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单元作文 > 教育资讯

十二公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3:25:35 单元作文
十二公民单元作文

篇一:十二公民剧情简介

十二公民剧情简介

《十二公民》讲述的是一桩满带争议与疑问的富二代弑父案,一个充满实验意味的虚拟法庭,将12个毫无联系并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中国人聚在了一起。

12名陪审员围绕“富二代弑父”的案子展开激烈辩论,他们的讨论将决定被告的“生死”。陪审员们来自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出租车司机、房地产商、数学教授、河南小保安、北京土著、小商贩、保险推销员等互不相识的人首次坐在一起。密闭的废弃体育馆内,12名陪审员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在11人投票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备注

----

---- 1号陪审员 雷佳 2号陪审员 王刚

3号陪审员 韩童生 ----

4号陪审员 赵春羊 ----

5号陪审员 高冬平 ----

6号陪审员 李光复 ----

7号陪审员 钱波 ----

---- 8号陪审员陆刚 何冰

9号陪审员 米铁增 ----

10号陪审员 张永强 ----

11号陪审员 班赞 ----

12号陪审员 刘辉

十二公民剧情简介尽在影视头条官方网站

篇二:剖析《十二公民》:照虎画猫,名不副实

剖析《十二公民》:照虎画猫,名不副实

看到《十二公民》这几个字出现在海报上,第一感觉是惊喜。翻拍对象是影史经典《十二怒汉》,且有俄罗斯版和日版基于本国现实的演绎,出于好奇自家的表现如何,决定贡献票房,但结果让人尴尬:这只是一个风格浮夸的临摹习作而已。

从片名起就开始浮夸。《十二公民》并没有明确体现公民意志,靠谱的不误导观众的名字应该叫《十二家属》,或者《十二吐槽君》。从宣传角度可以理解,可除了片名以外,拙劣的模仿充斥着整部影片,则不能让人接受。

第一个啼笑皆非的,就是愤怒的1号陪审员片段。原作中1号陪审员尽职尽责,按照议事规程组织大家进行投票和发言,但他的认真态度遭到另一名怒汉的嘲笑,认为他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装模作样,于是他气愤地提出抗议,让指责他的那位接替他的工作。在大家一番劝说下1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但仍旧一脸怒气。这一段看似平凡,实则是对美国有效的议事规程于效率和民主作用的一个戏剧化展现。新作把这一过程如临摹一般原封不动地用镜头复制了出来,但效果却是两个字:出戏。

原作中1号陪审员和其他人一样,也是普通人,为了让陪审团审议过程有序进行才充当了组织者的角色。而新作中的1号并不是学生家属而是一名学生——老师在一开始反复交代,要好好做,要既有结论又有过程,否则拿不到学分毕不了业……于是他并没有“我们明明都一样,我还得多出一份力组织你们这群不听话还满腹牢骚的大老爷们,我图什么”的怨怼,而是有任务在身,有个人利益。因此他的发脾气撂挑子,缺乏动机,对他的愤怒表情的反复特写,就成了刻意的模仿,而给观众的感觉,就是摸不着头脑。

影片总是模仿原作的表象,却未得其内涵,这样的情况不止一处。如探讨凶刀的段落。原作中那把刺杀父亲的弹簧刀确实不同凡响,大家都在被其折服,认为独一无二时,最早提出反对有罪的8号陪审员从自己衣兜里拿出一把一模一样的弹簧刀插在桌面,众人震惊,对原先的确定霎时间产生动摇。这是第一次转折也是经典一幕,简洁有力;俄罗斯版的《十二怒汉:大审判》对这一段有着独特的改编:那把供特种部队使用的刀更加寒光逼人,自由落下就可以深深扎进厚厚的A4打印纸;且它还有前史,车臣男孩小时候和车臣军队士兵一起,对方把这把刀让他看,他一开始用刀拼刺,后来却手舞足蹈跳起了高加索民族舞蹈,引得士兵们纷纷加入,伴奏对舞,让观众感受到车臣并非天性杀戮,俄罗斯本国观众或许会有更深的感触——这场面也是俄罗斯版的一处精妙之笔。

