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广东客家民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3:19:08 体裁作文
广东客家民居体裁作文

篇一:客家民居研究

走进客家——

客家传统民居研究

客家传统民居研究

摘要: 作为一个的客家人,面对丰富蕴厚客家民居建筑和文化,以客家人的基点,去审视客家传统民居。客家是中国汉民族一个特殊的民系,而本课题则在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下研究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并对其行成的客家民居聚落进行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 客家传统民居;聚落;文化;

ABSTRACT:Facing with the rich connotation and deep root Hakka's 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culture, as a Hakka, we should study it by our own view. Hakka is a special race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geography , social and remarkable humane environment of Hakka's traditional dwellings were studied, and the colony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Hakka's traditional dwellings,colony,culture

目 录:

1. 前言 ????????????????????????????3

2. 研究背景 ??????????????????????????? 3

3. 客家民居建筑 ???????????????????????? 3

3.1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 ????????????????? 4

3.2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 4

3.2.1建筑体形与山势的结合 ????????????????? 4

3.2.2古村落与水相依 ???????????????????? 4

3.2.3建筑材料的原生化 ????????????????????4

3.3适宜的建筑尺度 ????????????????????? 5

3.3.1建筑体量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 5

3.3.2 建筑自身尺度的适宜 ?????????????????? 5

3.4绘画复杂, 色彩浓重 ???????????????????? 5

3.5高质量的施工 ?????????????????????? 6

4. 客家民居的聚落 ???????????????????????? 6

4.1自然环境层面 ??????????????????????? 6

4.2 社会生活方式层面 ???????????????????? 7

4.3 文化意境层面 ?????????????????????? 7

5. 客家民居文化 ???????????????????????? 7

5.1门楼和堂号的名称 ???????????????????? 7

5.2 祖训和家训 ??????????????????????? 7

5.3 大量的书斋、书院和书房 ?????????????????? 7

6. 结论 ????????????????????????????? 8 参考文献 ?????????????????????????????8

1. 前 言:

客家人的发展,源远流长,在近千年里,由于历史原因,不断迁徙。而在迁徙过程中,由于每到一地如同过客,当地人称他们“客”或“客人”,而他们也以客人自居,久而久之,就有了“客家”的族系。随着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客家民系逐步发展壮大并成为当地的主流, 客家民居也逐渐形成较为统一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居住建筑并稳定地沿传下来。近几年, 由于强劲推行的现代建筑缺乏文化内涵而又千篇一律, 使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把目光转向传统的、地方的、民族的建筑元素上, 尝试传统与现代结合, 创造出地方主义的现代建筑。因此, 将凝结着客家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民居进行深入研究, 提炼其精华应用于现代建筑当中, 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2. 研究背景:

“客家”是指“客而家

焉”之意,由此可见,客家并

非是由中国南部固有的体系,

实际上,客家是由北部而迁徙

而来。由于客家不断由北而南

迁徙,他们居住范围很多,遍

布全球,人口也很广。据有关

统计,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

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在中国,客家人主要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除此之外,还分布在四川、湖南、广西和台湾等省。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亦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3. 客家民居建筑:

客家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 它一方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如主次分

明, 左右对称, 南北中轴等。另一方面又深受山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如上下结 构, 前低后高等。充分表现了它的传统风格, 实用价值及建筑艺术的融合, 也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历史所处的环境。由于先有土著居住, 为防御外人的骚扰和盗贼的浸犯, 客家人在民居建筑设计方面增加了防御功能, 在结构上形成对外封闭的形态。具体分析其民居建筑风格具有如下五个特点:

3.1 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

客家民居建筑, 从开敞的圆形建筑, 逐渐按“ 堂、

横”单元组成的四合院式样发展起来。如今天常见的围

龙屋, 其平面是前方后圆, 左右对称, 布局呈正中有厅

堂、正房、南北厅、天井。左右横屋也有厅房、天井,

后面是花头, 从而组成半圆形围龙屋。屋前面是半圆形

池塘和禾坪, 使整个建筑形成一个圆形。至于“ 二堂二

横” 、“ 三堂四横”都是以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

3.2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客家民居与山水相邀, 建筑是环境不

可缺少的一部分,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

3.2.1建筑体形与山势的结合

不论古村落形成之初,还是后期发展,

客家人都非常尊重自然, 不会盲目地大规

模挖山平地, 甚至乡村的小路也是顺应山势, 或拾级而上, 或蜿蜒曲折, 不屈苟同。许多传统民居利用山体的错落, 形成不同的楼层, 外观层次感强, 造价相对降低。既充分利用自然, 又对自然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 由于这种建筑方案的处理只适应于已选定的某处地址, 很难移为他用, 建筑最终成为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2.2古村落与水相依

