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天涯明月刀低吟浅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53:31 初中作文
天涯明月刀低吟浅唱初中作文

篇一:低吟浅唱

低吟浅唱

喜欢古诗,喜欢教学生读古诗。每每看到学生摇头晃脑地吟诵古诗总会欣慰一笑。现在学习后,我把以前单纯的读改成低吟---诵读---浅唱----背诵相结合,效果还真不错。入情入境地低吟加上谱上熟悉的旋律地浅唱,使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盎然。

篇二:你听,时光在低吟浅唱

你听,时光在低吟浅唱

曾经的岁月,曾经的事,曾经的人,曾经的风景,都被深深地镌刻成浅浅的痕迹。或在温热的流年中匿然消失,一把沙一挥便不见了踪影;或静水流深淌入心底,低低地吟出自己的主旋律。 往日的微笑,每每重现在今日的嘴角。曾经的一个下午,阳光很耀眼。我和密友走在放学的小路上,地面像镀了金似的,仿佛踩上去都有清晰的感触。而我却不断地抱怨道:“今天天是坏掉了吗?热死人了,上帝真没公德心,准是又把烟头扔这了。哎,要不,咱们坐车吧!”

“算了吧,太阳光其实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她一本正经地说。

“咱们还是坐车吧,这天会烤死人的,”虽然我知道现在走去车站路稍稍有些远,而且她也不会答应,但我仍不甘心,“再说走路万一还晒晕了磕着碰着怎么办。” “走吧,走吧,再说我路上还有事呢。” “啊,那石头剪刀布好喽。”

“石头—剪刀—布!” 她出的是石头,而我是剪刀。唉,我真是不争气地输了。这下纯粹没戏了,赢的人才有资格选,上苍都不眷顾我啊。 “嘿嘿,我可是赢了,要听我的呦!”她一脸骄傲样,“走,

我带你坐车去!”啊咧,等等,我没听错吧。“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呀?”我一脸无辜。“因为咱们俩是好朋友啊。”在听到这句话的一瞬间,我的心猛然一震,虽然在炎炎夏季,但是我却有一种如春天花儿般恣意盛开的温暖溢满心窝,它把嘴角也勾成了上扬的弧度。

每当你给人玫瑰时,不仅是手留余香,还有恰到好处的笑容和似曾相识的诧异。一次,我和妹妹一起办她的手抄报,正准备给边框涂上天蓝时,她却大叫起来:“绿色!”我忍俊不禁,画的上方和左方都有大面积的绿色,如果边框再涂成绿色则太不协调了。我把我的想法说给了她,可她却执拗极了,不肯让步。不过我们再三商议,最终还是—我妥协了—谁让这是她的画呢。正当我无奈笑笑、妹妹在给边框涂成绿色时,我猛然发现:这时的我,着实像极了我曾经的那一位朋友。时间匆匆,我们都已经变了。不知是岁月磨去了我们的棱角,还是我们本心存宽容。

“滴答,滴答……”时间依旧一分一秒地走,只有那些淌入心底的人和事终会驻留。只是当你再次回忆起他们的时候,就会惊奇地发现:时间没变、地点没变,只是我们变了。其实,这就是时光的洗礼,就是成长。

篇三:低吟浅唱

低吟浅唱

——之《叶问2》观后感 呐喊,尖叫。

疯狂,鼓掌。

在一大群同学中,静静的在黑色沉默中又看了一遍《叶问2》,不能说感触良多,因为之前,就看了一遍。但在人长大一岁之后,思想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就不一样。以前,我们总是看到的是叶问多么的给中国长脸,为中国争气。而现在,我在那2小时左右的时间里,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血沸腾,也感受到了家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还有在这么多人物中,我突然想到一个代名词形容那个夹在外国侵略者和中国人之间的肥波:蟑螂人。生活在黑暗和潮湿的世界,那又有谁会去想过他们是否愿意。我觉得这和人的生活环境有必然的联系。

就像叶问,从小生活在佛山,那里民风淳朴,思想被中国传统精神,谦逊,仁慈,安静深深的影响。就算是生活在在普通不过的贫民窟里,依旧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看到三姑腿不好,帮她晒衣服,一点也不在乎自己利益。看到自己的朋友许清泉因为他成了一个疯子,心痛,原本自己家的钱不够还要照顾他。因为自己徒弟和洪拳帮的打架被关进警局,自己的保释金还是别人出的,他还考虑他徒弟。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敬重他,包括败在他手下的金山召。在和香港

