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网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1:22:44 体裁作文
篇一:博物馆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博物院为例
博物馆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博物院为例
博物馆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博物院为例
摘要:本文引用当前数字博物馆研究的最新成果,针对山西博物院信息化建设实践需要,按照可行的数字博物馆框架及运行模式,就本院遗产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提出构想,并探讨实践的可行性。
关键词:博物馆 遗产资源 数字化平台 建设
2001年起,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在全国启动了文物调查与数据库建设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文博行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截至目前为止,先后有十余省区按照统—标准开展了文物藏品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搭建并完成基础数据库建设。一些综合实力较强、基础条件较好的博物馆还率先开展了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综合应用尝试,并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这些经验为我们深入思考或讨论相关理论问题,提供了多方面的启迪和实践指导。本文引用当前数字博物馆研究的最新成果,针对山西博物院信息化建设实践需要,按照可行的数字博物馆框架及运行模式,就本院遗产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提出构想,并探讨实践的可行。
一、山西博物院遗产资源数字化建设现状山西博物院创立于1919年,已有九十年的发展历史,保存并不限于山西境内遗存的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各类文物藏品20余万件组,古籍16万卷册。2001年,山西省作为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首批文物调查项目试点0-4~,,对山西博物院进行了文物底账调查和藏品影像的数字化工作,完成了文物藏品信息录入,拍摄藏品数码影像照片数万张。
2004年,随着山西博物院新址建设,即开始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铺设光缆1300米,信息点300个,配置了核心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搭建覆盖全院的局域网,网内运行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图书文献信息管理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独立网络,山西博物院网站通过10M光纤宽带与互联网连接。另有安防、消防网络和楼宇控制系统用于重点区域的声控和视频监控,以及办公、服务区域的智能化管理。
2006年,购置仙期系列数码后背、爱玲珑摄影灯光系列、苹果图形工作站、高精度扫描设备等,配置了具有较高水准的影像工作室。采用数码后背和大尺寸胶片拍摄藏品图像资料,并配置了磁盘阵列(离线)存储高清晰图像数据,已累计存储藏品二维、三维影像和文献扫描、VR数据等近5个TB。
山西博物院下设文物信息中心,人员及知识结构涉及信息管理、计算机技术、文物摄影、新闻采编及博物馆学等,承担着本院数字遗产信息生产、管理和建设推广工作。参与本院遗产信息资源生产的相关部门有:保管部(藏品属性及档案信息录入)、图书馆(古籍文献资料数值化生产)、文物保护中13(藏品保护修复纪录)、发展部、文物研究中心(藏品价值发掘与评估)、陈列展览部(藏品展示设计)等。
二、建设目标与任务1、建设目标再现和再认知是数字博物馆发展的一次理论创新,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针对山西博物院遗产资源特征,采用计算机、数据库、多媒体和数据网络等先进技术,汇集遗产资源数据,搭建遗产资源数据的存储、加工、传播平台,按照可行的数字博物馆运行模式,实现遗产资源数据的互动与共享,向公众提供博物馆展示、教育、娱乐和科研等全方位信息服务。
2、任务及成果建立馆藏文物信息资源库。按照文物藏品类型和特点,建立以20万件馆藏文物I:116万册古籍为核心的资源数据库。其中包括藏品信息资源数据库,古籍文献信
息资源数据库,影像资源数据库,以及经过多层次、多角度深度加工的文物专题信息资源库,为数字博物馆提供售息资是拌。
搭建文物信息资源存储平台。。系统整合现有基础设施,实施网络及存储扩容,改善存储环境。完善安全认证管理体系和异地容灾备份系统,搭建文物信息资源存储平台,实现对文物信息资源库的系统整合,集成管理与动访问。
构建文物信息资源加工服务平台。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合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获取三维动画、虚拟现实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及资源加工制作能力,构建结构完整的文物信息资源加工服务平台。为完成重点文物藏品信息的深度加工,实现各项信息服务提供核心素材。
搭建藏品信息资源展示平台。整合现有数字化服务终端、网站、有线电视、移动j言网络和其他数字化展示环境资源,搭建博物馆数字资源展示平台,为公众提供数字展示和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教育、科研和娱乐服务,营造全新的参观体验。
