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离太阳最近的树导学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1:43:27 作文素材
离太阳最近的树导学案作文素材

篇一:《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

离太阳最近的树导学案

教学设计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

授课人 田蕾

【教学目标】

1.从结构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红柳的悲剧就是人类的悲剧的主题。

3.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4.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增强爱护自然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2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增强爱护自然和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以教师启发、引导、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指导学生揣摩和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以此实现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思考课后问题。

二、查找作者毕淑敏的相关资料。例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以上两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三、运用网络查找有关西藏阿里的图片,以及有关阿里自然环境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等查询的结果进行课堂交流。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

一、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同学们,请谈谈你对西藏阿里的了解有多少?

在这样艰苦的地方生长着什么样的植物?

(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由对阿里的介绍而引出在这里生长着的离太阳最近的树——红柳)

今天,我们学习毕淑敏的这篇叙事散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正是讲述这戈壁与沙漠上的风景林——红柳。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绘红柳树的?作者对其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作家作品

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预约死亡》等。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自由诵读,概述内容。

(要求学生诵读过程中,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

2.共同梳理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美。

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美。

第一层次(第3~10自然段):描写“我”与“司务长”的对话情景,反衬了人类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无知。

第二层次(第11~14自然段):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的力量。

第三层次(第15~18自然段):描写挖掘红柳的工作量及使用的方法。 第三部分(第19~21自然段):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

注:结构上可以简单表述为:

红柳挺立,雪域增色。

红柳遭难,毁于人手。

红柳消亡,尘沙肆虐。

3.重点品读,把握情感。

①品读文中红柳树的描写,感受它的生命之美。

问题:作者为什么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点?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

明确:显示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点:冰山的主体隐藏在水下,红柳的根系掩埋在地下(伟大的力量都隐而不现)。

意义:赞美红柳伟大的力量和它对固定流沙所做出的贡献。

显示出红柳蕴含着丰富的能量,有着不屈的精神。

②品读人们挖掘红柳树的片段,理解课文意蕴。

问题: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帐”的过程有什么用意?

作者为何要详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

明确:四个“对不对”写活了司务长的“理直气壮”的情态,他的“义正辞严”从反面衬托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

一方面照应上文,侧面描写了红柳的顽强。另一方面营造出一种悲剧气氛。

③品读课文第三部分,畅谈感受。

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同学们,从文中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不限,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明确:红柳“美”的力量。

人类的无知导致环境的恶化。

红柳的悲剧即人类的悲剧。

??

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之情。

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

(以上问题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完成)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搜集有关环境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究其原因,深入思考。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本课时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课文,分析文章优美的语句;学习本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一点向纵深处开掘的方法;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就环保问题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品读鉴赏(本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

1.语言流畅隽永,蕴藉含蓄。

①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明确: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不仅描绘了红柳的外形,而且刻画出红柳生长的精神。“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的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②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与沙子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明确:红柳的伟大力量埋在地下,与土地生死相依。作者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体现了红柳所蕴含丰富的能量和它不屈的精神,它的能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它的内在精神“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2.小中见大,反映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问题。

问题: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文章的主题是通过作者叙述的一件小事表现出来的。她告诉人们要热爱自然珍惜生命。

环保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要表现这个主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独具匠心,捡起记忆中的一个贝壳,细致描绘了红柳的芳姿,展现了红柳的根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鞭挞了人类的野蛮和愚昧,讴歌了红柳这一高原的精灵,呼唤

篇二:9、《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课文融冷峻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2.能力目标:能揣摩关键语句,探究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3.情感目标:增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保护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4.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吗?

㈡跳读课文,了解挖红柳事件,体会蕴涵在文章平静的叙述下的深刻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赏析文中精彩的比喻、拟人句。 2.学习难点:理解文章含蓄、隽永的语言。 【学习课时】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皱褶.( ) 谷穗.( ) 铁锨.( ) 逶.迤.( ) 訇.然( ) 镂.空( ) 尸骸.( ) 遒劲..( ) 2、红柳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结局如何?

