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伴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07:26 字数作文
篇一:《黄河大合唱》三首独唱曲与钢琴伴奏的艺术配合作用
浅析《黄河大合唱》三首独唱曲与钢琴伴奏的艺术配合作用
摘 要:《黄河大合唱》中的三部作品《黄河颂》、《黄水谣》、《黄
河怨》作为男、女声独唱歌曲分别被编入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曲选
集》(1984年),其钢琴伴奏是由中国音乐学院黎英海教授和中央乐
团作曲家刘庄创作的,从那时开始,这三首歌曲的伴奏就采用黎英
海和刘庄的版本,一直沿用至今,影响较大。这三首歌曲也是声乐
教学中经常演唱的作品,本文通过对三首独唱曲歌唱声部与钢琴伴
奏声部的分析,希望能对声乐教学与实践环节起到一定的帮助作
用。
关键词:钢琴声部;歌唱声部;艺术配合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
32-0116-02
一、钢琴声部与歌唱声部的关系
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以它多方面的表现功能有力地参与、促进、
完善了整个歌曲音乐形象的塑造与主题思想的表达,同时也使它上
升到和歌曲中词与旋律形成高度一体化的重要地位。
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具有与生俱来的多愁善感与包罗万象,给作曲
家的创作以极高的要求,对作曲家灵感也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刺激。
要想用音乐来表达诗,尤其是用浪漫主义的音乐来表达,似乎是天
作之合的。但声乐旋律这一个单纯的声部在表达起来却总显得有心
无力和势单力薄,虽然人声旋律会有与语言节奏、重音的契合,也
从一定层次上有语气、情感的表达,但作曲家还是把更多的表情与
内容的任务交给了钢琴。钢琴的多声部性质可以从和声、旋律、调
式、织体、结构上强化人声的表达,而人声表达不出的东西,钢琴
又会加以补充。
钢琴的前奏常常起着预示歌曲主题思想,营造音乐氛围,确定调
性、速度,引导合作者投入作品意境的作用,在演唱的间隙,钢琴
伴奏则辅以对答呼应、变化重复或华彩经过句等间奏,实现歌唱声
部的深化、转折,推动整个音乐作品的发展。
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部分有时甚至比歌唱更为重要。一首优秀
的艺术歌曲,即使将其伴奏单独拿来演奏往往也能像一首完整的乐
曲那样感人和富于艺术魅力。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与音乐旋律的完
美结合,使艺术歌曲的表现更赋予诗意的境界,体现出丰富而鲜明
的音乐形象和意境。
(一)主次关系
钢琴相对于人声来说,在诠释诗词的内蕴及音乐表达的地位分量、
角色分配上处于相对较为次要的位置,主要通过调性、和声、织体
及适宜的速度、力度和节奏型来衬托背景、描绘意境、渲染气氛和
情绪。
此时的伴奏在音色和力度变化上应极具控制力,才能准确描绘歌
曲所需的场景和意境,达到完美的陪衬效果。
谱例1《黄河颂》(右上)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黄河大合唱伴奏)(二)平衡关系
钢琴与人声不分彼此,在份量上大体相当、在音乐表现上各有千
秋,没有绝对的主与次。钢琴伴奏部分给予人声的重复,加强了音
乐的旋律性,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前奏、间奏、尾声部分的表现
同时也使钢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两者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谱例2《黄水谣》
(三)主导关系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钢琴在表达内容、情感、事件、人物的强化补充、深层揭示
功能越来越突出。
(2)钢琴在声部的厚度上,以及前奏、间奏、尾声的篇幅上,都
有超过人声的份量。
(3)钢琴的独奏性大大增强。
如《黄河颂》中钢琴伴奏声部的厚度就超过了人声的份量。
谱例3
再如《黄河怨》的前奏,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性,钢琴的独奏性
也大大增强。
谱例4
谱例5
二、钢琴声部与歌唱声部的配合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三首独唱曲从钢琴伴奏和歌唱者配合上来
说,《黄河颂》和《黄河怨》比《黄水谣》要复杂些,《黄河颂》的
伴奏由于复调性的因素较多,歌唱者很不容易与伴奏者配合好,那
么,伴奏者就应该照顾到歌唱者,在歌唱进入之前或减慢速度留气
口,或加强重音给予提示,使歌唱者自然进入乐句,与伴奏者达到
完美的配合。《黄河怨》由于戏剧性很强,歌唱者的情绪波动较大,
在演唱时节奏会比较自由,所以伴奏要紧跟着歌唱着的情绪,把握
好节奏,达到完美的合作。《黄水谣》相对于前两首要简单一些,
在伴奏中也采用了一些支声复调的创作手法,在弹奏过程中要仔细
聆听歌唱者的旋律,不要使伴奏的音量过大而影响到歌唱者,从而
达到完美的陪衬效果。在实践中,歌唱者应与伴奏者共同对作品进
行全方位的分析、学习和研究,掌握作品的风格、调性结构等,然
后二者在合作中,在情绪、速度、音色、音量呼吸的气口等方面尽
量做到统一,从而完美地演绎音乐作品。
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伴奏家李斐岚教授所著的《钢琴伴奏艺术
纵横》一书中专门谈道——“为艺术歌曲伴奏,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1、伴奏者要像歌唱者那样以主人翁态度对待艺术歌曲中具有重要
意义并与声乐部分有同等艺术价值的钢琴伴奏。
2、要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并竭力挖掘以诗文谱曲的深刻内涵,使
自己融于作品的思想感情之中,采取恰当的音色控制及合理的速度
(含相对速度一自由速度)、力度、节奏、句法、表情处理等。
3、以丰富的想象力去体验及泣染作品的特定意境,以达到更有力
地表现出作品中人物形象及内心活动的目的。
4、有意识地处理好艺术歌曲伴奏中常用的伴奏手法(意外和弦、
突然转调、调性对比等)充分揭示作品的内涵,使之更富艺术魅力。
三、结语
钢琴的声乐伴奏艺术,是在伴随歌唱家演唱,通过与歌唱家同舟
共济地合作,让歌声、琴声水乳交融,使歌唱水平、演奏水平得到
充分的乃至超水平的发挥,在共同完成音乐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中体
现出来的。伴奏者在与歌唱者配合时必须认真去聆听歌唱者所表现
的一切,而且做出敏感的反应,这并不意味着伴奏者只躲在影子里
成为歌唱者的附属品,有时候,伴奏者要像指挥家那样,利用速度、
节奏和句法等,去引导歌唱者,歌唱与伴奏是塑造歌曲时的共同作
业者。
参考文献:
[1]于苏贤编著.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增订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5年3月第2版.
