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旅pp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7:04:42 作文素材
篇一:素材
1语言是奥妙的,一个词往往妙用无穷,反复玩味,别有滋味。屈原《 涉江》中的 “哀”就是这样的词 表现主旨。《涉江》有两处用了 “哀”字 ??一处是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作者一番奇思异想之后深知美丽的梦幻是虚,残酷的现实依旧,怎能不长吁短叹呢?? 一个 “哀”字深刻地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情。另一处是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诗人虽遭放逐,但爱国恋京痴心不改,所以反顾徘徊,离而难别,入流放地椒浦后,更是恍惚、凄苦、难堪。一个 “哀”字将 自己身处逆境的悲债表现得淋滴尽致。诗中两个 “哀” 字一前一后,不是无意重复 ,而是精心设置,前呼后应,一脉相承,强烈谊染了主题,具有很强的传情效果。用 以过渡《 涉江》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通过瑰丽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表现诗人远大的理想 、高洁的品德。第二部分写诗人流放旅途的伤感和身处椒浦的悲苦。第三部分表达诗人决不 “变心从俗”的意志。这三部分 内容落差大,弄不好就前后脱节,结构上出现裂缝??本是哀思怨愤之作,但诗人的个性决定了诗歌开头起的调子很高,字里行间充满美妙、高洁的情调。但现实却是诗人抱负难伸,反而被奢放逐,与猿狄为伍。行诗至此,什么样的语言才能上承下连,将大起大落的文字禅接起来呢?? 自然非 “哀”字莫属了。第二部分是诗人 “哀”的具体写照,情感降到最低点,但屈原不可能不能自拔。于是第三部分写诗人情绪的升温,表达了在悲惨境遇中的崇高情感,与第一部分呼应。诗人悲伤而不悲观,悲愤而不丧志,此时以 “哀”承接二、三部分,既反映了诗人的低落情绪,又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崇高精神,显得十分悲壮。正是这两个 “哀”字,使全诗笼照在 “悲哀怨愤”的情感基调之下,前后贯穿 脉络相联 浑然天成 既摇曳多姿 又严谨缤密。
2危冠博带、 食玉英、 饮清露的高洁义士的形象自始至终不会改变。 用屈原自己的诗句来说: “謇吾法夫前修兮, 非世俗之所服。 ”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 这里流淌的是一个有家难归的赤子的眼泪。
3场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晚年的纪行诗《涉江》素有“小离骚”之美誉 。诗人通过记叙渡江南下的一次人生苦旅塑造了崇高、完美的艺未形象,有着典型而深刻的悲 剧含义《涉江》总共60句,但字字力透纸背 ,刁句倾诉心声。
三、
4《涉江 》和《九章》中的 其它各篇一样 ,有若强烈的政治性和浓郁的抒情意 味。作为楚王身边的高参与决策 人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 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从座上客贬为阶下囚 ,屈原的经历是独特的 。而经历的独特性又决定了 感情的独特性 。 《涉江》当是作者晚年第二次放逐江南时所作 ,首句“年既老”可证。楚王昏庸,党人误 国 ,致使朝廷是非不明 ,阴 阳易位 ,作者“愁满山泽 ,魂魄放逸” ,胸中积郁难平 。顷襄土以 其子弟兰为令尹 ,彻底走上对秦妥协投降的道路。有着联齐抗秦、振兴祖国等“美政”理想的屈原当然不愿再去荒远苦寒之地,然而残酷的 现实却逼着他非走不可。主观炽热的爱国情感和客观现实的尖锐矛盾撞击着作者的心扉 ,也构成了贯穿《涉江》 的思想感情的主线 。全诗依托再被放逐的生活经历 ,写景写物 ,表现了去国怀乡 、依依不舍的 心情和顽强
不屈 、董道不豫的崇高气节 ,其主调绝不欢快 ,而是优思惆怅 ,哀怨悲愤 。《涉江》何以表现出这样一种情感呢??钟嵘《诗品 》中说“至于楚臣去境 ,汉妾辞官 ,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 ,杀气雄边 ,塞客衣单 ,娟 闺泪 尽??或士有解佩出朝 ,一去忘返 ,女有杨娥入宠 ,再盼倾国 。凡此种种 动荡心灵 ,非陈词何 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钟嵘认为诗歌创作是心灵振荡的结果 ,而振荡诗人的又是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 斗争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大动荡、大改组的年代,风云激荡 ,连横合纵 ,掠地攻城 ,是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七国争雄 ,撕杀不止 ,在这七国之中 ,秦国力量最强 ,横则秦王 ,纵则楚王 ,由楚国统一天下 ,是屈原最辉煌的理 想。由于势力小人从中作梗 ,以致实现这一理想的途程乌云四合 ,
关山难越。然而屈原敢于直面惨淡的 人生 ,披荆斩棘 ,奋然前行,虽九死而不悔 。在《涉江 》中 ,诗人将这种感情灌注到流放行程所见的 每一种景物之上 ,“山峻 高以蔽 日 兮,下幽晦以多雨蔽雪纷其无垠兮 ,云霏霏其承宇 。 ”诗人有化铁成金的本领,赋予大 自然的景物以艺术的生命 ,我们感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邪恶势力的化身都是迫害屈原的凶手 ,更加看 出楚国统治集团对这个即将衰老的忠臣的迫 害。这种借景言情的传统手法在《诗经》中 已 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屈原继承并发展 了这种笔法 。喜怒哀 乐 ,蕴藏在人 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往往通过周遭的客观景物而触发此时正值秋天,寒风飒飒 ,作者感从中来 ,就连乘坐的船只也好象慢吞地不肯前进 ,在水面上迂回荡漾。读着这些凝结着作者血泪与辛酸的文字,你能不被诗人 的眷恋之情感染吗?? 由此看来 ,诗中记录了 自己的 流放路线,而环境、季节、气氛的渲染 ,却强化了诗的抒情色彩,写的 全是实景 ,但 同时却反映 了逐客迁臣千 回百折
的去国之情,抒情主 人公性格便在这种与环境的 非凡冲突 中不断形成与发展 ,一步一步 地完美起来,抒情主人公英姿矫健的 形象愈加丰满 ,高高耸立在读者面前 。诗要抒真情 ,但仅有感情的真还 不够 ,好的诗还应表现对善与美的追求??