客家人在定居之前的选址中, 对水的

选择尤为挑剔, 不仅水质能满足生活的需

求, 水的来势和走向都有一定的要求。

3.2.3建筑材料的原生化

篇二:广西传统客家民居类型及特点研究

广西传统客家民居类型及特点研究

Guangxi traditional Hakka residential type and characteristic research

熊伟1 张继均2

摘要/明清时期,大量客家人由于仕宦或躲避战乱来到广西,广泛分布在桂东、桂中山区和西江流域附近,在广西形成东南密、西北疏,高集中、大分散的格局。本文结合多个实例分析广西传统客家民居,将现存的传统客家民居分为堂横屋、围垅屋、围堡三大类型,并描述了广西传统客家民居以夯土和砌体实墙承重的结构特点。 关键词/广西客家 传统民居 类型 结构特点

Abstract/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any Hakka people as the official or to escape the war came to Guangxi,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 middle of Guangxi.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multiple instances of Guangxi traditional Hakka houses, the existing traditional Hakka house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hall, Wai, Wai long estates transverse housing Fort.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xi traditional Hakka houses are also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 Guangxi Hakka Traditional houses Types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客家人作为一个独立于其它汉族特色鲜明的民系,形成于中原汉人向南方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过程中。特别是到了宋代,客家话脱离中原语言融合南方少数民族语汇形成独立的方言,客家人也在迁入地占据人口优势并形成共同的经济模式和心理素质,客家终于发展成为一个主要分布于闽、粤、赣地区的独立民系。客家人一般分布于交通闭塞的山地和丘陵地区。为适应环境、集约利用资源,并出于防卫和礼制传承的需要,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以大屋为主,独具特色的客家传统民居。

一、客家人在广西的分布

客家人迁入广西并形成规模是在明清时期客家第四次大规模迁徙期间,入桂原因主要为仕宦或躲避战乱。这一时期来自中原的客家人甚少,绝大多数来自广东嘉应州(今梅州)、惠州、潮州,江西赣州、宁化,福建汀州(今长汀县)、上

1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汉和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高级建筑师 2

广西汉和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工程师

杭等客家主要聚居地。客家人入桂很少是一次性的迁徙而定居下来,多数几经辗

转流离而来到现居地,从而在广西境内也形成了几条主要的迁徙路线:一是沿南岭山地的迁徙路线,途经湖南的客家人沿湘桂走廊入桂;二是从广东迁入的客家人或是福建经广东迁入广西的客家人,大多溯西江西上,从梧州进入广西;三是福建或广东客家移民从海路(即南海到北部湾)进入广西,另有从钦州溯钦江而上到达灵山。

现今广西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桂东北山区、桂中浔江流域、黔江流域、郁江流域及桂南南流江流域和钦江流域,形成了桂东贺州市,桂中贵港市、来宾市、柳州市,桂东南玉林市及桂南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四大客家聚居区,从整体来看,客家人在广西的分布总体呈东南密、西北疏,高集中、大分散的格局(图1)。2

二、广西传统客家民居类型

相对于广西汉族的其它民系,客家人的居所大多地处封闭的山区,思乡情切的客家人因而更为注重礼制的传承,对祖先的崇拜比其他民系更为强烈,大部分的客家地区都将宗祠设于居住区域的核心内部。同时,沿承传统“耕读传家”思想的客家人十分重视教育,屋前的月池其实就象征着学宫大门前的半圆水池——泮池3。月池、禾坪、大门、厅堂、祖堂以及穿插于其间的内院、天井等严谨地布置在建筑的中轴线上。

吴庆洲先生曾对客家建筑之美有过精辟论述:“天地人和谐之美,阳刚奋发之美,以及生命崇拜之美。天地人和谐之美是儒道哲学的共同基础,阳刚奋发之美是儒家尚雄的阳刚哲学的特色,而生命崇拜之美则是道家守雌的阴柔哲学的特色4。”

1

图1 广西客家民系分布示意图 来源:钟文典.《广西客家》[M]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页

根据客家建筑平面空间组合方式的区别,陆元鼎先生在《广东民居》中将客家民居由小至大分为门楼屋、堂横屋、杠屋、围垅屋、围屋、城堡式围屋等多种类型。广西现存的客家传统民居主要是最为基本的堂横屋式,围垅屋式和围堡式围屋也有少量遗存。玉林的博白县和陆川县以及贺州八步区和柳州柳江、来宾武宣等地区是广西传统客家民居广泛分布的区域,在桂东汉族聚居地区,客家民居也常见于山区。