而我们的处理,却十分粗糙。展现案件中凶器的是在网上下载的图片,8号陪审员拿出来的是一个丝毫没有特点的弹簧刀。大家对着这把刀做惊讶无比状,一句“买卖管制刀具是犯法的”一句带过。如此重要以致让其他陪审员扭转态度的线索处理的实在草率。

这部片子里,细节虽决定不了成败,也能决定一部分影片质量。再举一例,8号陪审员身份的问题。这已经不单单是要树立检察官形象的问题了。我们很早就知道其他11位陪审员的职业身份,为什么自始至终没有人问过他到底是做什么的?更关键是,这牵扯到人物可信度问题。他说的每一句话,提出的每一个质疑,都是只有他才能做到的。原作中,8号陪审员很早就揭示身份,自己是一名建筑师。建筑师有这样缜密分析的能力,以至于扭转局面,自然而然;而之后一个重要的推论环节,他要求看证人所在公寓的平面图,并用走步测算模

拟现场的距离,这都是建筑师的专长——不是只有他能做到,但让他来做,水到渠成,令人信服。而我们的片子里,或许是因为被动,无法关照到这一点。

不胜枚举,回到原点。这个故事设定的初始情景,确实如演员自己所说,法庭是虚拟的,陪审员是假装的,但案子是真实的,算是给这个最初设定一个说辞。但即使是一场法律游戏,没有一票定生死的压力,但让家长为孩子补考这一设定,却是不合理、不可原谅的。不说他们探讨的最初动机是“为了孩子”,哪个学校会愚蠢到凭家属的表现给学生打分评定?家属表现得好就能让学生通过考试,这完全是失去逻辑的想当然,也反映出剧本的草率,给全片搭建了一个空中楼阁。

较于粗糙的剧本和生硬的镜头处理,也就是表演还算用心,难怪片方要把话剧演员们的颜艺作为宣传的重头戏。但缺乏不断的压力累积,就没有充满爆发力的释放,冲天的愤怒会像是刻意为之,小题大做。他们的怒气来自声讨他人反省自己,唯独不是为了审理案子,探讨案情。某个人被触动了他的敏感地带,就暴露狂一般把自己过往的伤疤呼啦啦撕开让大家看,各种吐槽各种委屈各种抱怨,这已经不是庭审或者陪审团发言,而是一场诉苦大会。表面上看是在鞭笞现实,实际上每个问题都说不深入,蜻蜓点水,浓浓的吐槽感扑面而来,全然不见原作中对美国社会中的“偏见”顽疾的鞭笞力度。这样处理不知是太有野心,还是太懒惰,但效果都是:毫无震撼力。

再说说很多观众津津乐道的表演。放得开,确实是话剧演员表演的特色,而能放不能收,就是电影导演的失职,电影的失败。《十二怒汉》中最后一个不愿给出“not guilty”的陪审员,是在忍了整个陪审员讨论过程、被激怒了多次之后,才在最后一刻把愤怒的真相告诉所有人——他把对自己儿子的怨恨,转嫁到被告男孩身上,导致他要惩罚这个可能是无辜的男孩。而《十二公民》中,吐槽者的愤怒来的太轻松了,仿佛吃了炮仗,一点就着,且每个人都是演说家,口若悬河义愤填膺。丝毫没有了潜台词,没有让观众思考体味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莫名其妙。导演让每个人都这样尽夸张之能事,或许就是为了遮掩剧本本身的无力感。 本片多被诟病的虚拟陪审团、检察官充当引导者、片尾确定被告无罪的盖棺定论,都是对原作法理精神的舍弃,不再细说——毕竟是戴着镣铐跳舞,可以归为对政策和现实的妥协,但总还对影片的细节处理抱有期待。在《十二公民》里可以看出,剧本并没有经过沉下心的细细打磨,生涩且偷懒,看似如出一辙,实则是对原作简单粗暴的模仿,以为把原作的案情论争的细节还原,加上信手拈来的国内社会问题反映不同阶层的社会立场,就可以照猫画虎。国人作品中常见的浮躁态度,无关痛痒的戏谑,缺乏创意靠夸张热点来吸引眼球的种种劣根性,则相当集中的体现了出来。

