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作文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29:28 作文素材
作文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作文素材

篇一: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语言作为思想载体的形式,在这个越来越小的世界中变得犹为重要。 当今的社会,文化交流与商品流通已变得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重要了。于是,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中,语言成为了最重要的沟通工具。

在当今这个社会,沟通的方式很多,但又有哪一种方式比用语言来得直接而迅速呢?是图像,还是动作?也许图像比语言形象,而动作会更有趣、生动。然而,用语言进行的面对面沟通会更加直接、迅速,更加亲切,更加能够营造出当时所想要的氛围。我们可以用语言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双方可以随时掌握情绪的变化,而让沟通进行得更加融洽和深入。

当然,由于世界上语言有千万种,而且即使同一语系也会因为方言而有着千差万别的口音,加上科技发达和交通便利,人口流动愈来愈频繁,因此,由语言交流不成功而引起的误解,甚至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往往在这个时候,如果双方都有耐心,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彼此交换心中的所思所想,那么,那些不愉快的结果是有可能避免发生的。

城市越来越多,楼房林立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钢筋水泥为人们筑起一间间寓所,但往往也筑起了人与人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那堵墙。因此,不少城市中生活的人心灵感到孤寂。而愈来愈高节奏的生活也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在城市中呆久了的人,寂寞已成为一种习惯。但是,请你学习倾听,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你会感觉到,其实人类的语言最能真正地让人倍感亲切。也许你还会记得《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她的那句爱哥哥听得让人觉得又可爱又可笑又亲切。也许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它让人的心贴得更近,让文化的交流变得更融洽。

请你掌握好语言,用好语言,让语言发挥其最大的功用,切勿让语言成为你与他人之间燃起战火的火花。用好语言,让语言真正成为沟通的桥梁。

篇二:2004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2004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语言作为思想载体的形式,在这个越来越小的世界中变得犹为重要。 当今的社会,文化交流与商品流通已变得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重要了。于是,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中,语言成为了最重要的沟通工具。

在当今这个社会,沟通的方式很多,但又有哪一种方式比用语言来得直接而迅速呢?是图像,还是动作?也许图像比语言形象,而动作会更有趣、生动。然而,用语言进行的面对面沟通会更加直接、迅速,更加亲切,更加能够营造出当时所想要的氛围。我们可以用语言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双方可以随时掌握情绪的变化,而让沟通进行得更加融洽和深入。

当然,由于世界上语言有千万种,而且即使同一语系也会因为方言而有着千差万别的口音,加上科技发达和交通便利,人口流动愈来愈频繁,因此,由语言交流不成功而引起的误解,甚至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往往在这个时候,如果双方都有耐心,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彼此交换心中的所思所想,那么,那些不愉快的结果是有可能避免发生的。

城市越来越多,楼房林立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钢筋水泥为人们筑起一间间寓所,但往往也筑起了人与人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那堵墙。因此,不少城市中生活的人心灵感到孤寂。而愈来愈高节奏的生活也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在城市中呆久了的人,寂寞已成为一种习惯。但是,请你学习倾听,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你会感觉到,其实人类的语言最能真正地让人倍感亲切。也许你还会记得《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她的那句"爱哥哥"听得让人觉得又可爱又可笑又亲切。也许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它让人的心贴得更近,让文化的交流变得更融洽。

请你掌握好语言,用好语言,让语言发挥其最大的功用,切勿让语言成为你与他人之间燃起战火的火花。用好语言,让语言真正成为沟通的桥梁。 评语

这篇文章,能紧扣"语言与沟通"的关系展开议论,切合题意。作者把话题放在了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来谈"语言与沟通"的关系,使文章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使这个常见的话题有了时代的新意。文章首先论述了语言是沟通最重要的工具;接着将沟通的各种方式进行比较,突出了语言这种沟通方式的优越性和特殊性;然后针对语言在沟通过程中也有可能造成的误解,从而提出要掌握好和用好语言,扬其长而避其短,让语言成为沟通的桥梁。作者对"语言与沟通"的见解是准确的,对"语言与沟通"之间的关系论述是深刻的,更可贵的是,文章还进一步指出,现代化的社会,文化交流、商品交流多了,但人与人心灵的沟通少了,这一多一少,恰恰证明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语言沟通的重要和

必要。全文紧紧围绕着"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材料丰富,结构严谨,符合议论文文体要求。语言流畅,感情真挚。

篇三:2004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2004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语言作为思想载体的形式,在这个越来越小的世界中变得犹为重要。 当今的社会,文化交流与商品流通已变得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重要了。于是,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中,语言成为了最重要的沟通工具。

