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阿里山游记课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9 22:24:53 作文素材
阿里山游记课文作文素材

篇一:阿里山游记作文

阿里山游记作文

阿里山>游记作文

作者/ 沈雯锦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一首《阿里山的姑娘》勾起了我们对阿里山无限的向往。今年暑假,我终于有机会抵达阿里山,一睹使我魂牵梦萦的姊妹潭和香林神木的迷人风采。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阿里山森林游乐区。山上凉爽的空气驱走了我旅途的炎热,高大笔直的树木带给我不可思议的感受。石子小路,参天树木,偶尔还会传来几声鸟儿的鸣声,一切都是那么的恬静美好。来到这里,我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我一边贪婪地呼吸着山上清新的空气,一边慢慢向森林深处迈进。一路上,参天的柳杉取代了昔日的红桧林,路边上到处有数人合围的大红桧被拦腰砍断后的根,看得我痛心。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我们来到了姊妹潭。听导游介绍,姊妹潭有个神秘的传说,相传有一对姊妹同时爱上了一个男子,于是两姊妹分别在此投水殉情而亡。姊妹潭是两座天然高山沼泽,妹潭小而浅,像滩死水,姊潭面积较大,潭中有一尊木制观景台,可尽情观看山光水色的倒影。潭外有座穿越木林的环潭木栈道,沿路还有三代木、心心相印、象鼻木,夫妻树等景点,经过导游的精彩介绍,我对它们各具特色的形态和文化内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到阿里山,不去看神木是一大遗憾。接着,我们又跟着导游来到了传说中的阿里山香林神木前。这棵有着两千多年树龄的神木不愧是树中的精,树中的神。它那粗壮的身躯,高耸入云的枝干深深>地震撼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它似乎吸收了阳光雨露的熏陶,凝聚了天地的精华,终于长成了如此魁梧高大的树中巨人。我慢慢地走近它,心想:在这两千多年里,该有多少次的雷轰电击威胁着它的生命啊!可是这棵神木凭借它那顽强的意志与风雨抗争,用它那笔直的身躯向人们诠释生命的顽强和执着!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碧水长围着青山转,那鲁湾多依娃哪呀嘿??”不知是谁哼起了《高山青》,悠扬的旋律在山林间盘旋回荡。我们在这欢快的歌声中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阿里山,结束一天的旅程。

阿里山之旅是匆匆的,是短暂的。但阿里山会永远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它是隽永的诗,是甘醇的酒,使我们倾折,并留下深深的记忆。

江苏省无锡市大桥实验中学初三(2)班

指导教师:薛汉忠 《阿里山游记作文》

篇二:阿里山纪行

《阿里山纪行》教案

教学设计:仇恒亮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重点难点]

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

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

2、导语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二、朗读课文

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作者置身于阿里山时,确实被那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以情不自禁地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五、精读课文3——9段。

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

课文第3段是过渡段。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

第4段,写潭水清澈。

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

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

第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

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

第9段,写“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一、复习旧课

学生搜集有关阿里山的资料或风光图片,在班上交流。

阿里山简介:

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阿里山列为台湾风景区之一,美景纷呈早为人所知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之伟大”的说法。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里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二、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

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2、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

3、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

三、拓展训练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四、欣赏

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小结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阿里山纪行

风 古式的火车

景 清澈的水潭

美 静谧的森林 爱我河山 如 厚密的青苔 爱我中华 画 无边的林海

神奇的神木

教学反思:

篇三:《阿里山记行》说课----段高飞

《阿里山纪行》说课稿

夹河镇初级中学 段高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首先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莅临我校给予听课指导。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主题单元中《阿里山纪行》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的分析、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程序几方面介绍本节课的教学构想。

一、教材的分析

《阿里山纪行》是“江山多娇”单元主题下的一篇游记。云山苍苍,江水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人们游历名山大川,控访名胜古迹,领略风土人情,能够开阔胸襟,娱悦心灵,启迪智慧,唤醒无限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要通过朗读、品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美好情感。

2.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游记,作者通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一步步把读者带进迷人的阿里山的灵魂——神木。抒发了对阿里山如画风光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3.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三峡》、《小石潭记》等写景的文章,在《老山界》、《小石谭记》中已接触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本堂课进一步把这一知识点巩固加深,并且学以致用。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领略阿里山的如画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2.难点:体会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阿里山如画的风光。

二、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在教法上,主要采用:

(1)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音乐和图片展示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

(2)听读法。指导学生认真听读,在此基础上,结合图片及个人感受,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品读之中领略阿里山的风景美。

(3)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过程中形成共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

在学法上,立足文本“自主合作,探索发现”,达到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去理解,去感受,去发现,去创新,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的预习是:

要求课前诵读全文,自行解决字词障碍,并试着理清作者游览线路图,目的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一)创设情境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上首先播放在大陆曾风靡一时的《高山青》,再配上几张反映阿里山如画风光的图片,让学生拥有听觉的享受和视觉的美感,仿制置身于迷人的阿里山,一下子趣味盎然。接着我以文字形式来介绍阿里山以此来导入。这种导入方法可以激起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较快进入角色,从而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在此,在以屏幕的方式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目的是规划本课教学活动的方向、进程和预期的结果。

(二)自读文本,整体感知

鉴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基本养成,因此课堂上就没有安排学生读课文,直接以随机抽查预习卡片、投影展现的形式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初步感知内容,为下一步阅读做准备。整体概括、细点概括的目的是梳理课文的情节。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来实现学习目标。这一环节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阅读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由行踪探究,赏美景、悟真情,主题探究、反思评价三个小环节组成。这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

1.行踪探究

首先要求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要求,以小组合作修改的方式,快速画出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理出作者游览线路图。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当假想的导游,来先