翻拍经典是一把双刃剑,要么背靠大树好乘凉,得其真传并发扬光大,要么沦为东施效颦,贻笑大方。《十二公民》明显是后者,得其皮毛未见筋骨,照虎画成猫。但敢于挑战这样一部经典西方庭审片作为翻拍对象,并推向院线,让更多人知道《十二怒汉》,也算是一桩功绩。虽哀其不争,但依然要拿出来好好说道说道,期待今后的经典改编比原作更加丰富、更加意味深长。(文/励粼 青年编剧、影视策划人。)

篇三:观《十二公民》有感

观《十二公民》有感

一场法治的洗礼

--观《十二公民》有感

廖述龙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由于作为学生时代就看过美国版的和俄罗斯版本的,早已被片中精彩的对白,犀利的演技,对法律和人性的深刻探讨深深震撼,此次听说中国翻拍,开始觉得很担心,因为中国毕竟没有陪审团制度,这个设定可以说是全片的基础,再者原版都是创作于国外,把这么一个经典的>故事搬到中国是否会水土不服。

但是当我看完开头后,我就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导演没有一刻忘记'中国没有陪审团制度'这一现实背景,在开头就交代了故事背景的虚拟性:巧妙地将整个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法学院的模拟法庭中,采用英美法系庭审模式审理虚构的案件,一群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以及辩护律师,而这群学生的家长来充当陪审员的角色。编剧在台词和角色背景的修改也是下足了功夫,这十二名陪审员情况各异:儿子离家出走、和老婆离婚的出租车司机;与大学生谈恋爱、却被认为是其'干爹'的>房地产老板;曾经无辜入狱的社会青年;孤独的、曾被打成右派的空巢老人;颇有优越感、只能靠收房租为生的'北京土著'……,经历不同、价值观迥异,几乎涵盖了目前中国的各个阶层,也使得这部电影成功的本土化。

随着观影的继续,继而发现故事也和原版大致相同:一个'富二代'被指控在出租屋内杀死了赌博酗酒抛弃自己的亲生父亲,案子有两名证人,围绕该案,十二个陌生人要组成陪审团,在规定时间及地点内形成一致意见——该'富二代'有罪或无罪。

影片一开始,除了8号陪审员,其余十一名陪审员最初都一致认定'富二代'有罪。至于原因,有的认为证据是固定的、证人是不会说谎的,有的则给'富二代'打上了'为富不仁'的标签,存在一定偏见,但是在8号陪审员'我就是想讨论讨论'的不断坚持下,他们开始讨论、争论甚至发生了冲突,随着两名证人的证言被推翻,物证的唯一性被质疑,他们终于明白应该在法律的框架内去理性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在各自经历了一番理性思辨和心灵洗礼后,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富二代'无罪!

一直让人好奇的8号陪审员的真实身份在电影的最后一刻才揭晓——人民检察官!正是他的坚持,案子一步步抽丝剥茧,最后>戏剧性反转,十一个人终被他一个人说服。面对其他陪审员一致意见的压力,他不为所动,坚持法律,体现了维护法律尊严的精神,给荧幕前的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意识启蒙课,也引发我们深深的反思。

在当今一个法治理念还未深入人心的时代,网络却异常发达的国家,公民往往更愿意利用自己朴素的价值观来对当事人进行舆论宣判,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网络陪审员',仅仅凭借媒体或者其他人口口相传的一些片段,就轻易的给当事人'定罪'而不去相信司法机关严密的调查和专业的判断。

作为一名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如何在社会舆论的狂风骤雨里保持冷静,不失理性地判断?是面对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选择盲从还是选择忠于法律,这对法律人来说也是一个终极问题。

