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客家芋子包的做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16:51 体裁作文
客家芋子包的做法体裁作文

篇一:芋子包

芋艿粄其实就是一个是芋子板,一个是芋子包,芋子板就是用捣烂器放些地瓜把它弄成条再切成一块一块,再煮。一般用于红白喜事或一些家里的特殊日子。芋子包是用芋头和地瓜粉混合搅拌做皮,在要猪肉和香姑等抄熟做馅,和包饺子包子一样包起来。

芋子包

又润又滑的客家笋粄

笋粄(下洋人的叫法),高陂、坎市人喊捏甲(就客家话)。酿粄、包粄,其制作包括粄皮和肉馅两部分,粄皮用米粉、薯粉等。笋粄粄皮以薯粉为原料,用开水搓,配以适量煮熟介芋头或番薯,制成薄圆粄块;肉馅则以半肥靓猪肉及竹笋(茅竹笋、冬笋为好)为主,分别切碎,再配上虾米、鱿鱼丝、香菇、胡椒粉、盐等。然后用粄皮裹住肉馅,捏稳封口成半月形,放进开水锅蒸煮或者油锅煎熟,便可加上佐料食用。 芋子包是永定人过九月重阳节必吃的食品。重阳节时,正是芋子收成季节,量多质优,做成芋子肉丸,松软味美,尤其可口。制作方法简单:选好芋子,刨去皮毛,煮熟,捣烂,晾冷,再拌入细洁的薯粉,用手揉搓,做成一个个如小儿拳头大小的团子,捏作包馅的外衣。再就是做馅,用精肉、鲜嫩笋佐以鱿鱼、香茹等切碎后入锅猛火油炒,加入适量食盐、胡椒、味精等,拌以稀薯粉浆煮微熟。最后把馅包入芋子皮,置

蒸笼中猛火蒸十五到二十分钟,即可取食。

芋子包是一种福建永定的一种汉族特色小吃之一。属于客家菜。当一盘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芋子包就大功告成时,趁热食之皮滑滑的、嫩嫩的,馅香香的、美美的。

民间有句俗语“吃上芋子包,包银包金包发财”。芋子包是一种客家小吃。

芋子包就是用芋子加适量木薯粉做包子皮包成的一种包子,制做方法简单,一般将个大、易烂的芋子洗净,连皮置锅内煮熟,然后取出剥去芋皮,置簸箕内捣(烂)成芋泥后,加入适量木薯粉和精盐,用擀面杖擀成包子皮。而内馅是瘦猪肉、香菇、冬笋(或笋干)丝、虾仁、箩卜丝、葱白等料,并将其剁碎,放入精盐、味精下锅翻炒,滤去汤汁即成馅心。芋子包包好后,摆入垫有纱布的蒸笼中,下锅用猛火蒸15分钟后便香气如蝶、满屋翩跹,令人垂涎。此时出锅摆盘,放入麻油、猪油等调料。一盘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芋子包就大功告成,趁热食之皮滑滑的、嫩嫩的,馅香香的、美美的。芋子包除蒸着吃,也可用水煮、油炸、油煎等各种烹调方法,其味各具特色。

当地还流传着一个“芋赈饥”的小故事:古时有一寺僧,专力种芋,岁收极多,杵之如泥,筑造为墙,后遇大饥,独此寺四十余僧食芋泥以度凶岁。可见芋子是个好东西,是山中之珍品。而聪明能干的客家人在吃杂粮时,不断变换口味,变换芋子的吃法,更新芋子的烹制花样,以芋子烹制菜肴宴请客人,于是就在生活实践中烹制出乡间美食——芋子包。过去,芋子和番薯那是山村客家人家中的主要杂粮,正如农谚所言:“番薯芋子半年粮”,被视为“农家最重之蔬”,它既可当蔬菜,又可当粮食。因此,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每至秋季,家家户户的地窖、房角都堆满那红姣姣的地瓜和黑黢黢的芋子。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都吃上大米饭,芋子和番薯不再是主要杂粮,但客家人都还会去种芋子和番薯,以便自己想改改口味时食用。