在当今这个社会,沟通的方式很多,但又有哪一种方式比用语言来得直接而迅速呢?是图像,还是动作?也许图像比语言形象,而动作会更有趣、生动。然而,用语言进行的面对面沟通会更加直接、迅速,更加亲切,更加能够营造出当时所想要的氛围。我们可以用语言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双方可以随时掌握情绪的变化,而让沟通进行得更加融洽和深入。

当然,由于世界上语言有千万种,而且即使同一语系也会因为方言而有着千差万别的口音,加上科技发达和交通便利,人口流动愈来愈频繁,因此,由语言交流不成功而引起的误解,甚至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往往在这个时候,如果双方都有耐心,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彼此交换心中的所思所想,那么,那些不愉快的结果是有可能避免发生的。

城市越来越多,楼房林立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钢筋水泥为人们筑起一间间寓所,但往往也筑起了人与人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那堵墙。因此,不少城市中生活的人心灵感到孤寂。而愈来愈高节奏的生活也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在城市中呆久了的人,寂寞已成为一种习惯。但是,请你学习倾听,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你会感觉到,其实人类的语言最能真正地让人倍感亲切。也许你还会记得《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她的那句"爱哥哥"听得让人觉得又可爱又可笑又亲切。也许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它让人的心贴得更近,让文化的交流变得更融洽。

请你掌握好语言,用好语言,让语言发挥其最大的功用,切勿让语言成为你与他人之间燃起战火的火花。用好语言,让语言真正成为沟通的桥梁。 评语

这篇文章,能紧扣"语言与沟通"的关系展开议论,切合题意。作者把话题放在了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来谈"语言与沟通"的关系,使文章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使这个常见的话题有了时代的新意。文章首先论述了语言是沟通最重要的工具;接着将沟通的各种方式进行比较,突出了语言这种沟通方式的优越性和特殊性;然后针对语言在沟通过程中也有可能造成的误解,从而提出要掌握好和用好语言,扬其长而避其短,让语言成为沟通的桥梁。作者对"语言与沟通"的见解是准确的,对"语言与沟通"之间的关系论述是深刻的,更可贵的是,文章还进一步指出,现代化的社会,文化交流、商品交流多了,但人与人心灵的沟通少了,这一多一少,恰恰证明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语言沟通的重要和

必要。全文紧紧围绕着"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材料丰富,结构严谨,符合议论文文体要求。语言流畅,感情真挚。

篇四:2004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2004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语言作为思想载体的形式,在这个越来越小的世界中变得犹为重要。 当今的社会,文化交流与商品流通已变得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重要了。于是,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中,语言成为了最重要的沟通工具。

在当今这个社会,沟通的方式很多,但又有哪一种方式比用语言来得直接而迅速呢?是图像,还是动作?也许图像比语言形象,而动作会更有趣、生动。然而,用语言进行的面对面沟通会更加直接、迅速,更加亲切,更加能够营造出当时所想要的氛围。我们可以用语言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双方可以随时掌握情绪的变化,而让沟通进行得更加融洽和深入。

当然,由于世界上语言有千万种,而且即使同一语系也会因为方言而有着千差万别的口音,加上科技发达和交通便利,人口流动愈来愈频繁,因此,由语言交流不成功而引起的误解,甚至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往往在这个时候,如果双方都有耐心,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彼此交换心中的所思所想,那么,那些不愉快的结果是有可能避免发生的。

城市越来越多,楼房林立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钢筋水泥为人们筑起一间间寓所,但往往也筑起了人与人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那堵墙。因此,不少城市中生活的人心灵感到孤寂。而愈来愈高节奏的生活也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在城市中呆久了的人,寂寞已成为一种习惯。但是,请你学习倾听,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你会感觉到,其实人类的语言最能真正地让人倍感亲切。也许你还会记得《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她的那句"爱哥哥"听得让人觉得又可爱又可笑又亲切。也许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它让人的心贴得更近,让文化的交流变得更融洽。

请你掌握好语言,用好语言,让语言发挥其最大的功用,切勿让语言成为你与他人之间燃起战火的火花。用好语言,让语言真正成为沟通的桥梁。 评语

这篇文章,能紧扣"语言与沟通"的关系展开议论,切合题意。作者把话题放在了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来谈"语言与沟通"的关系,使文章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使这个常见的话题有了时代的新意。文章首先论述了语言是沟通最重要的工具;接着将沟通的各种方式进行比较,突出了语言这种沟通方式的优越性和特殊性;然后针对语言在沟通过程中也有可能造成的误解,从而提出要掌握好和用好语言,扬其长而避其短,让语言成为沟通的桥梁。作者对"语言与沟通"的见解是准确的,对"语言与沟通"之间的关系论述是深刻的,更可贵的是,文章还进一步指出,现代化的社会,文化交流、商品交流多了,但人与人心灵的沟通少了,这一多一少,恰恰证明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语言沟通的重要和