三、总体架构与内容数字博物馆以博物馆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为核心,以资源数据的存储、加工、展示传输等应用平台建设为目标,构成三位一体双向互动架构体系,通过对博物馆遗产信息多角度、深层次的数据加工、存储,为遗产资源的保护、研究、提供准确依据,并通过数字网络完成展示传播,最大限度实现以满足社会公众对博物馆遗产信息的不同需求。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存储安全管理、信息资源专题加工与服务和信息资源的网络互动展示传播等三个平台的建设,其总体架构如图所示:
1、存储与安全管理平台建设文物信息资源存储与安全管理平台建设是系统设计的重点,具有基础性意义。将现有藏品、古籍文献和影像等独立系统,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和网络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实现资源数据存储功能的网络共享。建设内容包括:
存储环境改造、数据规则化处理、管理系统建设和数据安全四方面。
存储环境建设山西博物院目前尚无系统的数据存储设备,现有数据临时存放于各系统服务器中。目前有数码后背和4×5jk:尺寸胶片拍摄藏品图片数据、三维和VR数据,以及其它多媒体数据近5"1}1,采用磁盘阵列离线存储。随着新增数据的积累和增长,按照五年发展要求,拟将现有存储容量增加至40TB,网络带宽逐步扩充至500M,为数字博物馆信息资源库提供优良的存储环境。
数据规则化处理针对山西博物院遗产资源特征进行加工、整理,按照统—标准与规范,对物理状态上分散的数字资源,进行分类标引,提高资源数据的预想揭示、组织和检索的效果。遵循已有的元数据标准,建立数据字典,保证提供数据完整、有效、及时精确。按照指定的数据著录规则,支持图形、音视频数据和导入外部异质数据,以及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功能。
数字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对20万件馆藏珍贵文物及16万册古籍信息进行记录、分类、整理等规范化处理,建立管理和存储这些信息的索引数据库,并提供基于该索引数据库的检索。定义适当的目录结构模型,搭建文物数字资源管理体系。实现用户管理、资源查询、资源显示、目录管理、共享策略、系统维护等功能。
安全管理系统建设包括网络软硬件运行的稳定和存储数据的安全。根据数字博物馆的特点,针对网络环境、数据管理和应用服务采取以下措施:在网络系统安装安全软硬件设备,防止不良入侵和网络病毒感染;针对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服务系统,通过安全认证、用户权限,数据共享、传输的保密和加密措施,逐层保护数据安全;建立系统自动安全备份和异地备份系统,防止数据因紧急事件意外损毁。此外,在管理层面,还需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度,防止人为损坏。
2、藏品信息资源加工技术应用平台建设利用三维动画、虚拟现实、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和设备,对已有的藏品基本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和加工制作,为藏品保护和展示提供准确的监
测、修复数据和生动的数字遗产展示信息,是系统建设的重要方面。建设内容包括:
建立影像资源工作室、虚拟现实工作室以及多媒体工作室等遗产资源加工技术实验与推广中心,搭建数字博物馆信息资源加工技术的应用开发平台。
影像资源工作室建设影像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是博物馆遗产数字化工作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影像工作室有助于利用常规数字技术开展藏品数字影像采集、整理和加工制作;包括图像复原、色彩还原和大型平面藏品高精度影像数据的采集、拼接、分割、实时显示等应用技术的研发工作。逐步解决博物馆遗产影像数据应用中的各项关键技术。
多媒体工作室建设多媒体工作室致力于藏品多媒体信息的生产制作,丰富的多媒体数字信息,为多角度揭示藏品深层次文化内涵和演示,提高藏品展示的互动l生、趣味和科学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其主要功能是藏品的多媒体数据采集/记录、创作、编码、传输和管理;探讨藏品多媒体数据内容和分析、媒体共享和分布、媒体呈现和后处理技术;提供跨网络和跨设备支持技术的应用研究,利用语音合成、识别、嵌入式语音处理、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研究开发多媒体导览系统;近年来,动画制作技术也逐渐引入藏品数字化处理领域,成为关注的热点之一。
虚拟现实工作室虚拟现实技术是数字博物馆最具特色的重要展示手段,通过建立一个VR环境,利用计算机与对象的自然交互,构造尽可能逼真的三维场景,为参与者提供更加自由的观察视点,实时地了解与藏品或对象行为交互的状态,感受身临其境的体验。虚拟现实工作室承担遗产资源虚拟现实信息获取、建模、制作以及环境搭建;探索虚拟现实环境中浮动鼠标、数据手套、手势识别和视线跟踪等热点技术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为遗产资源数字化建设提供基于实时图形绘制技术的三维图形数据。
3、遗产资源信息互动传播平台建设依托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汇集经数字化的博物馆遗产信息产品,搭建资源信息互动传播平台,传输和展示博物馆数字遗产,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是系统建设重要环节。内容包括:博物馆数字化虚拟展示系统建设、数字博物馆门户网站建设和其他公用网络资源利用研究等。