3、请口述文中所讲的故事。 二、合作探究

㈠跳读课文,感受红柳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1.找出描写红柳形象的语句,并说说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抓住关键词,归纳红柳形象特点,感悟红柳精神,体会作者珍爱生命的感情。

3.红柳的结局如何?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体会语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1 枝桠.( 结.实( 1.找出文中记叙挖红柳事件的语句。

2.抓住关键词分析,理解作者用大量笔墨渲染挖红柳场面的用意。

3.人们为什么要挖红柳?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4.你怎样看待司务长算的这笔“帐”?

5.文章详细记叙“我”和司务长的对话有何作用?

三、拓展训练

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但可悲的仅是这些吗?作者为红柳被挖掉感到痛心,但她更痛心的是什么呢? 四、课堂测评(见文后练习一、二)

五、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2、完成练习册·基础知识。

33

))

第三课时

一、自主学习 1、熟读课文。

2、梳理出以红柳为线索的行为思路。

3、题目中的“离太阳最近”有哪三层意思?

二、合作探究

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层次结构

㈡研读第二部分 1、梳理层次结构

2、作者详写“我”与“司务长”对话情景,有何什么表达效果?(或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帐”的过程有什么用意?)

3、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点?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

4、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

5、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红柳为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内在精神是什么? 6、作者为何要详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

7、挖掘红柳有哪两种方法?

㈢研读第三部分

1、高原失去红柳后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2、你从文中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结尾有何妙处?

4、你是如何理解本文既是一首颂歌,又是一首悲歌的?

三、课堂测评

1、作者为什么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微笑”一词用得好吗?

2、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四、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这一曲悲歌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 1、文后练习三、四、五。 2、练习册。 六、学习反思

34

篇三:《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纪念

——模拟拍摄纪录片《红柳》

一、活动目标

(一)教材分析

《离太阳最近的树》来源于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这是一个散文阅读单元,单元阅读主题为“人与自然”。本单元阅读学习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散文语言,把握作者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学习重点为说话的技巧:简明、得体。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点:

(二)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品味关键词句,把握红柳形象特征。

2.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对红柳形象进行解析。

3.剖析作者平静叙述下的复杂情感,感悟作者对生命平等的深刻认识。

二、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是2011级机械工程,这是一个全男生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思维活跃,想像力丰富,但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及语言鉴赏能力较弱。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我采用了分组模拟拍摄纪录片,捕捉特写镜头的活动方式,驱动本文的阅读教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品味关键词句,把握红柳形象特征;同时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对红柳形

象进行解析。

2.教学难点:剖析作者平静叙述下的复杂情感,感悟作者对生命平等的深刻认识。

三、教法学法

本课堂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行为导向法,以具体的拍摄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在活动启动、任务分配、小组活动、小组展示、集体评价这五个环节中,围绕文本进行自主体验、小组合作、集体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共同探讨与学习。那么这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呢?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

四、活动过程

(一)准备阶段(上课前一天晚自学)

1.教师准备:全班成立4个摄制小组,每组10人,下发拍摄任务书(见附件一)。

2.学生准备:每个小组选出导演2名,编剧2名,摄像2名,场记2名,解说2名。

3.阅读准备: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画面或声音的文字。

(二)实施阶段

整堂课用时约四十五分钟,包括“话、拍、访、悟”四个环节,即“话柳之形”、“拍柳之

魂”、“访柳之情”、“悟柳之志”。其中“话柳之形”用时约10分钟,“拍柳之魂”用时约20分钟,“访柳之情”用时约10分钟,“悟柳之志”用时约5分钟。整个教学过程,正好契合了起承转合的结构特征,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修正,在修正中发展,并最终实现情感的飞跃。

【教学导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2分钟)

图1教学导入

【设计意图】一首带着淡淡哀伤和深深遗憾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诉说着人与自然矛

盾冲突时不可跨越的鸿沟。在这样的情绪感染下,我们将要走上高原,走近红柳,用镜头记录下红柳——这离太阳最近却是离人类最远的树的生命历程。

第一环节:“话”——话柳之形(10分钟)

