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生存环境对人的压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1:32 字数作文
生存环境对人的压迫字数作文

篇一:从家训看中国人的生存环境

从家训看中国人的生存环境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家训传统,并且喜欢把家规扩充到国法的人治国家,可以说家训不仅仅是一家一族的规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读那些家训,确实也能够感悟到中国文化的一些特色。

中国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家训可能要首推《颜氏家训》,即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的家训。在这本家训里,从怎样教子,怎样处理兄弟婆媳关系,怎样求学,怎样写文章,怎样选择媳妇,怎样消磨闲暇时光,都有广泛的涉猎。是中国最典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庭教育读本。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特别是中国式的宗族生存方式里,这些家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除了《颜氏家训》之外,著名的还有《朱子家训》,一说是朱熹所作,一说是朱熹的嫡系子孙朱用纯所作,不管怎样,这朱子家训肯定是朱熹家族的规矩无疑了。这些家训在中国人的治家现实中还是很有市场的,比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在那个时代里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是,如果这些家训用来指导现在的家庭生活恐怕有些就行不通了,因为这观念都是适应传统农业社会的,在传统的人治社会,要想不招致横祸,常常是有一些家传的经验需要传递下来的。

读到曾国藩的家书是在读中学之后的事情了。当时感觉他的“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太过于传统,特别烦他的那个“考”字。八十年代,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日渐激烈。而那些什么“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之类,前面说要谨言,后面又说无不可对人言之事。那个分寸是多么难把握。如果真的完全按照这个活法,那真是累,而且感觉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了。

以后,我就不太喜欢看人家的家训了。感觉那些家训都是要达到鲁迅的所说的旧礼教要达到的那种目的,即让年轻人,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满脸一副死相,说笑就是放肆。

再一次接触到所谓家训,是在来广州当大学教师之后,有一个家训引起了我的重新注意,那就是原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徐其耀写给儿子的家书。那分明也是一

种家训,只不过是现代家训而已,而且也是分条目的。

信中以一个做高官的父亲身份这样告诫自己的儿子:

1、不要追求真理,不要探询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探索真理这类事情让知识分子去做吧,这是他们的事情。要牢牢记住这样的信条:对自己有利的,就是正确的。实在把握不了,可简化为:上级领导提倡的就是正确的。

2、不但要学会说假话,更要善于说假话。 要把说假话当成一个习惯,不,当成事业,说到自己也相信的程度。妓女和做官是最相似的职业,只不过做官出卖的是嘴。记住,做官以后你的嘴不仅仅属于你自己的,说什么要根据需要。

3、要有文凭,但不要真有知识,真有知识会害了你。有了知识你就会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是从政的大忌。别看现在的领导都是硕士博士,那都是假的。有的人博士毕业就去应招公务员走向仕途,那是他从读书的那天起就没想研究学问,肯定不学无术。记住,真博士是永远做不了官的。

4、做官的目的是什么?是利益。要不知疲倦地攫取各种利益。有人现在把这叫腐败。你不但要明确的把攫取各种利益作为当官的目的,而且要作为唯一的目的。你的领导提拔你,是因为你能给他带来利益;你的下属服从你,是因为你能给他带来利益;你周围的同僚朋友关照你,是因为你能给他带来利益。你自己可以不要,但别人的你必须给。记住,攫取利益这个目的一模糊,你就离失败不远了。

5、必须把会做人放在首位,然后才是会做事。这里的做人做事你可别理解为德才兼备的意思。这里说的做人,就是处关系。做事是实际工作,这点会不会都无所谓。做人就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点编织到上下左右的网中,成为这个网的一部分。记住,现在说谁工作能力强,一点都不是说他做事能力强,而是指做人能力强。呵呵,你看那些把能力理解为做事的人,有好日子过才怪。

6、我们的社会无论外表怎样变化,其实质都是农民社会。谁迎合了农民谁就会成功。我们周围的人无论外表是什么,骨子里都是农民。农民的特点是目光短浅,注重眼前利益。所以你做事的方式方法必须具有农民特点,要搞短期效益,要鼠目寸光。一旦你把眼光放远,你就不属于这个群体了,后果可想而知。要多学习封建的那一套,比如拜个把兄弟什么的,这都不过分。

7、要相信拍马是一种高级艺术。千万不要以为拍马只要豁出脸皮就行,豁得出去的女人多了,可傍上大款的或把自己卖个好价钱的是极少数,大部分还是做了低层的三陪小姐。这和拍马是一样的道理。拍马就是为了得到上级的赏识。在人治的社会里,上级的赏识是升官的唯一途径,别的都是形式,这一点不可不察。

8、所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都不是必须严格遵守的,确切地说,执行起来都是可以变通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制订者从没想到要用这些来约束自己,而是想约束他人。但你要知道,这些不是人人都可以违反的。什么时候坚决遵守,什么时候偷偷违反,让谁违反,要审势而定,否则宽严皆误。

以上这些都是做官的原则。现在要仔细想想,如果你真能逐条做到,你就能一帆风顺,如果感觉力不从心,你还是马上另外选择职业吧。

虎毒不食子。徐其耀虽然是大贪官,但是,在疼爱儿子方面,确实是中国父亲的典型,而且也不能够说没有水平。网友这样评价这封信:该信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实为官场金科玉律,符合付诸史馆的标准;该信观点鲜明,论述坦率朴实,语言精炼,警句频出,振聋发愦,境界高超,足可编入教科书当

范文,聊以纠正当今假话空话套话充斥的文风。

确实,他的那些肺腑之言,除了自己的儿子之外,还能够在什么场合讲呢?只有这个时候才会将自己最切身的体验,最宝贵的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儿子。其实这恰好也说明了中国的生存环境,特别是中国的官场环境就是这样的。“不要追求真理,不要探询事物的本来面目。”“不但要学会说假话,更要善于说假话。要把说假话当成一个习惯,不,当成事业,说到自己也相信的程度。妓女和做官是最相似的职业,只不过做官出卖的是嘴。”“要有文凭,但不要真有知识,真有知识会害了你。有了知识你就会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是从政的大忌。别看现在的领导都是硕士博士,那都是假的。”“必须把会做人放在首位,然后才是会做事。这里的做人做事你可别理解为德才兼备的意思。这里说的做人,就是处关系。做事是实际工作,这点会不会都无所谓。”等等,从这样的家训里,可以看出中国的社会生态与官场生态。从前古人的家训,目的与徐其耀对儿子的关爱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但是,还常常装模作样地说几句仁义道德的话,而徐其耀却不需要任何掩饰与包装,就那样赤祼祼,感觉官场上的那些虚饰毫无必要了。徐其耀平时是不可能对人这样说话的,因为对儿子真诚的爱,因为爱子心切,所以才会有了这样掏心窝的话。这恰好就是一个真实的中国。