数字化虚拟展示系统建设采用虚拟现实、数字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建设实时可及、沟通便利的虚拟展示系统,在博物馆现有展示方式基础上,增加展厅内数字遗产信息和互动体验的比重,关注参观者的感官体验,提供轻松获取展览知识的过程,是数字博物馆的重要理念。虚拟展示系统主要包括:异构网络流媒体服务、交互3D视频技术、虚拟时空重构、沉浸感交互式虚拟演播和多媒体导览等。。
博物馆网站建设博物馆网站是博物馆数字遗产传输展示的窗口。从数字博物馆管理、展示、传播、教育及社会服务需要出发,规划建设网站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博物馆虚拟现实展示系统、发布信息管理系统、数字版权管理系统(DRM)、博物馆远程教育系统、跨媒体俭索引擎和“综合检索引擎平台”等,其中“综合检索引擎平台”
的设计,不仅实现对不同媒体的检索,还提供跨平台的数字博物馆专用引擎,满足全文检索、智能导引检索、主题词检索等综合应用需求,方便用户从需求角度进行查询检索。 其他公用网络的开发利用针对社会公众对博物馆遗产资源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趋势,利用有线电视网络、手机移动网络和其他网络资源极其终端设备,向公众提供多样化服务、个性服务是现阶段数字博物馆建设的重要内容。
1)利用有线电视网。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通过PSTN(公众电话交换网)和双向cA1v网进入电视里的“博物馆”游览,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对数字博物馆终端设备的要求,拓展数字博物馆的应用范围。
2)利用移动通信网。手机是运行在移动通信网上最为普及的信息接收/发送终端设备,拥有最大的客户群体。
通过手机展示和传播博物馆遗产信息资源,可以使得用户非常方便地随时随地了解文化
遗产信息3)利用博物馆数字化服务终端。例如,手持自助导览系统、展厅触摸屏、大屏幕投影等终端显示设备,通过升级和联网,配置专门开发的接口设备,与网上虚拟博物馆无缝对接,使观众在参观中实现异地信息访问浏览。
四、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1、构建有利于项目建设自可内部环境数字博物馆建设内容广泛,科技含量高,对博物馆自身发展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意义,这点应形成统一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文物局“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以信息化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服务于文物保护、服务于社会公众、服务于管理决策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集聚,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行业信息化发展环境”的要求,制定统一规划,从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方面入手,由简至繁、循序渐进、逐年发展,同时制定完善的项目运行制度,营造有利于项目建设的内部环境,为数字博物馆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规划、知识和制度保障。
2、规吏用元数据标准数字博物馆的核心内容是数字化的博物馆遗产信息。
数字信息要求标准、规范,只有标准化才能真正实现不同系统、用户之问的数据资源共享,因此,博物馆数字资源标准化,在开展数字博物馆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应严格遵循国际和国内已有的元数据标准,按照统一的数据著录规则,保证提供数据的规范、完整、准确和有效。
为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提供规范的信息支持。
3、组建信息化队伍,培育信息人才培养和组建信息化人才队伍是数字博物馆集成运行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和后盾。数字博物馆不仅作为一种新技术、新手段,为传统博物馆工作方式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在知识构成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应按照信息化知识需求培养既懂得博物馆遗产保护知识,又具备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构建文博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体系,为数字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并运行,有助于解决传统博物馆内部存在着的藏品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客观上最大限度地保护藏品免受来自人为或自然的损害。丰富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对藏品内部构造和细节等深层信息的采集,为藏品价值评估、保护提供了准确依据。网络传播技术使博物馆展示、研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得以延伸、扩展,实现了广泛的资源共享,对博物馆影响力的增强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数字博物馆项目研究》。
[2]陈刚、祝孔强《数字博物馆及相关问题分析》《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4年第9期。
[3]韩红芳《数字博物馆模型研究及应用开发》浙江大学出版社。
[4]陈红京、吴勤曼《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规范与方法》上海科技出版社。
篇二:山西博物院1、