【教学过程】在这个环节,学生将进行三次对话。首先与文本对话,用波浪线划出文中有关

红柳的画面和声音,并用圈出重点的字词。接着学生与同伴对话,交流所找到的画面和声音,朗读相关的语段。随后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将画面和声音进行分类和归纳,理清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生命轨程。

【课堂示例】以下为学生课堂发言整理:

【设计意图】画面与声音寻找和交流,是对作者行文思路进行梳理,也是对文章内容的整体

感知。学生可以从作者平静的叙述中想像红柳由昂然挺立高原到訇然倒下直到烟消灰灭的全过程,初步感受红柳生存之不易,形象之美,命运之悲。

第二环节:“拍”—— 拍柳之魂(20分钟)

图2 第二环节:拍——拍柳之魂

1.拍摄指导(2分钟)

【教学过程】为了让拍摄变得更有实效,我对拍摄任务进行了分解。步骤一:选择一个拍摄角度;步骤二:说明剧本来源;步骤三:解说特写镜头;步骤四:表达拍摄心情。具体要求如下:选择一个拍摄角度,要求用关键词概括红柳的一个形象特征,书写在卡纸之上,张贴于白板之上;说明剧本来源要求朗读文中相关的语句;解说特写镜头,可以特写红柳的枝、叶、花、根、神态、姿势等等;表达拍摄心情要求用一个字或词根据拍摄时的心情,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教师适时的指导与调控,是学生顺利完成任务的重要前提。为了让拍摄任务更加清晰、简洁,将任务进行适当分解,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活动效率。

2.小组探讨(10分钟)

【教学过程】由组长负责组织探讨,组内成员根据任务书分工的要求,进行交流与合作,共

同得出小组的拍摄结论。比如场记员需要记录下成员们的对话,书写关键词语;解说员需要寻找相关的语段;组长需要填写任务书上的分工与小组讨论结果;导演和编辑对结论进行整理和归纳,完善拍摄的成果。

【设计意图】小组探讨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过程。在整个探讨过程中,有全程记录的场记员,也有归纳整理的导演和编辑。学生将根据个人能力和特长的不同进行分工

合作,让整个探讨的过程更加有序、有效。同时,拍摄小组各种不同角色的模拟,也有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进高原,走近红柳,把握红柳的形象特征,更加深入地了解其生命之美、命运之悲。

3.分组展示(8分钟)

场记员:张贴关键词(书写、张贴关键词)

解说员:说明剧本来源(朗读相关语句)

导演:分析拍摄镜头(解说特写镜头)

摄像:形容拍摄心情(表达拍摄心情)

【教学过程】每个摄制小组展示的步骤与拍摄步骤一致。我们将邀请每组四名代表同时上台,进行展示。他们分别是场记、解说、导演、摄像各一名。在展示时,首先请场记,将关键词张贴在白板之上,然后请解说员朗读相关的语句。接着导演对特写镜头进行分析,最后摄像师表达拍摄的心情并说明理由。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展示和解说更加简明、连贯,我也给了学生一些展示用语的指导。

以下是导演解说特写镜头的展示用语提示。导演需要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交待特写镜头出

现时间、地点、环境特点,接着分析镜头里出现的画面和声音。

示例1:大家好,我是第 组的导演 ,(自我介绍)我们小组选择的

角度是 的红柳。为了表现红柳的这一特征,我们摄制组捕捉了这样一个特写镜头:这是在一个 ,(时间) ,(地点) (环境渲染),我们在镜头

里看见 (说明红柳的枝/叶/根/情态/姿势),我们还听见 (想像补充还原画面的背景声音)。

摄像师在表达拍摄心情时,同样先需要自我介绍,然后用一个字词概括拍摄的心情。最后用

一句话来简明表达理由。

示例2:大家好,我是第 组的摄像师 ,我是怀着 的心情

拍摄这一组镜头的,因为 。

【设计意图】摄制组的展示过程,也是学生对文本解读的集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每组四名同学同时上台,依次展示本组的模拟拍摄成果。比如:第一组抓住红柳的枝叶特征,突出了“高原精灵”之美,把红柳比作是超然于生死的奇女子;第二组抓住红柳根系的特征,重点展示了“不屈的英魂”震撼力;第三组抓住了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的特征,重点模拟拍摄了红柳被挖时的场面,渲染了悲情的氛围;第四组则怀着悲愤的心情,模拟拍摄了一组红柳被掘净烧光,烟消灰灭的镜头。整个拍摄和展示,是学生对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读的结果,也鼓励着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对文中画面和声音进行重新组合,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同时也锻