1、 堂横屋

特殊的聚居模式和强烈的家族观念使客家人形成“大公小私”的生存哲学,“明堂暗屋”的建房理念深入客家人心,因此非常重视厅堂的建设。中轴线上的厅堂分别被称作“祖堂(上厅)”、“中堂(官厅)”、“下堂(下厅、轿厅)”,为家族共有的厅堂,开敞明快,面积很大。两侧横屋为以住屋为主体的生活居住部分,除了“从厝厅”、“花厅”等厅堂其余房间均为卧室或杂物房,并被平均分配到各户。这样,堂屋和横屋就形成以祠堂为主体的礼制厅堂和以横屋为主体的居住生活两套性质不同的空间系统。客家民居前一般都设有禾坪与半月池,作为农耕为主且聚居密度较高的客家人,禾坪起到晒谷打场和集散人流的作用。半月池则提供消防和日常用水,且形似于书院前的泮池,寄托了客家人“耕读传家”的理想。

堂横屋是广西客家民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也是其它类型客家民居的基本组成单位。最小规模的堂横屋为两堂两横,两堂式的布局,门堂与祖堂遥相呼应,空间变化不大,两旁横屋的居住空间的私密性也不是很强,但整体空间的内聚合向心性得到强调。

在两堂两横的基础上纵向增加堂屋或横向加设横屋就会形成两堂四横、三堂六横等类型。柳州凉水屯的刘氏围屋则为三堂两横(图2)。大门前有柱廊,形成凹门廊,门厅左右两侧设耳房面向门廊开窗采光。中厅为三开间开敞式布局,两侧的房间很深,被称为“长房”,是主人的卧室。正中的屏门没有采用通常的平开,而是类似于中悬方式上下旋转开启,这样打开时还可以成为谷物的晒台。第三进为祖堂,客厅则位于祖堂前方的天井两侧。横屋对称设在两侧,每一排横屋的最后一进都有高起的炮楼。

图2 柳州凉水屯刘氏围屋

来源:自绘

贺州莲塘镇江氏围屋(图3),是广西现存堂横屋中保存得最好的。建于清乾隆末年的江氏围屋为四堂六横,总面宽达到87米。主屋前设宽阔的半圆形禾坪,满足客家农耕为主的生产要求。禾坪被两米高的围墙包围起来,在其南北两侧设有院门,其中南侧的一个为主门。四进堂屋被三个天井相隔,形成四暗三明的主空间序列,从入口的门厅开始,每进堂屋都抬高一级踏步约10公分,堂屋的层高又相应递增1米,因此到祖堂一进,其屋脊的檩条高度已达到将近9米,加上进深比其它厅堂多出1米,祖堂地位的重要性在这一空间序列的烘托下得以充分体现。两侧的横屋则通过三条横向次轴线上的通道与堂屋相连,由于客家的横屋是主要的生活起居空间,因此其空间比其他汉族建筑的横屋空间来的宽敞舒

适,“厝巷”空间扩大后形成三个天井和面向天井开敞的大厅,通透明亮,生活气氛浓厚。主次轴线上的厅堂、天井空间层次丰富又互相渗透,连廊纵横交错,余味无穷。主体部分的四堂四横均为两层,最外围的两条横屋高一层,是牲畜圈养之处。玉林博白是广西客家人分布较多的地区,其乡间民居也多为堂横屋式,如博白的白面山堂,是所见堂横屋规模最大者,达到四堂八横(图4)。但论及历史性、艺术性和保存度,则无出江氏围屋其右者。

图3 贺州莲塘江氏围屋平面

来源:自绘

篇三:广东古民居建筑群赏析

闽粤古民居建筑群赏析

——广东梅县围龙屋为例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广东客家民居)

(图一)

学院:政史学院

姓名:滕丕同

学号:201102411135

指导老师:韦学飞

时间:2012年12月

目录

一、地域特征

(一)地理位置

(二)梅县古城

二、围龙屋形制的诞生

三、围龙屋的典型形制

四、两类围龙屋和三种发展模式

(一)老租屋

(二)大型住宅

(三)华侨屋

五、围龙屋的风水讲究

六、结语

闽粤古民居建筑群赏析

——广东梅县围龙屋为例

摘要: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建筑之一。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围龙屋的形制、结构、以及风水讲究都是独具特色。

关键词:广东梅县 围龙屋 研究价值

一、地域特征

(一)地理位置

梅县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地处亚热带地区,也属于岭南地区,东北与福建上杭、永定县接壤,地处闽粤赣三省之要冲。梅县大部分是丘陵地带,“八山一水一分田”,整个梅县依山伴水而建,梅县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以挡住北面来风,给人予观山之美景之乐。

(图二)

(二)梅县古城

梅县城市具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现今面积2755.36万平方公里,居住着60多万人口。在梅县有“八分一水一分田”之说,梅江是流经梅县的一条大河。梅县教育发达,足球运动普及,客家山歌流行,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称。

