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上帝的宠儿影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7:15 体裁作文
上帝的宠儿影评体裁作文

篇一:《谍影重重》系列影评

《谍影重重》系列影评

(文章来自中国红糖交易网)

我在想,詹姆斯邦德和伊森亨特之后谁是下一个抓人眼球的特工,杰森伯恩横空出世了。然后我们发现这位仁兄更简洁但其实却更细腻,更冷静但其实却更感性,更实用但却更孤胆。如果说詹姆斯邦德成就了那一个系列的男主角以及捎带手带着的女主角,汤姆克鲁斯成就了伊森亨特这一永远行走在impossible边缘的男子的话,马特达蒙饰演的杰森伯恩是完全的互相成就,马特达蒙呈现出了一个很完美的伯恩,伯恩的角色又把马特达蒙的演技人气收益以及整个事业发展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和007这样的特工不一样,伯恩没有任何人的帮助,他也不是一个宠儿,他没有高科技武器,他没有可以用手机操纵的车,他的身边没有女人,他甚至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因此,伯恩是对特工形象的一个超越,在伯恩身上我们看不到邦德的光环,伯恩更真实更普通,虽然他一样的身手不凡。

我们来看看伯恩是怎样的。他在海上被捞起来,记忆全失,但庆幸的是他的绝技没有丢掉。他精通多国语言,他有敏锐的观察力,非凡的身手,精准的枪法,但是他始终是无助的,因为他没法清楚的了解自己。他没有交通工具,三部电影我们看到他周游了几乎整个欧洲,他的交通工具只是火车地铁,他需要用偷钥匙的方法夺得摩洛哥街头的一辆摩托,他不只一次的用电线摩擦开车开摩托。他车技高超,因此每次追车之后倒霉的都是对方。他也会躺下不看前面开车,那是因为他必须躲避子弹。他身上没有武器,每次都是徒手搏斗之后抢下对方的武器。他没有女人,他遇到的第一个女人当时正陷在一堆麻烦当中,他不滥情,那一个女人他曾经希望好好守护,但她却因为他而死。他走路很快,走路的时候永远不回头。他的脸上永远没有表情,他的感情全部隐藏在心里。他的技巧很实用不花哨,他会用酒镇痛,会把杂志放在面包机里再拉开煤气制造爆炸,这些都显得他很真实。他会溜门撬锁,他总是偷偷潜入别人的家在别人打开门的时候轻轻的说,别怕,我不会伤害你。他懂得因特网的作用,他会在网上查到一个地址然后迅速动身决不犹豫不决。

好的,这些已经足够了,他很简洁,无论是他的动作还是动机;他很冷静,因为他总是能最快速度的预知危险并且想办法躲过去;

他很细腻也很感性,他为他的女人悲伤虽然他没有表现在脸上。他很孤胆,他一次次的让他身边的人离开,无论是玛丽还是尼基。 如果詹姆斯邦德是完美主义,伊森亨特是偶像主义,那么杰森伯恩就是现实主义了。

来看电影。

作为一个好莱坞商业片,一个特工动作片来说,故事本身并不是卖点,但是故事的架构还是不错的,完整的看完三部之后会发现三部完整的形成了一个故事,失忆的特工找回了记忆,找回了自己,该抓起来的人也罪有应得了,很完满。事实上,个人觉得第一部的故事本身已经比较完整了,假设当时就收尾也可以接受,第二部第三部的联系更紧密一些,两部片子甚至开头结尾都连在了一起。影片故事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抓住了一个很好的线索,那就是伯恩的失忆和他不断的要找回记忆的尝试,失忆不是个新鲜的噱头了,但导演还是用了三部电影的篇幅来讲这个故事,而且无论是哪一部都没有偏离这一主线,所以故事自然就很紧凑,伯恩每一次旅行每一次出击的目的都很简单,一次次的到自己曾经到的地方(第二部内斯基的宾馆,第三部接受使命的建筑),一次次的头疼蹲坐在地,都是为了找到自己。

叙事的节奏很快,很符合影片本身的节奏,这也是导演希望达到的一个节奏。故事的发展不拖沓没有废话,上来就是追捕和逃亡,寻找和自己过去有关的线索,找到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就去,去了就开打,打完就跑,接着再追。很连贯,所以让人觉得很过瘾,很爽。