最近网络上流行又一个版本的大领导给儿子的家训,虽然真伪难辨,但是,无论从口吻还是背景来分析,却是那样的吻合,中国的生存环境确实也是这样的。

“说话要用脑子,做事慎言,话多无益。讲话不要只顾一时痛快。信口开河,以为人家给你笑脸就是欣赏,没完没了的把掏心窝子的话都讲出来,结果让人家彻底摸清了家底。还偷笑你。”这一条强调做人要有很深的城府,不要轻易开口说话,因为话多无益,特别是不要掏心窝子的话,让人摸清了家底。在官场上让人摸清了家底有多么可怕?等于向对手完全亮出自己的牌,哪有不输的?因此,在中国官场上的谨言慎行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国学会做人,其实主要是学会说话,而学会说话其实就是学会有城府,甚至学会说谎,做人就是学会说谎,不但要学会说谎,而且还要把说谎当成自己的事业来经营,要学会把假话得与真话一样,连自己都相信。

“遇事不要急于下结论,即便有了答案也要等等,也许有更好的解决方式,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答案,要学会换位思维。”这一条涉及到一个人如何作出判断。遇事不急于下结论是对的,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确实会有不同的判断,有不同的结论。不过,如果在一个言论自由的环境中,即使你下了结论,也不会就是铁板订钉,你有你的判断,你有你的结论,我有我的结论,大家都拿出来充分讨论,究竟看谁更有道理。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换位思考的问题。一个社会,之所以会有换位思考,是因为,在一个“没有来的请举手”的社会环境里,最仁慈的做法就是,来了的人,能够暂时替他举一下手,尽管替他举的手,常常是不计数的,而且举不举手也要看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来变通。在一个民主法治社会,是不需要什么换位思考的。因为各个位都有人在思考,你只管思考自己这个位就可以了。别人的位会有别人思考。他们都有自己的声音,都有自己的代表。狼是不可能替羊来思考的,而羊也不可能替狼思考。

“对小人一定要忍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实在不行把属于自己的空间也送给他们,让他们如莺燕舞般陶醉吧。大人大度量。惹着小人就等与惹了麻烦,所以要敬而远之。”又是君子小人之争。每个中国人在说到与人争斗的时候,总喜欢把自己标榜为君子,把别人标榜为小人。其实利益面前,大家的心态是一样的。只不过小人争小利,所谓君子谋大利,甚至谋天下。中国人所谓的“吃小亏占大便宜。”的道理就是这样的。中国人说到底都是乡愿,只不过是乡愿有大小之分而已。所谓君子不是大乡愿,所谓小人就是小乡愿。法治环境里,每个人都有权在市场环境里,在法治规则下争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只有德治环境里,才有所谓的“大人大度量”。在民主法治社会,利益受到无端侵害,就要法庭上见分晓,这样才能够保障每个人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

“这世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不要参与评论任何人,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谁也没有理论依据来介定好人与坏蛋,其实就是利益关系的问题。”在中国以德治国的环境里,在人们口中常常念着的就是“君子小人”,“好人坏人”。其实在美国这样的法治社会,在人们口中最常说的话却是“合法”与“非法”。人与人之间跳不过的是一个利益关系。好人与坏人常常是道德概念。一个大贪官污吏,对他的儿女来说可能是天下最好的人,但是对被他掠夺的人来说又是最可恶的人。好与坏,常常是用利益来界定的。真正公正的标准就是:违法还是合法。这是站在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有公正判断的。

“对于那些经常找你麻烦甚至欺负你的人,能忍则忍,没必要时刻与莽夫过不去,但一定要给他攒着,新仇旧怨积累起来,正义和真理就属于你了,那么瞅准机会一定要彻底教训他一次,在法律赋予的权限以内,往死里揍,让小子永远记住:除了你爹,没人会惯你这些臭毛病。”在中国有一句话,叫“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为什么在中国有那么多而且流传久远的关于欺负与被欺负的格言警句呢?因为,中国的官本位生存规则就是这样的:官大一级压死人。穷不富斗,富不与官斗。小官不与大官斗。下级不与上级斗。否则那叫不自量力。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大谋”是什么?就是企图做大官,甚至打江山。做了大官甚至打下了江山,谁还敢欺负你?到时只有你欺负别人的份了。中国人的生存环境,自古以来就是人与人是狼。公平正义是没有的,就看谁能够成者为王,谁败者为寇了。今天,中国的幼儿园孩子上学第一天父母与老师最关心的事情仍然是:如果有谁欺负你,将怎样怎样,而美国人则关心的是你如何才能够为他人服务。在中国能够有能力有机会欺负他人,能够一级吃一级的人,才有生存之道。在美国,只有能够为他人,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人,才是成功者。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背后算计你的小人永远不会消失,这是中国特色,小人不可得罪,同样小人也不可饶恕,这是万世不变的真理,说到底小人也有心小的一面,对待这种人要稳准狠,你可以装做什么也没发生,天下太平,万事大吉,然后来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毒攻毒,让小子知道:小人也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做好人要有水准,做小人同样有难度。”对照这一条,就可以知道,在中国生存为什么要“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前面提到的“说话要用脑子,做事慎言,话多无益。”这句话在这一句里得到了充分的解释。因为,“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背后算计你的小人永远不会消失。”可以想见在中国生存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在中国自古以来,“害人之心不可少,防人之心不可无”,人与人之间几乎时时刻刻处于战争状态。你说做人岂有不难的道理?孔子的仁爱,爱有等差,其实是一种伪爱。因为缺乏普遍通用的法则与人的自然权利观念,因此,一切行事都要靠自己察颜观色,人累,心更累。

“有些人习惯了占你小便宜,小人小肚肠,大人大度量,有机会坑他一把大的,出一次大血,同样让他记住:天下根本就没什么免费的午餐,哪有白拣的便宜让你赚。小恩小惠攒多了就是一个大窟窿,只要接受就一定要找机会回报,行下春风望夏雨,付出就是为了收获,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种子与果实的关系。千万别让天真给害了,记住:人生如戏,都在寻找利益的平衡,只有平衡的游戏才有可能玩下去。”对受便宜的小人要让他出一次大血。“行下春风望夏雨,付出就是为了收获。”这一条用于中国的官场生态尤其管用。因为,在官场一个提拔另一个人,不是无缘无故的,那是指望日后你能够回报他。一个人被别一个贵人提拔,也不是无缘无故的,那是因为他感觉他能够为他所用。在中国权力从来都是私有的。所谓国家的,其实说到底也只是某些利益集团的。谁坐了江山,国就属于谁。只有像美国这样的民主法治社会,才是真正的“天下为公”,权力是国家公器,不可以私下传授,必须让公民用选票来决定。