在上杭乡村,许多家庭在过年过节都会去做芋子包。特别是大年三十晚上的那顿芋子包,就更有着特殊的味道,不但是有着“包银包金”的寓意,更有着包芋子包场景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散发出缕缕的温馨,家人之间一年来的理解和支持,对新一年的展望,对老人的祝福,对晚辈的期待,似乎都默默融入那手上的芋子包之中了。

下洋牛肉丸

著名侨乡永定下洋镇流传这样的顺口溜(看初溪土楼,观虎豹别墅,洗侨乡温泉,尝下洋肉丸。)下洋的美食很多,而最负盛名的当数下洋牛肉丸。闻名遐迩的下洋牛肉丸以柔韧、松爽、味香的独特风味跻身于客家美食之林,可谓闽西一绝!

下洋牛肉丸,相传由广东兴宁人传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如今,牛肉丸摊店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产品销往福州、厦门、深圳及临近县乡。下洋牛肉丸各家的制作大同小异,风味却大相径庭。

制作过程:选取新鲜牛臂肉,去筋膜肥油,均匀切成一厘米厚的层肉,用干布汲干水分;然后剁碎并反复拍打,使肉色转为鲜红柔韧,加入适量盐、薯粉,反复揉搓,捏成一粒粒拇指大的肉丸;然后放入冷水盆中漂洗半小时,捞起,放入盛有骨汤的沙锅中,用木炭火文煮;待肉丸蓬松胀大,加入少量胡椒、味精、葱花等调味品即可食用。

篇二:芋子饺--长汀客家小吃

长汀芋子饺

材料:

芋子,地瓜粉(生粉),五花肉,白萝卜,葱,笋,香菇,韭菜等(素菜种类选择性太多,不一一举例)

制作方法:

1 芋子洗净,直接搁置锅里,放水淹没芋子,大火煮烂为好。

2 捞起芋子,剥皮捣烂成芋泥,尽量捣烂有小粒豆状的芋泥,避免后期影响制皮包馅。

3 往芋泥加入适当地瓜粉和细盐,一般芋泥和地瓜粉比例为1:1.5,然后手工揉搓面团,面团搓至有光亮,有粘性为佳。

4 制芋子皮,取小团面团,比鸡蛋略小,拳头握紧最佳,然后手中揉搓成球形,然后慢慢压扁,注意不要弄裂,用大拇指压捏成薄薄中间带凹的饺子皮,这样易包不易破皮。(芋子皮弄成2-3毫米厚,里面的皮馅才好煮熟)

5 饺子馅:就是将五花肉剁碎成肉泥,素菜切成丝或丁,混成搅拌,加入盐、鸡精等调料,最好在锅里炒成八成熟(芋子皮厚,里面馅不易熟)

6 往4的步骤做出的芋子皮里包馅,按正常饺子做法,合拢芋子皮的动作尽量轻慢,不要弄裂皮最为关键,如果有裂,周边糊点面团补上即可。

7 包好了,有水煮还是用蒸、油炸都可以,但是记住皮越厚煮的时间越长

篇三:客家饮食文化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客家饮食风俗古风浓密。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饮食习俗,就会发觉,非论是其烹饪身手诸如“捣珍”、“酒”之类古法的秉承和演变,仍是日常习俗外诸多礼仪礼规,都证了然客家人将古代外本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根底流近流长;印证了客家平易近系历尽沧桑,多次变化的历史。

2、奇巧的烹饪手艺是客家人勤恳、聪慧的结晶。糊口的动荡,情况的不竭变化,使客家人正在取天然斗让外,考验出了顽强的保寄望志和创制夸姣糊口的奋斗精神。客家菜讲究功取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于奇奥外穷其食物之甘旨。“平易近以食为天”,客家人注沉烹饪之术,反是其保留不雅观的表现。