作为动作片,看点当然是动作。好莱坞的动作世界早已经有许多流派,比如成龙那样的搞笑打斗,发哥卧虎藏龙的飘逸打法,杀死比尔的华丽打法,伯恩的打法有点接近李连杰甚至超过李连杰,这种打法很实用,很简单的搏击,他不需要武术啊泰拳啊之类的渲染,直接生干。而且动作基本上都是近身的肉搏,出拳快速干练,没有多余动作,不玩好看的,只玩实用的。实用到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当武器,钢笔,卷起来的书,毛巾,身边的东西都可以利用起来。

第三部里在摩洛哥的那场房顶大追逐加室内打斗是三部电影里打斗戏的最高点,甚至被誉为近年来少有的经典打戏。之前的追逐本以十分精彩,伯恩在房顶上飞来跳去的,一会冲进你家客厅一会掉入他家卧室的。另一边,尼基正拼命躲避德什的追击。高潮来临前,还有小段偃旗息鼓,在昏暗的屋内,之前紧凑的音乐销声匿迹

取而代之的是尼基恐惧的喘息声,然后镜头回到伯恩音乐再起,接着音乐再停止,生生增加了紧张感。这场打戏动作快的看不清楚,当德什操起剃刀的时候,伯恩应战的武器是毛巾,镜头的强烈晃动会让你在动作中迷失,但是剃刀的声音却多少被放大,于是在看不大清楚的时候却听的很清楚,紧张感大增,最后德什是生生被伯恩掐死在浴室里的,比起浪漫的远远中弹要残忍的多真实的多。 在看这一段长长的追逐和打斗的时候,我的手心出汗了,要知道这在一个没有暖气外面大雪纷飞的屋子里基本很难出现。

说到打戏有两点不能不提到。一是镜头剪辑,二是音乐。 如果用一个形容词来说镜头剪辑,我想到的是凌厉。第一部谍影之后换了导演,从道格利曼换成了写实著称的格林格拉斯(93航班就是出自他手,足够写实了)。第一部导演曾试图营造出一点浪漫气息,有吻戏有爱情,有马特达蒙在温存后起床时那绝对温馨的莞尔一笑,到了第二部写实成为主旋律,浪漫基本不见了。而事实上,镜头剪辑的手法是影片动作戏得以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打斗时,镜头的超强烈晃动,似乎所有的镜头都是摄影师用肩扛摄像机拍下的,晃动严重的让人快看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并且剪辑上也采用了快速的手法,多个角度的镜头不断来回切换,比如多个人很多的场景的处理,各个角度很好的展示了当时的形势。于是快速的切换剪切和急剧晃动的镜头感,配合上简洁干净的动作,让打戏的速度感爆发力很强,所以很快很过瘾。

而音乐的渲染很合适,音乐不复杂,就是强烈的节奏加鼓点,音乐的速度和镜头切换的速度和镜头的晃动很搭调,所以影片显得很活跃不沉闷,这种感觉很难描述,需要亲身体会其中,如果你像我一样胆儿不太大,那肯定会因为那个气氛而紧张的。我相信。

当然,影片的亮点还有追车戏。我想到了好莱坞的追车大王迈克尔贝,那是一个你不给他钱他不知道怎么弄电影的主儿,所以他的片子里充斥的是爆炸和大场面。谍影的追车场面也不能说小,但是和那个的感觉就很不一样。首先他没有太多的爆炸镜头,倒是不停的撞车但都没爆炸,不光没爆炸那车无论怎么装怎么散架的不行了最后还是一样能开下去。另外镜头的重点主要是开车的人,也就是伯恩,即便危急到生死,他还是很冷静很沉着。还有就是追车的场景很多变,不只是公路那么简单,从印度的田野到纽约的大街上,不管场景换不换,追车的刺激感都没变。我还是觉得,第三部的追车是最高点,这部里面有翻车了,追车结束的时候,伯恩自己的车

也翻了,而且还有一个汽车从楼上摔下来的桥段。另外,这次还有倒车了,当时我突然想到了变形金刚那姐姐的倒车技术了。当然,追车场景里依然离不开镜头的强烈晃动和剪切,配合音乐的渲染确实很动作很过瘾。

伯恩的脸上很少有表情,但其实却不难看出他的内心活动。比如在第三部开始他坐在火车上看着报纸回忆的时候,他在内斯基女儿家的时候,他在对尼基上车前的温存,他在水里望着玛丽下沉的尸体的时候,虽然他的表情并不明显甚至从头到尾都不笑,但是却不难看出他内心的痛