《 涉江 》 正是这样 ,充溢在诗中的是强烈的 信念和 至死不渝的追求。屈原是一个悲剧人物 ,在长期的 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 中,遭受到越来越沉重 的打击与陷害 ,但理想并没有破灭 ,他相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 ,虽然他处于与人世隔绝的荒山僻野之地,他那存君兴国 之念始终没有泯灭 。不以察察之身 ,受坟汝之物。当他被疏远和放逐 以后 ,虽然苦闷优郁 ,但并不妥协和屈服,布邪恶面前毫不畏惧 ,“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诽俊疑莱兮 ,固庸态
也 ,”??《怀沙》 ??诗人站在 自己 的理想和人格的高处来看待这些势力 小人 的诽谤和攻汗,就象看见村 狗群吠一样 ,予以极大的藐视??并宣称和他 们绝 无调和 的余地 。他甘毕生处于愁苦穷困当中,也不愿“变心而从俗”,为坚持真理而与反动统治决绝的 战斗 ,赢得了后人热烈的同情与尊敬。处身在那样一个社会里 ,遭受着种种迫害,他早已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他痛心祖国的危难不能拯救 ,人民的疾苦不能解脱 ,这种忧国 优民 意识 ,
支持 了他一生不屈不挠的 斗争精神,也贯穿在他的作品 中 ??悲哀莫过于被误解??“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优其君 ” ,一个和祖国前途同命运把人民生死挂在心头的 人,
一 个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的人 ,却受到中伤 ,而怀王却轻易地相信反动贵族的中伤 ,怀疑他, 憎恶他 ,疏远他 ,最后放逐了他 。这种痛苦是难以想象的 。黑暗的世道带给他的是何等不公正的命运呵 ??可贵的是屈原这种热爱祖国的坚定 信念在受到打击最残酷、环境最恶劣时也没有稍减 。在《抽思》中 ,他说明了自己不愿去国的原因 ?? “愿摇起而横奔兮 ,览民尤以自镇” ,原来 ,他不能丢下苦难的 人民而 出走 ??他的热爱祖国和同情人 民的思想是紧密相连的 。《涉江 》是《九章》中“发愤以抒情 ”的重要一章。在《九章》中 ,屈原用饱含深沉情感的笔触刻划 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诗 人的 形象 。郑都的沦亡,百姓的 失散,让他
“太息” 、 “伤怀” ,谗 人的嫉妒 ,君王的昏庸 ,更让 他痛心疾首 。他热爱人民 ,不忘故土 ,这种思想在《涉江 》中更有具体的表现 。老之将至倍受打击之后 ,诗人心中的信念愈发执着 ,追求愈发强烈 ,明知前途 无望之时 ,坚守气节只 能遭受更大的 祸殃 ,仍然不向命运屈服 ,选定了一条荆棘丛生之路 ,从不怨天尤 人,悲观失望 ,“苟余心其端直 ,虽僻远 之何伤。 ”这种对真理与正义的追求使他的作品闪耀着崇高的精神之火 。在深沉的 曲调 中 回响着坚毅的 主旋律 ,高度的 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统一在情景交融的 画面 中,诗人坚 贞不屈 的誓不同黑暗恶浊的社 会同 流合污的高 尚 品格异常鲜明 ,给 人 以美的享 受
和善的激励。屈原不愧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崇高形象永远活在他的
诗篇中 ,他 的斗争精神和爱国思想永远留存在后 人的记忆里 。千百年来 ,屈原的诗一直鼓舞 人们与腐朽黑暗的势力进行坚贞不屈 的斗争。《涉江 》之所 以闪耀着理 想之光 ,就在于他抒发的不是单纯的个 人忧患 ,而且有深刻的时代内容 ,诗人的 一吮一吸和 时代风雷 同步振荡。对祖国 和人民命运忧心如焚的贵任感 会净化每一位读者的 心灵 ,尤为难能 可贵的是这种责 任感不仅表现在顺境中 ,而且表现在逆境 中 。
这种逆境 中的 追求为诗注入了更 加蓬勃 的生机,使诗歌艺术升华到一个新的 高度 。 《涉江》 的 “乱 日 ”一节里“莺鸟凤皇 ,日 以远兮 。燕雀乌鹊 ,巢堂坛兮。露 申辛夷 , 死林薄兮 。腥躁并御 ,芳不得薄 兮”等句子更是诗 人的愤世疾俗之语,我们仿佛看到 了一位行吟江畔颜色憔悴形容枯稿的 老 人 ,这位老 人正 在发 出“阴阳易位 ,时不当兮”的呐喊,我们不但听到了 他的呐喊 ,“苟余心之端直 兮,虽僻远其何伤?? ’ 而且透过字面看到了他颤抖的心灵。不改初衷 ,老而弥笃 ,虽然旅途艰险 ,雨 剑霜刀 ,对真理的执着始终如一 , 这正 表现了诗 人毫不屈服 、毫不退让的精 神风貌。这种对真理始终不懈的探求是铸造诗人傲岸人格的 主要因素 ,也是其诗不但在 中国 文学史上享 有盛名 ,而且被誉为“世界 文学之前列 中最杰出的 不朽诗人和 作家之一”的原 因 。《涉江》的开头是独特的 。诗人年幼就爱穿奇 装异服 ,带着长剑 ,佩着美玉 ,到年老仍不改变 。这 实际是说德行的高洁和 志向的远大 ,因此不为流俗所容 ,而被这涵浊的社会所谗害和 毁谤 。屈原约二十几岁 任“ 左徒 ”要职 ,仅次于令尹之下。联齐抗秦 ,是屈原“美政 ”理想的重要部分 ??面对强秦的威胁 ,只要 同齐国联合起来 ,就构成在三个强国 中二对一的优越局面。以此取得稳定的 国外环境 ,便可为国 内改革赢得时间 ,创造条件 。对楚 国来说 ,这是唯一正确 的外交政策。 然而 ,由于统治阶层的群小沉滋一气 ,屈原面对 的不是孤虎的跋息就是雄免的偷生??在反动贵族的打击下 ,三十岁左右被解除重要职务 。由被疏而被放,先到汉北 ,后又迁逐江南。
《九章 ·哀郧》 说 ?? “至今 九年而不复” ??他在江南过 了十多年流浪生活 ,大约六十二岁死去 。他被疏远和放逐时间竟达三十年之 久。诗人虽然受迫害、被流放 ,仍然坚持理想 ,不向黑暗势力妥协。所 以他说“年 既老而不衰” 。正因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叁世皆醉而我独醒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在现实中不被人理解,诗人才驾鱿龙,同舜帝漫游瑶之 圃 ??登仙上 ,餐食精美的玉英,这些都表现了诗人远大理想和光明磊落 的胸怀 远大报负不为一般流俗小人所理解只 能向古代寻求知 己 ,深信自己的理想可与日月齐光 ,
与天地同寿。他有这种坚定的信念 ,才使他坚强不屈 ,敢于向邪恶势 力进行顽强的抗争 全
诗用 余幼好此奇服兮领起然后通过丰富 的想象 以象征手法概括生平诉说自己高尚理想 ,伟大人格和 现实 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诗歌中的象征一般是通过类 比或联想进行代的 一种特殊形式的 比喻 ,其象征的主体往往隐而不宣 。为了加强诗的艺术感染力 ,诗 人常常把这些感觉和思想化为外部感官 ,尤其是眼和耳所能感觉到的物质形象或具体场景。 变抽象为具象,化虚为实。诗中描绘的境界掩盖着。朝向着另一个更探邃的精神境界 ,
有一定 的 暗示作用 ,读者一旦突破外在境界而进入隐蔽境界 ,就会获得某种诗趣 屈原的抒情诗往往带有叙事的因素 。《涉江》在抒发主人公炽烈的思想感情的时候 ,有“直陈”《诗 》
所谓“赋?? ??,有象征 ??差不 多等于《诗 》所谓“兴”??,二者巧妙结合。“
涉江”就是过长江向南走 。出发前 ,还登上鄂诸 ??今湖北武昌 ??的高处 ,
回 头 向西面眺望他所热爱的故都郧 ??今湖北江陵??,然后渡过长江 ,至洞庭湖,舍舟登 陆 ,从枉诸到辰 阳,又 东至流放终点淑浦 ,全诗流放行褚约背楚 ,直陈因 素 明显??然而屈原绝不是为了单单叙述一下流放过程而已 ,如果那样 ,其艺术性当 然要打一个大大 的折扣 。除开头一节外 ,其它 各节描写景物的句子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论 山水则循声而得貌 ,言节候则披 文而见时”??刘蕊《 文心肚龙 ·辫骚?? ??。屈原抓住带有特征性的事物 ,用高度凝炼的艺术笔触 ,刻划了深秋时节深山密林的凄清之景 ,将看不见、摸不着心理状态用 有形的 、伸手可触的 景物来表现 ,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可以 清晰地看到诗 人的情感世界 ,甚至可以感到诗人的 脉搏和呼吸 。诗人赋予每一株草木以情感 ,这样 ,
诗中的草木也因了象征的 缘故而富有美学价值了 。当 时的沉江湘江一带是一片尚未开发的荒凉之地 ,气候极为恶劣 ,高山险峻 ,雨雪无常 ,猿 穴哀鸣 ,天 昏地暗 ,那承宇的乌 云 ,秋冬的 绪风 ,无际的 森林 ,回漩的流水 ,无不象征着当 时的心境 ,令 人压抑 、室息。英国诗人艾略特说过 ??