一部伟大的电影,无需大制作、大场景,亦无耀眼的明星,而是要让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解读,进而反思现有的生活。《十二怒汉》中展示的疑罪从无司法精神以及对生命的尊重等内容,成就了这样一部经典的电影。而中国化的《十二公民》,立足当前社会现状,成功将故事本土化嫁接,其中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法治

精神的深切关怀,令人动容。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目前社会和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希望促使民众反思现状,进而提倡法治精神、回归人性的美好。这或许就是电影《十二公民》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篇四: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一)

《十二怒汉》足够经典,翻拍自《十二怒汉》的《十二公民》也挺让人满意。 看《十二公民》之前,浏览了一下剧情介绍。某政法大学里为补考而设的带有实验性质的虚拟法庭上,是十二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士,而他们并没有决定他们所讨论的案件审判结果的权力。就在这样的法庭上,一个极富责任感的检察官以一己之力说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审员',让正义得以伸张。

开始觉得>故事的开端有些无力,而且这样的移植让片子定调很低,甚至给人俗气之感。但接着看下去我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其实这样的设计是很讨巧的,既解决了剧情合理性的问题,又在审查制度下符合了有关规定、规避了踏入雷区的风险。

《十二公民》虽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特殊语境下讲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环环相扣,整部影片无论是小段落还是总的结构都可自圆其说。即使片中人物有时的反应给人以故弄玄虚和拖沓之感,但这种抽丝剥茧式的推理还是让观众沉醉在了解谜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设计很用心,个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让人难忘。其中9号陪审员老大爷回忆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场戏,合理推进剧情往下发展的同时,可以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多数人的暴政'为何物。还有蹲过监狱的5号陪审员,用自己的经历让人明白冤假错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号陪审员的'干爹'身份、10号陪审员的地域歧视、6号医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7号小卖部老板生活的辛酸、11号校园保安的大学梦无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创们正是通过他们的言行传达了自己的价值观、表明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态度。

其实,这部片子的成功还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员的表演。众多话剧出身的演技派带着一个年轻演员飚戏,让人看着直呼过瘾。

从试听技巧运用的角度看,该片亦可圈可点。导演光是靠场面调度和5.1声道的熟练应用,便盘活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废旧厂房。影片结尾处的那个充满了诗意的平移长镜头中,导演更是将场面调度用到了极致。片中,导演还利用灯光模拟天气的变化,适当地烘托了影片的气氛、外化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可以说,这次的翻拍尝试是相当成功的,除了以上谈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着时代步点,反映时代精神,为时代主题而生的电影。

当影片倒数第二个镜头终于揭开了8号陪审员的身份谜底,当片尾字幕出现了本片的策划单位,我们恍然大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是我国司法公正以及检察机关自己的一部形象宣传片。不同于一般的ppt式的宣传片,这样的宣传更高级,宣传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主题映衬下,当司法改革搭乘着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快车,导演需要做的,只是顺势而为,让自己的电影站在改革的风口上,把自己扔进时代的大潮中。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二)

《十二公民》主要内容是一个富二代被指控在出租屋杀死了赌博酗酒抛弃自己的亲生父亲。围绕这个案件,十二个陌生人要组成陪审团,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内,达成一致意见:有罪或无罪。根据法庭和新闻提供的信息,十二个陪审员出现了11:1的有罪判定。然后故事自此开始转折,一个人说服十一个人,最后完成了12:0的大逆转。 电影翻拍自1957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影片,因为其神一

般的故事这个电影被先后翻拍过好几次。回顾这部影片,黑白的画面,那个年代特有的打扮以及谈话内容,无一不表现出浓浓的时代气息。影片一开始出现的法院的镜头把观众直接带入故事中。接下来在空间不大的讨论室内,每个人都在和身边人浅浅地搭话,聊着一些无关的事情,语气里带着那个年代的美国人特有的骄傲。随后工作人员将门锁上,在封闭的空间和炎热阴暗的天气中,讨论开始。一桩看似证据确凿的杀人案件,投票表决为11:1的紧张情况,由一个搅局者所发起的合理怀疑。其他人从最开始的反对到渐渐被说服,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奇迹地变成了12:0.每个人的'怒'充斥着讨论的整个过程,剧情紧张,跌宕起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推理元素让人看后大呼过瘾。