中文名称:中文名称:山西博物院外文名称:Shanxi Museum类别:综合性博物馆地点:山西省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13号竣工时间:2004年(新馆)开放时间:2004年(新馆)馆藏精品:鸟尊,涅槃变相碑,木板漆画目录外文名称:展馆概况 类别:历史沿革 地点:1. 引领潮流开启新风:领近代文博风潮之先 竣工时间:2004年(新馆)开放时间:2004年(新馆)馆藏精品:鸟尊,涅槃变相碑,木板漆画目录
展馆概况
历史沿革
1. 引领潮流开启新风:领近代文博风潮之先
2. 脱胎换骨服务建设:与新中国一起成长
3. 改革探索繁荣文化:在改革开放春风中壮大
4. 科学发展走向辉煌:新世纪的高起点
馆藏文物
基本陈列
珍贵藏品
建筑构造
主题收藏
1. 北方青铜文化
2. 侯马盟书
3. 三晋铸币
4. 佛教造像
5. 宝宁寺水陆画
6. 南涅水造像
7. 红色收藏
精品典藏
1. 青铜
2. 陶瓷
3. 玉器
4. 石雕
5. 书画
6. 其它
收藏的晋文化主要论著
1. 专著
2. 考古报告、论文集、图录
3. 论文
山西博物院图书馆
特色活动
基本信息
展馆概况
历史沿革
1. 引领潮流开启新风:领近代文博风潮之先
2. 脱胎换骨服务建设:与新中国一起成长
3. 改革探索繁荣文化:在改革开放春风中壮大
4. 科学发展走向辉煌:新世纪的高起点
馆藏文物
基本陈列
珍贵藏品
建筑构造
主题收藏
1. 北方青铜文化
2. 侯马盟书
3. 三晋铸币
4. 佛教造像
5. 宝宁寺水陆画
6. 南涅水造像
7. 红色收藏
精品典藏
1. 青铜
2. 陶瓷
3. 玉器
4. 石雕
5. 书画
6. 其它
* 收藏的晋文化主要论著
1. 专著
2. 考古报告、论文集、图录
3. 论文
* 山西博物院图书馆
* 特色活动
* 基本信息
展开
编辑本段展馆概况
山西博物院(1张)
??
山西博物院(图1)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秀美的汾河西畔,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总投资近4亿元人民币,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之一,为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也是山西省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新馆于2001年8月10日奠基开工,2004年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 作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山西博物院荟萃了全省文物精华,珍贵藏品约20万件。其中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文物、商代方国文物、两周时期晋及三晋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戏曲文物、明清晋商文物等颇具特色。 山西博物馆地理示意图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此外,我院的图书馆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基础设备、设施完备,管理制度完善,院藏图书计16万余册,古籍11万余册,其中善本888函、5043册。最近还被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图
书馆处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它紧紧抓住山西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亮点”重点展示,并打破传统陈列模式,以物代史,史物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广受赞誉的陈列风格。
除基本陈列外,山西博物院还根据馆藏特色和时代要求,举办临时展览,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山西博物院还拥有公众服务部、科技保护部、信息网络部等十五个功能齐备的部门及先进的楼宇自控系统、安全技防系统、消防监控系统、电子票务系统及文物商店、对外餐厅、茶舍等完善的服务设施。
作为三晋文化的传承者、垦拓者、引导者,山西博物院本着“三贴近”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和群众需求放在首位,着力打造成真正的“艺术展示的殿堂,学生学习的课堂,民众休闲的乐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山西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会议中心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现存不可移动文物3.5万余处,全省馆藏文物100余万件。然而几十年来,与山西极为厚重的文化积淀不相符的是:原有的山西博物馆资金短缺、展厅面积狭小、设备陈旧落后,大批珍贵文物沉睡在仓库里,寻常百姓无缘识荆。 上世纪90年代初,山西省开始筹建博物馆新址,经过漫长的准备过程,2001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3.16亿元。新址于日前竣工,并基本完成布展,被命名为“山西博物院”。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1]从1919年创建至今,山西博物院已走过了九十个春秋,历经艰辛:它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诞生,它遭受过军阀割据的摧残,经历过沦陷日寇的屈辱,接受过解放战争的洗礼,也饱尝了十年浩劫的磨难。回眸这段不平凡的岁月,它见证了山西的博物馆事业从举步维艰到蒸蒸日上的历史沧桑,记录了几代晋博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之路。 ??