“诗歌不是感情 的放纵 ,而是感情的逃避 ” 。这就是说 ,感情 的积累要越浓烈越好 ,而感情的 表达要越抑制越好 。如果一味直抒胸臆 ,自然韵味全 无 ,从《涉江 》的特点看 , 诗人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分寸掌握得十分娴熟 ,我们由此看到了能引起读者广泛共鸣的 象征的独特魅力 。
5 诗作的思想倾向。从以上粗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这篇不长的诗歌中,表现出了他比较复杂的思想感情。这里面有他的失意的孤独的悲哀,也有他的蔑视丑恶现实的高傲的自负,而其主导的思想则是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道德操守的自负和执着,他认为这是他不见容于楚国当权者的原因,也是他的骄傲和光荣。屈原是如此地自负于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反复地申明自己同那些当权者的分歧的严重性和必然性。但是,笔者对于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内容(除主张联齐抗秦一点外)却比较地难于捉摸,因而也不易作出精确的历史评价。这是因为历史上既没有关于他的事迹的详细记载,而他的作品又都是一些浪漫主义气息浓厚的抒情诗,常常是借助于幻想、比喻和对古人的赞美来表露自己的思想;它的含义往往不大定,因而在理解上也难于一致。例如:屈原在本诗篇中赞美舜,幻想与舜同游于“瑶之圃”,笔者在此就不能肯定它的具体意义。本诗篇又用接舆、桑扈以自比,笔者对这两个人物的真实的历史也不大清楚。从《论语》、 《庄子》等书的片断记载来看,他们是同属于“隐居避世”一类人物,思想上带有道家的色彩,同屈原执着于现实的精神并不相类。屈原说他们是“贤人”,可能别有所据;也可能只是取其不满现实,这也是不大好确定的。笔者认为,在当时楚国的统治阶级中,屈原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进步的,至少也表明他对楚国的政治危机有清醒的认识。4诗作的艺术价值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有姓名有个性的大诗人,在艺术上有许多成就,对我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第一,他在吸收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造了骚体这种新的诗体,开辟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在屈原以前,我们所能看到的诗歌主要是四言诗,句法、结构一般比较简单,语言也比较质朴,诗味不多。而屈原吸收楚国民歌的特点,创造了骚体,句式长短参差,结构灵活变化,语言丰富多彩,使诗歌有了更强的表现力。象这首《涉江》,句式就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并使用当时的方言“兮”字于句中或句末,使音节舒缓,一唱三叹;同时词汇也很丰富、华美,足
以表达作者曲折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种诗体,人们叫做“楚辞”体,它是辞赋的创始。刘勰说: “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文心雕龙·辨骚》),这说明了屈原诗作的深远影响。第二,屈原结合他个人的身世遭遇,以炽热的感情,驰骋丰富的想象,采撷美丽的神话传说,运用新颖的象征,比喻和情景交融的描写,很好地表达了他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启了我国古典文学表现手法的浪漫主义的先河。象这篇《涉江》,开始就用了光怪陆离的“奇服”来表达自己的不同于流俗的情操;接着又驾虬骖螭,与重华游于仙境,表现了他对于理想君主、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溷浊现实的鄙视。这样,作者就不但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形象化了,而且把自己的理想同现实的矛盾也表现了出来。接着,在第二段,作者便转入了现实处境的描述。在这里,屈原以情景交融的描写,细腻地揭示了内心感情的激盪和冲突。他留恋国都,感叹国运的衰颓( “唉秋冬之绪风”),因而沿途徘徊反顾,迟迟不前;但又自我宽慰,认为只要自己的心是“端直”的,虽然放逐远处又有什么关系呢( “乘鄂渚余反顾兮”)?他感伤僻处山区的孤独寂寞;但又认为这是不能变心从俗的
必然结果( “入溆浦余儃徊兮”)。象这样能把自己感情的起伏表现得入微的文字,在屈原以前的古代诗歌中是没有的。它与上段结合,把幻想与现实,志行与遭遇两两对照,使读者进一步看到了作者的愤懑的感情,唤起读者对他的同情。有了以上两段描写,第三段虽以议论出之,笔者也不感到枯燥,反而感到抒情议论,互相辉映,更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不
满的思想情绪。最后一段是全诗主旨的总结。作者又用一连串的比喻,揭露当时被颠倒的现实,说明他不得志的原因,反复咏叹,加深印象。屈原这种把神奇浪漫的幻想与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从表现屈原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说,确实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因此为过去许多文人所颂扬,并为一些带有浪漫主义倾向的作家所效法。但它的根本缺陷是:作者所向往的理想在当时虽有某种积极的倾向,但属于剥削阶级的思想体系,并且带有虚幻的性质;诗作里面关于现实生活的描写,则蒙上了极其浓厚的感伤忧郁色彩。因此,诗作虽然构思很好,词彩很美,却缺乏现实的深度和理想的光辉。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屈原不可能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因此,诗作中表现了他浓厚的个人失意的哀伤和孤独傲岸、自命清高的封建士大夫的思想感情。这些感情同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是格格不入的。只有今天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的文学家,才能在文艺作品中把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对现实的科学分析与深刻反映结合起来,把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结合起来,从而能创作出在本质上不同于任何旧文学的文学作品。
6 《涉江》通过对诗人被流放江南的历程和感触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楚国统治集团黑暗腐败的愤恨和对故国无限热爱眷恋的深情,反映出诗人
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对腐恶势力决不妥协的战斗精神。诗人的这种品质和精神,来源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可贵的。但
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诗人不可能看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性的命运。因此在诗中也夹杂着一种封建士大夫的个人失意的哀伤和孤独傲岸,自命清高的思想感清。
这篇作品,既是一首纪行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中间有叙述,有描写,有抒情,也有议论,数者紧密结合,展现了诗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诗的开始,诗人就细致地描写他的奇特服饰:“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珮宝璐”,衬托出其高洁的品质;“乘鄂渚而反顾
兮,歇秋冬之绪风”,写诗人被流放的季节和临风长叹,表现了他悲伤满怀的心境和对故国的深切眷恋;“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力
,写船行进很慢,表现出诗人对故国依恋的心情;“入溆浦余值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写诗人因地点生疏迷路,表现出他对前渺茫,感到煌
惑苦闷的心理;“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猨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而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描绘出荒凉凄冷的
自然环境,则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孤独、傍徨、抑郁不乐的心境。这些融入诗人感情的叙述和
描写,不仅给读者以深刻而具体的印象,亦增强了
诗歌的感人力量。至于那些直抒胸臆和议论的诗句,如“世溷浊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吾不
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等,更表现了诗人有时孤傲,有时悲愤;有时决绝,有时由探索而坚定的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本篇以写实为主,但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以丰富奇特的幻想,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神话世界:神奇的车乘,高尚的旅伴,美好的境地,芳苦的食品,等等,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另外,本诗结尾,通段设喻,用以揭露楚国改治的黑暗和统治集团的腐败,形象地反映出小人窃位得志,忠贤被逐遭受迫害,黑白颠倒,是菲淆乱的社会现实。这种写作方法也是值得学习的。
篇二:可怕的大学
可怕的大学: 到底有多少人在校园里浪费青春
导读:之前,大学生励志网还推出过“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前三名仍是北大、清华和浙大。其次,社会这所“大学”的造富能力,胜过所有大学。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傲,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笑话。”
恢复高考33年来,中国共选拔了5438万名大学生。
千军万马过的不再是独木桥,大学也不再是从前的大学。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学城)三大高潮。
它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是公共服务,却由家长们高额支出;是产业经营,却背负了2500亿元债务;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大学的理念越来越混乱,而其行政管理、评估体系、课程、老师和学生,都出了问题。大学的定位和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从教授到学生的造假舞弊令学术成为笑话。大学的腐败、两性和安全乱象总在社会新闻版出现。中国的大学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养“就业员”。
大学从残酷社会中的象牙塔,堕落成了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坏公司,这是可怕的事!少数好教师和好学生在此瑜不掩瑕,更多人的青春在此虚掷,梦想没来得及描绘就已挫败,这是可怕的事!大学不教新生代做“人”和做事,只教他们听话和考试,这是可怕的事!大学生相信关系和潜规则,甚于相信知识和能力,这是可怕的事!2010年,中国957万名考生参加了高考,其中657万人有机会成为大学新生。
中国的大学,将如何面对他们?