其武术师傅切磋的时候,也只是点到为止,都会留一些面子给他们。

在和洪震南第二次过招时,问了一句:请问洪师傅你是认为和家人吃饭重要,还是分胜负重要。这一问,就像一股暖流缓缓流入心里,忽然在那时想到小时候为了和同学去玩,几天都不回家,爸妈都担心我。现在想起来,青春透过的年少轻狂是如此的可笑。现在,离了家,心里想着念着家了。为了学业为了未来。我岂能浑浑噩噩的过着日子。在那一瞬间,似乎看到自己的母亲在喊我的名字。我却不能回应。很是无奈。而洪震南这一形象就代表了现代的白领阶级,手下徒弟多,孩子多,都是他一个人在扛,身心俱疲,也是无可奈何。为了生活,忍受这外国警官的欺压。努力着,奋斗着。不是他不愿意像叶问那样潇洒的过活,而是不能。命中如此。生活的逼迫。

但是,身为中国人的尊严,是谁都可以侮辱的吗?即使他只是一个乞丐,一个傻子。也不行。更何况他们侮辱的是中国武术呢。无论是那个中国人看到这一场景都会振奋吧,这也是为什么这么老的剧情仍有这多人喜欢。

有了洪震南的悲愤挺身而出,似乎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的软弱无能,没有一个高管中国人出来说句公道话。结局也可得出,洪震南是必须死的,只有他死了,肥波这种意志不坚定的蟑螂人和叶问这样的英雄才会醒悟,才会有了为人格牺牲和为了尊严奋斗的决心。可以这么说,洪震南只是一个导火线,引出高潮的关键。

我当时很庆幸,幸好这只是电影,不然看到这么一个大家庭的支柱说倒就倒了,很难想像那他的家人该怎么办呐。不过,我想也许只是自己想得过于美好了,当时的社会或许更加黑暗吧。我从未想过如

果我在那个社会,我是不是要学着忍受,学着控制自己所谓的自由呢。还好这只是如果。

电影的结局毫无悬念,那个鬼子军官死的很惨,我们中国人打败了外国侵略者。肥波这个生活在夹缝之间的蟑螂人在最后还是醒悟,但是,我觉得他很可怜,很悲惨。如果他这样下去,是不是在这个社会没有他生活的空间了呢,那他最后的结局是不是也是死在外国鬼子军官的手里。而且,他悔改了,又有谁真正的说过他得好呢,谁有能记住这一个纠结的角色呢。就像生活中的某些人一样,就算在别人的世界出现过,但谁都不会留意。

蟑螂人这样的人是谁造成的,有这样的人又是谁的错呢?社会的,还是那些有能力又不站出来反抗的懦弱的人呢?我有时很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人类可以主宰一切,难道我们很聪明,比其他生物拥有的更多。

呵呵,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有时候,我们不如其他生物。

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令我心动,拨动我的心弦的一幕真实。而不是电影。

平静,想念。

温暖,等待。

我看完只是想说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只想家了。

篇四:低吟浅唱 演出精彩

篇五:山东省济宁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 每题25分 ,共17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传统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年高望重者)的心中,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我们只要从晋南村落的老宅走过,看看那残留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职思其居”“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就可以感受到村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而现在“新农村”随处可见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之类的精美匾额,虽说是传统的延续,却没有了传统的风雅。如果从读书人的数量来说,当代中国农村绝对是古代农村的几倍乃至几十倍,然而为什么却失去了从前的典雅,而且也失去了传统农民的道德坚守与精神追求?由此我们想到了传统中国农村的乡绅。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从事农业的人群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虽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信念。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格局。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置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下开始动摇,部分退休官员开始失去还乡的热情。到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潮,乡村的命运便急剧直下。原本应属“乡绅”群体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人群,统统变成了城市人。

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领袖和灵魂,乡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加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反差,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使农村开始变成文化沙漠。中

“叶”不归根,国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根在乡村。植根于乡土的中国文化之树,根上的“水

土”又大量流失,这棵大树面临的不仅仅是凋败,而是枯死!

当然,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虽然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但面临自己最后归宿选择时,原来的“革命理想”却被“享乐主义”所取代。“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弃,而殊不知他们的选择,比之自己曾经批判过的“封建士大夫”,显得是多么卑微!于此,我们不得不礼敬中国传统的乡绅,因为他们明白,自己尽管到垂暮之年,不能再有大为,但只要身影出现在乡土上,那曾经有过的荣誉就会发出光芒,激励一代新人茁壮成长!他们的价值已不在职所,而在乡土!