二、围龙屋形制的诞生

清代末年梅县均受到潮州的影响,包括建筑在内,梅县的木工和泥水工,凡能力较强的,都到潮州拜过师,学过艺。凡潮州流行的住宅形制,在梅县南口潘氏三村,大致都有相似的实物。潮州建筑“堂横式”住宅影响到了梅江流域,成了当地大型的聚居式住宅的基本形制的母本。梅县的围龙屋,大体来说,主要的中央部分就是这种堂横式,再在后面加上围屋。

三、围龙屋的典型形制

典型的梅县围龙屋包括三大部分:

(一)主要的中央部分是横向的矩形。中央部分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正中轴线上前后两进或三进堂屋,夹着一个或两个天井,称两堂或三堂。另一部分是堂屋两侧的横屋,都是居室,每排横屋由面向堂屋的若干个房间并列而成,前后走向。每侧两排横屋的称四横,其余类推,与堂屋组合起来,则可称为两堂两横或三堂四横,等等。

(二)围龙屋的定义性因素却是建筑后部的近似半圆部分。这是梅县围龙屋特有的部分,围龙屋便因此而得名,围龙屋的后部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围屋,即沿边上马蹄形排列的若干扇形房间;另一部分是由围屋围着的院落。当中的院落叫“化胎”,它既不是平地也不是斜坡,而是一个饱满的球面,它有着重要的风水意义。

(三)龙屋的第三部分是它前面的禾坪和水塘。禾坪便在主门前,是晒谷

(图三)

和舞狮耍龙灯以及设宴用的。禾坪前大多有水塘,半圆形的,弦长相当于禾坪的长度。水塘有实用价值,可养鱼,可洗涤,可改善小气候,可做消防水源。他们都具有风水术上的意义。

四、两类围龙屋和三种发展模式

围龙屋有它的历史。在演进过程中,有两种最重要的类型和一个过渡形态,相应的就有三种发展模式,分别是老祖屋,大型住宅,华侨屋。

老祖屋是南口潘氏三世祖积河公和广河公在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建造的,以后陆续扩建。现状三堂六横一围屋第二圈围屋在两侧各造了一段没有闭合。占地近十二亩。它中央的三进堂屋备十一开间。中堂和上堂两侧的堂屋间隔开成前后间,前后天井两侧各有三四间房间,横向夹在两进堂屋之间。靠内侧的四道横屋也分前后间,最外侧的横屋,建造年代较晚,没有分隔成前后间。围屋全部不分前后间。共有居住房屋280间左右。整个老祖屋的建筑尺度很小,开间小、进深小、高度小、天井小、门窗小,加上布局的密集,显得十分拥挤,憋闷。建筑质量也很差而且不划一。

这种早期的围龙屋的形成过程是,开基祖先造成不大的堂屋,一进或两进。

(图四)

然后,以堂屋为中心,随着家庭人口的增长,由小家庭不断添建堂屋间、横屋和围屋。每小个家庭不过添建两三间房屋,多着五间。

大型住宅是广河系十二世锦公,大约在清代中叶“以贸易起家,积成巨富”,他的第三个儿子国城“复继绳之,家声丕振”,迁出老祖屋,在高田村东端紧靠

寺前排边上造了一幢三堂两横一围的围龙屋。这幢围龙屋和水塘一次建成 ,除中央三堂之外,连堂屋间有42间房子,格局完整,显然不能随时再加以增建了。它的建筑尺度比老祖屋大得多,房间大而且不再分隔成前后间,上堂。中堂比较宽大高敞,前天井两侧的厢房前有敞廊,后天井两侧的为冲凉间和小便所。整个空间比老祖屋通畅了许多。横屋间的空间不再是公共交通巷道,封闭成天井,没有了“屋村”的痕迹。就这样,虽然还沿袭了围龙屋的传统形制,他却已经不是大家族小家庭的集体聚居形式,而成了一个大家庭的大型住宅。

华侨屋是清代末年,20世纪之初,出现的另一种围龙屋和发展模式。华侨屋的基本形制承袭钦学公的上新屋,也是一次性完成的,封闭的不再有继续扩展的机制。不过厅堂更高大,中堂有三开间;内部空间更流畅,中堂前的厢房造成了华丽而又开敞的花厅。功能更加完善,细节更多而却精致装饰更加丰富而且华丽,总之建筑质量进一步提高了。这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五、围龙屋的风水讲究

围龙屋的建造,有许多重要而又繁细的风水讲究。

(一)从围龙屋基本形制的形成来说,重要的一条风水说法是“山水主子孙水主才财”。屋前的水塘,用来聚水,便是聚财,所以必不可少。后面的围屋,是用来围山以利子孙繁衍的。风水术成水为龙,围龙屋因此而得名。围龙屋背后依山而建,为避开山水冲激,必须紧靠隆起的山脊便是“脉”,便是“龙”,用围屋把它的前端围住,为的是把这条龙“养”在屋里,叫做“蹲龙”。村人说,龙

