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妆浓抹总相宜tx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17:50 小学作文
篇一: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杨震
来源:《学知报·教师版》2012年第41期
《杜甫诗三首》是杜甫流寓夔州时期的作品。此时,杜甫在成都的安定生活随着严武的去世而结束,他只得继续漂泊,再加上老病孤愁、壮志难酬,他的心境是极其孤独沉郁的。这三首诗正是作者深沉复杂情感的真实写照。本文尝试从景物描写中的色彩描写这个角度入手,窥探这三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杜甫诗三首》景物描写中的色彩描写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冷色与暖色相间、淡色与浓色相宜,色彩中寄寓情感。
一、冷色与暖色相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玉露,秋天的白露,晶莹剔透而又凄凉冷冽。而秋天的枫林却有着“落霞与孤鹜齐飞”般的温暖、浪漫与凄艳。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青冢,草色常青的墓冢,“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娇嫩的青草是如此清新可爱,而生长在墓冢上的郁郁青青的草却是那么醒目惊心的凄冷。黄昏,绵延无尽的朔漠之上的黄昏,该是怎样大面积的温暖与忧伤。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清,这清该是“寂寞沙洲冷”的清冷,因为那曾经在洲渚之上栖息的雁群值此落木萧萧的深秋早已无影无踪了,只剩下萧瑟的荻花在秋风中寂寞地挥手。沙白,“沙暖睡鸳鸯”,纵使是温暖洁净的沙岸,也不会有鸳鸯栖睡,因为现在是风急天高的深秋。
这三首诗中的景物描写将冷色调与暖色调相间,营造出萧瑟冷冽而又温暖凄艳的氛围,使景物显得丰富而有温度。
二、淡色与浓色相宜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玉露,晶莹剔透,淡的几近透明,如悲秋之人的泪滴;枫树是浓妆艳抹的褐黄与赭红,像燃烧的火;秋气萧森的巫山巫峡是浓黯的悲凉,如一方古砚。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朔漠,无边无际、绵延不绝、灰白寂寞的北方大漠,空间的广袤使这灰白寂黄显得那么浅淡。而黄昏降临了,江水遇到凄艳的夕晖呈现出“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悲壮,那么朔漠之上的黄昏也该是浓艳而深黯的巨大忧伤吧。在无边的朔漠与黄昏的烘托映衬之下,这墓冢之上的草就显出一种醒目惊心的凝重,如昭君浓得化不开的寂寞与乡愁。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夔地的深秋急风猎猎、天高云黯,这是诗人登高所望之远景,肃杀空阔,若形诸画笔,该是油画般凝重的苍山黯黯、劲风悲旋;而“渚清沙白”则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清寂的洲渚,洁净的沙岸。
这些描写景物的诗句在色彩的选取与运用上浓淡相宜,使画面既具有油画般的凝重之美,又具有水彩般的淡雅之美,极富层次感。
三、色彩中寄寓情感
色彩是绘画语言,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感觉。“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秋天晶莹剔透的露珠给人凄凉易碎之感,枫林的澄黄赭红既是浪漫的又是忧伤的,夔州苍黯的山峡又传达出萧瑟肃杀的意蕴。首联借助这些色彩营造出凄凉凝重的氛围,寄寓着诗人漂泊流离、感时伤怀的孤独抑郁之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灰白色的大漠传达出无边无际的寂寞,朔漠之上的黄昏笼罩出令人无法招架的伤感,墓冢之上郁郁青青的草分明是昭君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作者将这些色彩感极强的词组合在一起,烘托出昭君远嫁异域的无尽孤独与幽怨,同时也寄寓着诗人远离故土、壮志难酬的苍凉感慨。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远天苍黯,猿声哀凄,如此沉重的哀愁,而浅淡的洲渚已无雁群栖息,白色的沙岸也无鸳鸯安睡,这是怎样的凄凉寂寞!作者忧国伤时、半生流离的无尽感慨便寄寓在这或凝重或浅淡的色彩之中了。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而通过作者笔下色彩感极强的景物描写,我们便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篇二: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浅谈诗歌的意境美
陕西泾阳泾干中学王晓玲
苏子曾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认为:西湖的景色,或晴或雨,有如西施或淡或浓的装扮,一年到头,都是明丽动人的。其实,诗歌的意境亦如此,不管是诗人简单的勾勒,还是反复渲染,展现给读者的都是恰到好处的美丽,赏心悦目的激情。 我们都知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高明的诗人总是能透过或短或长的文字传递无比丰富的内在信息。要知道这些信息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那么,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意境。意境其实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即“物我两忘”。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身处菊花之中,悠然于终南山之下的高雅之士,怡然自乐的情态。
庄生曾经分辨不清蝴蝶与自己,此时的我们亦难以看的明白,菊花与陶渊明孰是梦?孰是真?美就在刹那间,悟就在你我心中!