艺术中心内景
山西博物院是太原市标志性文化建筑,坐落在风景秀美的滨河文化广场西畔。其前身为民国初创设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至今风雨沧桑已九十年。它是山西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国家一级博物馆。2005年9月新馆正式开放,“晋魂”基本陈列好评如潮,各项工作全面稳步发展。
引领潮流开启新风:领近代文博风潮之先
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第一批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文化精英,认为救国必须学习西方,振兴必须开启民智。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一批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应运而生。1919年10月9日,山西博物院的前身——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与南通博物苑、北京国立历史博物院和故宫博物院等十余所博物馆一道开先进思想风气之先,领近代文博事业之潮。
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的创立,不仅在于一省一地文化设施领先,还在于阐发传播社会公
共精神和民众公共意识,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实践。
??
山西博物院
创设初期的成长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在太原文庙成立,从此掀开了山西博物院建设历史的篇章。据史料载,图书博物馆建立初期,“广搜中外教育品及教育图书而陈列之,以资公众观览,促进教育之普及及进步”,广泛搜集中外动植矿物标本,乡里金石文物,先贤遗文,并举办了一些展览,如“古先哲遗像胜迹”、 “中外古今书籍”和“吉金珍石名拓”等供观众观览。这些展览的举办对民众起到一定的社会教育作用,为先进思想在山西最初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1925年10月,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更名为山西公立图书馆。当时政府大力支持,拨款修缮馆舍建筑,原馆面积遂扩至9万平方米。博物馆成为图书馆的附设机构,馆员13人,藏书也增至13万余册。博物馆遵循“普示德育、智育、体育、促进社会进化”的宗旨,开放古物、土产、动物、植物、矿物标本、科学仪器、幼教教具等展览,每年约20万人次游览。 在此期间,由山西省公立图书馆牵头组织了几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并在此基础上举办了多次成功的展览。1930年10月,山西公立图书馆与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合作,发掘了万泉县(今万荣)汉汾阴后土祠遗址,后经整理举办了土陶器展。1931年1月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研究所、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等联合发掘万泉荆村新石器文化遗址,发现了庙底沟文化遗存,部分出土物入藏山西省公立图书馆。荆村遗址发掘是采用科学考古方法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的早期实践,在我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山西博物院
1933年10月,遵照省府颁发的《山西省民众教育馆组织规程》,就太原前山西公立图书馆原址及所有图书物品,筹备开办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制定了“实施民众生计、语文、公民、健康各种教育,并辅导本省各县民众教育事业之进行”的宗旨,积极举办各种展览,广泛开展民众教育活动,并创办了月刊《山西民众教育》。这一时期博物馆事业发展,设备扩充,在质、量两方面均见充实。
沦陷时期的劫难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1月8日,太原沦陷。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随之沦落日军手中,几经易手、更名,文物藏品遭受惨重损失。
日军接管省立民众教育馆后,将其更名为太原图书馆,附设于“山西文化保护会”,由日军山冈部队管理。之后又先后易手日军舞兵团和山西陆军特务机关代管。1940年12月,由山西陆军特务机关移交伪山西省署,1941年1月,更名为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馆。日军从全省各地掠夺书籍、文物等以充馆藏,并且将一些珍贵文物、书籍运至日本。
1945年抗战胜利,阎锡山委任王仲元为接收委员,恢复省立民众教育馆馆名。由于太原沦陷八年中古物、书籍等饱罹摧残、丧失殆尽,战前盛况已一去不返。经整理统计,有中外文书籍16万册,古物有史前暨商周秦汉等至明清各代名贵珍品9240件。1948年太原解放前夕,阎锡山负隅顽抗,竟将兵工厂设于民众教育馆馆址文庙,博物馆工作被迫中断,馆舍建筑和藏品再遭劫难。
脱胎换骨服务建设:与新中国一起成长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博物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建国初期的整顿改造新中国诞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博事业。1949年4月,省立民众教育馆由人民解放军太原军事委员会文教接管组接管,更名为山西省图书博物馆,下设博物部。
山西图书博物馆先后接收民众教育管、省政府、太岳区移交及个人捐赠的大量文物,藏品总数增至13000余件,图书17万册。经过清点整理,对外开放历史文物和自然博物标本陈
列室。1951年,按照“以改造原有博物馆为主”的方针,对原有陈列内容和藏品管理进行了改造和整顿,加强宣传教育功能,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清除旧时代影响。1949年到1951年,前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多达219,000人次,博物馆再次出现生机,蓬勃发展。 ??