必要。全文紧紧围绕着"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材料丰富,结构严谨,符合议论文文体要求。语言流畅,感情真挚。

篇五:沟通阅读和写作的桥梁

感受力——沟通阅读和写作的桥梁

【内容提要】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如何将这两个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入手,主要论述了通过培养学生感受力,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关键词】

感受力 阅读 写作 思维 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与阅读是互逆的两个过程:写作是创作出文本抒发情感让别人接受,阅读则是分析别人创作的文本,并体会其中的情感。感受力在这两个过程当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了一定的感受力,学生就可以通过阅读,挖掘作品中更深的含义;也能通过创作,表达更为充实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否则,阅读和写作的质量就没有办法保证。 所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阅读(创作)主体的感受力。感受力由“思维”和“情感”这两种心里活动构成,就像物理学中的合力,共同构成了感受力的组成要素(如图1)。

图1

作文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感受力

从阅读角度来讲,思维可以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帮助他们挖掘具体词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同时结合自己的情感经历,感受到文章的思想内涵。经过长期的阅读训练,就会在学生心中形成一种生活经验的积累。当他们从阅读主体向写作主体转化的时候,以前的经验积累会在潜意识层面发生作用,借助对写作对象的理性观察和被客观事物激发出来的内心情感,形成对写作对象的深刻感受力——写作就会成为心灵体验的自然流露,作文创新的灵感也就由此而生。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就注意了阅读和写作的相互关系,从理清文章思路入手,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字词含义,并要求他们根据自身实际去阅读并创作。

一、在阅读文章中培养感受力

1、挖掘文章字词含义

文章都是通过语言来传情达意的。陆机提出“文外曲致”,刘勰主张“情在词外”,钟嵘倡言“文已尽而意有余”,司空图赞赏“味在咸酸”之外,都主张写作时,须有“言外之意”,也有的是作者无法表达的情感。阅读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挖掘文章字词含义,以此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是一个“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第一个“具体”指的是学生的一般共通性的语言经验;抽象指的是作品中作者经过加工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表意符号;后一个具体则指的是学生通过挖掘文本“言语”之后,与自身原有的经验融合在一起的新的语言经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理性推理,更需要他们进行情感体验。而感受力的真正确立和不断提高也就是蕴涵在这个过程当中。

鉴于此,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增多。当然,语言符号的“共同性”毕竟是基础,对词义的准确理解,是词汇积累的第一步。中学生头脑中积存的语汇,往往是会用却不会释,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学习词语的方法,显然是十分必要的。课文中出现的常用词、关键词,也有必要加以点拨。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的词汇量会不断增加,语言感受力也就不断得到提高。语感力的提高,又使词汇积累更加容易,就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

思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有许多值得推敲的语汇: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首先就让学生明确“思想” 的具体含义以及马克思的生平经历;再联系恩格斯发表演说词的场合,以及他对马克思的评价;最后结合以上两种思维成果,得出结论: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

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2、把握文章创作思路

用传统的方式来阅读并分析文章,一般是要先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但是这种做法会把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失去了文章原有的整体美感,学生也没有什么兴趣。其实文章创作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就是文章创作过程中的思路和结构。现代结构主义认为:所有叙事作品中都存在一个共同的模式,即所有叙事作品共同具有一个可分析的永恒结构。①作家在创作他们各自的叙事作品时,不管他们所属的阶级、国家、历史和文化不同,也不管他们所从事的叙事创作的具体形态不同,他们都受到这一叙事体的普遍结构模式的支配。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力,首先就应该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思维,了解并掌握蕴涵在文本当中的规律性的东西,让他们自己去把握潜藏在文章底层的线索,从中体会到作者在其中蕴涵的深刻情感。

因此,我们在分析文章的时候引进了企业工作流程图的方式表现文章整体结构,让文章的创作思路,人物和事件的相互关系非常形象地呈现出来,以便于学生掌握。而且学生在用“流程图”分析文章的时候,不一定非得统一答案——因为所站角度不同,认识程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关键是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文章的创作线索或写作中心,以及作者是如何利用线索把材料串联起来的——也就是文章创作中规律性的方式方法。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阅读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如果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他们从自己的“关注点”出发,完全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快速完成图表,进入文本当中。比如:

图2

图3

图4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同学关注的文章要点有很大区别,设计的图表也大不相同。图2以母爱和父爱的区别为关注点,图3以孩子的成长时间为关注点,图4则需要兼顾整篇文章,以父爱与母爱的区别与联系为关注点。这三个图表都从各个方面展现了文章思路,甚至已经初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找到一个关注点,围绕这个关注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内容,这样就可以很容易的进入文本,体悟作者思路。