[2]陈白华著.怎样为歌曲配钢琴伴奏.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2
月第1版.
[3]陈国权著.歌曲写作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
版.
[4]黄叶绿编.黄河大合唱纵横谈.新华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5]谢哲邦编著.钢琴即兴伴奏实用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篇二: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赏析 林力 2220113527 市场营销
摘要:黄河大合唱作为新中国最为重要的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是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该有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青年人更应该具备。听《黄河大合唱》,用它来荡涤灵魂、摧醒良知,为民族而奋斗! 关键字:黄河大合唱 民族 精神 奋斗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声乐套曲,是中国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这部作品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洗星海作曲。它是凝聚着作曲家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的交响性、写实性的大合唱,以磅礴的民族气魄和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民族风格和通俗易懂的群众性,被誉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并成为中国合唱艺术的典范。它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即使是在当今和平年代,也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黄河大合唱》共分为8个乐章,分别是: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7.《保卫黄河》(轮唱)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黄河大合唱》的这八个乐章,结构十分完整并富于变化,各个乐章又富有寓意,每首合唱的开头都以配乐诗朗诵加以贯穿。每个乐章既相互独立,又有联系。《黄河大合唱》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这是一首惊心动魄的混声合唱。音乐素材吸取了北方民歌和船夫号子的音调和节奏,运用主题动机为核心的发展手法,以领和呼应的演唱形式,造成了一呼百应、锐不可当的气势。描绘了黄河船夫迎着惊涛骇浪顽强驶向彼岸的动人画面,寓意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誓达彼岸的必胜信念。 第二乐章《黄河颂》 《黄河颂》是一首气势壮阔,情绪豪放的史诗性颂歌,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全曲由三
个乐段构成。开始部分是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旋律起伏较大的音域主题。第二乐段以稍快的速度,更加亲切、热情的音调出现。第三乐段的曲调速度稍慢,句与句的衔接很连贯。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是一首配乐诗朗诵以三弦作伴奏,曲调蕴含着《满江红》、《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主题。 第四乐章《黄水谣》 《黄水谣》是一首“民谣体”的歌曲,“民谣体”是指一些流传民间带诉说性的民歌,而《黄水谣》则是一首新型的民谣体歌曲。它描绘黄河两岸沃土千里,千百年来勤劳的人民在黄河两岸劳动、生活;它借黄水的日夜奔流,倾诉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在敌寇的铁蹄践踏下,人民群众悲愤填膺,燃烧起阶级仇、民族恨的怒火,发出了悲愤有力的控诉。《黄水谣》的曲调写得十分成功,它深厚宽大,把作者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大地的神情都尽情地歌唱出来。主部的音乐是波浪起伏的,显示出黄河奔腾叫啸的威力,象征着中国人民处在革命战争中的严酷考验中,人们的思想感情犹如黄河波涛一样汹涌起伏、沸腾激荡。主部的第二乐段,曲调亲切、明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副人民勤劳生活的画面来,表现得深切动人。接着音乐转入由低沉而逐步推向悲愤的控诉,这是一个4/4拍子的副部乐段,表现了敌寇入侵的铁蹄践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敌占区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乐段结束在两个连续的四度下行,感人甚深。《黄水谣》最后是主部的再现,深沉地诉说着这空前的灾难。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 这个乐章音乐素材吸取山西民歌的音调写成,借用了锣鼓伴奏的一些手法,民歌式的对唱形象地叙述了流亡群众的悲惨遭遇,最终以混声合唱 “一同打回老家去”的斗争决心而结束整个乐章。 第六乐章《黄河怨》 《黄河怨》是一首感情深厚、如泣如诉的女高音独唱曲,曲调吸取了陕北民
间哭腔的特点,委婉悲凉,痛切感人。乐章为联曲体,四个段落运用了中国民族传统“起、承、转、和”的结构一气呵成。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保卫黄河》是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曲,形象鲜明有力、富于动力。曲调吸取了广东民间狮子舞的某些音调和民间打击乐的节奏特点。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这是整部作品主题思想高度概括的乐章,艺术感染力达到全曲顶峰。乐章由四个相互连贯的段落组成,采用主调与复调的写作手法,总结性地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似的英雄形象。 四、现实意义 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讨伐的檄文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革命烈士抛头颅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与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其中在这八个乐章中又尤以第二乐章《黄河颂》最为引人入胜。