3、客家饮食习俗反映出浓密的保守文化不雅观念。其一简朴好客。客家人平昔饮食俭仆,不事奢华,而待客则十分风雅,讲究“六碗八盆十样”,菜肴实惠量脚,盛器多用盆、钵、大碗,无古平易近遗风;其二卑老知礼。客家人设筵用八仙方桌,依辈份排座次,席间礼规繁多,吃鸡以鸡头敬老,上座留空位于未故先祖,以示敬礼,席间小辈给长辈敬菜敬酒等等;其三逃求吉利。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鸡,无“无鸡不成筵”之说,既取“鸡、吉”谐音,又取鸡为掌管人世吉利之鸟之意。过年吃“团方饭”,元宵吃汤丸,都为取“团方”的好兆头。

4、客家饮食风俗外的摄生客家饮食文化保健认识尤为较着。客家菜用料讲究新颖,讲究野生、家养、粗类;加工讲究煮、煲、炖,讲究粗刀大块,不破坏食物养分取纤维;烹饪讲究本汁本味,不使过浓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伙食讲安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度阳阳,清降补泻,并按照时令删减食物品类。所无那些,都反映出客家人正在千百年的糊口实践外,勤于试探摄生之道,长于分结保健经验,注沉把持天然外躲藏的科学事理。

中古以前,客家先民的主要居住地大约为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汉水流域以东,即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一带,由于战乱和饥馑等原因,才从这片曾被称为中原的广大地域不断往南迁徙,直至形成今日客家的分布。福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闽西、闽西北的龙岩市、三明市。两市共有十多个客家县,其中客家人口遍布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宁化、明溪、将乐、沙县、清流等县。如果你到了这些客家县,品尝一下客家菜和客家小吃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闽西地处山区,盛产具有山乡特色的名特食品,其中“八大干”即是驰名中外的八种干制名食。它们是: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明溪肉脯干、宁化老鼠干、长汀豆腐干、武平猪胆干、连城地瓜干、清流将乐笋干。其中,永定菜干还分甜菜干和酸菜干。甜菜干,色泽黑褐油亮,味道鲜美甜香;酸菜干呈黄褐色,酸中带甜,味美爽口。甜菜干用鲜嫩芥菜制成,酸菜干用鲜嫩的芥菜、萝卜缨、油菜制成。宁化老鼠干以田鼠、山鼠为主要原料,先用蒸气蒸熏后,剥皮、剖腹、去内脏,再把鼠肉、肝、心一起下锅,用米饭或细糖熏烤成干,色泽油亮透红,味香耐嚼风味别具。如与瘦肉、冬笋、大蒜一起烹调,其味更美。武平猪胆干加工制作需经过浸、压、烤三道工序。先将猪的肝、胆一起酱浸,加上适当白酒、五香粉等调料,压扁、晾干之后,再用炭火慢慢烘烤至干熟。食时,既香又甜,甘香浓郁带苦味,不仅是佐餐下酒佳品,且有生津健胃、清凉解毒之功效,产品闻名海外。另外,现在遍布全国城乡的沙县小吃融合了八大干和客家县的各种小吃,为广大民众津津乐道。现择其二三介绍。