要“养熟”才能起作用,如同养家畜。这是围龙屋成因的第三种解析。为围屋越

(图五)

篇四:深圳龙岗客家民居保护规划

深圳龙岗客家民居保护规划

陈荣 由加

一、前言

“由宁化至梅州在昔松源急接千秋世泽

自揭阳迁归邑以今坪地澳头宗枝盛开”

这是龙岗一座客家民居“麟阁世居”祖堂上

的堂联,堂联表现了客家人的文化个性:尊重祖

先、尊重传统,自强自立,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

客家民居也是这种客家民性的一个表现。客家民居

具有较鲜明的特点,就是几乎都有由祖堂、中堂、

门口堂组成的三堂屋,不论闽西龙岩永定的土楼、粤东梅州的围龙屋、赣南赣州的土围子,都把堂屋建在民居最中心最显要的位置上,表示对祖先对传统的尊重,龙岗客家民居也是不例外。

龙岗,可以说是一个客家民居的博物馆,这里的客家民居几乎包括了除了闽西圆楼以外的各种形式。而且数量众多。又由于建设的年代相对较晚,建筑规模较大,形式比较成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较高的保护价值。

我院龙岗分院在接受了龙岗规划国土分局委托的龙岗客家民居保护规划任务后,从对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和龙岗客家民居的调查入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规划工作,现已基本完成,简介如下。

二、龙岗区客家民居的分布、类型与主要特点

龙岗地区现存客家民居主要分布在龙岗、横岗、坪山、坪地、坑梓等镇,其中以龙岗、坪山、坑梓三镇最为密集。通过我们的考察得出的统计数字为,龙岗镇二十二座,坪地镇十四座,坑梓镇十三座,坪山镇二十五座,横岗镇三座。另有一些规模较小、已经破败的民居没有被完全统计进来,估计总数应在一百座以上。历史上在布吉镇也有一定数量的客家民居分布,但是由于布吉横岗两镇近年来建设量较大,旧村改造使得老围没有能够保存下来。

龙岗区现存客家民居规模大小不等,其中龙岗镇的鹤湖新居是我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围屋,占地面积14780平方米;龙田世居、丰田世居、盘龙世居等客家围屋,建筑比较有特色,在规模上属于中等水平。其他还有规模较小的坪东村罗氏、赖氏住宅;占地面积较大的沙坣村、西坑村,由多栋建筑组成的村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坑梓镇的黄氏祖居,俗称“城肚”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近18000平方米,如一座城堡,院墙如城墙一般厚实高耸,虽然建筑大部分已破损,但仍能想见当年的恢弘气势。

龙岗客家民居的形式以堂屋数量最多,但其中大量存在的是一堂屋至三堂屋等规模较小的单栋堂屋,由于其规模较小,除聚集成村的以外,具有保护价值的较少,而且一般都比较破败。现存的一般是比较大型的围屋楼,类似于粤东梅州地区的五凤楼和赣南的土围。还有少量的与粤东客家民居相似的围龙屋。其他形式有以马峦村为代表的自由式平面的堂屋,以坪东村为代表的围村,以沙坣村为代表的侨乡碉楼建筑群落等。

龙岗客家民居的典型形制是以龙田世居、鹤湖新居为代表的中轴对称的大型围楼。

图一是以大万世居为代表的龙岗围屋

的典型平面图。

围楼是以堂屋为核心的,堂屋

一般有三堂,纵向布置,最前是下

堂,一般用来存放农机具,也是儿童

和老人休息娱乐好地方;中堂是三个

堂中进深、面积最大的,在举行全家

族大型活动的时候一般用作设宴或召

开家族会议;上堂是祖堂,供奉祖宗

牌位,是举行祭祖、婚丧等家族活动

的地点。

这种堂屋的形式,可以说是客家民居的一个标志,不管是普通的堂屋,还是结构较复杂的围龙屋、围屋、五凤楼都是以三堂作为民居的核心,方楼和圆楼由于防卫性的加强,三堂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也能看到退化了的三堂屋的影子。

在堂屋外侧加建两排与堂屋垂直的三堂二横式堂屋,三堂二横式客家堂屋可以说是广东客家民居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前面加禾坪与风水塘,后面加建围龙,就成形成了粤东

