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倚天照海花无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16:35 字数作文
倚天照海花无数字数作文

篇一:倚天照海花无数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合上手中的 《曾国藩》,脑海中浮现的是曾国藩在众将领面前凝视着红底洒金云纹硾笺,挥笔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联语已表心迹的场景。

三十年前,他还只是荷叶塘乡下的一个农家子弟,微如草芥。三十年后已贵为甲侯,权绾两江,节制四省,名重五岳。三十年的沉淀早已让他对官场,对人生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观,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教导,黄老之学的以退为进,文人的清高与克制都让他清楚的意识到即便现在权倾两江,拥兵数万,黄袍加身最终不过是遗臭万年。当然,他不只为自己考虑,想到百姓常年来遭受战争之苦,他更希望用心于改善民生。经济,科举,在金陵百废待兴之时,他相信,恢复金陵曾经的繁华于自己,于朝廷,于百姓都是最好的选择。更加钦佩曾国藩的气节,官场的尔虞我诈,太后的怀疑猜忌,同僚的嫉妒眼红,金陵首功的荣耀都没有使他忘记自己的初心,自古读书人就追求功成名就,这本无可厚非,难得的是他们在这条艰辛路上仍能坚守节操,不忘初心。

对于曾国藩的态度,将领们有的叹息,有的咋舌,有的感动,有的木然,有的发出冷笑而摇头不止……此情此景又何尝不是社会的缩影,在集体中,当你的选择与社会上大多数的人相悖时,即便是正确的,真正理解支持的人却并不多。的确,越跟着多数人走就越容易融入社会,就会减少犯错误的机会,就可以减少承担责任的机会,毕竟法不责众。于是,慢慢的,我们不再坚持自己曾一直坚信的原则,出

淤泥而不染变成一种清高与孤傲,对这些人我们也许会称赞,却并不会真正像他们一样的去做。当我们在迎合这个社会时,似乎也在慢慢的失去自我。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该去适应社会,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没有一个人是脱离这个社会而存在的。很多时候,我们的确需要改变,需要灵活,需要变通,但并不代表着我们可以无原则。仔细想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什么样的人没有,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己的生活圈和社交圈很多时候是由自己决定的。只有展现最真实的自己,才能找到和你志同道合的人,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不在多,重在知心,懂你。君子之交淡如水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奈何要难为自己,戴着面具,迎合众人。

我们常常感叹人情社会,可想想真的能苛责这个人情社会吗。即便是曾国藩这样一个注重名节的名臣,依旧有着自己的私心,为了曾氏一门的荣耀,即便最后得知满弟并未战死,还是选择让他隐姓埋名。即便左宗棠的军事才能远高于曾国荃,依旧希望九弟能获得攻占金陵的首功。即便知道湘军攻占金陵后私吞了金陵的金银财宝,最后也只能包庇隐瞒朝廷。毕竟人是感情动物,也会有自己的私心,也会被一些世俗的名利所左右,像释迦牟利那般超脱之人是少之又少。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改变现实,也不必求全责备,但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坚持自我,求得心灵的平静。至少当我们再回想过去的年华时,不会为曾记的自己感到悲伤。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人生充满了变数,既然无法预料,何不尽力做好自己,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相信总会有懂

你支持你的人陪你一起走下去。

篇二:读书笔记《倚天照海花无数》

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

——读《曾国藩全书》后记

张得午

曾国藩者,晚清第一中兴名臣也。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此后锐意功名,一心求学,及至28岁赐同进士出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居二品,这是他做大官的学问。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晴出现了“同治中兴”;道德彪炳,文章一流,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最结实的关系网;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下属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知识分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能有此殊荣,清代仅此曾国藩。这是他做大事的学问。中山先生曾说过,青年人要立志做大事,而非做大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曾国藩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里,他既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以一介儒生,仅凭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考取了功名,踏上仕途,建功立业,做出了该有的贡献,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此中种种,引人遐思,兴致盎然下,便想一探究竟,以解求知之渴。《曾国藩全书》计十二卷四册,105万字,全书分“霸志箴”、“挺经箴”、“忠信箴”、“居官箴”、“兵韬箴”、“仁敬箴”、“《冰鉴》箴”、“治学箴”、“谋略箴”、“处世箴”、“修身箴”、“齐家箴”等十二编,站在历史的角度,全方位、多视角真实地反映了曾国藩的一生。自2010年3月底买回,4月份初阅,11年10月复读,12年11月再读,13年3月—6月忍不住再次看了一遍。前后四次,每每读之便心志盎然,豁然开朗,遇到感触深刻的章节,奋笔疾书,所作笔记万余字。现借此机会,将读后对于我思维、身心、志趣有所影响的重要心得体会整理如下,盼与老师和同学共飨。