“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是不负法律责任的,可以没有理由的咬你一口,所以对待疯狗级的人物要敬而远之,保持不来往,不交流,退一步,海阔天空,相信疯狂也是一种人格,虽不值得尊重,但自有其存在的道理,生物链少不了这一环。”据统计资料表明,中国是全世界第一大精神病大国。“患有心理疼痛的人”其实多的是。确切地说是患精神疾病。患有心理疾病与患有精神疾病还是不同的。为什么中国会有那么多疯狗级的人?因为,中国就是恶劣的官场生态社会。在这种环境里,每个人都要言不及义、言不由衷,人格分裂,公开说假话,私下吐真言。口言善,而身行恶。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在学会说假话中学会做人,学会了做人,才能够成功。成功之后,才有资格欺负别人。难怪毛泽东在“文革”成为如日中天的永远不落的“红太阳”时还不忘这样告诫自己的家人:“要夹着尾巴做人”。他的家人都要夹着尾巴,那么,在中国还有谁不需要夹着尾巴做人呢?因此,为了能够在这样恶劣的社会里生存下去,数千年来,几乎每个中国人骨子里都隐藏了有类似的高华教授所概括的毛氏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毛氏思维方式”,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阴暗的积淀。这里主要有这么几条:

(1)别人是不可相信的。

(2)制敌之道是可以不择手段的。

(3)斗争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两极对立的,非黑即白。

(4)重行动,尚武力,轻言辞,以成败论英雄,胜利是唯一价值,成功者、胜利者就是有道德的。

“毛氏思维”基本上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在中国有广阔丰富的土壤,其来源:

(1)在经验基础上的古代统治术及其民间表达形式,

(2)底层造反文化、流民文化的积淀。

综合中国人的种种家训,其实也大多超脱不了毛氏思维方式的范围。至今中国还有大批的人,打着回归传统文化的旗帜,用大搞复古的方式,拒绝让中国走向世界,拒绝中国对西方开放,拒绝中国充分世界化。不知他们是怎样面对与解释这种现象。中国人的生存环境之恶劣可谓是举世无双,但是极少有人去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

篇二:试论地理环境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试论地理环境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摘 要] 一个地区的文化总是会受到一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其对于藏传佛教的传入、形成、传播与分布、习俗与教义、寺庙建筑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地理环境;藏传佛教;青藏高原;影响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特征, 其产生、发展总是与一个地区的环境尤其是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不同的地理环境总是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宗教与其它文化现象一样, 其产生、 发展都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环境不但影响到宗教习俗、 宗教禁忌、 宗教思想, 甚至对一种宗教的起源直接发生作用。 任何宗教无论其中含有多少虚幻的内容, 但本质的东西仍要在人们生存的环境中提取, 特定的地理环境既构成了人们对世

界的认识基础, 也决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与宗教范围。 可以这么说, 一个地区的宗教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所在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因此, 在宗教地理学的诸多研究内容中, 探讨宗教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现代宗教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如张文奎先生认为, 宗教地理学为文化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不同宗教的区域分布, 宗教的源地, 教义与环境的关系, 以及不同宗教习俗对社会的影响等问题。

[ 1 ]

在王恩涌先生看来, 探讨宗教景观区域性发展特点以及宗教体系的空间变化过程是宗教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

《人文地理学词典》 一书则认为, 宗教地理学是 “对宗教现象与信仰习俗的空间关系、 景观特征及其地理位置等进行描述解释的一门文化地理学分支学科。”

[ 3 ]

尽管三者在宗教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上各有侧重, 但都认为宗教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宗教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藏传佛教作为佛教与青藏高原相结合的产物,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对于其产生、 发展、 传播、教义习俗等方面也必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长期以来青藏高原历史时期的地理因素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并没有得到藏学界及历史学界、 地理学界的足够重视, 历史时期青藏高原自然、 人文地理环境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对于藏学领域内其他方面而言也显得较为落后, 造成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史料、 语言等方面的限制, 另一方面也可能与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研究视野相对单一、 狭窄有关。 这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 一些学者开始从生态环境学的角度来探讨环境与藏传佛教之间的关系, 例如才让、 朱普选、 南文渊、 嘎藏加等人的一些论著均是这方面的代表①, 而从现代宗教地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的不多见。 因此, 从现代宗教地理学的角度探讨地理环境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不仅如此, 作为藏民族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藏传佛教对藏民族的历史、文化、 生活等各个方面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尤其在今天, 如何在青藏高原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中保护、 开发藏传佛教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已是藏民族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从地理环境角度对藏传佛教进行探讨, 对于藏民族而言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藏传 佛教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 不揣浅陋, 笔者这里愿就此问题略抒己见, 以求教于方家学者。di理环境是宗教产生、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4 ],任何一个宗教的产生、发展无不打上地理环境的烙印。 地理环境对藏传佛教的影响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早期佛教的传入

我们知道,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是一种农业文明的产物。 尽管古印度的佛教中心离青藏高原比较近, 但是直至公元七世纪佛教方才传入西藏当时为吐蕃在松赞干布及其以后几代赞普时期, 佛教在吐蕃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藏传佛教史上称之为 “前弘期”。 而在七世纪之前的汉地、中亚、 西域等地却都已经是佛教盛行的地区了,并且佛教传入这些地区的时代也都比较早, 佛教传入汉地是在西汉末, 传入中亚、 西域的时代则更早。 但是, 按照传播学的理论, 离源地越近的地方应该越早、 越容易得到传播才对。 那么, 是 什么原因使得离佛教发源地如此之近的青藏高原接触佛教如此之晚? 又是什么原因使得早期高原接触佛教如此之难? 在这里, 我们就不能不考虑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不仅需要能够生产出足够剩余产品的适宜气候和土壤条件, 还需要有不同地区的物质交流, 以及个人和群体的之间的信息交流。 不同地区间的交往不仅是信息沟通和互通有无, 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不同人类基因的合和交融。 而在偏远地区, 交通、 通讯所需时间太多或所需成本太高, 使这种至关重要的交往要么根本不可能,要么代价太大, 以至于对文明的萌生和成长完全失去了意义。”

[ 5 ]