介绍我们今天的行程。这一说法,易让学生产生了兴致,积极迅速地完成了这一环节,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考虑课堂教学时间问题,实践练笔只以课堂作业的形式作深化巩固。

2.赏美景、悟真情

对于游记类的文章,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本理性知识的学习,就不能调动学生具体的感性认识,并且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我首先让学生听读课文4-9段, 结合闪动的画面,去捕捉喜欢的写景语段,让学生思考:

作为导游,为激起游客游览阿里山的游兴,你最想给游客介绍哪一处景点,为什么?请以“游客朋友们,我最想带大家参观游览的是 ,因

为 。”的句式来进行描述,来谈谈它的特征,来体悟他融情于景的写法。这是培养学生听读鉴赏能力、进一步感受真情的重要环节。是打破传统赏析景物的方法,让文章的美景转化学生的感悟走出文本,使美文与图片相得益彰。既渲染了氛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这一环节安排的基础有两点:⑴学生课前养成的自主预习。在平时教学中,我总是强调:语文学习,课前、课中、课后应至少各占三分之一时间。⑵课堂活动又展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美景也是以另一种方式得到鲜明的展现。可以说此环节既能实现教学目标又将突破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展现。同样,对课文中没有涉及到的景点作为本堂课的第二个作业。

3.主题探究、反思评价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是运用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法,先引导学生根据本堂课的学习情况,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要求从内容、写法、个人感悟、个人收获及美好前景的展望等方面来谈个人的收获。相比教师单纯归纳,内容丰富的多。我个人认为,这一环节的设置,以学生为主要陈述对象来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让教师知道不足之处,同时也强调了学习要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让教师在下一堂课采取弥补措施。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首先对课文内容作一简单小结和延伸,在此基础上布置作业。本堂课的作业我设置了四种题型,加上课堂生成的作业,共五题。

1.让学生收集有关阿里山、台湾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做成卡片,互相交流,共同学习。此题型设置的目的是学在课堂,得益在课外。扩大课堂的范围和学习内容。

2.前面已经讲过,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因为学习书本的最终目标是丢开书本,获得能力;通过习作,学习一种记叙方法,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

3.美丽的阿里山已让我们陶醉其中,爱美的我们肯定都想为它增色,拿起我们的笔去为它添砖加瓦,这一环节既从情感上加以熏陶,又使能力得以训练。

4.这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这堂课你有哪些困惑和问题?课下请以小组为单位,汇总问题和感兴趣的问题,便于教师在下一堂课采取弥补措施。

最后以字幕和背景音乐的方式,既对课文内容的再次小结,又抓住语文课的人文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关于本课的板书设计有以下几点考虑:首先,当然是简洁明了、准确;再者,就是体现课文内容及教学重、难点;还有,就是让学生能从板书设计中清晰的把握教学脉络。为此,即使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我也设置了本课的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的设想,主要依据是新课标和教参、教学建议的理念,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内容所设计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篇四:阿里山纪行

18、阿里山纪行

单 位: 丹水一中

班 级: 八(3)班

执课教师: 郭向阳

时 间:2014年12月10日

18、阿 里 山 纪 行

吴功正

教学目标

1、 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 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 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2、 教学难点: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学习方法:自学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邓丽君的歌曲《阿里山情歌》导入。

这首歌曲《阿里山的姑娘》非常优美,歌曲中的“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吴功正一起去领略美丽的阿里山风光。

板书课题——阿里山纪行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

阿里山游记课文

美、音乐美和情韵美。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踪。

3、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三、设疑自探

一读: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结合学习目标,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①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游踪 。

②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请同学找出来。

③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有不少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2、二读: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采用圈点批画的方式自主探究上述几个问题

四、解疑合探

1、小组讨论交流自主探究未能解决的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要求:

1、根据自探情况,个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请在小组内互讲互学;

2、组长认真负责,确保人人参与,热烈讨论;

3、讨论中要简要整

三读:

每位同学至少找出2—3句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在小组内讨论、分享。

理答案,并做好展示准备。

2、学生上台进行展示。

3、学生上台进行评价,如觉得问题解决不好,可进行必要的补充。 出示展示评价分工表:

展示要求

1、口头展示:声音洪亮,清楚。

2、书面展示:条理清晰,语言简练,书写迅速,板书工整。

3、非展示同学讨论完成后,做好补充点评或质疑准备。

评价要求:

1、面向同学,自然大方,指出展示同学的优缺点并打分,并能创造性发展自己的见解;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随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或疑问,学生评价完以后,根据评价情况进行补充。

4、其他学生觉得还有不同意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5、教师对学生自学成果的展示和评价给以评价,并补充和明确部分问题的答案。

五、质疑再探

四读:

快速浏览课文,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本节你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①学生质疑。

②教师预设:

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人和台湾人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六、运用拓展

①五读:

再一次深入文本,梳理本节知识,谈一谈你有什么收获? ②根据所出示的图片,写关于田关孙沟梨花节的解说词。

七、小结。

1、由科代表作结。

2、教师作结。

小结:同学们 ,现在知道阿里山的姑娘为什么会美如水了吧。正式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有阿里山这样秀丽的山水才会孕育出如此秀美的姑娘。作者笔下的阿里山犹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生动的画;如一曲悠远的歌————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去看看那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到阿里山赏云海,观日出,为了早日实现这一天,让我们共同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六读:

请同学们最后一次阅读文章,边读边品味,边读边思考,让我们在读书声中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古式的火车 爱我河山

清澈的潭水

景 (风景如画 宁静的林区 情

厚密的青苔

无边的森林

神奇的神木 爱我中华

篇五:阿里山纪行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