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
当大学成为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校长官员化、行政官僚化,评估泡沫化、建筑浮夸化、人际厚黑化、排名黑幕化、资源集权化、招生产业化、扩张盲目化、文凭贬值化、财政腐败化、监督无力化、授课形式化、学术边缘化、科研虚伪化、精神犬儒化、姿态保守化、文化表面化、教旨雷同化、大纲统一化、设科短视化、教授娱乐化、学者江湖化、教师妖魔化、学生堕落化、学社商业化、作弊正常化、情爱游戏化、暴力频繁化、心理危机化……
简单归纳,即可得出出30个常遭舆论批判的大学之病。但即便中国的大学如同一个身躯日益臃肿、精神日益枯萎的病人,为了得到她的肯定,你仍心甘情愿押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你自以为用生命的前18年来支付这笔未来的幸福保证金实属必要,皆因青春时父母需要这个目标,独立时老板需要这个证据,成家时丈母娘又需要这个指标,一张文凭足以拴住你的一生。
山西临县因即将高考强制关闭网吧,全县网吧都在劫难逃;杭州有妈妈为让孩子好好学习开出千元工资,同时有小学生为学生周刊写出《搞好学习是我的生财之道》的“评论”。“考上大学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的大幅标语贴在小城的中学教学楼上,这条“出路”,仿佛全社会为你而设的一个赌局,你用快乐、自由、幻想与纯真投注,哪怕收获的是北大学生贬值到卖猪肉的残酷结局。
这是中国大学的黑色幽默——这个人生必经的圈套越是“毁人不倦”,越显成就珍贵;这个圈套越是明显,拥戴者越多;这个圈套越是被你认清危害,你越是不得不进入。皆因这个圈套的布局者、参加者与受害者,老实说是人人有份。
大学已经功利化,因为你我的欲望都走向了最大化。当读大学成了一个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了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摧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命运?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也不见命运有何改变?”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前如是说。“耶鲁改变了我一生。”2010年,耶鲁毕业的中国人张磊公开告自如是说。他要给耶鲁捐款888.8888万美元,据说是给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款最多的人。
两者皆拿一生的命运说事。杨元元的话让公众质问教育,张磊被公众质问为什么不给中国的母校捐款一好在,仍有天涯网友为他解围:“捐到耶鲁不一定能体现价值,但是捐到国内一定体现不出价值。”
2009年,重庆上万农村高三应届考生拒绝了高考,湖北省2.6万学生放弃了高考:2010年,中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比2009年减少了65万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一个小故事,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
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也许,全因我们与大学的关系早已改变。古时,彼此是家庭关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919年以后,蔡元培要把京师大学堂变成现代大学时,学校自治,学生自由,彼此是朋友关系;1952年以后,中国大学学习斯大林模式,大学其实是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都是为社会服务的螺丝钉,彼此是同事关系;1977年,关闭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大学得到了一批最有理想主义的追求者,彼此是恋爱关系;到了2010年,大学招生推动GDP、大学城建立拉动房地产,彼此早就成了交易关系。
当我们与大学失去了亲近如父子、知心如朋友的精神伦理,大学就只剩满足短期需要的供需关系——江苏省10年换了5个高考方案,50万考生的命运也跟随着朝令夕改;《201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数年前的热门专业转眼便成了“失业热门”,法学、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是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 也许,全因中国“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阶层”严重缺货。北大和清华都未进亚洲大学排行榜前十同时,斯坦福大学校长有一个说法,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还需20年。这是客气的说法,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批判中国大学:“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而在他看来,大学本应该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
当大学失去了理想主义和独立精神,也就失去了培养精英的生产力——北京不少于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毕业后又沦为唐家岭的蚁族;《中国青年报》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 也许,全因大学生只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在生命中最好的18年时光,他们为了考上大学,只学会了考试;考上大学后,他们为了找到工作,只学会了考证——父母、中小学与大学联手制造了一个工具的输送带,最后这个“工具”会发现,他用18年学习的,全是以后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当大学让人才教育变得数据化,也就失去了改变命运的神秘力量——能力可以学分化,人格也可以证书化,道德也可以数据化:上海交大曾想给毕业生颁发3张证书,包括学业成绩单、能力证书,外加“人格证书”;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推出道德银行储蓄卡,分金卡、白金卡、钻石卡,做好事开证明就可以加积分——大学行政化的最大坏处,是官僚风气让学者变成了唯唯诺诺的花瓶;大学产业化的最大坏处,是以为才华和人格可以数字化。
我们都是大学的灾民
中国的中学生总是睡不着——一份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比较研究报告告诉我们,中国高中生的压力居四国之首,超过七成的中国学生情绪低落、烦躁,近半中国高中生“睡不着”。
中国的大学生还没有睡醒——大学生模仿小沈阳创作的大学版《不差钱》写道:“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上午就过去了。人生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下课了,但人没醒。人生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人醒了,但没下课。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上课了,但睡不着。”
这就是人生。对那些三四年后即沦为卡奴、房奴、婚奴、孩奴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大学不过是延时进入残酷社会的避难所,也是人生苦旅中最后的一个乐园——近有李咏不小心口吐真言:“大学期间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失过身,就白上了”;远有中国大学周边由邋遢饭馆、通宵网吧、廉价招待所、无证小诊所形成的堕落街。无数大好青年从室友手中接过第一根烟开始,本该厚德博学的大学时光,就沦为一部青春堕落史。
可惜好日子在大学毕业时就到了头。有分析指出,2010年,至少有1000万应届毕业生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境况。这个结局,让中国的父母被看作教育产业链上最盲目的投资者,中国的大学生被视为教育产业链上最大路货的低端产品。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如是说:“大学生是整个食物链最后的环节,没有选择空间。”
韩寒的博客《青春》算是一个解答:“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一打听,同学们混得都更惨,有混得好的男同学,那是靠家里,有混得好的女同学,那是嫁得好……方圆几百公里内,连个现实的励志故事都没有,这就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这不仅是施密德特眼中唯利是图的中国大学的问题,事实上,中国人早已将“经济上的成功’视为“成功”的全部一拜金女会告诉男人,《非诚勿扰》就是“非钱勿扰”;市长会告诉市民,增加GDP一定可以提高你们的幸福感。
在这个欲望贲张的时代,大学时刻面对两难的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保持独立?这是一个寓言:16年前,北京大学曾拥有一堵围墙,一边是假证件和盗版光盘贩子的聚集地,一边是诗人、学者与未名湖,当年围墙在争议声中被轰然推倒,在原来的墙基上建起了商业街;而16年后,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学院的人仍必须持有白色的门卡,因为学院大铁门总是紧闭,没有门卡,绝对进不了大门。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说过,大学物理的围墙可以拆掉,“精神围墙”绝对不能拆。因为没有了“精神围墙”,大学就无法满足人们对她高尚性和纯洁性的期盼,就丧失了大学存在的价值。问题是,中国大学的“精神围墙”也正在倒塌。大学在电视宣传片中吹嘘的是它的建筑物,而不是它的人文精神;学生选择大学,选择的标准不是一个大学的教育,而是就业率的高低。
中国人有两个出身,一是家庭,一是大学。中国人对大学的执念,源于个人对身份的焦虑。当整个社会都认为读大学是成才标准,大学却不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大学的失败;当孩子要提早告别童年的快乐、父母要牺牲全部积蓄、兄弟要放弃接受教育
机会,才能让大学生读上一个找不着未来的大学,则是社会的变态——我们对大学失望,是因为期望过高:我们对它期望过高,只是因为成本昂贵。
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精英,他需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创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但今时今日,大学是官场、商场、名利场、欢场、广场,是盲目扩张的流水线、靠人头计算利润的坏公司,是潜规则当道的小社会、官腔流行的小政府、占地面积巨大的小城市,却唯独不是理想主义者心中的“大学”。
从小处说,大学应让一个人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从而改变个人命运;从大处说,大学应促进社会阶层之间进行垂直流动、缓解社会的阶层板结,从而改变国家命运——这正是中国的大学的最大失职之处:大学本应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有力臂膀,但从什么时候起,虚胖多病的大学隐隐成为了社会的负担?
篇三:人类的精神家园——大学
人类的精神家园————大学————如何科学发展??????