在历史早期, 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在地缘上的先天优势并没有化为促进双方交流的现实条件, 其原因正是由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限制。 我们知道, 对外的整体封闭及高原内部的局部封闭是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一大特征。就整个高原的外围而言, 高原的西南边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 这条庞大的山脉不仅阻碍了印度洋暖流进入高原地区, 同时, 对于南亚文明向高原内部的传入也起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尤其是在早期, 由于交通的不发达, 人们要想越过巨大的喜马拉雅山是有很大困难的, 或者说要具备相当的勇气。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在古印度佛教兴盛的孔雀王朝、 贵霜王朝时期, 高原上所受到的佛教影响微乎其微。 南部有巨大的喜马拉雅山, 在北部及东部也存在着巨大的山脉, 例如 昆仑山、 阿尔金山、 祁连山、 横断山脉等, 这些巨大的山脉在阻止外来文明的进入同时, 也极大地限制藏族先民的对外交往。 佛教何以迟迟难以在藏域传播, 藏文史籍早有记载, 据 《柱间史》

所载:

“据说, 往昔吐蕃先民之所以不为如来佛祖所化, 是因为他们生息繁衍在冰峰雪岭、 森林湖泊、 野兽出没、 鬼魅猖獗之地的业缘所至。 ”[ 6 ]

《汉藏史集贤者喜乐瞻部洲明鉴》 对此也说“大慈大悲的圣者观世音菩萨前来无畏布世界南瞻部洲, 在布达拉山顶, 面朝北方观看, 思考引导雪域有情众生的方法。 通过日夜六日的观察, 看到雪域吐蕃乃是南瞻部洲五个或九个大地面最坏的一个地方, 佛陀未曾到过, 佛语之光未曾照到,没有佛法, 众生还够不上教化的对象, 充满了无边的黑暗。 吐蕃上部的三个地方, 被雪山和石山包围, 象一个水池, 被鹿、 石羊等野兽占据, 吐蕃中部的三个地方, 山崖和草地紧接, 象一条水渠, 被猴子和岩魔女占据, 吐蕃下部的三个地方,满是草滩和森林, 象一块平整的田地, 被大象和飞禽占据, 没有人类, 还不到教化的时机。”

[ 7 ]

地理环境对佛教在雪域传播的限制可见一斑。 在早期, 要想突破这些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进行对外交往, 没有强大的政权做依靠是不行的。 然而高原内部的局部封闭性, 早期的青藏高原上却是处于四分五裂的时代, 部族力量是各个地方的支配力量, 还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对外的大规模交往。 直至吐蕃王朝的兴起, 才开始有能力进行对外的大规模交往,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 在吐蕃王室的大力支持下, 佛教才开始在青藏高原上慢慢传播开来。 ③佛教的藏族本土化过程也由此开始。

二、藏传佛教的形成

藏传佛教是印度佛教在青藏高原上本土化的产物。 在这一过程中, 其与高原早期已有的宗教( 包括本教及一些原始宗教 ) 的斗争、 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也可以这么说, 正是在与本教及其它原始宗教的斗争、 融合中藏传佛教才得以形成、 确立, 因而形成后的藏传佛教也带有许多高原早期宗教的烙印。 而高原早期宗教的形成却是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 我们知道, 宗教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 是人们对客观59世界的虚幻的、 不正确的认识, 这种不正确的认识来自于两个压迫, 一是自然压迫, 另一个是社会压迫。 青藏高原地势高亢, 干旱寒冷, 自然灾害频繁是其环境的主要特征藏地高下不一,寒暄各异, 平壤则热, 高平则冷, 有十里不同天之语, 晴雨靡常, 风霾无定。”

[ 8 ]

是对高原环境绝好的写照。 由于高原民族的生活、 生产较大程度的依赖于自然环境, 即自然对人有较大的压迫,因此,“牧畜农业, 人民所资以为生者, 而恒遭造物之摧毁。 族竭其智能不足以争, 于是将所祈求之愿望与要求, 寄托于宗教神幻世界, 以求于鬼神。”

[ 9 ]

正是这一点催生了高原早期的本教及原始宗教。 自然环境影响下产生的本教及原始 宗教的某些特征则在后来通过融合也部分地为藏传佛教所继承下来, 例如对于高山大湖的敬畏及对于白石的崇拜等等。 而这些并非是早期佛教固有的内容, 固可以将其视作自然环境在藏传佛教形成上的间接影响, 即自然地理环境通过对高原早期本教及原始宗教的影而间接影响藏传佛教的形成。 除此之外, 朱普选认为,

“佛教的轮回之说, 因果报应, 把世间的苦难和各种现实矛盾,且幻化的佛国世界加以解决, 追求人生的解脱,以一种 ‘超然世上、 看破红尘的态度来主张’、‘出世’, 否定现实的人生和世界, 追求永恒的幸福的彼岸世界。 这种出世宗教非常适合当时藏区社会的文化生态, 因此, 佛教得以在藏区传播和发展。”

[ 10 ]

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下的高原生态文化使得佛教易于在高原生存下来, 这一点可以看作是自然地理环境在藏传佛教形成上的直接影响。

三、藏传佛教的传播和分布

传播是一个过程, 文化的传播实际上是文化的一种时空现象, 即文化的扩散现象。 王恩涌认为, 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 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relocation diffusion)。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 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 不断地传递, 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 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 旧的分布区较小, 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 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 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 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 11 ]

无论哪种扩散方式, 其都是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展开, 因此空间地理因素必然会对文化的扩散产生一定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其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受到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的影响。 在青藏高原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中, 这种影响表现的就更为明显。 人是宗教的载体, 既是创造者、 传播者, 也是被传播对象, 宗教的传播不能不考虑人口分布的因素。 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人口的分布具有一定特点。 高原的西北部是牧区, 人口比较少, 且分布较为分散, 流动性比较大。 主要

的人口集中在东部和南部, 尤以南部河谷地带为主,这里也是高原上最主要的农业区。 大致来说, 高原人口的分布格局是南部、 东部集中且呈线形。除了人口分布格局之外, 交通分布格局也是分析宗教传播与分布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与高原人口分布格局相对应的是高原交通路线的分布格局。正如前述, 由于受高原多高山大川地势的影响,山口河谷是天然的交通线, 而加上人口也多分布于河谷地带, 连接各个居民点的交通线也必然是 以山口河谷地区为主。 高原人口、 交通这种多集中于南部、 东部且呈线形分布的特点对于藏传佛教的传播与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藏传佛教最初的产生地就在南部的雅隆河谷地带, 后来才开始向高原上的其它地区传播。 但是, 其传播既非扇形传播也非圆形传播, 基本上是以线形传播为主,这主要就是由于高原上最主要的居民点及交通线是沿着雅鲁藏布江、 拉萨河、 年楚河、 雅隆江、湟水、 洮水等河谷地带展开的。 翻开今天的西藏