山西博物院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随着第一个经济建设五年计划的实施和深入发展,博物馆建设也迎来了初步发展时期。1953年9月,山西图书博物馆与太原文物馆合并,更名为山西省博物馆,人员编制增至70余人。
1956年,秉承“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地志博物馆模式陆续完成本馆自然之部、历史之部和社会主义建设之部的基本陈列,并对公众开放。这一时期博物馆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先后举办了“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展”、“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成就展”和“农业学大寨展览”等六十个展览,讴歌社会主义制度,阐扬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作用。
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并展开了大规模的藏品征集活动,除了接受政府移交和社会捐赠外,也主动派员到山西各地调查、征集、收购各类文物。五十年代初,征集回宋版“鼓山大藏”十余卷,明版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明唐寅、董其昌等名画五轴,离石汉左表墓画像石十块。从运城还收集回1890年前后落下的陨石标本,并征集到赵铁山、常赞春、董寿平家藏书画数百种。六十年代初,从北京琉璃厂等处购回了部分零散文物和敦煌隋唐写经卷和名家书画数十种,丰富了博物馆藏品种类。博物馆也接受了一些收藏家和爱国群众的捐赠。六十年代初,李宗仁先生通过当时华北局和文化部捐赠的傅山先生“锡予寿王诗”绢本十二条屏。马林先生及其家属先后捐甲骨片二百余片,张筱横先生捐一百五十二卷赵城金藏。 文革时期的挫折正当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全面有序开展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博物馆陈列和藏品被列为“封资修”或“四旧” 受到批判,博物馆事业遭到破坏、艰难维持。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大部分职工坚守岗位,保证了国家财产和文物的安全。
??
山西博物院
1971年11月,博物馆开始逐步恢复业务工作。1972年5月,举办了“山西省出土文物展”,这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举办的第一个展览。此次展出文物1200多件,观众累计达195000余人次。1973年4月到8月,山西博物院精选78件展品,参加国家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赴英、法、加、美、日等国展出。1974年,博物馆举办了“侯马奴隶殉葬墓展览”,并在太原、大同、晋中、忻州、昔阳、阳泉等地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巡回展,吸引了20余万人前来观展。驱走“文化大革命”阴霾,文物展览和藏品收集等各项工作逐步恢复。 改革探索繁荣文化:在改革开放春风中壮大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博物馆事业也加快了拨乱反正的步伐。山西省博物馆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在陈展方式、藏品征集、修复保护、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
山西博物院
推陈出新弘扬三晋文化80年代初,山西省博物馆突破原有的通史陈列模式,推出“山西古代史陈列”和“山西革命史陈列”,以山西地方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突出表现发生在山西土地上的重大事件和相关物质文化遗存,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80年代起,文物征集和捐赠活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各种捐赠数量繁多、质量上乘,其中不乏文物精品。山西省博物馆与太原电解铜厂密切合作,总计拣选文物一千余件,抢救了
篇三: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初次邂逅山西省博物院,还是在我们作为大一新生来到这个陌生城市的时候,那时候的我们对这个陌生的城市有着无比的认知的渴望,终于在一次逛街的时候,街道转角的无意间,山西博物院便印入我们的眼帘,她就静静的坐落在汾河西岸,于晨雾中若隐若现,不经意望去,颇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细细端详,她便如一个博知万物的学者,凭临着汾河,用一双睿智的眼睛,看着历史的潮流滚滚东去,把历史的”物证“收入自己的书袋。
再次与博物院相遇便是一年之后的事了,虽然时间过了很久,但是博物院那鲜明的轮廓在我们脑海里依旧是没有磨灭。那时候我们山西博物院在太原市内的大学广发“英雄令“,诚招在校大学生到博物院为志愿者,这便唤起了我们心中对博物院的神往,而我们作为太原理工大学的学生又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优势,所以我们几个便欣然决定组成一个团队竞选山西省博物院志愿者这个令人神往的工作。
而同时,这又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工作,十余所大学的学生都摩肩擦掌跃跃欲试,而要想成为博物院志愿者光有渴望是不够的,而我们作为纯理科的学生,对历史古迹了解本来就寥寥,再加上我们大多数都不是山西省本地的,对山西文化有知之甚少,所以一开始我们心里都没有底。但是志愿者这个神圣工作的召唤,唤起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早上被讲解词,晚上又在床上默想着博物院一间间展品,建筑,瓷器,钱币,玉器,一件件展品在我们脑海里飘过,他们的年代,