当大学成为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校长官员化、行政官僚化,评估泡沫化、建筑浮夸化、人际厚黑化、排名黑幕化、资源集权化、招生产业化、扩张盲目化、文凭贬值化、财政腐败化、监督无力化、授课形式化、学术边缘化、科研虚伪化、精神犬儒化、姿态保守化、文化表面化、教旨雷同化、大纲统一化、设科短视化、教授娱乐化、学者江湖化、教师妖魔化、学生堕落化、学社商业化、作弊正常化、情爱游戏化、暴力频繁化、心理危机化……
简单归纳,即可得出30个常遭舆论批判的大学之病。但即便中国的大学如同一个身躯日益臃肿、精神日益枯萎的病人,为了得到她的肯定,你仍心甘情愿押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你白以为用生命的前18年来支付这笔未来的幸福保证金实属必要,皆因青春时父母需要这个目标,独立时老板需要这个证据,成家时丈母娘又需要这个指标,一张文凭足以拴住你的一生。
山西临县因即将高考强制关闭网吧,全县网吧都在劫难逃;杭州有妈妈为让孩子好好学习开出千元工资,同时有小学生为学生周刊写出《搞好学习是我的生财之道》的“评论”。“考上大学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的大幅标语贴在小城的中学教学楼上,这条“出路”,仿佛全社会为你而设的一个赌局,你用快乐、自由、幻想与纯真投注,哪怕收获的是北大学生贬值到卖猪肉的残酷结局。
这是中国大学的黑色幽默——这个人生必经的圈套越是“毁人不倦”,越显成就珍贵;这个圈套越是明显,拥戴者越多;这个圈套越是被你认清危害,你越是不得不进入。皆因这个圈套的布局者、参加者与受害者,老实说是人人有份。
大学已经功利化,因为你我的欲望都走向了最大化。当读大学成了一个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了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摧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命运?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也不见命运有何改变?”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前如是说。“耶鲁改变了我一生。”2010年,耶鲁毕业的中国人张磊公开告自如是说。他要给耶鲁捐款888.8888万美元,据说是给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款最多的人。
两者皆拿一生的命运说事。杨元元的话让公众质问教育,张磊被公众质问为什么不给中国的母校捐款好在,仍有天涯网友为他解围:“捐到耶鲁不一定能体现价值,但是捐到国内一定体现不出价值。”
2009年,重庆上万农村高三应届考生拒绝了高考,湖北省2.6万学生放弃了高考:2010
年,中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比2009年减少了65万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一个小故事,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
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也许,全因我们与大学的关系早已改变。古时,彼此是家庭关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919年以后,蔡元培要把京师大学堂变成现代大学时,学校自治,学生自由,彼此是朋友关系;1952年以后,中国大学学习斯大林模式,大学其实是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都是为社会服务的螺丝钉,彼此是同事关系;1977年,关闭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大学得到了一批最有理想主义的追求者,彼此是恋爱关系;到了2010年,大学招生推动GDP、大学城建立拉动房地产,彼此早就成了交易关系。
当我们与大学失去了亲近如父子、知心如朋友的精神伦理,大学就只剩满足短期需要的供需关系——江苏省10年换了5个高考方案,50 万考生的命运也跟随着朝令夕改;《201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数年前的热门专业转眼便成了“失业热门”,法学、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是2007年至2D09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
也许,全因中国“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阶层”严重缺货。北大和清华都未进亚洲大学排行榜前十同时,斯坦福大学校长有一个说法,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还需20年。这是客气的说法,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批判中国大学:“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而在他看来,大学本应该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
当大学失去了理想主义和独立精神,也就失去了培养精英的生产力——北京不少于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毕业后又沦为唐家岭的蚁族;《中国青年报》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
也许,全因大学生只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在生命中最好的18年时光,他们为了考上大学,只学会了考试;考上大学后,他们为了找到工作,只学会了考证——父母、中小学与大学联手制造了一个工具的输送带,最后这个“工具”会发现,他用18年学习的,全是以后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当太学让人才教育变得数据化,也就失去了改变命运的神秘力量——能力可以学分化,人格也可以证书化,道德也可以数据化:上海交大曾想给毕业生颁发3张证书,包括学业成绩单、能力证书,外加“人格证书”;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推出道德银行储蓄卡,分金卡、白金卡、钻石卡,做好事开证明就可以加积分——大学行政化的最大坏处,是官僚风气让学者变成了唯唯诺诺的花瓶;大学产业化的最大坏处,是以为才华和人格可以数字化。
我们都是大学的灾民
中国的中学生总是睡不着——一份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比较研究报告告诉我们,中国高中生的压力居四国之首,超过七成的中国学生情绪低落、烦躁,近半中国高中生“睡不
着”。
中国的大学生还没有睡醒——大学生模仿小沈阳创作的大学版《不差钱》写道:“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上午就过去了。人生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下课了,但人没醒。人生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人醒了'但没下课。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上课了,但睡不着。”
这就是人生。对那些三四年后即沦为卡奴、房奴、婚奴、孩奴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大学不过是延时进入残酷社会的避难所,也是人生苦旅中最后的一个乐园——近有李咏不小心口吐真言:“大学期间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失过身,就白上了”;远有中国大学周边由邋遢饭馆、通宵网吧、廉价招待所、无证小诊所形成的堕落街。无数大好青年从室友手中接过第一根烟开始,本该厚德博学的大学时光,就沦为一部青春堕落史。
可惜好日子在大学毕业时就到了头。有分析指,2010年,至少有1000万应届毕业生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境况。这个结局,让中国的父母被看作教育产业链上最盲目的投资者,中国的大学生被视为教育产业链上最大路货的低端产品。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如是说:“大学生是整个食物链最后的环节,没有选择空间。”
韩寒的博客《青春》算是一个解答:“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一打听,同学们混得都更惨,有混得好的男同学,那是靠家里,有混得好的女同学,那是嫁得好……方圆几百公里内,连个现实的励志故事都没有,这就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这不仅是施密德特眼中唯利是图的中国大学的问题,事实上,中国人早已将“经济上的成功’视为“成功”的全部一拜金女会告诉男人,《非诚勿扰》就是 “非钱勿扰”;市长会告诉市民,增加GDP一定可以提高你们的幸福感。
在这个欲望贲张的时代,大学时刻面对两难的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保持独立?这是一个寓言:16年前,北京大学曾拥有一堵围墙,一边是假证件和盗版光盘贩子的聚集地,一边是诗人、学者与未名湖,当年围墙在争议声中被轰然推倒,在原来的墙基上建起了商业街;而16年后,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学院的人仍必须持有白色的门卡,因为学院大铁门总是紧闭,没有门卡,绝对进不了大门。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说过,大学物理的围墙可以拆掉,“精神围墙”绝对不能拆。因为没有了“精神围墙”,大学就无法满足人们对她高尚性和纯洁性的期盼,就丧失了大学存在的价值。问题是,中国大学的“精神围墙”也正在倒塌。大学在电视宣传片中吹嘘的是它的建筑物,而不是它的人文精神;学生选择大学,选择的标准不是一个大学的教统,而是就业率的高低。
中国人有两个出身,一是家庭,一是大学。中国人对大学的执念,源于个人对身份的焦虑。当整个社会都认为读大学是成才标准,大学却不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大学的失败;当孩子要提早告别童年的快乐、父母要牺牲全部积蓄、兄弟要放弃接受教育机会,才能
让大学生读上一个找不着未来的大学,则是社会的变态——我们对大学失望,是因为期望过高:我们对它期望过高,只是因为成本昂贵。
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精英,他需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创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但今时今日,大学是官场、商场、名利场、欢场、广场,是盲目扩张的流水线、靠人头计算利润的坏公司,是潜规则当道的小社会、官腔流行的小政府、占地面积巨大的小城市,却唯独不是理想主义者心中的“大学”。
从小处说,大学应让一个人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从而改变个人命运;从大处说,大学应促进社会阶层之间进行垂直流动、缓解社会的阶层板结,从而改变国家命运——这正是中国的大学的最大失职之处:大学本应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有力臂膀,但从什么时候起,虚胖多病的大学隐隐成为了社会的负担
?