簸箕饭 这是该地客家人用米浆制成的小吃,又称带子饭。制作时先把粳米放在水里浸泡数小时(也可辅之以少许黄豆),磨成浆后用小勺盛置在簸箕上,放入滚烫的开水锅里快火蒸,遂成为白色粉皮;再把粉皮切成数块,铺上瘦肉、虾米、青菜或香菇等为馅,折成带子状,依口味佐以油盐、花生米、葱花之类的佐料,食之口感柔韧滑爽,十分可口,它是深受客家人喜爱的小吃,在客家人中极为流行。其中以上杭县官庄乡的簸箕饭风味最为别致。 客家人招待远方客人或逢年过节时经常制作这种小吃,而长年出远门的当地客家人一回到家乡总不会忘记先到摊挡小吃店里吃上几盘。就如同武汉人爱吃热干面,是一种寄托着客家人浓郁乡情的食品。 芋子包 该小吃以玉华洞而闻名的将乐县最为有名,其状如北方的饺子,也称芋子饺。 据说客家先民客居闽地后,非常思念故土,经常把食品制成饺子状,以慰乡思之情。芋子包取材一般为当地的番芋,碾碎落成粉之后,通过一系列工序制成粉皮,再佐之以肉末、韭菜、葱花等,捏成包子,放入锅里蒸熟即可食。 清汤米线 又称清汤米粉,系选用优质大米、传统的手工工艺精制而成。这是客家人日常生活中用于变换口味的重要食品之一,常作为点心,或用来待客。其中,又以龙岩市新罗区的苏板米粉为佳。 在农家,为了便于储藏,米粉一般被制成粉干,色白质韧,一煮即熟,经久不糊,润滑可口。在闽西客家的每一个乡镇,一般都会有一些专业粉干制作师,靠制作、销售粉干为生。 闽西客家人聚居地大都在山区,其菜肴深留着南迁时中原菜肴精华。同时,由于闽西客家人与粤、赣、台等地的客家人有着广泛的联系,所以闽西客家菜也融合了这些地方烹饪文化特色。闽西客家菜取料十分广泛,鸟兽虫蛇,山果野菜均可入肴,味道讲鲜美、清正、平和、醇厚、本味。长汀原味“白斩和田鸡”、武平配酒佳肴“肝胆相照”,永定甘醇肥香的“扣肉菜干”和牛肉丸,还有用豆腐干、连成地瓜干、上杭萝卜干制作的“一品香”、“开胃十杂”等等,品类繁多。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沙县小吃。沙县小吃兼收并蓄,融合了闽西客家菜和四方佳味,品种繁多,做工精细,用料考究,主要产品有扁肉、芋饺、米冻、豆

腐丸、香芋饼、青草冻等,是当地居民最喜爱、最推崇的乡土美食。改革开放后,在“原创”沙县小吃的带动下,沙县小吃逐步从沙县风靡全国各地乃至美国、日本、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目前每年全县从沙县小吃业经营收入中增收都达到5亿元以上,这些乡土美食,具有极大的亲和力,受到国内外众多顾客的青睐。

客家民系是汉族中一支稳定的民系。自东晋起,因战乱或王朝更替的原因,经今之豫、鄂、皖等地辗转南迁,渐次定居赣、闽、粤边三角地带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逐渐形成的一个独具个性的民系。客家民系的孕育、形成、发展和定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和成熟与之同步,也经历了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客家饮食形成于两宋:宋代的赣州是重要的南北交通要道,赣州的经济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两宋时期进入赣南的先民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多的保持了中原传统饮食的精华。汉唐遗风、中州古味得以延续,同时在南迁的过程中吸收了迁徙地的饮食文化,抵达客地后又与原土著居民饮食杂糅,逐渐融合,最后于南宋末形成客家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赣江的通道经济使其源源不断地汲取了从南北所带来的饮食潮流。两宋时期形成的饮食习俗,传遍整个客家地区,不仅表现出其悠久性和稳定性,而且表现出其广泛性和同一性,至宋末以后,当播迁于客地之外的异域他乡时,亦带去了当时已基本成型的客家饮食。 客家饮食发展于明清:明清之际,政府实行海禁,赣州却因南北通道继续保持繁荣兴旺的景象。明中叶后,闽西商人投身于沿海繁荣的海上走私商贸行列,海上贸易催化了整个客地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活跃,从而刺激了饮食的发展。客家三边封建宗族制度发达,商人显阔乡里,饮食风尚亦向精制甚至奢靡方向发展。一些高档干货海味如鲍、参、翅、肚、燕窝等开始使用。

清代鸦片战争以后,大开海禁,赣州的南北交通中枢地位丧失,闽西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打击。梅州因地处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接地区,成为赣南、闽西、粤东地区和潮汕沿海对外开放地区相互沟通与交流的中间地带,经济文化后来居上。惠州则成为整个粤东地区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梅州菜、东江菜逐步发展成为客家菜的主体内容。