上帝的宠儿影评

苦和孤独。

他一次次的把枪口对准别人但都放弃了,那个时候的他依然脸上没有特别的表情,他只是喘气而已,但还是很容易看到他内心的挣扎。

影片改变了原著美苏对峙的背景,把伯恩放在了国家机器的框架下,他失忆了,他不光是在找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他触碰到了国家机器的某些幕后的东西。他很孤独,但这样更能把他塑造成一个英雄。他交给潘的东西定了高官的罪,他也找回了自己。浅显的说,他在和国家机器的对峙中取得了一次胜利,但实际上,最后他才意识到,他是国家机器的一个棋子,他是政府资产,他是志愿者,他为政府杀人却傻乎乎的以为是在拯救美国人的生命。

当他对自己的来历一知半解的时候,他就已经想脱离自己的这个身份,但却始终摆脱不了,是他塑造了他自己,在那个时候他开枪杀人之后他就再也不是原来的自己了,也再也回不去了,因为做过的终究不能抹杀。

于是,当你失忆后找回记忆的时候,却发现那根本不是你想要的。这是一种悲哀,这种悲哀是伯恩的力量,多少有点震撼人心的力量。

伯恩系列结束了,马特达蒙曾经声称伯恩系列已经完结,但之后他的反悔表态加上诸如尼基和伯恩的过去之类的疑似伏笔,让人依稀看到谍影4的影子,但我不希望再有谍影4,甚至谍影5谍影

6。谍影123是一个经典,而且相当完整,足够完整,不需要让伯恩变成下一个没完没了的詹姆斯邦德,不是吗?

说起来,尼基最后那微微上扬的微笑不是很美丽吗?

篇二:《绝境重生》影评

绝境重生

系列电影的优势之一在于连贯剧情及角色总使人欲罢不能,而这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它的缺点。每一部之间过长的间隙让大多数前情沙一般从指间流走,以至每次重新走进影院时,你的脑海中只残留些许模糊不堪的浮光掠影。

因此,我把这部「绝境重生」作为一个全新的故事,而非「变形金刚」系列的第四续作看待。

常规意义上看它是一部不错的片子,你不敢说它「Incredible」,但至少担得起一声不咸不淡的

「Impressive」。特效、镜头、表演,所有这些合力打造出一个好莱坞式的工厂产品,看着那些爆炸的火光和飞溅的建筑物残骸,你几乎可以想见那后面高速移动的摄影架与高光板。浸淫于「美国制造」的电影中如此多年,我已经很熟悉那些点到即止的碎裂幕墙和汽车,你知道,他们擅长把一切必要和不必要的华丽布景撕碎给你看。

而若要深入剖析它与前作及其他美式特效片的不同之处,我以为首要的是角色设置。「好莱坞制造」的一大不可或缺的元素便是快餐式的爱情,往往起于被男主无端牵涉的女主与男主一路亡命天涯躲避追杀,而在片尾的神奇大逆转之后,以一个莫名其妙的激吻达到高潮。乏味的套路每每让我不忍直视,不得不在一片「夕阳无限好」的背影下闭紧双眼,逃避泼满三百平米的大盆狗血。

「绝境重生」里泰莎与男友的亲吻,是为数不多的能让我平静接受的场景之一。

比起一成不变的「拯救」与「被拯救」模式,「绝境重生」聪明地将重点放在了「羁绊」上。凯恩曾经也是一个热血冲动的青年,一个在不恰当时刻降生的计划外女儿便是最好明证。妻子早夭使这个男人不得不独自面对抚养幼女的难题,而醉心发明又注定他必须在「工作」与「家庭」这个两难命题间做出抉择。

当然,看看片中那些熟悉无比的矛盾与争吵,他似乎两者都处理得不好。一个无能为力的、疲惫的父亲,一个正处青春期的、渴求理解的女儿,多么普通而平凡。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始终忠实地扮演着「自己」,扮演着灾难面前渺小而又坚强、无关紧要却又举足轻重的「人类」。无论是扛起外星机枪孤身对敌,还是潜入敌舰寻找爱女,身为人父的真情流露使这一切都不显得突兀做作。凯恩与变形金刚们的力量悬殊是那么明显,然而他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一个人类应有的地位:他们是这个