《黄河颂》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 从内容看,第一节是朗诵词,是全诗的序曲部分,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呼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 第二节是歌词,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文中用一个“望”字来统帅,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主体部分是由绘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组成。绘黄河,绘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绘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颂黄河,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歌颂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
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颂”的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最后尾声部分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的精神,以此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黄河颂》中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她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
从整体上讲,纵观我国近代以来的音乐史,《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永远感谢冼星海,他是我们民族的戏骄傲。黄河大合唱是我们民族的音乐丰碑。听黄河大合唱,使人的心灵受到洗礼,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样的作品真是太好听了。现在的衮衮诸公,尸位素餐者有之,醉生梦死者有之,你们何时奉献人民,有否感到愧对先贤?难道中华民族真永远逃脱不了在苦难中奋起重生,在安逸中堕落沉沦的轮回宿命吗?同胞兄弟们,真到了必须常常用黄河大合唱来荡涤灵魂、摧醒良知,为民族而奋斗。听《黄河大合唱》,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听《黄河大合唱》,
篇三: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关于黄河
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及自治区,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从秦汉大统一帝国的建立到北宋皇朝,黄河流域仍然是我国历代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卓越才能,创造了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
在从秦汉到北宋的一千多年中,黄河两岸的劳动人民,除从事生产劳动外,还筑长城,开运河,修渠道,营造宫殿、寺院、陵墓,进行了巨大的工程建设。一直到现在,黄河流域的地上地下还保存着许多古代建筑和艺术宝库。西安唐代的大雁塔,洛阳的东汉白马寺,陕西的秦始皇陵和汉唐陵墓,河南龙门石窟的石佛等等,都充分显示了古代匠师高超的技术水平,杰出的艺术成就。结构介绍 全曲由《序曲》(乐队)、(合唱)、(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9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历史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黄河颂》是抗日战争时期, 著名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中一首独唱歌曲的歌辞,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 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 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 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 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作者介绍
冼星海,生于一九○五年六月十三日(农历五月十一日),原籍广东番禺,父亲冼喜泰是一个船工,在他出世时已去世,母亲黄苏英是一个农村妇女。冼星海自少依靠祖父生活,六岁时祖父去世,随母亲到南洋,进了一所旧式学校,攻读四书五经。后转到英国人办的英文学校,攻读英文。十一岁转到华侨办的高等小学,读了两年,回到广东,进岭南大学附中,又升入大学,一直以半工读来维持生活。 一九二四年,冼星海学习结束,做过打字员、工人、夜校教员和岭南大学音乐教员。二十一岁那年到北京进北大音乐传习所学理论和小提琴,兼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翌年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一九二九年离开国立音乐院,加入田汉所组织的南国剧社。
一九三○年,二十五岁的冼星海出国到法国巴黎,随奥伯多菲尔学习小提琴,在巴黎六年,曾进过法国国立巴黎音乐院和丹第(Vincent d''Indy)创办的音乐学校,做过饭店堂馆、修指甲和咖啡店的杂役和音乐师等。他初期的作品如《风》(三重奏),明显地受到当年他跟从过的杜卡(Paul Dukas)及丹第的影响。
冼星海一九三五年夏末回国,改变了创作方向,参加了汹涌澎湃的国防音乐运动,开始写作第一交响曲,并于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但不久就因与公司意见不合而辞职,转入新华影片公司任《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等片的音乐指导。 一九三七年冼星海为《日出》、《大雷雨》等剧作曲配音。“八·一三”事变后,加入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传;年底留武汉,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与张曙等共同主持武汉抗战音乐运动。翌年十一月,第三厅工作受阻碍,奔赴延安,出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一九三七年初,创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年五月,冼星海离延安赴苏联深造音乐,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最后的作品《中国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岁。冼星海在苏联的最后五年,完成不少器乐作品,包括有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管弦乐第一组曲《后方》、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