地图, 我们就会发现最主要的藏传佛教寺庙多位于沿河河谷地区, 如拉萨、 日喀则、 萨迦、 乃东、昌都等地, 其原因正在于此。

四、藏传佛教的习俗及教义

宗教既然是一种信仰, 因而它必然会产生出许多的习俗和教义, 这其中就有不少深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 我们知道, 佛教最初产生于古印度的时候, 佛教徒是不食肉的, 但是, 当其传入到青藏高原以后, 这一习俗却得到了改变, 因为,青藏高原地势高寒, 肉类食物在人们日常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不食肉, 显然不大可能。 尽管允许食肉, 但是, 佛教徒却不像西藏早期的本教徒那样盛行以杀死牲畜为主的各种各样的祭祀。 为什么呢? 因为整个青藏高原的生产环境相对来说不大理想, 人们获取食物比较艰难, 如果还是像本教徒那样实行各种各样大规模以杀死牲畜为主的祭祀, 显然对地 方的畜牧业生产十分不利。

[ 12 ]

对于食肉这一固有习俗的适度改变就使得佛教在青藏高原上相对于本教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 其对于民众的吸引力自然也就高了。 而藏民族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习俗也因此渗入到藏传佛教的习俗中。 还有,“由宗教而产生的文化是多方面的除了在视觉、 听觉上可以感到的文化类型外, 观念与特定崇拜物也会造成一种文化现象。 有时在一些宗教以及地方信仰中往往有选择地将本地区的某种环境要素神圣化。 根据对各种宗教信仰与 习俗的分析, 凡是被人们神圣化的对象多具有这样的特征。 其一, 直接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的环境要素。 印度人将恒河作为自天而降的圣河予以崇拜就是一个这样的事例。 其二,对人们有保护作用 (包括事实和心理两方面) 或在当地自然条件下罕见的自然事物。”

[ 13 ]

由于

青藏高原上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 给早期高原人民的生产、 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正如史书所说:

“国多霆、 电、 风、 雹、 积雪, 盛夏如中国

春时, 山谷常冰。”

[ 14 ]尤其到八、 九月份正值收割季节, 一场冰雹就会使一年的辛苦刹那间白费。

加之青藏高原上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一旦破坏恢复起来就比较困难, 所以自古以来, 藏族先民就比较注意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这种敬畏与珍惜的双重情感之下, 藏民族建立

起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神体系, 在意识形态上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各个高山大川、 大湖的崇拜。 可以说, 这既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崇拜的体现, 也是对于自身生存环境有意识地加以保护的体现。 佛教在进入藏区以后, 对这些思想也进行了很好的吸收。 例如,在藏传佛教影响下藏区习惯法中有一项叫 “赔偿命价”, 看起来与现代法律、 制度不相适应, 但

是, 其却是佛教爱惜生命、 不杀生观念的体现,而这一观念与藏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则是相适应的。因此, 可以说这些习俗、 教义正是藏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宗教上的反映。

五、藏传佛教的寺庙建筑

在文化景观中, 宗教景观的形象是很鲜明的,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然而, 各个宗教往往各有特点, 彼此差异较大, 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寺庙建筑、坟地布置、 聚落结构, 以及地名特征等方面。 寺庙建筑在宗教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为神和信徒们所建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在规模、 风格、装饰、 用材以及作用上, 无不表现出自己的特征。当然, 在这些特征中也或多或少地表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藏区, 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

大小不等的寺庙, 这些寺庙可以视为藏区最有特色的宗教景观, 其也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七世纪佛教传入藏区开始, 藏传佛教寺庙开始发展, 直至十七世纪藏区佛教寺庙大致定型, 藏区佛教寺庙建筑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藏区寺庙从整体设计、 建筑工艺与技能、 艺术风格、坐落地形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 大致可分为城堡宫殿式建筑、 依山式建筑、 平川式建筑、 园林式建筑、 塔寺合一式建筑、 沟丘散式建筑和帐篷式 建筑七大类。

[ 15 ]

在这几类藏传佛教寺庙中, 前两类是最为常见的。 城堡宫殿式寺庙建筑是在藏

族传统的宫殿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一般都位于小山的山头上, 有效地利用了小山的高差对比, 既体现了威严, 又具有防御上的便利, 像早期的雍布拉康及后来的布达拉宫都是这种寺庙建筑类型的代表。 依山式寺庙建筑是在城堡宫殿

式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藏族居民居住地势多高低不平, 寺庙建筑便有效地利用了这一地形, 寺庙建筑多依山势而起, 层层升高, 上下衔接, 给人一种错落有致的感觉, 如拉萨的哲蚌寺、甘丹寺等。 为何藏传佛教的寺庙多依山而建呢?要教化没有法器利根的雪域各地, 首先应当派遣一个能衍化成人类的化身前往。 这时, 菩萨面前出现了一个名叫哈努曼陀罗的猴子力士, 菩萨对他 说 :你 能 在 雪 域 吐 蕃 修 定 吗 ? ’ 猴 子 答 :‘能!’ 于是观世音菩萨授给他近事五戒, 教给他不净相禅定法, 遣其前往。 此猴子到雪域吐蕃中部一个大山崖地下修定。”

[ 16 ]

除了宗教修行自身需要宁静之外, 青藏高原多山也自然是个重要的原因。 而在一些河谷平川地带, 由于地势相对开阔, 便发展出了平川式寺庙建筑, 整个寺庙建筑布局较为对称。还有, 由于藏区沟壑众多, 一些寺庙也很好地利用了当地的地理环境, 发展出沟丘散式寺庙建筑, 这些寺庙多依山傍水、 风景秀丽, 别有一番情趣。 而在广大的牧区, 由于广大牧民的生活方式是依环境变化逐水草而居, 反映在寺庙建筑上就是发展出了帐篷式寺庙建筑,

61

帐篷既是牧民的居所, 又是僧人安放佛像之处。从上述这几类主要的藏传佛教寺庙我们不

篇三:生存压迫与现代作家自传创作

生存压迫与现代作家自传创作

——以郭沫若、郁达夫为例

谢子元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要:我国现代作家从事自传创作十分普遍,除一部分作家属于自觉地通过创作倡导自传文学外,更多的作家的自传创作与生活压迫密不可分。作为现代出版制度下产生的职业作家,他们需要不断创作来换取生活资料;而当局日渐严密的出版检查制度使很多题材犯忌;一些作家生活环境的转换使他们被抛到时代的“大风圈外”,这些因素成为他们转向自传创作的重要动因。郭沫若、郁达夫在这批作家中具有代表性。