客家饮食兴盛于改革开放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改革开放使客地经济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改革成功。城市工商业繁荣,海外客属侨胞寻根祭祖,客地旅游业发展,客家饮食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客家三边大力弘扬客家文化,挖掘传统客家饮食,粤东(梅州、河源、惠州、深圳等地)、广州一些餐饮企业高举客家旗帜,以客家菜为载体,将客家饮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以客家乡土特产为背景的绿色食材、保健食品以及原汁原味的家常菜式在返璞归真和崇尚自然的饮食风尚背景下受到追捧。

客家饮食在千年演变嬗递的历史中,为中国烹调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方便面之父——伊秉授,福建宁化人,他发明的“伊面”,至今流传在南北各地饮食市场。

中国葡萄酒之父——张弼士,广东大埔人,烟台张裕葡萄酒创始者,中国葡萄酒文化泰斗。张弼士的文化遗产和他创造的金牌商标“张裕”,是一座屹立在中华大地上食文化的丰碑。

客家人的游耕有力的推动了占城旱稻、落花生、番薯、番瓜(南瓜)、番茄、洋姜、烟草、玉米等海外引进的农作物品种西进北上,扩大了中华民族的食物资源。

说起火锅,人们最先想起的莫过于时下流行的“涮羊肉”,这种火锅始于清初,随着满族入关后才兴起,因此它并非火锅的始祖。火锅源起,其实与客家民系有极大的关系:客家先民自两晋时期大量南下后,沿江浙线、赣鄱线溯江进入赣闽交界的武夷山脉,与当地土著畲瑶等族杂居于崇山峻岭之中。宋代著名文人林洪游玩武夷山,并在他的《山家清供》中记载了一道当地的冬令菜肴:拔霞供(即涮兔肉),这是中国饮食史上有关火锅详细制作方法及食用的最早记录。这种熬制汤料,自烫而食的饮食方法其实是当地土畲族喜热吃,围炉煮饮食习俗的具体反映。客家先民入乡随俗,并且把这种原始饮食遗存的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赣南民间常用红泥炭炉,上置火锅,锅内盛水烧沸,加些猪油,下菜料,边涮边吃,适宜于对牛、猪肉切的薄片、丸子、时鲜、蔬菜等。而闽西连城风行一款“米酒涮九品’。粤东清代流行的暖炉会(打边炉),更是把客家火锅推向一个高潮。

大批古代名菜,在客家地区以较为原始的形式保存下来:捣珍(肉丸)、炮豚(烤乳猪)、鱼脍(鱼生)、炙鸭(家常烤鸭)、为熬(腊肉)、裹鮓(荷包扎)、泡腌(板鸭)、糗(米粉肉)、鸡仟(手撕鸡)、酒烹(娘酒鸡、三杯鸡等)、酒糟(酒糟红鱼、糟花牛百页等)水晶脍(肉冻)、镶肚子(酿猪肚)?? 据考证,广州名小吃广式肠粉,它的原始形态即是客家有名的簸箕板(又有笼床板、蒸烫皮、卷粉之称)。驰名中外的沙河粉更是由东江客家地区传入。

客家娘酒——女人喝的酒,男人偷着喝,在中国酒文化中独树一帜; 客家擂茶——被誉为中国茶文化汉唐时期的活化石;有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大山是客家饮食的物质基础,高山出名茶,客家自唐代生产茶叶,及至明清已拥有众多的名茶,各市县作为贡茶的品种已多达二十余种。

北京烤鸭的前身即为江南烤鸭,而赣州民间至今仍广泛保持了两宋时期的这种家常烤鸭制法。

客家大三角是中国最佳的天然腊味晒场,以南安板鸭、沙地板鸭为代表的腊制食品系列早已风靡粤、港、澳及东南亚市场。

闽西八干:宁化老鼠干,长汀豆腐干,连城地瓜干,武平猪胆干,永定菜干,上杭萝卜干,清流笋干,明溪肉脯干。整个客家地区干制食品:豆角干、茄瓜干、南瓜干、苦瓜干、白菜干、辣椒干、霉菜干、黄花菜干、番薯干??至今仍广泛的作为主要的烹饪原料。