星球的主人,也是这个宇宙中万千物种中与其他别无二致的一种。

提到「人类」与「变形金刚」这两个种族的共存,这个议题亦是片中着重刻画的。从开场时被残忍屠戮的救护车,到以变形金刚残存尸骸为原料制造出的惊破天,再到暗中与人类合作、通缉擎天柱的禁闭,两个种族间的冲突、纠葛不断赤裸呈现于眼前。

我无法否定那位CIA高层「这个星球是我们的,是时候把它夺回来了」的发言,也无法对汽车人和霸天虎两派在地球上常年争斗为这颗行星带来的疮痍熟视无睹。

这就是战争,附带损伤不可避免。但那些被「附带」而无辜消逝的鲜活生命,难道就注定应该被践踏、被牺牲?

说到底,这是谁的战争?

这样一个追问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看着人类建造出的高楼、车辆纸片一样轻易破灭在连天战火中,听着惊惶的脆弱尖叫夹杂在巨人们相互搏斗的怒吼声中,我真的很难为这个问题、为每个人心中不同的信念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

我回想起几百万循环之前,遥远的赛博坦上曾发生过的一切。

我看见铁堡的灯光彻夜不熄,图书管理员奥利安和他的商人朋友交谈着走出议会大厦。街角处,他们和一个满身油污的高大蓝白色变形金刚擦肩而过。

尘埃星云翻腾不休,几百万循环眨眼即逝。

当初的矿工一步步登上赛博坦的霸主之位,而那个瘦小的民用品接受了胸口领导模块的改造,他们终于成为现在的样子,将连绵战火从没落的家园一路引至陌生星系,引至你我的身边。

擎天柱选择成为人类忠实的盟友,汽车人为维护地球而战。

但不可回避的是,变形金刚来到地球,这本来就是一个错误。

是在这个错误里彼此责怪、越陷越深,以至最后一起毁灭在贪婪与罪恶中,还是面对现实、努力寻找解决之道,影片给予了我们正统的答案。

也许有些傻气,也许过于天真,但不可否认的是,理想主义者永远是上帝的宠儿(至少在虚构世界中)。 凯恩在废弃仓库中请求擎天柱重新相信人类的恳切言辞、与泰莎迈上汽车人临时占据的外星军舰的决绝背影,电光火石之间便让我联想起刚下映不久的「逆转未来」中,被50年前与50年后的X教授重复两遍的重要理念:

人们偶然一次失足,迷失了方向,不等于会永远迷失下去。

经历了50年漫长的反抗与斗争,濒临绝境、无路可逃的X教授依然把「希望」视为人性中最美好的闪光点,他依然坚信这力量可以改变历史、重塑未来。

而凯恩因无意中收购的废旧拖车遭受无妄之灾,种种势力怀着错综复杂的目的毁掉他的家、追杀他、甚至夺走他的女儿,让他一夜之间尝尽所有挫折苦痛。但他依然能在这一切面前挺直脊梁,代表人类向汽车人的首领请求宽恕、请求合作。

也许正是凯恩与擎天柱相似的理想主义气场打动了这位饱经磨难的领袖,从而促成最后他独自离开、留下汽车人继续履行盟友与保护者使命的决定。

世事无常,人情冷暖。

幸而总有人愿意相信希望、相信未来。

这些人中,说不定便会有哪一个无意中改变我们身处的这条世界线的走向,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候,为明天的朝阳照常升起做出难以估量的巨大牺牲。

谁知道呢?

篇三:《莫扎特传》影评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高一(5)班 李聪聪

音乐课看了《莫扎特传》,不免想起了《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本书的书名。4岁时创作了第一首协作曲,7岁时又写出第一首交响乐,12岁创作了第一出歌剧的人,无疑就是备受神的恩宠的人,而这个人的名字就是——莫扎特。