篇四:留一点___给自己
半命题作文《留一点 给自己》范文欣赏
作文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 给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标题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 范文欣赏:
1.留一点记忆给自己
风吹落如花般碎碎的流年,总有一点记忆是自己梦途中最美的点缀。成长路上留一点记忆给自己,推开记忆之窗,总能看到美丽而熟悉的风景。
推开第一扇记忆这窗,那是幼时的风景。
外婆家旁侧老樟树下的空地,那星汉满天流萤飞舞的夜。我和邻家小孩从裤兜中掏出早已准备的透明瓶儿,拿着蒲扇,穿棱在平地上的凉床间,捕捉小星星的飞萤。流萤忽上忽下,忽明忽暗,嬉戏地飞舞着。天真烂漫的笑声和着清亮明洁的月光绽放。
幼年的月光下,微微摆动的樟树叶享受着抚摩,憩静憩静。 儿时的月影中,留一点童真的记忆给自己。
推开另一扇窗,那是小学的风景,承载了我多少美好的时光。
夏天的体育课,和朋友坐在单杠上聊天,头顶是繁盛的木棉,旁边是苍翠的古榕。凉风习习,带来鸟儿的呢喃和桅子花的清。闭上眼,猛然觉得生命就该美好如斯。
还有老师带我们栽种的小番茄也未被流年带走。其间花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已全然忘却。而那绿叶间摇曳的小番茄,依然在记忆中红得发亮。
打开记忆之窗,总能寻得昔日笑颜,躲在云端向我微笑。 童年的汗水中,留一点充实的记忆给自己。 然后,我打开那唤作“现在”的窗。
凤凰花已经绽放出云蒸霞蔚的景致;落英缤纷着也在路边弥散开一片火的海洋。
友谊的海洋,有了你让我的生活更加如意。是你看到我因饥饿而流汗和痛苦的表情。为我送来饼干和水;还是你在我受伤时,为我的伤口涂上药水。是你坐在礼堂上,为在台上演讲的我助威鼓励;还是你为跑道上的我加油鼓励。
现在的校园里,留一点友情的记忆给自己。
当我看到这些记忆的景致,不免忧心:这盛开的记忆之花会随着时光流转凋谢吗?那关于我们班级的美好瞬间,如段赛,班会,校运会,春游,踏青??都会遗失在记忆的角落里?不!不会!因为那记忆是我身体的一部分,那情已融入我的血液,深入我的骨髓。当我打开记忆之窗,必然觅到几许笑颜浸染点缀我的人生。
在成长的路上,留一点记忆给自己,让我在道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把成长的长径点缀的花香弥漫,让穿花拂叶的我们,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
【点评】作者非常聪明,善于运用生活中的素材。选取三个人生片段“幼时”“小学”“现在”,紧扣“记忆的景致”,回忆往事,抒写情感。最后两段文字跳脱了一般同学简单的总结,能转入对“记忆是否会遗失”的思考,巧妙化用冰心的文字,不但扣题,而且升华了文意。 2.留一点车印的温暖给自己
河岸对河流说:“我不能留住你的每一次波浪,让我留住你的足印在我心里吧。”——泰戈尔
或许青春就有那些尖砺与背离,或许成长就有那些叛逆与感伤,或许亲情就有那些磨合,才能有温暖的绽放。 留一点温暖给自己,或许弥足珍贵。
母亲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极旧,上面斑斑驳驳的,是岁月在上面送给它的礼物。我总是劝母亲扔掉这辆自行车,母亲在这时就变得很固执。于是我背离母亲,皱着眉头与她冷战。这辆自行车,总是被她小心地擦拭着,她总是看着这辆车浅浅地微笑。一天,母亲突然说:“囡囡,我们去骑自行车好吗?”我看了看母亲温暖的笑颜,极不情愿地坐在这辆破旧的自行车上。
那是我与母亲的十年,穿过大路与小巷。我与母亲拐到了母亲与外婆从前的家。麦的点点香味弥漫开来,那是乡土的味道,看着脚下的车印在泥土上缓缓轧出,画出完美的弧线,温暖映在了眼瞳。张开双手,微风迎面拂来,淡淡的??突然,母亲的车把一歪,我一把拉住母亲的衣角,母亲双脚踮地,稳住了自行车,只为不弄伤坐在后座的我。母亲着急地转过头看我,关切地问:“没事吧,啊?有没有??”我微笑地看着母亲,母亲温柔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喏,小时候我和你外婆,也是这条路,也是这辆车??”温暖从心头弥漫开来。
那是母亲与外婆的十年。我终于明白母亲想要这辆车的原因了。我心中最深处的地方被触碰,我知道那是爱。那时的母亲也是这样,穿着白衬衫与解放鞋,露出被太阳晒得健康的小麦色皮肤,看着外婆黝黑的长发别着普通的珠花飘起,夹杂着田里的小麦香气,那时啊,母亲也会像我一样,看着地上车印的连绵,温暖如昨天。
那是我们一家人的十年。母亲笑着说:“你和你的孩子以后一定也会骑这辆车,穿过我们一次又一次经过的这条路呢。”我闭着眼睛,听车轮转动的声音,张开眼睛,看回环交错的车印,拼出爱的开关,那是温暖的未来。
母亲,我不会再吵着要扔掉这辆车。 母亲,我不会再有青春的叛逆与不羁。
母亲,在那些暂时冰川的冻结的亲情中,我会留一点车印的温暖给自己。 泥土对车印说:“我不能留住你的每一次经过,让我留住你的温暖在我心里吧。
【点评】能如此精确地借用泰戈尔《飞鸟集》中的句子——河岸向河流说道:“我不能留住你的波浪。让我保存你的足印在我的心里吧。”足以说明作者文学积累的丰富。一辆小小的自行车,承载了外婆、母亲和“我”三代人的亲情与幸福,展现了作者细腻的内心世界!结尾非常自然地呼应了开头,并诗意地揭示文章的意蕴。
3.留一点自信给自己
春意阑珊,残阳如血,栀子花满树芳华,一如我层叠的心事,一重又一重。
“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决赛在即,我凭着清丽的歌喉顺利入围决赛。眼看着其他选手炫耀着他们缤纷、甜美的演出服,我自卑地沉默着。妈妈刚还完这个月的房贷,为奶奶付了医药费,囊中羞涩,而我此时要求妈妈为我买一套靓丽的裙装,叫我如何开口?
晚饭时,我吞吞吐吐地要妈妈为我买新衣服,大厅里骤然宁静地令人窒息。妈妈眉头微皱,略有所思。良久,爸爸瓮声瓮气地说:“买什么新衣服,唱歌比赛,又不是时装表演。”
爸爸的斥责如利刃在我心上划过,使我感到一阵彻骨之痛,我忍着泪水,咽下碗里的饭,黯然回房,眼泪终于决堤。
我承认我买衣服有源于我的虚荣,但我只是想以此遮掩那被自卑腐蚀得千疮百孔的尊严。品学兼优的我在校园里如孤傲的天鹅,但贫穷却让我在现实中成为折翼的天使,一地碎羽。
噙着泪水,我渐渐入梦,蓦然感到母亲湿润的手在轻抚我额前的发丝,她在我耳边轻语:“明天,我陪你买衣服去。”那一夜,梦里草长莺飞。
第二天,我在商场里徜徉,糖果色的衣服使我兴奋地想轻舞。妈妈艰难地和老板娘讨价还价,敲定一百二十元后,妈妈攥着钱,心有不甘地想再抹掉零头。
我怔怔地望着妈妈手里的钱。盛夏,爸爸开小货车拉散货,还得帮忙卸货。圆领衫被汗水反复浸润,因盐分而变硬,才能挣一百块;严冬,妈妈在灯下用满是冻疮的手绣十字绣,一件绣品才能挣八十块??而我,竟然用这些沾染爸妈汗水的钱来成全自己的虚荣,我的心倏地异常酸楚。
“一百二十,最低啦!”老板娘的神情好像等待鱼儿上钩的垂钓者一般。
我迅速夺过妈妈递过去的钱,硬拉着她逃离,面对愕然的妈妈,我平静地说:“我会准备好演出服的。” 七天后,扎着马尾,穿着旧校服的我站在观众席前面对着他们探究的目光,喧嚣像尘埃一般渐渐落地。他们一定很好奇吧!唯一穿着校服和泛黄的白球鞋的我何以如此镇定和神采飞扬,音乐响起,我想到我那虽清贫却温馨的
家;想到我用汗水换来的优异成绩;想到我在月夜下用心吟唱动人的歌谣??我的心中顿时激荡着蓬勃的自信,它粉碎了我以前的自卑和年少懵懂,让我明白,拥有自信,才能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拥有自信,才能拥有云淡风轻的生命感悟。“在寂寞的山谷里静静地开放的野百合也有春天??”歌声悠然栖止,赛场一片寂静,继而掌声雷动。
我无可争议地夺得冠军。
捧着奖状,带着破茧而出的美丽心情,我急于回家告诉妈妈,我终于明白了,当我面对困难时,留一点自信给自己,自信是世界上最美的衣衫。
【点评】我们经常会问自己:我们真正追求的是什么?物质享受,精神愉悦,抑或是??浮华背后,有许许多多的东西,追求什么,因人而异,但对美的追求是一致的,什么是美?小作者通过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给我们一个完美的答案——蓬勃的自信。也正是这一点,深深地打动了阅卷老师的心灵。当我们不被虚荣的外表所迷惑,我们一定会表现出更多的青春之美!
4.留一点好奇给自己
你若安好,我便安心。——题记
我总是好奇,明明同住一屋,奶奶为什么要每天呼唤爷爷十几次?
我也好奇,奶奶并不是寂寞,若想找爷爷聊天,可为什么每次得到爷爷回应,就不再说下去?