由宁都三杯鸡演变的三杯系列菜式:三杯鹅、三杯兔、三杯狗肉、三杯水蛇、三杯乳鸽?多达数十种,成为中国长久不衰的固定烹饪形式。

以东江盐局鸡为代表的咸香系列:咸香鸡翅、咸香凤爪、咸香鸡中亦、咸香鸡比、客家咸香鸡、盐局猪爽肚?咸香四溢,百吃不厌。

客家人喜吃狗肉,梅州大街小巷数百家狗肉馆是中华饮食的奇观。 广西客家的牛杂系列,品种之多、选料之细,嗜食之众,敢称天下之最。

赣南的鸭食文化堪称全国之最。鸭食分类极其精细,流行于市面上的鸭肴:赣南鸭王、生焖鸭、酸椒鸭、土匪鸭、子姜炒子鸭、卤水鸭五件、酱汁鸭、香菜拌鸭肾、海带烧鸭肠结、蒸扣鸭、米粉鸭、香酥鸭、芥辣鸭掌、蒜香鸭下巴、啤酒鸭、蒸板鸭、酸菜炒腊鸭肠等多达数十种。

风味独特的客家酿制品系列:酿豆腐、酿苦瓜、酿茄瓜、酿莲藕、酿香菇、酿腐皮、酿四季豆、酿大肠、酿猪肚、酿全鱼、酿田螺、酿八宝鸭、酿糯米鸡??酿制品中有乾坤,酿制品中新天地。

由客家民间宴席演变所形成的扣菜系列:扣鸡、扣鸭、扣排骨、扣狗肉、扣猪脚、扣鱼巴、扣蛋卷??造型大方,味美醇香。

客家小吃继承和发扬了中原饮食的传统,同时采撷了迁涉沿途的饮食精华,并吸纳了客家赣闽粤大三角当地土著饮食文化以充实自身文化的发展。中原饮食的正统承传,苏浙制作的细腻精致,南粤取材的广泛多样均在客家小吃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客家小吃取材广泛,品种繁多,具有浓烈的原汁性和乡土性,既展示了客家传统风格,又描述了客家时代风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客家民系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中华饮食文化库中一颗瑰丽的珍宝。仅广东客家美食名县大埔就拥有尽200种各类小吃:薄饼、笋板、鸡血板、珍珠板、忆子板、鸭松羹、算盘子、仙人板、黄板、酵板、艾板等等。

客家米制品多达一百余钟,它来源于民间,经过长期发展必将与客家菜一起走出大山:黄元米果、钵仔饭、发糕、老鼠板、米糍、米豆腐、手工米粉、沙河粉、熟米、麻糍??

客家人大多居住于大山长谷之间,自然生存环境较为艰苦,因此具有较强的自我保健意识,形成了一系列的药膳饮食:胡椒炖猪肚、连城涮九品、五指毛桃汤、鸡骨草汤、五叶神汤、溪黄汤、通气藤汤、枸杞炖牛鞭、苦笋炖老雄鸭、姜酒鸡、参附鸳鸯鸡??

篇四:客家美食

客家美食

我的家乡坐落在美丽的福建,这里有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土楼,而我,则是从小土生土长的客家人,都说客家人热情好客,客家美食另人垂涎欲滴,我为自己身为一名客家人而感到自豪,说起客家的美食,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啊。