莫扎特是个天才,至少我总是这么觉得的。其他天才总是怪异的,我从小就这么觉得。片中莫扎特的笑无疑是留给所有同学印象最深刻的一样事物了。作为一个音乐天才,莫扎特在其他方面的表现总是让人不法理解,简直就是个疯子。这就是为什么我提到了“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个短语。莫扎特是个天才,但倘若他失去了音乐的才能,他与疯子无异。 《莫扎特传》从萨列里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莫扎特的一生。萨列里羡慕莫扎特,却又嫉妒莫扎特,后来甚至到了几乎扭曲的地步。他一次又一次地暗地伤害着莫扎特,而莫扎特却一直认为萨列里是一直支持他的好朋友。对于这个影片来说,我觉得饰演萨列里的演员十分出色。音乐是一个神奇的事物,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在音乐面前时,他的灵魂会被洗净。而那个演员再欣赏音乐时,那种眼神只让我看到了羡慕,没有一丝嫉妒。只有当他离开音乐时,他才会开始实行他的罪恶,当然我也相信这就是真正的萨列里。

相比萨列里,莫扎特这个角色更加难以表现。他是一个天才,又是一个疯子。演员在细微的方面很难让观众感受到这个重要的角色,于是他便以那个笑容来让我们记住这个不朽的人物。

莫扎特只活了35岁,但他给后世人带来的,却不只是其他人能通过短短35年能成就的。贝多芬的音乐是改出来的,而莫扎特的却是在脑子中,只需要写下来就是一副完美的作品,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初稿和其他人的定稿一样工整。

天才的世界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这也就注定了别人不能品味他作品中希望别人品位的东西。专精音乐的人尚且如此,外行就会把莫扎特完完全全看做是一个疯子。

莫扎特,这个上帝的宠儿。愿他的作品能不断流传后世,也希望世上能够再出现一个能与他堪比甚至超越他的音乐奇才。

篇四:倒霉爱神影评

《倒霉爱神》影评

英语课上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学习口语,带我们看了那部《倒霉爱神》,情节虽然可能模糊,但是带给我的种种感悟却仍无法忘怀。

不同于那些复杂的欧美大片,这部所谓的“肥皂剧”故事脉络特别简单清楚。一个天生好运的女孩艾什莉遇到了一个天生坏运的男孩杰克,在意乱情迷的party上,亲吻了他。一个吻,将艾什莉的运气转移,得了好运的杰克飞黄腾达,成为了新的神明的宠儿。 艾什莉则从天堂掉下地狱, 为了寻找抢夺运气的人她疯狂的寻找。好容易找到了,却又无法自拔的真正爱上了杰克,因为爱他,愿意将自己珍贵的运气永远送给他。

幸运女神和倒霉蛋之间的爱情火花,这是我最初的期待,但后来发现当幸运女神艾什莉变成倒霉蛋之后,以及倒霉蛋杰克变成幸运王子之后的生活,更是在诙谐幽默之中吸引了人的眼球。

幸运如艾什莉,随便一个想法就被老板重用,出门就有出租车,上车就会捡到钱......艾什莉每天顶着幸运的光环高傲的活着,在她失去这份幸运后就彻底成为了一个自暴自弃的废人,只知道每天疯狂的寻找她的幸运。倘若你一直沉醉于你现所拥有的一切,当这一切消失的时候难道你的天就会崩塌?

不幸如杰克,出门就下雨,下雨就会摔倒在脏水里,工作永远没有顺利的时候......但他从没放弃过生活,他乐观坚强,当他拥有了幸运时,他并未像之前的艾什莉一样,相反他珍惜上天带给他的幸运,但却不看重这些,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之前那些困难的日子。

我想或许极致的幸运到最后就是不幸,正如艾什莉失去幸运后过的那段悲惨遭遇。或许极致的不幸到最后就是幸运,正如杰克他遇到了他的运气,遇上了自己的真爱。其实最后看来最大的感悟就是幸运与倒霉只在一瞬之间,就看你怎么把握了。

在我高中的时候非常流行一个词“小确幸”。不追求什么过大的荣誉,只要身边一点小小的幸运就可以感到幸福。倘若生活是一道菜的话,酸甜苦辣必然是人生要经历的过程,或许我们做不到像杰克那样如此倒霉却可以永远乐观,或许也做不到像艾什莉那样为了爱情放弃最珍贵的东西,但我们不是可以享受我们自己的“小确幸”么,纵使人生不是传奇,却也过得逍遥自在。

