、唠叨有用的多。

“爸爸,今天我被教师批评了。”

“怎么了呀?”

“今天我把红领巾忘带了。”

“这怎么会忘记的啊?你每天晚上没有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啊?”

女儿低下了头。

原来女儿有个坏习惯:每天晚上作业完成后,东西放的乱七八糟的,从来不知道整理,第二天早晨起来就急里慌忙的。今天就是这样才忘了红领巾的。

“爸爸,我以后作业写好后,一定把东西收拾好,第二天早晨就不会忘记东西了。”

“好孩子就应该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不讲道理”,通过言传身教,让他们轻易接受更多的道理。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