我在奶奶家呆了一整个冬天,却仍是不明白。
冬日的午后,阳光暖暖地洒进来,一片温暖惬意,奶奶戴着老花眼镜细细地织着围巾。她的身子骨依然硬朗,而爷爷却日渐消瘦,重病缠身,奶奶万分心疼,总是时不时看着爷爷,而爷爷正躺在阳台上的躺椅中,难得慵懒地晒着太阳,收音机里咿咿呀呀地唱着昆曲,一派和谐。
“老头子。” “唉。”
总是这样,一声声地呼唤响了一个上午,而现在又开始。
我禁不住好奇,便想装着爷爷的声音来回答奶奶,让她别出声,可不管是棉花或是布头捂着嘴,压低声音学出那一声醇厚的“唉”,奶奶的听力总是在这时特别好,每每将我拆穿,柔柔地拍着我的脑袋,“乖丫头,别捣乱。”宠溺地笑着。
“老头子。”
“??”
这回不再有回答,奶奶急急地踩着碎步走去阳台,却被我一把拉住。
我终是抵不过心中的好奇,破釜沉舟地问道:“奶奶,你老这么喊爷爷干什么呀?烦不烦呀?”想了想,我又加上一句,“爷爷睡着了。”
奶奶没有生气,只是脸上带着慈祥万分的笑,轻声说着:“小丫头,你现在还不懂,只要他在,我便安心了。”说罢,走进里屋,拿了条薄被,走向阳台。
我愣住了,心中的好奇终于迎来了答案,我听见心中的花开的声音,爱情有千百种,而这却是我见过的最动人的。所谓爱,不过是这样的吧,我所深爱的人,惦念着的人,能在我看得见的地方,在我够得着的地方,在我能走到的地方,好好存在着,为我活着,哪怕,活得很艰难。你在,这个世界便在??
奶奶本就是地主家的千金小姐,年轻时的风姿仪态经过这么多年的流逝也没有改变多少,仍在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深深浅浅流露,她给爷爷盖上被子,爷爷却在此时醒来,看见咫尺之间的伊人,眼角眉梢都是温柔的笑意。
冬日的阳光更显温柔纯净,从阳台的落地窗倾泻而下,似是在爷爷奶奶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边,如同一幅画。微风吹过,奶奶额前的白发变出美好的弧度,旋着旋着,也旋到了我的心上。
留一点好奇给自己,我看到了那暮年的幸福,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点评】本文主题富有深意。在奶奶的一声声“老头子”及爷爷简单的“唉”声里,渗透着平凡而又动人的爱情。在朴素的语言叙述中,小作者不动声色地把这种爱情升华到人类情感的普遍性这一高度。“你在,这个世界便在??”在小作者创设的美好氛围中,我们看到了生活中最普通,也最美好的情感,细细品味,尤让读者感动。
5.留一点惬意给自己
单车的车轮疾速碾过清晨的朝露,磨得锃亮的车把映着皎洁的月华。初三,朝五晚九的生活,两点一线的周期,
浩瀚无垠的题海??压得我们像一个个木偶人。无论多忙碌,生活都是美好的,请记得——留一点惬意给自己。 一张张的试卷,一排排的蝌蚪文,题海无涯而书山有路。放下手中笔,拉下黛色长帘,点一盏藤草灯,执一册书卷,于昏黄光影下细品。可以是屈原的《楚辞》,也可以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抑或余秋雨的《人生苦旅》。文以载道,白纸黑字间,便是与古今中外文人雅士进行心与灵的交流,获得真善美的启迪。薄薄书页,助我抛开浮躁与琐屑,投入文字之中,心灵深化与惬意之感同在。清灯孤影,无酒自醉。竹牍墨香间,留一点惬意给自己,升华自己的思想与灵魂。
夜风徐来,灯火黄昏。何处鸣虫急切地嘈嘈杂杂起来。步出屋外,摒却那些厚重的习题,与自然亲近,多一份惬意,少一份烦闷。夜的交响曲次第响起,夜来香绽放,幽芳盈怀,涤去胸中污浊之气。遣一种闲适与流水对话,携一份恬淡与浮云交融,拥一怀真情与自然同觅神性。是啊,只一俯首,一轻触,便感到清新氛围包拢全身,带来一点惬意,几许动力。自然草木间,放下纷杂的俗事,留一点惬意给自己。
窗外银星点点,又是谁家学子与我一起拼搏。长时间注目引起眼帘沉重,走向,泡一杯香茗提神。碧绿的小叶在沸水中翻腾,载沉载浮,恍若轻舞飞扬。茶水色泽渐浓,细细一嗅,清香四溢,提神醒脑。氤氲的热气在半空纠结成一张张微笑且鼓励的笑靥,承载了几多期盼。茶终究要融入水中,就如同我终将面对中考。无力改变却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留住一点玲珑的惬意,放缓身心,准备投入更紧张的战斗。我精神忽然充沛起来,茶香氤氲间,谁人清醒,却留下一点惬意,不绝如缕。 多久不闻了?那清脆悠然的鸟鸣。 多久不见了?那落英缤纷的小径。
初三生活忙碌而紧张,战斗的号角已然吹响。而弦绷紧了会断,不如学会劳逸结合,踏月长歌,吟啸徐行,偷得浮失半日闲,留一点惬意给自己。
【点评】本文有以下特点:一是立意好。本文具有一定的人文思想,对生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表达了“留一点惬意给自己”的希望。二是情感真。作者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抒写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亲切感人,较好地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写自己,不也是给他人的启示?三是功底实。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行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词汇丰富,表现出较为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6.留一点清醒给自己
成功,还是失败,只在一念之间。 ——题记
上周,酷爱网球运动的老妈给我看了一段比赛,是她的偶像李娜的,本来就不喜欢运动的我,为了不扫老妈的兴趣,就陪着她一起看。
“好球,good!”老妈兴奋地一旁鼓舞,加油,我的脸上不禁滴下几滴冷汗。慢慢地,我发觉网球是件挺好玩的运动项目。
在李娜还差一局就可以赢得比赛的时候,我发现她似乎已经松懈了,原本已稳拿胜利的她在即将到来的成功面前迷失了自我,然而那分就很艰难地被对手拿下了,接连两三次,她都没能调整自己的心态,直到最后一场比赛时,她终于意识到了她的失误,便示意场上观众安静一下,在安静中,留了清醒给自己,最后才有可能赢得比赛。
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留一点清醒给自己。 那是一个阳光无限的中午,太阳出其地大。
刚拿到科学试卷的我,呆了一下,确定了姓名了之后。高兴地一跃三丈,看着这张打了166的分数,像一张奖状,骄傲地拿在手上,甜在心里。再加上科学老师的表扬,让我的虚荣心急剧扩大,当老师讲解试卷的时候,心里想着全是分数,脑子里闪着的也全是分数。过度的沉迷于分数,让我迷失在试卷上,错的地方也没有听到,有疑问的地方依旧是不会做。
直到老师要我们订正试卷,并上交的时候,才醒悟,自己的心智太不成熟,被成功的喜悦冲昏了头脑。 当我们成功之后,请多留一点清醒给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提高。 获得成功之后,请给自己多留一点清醒,来使我们创造更多更多的成功。
评语:本文的成功是语言的生活化。写李娜法网比赛,也许在一般同学的笔下就成了一个简单的名人例子,但作者的笔下,李娜仿佛成了作者的一个邻家姐姐,电视中的镜头也成了作者真实生活的内容,非常自然朴实。而且文章后半部分将自己的失败与前文中李娜的保持清醒作对比,文意突出,给人启迪。
篇五:可怕的大学
仍是北大、清华和浙大。其次,社会这所“大学”的造富能力,胜过所有大学。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傲,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笑话。”
恢复高考33年来,中国共选拔了5438万名大学生。
千军万马过的不再是独木桥,大学也不再是从前的大学。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学城)三大高潮。
它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是公共服务,却由家长们高额支出;是产业经营,却背负了2500亿元债务;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大学的理念越来越混乱,而其行政管理、评估体系、课程、老师和学生,都出了问题。大学的定位和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从教授到学生的造假舞弊令学术成为笑话。大学的腐败、两性和安全乱象总在社会新闻版出现。中国的大学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养“就业员”。
大学从残酷社会中的象牙塔,堕落成了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坏公司,这是可怕的事!少数好教师和好学生在此瑜不掩瑕,更多人的青春在此虚掷,梦想没来得及描绘就已挫败,这是可怕的事!大学不教新生代做“人”和做事,只教他们听话和考试,这是可怕的事!大学生相信关系和潜规则,甚于相信知识和能力,这是可怕的事!2010年,中国957万名考生参加了高考,其中657万人有机会成为大学新生。
中国的大学,将如何面对他们?