首先是为人处世方面。诚如师长所言,做一切事,首先做人。曾国藩认为,人生在世,不过短短几十年,大凡有志向的人,无不希望生前建功立业,死后万古流芳,而立志是为人处世成功的基础。光立志还不够,立志还需砺志,砺志以自强,因此他日日反省,天天自新。他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不断砺志,不断追求的

一生,砺志以用世,为维护当局统治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进而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闻达天下的梦想。做事已属不易,做人尤其艰难。近日刘志军落马被判刑之际忆及宋平“60岁才懂得做人的道理”之言,终于明了是时恩师的一番教诲。一介平民,官居省部,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可惜可叹之余,引人深思遐想。曾国藩认为,做人首推一个“诚”字——诚实、诚信、与人为善、待人至诚、拙诚而至善。而要做到心诚至善,首先要紧的是修身,勤俭廉劳,修身律己,又有八字要诀,曰“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思诚则神钦”。另一方面,他认为一个人无论出身低微贫贱,还是出身显赫,都需要砺志不止,自强不息,要求做人、做事必须要矢志不渝,持之以恒。“荷肩担道义,立志贵以恒”,亦即所谓“生活有了方向,人才会变得充实”。反求诸己,多有立志不坚,了无恒行,自入大学以来,愈发疏懒,事多懈怠,以至课业少成,思之念之,心中有愧!

“牢骚满腹无济于事,身体力行才是上策”,曾国藩告诫后人,志高还须力行,否则即便是满腹经纶的才智之士,也会壮志难酬终了一生。这边体现了很强的务实精神,教导我们要积极入世,一步步踏实稳健,开拓进取,通过修齐治平,内则建成功业,身心俱修,外则造福一方,功德圆满。而如果此间偶厌世事繁多,,凡事因缘而动,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1,其实倒也无妨。入则柔弱,出则强矫,出世与入世同体,阳刚与阴柔并济。湘广一带,自古重视“经世致用”,日常如此,治学尤甚,由此也养成了那一带尚用、务实的风气。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湖湘一带的杰出师表,其影响不可不谓深远,以致后来的谭嗣同、陈天华、黄兴、毛泽东等皆受此风气熏染。

其次是求学治学方面。正如全书开篇有一句,“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需要的学问就越多”。人生要想达到一定的高度,不断更新和积累学识太重要了。读书可以励志明理。曾国藩之所以成为晚晴显赫一时的人物,究其根本,应归于他一生的勤学苦读。他认为读书贵勤,贵有恒,贵在理解,读书时要勤做笔记,但不必苦读强记,强调读书是为了学以致用,而非仅在于功名富贵。这点之于当1 读《老子》,始知其义实为:“可以这(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倚天照海花无数)样做而不去做”,通过“顾左右而言他”,旁敲侧击的方式达到自然而然的目标。这点《鬼谷子》也有论及,即通过捭阖、反应、内楗、抵戯、飞箝之术,“揣情”“磨意”“造势”“任形”,追求无欲无为、无生无极,而后功到自然成。

时尤显难能可贵,而对于现代人士来说也是十分重要!首先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相应的对于人的学习要求就更高了, 知识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要求人的大脑思维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其次是现在学习的途径更多了,巨大的信息流量,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极易使人陷入迷茫,遁入虚无,失去自我,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生活闲暇之余,偶尔静下心来,品一茗好茶,读一本好书,练一手好字,存一丝纯真念想,留一份清闲自在;可选择的学习方式多了,反而要求我们要提高甄辨能力,从而真正的得到知识熏陶。再次则是读书的思想观念问题,面临当前经济社会的剧烈转型,人很容易心浮气躁,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盛行,读书也往往沦为求取功名、获得升迁甚至一夜成名的敲门砖。所有这些都不应成为读书的应有之义,求学当为经世致用,所谓“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勤恒兼治,无坚不摧”。

曾国藩说“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治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吾辈既办军务,系处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如农之力穡,如贾之趋利,如蒿工之上滩,早做夜思,以求有济。而治事之外,却须有冲融之象,二者并进,则勤劳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大概是强调读书贵勤,而治学须则需讲究方法,即他所提倡的为学四法:读书当求迅速,读书的速度快起来了,就能比别人读得多;温习旧书应该追求熟悉,反复阅读,大抵真正的知识都从复习中来;练字要持之以恒,“学不可以已”;作文当苦思冥想,“吟成一个字,捻段数根须”。此外,治学则有“一要”和“一忌”:一要是虚心。曾国藩认为在你身边总可以碰到一两个或自以为是,或恃才傲物,或自我吹嘘之人,这种人往往有一技之长,或者一孔之见,或者一时之利,于是往往通过夸大其词,或者以己之长来攻击他人所短,或者通过哗众取宠来显示自己的优势。“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以在求学治学中,永远不可以有的就是骄傲自大,这点对于年轻气盛的同龄人来说,知易行难,往往会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孔子也提出了所谓“三戒”亦即来告诫世人,其实永葆一颗求知若渴、大智若愚、虚怀若谷之心来待人处事,未尝不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最后是修身齐家方面。修齐治平乃是儒家之于个人的一整套人生规范。曾国藩在熟读诸子百家的基础上,提出品行圆融,清明内心是一个人为人治学,明理