在看《十二公民》之前,我已经先后看过日本翻拍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和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几部影片都是根据原作进行的改编,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版的《十二公民》忠于原作,剧情几乎一致。老片新拍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无味,但是《十二怒汉》却是一个特例,因为这部影片的>剧本翻拍了这么多次,还会是会吸引你乖乖地去看。

神剧本不怕翻拍,并不只是因为它的故事吸引人,我觉得比起故事本身,整个剧本就像一个框架,只要稍做改动就能将其搬到另一个国家的大屏幕上去。故事中体现出来的社会背景很容易让观众有一种代入感。原作本来就是由一个话剧改编而来,所以背景对于故事来说十分重要。1957年的《十二怒汉》中被指控的是一个来自贫民窟的孩子,那个年代人们对于贫民窟出身的人有很大偏见,这一点在影片中也有所体现,而这部电影一出就狠狠打了那些偏见党的脸,这也是电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1991年日本翻拍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被指控的是一个女人,有人指控她杀了自己的丈夫。电影就像其名字一样,因为温柔,所以一开始有十一个人投无罪,然后搅局者试图引导大家投有罪,结果最后的判决还是无罪。日本的翻拍很有意思,陪审团里出现了女性,而且被指控的也是一个女性。整部片子都在表现对女性权利的保护,同时日本女权也是一个社会的敏感话题,容易引起关注。此外,整个电影中表现出来的温柔与压抑也让人印象深刻。再来说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这部影片长达150多分钟,故事讲得极其详细。被指控的对象是一个车臣的孩子,这也成功制造了一个敏感话题。而陪审团的十二个人,电影名字中的'怒汉'只表现了'汉'字(十二个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叔)。影片的亮点在于最后并没有单纯达成'无罪'这一共识,有人考虑到了那个孩子被判无罪后出去会被真凶追杀。我觉得这一点补充得很好,让影片更加丰满的同时,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得以体现。

最后来说一说我们拍的《十二公民》,这一部或许是所有翻拍里和原作最相像的了,很多情节都照搬了原作,如眼镜,匕首之类的线索,但这些都不影响电影本身的表现力。首先说说演员,电影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何冰、韩童生、高冬平、李光复等,都是在话剧界被视作国宝级演员的人,有他们参与演出,演技自不用说,观众看起来也会更有兴趣。其次电影中被指控的是一个富二代,本身就是容易引起话题的角色。此外是故事的发展,原本觉得在中国要翻拍这个是不大现实的,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陪审团制度。没想到竟然用大学补考给开了一个虚拟法庭,还请来了家长做陪审团。说实话我现在还是觉得这个故事设定太虚幻了,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但就是这样一个强行的设定让故事发展下去了,所以我还是挺佩服导演的想法的,脑洞简直连黑洞了。整个电影中充斥着'中国特色',每一个人的形象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何冰所演的角色竟然是一个检察官,影片的这个设定让我觉得有些缺陷,本来是由十二个普通人展开的讨论,其中一人说服十一个人这一点也一直是我最为欣赏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才显得那个人更有魅力,可这里的竟然是一个专业人员。这种感觉就好像是

普通玩家遇上了人民币玩家一样,把我的感动还回来。不过检察官给你科普带你飞,完成了一次与民同乐的普法教育,听起来也还不错。虽然满满的都是CCTV12 的即视感,但观赏性还是很高的。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还开创了>戏剧电影的新类型,这样一来国产电影又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篇五:关于十二公民的话

天底下没有百分之百的事

十二公民

“天底下啊没有百分之百的事,所谓那百分之百,都是咱们四舍五入的那么一结果。而真相呢,真相往往是在那点小事里头,容易被咱们忽略的那点小事里头。”

