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读梅兰芳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30:49 优秀作文
读梅兰芳有感优秀作文

篇一:观梅兰芳纪念馆有感

观梅兰芳纪念馆有感

初一(13)班 丁雪莹

今天,我去了江苏泰州的梅兰芳纪念馆参观,让我对梅兰芳先生的唱功和爱国之情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我们走进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雕像。梅兰芳先生端坐在竹椅上。右手拿着书,代表他谦虚好学;左手拿着折扇,代表了他的职业;更为巧妙的是,梅兰芳先生的右脚微微翘起,是在轻轻地打着拍子。

再走进去,一幅画展现在我们眼前,上面画着傲霜斗雪的梅花,旁边写着?梅兰芳艺术人生?几个字。往右边走,是梅兰芳先生的两张照片:一张是在唱京剧时演女旦的剧照,一张是生活中普通的男装照。旁边是周恩来总理说的一句话:?梅兰芳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应该说,他是属于世界的。?叔叔阿姨还风趣地说:?在台上,男的想娶‘她’;在台下,女的想嫁给他。?引得我们哄堂大笑。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读梅兰芳有感)

梅兰芳先生两次访问日本,把我国的京剧文化带到其他国家。日本的一次大地震,梅兰芳先生慷慨解囊,帮助日本渡过难关,并在大剧院里为日本人民演出,当时大剧院里挤得水泄不通。后来,日本与中国发生战争,日本军官想请梅兰芳先生去唱戏。一开始,梅兰芳先生总是以各种借口推辞,到后来实在没有办法,梅先生不得不请医生给自己打了三针,使自己的体温飙升到42度,才得以脱身。梅先生的银行账户被日本人冻结,于是梅先生就以卖画为生,绝不屈服于日本人的威逼利诱。

梅兰芳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在国内外,梅兰芳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篇二:观梅兰芳有感---杨媛媛

观梅兰芳有感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一、发奋苦学的精神:

起初,梅兰芳并不受到祖师爷的喜欢,因为他的天资不是很好,甚至很差。就这样他被“抛弃”了,可是他你并没有放弃对

戏曲的追求,仍然孜孜不倦的努力着。后来梅兰芳到上海演出,他出色地完成了穆桂英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赞赏。1914年秋,梅兰芳再次应邀赴上海演出,上座经久不衰,盛况空前。两次南下演出,奠定了他艺术上独树一帜的基础,可以说是“一唱成名”。

二、激昂的爱国之情:

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拒绝一切演出,坚决不给日本人唱戏。为此他留起了胡子,还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找医生给他打伤寒针。他虽然在舞台上比女人还像女人,但在台下,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有民族气概的男人。

有一位日本军官是梅兰芳的铁杆粉丝,他亲自请梅兰芳出来唱戏,但梅兰芳坚决不唱,这位军官看到梅兰芳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很痛心,他觉得梅兰芳的艺术生命已经结束了,他不想再逼自己的偶像,只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临死前他说:“为了梅兰芳我可以做任何事情。”说完开枪自杀了。没想到梅兰芳的魅力如此之大,可以让一个日本人为他而死。

抗战结束,梅兰芳在众人的期盼中又重新登上了舞台。虽然梅兰芳的大名早就如雷贯耳,但说实话,我对他这个人并不是很了解,平时并没有特意去关注过,通过百家讲坛,我对梅兰芳有了更多的了解。梅兰芳不唱戏时是一个很有风度的男人,看不出一点女人的影子。这也是梅大师让我们尊重的地方,他很自重,那个年代戏子被人看不起,但他从来没有自己看不起自己,而梅

兰芳最终还是选择了做艺人,他也承受了做艺人的苦,承受了做艺人的孤独。梅兰芳用这份孤独换来了他艺术上的成功,他把他的一生献给了艺术。

三、反观自我:

一个人可以没有天资,但不可以没有勤奋。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自身的努力。此外,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又有多少像梅大师这样的学生然我们放弃呢?其实不管成功与否,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成为“大师”的意愿,因为这是每个人成功的动力。

总之,通过观看百家讲坛,我感受到一代大师的伟大,梅兰芳然人们记住的不仅是事业上的成就,同样还有精神的高尚,他不愧是我国一代京剧大师,他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杨媛媛

2014.2

篇三:《梅兰芳》观后感

梅兰芳是京剧艺术大师,梅派创始人,中国四大名旦之首。怀着崇敬的心情,我观看了电影《梅兰芳》。

影片开始是少年梅兰芳打开一个木匣子,看到一封信。这封信是大伯写给自己的,信里说:大伯去宫里唱戏。因为舅母出殡,所以唱戏时没穿红,才让人“赏咱一纸枷锁”。大伯不想让他唱戏,怕被人“赏纸枷锁”还要被人瞧不起。

十年后,在十三燕的培养下,梅兰芳在梨园行崭露头角,并认识了邱如白。邱如白第一次看了梅兰芳的戏就迷上了,并给梅兰芳一些意见。梅兰芳听了并在舞台上做了改动,获得满堂彩。为此十三燕对不听话的梅兰芳大动肝火,在费二爷挑唆下,梅兰芳答应与十三燕唱三场戏打对台。邱如白甚至辞了职而全力帮助梅兰芳并预言梅兰芳的时代到了。第一场,梅兰芳的上座率仅七成,十三燕赢了。第二场,梅兰芳以全新的表演形式唱了《一缕麻》获得了观众的认可。第三场又唱了《黛玉