历史价值等等信息也都深深刻在心里。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们团队脱颖而出,成为山西省博物院的团体志愿者,那一刻我们深深地感觉到成为山西省博物院的一员是多么的神圣。
经过博物院老师耐心的培训,我们终于可以领证上岗了,志愿者证第一次挂在脖子上,我们感觉无比的荣耀,当然也有一点沉重,因为我们知道要真正做好志愿者,做好一名合格的讲解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怀着虔诚谨慎的心态为来到博物院的每一个游客耐心的讲解,对于一些太明了的知识点,我们查资料请教老师或者别的志愿者,一定要把全面的知识传送给游客,而我们作为一个志愿者团队也经常相互之间探讨一下各自展馆的有意思的展品。
虽然才做了三个月的志愿者,但是我们的感触很多,收获也颇丰。一方面我们为山西省博大的历史文化深深的折服,每一件的文物,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和崇高的艺术价值,它们背后的故事,每一件都是一部历史剧,静静的向游人讲述着山西省那博大而悠久历史文化,而我们作为讲解员,也从中获益匪浅。另一方面,博物院志愿者的经历也为我们的人生经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一个团队,我们在实践中学到了团队合作和互相学习,而作为一个志愿者,我们在服务他人的时候真正领悟到志愿者精神,那是一个崇高而又神圣的精神。在志愿讲解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碰到了各种各样的事,不同国度不同地区文化的碰撞,也会产生对历史对文化不一样的领悟,这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也许多年以后我们会非常感激这段经历带给我们的种种,因为历史与人
生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
作为山西省志愿者大家庭的一员,我们仍将矢志努力传播三晋文化,传承与发扬志愿者精神,继续为博物院的辉煌明天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篇四:山西博物院十大国宝
山西博物院十大国宝
山西作为中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重要政治中心,地上地下的古代遗珍堪称灿若星辰。历来有“三千年文明看陕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说法,虽然不尽确切,但也很传神地反映出这片土地所孕育的灿烂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的突出地位。
山西博物院作为山西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早在
2008年参观首都博物馆“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展”时,就已被本人列入必游景点名单。此后通过多种渠道对山西博物院的基本情况作了了解,但当2009年端午假期有机会作亲身游览时,仍然被自己的所见所闻震撼。与首都博物馆相比,
山西博物院可能只在文物多媒体展示和部分硬件设施方面稍弱,布展水平却毫不逊色。而其中展出文物的历史价值以及夏商周文物的数量和精美程度可以说远远超出了首都博物馆的水平。毕竟,与北京所在的燕国相比,晋国是当之无愧的强国和富国。而山西自夏商周以来的历史延续性也非北京可比。与另一个古代文物集中地河南博物院相比,山西博物院在硬件设施上明显占据优势,展品中精品的档次和数量似乎也略胜一筹。
本人是从网上看到“山西博物院十大国宝”这个提法的。租用的语音导览设备里并没有对十大国宝的专门介绍,博物院提供的书面资料里甚至没有出现“十大国宝”的字眼,网上竟然也查不到所谓十大国宝的完整清单,感觉相当郁闷。写下这个标题时颇有些踌躇,但想到网友中高人当大有人在,应该能够提供一些指导,好让本人得以准确地完成这篇博
文。
鸟尊 / Bird-shaped Zun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
鸟与象是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形装饰,尤为晋人所钟爱。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构思奇特,想象卓绝。华美的造型艺术和精巧的实用功能,完美组合于此尊,使之成为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鸟尊铭“
晋侯作向太室
宝尊彝”,表明这是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周礼》曾记载宗庙礼器有“六尊六彝”,“鸟彝”即为其中之一。据考证,这件国宝的拥有者就是改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
龙形觥 / Dragon Shaped Gong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出土
前端作龙首形。商代青铜器上鼍(鳄鱼)纹仅此一见。
篇五:山西博物院游记
“晋魂”有感
—山西博物院游记
2005年,我有幸参观了山西博物院,感触颇多。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地位举足轻重。其中的几个子展览能够很好的展现山西的风貌,但是本人认为山西博物院中所陈列的东西并不能完全表现“晋魂”,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历史上的山西为中国历史贡献了什么?