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
来源:新周刊 2010年第12期 作者:黄俊杰
当大学成为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校长官员化、行政官僚化,评估泡沫化、建筑浮夸化、人际厚黑化、排名黑幕化、资源集权化、招生产业化、扩张盲目化、文凭贬值化、财政腐败化、监督无力化、授课形式化、学术边缘化、科研虚伪化、精神犬儒化、姿态保守化、文化表面化、教旨雷同化、大纲统一化、设科短视化、教授娱乐化、学者江湖化、教师妖魔化、学生堕落化、学社商业化、作弊正常化、情爱游戏化、暴力频繁化、心理危机化……
简单归纳,即可得出出30个常遭舆论批判的大学之病。但即便中国的大学如同一个身躯日益臃肿、精神日益枯萎的病人,为了得到她的肯定,你仍心甘情愿押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你白以为用生命的前18年来支付这笔未来的幸福保证金实属必要,皆因青春时父母需要这个目标,独立时老板需要这个证据,成家时丈母娘又需要这个指标,一张文凭足以拴住你的一生。
山西临县因即将高考强制关闭网吧,全县网吧都在劫难逃;杭州有妈妈为让孩子好好学习开出千元工资,同时有小学生为学生周刊写出《搞好学习是我的生财之道》
的“评论”。“考上大学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的大幅标语贴在小城的中学教学楼上,这条“出路”,仿佛全社会为你而设的一个赌局,你用快乐、自由、幻想与纯真投注,哪怕收获的是北大学生贬值到卖猪肉的残酷结局。这是中国大学的黑色幽默——这个人生必经的圈套越是“毁人不倦”,越显成就珍贵;这个圈套越是明显,拥戴者越多;这个圈套越是被你认清危害,你越是不得不进入。皆因这个圈套的布局者、参加者与受害者,老实说是人人有份。
大学已经功利化,因为你我的欲望都走向了最大化。当读大学成了一个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了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摧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命运?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也不见命运有何改变?”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前如是说。“耶鲁改变了我一生。”2010年,耶鲁毕业的中国人张磊公开告自如是说。他要给耶鲁捐款888.8888万美元,据说是给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款最多的人。
两者皆拿一生的命运说事。杨元元的话让公众质问教育,张磊被公众质问为什么不给中国的母校捐款一好在,仍有天涯网友为他解围:“捐到耶鲁不一定能体现价值,但是捐到国内一定体现不出价值。”
2009年,重庆上万农村高三应届考生拒绝了高考,湖北省2.6万学生放弃了高考:2010年,中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比2009年减少了65万_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一个小故事,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
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也许,全因我们与大学的关系早已改变。古时,彼此是家庭关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919年以后,蔡元培要把京师大学堂变成现代大学时,学校自治,学生自由,彼此是朋友关系;1952年以后,中国大学学习斯大林模式,大学其实是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都是为社会服务的螺丝钉,彼此是同事关系;1977年,关闭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大学得到了一批最有理想主义的追求者,彼此是恋爱关系;到了2010年,大学招生推动GDP、
大学城建立拉动房地产,彼此早就成了交易关系。
当我们与大学失去了亲近如父子、知心如朋友的精神伦理,大学就只剩满足短期需要的供需关系——江苏省10年换了5个高考方案,50万考生的命运也跟随着朝令夕改;《201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数年前的热门专业转眼便成了“失业热门”,法学、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是2007年至2D09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
也许,全因中国“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阶层”严重缺货。北大和清华都未进亚洲大学排行榜前十同时,斯坦福大学校长有一个说法,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还需20年。这是客气的说法,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批判中国大学:“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而在他看来,大学本应该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
当大学失去了理想主义和独立精神,也就失去了培养精英的生产力——北京不少于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毕业后又沦为唐家岭的蚁族;《中国青年报》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
也许,全因大学生只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在生命中最好的18年时光,他们为了考上大学,只学会了考试;考上大学后,他们为了找到工作,只学会了考证——父母、中小学与大学联手制造了一个工具的输送带,最后这个“工具”会发现,他用18年学习的,全是以后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当太学让人才教育变得数据化,也就失去了改变命运的神秘力量——能力可以学分化,人格也可以证书化,道德也可以数据化:上海交大曾想给毕业生颁发3张证书,包括学业成绩单、能力证书,外加“人格证书”;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推出道德银行储蓄卡,分金卡、白金卡、钻石卡,做好事开证明就可以加积分——大学行政化的最大坏处,是官僚风气让学者变成了唯唯诺诺的花瓶;大学产业化的最大坏处,是以为才华和人格可以数字化。
我们都是大学的灾民
中国的中学生总是睡不着——一份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比较研究报告告诉我们,中国高中生的压力居四国之首,超过七成的中国学生情绪低落、烦躁,近半中国高中生“睡不着”。
中国的大学生还没有睡醒——大学生模仿小沈阳创作的大学版《不差钱》写道:“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_上午就过去了。人生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下课了,但人没醒。人生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人醒了'但没下课。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上课了,但睡不着。”
这就是人生。对那些三四年后即沦为卡奴、房奴、婚奴、孩奴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大学不过是延时进入残酷社会的避难所,也是人生苦旅中最后的一个乐园——近有李咏不小心口吐真言:“大学期间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失过身,就白上了”;远有中国大学周边由邋遢饭馆、通宵网吧、廉价招待所、无证小诊所形成的堕落街。无数大好青年从室友手中接过第一根烟开始,本该厚德博学的大学时光,就沦为一部青春堕落史。
可惜好日子在大学毕业时就到了头。有分析指,2010年,至少有1000万应届毕业生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境况。这个结局,让中国的父母被看作教育产业链上最盲目的投资者,中国的大学生被视为教育产业链上最大路货的低端产品。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如是说:“大学生是整个食物链最后的环节,没有选择空间。”
韩寒的博客《青春》算是一个解答:“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一打听,同学们混得都更惨,有混得好的男同学,那是靠家里,有混得好的女同学,那是嫁得好……方圆几百公里内,连个现实的励志故事都没有,这就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这不仅是施密德特眼中唯利是图的中国大学的问题,事实上,中国人早已将“经济上的成功’视为“成功”的全部一拜金女会告诉男人,《非诚勿扰》就是“非钱勿扰”;市长会告诉市民,增加GDP一定可以提高你们的幸福感。
在这个欲望贲张的时代,大学时刻面对两难的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保持独立?这是一个寓言:16年前,北京大学曾拥有一堵围墙,一边是假证件和盗版光盘贩子的聚集地,一边是诗人、学者与未名湖,当年围墙在争议声中被轰然推倒,在原来的墙基上建起了商业街;而16年后,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学院的人仍必须持有白色的门卡,因为学院大铁门总是紧闭,没有门卡,绝对进不了大门。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说过,大学物理的围墙可以拆掉,“精神围墙”绝对不能拆。因为没有了“精神围墙”,大学就无法满足人们对她高尚性和纯洁性的期盼,就丧失了大学存在的价值。问题是,中国大学的“精神围墙”也正在倒塌。大学在电视宣传片中吹嘘的是它的建筑物,而不是它的人文精神;学生选择大学,选择的标准不是一个大学的教统,而是就业率的高低。
中国人有两个出身,一是家庭,一是大学。中国人对大学的执念,源于个人对身份的焦虑。当整个社会都认为读大学是成才标准,大学却不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大学的失败;当孩子要提早告别童年的快乐、父母要牺牲全部积蓄、兄弟要放弃接受教育机会,才能让大学生读上一个找不着未来的大学,则是社会的变态——我们对大学失望,是因为期望过高:我们对它期望过高,只是因为成本昂贵。
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精英,他需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创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但今时今日,大学是官场、商场、名利场、欢场、广场,是盲目扩张的流水线、靠人头计算利润的坏公司,是潜规则当道的小社会、官腔流行的小政府、占地面积巨大的小城市,却唯独不是理想主义者心中的“大学”。
从小处说,大学应让一个人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从而改变个人命运;从大处说,大学应促进社会阶层之间进行垂直流动、缓解社会的阶层板结,从而改变国家命运——这正是中国的大学的最大失职之处:大学本应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有力臂膀,但从什么时候起,虚胖多病的大学隐隐成为了社会的负担?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