梅州地区客家民居的代表形式——围龙屋。围龙屋可以通过加建围屋的形式扩建,最多可

以达到六七围。在龙岗地区也有少量的围龙屋分布,但是一般规模比较小,只有一重围龙。属于围龙屋形式的龙岗客家民居有阳和世居、新乔围等。

围楼与围龙屋不同,在三堂两横式堂屋之前,还有由加长的横屋围合的一个“凸”字形小广场,叫做“下天阶”;在其后又加建“凹”字形的“宝斗心”,并与前面的堂屋围合一个长方形广场,叫做“上天阶”。这些元素构成了龙岗客家围楼的核心部分,在其外围均匀分布呈单元式平面形式的小型合院,主要为较小的单个家庭居住使用。围楼的最外围是围合部分,由联排的围屋,背靠围楼厚达一米以上的外墙所形成。

围楼是我们在考察中发现龙岗客家民居建筑中较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建筑组织形式,平面形式有些类似于赣南的围子。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龙岗围楼的平面组织形式中,建筑仍以三堂屋(上堂、中堂、下堂)为中心,但是外围建筑的重要性有所提高,进深、体量也有所加大,并在建筑群落中相对独立,外围主要用于居住,各组住宅呈单元联排式布置。围楼在龙岗分布非常广泛,有的建筑质量很好,规模也较大,因此,注重保护这种龙岗特有的建筑形式,也是我们龙岗客家屋保护工作的重点。

属于围楼形式的龙岗客家民居有鹤湖新居(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所在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万世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龙田世居(原宝安县文物保护单位)、长龙世居等。

龙岗区还有一种围村式客家民居,围村中建筑被以高大的夯土围墙围合起来,建筑布局组织比较自由,与一般的客家民居工整的对称、严格的主次关系不同,堂屋不一定位于中心位置,以里弄组织交通,小巷曲折狭窄。

客家屋并非必须有围,在坪山镇马峦村还有一种依山势自由布局的客家民居建筑群落。这种民居群落类似于小村庄,一般以一栋高三至四层的碉楼作为立面组织构图的核心,并有祖堂两至三重依山势布置,其余房间则散布于祖堂周围,以小巷联系交通。

龙岗客家民居建筑价值很高,但是现状条件却不容乐观,龙岗客家民居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产权结构混乱:客家民居建造年代久远,随着人口的增加,一座客家民居现在基本发展成一个村落,其产权由屋主的后人所共同继承。而现在的产权所有者其经济状况等各不相同,有的已经在村里建有几栋私宅,早已迁出祖屋,有的还在原有客家祖屋中居住,甚至有的已经移居香港、海外等地。因此对一座大型客家民居进行统一保护规划、修整要征得所有产权所有者的同意,具有一定难度;

2.现状用途不利于保护:现有客家民居除少数由本村村民居住、或由于产权所有人移居海外而闲置以外,其他一般出租给外来人口居住。由于环境较差,因此租金很低,租住者一般素质较低,对客家民居不知爱护,?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饨懈慕ǎ越ㄖ旧碓斐珊艽笃苹担?/p>

3.建筑保存环境较差:由于产权结构混乱,客家民居一般都年久失修,现状保存质量差。又因为客家祖宅由于建于老村中,现在一般环境较差,配套设施如基本的给排水设施都不够完善,而民居旧有的排水系统又年久失修或遭到破坏,建筑主体结构因雨水浸泡而倒塌等情况比比皆是。新建筑的建造也对客家民居造成很大影响。如龙岗镇现为客家民俗博物馆的鹤湖新居,紧邻建筑外墙不到三米处建起了两栋7-8层高的商住建筑,对客家民居的景观造成很大破坏。

三、龙岗客家民居保护规划要点

(一) 目的和原则

龙岗客家民居作为龙岗乃至深圳地区历史的见证,其所处的环境逐渐恶化,已经到了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进行保护的时候了。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与规划工作能够对龙岗地区客家民居建筑存留状况进行较全面的调查和了解,探究深圳客家民居的建筑特点及文化特征,进而提出客家民居的保护策略和切实可行的利用方式。

我们在本次规划中所遵循的是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因为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保留”的层面上,保留是消极的,尤其在深圳这样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被动地保留是难以实现的。而改造和利用是一种相对积极的办法,在保持客家民居外观和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找到客家民居的合理利用方式,使其成为一个现代城市生活的细

胞。同时对不同规模、不同价值的民居要区别对待,利用要以不损害客家民居的价值为前提。

(二) 工作过程

在接受了该规划任务之后,我们首先对客家民系及客家民居的有关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初步掌握了相关资料,然后是对粤东、闽西地区客家民居的考察,写出了粤东闽西客家民居考察报告。之后对龙岗地区客家民居进行普查和现场踏勘,拍照测绘,典型民居的模型制作,地形图及遥感航拍图收集,深圳及龙岗地方史志、龙岗客家家史族谱的收集和整理,经过龙岗与传统客居地客家民居异同比较研究形成了龙岗区客家民居考察报告。以上为现状调研和资料整理阶段。