关键词:生存压迫;自传创作 1

现代出版制度培养了依靠稿费和版税维持生存(通俗的说法叫?卖文为生?)的职业作家群体。如果按照职业状况来划分,现代中国的作家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完全靠写作为生的职业作家,与部分依靠写作而同时兼有教职或其他较为稳定职业的作家,用今天的话说,也可叫做业余作家。真正的职业作家是有生存风险的,特别是在时局动荡和文化高压环境中尤其如此,写了文章不一定有买主,著了书不一定能出版,出版了也可能马上就封禁了。即算能发表能出版,稿费可能很低微,发行可能很有限,而且可怜的稿费和版税也不一定能应点。作家如果等米下锅,那风险可实在太大了。所以,现代职业作家头上始终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生存压迫。现代作家中陈述这种苦楚的实在不胜枚举。郭沫若在自叙传小说《行路难》中有真切的描述:?待到五月尾上来,二十块钱的房钱,他便无法交出了,他译了一部书寄回国去想卖稿费,但只能办到抽版税的办法,因为朋友们把1 谢子元(1971-),男,湖南双峰人,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他所译的书弄成了丛书之一了。上海的C书局凡关于丛书的契约,照例是只能抽取版税的。六月初间他又替上海的T书局做过一篇《王阳明全集》的序文,他满以为多少总可以弄到几个钱,但谁知也成了画饼了。于是乎六月尾间终竟受了房主人的放逐!他那时候真可怜,七八月间拖着一家五口,竟在海外替人守过两个月的当铺的仓库。?[1]285-286后来,爱牟(小说中的主人公)得了500元稿费,决定全家去乡下洗温泉,为的乡下生活费低一些,还可保养身体,也好做文章些。?房钱是六块钱一天,伙食一切通通在内,他们便定了一个新生的规程。顶要紧的一条是每天至少要写三千字的文章。?[1]326?我们终日畅游,把生活忘到了脑后了。但住上了四五天,她先就生出了不安。她是嫌她没事可做,也是怕我做不出文章,更愁着国内的战事拖延,就有文章也不能拍卖……?[1]332又如其回忆性散文《红瓜》中写道:?你要听话些呀,博儿。你爹爹因为你们搅着做不出文章来,要到古汤去做文章的呢。爹爹做不出文章来,你们便没饭吃。?[1]381这种生存境况和今日体制内的专业作家一边享有国家提供的工资福利,一边拿着稿费发家致富比起来,真可谓冰火两重天。

生存压迫是现代职业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动因,更是很多作家创作自传的重要动因。这一动因可从几个方面分析:一是必须不断有新的作品发表和出版,以换取生活材料;二是由于当局新闻出版审查制度的建立和强化,或者其他外部原因,很多创作题材都犯忌了,不能写了,必须寻找新的题材;转向写自己的人生

经历可能较少忌讳,也顺理成章;三是由于作家环境变化、思想转换或与现实生活隔膜,创作陷入苦闷,或感到在急剧的时代潮流冲击之下,有必要通过自我回顾来总结人生经验,探寻未来道路,从而转向自传创作。郁达夫《自传》代序《所谓自传也者》中表明他创作自传正包括上述原因:?最近更有一位女作家(指绿漪,即苏雪林,引者注),曾向中央去哭诉,说像某某那样颓废、下流、恶劣的作家,应该禁绝他的全书,流之三千里外,永不准再作小说……因此,近年来决意不写小说了。??要吃饭,在我,就只好写,此外的技能是没有的。于是乎,在去年今年的两年之间,只写下了些毫无系统,不干人事的游记。但据那位女作家说,似乎我写游记,也是一罪,事到如今,只好连游记都不写了。??虽然专写自己的事情,由那位女作家看来,似乎也是一罪,但判决还没有执行以先,自己的生活,总还得自己来维持,天高地厚,倒也顾不了许多。?[2]1244这篇代序,主要是以嬉笑怒骂之笔回击绿漪的攻击,但也交代了郁达夫自传创作的部分直接原因。

郁达夫写作自传,当然还有别的原因,同一文章中就写到:?恰好有一家书铺,自从去年春天起,说到现在,要我写一篇自传。?[2]1244大约《人间世》杂志的邀请与催促,当是促成郁达夫《自传》诞生的主因。但?自己的生活,总还得自己来维持?,而维持的办法,?就只好写?。经济原因成为写作的动因,这是明白无误的。具体到写什么,一方面当然得是作者所了解、熟悉和

擅长的,就是要能写;另一方面则写出来要能卖出去。从1933年移居杭州后,郁达夫过了一段比较悠闲的游山玩水的生活,写了不少游记,在写自传之前,刚刚集成一本《屐痕处处》出版。所谓悠游生活,并非他另有经济来源。实际上移杭也主要是为着节约生活费用。据孙百刚《郁达夫与王映霞》说:?但在一九三○年以后,达夫的小说销路不及从前,生活逐年加高,收入反而减少,当一家主妇的王映霞,当然觉得有变更计划的必要。其时杭州的生活程度,低于上海,这也许是促成他们离沪赴杭的一种动机吧。?[2]1126-1127他们移居杭州时的经济状况,据郁达夫《移家琐记》一文所述,?偶尔在杭城东隅租着了一所适当的闲房,筹谋计算,也张罗拢了二三百块洋钱?,于是?很不容易成就?的?移家?愿望,就实现了。[2]1124定居杭州后,比较稳定的收入是?书局若能守信用,把每月两百块的版税照常寄来?(王映霞《半生自述——关于郁达夫思想和生活遭际的一些情况》),[2]1126此外就靠稿费收入了。这一段时间郁达夫的创作主要是游记,尽管全?不干人事?,但?也是一罪?,于是?专写自己的事情?的自传就成为他的又一选择了。在此之前,郁达夫已于1927年9月出版了同属自传体作品的《日记九种》,开创了新文学作家出版日记的先例。作者在该书《后叙》中说:?文人卖到日记和书函,是走到末路的末路时的行为……到头来弄得不得不自己卖自己个人的私记,以糊口养生的,也由于他自己的愚笨无智。?[2]776《日记九种》出版后,销行很好,几年内连续印八、九版,发行

达三万册之多,轰动一时,自然也有不错的版税收益。但后来作者在《移家琐记》一文中却表示过后悔:?……书店要我出书简集的时候,我就坚决地谢绝了,并且还想将一本为无钱过活之故而拿去出卖的日记都教他们毁版,以为这些东西,是只好于死后,让他人来替我印行的……?[2]1127-1128事实上,毁版并未进行,其后郁达夫又发表和出版过多种日记,如1935年7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了《达夫日记集》,既包括《日记九种》,又新添了《沧州日记》、《水明楼日记》、《杭州小历纪程》、《西游日录》、《避暑地日记》、《故都日记》等若干种,见之于报刊的日记亦复不少。可以说,日记这种自传体裁已然成为郁达夫后半生创作的重要形式。