(选自2015年12月16日《中华读书报》,作者刘毓庆,原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乡绅”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乡绅由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和未曾出仕的读书人两部分人组成。

B.乡绅代表一方的风气和文化,对一方社会发展有重要引领作用。

C.乡绅即士大夫,一部分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D.乡绅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周代就已经出现。

2.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A.历史悠久的乡绅群体为乡村发展做出了贡献,作者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

B.面对乡绅群体的消失和叶落归根观念的日渐淡化,作者表现出无奈之情。

C.乡村文化开始沙漠化,甚至会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作者深表担忧。

D.乡村的优秀人才流向城市,作者呼吁人们回到乡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原本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乡绅,都变成了城市人。

B.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反差,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农村开始变成文化沙漠。

C.乡绅群体的消失摧毁了传统价值观,这是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造成的。

D.中国传统乡绅面对自己最后归宿的选择,比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的选择更崇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日子里的黄河

秦岭

①“日子,就是一担水。”从黄河儿女的这句口头禅里,我闻到了烟火味儿。

②小时候,我不懂。“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滔滔的黄河水,该是多少担水啊!把黄河与日子联系起来,我总是想到扁担、木桶和黄土高坡上的羊肠小道。一位长满花白胡子的老人说:“其实,咱和黄河天天见哩,咱都是女娲蘸着黄河水抟着黄土造出来的,都是黄河的娃哩。”

天涯明月刀低吟浅唱

③至今想来,这句话意味深长。中国的乡村,到处都有龙王庙。求水的日子里,成千上万的人高举火把,在苍天之下、大地之上跪成一种无与伦比的虔诚和渴望。在红烛的火焰和紫香的缭绕中,庄重、慈祥、平静的水龙王,俯瞰众生,目光里蓄满了母亲才有的表情,她身上倾注了芸芸众生对河流的崇拜和念想,她是龙,也是水。当一担水挑回家,炊烟袅袅升起,日子里所有的滋味儿都有了。喝一口黄河水,一种宗教般的庄严,在我内心驻留、伸展、蔓延。

④我有理由断言,黄河的文化源头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故乡——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超越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文化空间,同样超越了黄河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身长所辐射的疆域。黄河用上百万年的耐心和胸襟,轻轻拥揽了西北、中原、华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苍生尽在她温情的怀抱里。

⑤沿着黄河走,我发现,黄河对人类精神的浸润和人类心灵对黄河心悦诚服的接纳,早已成为一种双向力量。假如,百万年前中国西部的地质变化没有为黄河的诞生提供可能,那么,谁来给我们提供一担水的意义?黄河流域的掌心里,到底还有多少超越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遗存,至少当下无从得知。也许,我们真的只是领受了黄河文明的一角。置身历经千年风霜的殿堂和古柏,耳闻经久不息的钟声,我们只知道,历史刚刚从史前向殷商走来,从秦汉向唐宋走来,从明清向当下走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⑥荀子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条又一条黄河的支流,跨越时空,奔流不息。每一条支流都是每一担水的合计,都是去黄河那里“赶集”。在黄河沿岸的乡村,你侧耳谛听,一定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滴答,滴答,滴答。”那是屋檐水的声音,也是黄河的声音,更是父老乡亲血管里的声音。她最终在华北汇入苍茫的大海,带去的,是这片土地的表情。

⑦少年时代,我一度迷恋西方哲学,但有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我不敢轻视中国哲学,因为有一条河,它叫黄河,是一首叫哲学的诗。”诗?我的耳畔,顿时响起先秦以来黄河两岸的低吟浅唱:“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⑧每一句艺术的经典,都是日子的投影。在我心灵崖畔的视野里,古人和今人的艺术联系、传承,根脉如此密不可分。那史前人类遗址中陶罐、陶瓶、陶盆上镌刻、描绘的符号,那用简单的线条、笔画对河流、鱼虾、白云、牲畜、狩猎、祭祀的表达,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中的雕塑、壁画……那一刀又一刀,一笔又一笔,一画又一画,分明是一支支反复吟咏的民谣,民谣里蓄满了所有关于日子的歌。这些歌,伴随着黄河的涛声,经久不息。当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子,那不就是一曲几千年的黄河大合唱吗?

⑨一直在想,在中国,每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为什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也许,社会学家给出的答案是母亲,哲学家给出的是精神,政治家给出的是人民,美学家给出的是气质,历史学家给出的是传统……一位农民却这样回答我:“风水。”我的理解是,黄河流域的气候、土壤与地貌,体现了农耕文明更多的特征,“河东河北”密不透风的高粱,既给黄河儿女以日子,同时也为黄河儿女抗击外来侵略提供了天然屏障。“黄河在咆哮”,那是对敌人的怒吼,也是对儿女的召唤。

⑩毋庸讳言,近百年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创造时代文明的步伐要远远比黄河流域快,这得益于现代工业、海洋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源头不会变,风水轮流转”,这不光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生态问题。变与不变之间,人与自然的作用力,可以海枯石烂,也可以沧海桑田。

?我们一定不会忘记这样一段歌词:“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我在黄河流域考察农村饮水现状的时候,再次看到了农民肩膀上的一担水,那,还是我小时候见过的清冽的水吗?那分明是稠泥浆。有个不争的事实是:黄河瘦了,近几十年来,曾频频断流。一条条排污管道,像罪恶的大炮一样伸向黄河。

?“保卫黄河”,半个世纪前的黄河儿女面对敌人发出的呐喊,犹在耳畔,只是,如今黄河的敌人隐藏在哪里呢?要我说,就在我们自己的日子里。信不信,一担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来。

(选自2015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4.作者为什么认为花白胡子老人的话“意味深长”?