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交响乐《中国生活》、中国舞曲三首、小提琴与两架钢琴合奏曲《阿曼盖尔德》,而《中国狂想曲》则不幸成为他的“天鹅之歌”。 《黄河大合唱》简介背后的故事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乐曲诞生于日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翌年一月抵达延安,酝酿已久的诗情便爆发,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作了朗诵演出,当时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诵感动,在一个小窑洞内,抱病连续写了六天;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四月十三日由邬析零指挥抗敌三队于陕北大礼堂公首演,五月十一日再由冼星海指挥鲁迅演出队演出。 今日已贵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的的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回忆当年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有这样一段很生动的描述:“在物质条件极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当时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没有谱架,就用木板搭起当谱架。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动手制作。你看那乐队的右角,立着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发出了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你再看在这具新式“武器”的侧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二十把吃饭用的勺子。当“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那么你听吧!”一完,指挥者的手臂一挥,这具新式打击乐器就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齐鸣,配合着合唱队的“咳哟,划哟!……”,烘托出万马奔腾之势。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当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采用三弦伴奏,人声朗诵的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往往被略去不演。据说是因为战时难找能胜任该段朗诵的演员,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却成为惯例。从创作技术来说,冼星海运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声写作技巧来创作《黄河》;从题材上来说,则将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艺术性的加工塑造,这使《黄河大合唱》成为一首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感的艺术品。九十年代的今日,跟半个世纪前《黄河》诞生的时代、生活背景虽已完全不同,但此作品对中华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励却仍然存在,每次唱之听之,仍令人激动,其因在此。
或许在今日重温一下冼星海于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间,在苏联所写的“创作札记”中关于创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对欣赏这部作品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这首大合唱在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写,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写于陕北抗日根据地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际演剧第三队来延,光未然同志把黄河歌词写好后即交我去谱,写成后由第三队邬析零指挥,四月十三日第一次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演出,其后鲁艺周年纪念晚会在五月十一日和十二日举行了两次表演,均得延安各界的好评。
以后延安遇到有大的晚会,如欢迎周副主席、朱总司令、邓宝珊将军、茅盾、沈志远和蒙古代表及国民政府的调查团、慰劳队、西北摄影团等,都是以《黄河大合唱》为中心。这曲是在鲁艺一个小窑洞(鲁艺旧址)里写成的,为着第三队要离延,我就以五、六天的时间连总谱和合唱写成了。因为各地不论前线和后方都欢迎这个大合唱,所以我老早就有意思把它写成五线谱,用交响乐队伴奏合唱,比较简谱所写的更好些,但因为忙于教务和创作,一时未能执笔。但一九四一年春,我很顺利地把它完成了。这种配器法是欧美和各国都可采用,比较以前的简谱更国际化,但同时这个作品是民族形式和具有进步的技巧。
这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曾屡次由我指挥,合唱队由一百起增加到五百,乐队二十余人,多用中国乐器。大礼堂几乎容纳不下,声音远远可以听到。
还在延安的时候,人们就告诉我,重庆和国内各报都有说及《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期中新音乐的创举。当我一九四○年夏天在西安办事处时,萧三告诉我,他的老婆在莫斯科看到了英文报报导我和《黄河大合唱》;苏联名记者和摄影师卡尔门先后在“国际文学”和一九四○年莫斯科出版的“旗帜”写了一篇文章,名《在中国的一年》,其中也有关于我和《黄河大合唱》的评论。我当然不会因为这样就满足。尤其是有一天,吴玉章同志当全体鲁艺术学生教员集合时,说及我的努力和《黄河大合唱》得到国际上的嘉许,我听了之后,自问渐愧,因为我历年所想创作的作品,一方面要多产,一方面又要精练,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渐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