二、连接阅读与写作的关键——感受力迁移

感受力迁移,指的是将学得的语言经验,以及对文本思路的感受成果有变化地运用到另一语言情境中去的活动。在阅读的过程中,就是对文章语义层面的进一步推理,是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历,进一步唤醒和升华自身感受力的重要环节。它可以运用自身的相似经历或相反经历对文本加以“个性化”的思维诠释,也可以触类旁通引出自己对于其它事物的情感联想和想象,是真正让感受力腾飞的正确途径。

《寡人之于国也》通过生动的譬喻和严密的推理,论述了孟子关于仁政的思想。我们在疏通字词句之后,完全可以给学生留下联系自己实际的空间,给他们感受自己生活,领悟人类发展规律的机会。有学生经过理性思考,结合自己所学的各科知识和课文中的语句发现:人类的发展必须给自然界的繁衍预留空间,不能无休止的破坏环境,古代如此,现代更是这样。而有的学生则从情感的角度出发,表达自己对孟子“仁政”思想的崇敬。这两种分析如果能够共同作用,就会将理性与感性交汇形成合力,即我们这里所说的“感受力”,这样对文章的认识就更加深刻和全面了。

这种对文章认识的升华,最终还会加强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力。当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力有了一定提高之后,感受力的迁移,就成为学生把阅读中得来的语感,运用到语言表达之中的一个过程。其实这就是要求学生在理清作品思路并完成挖掘文章字词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联系自身实际,进一步拓展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力,并将对外部世界的理性分析和感性体验,运用阅读文本中的表意技巧,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体现出来。因此,感受力的迁移就是学生从事写作活动的开端——他们只有运用自己的思维去观察身边的世界,并用从作品当中得来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去捕捉生活当中真正感动自己的事物,才能创作出富有真情实感,表达充分完整的文章来。

三、逆阅读而行——感受力与文章写作

前文已经说过,阅读与写作是互逆的两个过程。如果说感受力迁移是阅读活动的终点的话,它又恰恰是文章写作的起点。学生只有在对外部世界有了充分认识之后,才能获得丰富的创作素材。但是这些素材在学生心中是杂乱无章的,只是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直观感受。

这就需要他们在从事创作活动之前,根据文章阅读过程中积累的文章创作规律,梳理自己的思绪,然后运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写提纲,写清文章内容发展的线索,使学生对自己文章的创作意图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抒情的同时也能够为文章注入更多的理性光辉。最终使学生心中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即使他们不用笔和纸来画出文章的发展流程,也能在心中理清文章的内在结构,这就证明他们已经会灵活运用对文章的感受力,可能创作出结构更加新颖,感情更为真挚的文章了。

文章结构只是骨架,好的文章还需要用贴切自然的语言来表露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也就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这时候,学生在阅读当中积累的词汇就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合理选取适当的词汇,组成恰如其分的语句,表达外部世界感动自己的人或物。

有一次我给学生出了一道命题作文:面具。一般同学都写的是人们整天带上面具生活,人们整天生活在虚假的气氛当中。有一位学生就换了一个角度,模仿他所看过的一片文章(平时的积累)讲了两个病人的故事:两个重病患者,一个叫“落”,一个叫“释”,“释”的病床靠窗,他能看到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而“落”的病床靠墙,他对外面一无所知。故事就围绕着这两位病人展开两条线索。一方面是“释”每天为“落”描述外面的美景,一方面是“落”极不平衡的心理。这两条线索起初并行发展,在“释”去世的时候交汇在了一起——当“落”调整到了“释”的病床上时,他发现窗外竟然是一堵墙,是“释”给那堵墙戴上了一个美丽的面具,在为他创造着活着的希望。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外面想象的美景,充分体现了她对美丽景色的深刻感受,也很好的制造了悬念,为文章的结构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见,学生经过阅读培养的感受力如果能够很好的运用,创作出新颖别致的文章并不难。也只有立足于较强的感受力,学生才能真正把自己的语言和生活经验转化成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

四、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学生感受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可忽视。首先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路和情感体验放在正确的位置。在阅读文章时不能让学生过分脱离文本,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作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把描写重点放在能够打动自己的生活细节方面。

当然,我们还应当明确:教师的教学只不过是一个示范的过程,不能逾越这个界限,使学生的阅读变成了“他读性”阅读。“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②学生能动的参与学习实践,积极性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到他们感受力的提高。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逐步提高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并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长期有效的训练,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建立一种语感直觉、语言习惯,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

目前“大语文”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语文学习无时不有、无地不在,语文教师只要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并让学生最大限度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和因素,进行反复能动的语言实践。教师应该用自己的风格解读课文,能够从作文实践的角度入手学习课文,注意文章的语言和结构。并且自己创作文章和学生一起分析,还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结构和语言上的创新。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互动积极性。他们会在一个比教师宽阔的多的平台上自主培养和施展自己的感受能力。 ①《文艺学与语文教育》

② 叶圣陶《论教育》163页。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