通达的基本。所谓“心无染者,欲境是仙都,心有系恋,乐境成苦海”。对于欲望无穷而平日系恋不断,我笔记此处,将其理解为:“盖其事出有因,前者忠厚天性使然,以后断其种种虚荣心态,而绝邪念之象;后者平日学而不恭,知识庞杂而乱,自信不足以趋足。当以一切英武果敢,对于人事得失皆然,不怕不悔为上。”不怕不悔之言得益于《武经七书》里面的一个小故事,简要概括意即人之一生,前半生不要怕,刚强进取;后半世不需悔,谦让隐退云云。用曾国藩的话讲就是注意给自己留一片闲适。

此外,修身方面还要严以律己,诚以待人,平时要求少说话,多做事,所谓“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从而培养淡远之志,养成一股浩然正气。这里虽然有教人隐忍退让,明哲保身之嫌,其修身思想大体上还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齐家方面,他从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也悟出了常人所未识见的一个普通道理,简要一个字,苦练“静”字功夫。持家一道,孝敬为先。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敦条睦邻,自己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努力营造良好的家教氛围。而要敦睦乡里,则应通情达理,以理服人,主持公道。凡事做到清醒冷静,淡看得失,绝不趋之若鹜,人云亦云,提醒自己要多向平实处用心,与人为善,团结众人,用军事上的经验就是谨记“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为己责”,从而不但藏身,更实现藏心的理想效果。

掩卷深思,感慨良多,只从以上三个方面作为后记内容,必然是不够全面的,其余种种,留存心间,兹不赘述。诚然,以上诸如他所谓“砺志用世”、“匡时救弊”、“道德文章”、“修身处事”等等方面,归根到底,实际上是为维护以满清统治的代表的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服务的,但他的智慧、他的思想、他的为人品行以及治家哲学等对后面几代中国人的影响来看,称他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甚至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促进西学东渐,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第一人”——陈君慧语),假如以人物来断代的话,把曾国藩称作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也未尝不可。

实现价值,创造历史,千秋功过,后人评说。古人身上有太多的精神品质值得后人细细品味,慢慢学习。我们读书,也不仅仅停留在感受的层面,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所学所得融之于里,内化于心,或许这才是此间最大的追求吧。

2013-6-28凌晨·于寝室

篇三:倚天照海花无数

这是曾国藩的对联,为集句联。

上句出自苏轼诗: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花间石室可容车,流苏宝盖窥灵宇。

下句出自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有人曾劝曾国藩“鼎之轻重,似可问焉”,让其夺位,曾国藩便以此联答之,告诉诸人,这才是他毕生所要追求的人生境界,于是劝者止声,这两句话描述的是一种大气魄,大场面,倚天观海,阳光照在海面,海天一体,浪花飞腾,此时的自己心胸犹如隐藏着流水高山而博大起来,同时流水高山等也有一种淡薄之味,这是一种最超然的境界。

这句诗的背景是湘军将领集体暗示,恳请曾国藩自立为王时,曾就用此诗表达了自己崇尚清高,淡雅的圣贤,不愿去称王称帝.从而打消了众将的一番企念. 此句完全表明了曾有清高,淡泊,忠诚,知恩图报的君子小义,却没有为天下苍生当仁不让,大义灭亲的圣贤王道!

篇四:倚天照海

倚天照海

作者:周一帆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5期

梁启超先生在撰写某传文时开篇即振聋发聩地指出:“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诚然,纵览中国近现代史,还鲜有人比曾国藩更兼此毁誉两极——“誉之为圣相,献之为元凶”,在曾氏盖棺百余年之间,尤未有定论者,是谓“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功罪盖棺尤未定;名满天下,是非留待后人评。”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少即有才名,自道光十八年考中进士后,在京十年,凡历七迁,官衔连跃十级,仕途不可不谓之通达。母丧回籍守制期间,适值洪杨祸起粤桂,连克州县,清军八旗、绿营节节溃退,朝野震动。风雨飘摇中的清廷亟需一位力拯危局的强者。古人云:“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此时的曾国藩,乘历史之机扶摇直上,以一介儒生之力,揽募乡勇,力督团练,亲创水师,拉开了十余载“成就整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基业的序幕。