无论是哪一样客家美食,都令我现在想着流口水了,如果一定要排个先后的话,那首先要介绍的就是芋子包了。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吃到这个美食的哦,芋子包可以说是客家节日的代表了,只要是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一定会做芋子包。芋子包的制作过程相当的复杂,需要准备的材料的材料相当的多,顾名思义,芋子包的皮是用芋子做的,先把芋子蒸熟,然后捣烂成泥,然后和着淀粉,就像北方人擀面一样,将芋子和淀粉擀成皮。接着就是准备馅料了,做芋子包的陷需要准备莴笋,猪肉,牛肉,木鱼,香菇,香葱,将这些馅料和在一起煮熟,如此丰盛的材料啊,还没做好,我就能感觉出锅时的美味了。陷煮好之后冷却,待温度适合的时候就可以包啦。包好的芋子包圆圆的,象征着团团圆圆之意。

接着要介绍的就是客家的牛肉丸了,牛肉丸以下洋的牛肉丸最出名了。在下洋,家家户户机会都会卖牛肉丸,一进入下洋,就会有扑鼻而来的牛肉丸的香味,让人垂涎三尺。下洋牛肉丸,相传由广东兴宁人传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如今,牛肉丸摊店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产品销往福州、厦门、深圳及临近县乡。下洋牛肉丸各家的制作大同小异,风味却大相径庭。 下洋牛肉丸在今年国庆节的时候还上了央视节目,其制作过程也是相当的精细,选取新鲜牛臂肉,去筋膜肥油,均匀切成一厘米厚的层肉,用干布汲干水分;然后剁碎并反复拍打,而且每次拍打的力度都要一样,用力均匀,没有几年的功力是做不成功的,使肉色转为鲜红柔韧,加入适量盐、薯粉,反复揉搓,捏成一粒粒拇指大的肉丸;然后放入冷水盆中漂洗半小时,捞起,放入盛有骨汤的沙锅中,用木炭火文煮;待肉丸蓬松胀大,加入少量胡椒、味精、葱花等调味品即可食用。

永定的特色小吃很多,除了下洋的牛肉丸以外,下洋出名的还有鸭爪。下洋泡鸭爪选用上等肉质的鸭爪,配上老店独特的腌制秘方,成品的鸭爪个个颜色诱人,浓浓的香味让人垂涎三尺,配方里加一些大蒜和香醋,这两种东西即是调味剂又是天然的防腐剂,确保了正宗下洋泡鸭爪的风味!吃一口,有点酸,带点甘甜,还有一点点辣,独一无二的味道让你越吃越不想停口,此产品色泽鲜艳,口感香脆,酸辣可口, 产品色泽金黄诱人,香辣纯正,略带香甜的酸味,鸭肉无比鲜香脆爽。 口感微酸,有点辣,香脆爽口,酸辣回味,又脆有香又爽滑的美食,开盖香气四溢,很适合大众休闲聚餐。尝一尝,好味道实在忘不了。 下洋泡鸭爪以其独特绝佳的美味征服了所有吃过的人,目前已成为一些大城市宾馆、酒店不可缺少的一道美味佳肴,是一种娱乐、休闲、酒宴、居家旅游必备的好食品!

如果你第一次来到永定做客,这里的牛系列美食也会让你流连的,吃了一碗还想吃还想吃。我最喜欢的就是牛肉兜汤,在福州上学这么久,我从来没有看见有人煮牛肉兜汤,这里的牛肉也和家乡的不一样。每天早上

来一碗热腾腾的牛肉兜汤配上一碗米饭,一天美好的心情就从这里开始了。 如果做牛肉兜汤,取上等猪牛肉,切成指头大小,采用横切法,切断肉纤维。将切好的瘦肉拌入食盐、味精、酱油和香油,用手抓匀后加适量地瓜粉,用双手用力搓匀,力度可稍大些,尽量使肉和地瓜粉相融,直到将地瓜粉深深渍进牛肉纤维内为止。

煮“牛兜”用滚水,将搓好芡粉的肉放入翻滚的水里,开锅就可以了,一定记得先关火,否则就不脆嫩了,汤里可以加入黄瓜丝、萝卜丝、香菇丝、鱿鱼、墨鱼、麻油、葱末、姜丝。此刻,你是否已闻到一股浓浓的香味了呢?