因此我又写了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和其他作品,但我还要写,要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我不曾忘记丹第八十三岁临死前还对我们说,他想写作,仍想完成他关于理查特·瓦格纳的文章!罗曼·罗兰七十三岁的时候仍想学习俄文,因为他发现俄国文学的宝藏。贝多芬临死时说:?我不过写了几个音符……?我是什么东西呢?比较他们差得多了,还不更努力么?”
创作背景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篇四:黄河大合唱背景材料
一:背景
黄河是中国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20世纪经典华人音乐。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
1939年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之后,《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二:作者
冼星海,生于一九○五年六月十三日(农历五月十一日),原藉广东番禺,父亲冼喜泰是一个船工,在他出世时已去世,母亲黄苏英是一个农村妇女。冼星海自少依靠祖父生活,六岁时祖父去世,随母亲到南洋,进了一所旧式学校,攻读四书五经。后转到英国人办的英文学校,攻读英文。十一岁转到华侨办的高等小学,读了两年,回到广东,进岭南大学附中,又升入大学,一直以半工读来维持生活。
一九二四年,冼星海学习结束,做过打字员、工人、夜校教员和岭南大学音乐教员。二十一岁那年到北京进北大音乐传习所学理论和小提琴,兼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翌年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一九二九年离开国立音乐院,加入田汉所组织的南国剧社。
一九三○年,二十五岁的冼星海出国到法国巴黎,随奥伯多菲尔学习小提琴,在巴黎六年,曾进过法国国立巴黎音乐院和丹第(Vincent d??Indy)创办的音乐学校,做过饭店堂馆、修指甲和咖啡店的杂役和音乐师等。他初期的作品如《风》(三重奏),明显地受到当年他跟从过的杜卡(Paul Dukas)及丹第的影响。 冼星海一九三五年夏末回国,改变了创作方向,参加了汹涌澎湃的国防音乐运动,开始写作第一交响曲,并于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但不久就因与公司意见不
合而辞职,转入新华影片公司任《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等片的音乐指导。
一九三七年冼星海为《日出》、《大雷雨》等剧作曲配音。“八·一三”事变后,加入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传;年底留武汉,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与张曙等共同主持武汉抗战音乐运动。翌年十一月,第三厅工作受阻碍,奔赴延安,出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一九三七年初,创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年五月,冼星海离延安赴苏联深造音乐,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最后的作品《中国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岁。冼星海在苏联的最后五年,完成不少器乐作品,包括有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管弦乐第一组曲《后方》、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交响乐《中国生活》、中国舞曲三首、小提琴与两架钢琴合奏曲《阿曼盖尔德》,而《中国狂想曲》则不幸成为他的“天鹅之歌”。 三:《黄河大合唱》引起的轰动
《黄河大合唱》;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犹如一位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财富。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
篇五:黄河大合唱教案
《保卫黄河》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选曲
陵县糜镇中学:王秀丽
学科:音乐
年级:七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
【教学构想】
《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著名诗人光未然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它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此,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视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心中彭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① 介绍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 ② 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
③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2、能力: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朗诵及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3、情感: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信念。
【教材分析】
一、《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著名大型声乐作品,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无比的史诗。作品痛诉了华夏摇篮——黄河遭受的苦难;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气概;歌颂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坚强必胜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讨伐的文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是诗人光未然根据原拟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的八乐章歌词,而且每乐章前都有诗歌朗诵。