葬花》压倒性地打败了十三燕的《定军山》。梅兰

芳的时代果然到了。后来日军侵华,为了不给日本人唱戏。梅兰芳在舞台上对观众说不唱了,并坐上了南下的火车去了上海。没想到日本人竟也追过来了。在梅兰芳拒绝唱戏后带走了他。日本人说他是在舞台上装腔作势的女人,还用战刀恐吓他,梅兰芳都不为所动,无奈日本人只好放了梅兰芳。日本人想通过邱如白让梅兰芳唱戏并永远留在舞台上。因矛盾和梅兰芳分手并生活落魄的邱如白匿名打电话给电台说梅兰芳要复出。日本人攻进上海,要梅兰芳唱戏给他们庆功。梅兰芳只得找大夫并注射了会发烧甚至可能昏迷的药来开日本人为他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了日本人。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了。梅兰芳又开始唱戏了,他在北京的广德楼,长安大戏院多次表演了由他改编创作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

北京精神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梅兰芳是北京人,京剧是国粹又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演唱的剧种,所以梅兰芳最能代表北京精神。

篇四:《梅兰芳练功》观后感

《梅兰芳练功》观后感

观金老师的课,如沐春风,不仅被她的笑容和声音吸引,更是对她与学生所展现的课堂感触颇深。金老师开门见山,用梅兰芳本人及他扮演的各种角色的照片进行导入,让学生未学其文,先识其人,借住文中的关键句子去感受梅兰芳的的知名及成就。鉴于学生刚刚由二升三,语言的表达能力还不是非常的流利的这个特点,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个学习的阶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特别是梅兰芳练习跷功的部分,采用“谁干什么?”为基础句式,逐渐加时间、地点丰富句式,大部分孩子在孩子理清思路后,都能用上“什么时间,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基本句式,加上体现梅兰芳顽强毅力的关键词简单而连贯地说说梅兰芳苦练跷功的事例,由此体会梅兰芳练功的艰辛。

教学过程中以第五小节为切入点,让学生读文章内容,圈出体现梅兰芳顽强毅力的词语,再说一说梅兰芳苦练跷功的事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梅兰芳的顽强毅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已充分地锻炼。之后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依照第五小节的学法自主学习第七小节。这样有序地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最终,学生能借住板书比较清晰的概括文章的大致意思。另外,从细节入手,让学生将图片与课后注释相联系,知晓何为“跷功”。跷:就是木头做的小脚。跷功,就是演员这么大的脚要踩着木头小脚又要走路又要舞蹈,学生一下子发出感叹——练好这门功夫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发现、联系生活探究寻找答案,加上抓住关键词句深入让学生朗读、感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领悟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学艺过程。这样的体验使学生更能走进文本,更能贴近生活,提升了表达能力。

篇五:京剧赏析梅兰芳观后感

《梅兰芳》观后感

20135365 刘亦凡

这之前,对于梅先生并无多少了解,“唱戏的”三字是所有的印象。现在,也并无足够时间去了解先生的生事和性格,而只通过电影的一点经艺术加工的叙述来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梅兰芳演的是反串的旦角。少年梅兰芳身上藏着的是一股天才的不羁气质,这股气质尽管被封建的礼教管制着,却已经开始喷薄欲出了。他对表演的理解非常简单——就要唱最好的戏。跟爷爷的几次擂台,为什么会发生,会发生什么,对他来说都不重要,或者说他当时也不可能知道,当时的他只知道要唱最好的戏。天才的细胞在这时最发达,缺少的成熟与事故的心。

我不知道为什么安排黎明演中年梅兰芳,并且在看到他的第一眼我就主观地认为他是演不好的;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我的以貌取人。如果说少年梅兰芳的想象是真实的话,那么黎明的确演的是到位的,因为我没有看出来中年的梅跟少年有多大的变化,至少气质上是一样的——那种只有天才才有的忧郁气质。孟小冬的出现仿佛让戏朝着爱情片的主题演变,可导演终究还是让故事顺着影片的名字发展了;在这里艺术之间的心心相惜,或许在我等俗人看来只剩下了美丽与悲剧两字来评判,却永远不会理解当事人的心情。

中年的梅兰芳里,却又要把“抗日战争”那段故事单独拿出来,因为这段历史的存在,多少让整个故事不是那么按照逻辑来发展了。梅是天才,但是不单单只属于艺术;这甚至让我怀疑起了之前梅妻的那话“梅兰芳不属于我,也不属于你,他只属于座儿(观众,抑或艺术)”,因为梅因为战争而不唱戏了。而邱三最后竟然说服了梅重新复出,多少又有点让艺术的偏执狂们显得无奈了,怎么能这样?!不过好歹,梅活下来了。

最后的那段,或许是点睛的,告诉我们梅兰芳是怎样一个人。“也许你一直,其实都是个凡人。”答案就是这样,天才也就只是一个凡人而已。不知道是悲还是喜,但故事本身或许只是想告诉我们梅是怎样的一个人,而并不期望让观众得到怎样的人生感悟,这这点来说,或许也算一个成功吧。可于我们自己呢,谁也不会回答我们,答案需要我们自己告诉自己。

优秀作文