之后进入初步方案设计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确定本次规划的规划原则,确定龙岗区客家民居总体保护规划策略,提出总体规划方案和重点客家民居保护规划详细蓝图的初步设计方案。

接下来进行了公众咨询,将我们的初步设计成果在龙岗规划国土分局展厅进行了公众咨询展,并通过在深圳市规划国土局的互联网站上建立网页,进行了网上公众咨询,广泛地听取了社会各界对本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宝贵的意见,之后形成了客家民居保护规划公众咨询意见总结。

结合公众咨询意见,修改初步设计方案,基本形成了本次规划的规划成果,包括龙岗区客家民居研究报告、规划说明书、总体保护规划图和重点客家民居保护详细蓝图等。该规划成果现已通过了龙岗区城市规划委员会的评审。

(三) 总体保护策略

总体保护策略是通过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每一个客家民居准确定位,并提供各种可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便于各级规划管理部门直接进行规划管理。该总体策略直接体现了我们的规划原则,具有指导意义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1.分级评价

为了便于区别不同等级进行保护和规划,首先对龙岗客家民居进行了分级评价。分级是在全面的普查基础上进行的。龙岗区近百个客家民居共被分为三个保护级别。依据几个主要的方面分别打分,综合考虑各项分数,评定出建筑级别。分级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标准:

篇五:华南广西传统客家民居建筑特点

中南大学

选修课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应用美学

指导教师:陈国雄

院系班级:资生院矿物试验1302 学 号:0308130207

姓 名:区星

华南广西传统客家民居建筑特点

区星

(中南大学 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摘要:“客家”一词称谓起源于两晋至唐宋时期之间,源远流长,由于喀斯特地貌的缘故,山峦奇多,岩洞不计其数,为防止当地盗贼及土匪的侵扰,客家人多群居以御之,由此形成了别具风格的建筑特点。所以客家传统民居是中原文化与南方山地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相互碰撞产生的特殊文化载体,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研究广西传统客家民居建筑特点对了解客家风俗、人文、历史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广西客家 传统民居 建筑 类型

一、广西客家的由来及移居历史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著名学者罗香林教授在其30年代发表的《客家研究导论》中说: “客家为汉族里头的一个支派。”“客家是`客而家焉’ 的意思,顾名思义,当知其非中国南部固有的民系。客家原本生活在北方,因受边疆部族侵扰的影响,逐渐由北南移,从中原辗转迁入南方,处于新来的“客”位,故为“客家”。在漫长的岁月里,客家人历经无数风雨,从北到南不断迁徙。颠沛流离的生活和现实严酷的生存条件,使客家人形成一支具有独特民居特色文化的民系。

客家人的迁徙能反映出中国历史的变迁。第一次迁徙在西晋惠帝时发生的八王之乱以及永嘉五年发生的永嘉之乱,大量人口为避战乱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史称“衣冠南渡”;第二次迁徙发生在唐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爆发时;第三次迁徙发生在金军攻破汴京,北宋灭亡,宋高宗即位后,先将都城迁于扬州,后迁于南京,最后定都杭州时;第四次迁徙发生在明末清初,满族人人主中原时;第五次迁徙发生在清朝末年,广东西路事件后许多客家人向南迁徙,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失败后,他们改名换姓,或逃亡外地。客家人迁桂并形成规模是在明清时期客家第四次大规模迁徙期,客家人入桂多数几经辗转流离而来到现居地。

二、广西客家传统民居类型及特点

客家典型民居建筑的特点是:建筑被墙壁包围、平面中轴对称。建筑以祖堂为核心、外部封闭内部通畅。在分布格局上,大分散,小集中。“广西客家人在分布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熊守清《略论广西客家的源流、分布及特点》)。广西约有450万客家人,占自治区人口的1/10强,多在明清时期从广东迁来,散居在桂东南、桂中和桂东北一带的44个县(市) ,桂西北、桂西南也有分布。华南广西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形式主要以围屋为主。

围屋,客家围屋又称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前方后半圆形、八卦形、椭圆形等形状的。围屋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赣南的南部、粤北的东部和粤东的南部。围屋平面布局多以方形或矩形, 四角建有略向外突出的角楼(炮楼), 其外墙多以条石、青砖或三合土等材料建成;围屋内依次建有厅堂(或祠堂)、住屋、杂间、水井、厕所。赣南龙南县的“燕翼围”, 建于清康熙年间, 围墙由麻条石砌成, 围高12米, 围外没有一块外露的木料, 齐檐滴水;墙上有火枪眼, 四角炮楼略向外突出。仅向东开一双层拱形门供出入, 设门叶三层, 外层铁门, 二层为厚门, 三层为栅门, 门后背有一大木横闩“重门击柝,, 以待暴客”。门顶设一漏斗孔, 以备火攻时灌水用。围内生活设施完备, 即使被外敌围困, 也能广积食粮, 持久抵抗直到解除危机。可以说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够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客家围屋作为客家文化的精髓,具有以下特点:

(一) 聚族而居。客家人都是聚族而居, 以姓氏宗族聚居, 有创业始祖传说和家族兴衰的记载, 有一脉相传的大一统文化形成的强大家族凝聚力。

(二) 与自然融为一体。客家围屋的选址、布局、建设都充分运用“风水”这种体现中国天人合一传统自然观的环境学。贺州客家围屋正是这种风格的一种代表。

(三) 围屋个性鲜明。客家围屋形态有总体格调, 但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即使是相邻的两个围屋, 也都各有特色, 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可识别性。

(四) 贺州客家围屋传统风格犹存。围屋的主要功能是居住而非炫耀形式美, 但从朴素中可见其精心的设计和灵巧的手艺, 体现了民族传统建筑的活力。

总之,广西的客家传统建筑,与湘赣式和广府式的传统汉族建筑相比,在建筑承重结构体系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客家式的传统建筑基本都以夯土或砌体实墙作为承重结构,起承重作用的木结构只是屋面檩条、部分联系梁和承托屋檐出挑的木挑手。广府式建筑亦以砌体实墙作为主要的承重结构体系,但在需要开敞空间的官厅、祠堂等处,木穿斗或插梁结构仍然有着重要的运用。就现存的实例分析,广西客家民居并不重视祠堂和客厅空间的开敞程度,基本都只占据明间这单一开间的宽度,明间两侧墙体都为实墙。一些地区为了突显中厅,两侧实墙做通透处理,但承重结构仍为砖砌体,如玉林朱砂垌围垅屋祠堂的中厅。柳州凉水屯刘氏围屋的中厅是调研所见客家传统建筑中唯一采用木结构承重的实例,估计是受到广府式建筑的影响,其做法带有较为明显的插梁式特点。以生土作为主要的承

重和围护材料,是传统客家民居结构体系的最大特点。生土是被人们最早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原早期人类挖洞穴居,就是一种初期的土工建筑。人们从穴居搬到地面上来建造房屋,仍然用土做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历代的统治阶级可以占有木材与砖石等较为贵重的建筑材料建造亭台楼阁和各种宫殿,在民间,居住在乡村的广大劳动人民就地取材,以土为建筑材料,土工技术也得以发展。客家人多居住山区农耕为生,经济条件并不优越,取土造屋是最为经济简便的营造方式,他们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汉人的土工造屋技术。

夯土版筑坚固有余但灵活性不足,如将粘土事先预制成小块的土坯,施工时就可运用自如。“目前所知最早的土坯在河南永城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中。在历史上,土坯和夯土版筑的方法同时向前发展。在奴隶社会,土坯的运用更加广泛。西周时期,已经运用了大块土坯 ( 据周原发掘资料 ),长47cm,宽 17cm,厚为 7.5cm。不过那时只将土坯运用在砌筑台阶和整齐的边线部位。由土打墙到砌筑土坯墙,是一项巨大的技术进步,也是建筑材料的一大革新,它为砖的出现作了准备。”土坯依然是位于广西山区的客家

民居最长使用的建筑材料。为了避免雨水对土坯墙体的侵蚀,客家传统建筑的屋面外挑,形成悬山的造型。作为实墙承重的结构体系,火砖也是传统客家民居常用的砌体材料。由于建造成本较高,火砖通常用于结构上的重要部位和有防潮要求的位置如墙体交接的转角处以及墙基等。同时由于砖墙细腻美观,重要场所如祠堂、厅堂等处的墙体也多用砖砌体砌筑。夯土、土坯、火砖这三种材料,根据其不同的物理性能和经济要求,被合理的安排在传统客家民居中。

客家传统民居因类型不同而形状不一, 但其外形设计均浑然一体, 内部间架整齐, 秩序井然。《宅经》云:“星形端肃, 气象豪雄, 护沙整齐, 俨然不可犯, 贵宅也。”整齐美观的住宅, 为居住者营造了良好的空间心理, 使人身心安泰、平和。

作为客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民居, 是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独特文化载体。这种古老的民居随着历史的变迁正在逐渐消失, 但是, 客家人为适应异地环境的创造精神及与自然相依相生的生存观, 在资源枯竭、自然环境恶化的今天仍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发有.客家漫步[M]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215.

[2] 肖承光,金晓润.客家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型及其文化渊源.赣州:1.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2.赣州雅典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3] 潘安.客家聚居建筑研究 [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学位论文,1994:244.

[4] 林皎皎.客家聚居建筑及其室内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

[5] 李楠.传统客家建筑文化的当代设计表达研究[z].

[6]熊守清: 《略论广西客家的源流、分布及其特点》《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