----8号陪审员 《十二公民》这部影片讲述了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审理近期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围绕这个案件,十二位帮助同学补考的家长们要组成陪审团,在封闭的空间里,达成12比0全体一致通过的结论:有罪或者无罪。并且是负责任的留下陪审团相关意见,不能敷衍了事。根据法庭和新闻提供的信息,十二个陪审员最初出现了十一比以的有罪判定,然而故事一波三折,一个下午的时间,十一个人被一个人说服,剧情反转为12份无罪投票。事实和真相,公理和正义,偏见和宽容,最终,如同雨后初晴,十二个人各自经历一次心灵洗礼和理性思辨。

影片的开头以电视广播新闻同期声的形式大致介绍了要讨论的案件情况,并表示了舆论一边倒,认为“富二代”有罪。之后用一段特效处理还原了案件发生时证人视角所看到的情况。然后画面转到了一个穿职业装女孩微笑的做着总结陈词。女孩说话结束后整个影片的“使者”李老师出现了,他就是将12个男人召集起来的人。一直觉得这一段李老师的说辞很牵强,只是为了引出后面的情节而硬塞进去的。中国的法律体系与西法不同,我们没有陪审团制度,陪审制度在中国也很难被接受,这一观点在影片后来散席之后有所体现。1号陪审员带领其他11名陪审员去规定教室的路上,抱怨声出现在黑屏中,“西法西法,他不一定能适合在东方人身上。”而在国外,以《听见你的声音》这部电视剧为例,就是律师与检察官的各自辩护然后法官与陪审员的表决来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罪,说明陪审员与陪审制度的重要性。

在影片3分16秒的时候这十二个男人所要相处的封闭教室出现了,是一个摆放了消防器材的废旧教室,甚至可以说是一间杂物房。一张长桌十几把椅子,两条长凳,这个封闭的空间就是影片大部分的场景,持续到影片的最后五分钟。十二个男人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并且一直持续到入镜坐定。

1号陪审员,也是陪审团团长站起来开始统计第一轮投票,11票同意有罪,唯一一个反对票在大家的瞩目下8号举起了手。此时10号陪审员站起来讽刺到:“这就是中国。”7号陪审员附和道:“中国人就是不抱团啊。”显然8号陪审员的反对票引起了众人的不满。在众人的质疑声中案情再一次从这些人口中浮现出来,在8号坚持下,以为了孩子为由,重新讨论案情。1号此时发言按照陪审员的编号依次进行发言。此时第一个为什么被提出来:一个二十岁的孩子,他为什么要动刀杀人。国家之间的法律制度是不相同的,但是国民的偏见和社会问题都彼此相同,这十二个角色在保证戏剧性推进的同时,构成了社会现实问题的集中讨论区,众人发言中触及到了“外地人”、“河南二道贩子”、“挣钱多就一定违法乱纪”、“干闺女”的问题,反映了社会不同人群对这些问题的看法。8号以“真相在小事里头”与众人进行第一次正面冲突,并提出”言无刀锋,却能杀人”,8号陪审员“英雄”的一面展现出来,此时他跨过第一道门槛。3号表现出不屑,1号却第一次表现出正视,摆正了自己的坐姿。之后第二个疑点被提出来:“凶杀现场的刀是怎么回事?”8号陪审员从兜里掏出一把和凶器一样的