篇四:离太阳最近的树导学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导学案

主备人:李慧枝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2、整体感知文章,能够在快速阅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词、中心句。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红柳形象,体会红柳顽强不屈的精神。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保护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方法】

诵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自学指导】

1、走近作者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文学硕士。1952年出生于新疆一个革命军人家庭,半岁随父亲进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八年,此间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成了部队优秀的女军医,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毕淑敏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引人注目的中年女作家。

她的代表作有小说集《昆仑殇》 《女人之约》 《生生不已》 《预约死亡》;散文随笔《素面朝天》 《走出白夜》 《性别按钮》;长篇小说《红处方》 《白色和谐》。此外,还出版了四卷本的《毕淑敏文集》。她的作品曾获庄重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制作人 高海新 1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皱褶.( ) 谷穗.( ) 铁锨.( )逶迤..( )( ) 枝桠.( ) 訇. 然( ) 镂.空( ) 尸骸.( ) 遒劲..( ) ( ) 2、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并思考: 红柳是什么样的一种树?它的结局如何?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研读课文,感受红柳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1.初读课文,找出描写红柳形象的语句,学生独立查找,自主发言

2、借助修辞、关键词分析红柳形象,概括红柳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小组讨论)

3、红柳的结局如何?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体会语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

4、研读司务长和我的对话(分角色朗读),想一想:司务长的经济帐算得好不好?你怎样看待司务长的所作所为?(小组讨论)

教师点拨:

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象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象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主人,谁少了谁,都象不应该似的。

(A)作者运用借代、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B)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C)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D)作者运用借代、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延伸讨论】

找找我们身边的环保问题(或人与自然相矛盾的事)想一想我们能为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做些什么?

【课堂检测】

下面是《雨中登泰山》中的一段话,后面列出的四种分析中,哪一种更能确切地反映作者的意图和表现方法?( )

……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缝隙,身子扭得象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象是和

制作人 高海新 2

篇五:离太阳最近的树导学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2、整体感知文章,能够在快速阅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词、中心句。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红柳形象,体会红柳顽强不屈的精神。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保护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方法】

诵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自学指导】

1、走近作者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文学硕士。1952年出生于新疆一个革命军人家庭,半岁随父亲进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八年,此间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成了部队优秀的女军医,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毕淑敏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引人注目的中年女作家。

她的代表作有小说集《昆仑殇》 《女人之约》 《生生不已》 《预约死亡》;散文随笔《素面朝天》 《走出白夜》 《性别按钮》;长篇小说《红处方》 《白色和谐》。此外,还出版了四卷本的《毕淑敏文集》。她的作品曾获庄重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制作人 高海新

1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皱褶.( ) 谷穗.( ) 铁锨.( )逶迤..( )( ) 枝桠.( ) 訇. 然( ) 镂.空( ) 尸骸.( ) 遒劲..( ) ( ) 2、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并思考: 红柳是什么样的一种树?它的结局如何?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研读课文,感受红柳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1.初读课文,找出描写红柳形象的语句,学生独立查找,自主发言

2、借助修辞、关键词分析红柳形象,概括红柳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小组讨论)

3、红柳的结局如何?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体会语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

4、研读司务长和我的对话(分角色朗读),想一想:司务长的经济帐算得好不好?你怎样看待司务长的所作所为?(小组讨论)

教师点拨:

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缝隙,身子扭得象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象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象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象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主人,谁少了谁,都象不应该似的。

(A)作者运用借代、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B)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C)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D)作者运用借代、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延伸讨论】

找找我们身边的环保问题(或人与自然相矛盾的事)想一想我们能为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做些什么?

【课堂检测】

下面是《雨中登泰山》中的一段话,后面列出的四种分析中,哪一种更能确切地反映作者的意图和表现方法?( )

……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

制作人 高海新

2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