家乡除了上面所介绍的美食外,还有很多有特色的小吃,比如说泡猪腰,龙岩清汤粉,芋子板等等,相信你一定会和我一样喜欢上它们的。

篇五:客家习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灶台刷幹淨,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準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幹幹淨淨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穀倉門上、禽畜欄前、家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幹幹淨淨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肴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幹幹淨淨,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

客家芋子包的做法

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嶽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嶽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嶽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嶽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準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肴,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遊樂活動不斷,以遊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遊樂活動: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稻草龍 一截一截,插滿香火,由小孩抬著到各戶灶前和豬舍牛欄去舞,祝賀合家平安、六畜興旺,各戶要給紅包,小孩得歡樂,主人求吉利。

蝙蝠燈 也由小孩逐戶去舞,"火龍進屋,要你蠟燭","恭喜發財,買田建屋",蝙蝠燈不收紅包,隻要蠟燭。

船燈 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遊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艘公隻管劃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 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後,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春分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節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麵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

中元節

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謂"七月十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鬼過節"。 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八月節",也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後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

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係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農曆十一月,也叫"過冬年"。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梅州風俗

1.春節:春節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入年界到除夕為準備階段;年初一到年初五為過年階段;年初六到元宵節為餘興階段。較特別的活動有送年,打彈煤,蒸歲飯,食年酒,守歲,開大門,拜年,遊樂活動等。

2.立春:即交春。此時民間一般備香案,燒香照燭,放鞭炮、高升炮,貼上"迎春接福","春臨福至"等紅箋,名為“接春”。

3.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客家民間城市鄉村到處點綴著各種花燈,十分美麗。汀州風俗元宵節前,做母親的要送蓮花燈給出嫁而未生孩子的女兒,燈諧“丁”音,取“送丁,添丁”之意。各地元宵節大同小異。

4.驚蟄:汀州民間有兩種習俗與衛生有關。一是炒豆子,或在熱水中煮連毛芋子,二是在櫥腳桌腳,柱腳,牆腳等處撒一些石灰。兩者都是為了滅蟲。

5.春社,秋社:農村長期以來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穀神風俗。往往迎神,“撐社”打醮,祈求年成豐盛。

6.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延續到穀雨前後,約一個月左右。先醮眾墓後醮家墓。立夏過後掃墓則稱“祭野鬼”。

7.端午: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節日前幾日,以竹葉包糯米做粽子,親友互贈。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用“藥把水”洗浴,以桃樹枝掛門首以避邪等。

8.入伏:城鄉許多人家熬“仙人凍”吃。

9.食新:即嚐新米。一般是在小暑過後,逢卯日食新。鄉下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一同吃嚐新酒。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供品有苦瓜,絲瓜,茄子等。俗謂苦瓜保佑大家,絲家保佑全家老少,茄保佑老婆。

10.七月七:客家有關於“七夕乞巧”和“牛郎織女”的傳說,但與此有關的習俗較少。民間有在屋外夜裏坐觀天象的活動。一些婦女有“姐妹會”。汀州民間有聚餐請先生的習俗。

11.中元節:也即鬼節。客家的中元節是在農曆七月十四日。長汀俗稱“七月節”或“七月半”十三十四吃葷,十五吃素。有蒸糕點“結緣”,“接太公太婆”,“燒包”,“燒夜香”等舊俗。汀城原有上刀梯的風俗。中元節迷信色彩較濃,今舊俗逐漸淡薄。

12.中秋: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中秋之夜,民間尚有幾種與月有關的習俗,近似巫術,如“伏花,啄月姑,跳擔杆,旋水碗”等。

13.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有的山村又叫“兜尾節”,認為它是一年中最後一個重要節日。鄉間一般炸各種糕點,殺雞鴨,城市則較簡單加加餐。登高,飲菊花酒是傳統習俗。

14.十月半:十月十五下元節,又叫完冬節。農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類食品,謂“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戲之俗。

15.小年夜: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有“送灶君爺上天”之說。常用糖瓜祭灶,為求“把灶王爺的嘴抹甜了,在玉皇大帝麵前多奏好事”。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