一、“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青年毛泽东在致友人书中写下了此句“独服曾文正”之言。的确,曾氏以草芥书生封侯,以汉人血统终成满清中兴柱石,以乡练兵起而功成善终,不可不言其至伟。曾国藩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力主效仿西洋军械,首开洋务督办之风。人生不过六十余载,但却做到了为官刚毅严明、选贤举能;为将睿智沉稳、步步为营;为父为兄以礼治家、严于律亲;为儒则著书立说、厚德内敛。时至今日,当我们翻开《曾国藩家书》,翻开《冰鉴》时,这位晚晴“功勋柱石”、一等勇毅侯对子女诚挚、隽永的说教,语重心长的关怀,仍能以一派慈和睦人之象动人。无怪乎曾氏家族自曾文正身后仍能延绵百年而不衰,门风凛然而不灭,族裔后人得到了“无一废人”之称誉。清时人颂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今天看来仍无甚誉溢之嫌。

二、“办终生在指逆之中”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出“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的确,因天性狷介刚直,在湘初办团练期间,与腐化的地方官场格格不入,多方掣肘,饱受倾轧。因秉持着“乱世须用重典”的古训,以铁腕手段镇压太平匪患,屠刀之下不乏枉死之人,民怨沸腾,湘人谓之“杀人如剃头”,以致“曾剃头”的耻辱名号伴其终生。靖港与石达开一役,初生的湘军水师几近覆灭,郁结难平、羞愧难当之下,曾国藩投江自尽未遂。此时的曾氏,境遇之艰,意气之挫,可谓困厄至极。然而,曾国藩虽“办终生在指逆之中”,却能“历百千险阻而挫屈”,事业功绩超脱时人之外,卓然镂于千秋而不朽,其奥秘也许从他而授其

得意高足李鸿章的一言中可窥一斑:“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当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可见,欲为世之英雄,其勤其勉且艰若此。

三、“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如”

璧玉有瑕,人无完人。安庆城破,血流成河;金陵城陷,大辟十日;而天津教案的处置失当,更是让曾国藩戎马一生、铢积寸累博得的盛名毁于一旦。然而,今人回首这段史实时,切不可跨越历史的节点来藏否古人的功罪得失。曾国藩,这个因袭了中国儒家三千年传统的文人,在时势剧变下被迫回应了历史、民族的困境,却换来了一世名节毁于暮年,这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此间滋味,惟有曾氏自明,诚如天京城破、部下谏其黄袍加身时曾国藩写尽平生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篇五:倚天照海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倚天照海花无数

此句道的是: 当君身处高处, 君临天下时, 就会发现原来有很多很绚丽, 很出色的花朵. 当年曾氏以此表达"只要你(们)站在更高处, 就会发现天下有很多人比我出色. 高山流水两心知

此句道的是: 高山和流水本是相关和缠绵的, 但是彼此无耐只能是擦肩而过, 因为彼此都知道不可能有长久的相处. 当年曾氏以此表达"我虽有意于此, 你等也有情为我, 但即便我当上了皇帝, 面临这等乱世, 还是没有好的结局的, 只要我们彼此心照就好了, 你们的情意我心领了.

倘若有女子赠此二句与兄台, 则所言为: 天涯何处无芳草, 你站在高处, 就会发现比我好的女孩还有很多, 你又何必拘泥于我呢? 我们彼此间不能在一起的事实, 就不用我多讲了吧, 大家心照, 你的情意我心领了.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意思是:“倚天照海”是指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在无人的时候,在诱惑来临的时候,在独处的时候,在无人的地方,眼前无数“花朵”,无数诱惑,却终不为所动,所作所为如高山流水,叮当如玉,清脆入耳,始终如一。 “倚天照海”是指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在无人的时候,在诱惑来临的时候。

曾国藩攻破南京后威镇天下,功高盖主,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也是他举湘军起事,自立为王的最佳时机。否则兔死狗烹,朝廷对曾国藩轻则将罢免其军权,重则亦可能暗下毒手。因而这个时候也是曾国藩对称帝一事感到最犹豫最彷徨的时候,此时王闿运再度向他提出此事,他没有像以往那样怒不可扼,严词拒绝,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而沉思的结果就是他写下那句著名的诗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出自于曾国藩的辩言。说的是一种人生境界,体现了他这种坚守人臣的行为和心理是和他作为儒学大家的身份和受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分不开的,所以越是战功彪炳,他越是克己修身。

具体可以参考唐浩明的长篇小说《曾国藩》。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