自传创作的确一度成为不少现代作家避开文网、摆脱与现实斗争生活隔膜的困境并有效化解经济困难的途径。

进入三十年代,随着全国名义上的统一,国民党专政不断强化,对于文化领域的管制和压迫也日益强化,国民党的图书审查制度出笼,对左翼文化人的迫害造成了浓厚的白色恐怖。稍涉忌讳的图书和文章不能通过审查,或大开天窗;即使出版了的图书,也随时可能被禁毁,并可能累及出版社、书店。在这样的政治高压之下,二十年代那种比较自由的言说空间一去不返,作家创作题材大受束缚。而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经历为主的自传作品,则因为离现实较远,而忌讳较少,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出现一个自传文学的小高峰,于此也可寻绎部分缘由。

郭沫若是另一位致力于自传创作的作家。其真正的自传创作

篇四:第一框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

第一框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什么是自然环境,什么是人文环境,初步理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查找资料、讨论、辩论等形式,感受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并在此过程中提高查找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确保护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激发环境保护的意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人类的活动受到自然界的制约。

2. 教学难点:人文环境对人的素质提高起着培养熏陶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Flash:地球就诊记

师: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人从降临地球的那一天起,就接受环境的馈赠,然而,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关注我们生存的地球。

第一框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板书)

师: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哪些环境条件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如同学们所说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空气、阳光、水等,这些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的自然因素综合起来,我们称之为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板书)

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板书)

师:为什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

(学生思考回答)

【多媒体显示】人类的演变图

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人类的演变图,人类就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 人类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板书)

【多媒体显示】图片

师: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它为人类提供了空气、阳光、水、土地、动植物、矿藏等,无私地哺育着人类。如果没有必需的自然条件,人类就不可能生存。

2、 人类的生存和活动依赖于自然环境(板书)

【多媒体显示】人类活动扩展图

师: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活动能力日益提高,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但人类的活动无论如何拓展,仍然离不开自然界。

3、人类的活动离不开自然界(板书)

【多媒体显示】小区景观图

师:为什么房价上涨的速度这么厉害?

(学生思考回答)

师:我国有14亿人口,而且人口仍在继续增长,人口的增长,对房地产的需求也增加。但是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数的1/3,土地资源短缺,政府加强了土地监管力度,从2007年1月1日起对新增建设用地费用增加一倍,土地供应资源的减少导致房屋上市量大大减少,使供求关系失衡,这就是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房价上涨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请同学们说说其它资源的状况。 (学生交流)

结论一 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板书)

【多媒体显示】环境污染图

师:废水、废气的随意排放,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鱼类等其它生物的生存受到了损害,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样也受到了威胁。我们说环境的承载范围是有限的。 结论二 自然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板书)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生存环境对人的压迫)

师:自然环境的两大特点制约了人类的活动。

4、人类的活动受到自然界的制约(板书)

师:因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师:我们能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并交流)

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离不开自然环境,还离不开人文环境。为什么呢?《狼孩的故事》或许会给我们启示。

【多媒体显示】《狼孩的故事》

师:《狼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和发展,人文环境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文环境(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对人文环境的理解。

(学生阅读教材并交流)

人文环境是人类创造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成果的总和。物质的成果如文物古迹、绿地园林、建筑群落、器具设施;非物质的成果如社会风俗、语言文字、文化艺术、教育、法律和各种制度等等。(板书)

【多媒体显示】组图:中华民族令世人瞩目的文化古迹

师: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聪明才智的结晶,积淀着我们民族的历史轨迹。

1、人文环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板书)

(学生活动)说一说反映上海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文物古迹

【多媒体显示】上海的文物古迹图

师:从这些图片中,我们感受到了上海的文化气息,上海的人文环境,深深印证着上海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

2、人文环境反映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板书)

师:反映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有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孟母之所以三次搬家,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因为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培育人、熏陶人、教育人。

3、 人文环境对人的素质提高起着培育熏陶的作用(板书)

师:人文环境包括有形的名胜古迹外,还包括无形的因素,如:社会治安、制度、周围人们的素养、人际关系、精神面貌等等。

师:国庆节,想必大家都观看了阅兵式,那气势恢宏的庆典场景真是精彩绝伦,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受阅三军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

【多媒体演示】阅兵式片段

师:我们看了阅兵式后,有没有感受?有没有受到震撼?

(学生交流)

师:是啊,阅兵式上的官兵们雄赳赳气昂昂、英姿飒爽的样子使我们激动、欣喜、骄傲与自豪。阅兵式不仅是军事实力的展示,更是我们国力的展示,我们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未来的发展需要靠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祖国也为有我们而骄傲!“少

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而奋斗!

师:受阅官兵的精神鼓舞了我们,我们从中了受到教育。因此,人文环境中的有形因素和无形因素,对人的素质都有培育熏陶作用。

师:我们学校最近在进行温馨教室评比。温馨教室同样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两方面,我们班的环境布置属于有形的因素,同学之间是否团结友爱、和谐相处;是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有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一些便是属于无形的因素。

师:请你为建立温馨教室出谋划策。

【教师小结】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人文环境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尊重环境,建设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这是人类唯一可以采取的环境对策。

篇五:7第七章 十九世纪中期欧美文学

第七章 十九世纪中期欧美文学

[学习提示]

学习本章,要了解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的社会历史和文学方面的原因;了解这一文学思潮的特点及其进步性与局限性;了解这一时期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的概况;掌握重要作家作品,尤其是掌握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狄更斯、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思想特点及创作成就。

第一节 概述

十九世纪中期欧美文学的主潮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十九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在英、法等国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巩固时期的产物,在俄国是封建制度走向消亡、资本主义逐渐兴起时期的产物。激烈的阶级斗争、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自然科学上的新成就,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与哲学基础。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背景及主要特征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背景: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相继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引起了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和唯一的尺度,人与人的关系恶化。人在挣脱了封建的束缚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后,又在物质财富面前丧失了精神的、心理的、人格的自由;在热衷于创造物质财

富和依赖物质财富的生存环境中,人对人的压迫与剥削以新的形态表现出来。这样的社会现实告诉人们:启蒙主义者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并不存在;浪漫主义的者那脱离现实的“理想”也不过是画饼充饥。一些清醒的观察家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观察社会,思考人的命运的问题,从更现实的角度去寻求改善人的生存处境的方法。这种观察和思考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如实细致描写社会,揭露社会黑暗,展示物挤压下人的心态,并倡导社会改良的文学作品。而这种作品正适应了特定历史条件下读者的审美心理,于是,这种写实和批判性很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就应运而生了。可以说,批判现实主义思潮的形成是社会对文学的必然要求的结果。