诗歌的意境美可以分为好多类,我们不妨简单分析一下:
一、诗歌的凄清美。
一首《雨霖铃》不只唱出柳永心中的忧伤与愁苦,更唱出了千千万万多情人的凄切与悲痛。《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柳永可谓调情能手,把那“蝉”说成是“寒”的,更加之以“凄切”二字,又用“晚”“骤雨初歇”“无绪”等词句渲染,悲苦凄凉的氛围笼罩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田。那种将别未别的痛苦心情,唤起了不忍离别的“留恋处”,留什么呢?留一番凄凉悲苦于读者;恋什么呢?恋那一份难舍难分的情感。“骤雨”已“歇”,无论如何也该起程,可那分情,那分爱,怎舍得?“兰舟催发”,是该分别了。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连一声“珍重”都难以说出,“凝噎”时,悲痛以至极。“君不见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虽无色趋于霁朗,而离人却是愁云堆积。“相看泪眼”,雨已止但泪不止,雨只是“骤雨”,片刻泪停怎比的“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那么持久呢?景随离别之进程而变换,情随景物之变换而加深。不要以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只是借浩淼迷茫的烟波暮霭来表现离人暗淡的离愁,要看到词人在这里写行舟去处,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那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楚天,无边广漠之中,正有那不见于字面的意境,漂流无所止的一叶行舟,行舟里面的孤子行人,以及行人无比寂寥怅惘的内心。这番空阔而凄美的意境着实让人感动,涕泪涟涟之时才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悲中有悲,冷上加冷,一幅千古绝唱的凄清之美的画面映入读者眼帘,我们不禁替柳永捏了一把汗,这般凄苦的离别他怎能忍受?一句“今宵酒醒何处”,问出了千百年来多少人的一番无奈与凄楚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流浪在外的人思家的真实写照。恐怕是“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去天边月无人知。”月挂树梢本是一种自然景象,着一“残”字,就透露出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写月之凉,月之残,都为了倾诉出离清别绪。 本词的“情”是“凄情”;本词的“绪”是“无绪”;既为“凄情”,又“无绪”在那“杨柳岸边”加之“清秋节”这般的“冷”,这般的“清”,着实道出了真实的离别情,映出了那番离别意!
二、诗歌的豪迈美。
说到词人中的豪迈,莫过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向往。随着赤壁景物的展现,周郎这位英雄人物被推了出来。但在这里,仅仅是伏笔,还没有展开来写。读一读那惊人的诗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一幅幅直立的图画展现在你我面前,怀古中的豪情壮志
溢于言表,激荡不已的心情澎湃起伏!
当然,豪迈之情还表现在周瑜这位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小乔初嫁了”一句道出的不仅仅是小乔初嫁了,更衬托了周瑜的“雄姿英发”。如此动人的姿貌,出众的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之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对赤壁之战寥寥数笔的描绘,就已勾勒出一位从容娴雅的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人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豪迈的景中有豪迈的人映衬出豪迈的情,渲染出一番豪迈的美!
三、诗歌中的沉郁美
对于杜甫的《登高》。我们不说别的,单道那十四字之间的八意。“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意是“万里”。说明在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大背景下,作者远离家乡,难以抑制的悲痛。(二)意是“悲”。一字“悲”含有千万辛酸,千万艰难苦恨,实为凄惨之极。(三)意是“常”。这样的“悲”不是短暂的、一时的,而是常常如此。对于诗人来说,虽感难受,但不愿麻木。此复杂情感难以言表。(四)意是“作客”。客居他乡,总归是“愁”。“愁”国不昌盛;“愁”家不团圆;“愁”天下难以太平。(五)意为“百年”。在时间上在空间上,诗人离不了“苦”,,离不了“怨”。(六)意为“多病”。“屋漏偏逢连阴雨”连连的打击遭遇使诗人难以排遣心中那份深广的忧愤,只能是“独”“登台”。此为七意和八意。独自一人,漂泊西南,离乡背井,形影相吊,凄凉之情实难尽述。
读完《登高》,只道一句`“好凄凉”未了然。细思量那“沉郁”之情,那“顿挫”之笔,一唱三叹,实为古今难有,确为天上人间万道情!