篇五:艺术家 影评

艺术家 影评

本片作为一部向默片时代致敬的影片在现代的荧幕上不得不说是获得了极大地成功,作为奥斯卡的宠儿,《艺术家》以一种原始的方式诠释了亘古永恒的理念——艺术之于生命。 影片讲述了1927年到1932年之间,电影事业由无声时代逐渐向有声时代的发展,由此引出了男主人公——乔治,默片时代的巨星,由盛转衰,又再次寻回人生方向的故事。全篇黑白无台词的形式展开,默片中经典的跌宕起伏的音乐,加上演员们夸张,富于幽默的表演组成了这部影片,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绚烂的舞台与特技效果,却将艺术这一命题提到了视觉的前沿,影片没有任何解释,没有任何倾向,将一切都留给了观众,不得不说是导演的匠心独运了。

影片通过主人公的视角,以接连不断的一系列矛盾的产生逐渐将艺术家的内心剖析了出来。首先是艺术家与商人之间的矛盾。艺术家追寻的是文化发展,商人寻求的是经济利益,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文化的发展铺平道路,而文化可以为经济指明方向,二者应该是和谐共存的,但二者又是始终矛盾的,商人的眼中一切都是要为金钱让路的,无论是文化还是政治都是在给经济利益服务。而艺术家又都总是固执的,他们知道艺术对于文化的价值,知道人类一切的发展的本身都在于文化,他们追求的是自我对艺术的诠释,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他们相信艺术家的灵魂只能在漫长的里程中孤独的旅行。影片中电影公司的老板可算是商人中的典型,因为女主人公抢了他们电影的头条而大发雷霆,在无声向有声的过渡中,果断的抓住了观众的喜好,电影在他们的眼中或许只不过是为了取悦观众而形成的娱乐产物,只是他们捞金的手段,除了赚票房之外根本没有其他作用,他们也根本不会理解艺术家的苦苦坚持究竟有何价值。而男主人公也代表了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艺术先辈,他们无视权贵与利益纠葛,他们的眼中没有金钱,没有物欲,只有对艺术事业的不断追求,他们或许根本就不理解为什么观众的口味会改变,为什么他们的努力在观众的眼中是那么廉价,他们不懂。而最终商人把握了市场的形势收获了利益,艺术家颓废之后重新回到了荧幕,他似乎选择了屈从,也似乎商人取得了胜利,但艺术家却是找到了另一种诠释艺术的方式,他在思想上得到了根本性的升华,这是商人所根本不能够理解的。

另一个矛盾是艺术发展走向的矛盾,艺术的发展是应该服从于观众,还是应该听从于艺术家。作为一位默片时代的巨星,在有声时代来临的时候,一夜之间盛名不在,再伟大的默片在那个时代也走到了绝境,是艺术家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还是观众的喜好引领着艺术不断向前。主人公乔治似想证明某种可能,证明真正的艺术永远都会受人们欢迎的,但最终他失败了,有声时代势不可挡,他的默片时代终结了,他是不是也要重新定位,放下坚持,在有声的世界里发展,还是为自己的追求做最后的挣扎,他破产了,颓废加迷茫,他甚至想到了自杀,他的骄傲不允许他的梦被时代践踏,他宁愿死在自己的梦里。最后在女主人公的帮助下,他才认清了自己,他才明白艺术不属于任何人,有声还是无声,也只是一种形式,艺术家的使命是用生命去诠释,而不是占有。矛盾的核心却又是统一的,艺术家不是某个人,而是所有人。

还有一个矛盾就是艺术家是以已有的意识形态而存在,还是以自身的独立人格而存在。乔治和他的典型唯物主义的妻子没有共通的话题,他的妻子根本不理解他的工作,他们日复一日无聊的生活着。而女主人公佩比是一个热情,阳光,爱艺术的年轻追梦者,乔治和她心心相惜,不自觉的走到了一起,乔治为她点了一颗痣,就是因为这一点的与众不同,佩比在她的演艺道路上大放异彩,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莫名,但受到道德的约束,为了自己的妻子,他们最终还是成了两条线上的人,但佩比却从未忘记过他,在他最失意的时候,在他妻子离开她的时候,在他想要自杀的时候,最终已有的存在被打破,两个独立的人格在艺术的牵引下走到了一起,也一起创造了辉煌。

电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存在?在电影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导演停下了脚步,看着未知的

未来,他回到了最初,想找回属于电影的艺术领域,但他并没有给我们答案,只是将过去重现,让我们在一点一滴中去寻找那一份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思考成了这部影片最深刻的内涵,不单单是观众,也是所有电影人的思考,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的电影产业,还有多少人会记得电影的艺术内涵。

——记 电影艺术鉴赏

12级康复2班 刘志东

学号 1211332094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