山西是中国乃至东亚文明的起源地,这一点博物院做的相当不错。在“文明摇篮”(包括“远古圣火”和“华夏直根”两个单元)中,展示了中国远古人类从180万年前的第一堆圣火,到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曙光初照。以山西具有代表性的旧,新时期时代遗址的出土遗物,揭示了远古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文明和国家的形成过程。在西侯度遗址文物展柜内,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沉睡了180万年的石头工具和灭绝了的动物遗骸,更有最新文物展出,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模仿原始人采用不同的方法制作石器,这让人既感新鲜又很有挑战性。而“观象台”复原场景再现了古人“观天授时”的原理和过程,再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奇妙解释。
山西向中国贡献了商业。说到山西的商业,映入人脑海的就是明清的晋商,不过我认为博物馆所能展示的有点片面。因为不可否认的是山西在明清以前的商业地位:丝绸之路开通后,山西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是商品的重要的集散地之一,同时也是东来商人的聚集之地;而更为重要的是华夏农耕民族同游牧民族重要的交易场所,农耕民族的农产品以及手工制品,游牧民族的马,牛,羊等畜产品的交易相当发达。试想当时的游牧民族在没有手工业的情况下,基本上靠着与农耕民族的交易才能够获得生产工具和手工业制品,而当时却没有现代化的物流产业,只能靠着边地商人做媒介。纵观历史,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进攻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草原上遭遇大灾害;农耕社会禁止与游牧民族交易;渴望农耕社会的财富,但这其中有一点与农耕民族不一样,游牧民族不太重视土地而重视人口,尤其像工匠之类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想一想,明清山西的金融大亨不也正是靠着与内蒙古,外蒙古以及俄罗斯境内的一些游牧民族的交易才获得了进入金融行业的资金吗?应值得庆幸的是清朝把游牧民族和华夏农耕民族统一起来,并且时间长达两个半世纪,而其他时期要不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分属不同的政权,要不统一的时间很短(比如元朝),无法完成资本的初始积累。而晋商就崛起于明清这一商业黄金时期。 山西向中国贡献了他的武力。三晋大地,东有太行,西有吕梁,黄河怀抱,抚天下之背而扼其喉。晋国奋发图强,成就霸业,屹然为北方大国,中原屏障,邦国砥柱。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率领他的李家军从晋阳出发,一路南下,最后建立了唐王朝,晋阳在唐朝则仅次于长安的“陪都”。在历史上动荡时期,“则多有占山西王者,古有朱温,刘敬之,今有阎锡山,此皆得地利而为之。”作为民族融合的主阵地,山西历史上民风彪悍,尚武之风席卷民间。古谚云:“何东出将,河西出相”。山西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于它处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上,和平时期贡献着自己的商业和包容力,战争时期作为华夏农耕文明的屏障。山西人在一手拿锄头的同时,另一只手也拿着刀剑。
山西向中国贡献了他的包容力。山西自古以来处于缓冲于游牧和农耕之间。汉魏之际,匈奴内迁。而后数百年华夏战乱,发生了空前的文化大交汇和民族大融合,三晋地区始终是重点地区。正如姜戎先生著的?狼图腾?一书中所说的那
样:“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不是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是不是中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本来就是一对兄弟,不管怎样打得血流成河,但却是在共同创造中华的文明和历史。一旦华夏民族在农耕环境中软弱下去,狼性的游牧民族就会冲进中原,给羊性化的农耕民族灌输强悍进取的狼性血液,让华夏族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振奋起来。而如果华夏的农耕民族是在扶不起来时,游牧民族就会入主中原,维持华夏文明,一直坚持到与西方文明相遇。兄弟两族就使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创造了世界唯一的文明奇迹——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文明从未中断,一直延续至今,而且还深深蕴含着民族复兴的巨大潜力。”
山西向中国贡献了法律,准确地说,三晋是法家的发源地和根据地。进入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思想百家争鸣,而三晋则以法家见长,“刑名之学颇盛”。李悝的?法经?奠定了他战国时代法家鼻祖的地位,商鞅在秦国变法是以李悝所著的?法经?为蓝本进行的,申不害的“术”,慎道的“势”,韩非子主张的“法”,“术”,“势”缺一不可的中央集权制都受到三晋法家思想影响。
西方国家崛起于世界靠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三点就是武力,商业和法律。依靠武力征服世界,依靠商业联系世界,依靠法律来管理世界。但在山西省博物院的展览中,就基本上没有见到法律及其这一文化的展览,而关于商业也仅仅局限于明清的晋商,对其他朝代的山西商人基本没有介绍,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