不同的诗人,给我们营造了不同的意境,单靠简单的文字难以传达。实在需要深入内里,和他们真正融为一体,方解古今一“情”字。
但愿今古美景处处在,一了天下多情人!
篇三: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新塘中学 张霞 ——作文教学的一点反思
本次“国培计划——送培下乡”学习,时间跨度较长,任务繁重,但庆幸的是活动安排紧凑、程序清楚、内容实在,不虚此行。尤其是听了四堂作文指导课后,更是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困扰着许多语文老师,当然也包括我。不过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后,我觉得不管用什么方法与技巧,如能让学生“我手写我的心”“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不断进步,都是可行的。正所谓:淡妆浓抹总相宜。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会采用下列一些写作指导方法。
片段训练,将困难化零为整。初中三年对学生有计划地进行片段训练,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七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了《春》一文,在赏析“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一句时,有的学生从拟人的修辞角度说“偷偷地”赋予“小草”人的情态,可爱且富有生机活力;有的学生从用词的角度赏析“钻”字,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小草向上的挤劲,也表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课文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体会了这样写的妙处,立即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某处景物进行描写,他们的写作兴趣自然就浓了,对作文的畏惧感也就减少了。
游戏活动,让写作“有米可炊”。每周的两节作文课,第一节课组织学生做游戏活动,他们亲自参与,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了,体验真切。如:一块五毛的游戏、词语接龙、老鹰捉小鸡等,简单且可操
作性强。孩子们不再是无事可写了,第二节课马上写作。一旦发现其中把人物活动写得细腻生动,或把场面写得有特色的,我都会当堂范读。同时也会抓住每一次校级活动,如田径运动会、广播体操比赛、诵读比赛等,对他们进行写作训练。无形中教会了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用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灵敏的耳朵去倾听生活,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用勤劳的双手去描绘生活。日积月累,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会如花朵般在孩子笔下绚烂绽放。
广泛阅读,使生活丰富多彩。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将让他们受益终身。很多孩子不爱看书,或者只对一些《阿衰》、《豌豆笑传》等低劣的动漫书感兴趣。不能静下心去阅读一本书,内心十分浮躁。因此,我会在班级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全班同读一本书,都做读书笔记,然后交流读书心得,并将之形成文字。班上图书角,每月每人更换一本,实在没有的我会帮他们补上。一学期下来至少每人读了四本书,其中还精读了一本。在这些活动中多表扬那些积极者、进步者,能发动家长参与是最好的。一天一天坚持阅读,不管是十分钟还是三十分钟都行,能让阅读成为习惯是最佳境界。
作文教学之路坎坷崎岖,跌跌撞撞地摸索前行,学习着,反思着,积累着,总结着。深信用耐心、爱心去播种希望,定能收获累累硕果。
2015年12月13日
篇四: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鉴赏景物形象
(一)解题思路
1.描摹景物不能直译
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特点点化出来,再写出诗人的心境。如:阅读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本诗的景物描摹可这样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巴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的心境。
2.景物意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
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着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着在写作技巧上,如阅读张可久的《双调·清江引》,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里就需要景物形象与感情和写法结合分析:这首诗取西风、雁
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3.结合背景分析
有的诗词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个背景有的是熟知的,有的是诗词注解上注明的。
(二)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分析意境类。
1.考查意象类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同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2.考查意境类
(1)意境含义:
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考查内容:
意境类考题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即“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一”。
(3)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二、鉴赏事物形象
(一)解题思路
1.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
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候要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来分析。
如:阅读下面的咏物诗,回答问题。
赠 别
杜 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
在回答“诗中蜡烛的形象”时就要结合“有心”来分析。“蜡烛有
心”谐音相关,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似乎那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因此诗中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2.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
任何一篇诗作咏物本身不是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如:阅读下面的一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从对山园小桥的吟咏中,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品格情趣?