5.请简要分析第④段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

6.文中第⑧段罗列了众多艺术作品,有什么作用?

7.作者在文章结尾说“一担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来”。请谈一谈你从本文中看到了什么。

评卷人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方恪敏公家传

姚 鼐 方恪敏公,讳观承,字嘉谷,桐城人也,而居于江宁。桐城方氏,自明以来以文学名数世矣,而亦被文学之累。公之祖工部都水司主事讳登峰、考中书舍人讳式济,皆以累谪黑龙江。公时尚少,与其兄岁往来塞内外,以营菽水之奉,奔走南北,徒步或数百里。数年,祖考皆没。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记,诏赐中书衔以往。在军营建策善,归补中书舍人。乾隆初入军机处,累迁吏部郎中,出为直隶总督。自是居直隶二十年,中惟西疆用兵,暂署陕甘总督,筹军饷半年即返。 公性明于用人,一见与语,即能知才所堪任,授之事,随难易缓急,委寄必当。及公没,而为督抚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尉中者也。直隶为天下总汇之区,人事糅杂,纷扰不易靖安。乘舆岁有临幸,所过备置刍粮,公处此皆储备精密。卒未尝少舛乏,而于民居无扰病焉。

公自为清河道至总督,皆掌治水。直隶之永定河,故无定河也,其迁移靡常,不可以一术治,不可以古形断。公皆见地势,相时决机,或革或因,或导或障,其于河务前后数十疏,从之辄利。上每叹其筹永定之为善,非他人执成法者所能及也。 磁州有逆民为乱,公擒治,论斩绞罪十人,其余释。上疑公宽纵,下诏严责者数,公执不易,诏令九卿讯狱,乃知公所定之当,上益以公贤。 公素勤于学,工为诗及书。乾隆初尝举博学鸿词,以平郡王监试,避嫌不试。仕宦数十年,公事之暇,即执书读之。尝偕秦文恭公辑《五礼通考》,所著《直隶河渠书》百三卷,诗集十三卷,其余杂记直隶事又数十卷。及薨,家无余财,而有书数十笈。于桐城及江宁皆建家祠,置田以养族之贫者。公在时已加太子太保,其薨以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年七十一。

(选自《惜抱轩文集》,有删改)

[注]①乘舆:古代天子乘坐的车子,此处代指皇帝。②舛乏:错乱缺少。

8.对下列句子中的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②二、古诗文阅读:共6题 每题19分 共114分

A.而亦被文学之累 被:遭受

C. 论:判罪 B.随难易缓急,委寄必当 委:舍弃 D. 工:擅长

9.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公性明于用人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虽不能察,必以情

D.置田以养族之贫者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0.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B.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C.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D.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观承的祖父方登峰和父亲方式济都被流放至黑龙江。每年方观承兄弟二人都要往来长城内外,探视亲人,异常艰辛。

B.方观承后来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在直隶居住长达二十年,其间,只有在西部有战事时,为筹军饷,曾在陕甘总督府暂住过半年。

C.永定河流向不定,难以治理。方观承查看地形,看准时机,或疏导,或阻断,他治河的方法得到了皇帝的认同和赞许。

D.方观承一生勤于学习,著作等身。乾隆年间曾被推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但因平郡王监考,为了避嫌就没有参加。

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公没,而为督抚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尉中者也。

(2)乘舆岁有临幸,所过备置刍粮,公处此皆储备精密。

(3)公执不易,诏令九卿讯狱,乃知公所定之当,上益以公贤。

13.阅读下面的元诗,回答问题。

济州西湖 ①

元 李綗

渺渺澄湖望不穷,画船曾驻夕阳中。

千峰倒映嶙峋碧,一水平铺潋滟红。

鸦背浮金归古戍,雁行如字写晴空。

玉箫吹彻游人醉,十里荷香送晚风。

[注]①李綗,元代济南人,曾任济宁知州。济州西湖,即马场湖,在济宁城西二十里老运河北,今己埋为平地。

(1)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简要概括西湖的景色特点。通过写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题 每题6分 共6分

(1)一个人有道德才不会孤单,才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伴,正如《论语·里仁》篇所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道出了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