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得到了长足发展,突出的是细胞学说、能量转换学说和进化论三大成就。自然科学成就打开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看法,也带来了哲学观念的更新。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成果用于创作,将自己看作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如福楼拜)。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和孔德的实证哲学等都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此外,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不均现象,主张改良资本主义社会)也催化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分析批判精神。

除以上外部原因,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思潮的形成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部原因。作为创作方法和艺术精神,现实主义在古希腊文学中就已存在,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到浪漫主义文学系里描写的深刻性以及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描摹,都被纳入了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视野。它是现实的创新,也是历史的继承。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思想特征:

首先,批判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叙事文学从古代史诗到近代小说的演变中,历史意识逐渐淡化而虚构意识逐渐加强,这是文学不断摆脱历史的范畴而走向文学自身的过程。但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成就,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科学主义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作家们都以研究和分析社会为己任,把广阔真实的反映时代的风俗史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理想。文学中的历史意识重新受到高度重视,并成为作家的自觉选择。巴尔扎克在写《人间喜剧》时宣称:“法国社会将是一个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还说他要力求“写出许多历史家所遗忘

了的历史,即人情风俗史”。确实,他的《人间喜剧》分为“风俗研究”、“分析研究”和“哲学研究”三大类,对法国十九世纪上半期的社会生活作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就是因为他的小说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俄国社会各阶层人的精神心理风貌,展示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斯汤达、狄更斯、果戈理等一大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都在反映生活的广阔性、深刻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因此,这些作家的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很高的社会认识价值。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对历史的回归。

其次,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人道主义为武器,深刻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分析与研究社会的过程中,既看到了金钱社会中贵族阶级的腐化堕落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贪婪卑劣,也看到了下层人民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因此,对现存制度的合理性有所怀疑,表现出社会改良的愿望。当然,他们把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去分析社会,就往往缺乏阶级分析的眼光,也难以找到解决社会矛盾的正确方法与途径,因而,现实主义文学常常表现出悲观主义思想。但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看,这种揭露和批判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本质的东西,具有道德的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其进步意义和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第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推进了西方社会的文明进程,一方面又使人物化、异化。现实主义作家对这种现象普遍表现出反抗意识。他们力图通过文学创作解剖物欲驱动下人的心灵世界的千奇百怪,反映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反人性的弊病,从而警告人们:不可沉湎于物质的追求中而忘却人的精神本质。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显示出现实主义的深刻性。

艺术特征:

首先,批判现实主义追求艺术的真实,强调冷静地观察和客观地描写现实,力图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乔治·桑对巴尔扎克说:“你描绘人类如你所眼见,我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来描绘。”可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为了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现实主义作家反对在作品中显示“自我”,而要让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具体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让文学对生活表现出镜子般的忠实。如福楼拜所说:“艺术家不应该在作品中露面,就像上帝在世界上一样,到处存在又到处不见。”为了真实的描写生活,现实主义作家特别注重细节的真实,为

了达到细节的真实,他们不惜作实地考察,收集大量正确无误的事实材料。巴尔扎克和福楼拜在这方面是非常典型的。

当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追求艺术的真实,但他们不可能让他们的文本世界等同于生活,他们主张在作品中隐退“自我”,却并不至于丧失自我。他们的创作实践说明:“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描写生活”只不过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理想;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所反映的生活,都体现了作家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评价,表现了他们在特定生活激流中的情感、心绪的演变,因而这些作品提供的是熔铸了作家主观情感与个性特征的变了形的生活图画,而并非对生活的机械模仿。

其次,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受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他们往往通过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的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特征,反映整个时代的风貌。所以恩格斯说:“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这种原则指导下,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既贴近生活,又有很强的概括性,他们往往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在他们身上显示出社会历史的盛衰。因此,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大大超越了以前的西方文学,为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形象。

第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现实主义强调真实的反映生活,而人类的生活是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心理领域)的双重组合。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由于各自审美心理机制和艺术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在真实的反映生活时,在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艺术把握上就有所侧重。司汤达、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侧重于表现内部心灵世界的真实性,而巴尔扎克、狄更斯、果戈理等作家侧重于表现外部社会形态,因此,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存在着反映生活上的内倾性与外倾性两种倾向。这两种倾向在不同作家的创作中常常兼而有之,并非互相对立。因此,批判现实主义的成就既表现在反映外部社会生活的广阔性上,又表现在内部心灵世界揭示的深刻性上,而沿着这两种倾向,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与二十世纪文学沟通了联系。

第四,批判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成熟与繁荣。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十九世纪作家企图通过文学创作去研究和分析社会,社会也要求文学真实的反映生活,回答时代和生活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在这种精神文化条件下,叙事型的小说就比抒情性的诗歌具有显著的生存与发展优势。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通常都是广泛概括和分析现实生活的社会小说,它往往在科学意识

和历史意识的指导下,综合反映整个时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风俗,真实的展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历史画面。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狄更斯的小说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在作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在叙事艺术、情节结构和人物描写方面都比以往的小说更成熟,他以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成为这一时期文坛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在欧洲,批判现实主义形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它的出现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但并不是对浪漫主义的彻底否定。它最初是打着浪漫主义的旗号登上文坛的,许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是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如普希金、莱蒙托夫等),直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才在欧洲盛行,现实主义才成为一个自觉的流派,司汤达、巴尔扎克等才被人们追认为现实主义的典范作家。在欧美范围内,现实主义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九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国;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为后期,其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

法国文学:

法国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三十、四十年代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了对封建时代的依恋情绪。司汤达(第二节专论)、巴尔扎克(第三节专论)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1823至1825年,司汤达陆续发表文学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文中提出了文学反映现实,为现代人服务的创作原则,它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1830年,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实践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他的发表,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使现实主义从理论到创作都臻于完善,它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此外还有一批秀的作家创作出大量的社会小说,使法国文学进入鼎盛时期。 欧仁·苏(1804—1857)的长篇小说《巴黎的秘密》(1843)揭发了法国社会的弊病。 普罗斯佩尔·梅里美(1803—1870)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诗歌、戏剧和历史小说,但主要以中短篇小说赢得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喜欢描写异国题材,塑造纯朴真诚而又骠悍粗犷的人物,表现反现代道德文明的主题。比较著名的作品有《高龙巴》(1840)和《嘉尔曼》(1845)。其中代表作《嘉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