作者咏梅花不是目的,关键是借梅花言志。首联描写梅花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既是赞美梅花,又是以梅花自喻,表现了诗人卓然不群、超凡脱俗的高洁品质。尾联抒怀,表示在赏梅之时低声吟诵,在恬静的山林里可自得其乐,而不需要“檀板金樽”的豪华场面,表现了诗人隐居田园,不慕荣利的高尚的情操。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
很多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做纵深的
分析。
如,阅读下面一首杜甫的诗,举例说说诗人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刻画孤雁这一形象的。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嗓自纷纷。
在这首诗里,作者托物言志,寄寓了自己的情感:颔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路途遥远,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表达诗人高远志向,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二)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的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作者单位 河南省淮滨县第三高中)
篇五: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语言的色彩》教案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形象色彩来表情达意,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辨析语言情感差异、语体差异和形象差异的方法。
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推敲语言色彩。
教法学法 点拨引导、讲练结合
学习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课件)
A、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鲁迅《祝福》)
B、绿幽幽的竹园,绿生生的瓜,绿油油的菜畦,绿翠翠的豆荚??(张宣强《农家》)
C、我父亲终于决定送我出去留学,附加条件是:不准娶个红毛绿眼睛的外国婆子回家,这一点,我倒是“遵命”了。(黄佐临《旧社会回忆点滴》)
D、六十年代,美国产生了黑色幽默。
E、青春应当是鲜红的,永远的鲜红—生命只属于这样的人。苍白的、黯淡的生命,只是宇宙间一闪而逝的轻尘。(杨沫《青春是鲜红的》)
以上各句都直接运用了色彩词,是不是都用来描绘景物的颜色?你从中还感受到了什么?(词的色彩义,指色彩的客观性、表情性和象征性赋予了色彩词“客观色彩、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象征义、引申义”等不同方面的色彩意义。)
二、怎样辨别语言的色彩?
语言表达上的各种差异,包括情感差异、语体差异和形象差异,都属于语言的“色彩”差异。
(一)辨清感情色彩
词的感情色彩和词的形态结构有关。比如带“儿”、“子”后缀的词,就都有感情色彩,试比较:“一毛钱”和“一毛钱儿呗!”,后者显然带有轻视的色彩;再比较“小孩子”和“小宝贝儿!”,前者有讨厌的色彩,后者有喜爱的色彩。形容词重叠形式,也有感情色彩,比如说“大方”就不如说“大大方方”更重些、更突出些,后者更带有鲜明的赞美色彩。动词重迭形式,除了增加“一下”的意思以外,还带有和缓、委婉等色彩,试比较“你念这一段!”和“你念念这一段。”,前者就显得强硬,有命令的意味;后者就显得和缓、委婉,带有商量的意味。
1、词语的感情色彩有
①褒义色彩,如团结、鼓舞、爱护;
②贬义色彩,如勾结、煽动、袒护;
③中性色彩,如结合、鼓动、保护。
2、如何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1)辨明褒贬。
例: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为变法而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乎少些刚性。 “始作俑者”意思是指“最先做坏事的人”,是一个贬义词。把他用在“为变法而流血的”谭嗣同身上就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2)识别两可。
例: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丰富的想像力。
“想入非非”一般指“完全脱离实际或胡思乱想”,它用在此处非常恰当,因为产生神话的
人类儿童时代在对大自然一切奥秘不了解的情况下,想用一种超自然力去征服和解释大自然的一切,故而“想入非非”。
(3)区别轻重。
例:少数党员干部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同流合污。
“同流合污”指“同坏人共同干坏事”。句中“少数党员干部”虽然觉悟不高,但未落到与坏人为伍的地步,所以这里用词过重了。
(4)摆正谦敬。
例: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蓬荜生辉”是谦词,常用来称谢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称谢别人送来题赠的字画。句中误将其作为贺敬之词。
知识补充
谦敬称: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己方。有人把敬谦词语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一句话。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尊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常见的敬辞有“贵”(如贵庚,别人的年龄)、“大”(如大作,称对方的作品)、“高”(如高见,称对方的见解)、“贤”(如贤弟,称比自己小的男子)、“尊”(如尊姓,问对方的姓)、“光”(如光临,称别人的到来)、“拜”(如拜托,托人办事)、“赐”(如赐教,请求别人给予指教)、“雅”(如雅正,表示请对方指正)、“惠”(如惠顾,称对方到自己这里来)、“鼎”(如鼎力,对对方的帮助表示感谢)。此外,谦词还有“小”(如小女)、“拙”(如拙见)、“鄙”(如鄙见)、“愚”(如愚见)、“寒”(如寒舍)等待。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等候客人用“恭候”;宾客来到称“光临”;未及欢迎说“失迎”;起身作别称“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请人别送用“留步”;陪伴朋友用“奉陪”(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淡妆浓抹总相宜txt);中途告辞用“失陪”;请人原谅说“包涵”;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解答用“请教”;盼人指点用“赐教”;欢迎购买说“惠顾”;请人受礼称“笑纳”;请人帮忙说“劳驾”;求给方便说“借光”;麻烦别人说“打扰”;托人办事用“拜托”;向人祝贺说“恭喜”;赞人见解称“高见”;对方来信称“惠书”;赠人书画题“惠存”;尊称老师为“恩师”;称人学生为“高足”;请人休息为“节劳”;对方不适说“欠安”;老人年龄说“高寿”;女士年龄称“芳龄”。