手工刀来有力反驳凶器的唯一性,但仍然有许多人提出异议,此时8号提出不记名投票。

第二次投票收取票数的时候黄昏的光撒在人们身上,这是室外环境第一次转变。1号开始唱票,此时,我心里就觉得最后一票肯定写的无罪来支持主人公,果不其然。最后一票上是繁体字写的无罪。这是一个细节,现在还在写繁体字的人应该年龄比较大了,但是3号此时却将矛头对准并未发言的5号,而真正的支持者出来说话,是9号,那个老爷爷。此时,应该属于测试、盟友、敌人阶段。而3号的影子形象就已经呈现得淋漓尽致了。票数变成了10比2,英雄多了一个盟友。暂时休息后,第三个问题出现:“杀人者是谁?”8号用“先假设无罪”这个观念来说服其他人,这就出现了深入虎穴的阶段。众人重提两个证人的证词,此时给予英雄启发,用科学的计算来反推证词的问题,可此时无人听他的说法,他表现出愤怒,与3号起了全片第二次冲突,这个阶段经历了苦难。李老师在此时恰如其分的出现作为事件的平息者诱使情节继续发展。之后8号用“一个城铁需要用多长时间经过一个定点”与”开窗情况下列车通过时的嘈杂声”来证明老人证词的错误。9号以“老人希望得到重视”的心理分析第二次有理由的支持了8号陪审员。之后情节又出现了反转。一直默默不说话的5号改投无罪,并说出一个人“进去容易,出来怎么办”的言论,类似于《肖申克的救赎》里一样,从监狱里面出来的老人,不知如何适应社会而选择了自杀。之后第四个疑问被提出来:“富二代杀完人之后为啥不逃跑?”这个问题引出了现代一些人群“有钱能使鬼推磨”、“仇富”的心里状态。此时进行第三轮投票,结果为4比8,虽然倾向有罪,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在了英雄这边。这也是一个奖赏的阶段。之后3号又提出了老人证词,8号以“一个拖着一条中风过的腿是否能在15秒从卧室穿过客厅跑到大门口”为怀疑掐表模拟表演来推翻这个说法。从而引发了与3号的全片第三次冲突,而这时雷声响起,预示着将有一阵雷雨将要来临,这是室外环境的第二次转变,讨论也出现了中断,进行第四轮投票,此时出现了6比6平的局面,室外环境再次变化,没有光线进入封闭的空间,只听见淅淅沥沥的雨声,一声雷声后大家自动散去,室内开启了灯光,镜头也切到了3号在厕所感觉吃力的细节。这是归途的阶段。回到桌前第五个疑问被提出来:“刀口的角度是怎么形成的?”3号坚持观念并想演示到如何插入死者胸口,在无人配合时,8号站起来走向3号,此时室外雷声咚隆,将气氛衬托的十分紧张。演示之后,5号以自己的经历示范了弹簧刀侧跳的正确使用方法。此时7号陪审大叫厌烦,吐露完生活压力后做出无罪判决。这是第五轮投票,而此时票比为9:3,大部分倾向于无罪了,10号做出认为有罪的说明,4号提出另一重要证人的证词,12号听过之后又改投有罪,3号得意的重新公布比票,8号提出“女人上床睡觉未戴眼镜”来证明证词的错误之后12号又改了投票为无罪。8号进行了第六次的统计,此时只有3号是坚持有罪票。。此时室外光线又变亮了,3号坚持自己的看法,重述了两位证人的证词后终于阐述出了坚持判有罪的原因,因为他也曾经有过一个“逆子”,说完自身经历后,3号抹着眼泪回到桌前,轻缓的音乐响起,温暖的光线又重新透过窗户洒进室内。

1号陪审员进行第七次投票统计,3号趴在桌上举起认为无罪的手后,再次黑幕,这一阶段可划为复活。镜头转向室外,电影也到了尾声,十二个男人走出封闭的空间与室外等待他们的孩子相聚,保安扶起了跌倒在水滩的小卖部老板,画面是暖色调的,轻柔的音乐。可是我总是觉得有点烂尾,很明显的作作的感觉,在故事的最末尾揭示出8号陪审员是检察官的特殊身份,并以字幕表现出这场讨

论的价值--真凶落网,这一段为拿到不死药。

《十二公民》为陪审员们设定了当下中国社会里极具代表性的符号角色,这些来自不同阶层,具有不同生活阅历的角色,当这些本身就会激发不公矛盾的角色交织在一起,这场关于犯罪证据的模拟讨论,成了一张展现和拆解偏见的真实大网。在寻找真相的途中,以“天底下没有百分之百的事情”为起点,就着证词的细微末节为辩论,为一个生命赢得机会。

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