《黄河大合唱》的谱曲仅用一周时间,连同伴奏音乐也不过半月。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黄河大合唱》是堪与世界任何声乐名作相媲美的永世辉煌的音乐名著。
《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激越而惊心动魄的战歌。2、《黄河颂》气势雄伟的男中音独唱。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4、《黄水谣》民谣体的诉说性民歌。5、《河边对口曲》朴素的民歌风格,男生对唱歌曲。6、《黄河怨》感情深厚、如泣如诉的女高音独唱曲。7、《保卫黄河》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曲,形象鲜明有力、富于动力。
8、《怒吼吧!黄河》整部作品的精练概括,艺术感染力达到全曲顶峰。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禹人。青年时期留学法国学习声乐,1935年回国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积极创作演出,作品皆为鼓舞中国民众同仇敌忔投入抗日的内容。他相继
创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多首歌曲,大型声乐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其他还有《中国狂想曲》等器乐作品。
冼星海回国后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列。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榻上的亲年诗人张光年,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情景,听其朗诵歌颂黄河的诗句,遂荡起共鸣、乐思如潮。是年3月26日始半月之内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谱曲,写就了这一划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教学重点】《保卫黄河》作品赏析
【教学难点】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教学方法】听一段、唱几句、议一阵,启发
【课前准备】1、教师:电脑(或DVD)、大屏幕(电视)、光盘、挂图等
2、学生:了解抗战时期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事迹
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及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借助DVD)
二、自主学习:
1、请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冼星海。
2、冼星海介绍(一张幻灯片)
3、播放视频(创作的故事)
三、分析《黄河大合唱》
(1)介绍作品。了解作品全貌及本课知识点。
《黄河大合唱》共分为八个乐章。从它的曲名我们就能体会到整部作品是极具情绪变化的。
(2)播放《黄水谣》,学生欣赏。
(3)提问:《黄水谣》演唱形式?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情绪如何?
(4)自由诵读,酝酿感情,朗诵歌曲前的朗诵词,请学生自告奋勇上台朗诵。
(5)教师小结:《黄水谣》
《黄水谣》是一首“民谣体”的歌曲,“民谣体”是指一些流传民间带诉说性的民歌,而《黄水谣》则是一首新型的民谣体歌曲。它描绘黄河两岸沃土千里,千百年来勤劳的人民在黄河两岸劳动、生活;它借黄水的日夜奔流,倾诉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在敌寇的铁蹄践踏下,人民群众悲愤填膺,燃烧起阶级仇、民族恨的怒火,发出了悲愤有力的控诉。《黄水谣》的曲调写得十分成功,它深厚宽大,把作者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大地的神情都尽情地歌唱出来。主部的音乐是波浪起伏的,显示出黄河奔腾叫啸的威力,象征着中国人民处在革命战争中的严酷考验中,人们的思想感情犹如黄河波涛一样汹涌起伏、沸腾激荡。主部的第二乐段,曲调亲切、明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副人民勤劳生活的画面来,表现得深切动人。接着音乐转入由低沉而逐步推向悲愤的控诉,这是一个4/4拍子的副部乐段,表现了敌寇入侵的铁蹄践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敌占区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乐段结束在两个连续的四度下行,感人甚深。《黄水谣》最后是主部的再现,深沉地诉说着这空前的灾难。(主部、副部具体到每一句歌词,让学生有个直观的了解)。
(6)巧妙过渡、感性导入
刚才同学们欣赏了《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黄水谣》。当音乐进行到“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时,我们看到了日本人残害中国百姓的各种画面,
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都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要去保卫黄河!
(7)欣赏《保卫黄河》
a、欣赏视频
b、提问:演唱形式?合唱曲的情绪?
c、练唱《保卫黄河》
d、请学生谈谈欣赏完了《黄河大合唱》有何震撼!
三、《黄河大合唱》的总结
主题:抗日和爱国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赞美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揭露了敌人的残暴痛诉了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勾画了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壮丽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及坚定的革命信念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四、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
五、课堂小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与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