巩固练习:
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你”,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1)想托人办事,可以说“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 您了”。
(2)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 ”。
(3)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以说“您老人家 ”。
(麻烦/拜托/有劳/劳驾、海涵/包涵、高寿)
(二)辨清语体色彩:
一是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不同:
书面语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书面语体要求用词科学严谨、语法格式规范、表意严密,结构严谨,多用长句和整句,特别要避免或减少歧义。例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后中美两国的联合公报曾经差一点胎死腹中,原因就在于公报中有些敏感性的措词颇费周折。后来发表的公报中最为人称道的一句话“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竟是在考虑了多种提法后最终由两国最高领导人亲自拍板才确定下来的,“海峡两岸”从此也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书面语体内部也有一些区别。两头分别是“宣传体”和“科学体”,介于二者之间的可以叫作“应用体”。
口语用于即兴交际的环境,用语灵活,多短句。口语语体顾名思义就是“像说话”一样的口头表达语体。文学作品,尤其是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作品中的人物都要说话,要写他们嘴巴里说出来的话当然就必须是口语。口语语体内部也还有一些区别。两头分别是“谈话体”和“演说体”,介于二者之间的可称“讨论体”。
二是科学语体和文学语体不同:
科学语体大量使用限定成分构成的长句,插入成分多;文学语体的特点是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用语灵话。可以把诗歌体和戏剧的对白体看作是文学语体的两头,散文体介于二者之间。对白体的基本要求是口语化,要朗朗上口、动听易懂。诗歌体的基本要求是韵律化和情感化。至于介于二者之间的散文体,则实际上比任何语体都能容纳其他各种语体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散文体是一种没有语体要求的综合语体。
三是政治语体和事务语体:
政治语体富于逻辑性,概念精确而严密,如报告、社论等;事务语体大都应用于公文,讲究简要,平实,程式化,常用习惯语。
巩固练习:
根据各种文体对语言的要求,选出语言得体的一项(C )
A. 自从我省东部地区发生特大洪水以来,我市各界对灾区人民生活甚是关心,积极开展赈灾活动。捐款(包括实物捐款)累计已逾百万之巨。(广播稿)
B. 4月18日,该犯与两个哥儿们一同到博物馆踩点,回来合计好行动步骤,当晚乘月黑风高之机,潜入博物馆,盗窃有价值文物多件。(法院公告)
C. 梅:落叶乔木,品种很多,性耐寒,叶子卵形,早春开花,花瓣五片,有粉红、白、红等颜色,叶香。果实球形,青色,成熟的黄色,都可以吃,味酸。(工具书)
D. 我校教室一共六间,有四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东倒西歪,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迫切希望教委伸出援助之手,拨款修整为荷!(某校给教委的报告)
(三)辨清形象色彩
形象色彩是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如: 视觉——明月、残月、新月等;
听觉——空好音、千里莺啼、潮打空城等;
嗅觉或味觉——春江水暖、江上舟摇等。
1、体会形象的特征和暗示。
如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展开情景或处境的联想。
如《雷雨》:“繁漪(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
(“苦”并非仅指“药”苦,而是指“日子过得痛苦,精神痛苦”。如果不了解繁漪在周家的处境,就很难理解到这层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写到那些不争气的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摘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多形容女子相貌、姿态美丽。鲁迅先生是用辛辣笔法讽刺那伙男不男、女不女的纨绔子弟。)
三、作业:
1、限定的语体和语言环境,将“欢迎对方按时参加”的意思进行转述。
在商店的广告里:
在给兄弟单位的请柬里:
在给下级的通知里:
办家宴,父母给子女的口头通知:
(欢迎您届时惠顾、欢迎您届时光临指导、务必准时出席、到时候一定得回来。)
2、仿造示例改写下面的提示语,使其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
示例:(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
改写:除了记忆什么也带不走,除了脚印什么也留不下。
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提示语(阅览室内):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
提示语(草坪旁边):保护草坪,严禁入内!
( 改写:安静的环境,宁静的心情! 书籍报刊不止属于你,她也是我们大家的朋友! 小草微微笑,请您绕绕道!)
四、板书设计:
辨明褒贬
识别两可
辨清感情色彩 区别轻重
语言的色彩 摆正谦敬
辨清语体色彩 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
辨清形象色彩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